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8-06 (全文版)

 
  本日主題: 遏止海岸線侵蝕 11個非洲國家團結合作
環境新聞 [環境政策]聯合國出版生物多樣性地圖 描繪人類衝擊狀況
[環境政策]遏止海岸線侵蝕 11個非洲國家團結合作
[生活環境]挪威郵輪公司污染海洋 美國政府處以罰鍰
[生態保育]3000英哩長途跋涉 宣揚美國自然淨土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1
國際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5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聯合國:每天有數千名兒童死於污染 (下)
專  欄 [動物開麥拉]一、二、三,動物開麥拉!
[動物開麥拉-動物勉強學堂]人和動物一家親 (上)
[南非地球高峰會]人物專訪-王俊秀
[南非地球高峰會]1992地球高峰會議回憶錄 (二)
活動訊息 [活動] [演講]
本會訊息 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環境政策]聯合國出版生物多樣性地圖 描繪人類衝擊狀況 --﹥

  英格蘭,劍橋,2002-08-01 (ENS)-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育監測中心」新發表的生物多樣性地圖顯示,地球植物種類正迅速消失,每2年即有一種重要藥材絕種。「世界生物多樣性地圖:21世紀地球生物資源現況」是第一個以地圖觀點呈現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狀況綜合報告。

[環境政策]遏止海岸線侵蝕 11個非洲國家團結合作 --﹥

  法國,巴黎,2002-08-01 (ENS)- 根據11個非洲國家新發表的報告,非洲海岸線有一大部分正迅速後退當中。在象牙海岸殖民時期的首府Grand-Bassam,其濱海地區正面臨被大西洋吞沒的危險;而在奈及利亞,有幾處海岸線以每年30公尺(97英呎)的速度消失。在非洲國家準備提交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報告中,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生活環境]挪威郵輪公司污染海洋 美國政府處以罰鍰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8-01 (ENS)- 「挪威郵輪公司」(NCL)因違法將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海中,被判以150萬美元的罰鍰與賠償金。這家全球第四大海運公司坦承,包含「SS Norway」號在內至少有兩艘郵輪的紀錄手冊遭到竄改,以掩蓋他們直接將含油船底污水直接排入海中的事實。

[生態保育]3000英哩長途跋涉 宣揚美國自然淨土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8-01 (ENS)- 為了彰顯美國自然地區的重要性,本週有2組隊伍分走不同路線,計畫走遍美國各個公有地。隊伍成員包括一名消防員、二名教師、幾位野外活動愛好者、一名記者、一名合格護士、以及一位退休的海軍陸戰隊隊員。他們此行將沿途對社區與學生宣導志工與社會服務的意義。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6 --﹥

  • [環境政策]電鍍業盼成立專業區根留台灣。金屬表面處理業指出,國內環保單位在審核金屬表面處理、電鍍的工廠設立申請時,要求水污、空污的標準過高,造成工廠證照取得困難,在台灣生存不易,不得不出走外移;而散落在一般工業區內的部分合法業者也抱怨,常受社區民眾排斥,生產時受干擾,希望政府成立專業區,讓相關行業能根留台灣。 (台北 中網理財)

  • [環境政策]環保署執行相關計劃有專線可查 民眾不要上當。環保署最近接獲民眾陳訴,某環保研究協會藉協助環保署推動「河川整治」工作及管制水污染源,發函各事業單位想了解污廢水排放概況並拜訪,經查證,發現是不肖人士詐騙手法;環保署特別開闢查詢專線,若接獲任何想藉環保署名義執行任何計畫或先執行後報環保署核備的通知,可撥02-23117722查證。 (台北 東森新 聞網)

  • [生活環境]豪雨不斷 登革熱增溫 高雄縣市登革熱疫情,持續增溫。目前逼近650例,稽查人員疲於奔命,開單開到手軟,不過疫情還是居高不下。防疫人員指出,是因為豪雨不斷,積水怎麼清都清不完。民眾則抱怨,市區公家空地太多,根本就是政府在養蚊子。 (高雄 華視)

  • [土地與水文]屏東海洋污染應變小組啟動防傑達號污染海域巴拿馬籍貨輪「傑達號」。今天在屏東縣琉球鄉東方七浬處棄船,船上載有鋼鐵外,還有一百多噸油料,屏東縣政府海洋污染緊急應變小組立即啟動,並成立第一線指揮部,嚴密監控船隻,也要求船東中國大陸深圳達希船運公司處理,防止漏油污染。 (屏東 中央社)

  • [生態保育]阿美青年遺忘狩獵本能 隨著生態保育意識的高漲。阿美族人再也無法自由進入山區內,進行打獵的工作,如今也只能在河川或海岸邊捕魚,阿美族人善於山林狩獵本能,如今年青一代的阿美族也逐漸失去他們祖先所留傳下來狩獵與捕魚技能。 (花蓮 民視)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6 --﹥

  • [環境政策]廣東:一次性發泡餐具年內絕跡。國家經貿委有關負責人於深圳環保食具聯合推廣交流會上表示,要在年內全面禁止一次性發泡食具的生產。廣東省經貿委上月底發文表示,今年內我省所有生產一次性發泡食具的廠家要全部轉產或關閉。省經貿委還將設置舉報電話,並在媒體上公佈,讓全省人民共同監督一次性發泡食具的生產廠家。力求做到發現一家便轉產或關閉一家。另一方面,省經貿委還發出指示,相關的政府部門要派人到各有關生產企業中去,指導並幫助其完成有關的轉產工作,轉產不了的要關閉。 (廣東 今晚報)

  • [生態保育]瑤族發源地獲2億元生態旅遊投資。被公認為瑤族發源地的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日前獲得國家投入的2億元生態旅遊發展資金。金秀縣境內擁有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為了讓這一地區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中國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投入了9115萬元自然保護區建設資金、9917萬元旅遊國債資金和1100多萬生態效益補償資金。 (南寧 新華社)

  • [生態保育]榆林60萬人為保生態移民安家。陜西榆林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人給大自然讓路,實行了移民政策。目前,定邊、靖邊南部白於山區的一些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的村莊有近萬人實行了"吊莊"移民。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先後有60萬群眾離開故土,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地方安了家。 (陜西 陜西日報)

  • [生態保育]中俄就聯合保護烏蘇裏江下游生態環境達成協定。中國黑龍江省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大赫黑契爾國家自然保護區共同聯合保護烏蘇裏江下游流域自然環境委員會,日前在中國撫遠縣城召開第一次會議。雙方就聯合保護烏蘇裏江下游流域自然環境達成了有關協定。 (北京 中新網)

  • [生物科技]食品專家提醒:不要盲目購買無標識轉基因。食品衛生部的食品專家5日提醒,對制造商不貼標識的轉基因產品,消費者不要急於購買;消費者如果吃了沒有貼標識的轉基因食品,可以向衛生、工商等部門舉報。 (北京 中新社)

  • [生活環境]海口八成裝修房間污染嚴重超標。海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最近對海口地區一些單位辦公室和個人住宅室內環境質量進行檢測表明,這些裝修完工10天至2年不等的房間,80%存在甲醛、氨、苯、氡氣等污染物濃度超標現象,其中,甲醛污染尤甚。 (海口 經濟日報)

  • [能源議題]中國首座商用核電站進入帶核運行狀態。中國和加拿大兩國合作建設的秦山核電三期工程一號機組核燃料首次裝料工作日前圓滿完成,標誌著中國首座商用重水堆核電站一號機組正式進入帶核運行狀態。 (秦山 華聲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1 --﹥

  • [生態保育]多數魚群數量評估工作均不完整

  • [生態保育]聯邦法官下令增設14處海牛保護區

  • [生態保育]保育團體買下明尼蘇達州高草原土地

  • [生態保育]射殺鳥類超過限額 狩獵嚮導遭罰鍰

  • [能源議題]煤炭氣化廠加裝燃料電池發電機(編按:煤炭氣化係將煤炭轉換為幾乎是純甲烷的合成天然氣)

  • [能源議題]牛糞可用來供應乳製品農場電力

  • [全球變遷]汽車製造業為全球暖化氣體排放元兇

  • [土地及水文]上網觀察夏威夷Kilauea火山熔岩造陸過程

國際環境新聞掃瞄:2002-08-05 --﹥

  • [生態保育]南非:發現罕見喙鯨屍體 科學家展開研究。科學家在南非的海岸發現一隻喙鯨屍體。由於喙鯨罕為人知,人類對牠所知不多,因此科學家正展開研究,希望能多認識這種鯨。 (民視)

  • [生態保育]歐洲:逾2000隻海豹感染病毒死亡 從北歐蔓延到德國海域。一種致命病毒目前正侵襲歐洲地區的海豹,已經在北歐海域造成2000隻海豹死亡,並蔓延到德國北部。 (東森新聞網)

  • [生態保育]肯亞:肯亞象寶寶誤入陷阱 安理會收養。十四個月大的肯亞象寶寶柏拉,在半年前誤中盜獵者的陷阱,差點丟掉小命,還好被保育人員發現,目前在肯亞的一家野生動物基金會休養,健康狀況恢復良好。安理會這次是應英國駐聯合國大使建議,說非洲的野生動物,和當地的和平與安全同等重要,才決定收養象寶寶柏拉。 (民視)

  • [生物科技]南非:非洲視基因轉殖食物如洪水猛獸。聯合國糧食組織(World FoodProgram)表示,美國是全世界捐贈食物的最大宗國家,但是無法保證這些食物的基因沒有經過修改。然而,接受這些食物會影響貧窮國家在歐洲的市場。南非的激進份子要求暫緩五年輸入基因工程與專利食物。 (華文生技網)

[環境的未來]聯合國:每天有數千名兒童死於污染 (下)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目前三分之一的疾病肇因於環境危險因子。其中40%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幼兒,而這些幼兒占全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營養不良,有一億五千萬名兒童因營養不良而造成免疫系統受損

  營養不良和腹瀉形成惡性循環。造成腹瀉的病菌傷害兒童的消化管管壁,兒童無法吸收食物的養分,使得營養不良加重,而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

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布郎德蘭(Gro.Harlem Brundtland)(照片提供: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布郎德蘭(Gro.Harlem Brundtland)(照片提供: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主席布郎德蘭(Gro.Harlem Brundtland)說:「人們在年紀小的時候最容易生病,這意味著兒童是人們反映不健康環境的重心。」

  報告中警告,公眾甚少注意到兒童對於環境的健康危險因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多佛(Klaus Toefer)呼籲要採取跨國行動,喚起大家的注意。

  他說:「我相信在國際議題中,與兒童有關的環境衛生事項應該提高份量,這可以經由聯合國大會和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討論而達成。我們應該要體認到,瞭解兒童的權利與處理環境問題是能互相增強的目標。」

  這份報告也呼籲國家應該增加對於保護早期兒童的經費,其中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住家、學校與社區。其中一項值得注意的成就就是許多國家都改用無鉛汽油,這有助於減少環境中的鉛。

在週三的聯合國大會兒童會議中,玻利維亞的阿麗雅塔(Gabriela Azurduy Arrieta)呈遞兒童論壇的請願書給與會代表。(攝影:蘇珊‧馬其斯,版權歸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在週三的聯合國大會兒童會議中,玻利維亞的阿麗雅塔(Gabriela Azurduy Arrieta)呈遞兒童論壇的請願書給與會代表。(攝影:蘇珊‧馬其斯,版權歸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多佛補充說,希望新的研究「能夠使每個關心兒童的人採取決定性的行動,改善兒童的健康與地球環境。」

  美國國會在週二(5/7)提出一項新的法案,促使聯邦政府增加會干擾賀爾蒙的化學物質的研究,這類化學物質是環境污染物中最持久而隱晦的。賀爾蒙干擾物是種合成化學物質,能阻礙、模擬或妨礙正常賀爾蒙的運作,並藉此控制生物體的發育與功能。

  從1970年代以來,兒童的癌症、學習障礙、自閉症、糖尿病、青春期提早、陰莖異常發育發生率急遽增加。顯示這些異常與環境賀爾蒙干擾物有關連的證據正持續累積中。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W)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門的主任寇本(Theo Colborn)說:「特別麻煩的是,幼兒在子宮內到出生後不久──亦即其快速發展階段,都會暴露到這些物質。」

美國眾議員斯勞特(Louise Slaughter)在週二提出增加研究賀爾蒙干擾物經費的法案。(照片提供:議員辦公室)

  美國眾議員斯勞特(Louise Slaughter)在週二提出增加研究賀爾蒙干擾物經費的法案。(照片提供:議員辦公室)

  紐約州民主黨的參議員斯勞特(Louise Slaughter)是2002年賀爾蒙干擾物研究法案的支持者。這項法案通過,可以使得國家環境衛生科學院(NIEHS)得到最多五億美金,在未來的五年中研究賀爾蒙受到干擾的相關研究。

  國家環境衛生科學院必須提出報告,昭告公眾賀爾蒙干擾物對於人類健康與環境的威脅程度。

  寇本說:「這個法案制訂得太晚,目前使用的化合物中沒有一個經過適當的檢驗,看看是否會影響兒童身體與腦的發育。現在急需要支持新的研究方法,以找出傳統毒物學遺漏的有害物質。

[動物開麥拉]一、二、三,動物開麥拉! --﹥

編輯室

  『還記得十幾年前考上動物系的時候,原本自信滿滿的想著,等到上台自我介紹時,只要說出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的,一定會獲得大家熱切的歡迎。還在腦中勾勒著大家鼓掌的畫面時,第一位上去了…「我是北X女中某某班,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心裡想著,嗯,沒關係…。第二位上去了…「我也是北X女中,我是剛那位的隔壁班…」嗯,又是一陣熱烈的鼓掌…接連二十幾位了,沒想到還是「我是XX高中,我也是第一志願考進動物系的」掌聲越來越稀疏,好像習以為常了…嗯,奇怪,怎麼這個冷門,又不知道畢業後能幹嘛的科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熱切的想讀呢?研究動物真的這麼吸引人嗎?』這是作者張東君在「動物勉強學堂」一書中,其中的一個章節。

  [動物開麥拉],是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新專欄,也是協會首度與出版社合作,所規劃的單元。我們將從「動物勉強學堂」一書中選取12篇文章,並在3個月的時間裡,共同與各位讀者分享書中令人捧腹大笑的各式奇怪情節。

  3個月後,環境資訊中心網站上將只有摘要文章,不再有全文。假如您看過之後,仍意猶未盡,那麼我們建議您可前往書局,自行購買;或是至購書網站。

  如果您對於我們新設的專欄,有任何的意見,歡迎您隨時賜教。謝謝!

[動物開麥拉-動物勉強學堂]人和動物一家親 (上) --﹥

作者:張東君

動物勉強學堂/作者:張東君,皇冠出版社。  對京都市的居民來說,若是在街上看見穿著邋遢、做著匪夷所思的事,卻完全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時,鐵定會下一個判斷:『這人一定是京都大學的。』然後興致勃勃地站在一旁,等著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再不然呢,就是乾脆出聲打岔道:『你在做什麼?』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而在京都大學的人當中,最常受京都市民詢問的,就屬動物學教室中的成員了,因為其中有大半的人在京都市內出沒,幾乎天天都在路上看鳥、捉蟲。

  動物學教室和其他的系所一樣,是由幾個不同的講座所構成的,每個講座中有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兩位助手、一堆研究所的學生。

  一般來說,大家在說講座名時都習慣只說前面的部分,像是寄生蟲、微生物、生態、行為、人類等等。而在介紹講座的教授時,通常都會在教授的姓氏前面冠上講座名稱,只有川那部及日高因為非常出名,幾乎成為專有名詞,所以不在這個範圍內。

  其實,他們也不在乎被稱作『生態的川那部』、『行為的日高』,可是其他講座的教授們就不是如此囉!特別是當教授的姓氏和研究對象湊在一起,簡直就像在做對聯,例如『寄生蟲的馬場』、『微生物的鬼塚』、『人類的土肥』。

  有時我們閒著無聊,甚至會去找系所名冊來湊著玩呢。至於個人在做自我介紹,或是稱呼別人時,為了以示區別,也都會在姓名前面冠上動物名,像蛇森、青蛙張、企鵝森等等,有時還會有姓氏和研究對象相同的,像是姓中帶龜的人研究海龜、帶鹿的人研究鹿等的巧合。於是在乍聽談話內容時,就會誤以為是走進了動物園。

  但是對明眼人來說,就算用看的也像在逛動物園,因為大家都已和自己的研究動物同化,隨著研究的年數越久,動作舉止也幾乎和研究對象如出一轍,光看人就知道他的研究對象。

  例如:皮田每次咧嘴一笑,他的嘴巴就往臉頰約兩邊拉開,把臉分成上下兩大半;講話時舌頭一伸一吐,活生生就像隻蜥蜴。在松井短到幾乎不存在的脖子上,連著一顆長有蓬鬆鬈髮的大頭,再加上微凸的肚子,除了『穿了衣服的大蟾蜍』之外,再也沒有更貼切的形容詞了。川合拖著沉重的身體,在走廊上慢慢踱步的樣子,就像上岸後的烏龜。而在林間草地上跳躍的山田,怎麼看就怎麼像覓食中的鳥。

  以上所說還只是大致歸類至科而已,到了人類學講座,光憑『以貌取人』就可以細分到種呢!因為他們研究的是靈長類,所以更容易被同化。

  這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但只要看熟了之後,就真的可以從講話的方式、走路的樣子,分辨出那個人到底是研究黑猩猩、大猩猩,還是日本猴。

  而像我這種長相平凡、舉止正常的『普通人』,為了打知名度,就只能把研究對象『穿上身』──天天穿戴印有青蛙的衣服或蛙形飾品;小森也穿印有蛇的T恤,把蛇頭做成的鑰匙圈掛在腰際。

  大部分的人都會把研究對象當成專屬標記,只要眼睛尖一點,一定能夠『驗明正身』。

[南非地球高峰會]人物專訪-王俊秀 --﹥

撰文:江嘉萍
採訪:鄭百評、江嘉萍

前 言

  10年地球高峰會在里約召開,當時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同時,也決定了10年後的永續發展高峰會的會議主軸。10年前在里約所召開的會議,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10年後的今天,即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永續發展高峰會卻吸引了全台NGO團體的目光。

10年前的里約之行—里約地球高峰會

  王俊秀,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10年前曾參與里約地球高峰會盛會的學者之一;10年後,他將再度前往南非與會。對於10年前的里約之行,王俊秀教授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道,「當時地球的議題以及環境、生態的議題,台灣正在起步,當時的會議是去學習、取經的意味較強,因此並沒有提早做準備。共同前往參與盛會的人員約有20多名,並且分成兩個團體,一是政府代表,一是民間團體。那時也並沒有特地為了參與里約地球高峰會而著手準備資料,只將手邊既有的資料帶了過去。」

  「那時候是抱持著學習以及建構網絡的心態前往與會,在會場上我們以『Taiwan Care』作為主軸,同時也在攤位現場發放貼紙,與其他國際團體交流、互動,沒想到竟然還產生不錯的效果。雖然那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進入到正式會議場中,但卻也藉由擺設攤位結交了許多國際團體友人,也簽署了其他國際團體的連署,同時也收集一些國際團體的資料。所以那時是以學習以及建構網絡的心態前往,除此之外,更在那次的會議中,瞭解到國際環保的議題以及全球化議題的演變,以及瞭解到台灣在未來可扮演的角色。」王俊秀教授思索了一會兒答道。

  對於10年前參與里約會議時,是否有令王俊秀教授印象較為深刻或是難忘的議題時,王老師想了一下,然後答道,「那時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來自日本的團體—主婦反核聯盟—一群由上了年紀的主婦所組成的團體。她們是採取社會學中所談論到的『民脈理論』概念,這些上年紀的主婦們表達她們為免下一代受到核能、核武威脅的理念,同時還具有世代交替的意涵在內。此外,還有兒童公投的概念、以及生態智慧財產權等觀念。」而這些觀念在台灣推行的成效,王教授也有不同的看法,「目前這些觀念都已經有人正在實踐,例如台灣的主婦聯盟便是利用『婦脈』的力量來從事社會改革工作;而兒童公投的部分,目前只有5個國家正在推行,最近實施的是加拿大,但一般而言,大家還是不信任兒童。依照兒童的意願來治理國家,這才是永續發展的重點;至於生態智慧財產權的部分,目前台灣也已經納入向原住民族學習的觀念,原住民族也可藉由生態智慧財產權的觀念來發展。」

10年後的南非之行—里約南非地球高峰會

  10年過後的台灣,是否能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思索NGO團體與會的重要性?「這10年來,台灣的環境確實有所進展,但仍不難可從中發現,永續發展在台灣仍然是說的比做的還多。尤其是在國際環保標章等外力的衝擊下,更可發現到台灣的不足之處。」王俊秀教授認為,「所以,此次前往南非不僅要改變以往的與會型態,除了將以積極參與、展示的姿態出現,同時,還希望能加入其他的國際組織,並與她們成為伙伴關係,例如「國際綠十字組織」。」

行前爭議性議題-非政府組織(NGO)VS. 非營利組織(NPO)

  近來,為了NGO團體與政府機關合作,共同前往南非參與地球高峰會一事,已引起各界不同的討論、以及對話。針對這部分,王教授也有不同於他人的看法,「目前民間團體的腳步是走在政府的前面,而且對於環境議題的部分也比政府來得進步,這種政府跟在民間團體後頭的關係也沒有不妥什麼不好,反而,有可能在此次與會回來後,政府與民間團體間會建立起一種不同的新伙伴關係。」

  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議題,便是非政府組織(NGO)是否應該拿政府機關的經費?而申請政府經費補助後的非政府組織,是否還具有其原有對政府監督以及批判的能力?以及非政府組織(NGO)的角色定位問題?對於這些議題的討論以及對話,王俊秀教授如此說道,「首先非營利組織(NPO)與非政府組織(NGO)間是不同屬性的團體,非營利組織(NPO)是政府部門的左右手,許多政府的委託計畫都會由其負責、規劃執行;相較之下,非政府組織(NGO)原本就不應拿政府的經費,而是扮演著監督、守望政府的角色,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反對黨。」

  「至於非政府組織(NGO)是否應該爭取政府部門的經費補助,這問題可從另一角度來思索。過去民間團體一直對於政府部門濫用經費的情形有所不滿,而這些經費都是你、我等各納稅人所繳交的金錢,因此,既然要用,為何不好好地利用這些經費,去做些對台灣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拿了政府的經費之後,便不再扮演監督、批判的角色。而非政府組織(NGO)與非營利組織(NPO)之間不同之處在於,非政府組織(NGO)的經費來源是透過公開的申請程序、以及撰寫計畫案等方式,以獲得經費補助。而得到的補助經費,也都是花費在全國的公共事務方面。目前民間團體的腳步是走在政府的前面,而且對於環境議題的部分也比政府來得進步,政府本來就應該向民間團體學習,而補助非政府組織(NGO)的經費,也可說是政府向民間團體學習所需繳納的學費。」王俊秀教授如此說道,「再者,申請政府經費補助後的非政府組織,仍具有其原有對政府監督以及批判的能力,但是非政府組織(NGO)的角色必須確定,除了扮演監督、守望政府的角色,堅守永遠的反對黨位置。其餘的部分只是使用策略的不同。而在台灣,目前這兩種角色都很重要。」

  前些日子,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進行改組,由游錫 院長擔任召集人,此外,更納入了8位民間團體代表。針對此事,王教授提出了他對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改組一事後的期待,「現在政府組織過於龐大,已非只是科層化的因素,還包含組織不負責化的因素在內,例如本位主義、互相推託等,而永續發展是破除此一現象的方法之一。所以,期待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改組後,能提供民間團體不同的發聲管道,而不在像以前民間的聲音會被過濾,希望能透過更有效的管道來讓民間的聲音出現。而如何建立這樣的管道,則是其未來的一大方向。」

與會後願景-國際網絡的建立

  此次除了檢視過去10年來的經驗,並做展示外,是否有其他藍圖、以及願景的描繪?「在10年前,並沒有描繪願景,而今10年後,我們則定下了一個目標—『結束的開始』。此次與會,並不會界定於某些議題,而是期待國際網絡的建立,期待能以網絡的建構來達成論壇建立的機制。因此,這次的參與軸線,將是以非政府組織(NGO)的串連為主。至於成果的部分,則希望藉由匯整之後,交給在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擔任委員的8位民間團體代表,由他們來發酵議題,並試圖建立永續影響評估,以做為未來施政藍圖指標。」王教授認為。

  「台灣應該走永續發展的路。」王俊秀教授信心滿滿地說著。

[南非地球高峰會]1992地球高峰會議回憶錄 (二) --﹥

作者:王俊秀 (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與巴西共舞(1992/6/2)

  隨著地球高峰會議的展開,巴西成為全球焦點,印象中巴西有以下的特色:嘉年華會、足球王國、亞馬遜流域之熱帶雨林、酒精能源等。

  如果論到「都市氣氛」,則里約不同於台北街頭上散發緊張及汽油味,這個地球高峰會議的所在都市則充滿了悠閒的味道。沿著主要的大西洋大道行走,各國參與者、當地居民及荷槍實彈的軍警構成一幅有趣的圖畫。

  巴西最近被旅行業奉為「搶老外的天堂」,高峰會議及全球論壇參與者無不心裡怕怕,依據高峰會議Times(會議日報)的報導,里約市為了此次世界性會議,所有的警察重新組訓,並展開類似國內「一清專案」,以免因有搶劫而影響巴西的國際形象。

  一位計程車司機更明白表示:希望每二年辦一次,里約才有新秩序、新道路及新設施。全球論壇所在地的佛朗明哥公園更是軍警林立,全力維護參加者的安全,而地球高峰會議的會場由於有131個國家的元首及總理光臨,更將會場及其周遭「割讓」給聯合國2個星期,由聯合國軍隊駐守並負責「衛戍」。

  6月1日早上8時起,各地區「環保舞客」紛紛進場候教,台灣的兩個展示單位分別為191號及405號,民間團體為主的191號攤位共包括了地球日工作室、新環境基金會、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主婦聯盟及國科會全球變遷研究群代表、國大代表林俊義及陳秀惠等人,所展示的內容主要為民間社會力如何對抗污染(例如李長榮事件、杜邦事件、反核)及展示生活環保的努力(主婦聯盟推展的隨餐包、購物袋等),而展示的精神在於經濟奇蹟的背後有環境破壞的劣蹟,不值得第三世界國家來學習。

  另一方面405號攤位列由政府單位租用,主要展示台灣島上美麗的畫面,並有一本文圖並茂的台灣報告,敘述了非常「烏托邦」式的美麗遠景,不禁使人想起電影界的導演們曾對在台灣已找不到適合拍片的場景而頭痛不已,因為台灣已滿目瘡夷。

  191號的隔壁為西藏的代表,中共曾抗議達賴以及台灣的官方代表參加地球高峰會議而拒絕出席,引起了相當的注目。

  環保沒有國界的共識雖逐漸形成,但政治的干涉卻隨時可見,如何在「地下聯合國」一即NGO(非政府組織)中攻城掠地實是走台灣「與巴西共舞」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活動]每週日例行賞蝶活動 --﹥

  時 間:8月11日(日) 早上7:3
  地 點:小粗坑
  集 合:國立台灣博物館門口的銅牛前
  主 辦: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02-28814006

  台灣擁有豐富的蝴蝶資源,昔日,繽紛彩蝶漫天飛舞更贏得「蝴蝶王國」的美譽!炎炎夏日正是彩蝶仙子舞躍的季節,無論在蝴蝶種類或是數量上都精彩炫目,往往一趟賞蝶之旅可以觀察到三、四種以上的蝴蝶種類,為推廣民眾認識台灣得天獨厚的蝴蝶資源,並將自然教育及戶外休閒相結合,進而從中體認『蝴蝶是大自然的珍貴資產』,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利用每個例假日安排解說義工帶領民眾到台北盆地近郊進行半天的「賞蝶活動」,藉由解說義工的引領,讓民眾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能有機會認識昆蟲世界中的美麗仙子-蝴蝶,經由實地認識自然生態環境裡彼此環環相扣的緊密關係之餘,更加體認環境保護之重要性。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周日賞蝶活動於每週日舉行,該活動為推廣蝴蝶生態保育之義務導覽活動,免費且無須事先報名!週日早上7:30,在台北市館前路國立台灣博物館門口的銅牛前集合,隨後由解說員帶領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當日賞蝶地點,請自備雙筒望遠鏡、圖鑑、筆記本、遮陽帽、雨具、車資及餐點飲水,活動約於中午原地解散。這樣一個知性的賞蝶半日之旅,極適合攜家帶眷參與!

[演講]設計自然 --﹥

  時 間:8月13日-9月3日
  地 點:台北市興隆路一段113號1樓
  費 用:$1元
  報 名:即日起至額滿截止
  主 辦:荒野保護協會 02-29303193轉19

  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有關生態方面的藝術創作蔚為風潮。而如何將野花小草、樹木奇石幻化成各樣立體的、平面的藝術品呢?會很困難嗎?相信這是許多喜愛藝術的朋友的疑問。荒野保護協會將於91年8月13日起開辦「設計自然」系列課程,從生態藝術創作的概念,到素材選擇、繪畫創作等,一期四堂課,引領你進入生態藝術的殿堂。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裡,藝術作品必須經過科班的學習,其實不然,每個人只要抓住一些基本技巧,加上自己的創意,都可能成為生態藝術創作者。荒野保護協會特別邀請擁有豐富生態藝術創作經驗,並曾獲時報廣告金篤獎佳作的黃一峰先生為喜愛生態藝術的朋友開辦「設計自然」系列課程。本課程共分四堂課,從概念建立,到構圖、選材、裱框、生態繪畫等介紹及實務操作,讓學員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可以開始進入生態藝術的領域。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