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網路釣魚活動,呼朋引伴來釣魚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10-28 (全文版)

 
  本日主題: 貝里斯的鐘乳石洞穴記錄了聖嬰現象
知性專題 [草山之旅]牧場、戰場和旅遊地的歷史對話(一) 美麗的草原風光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空氣品質改善與民眾健康有正向關聯
[生態保育]2002年觀察名單出爐 詳列數量減少的美國鳥種
[全球變遷]貝里斯的鐘乳石洞穴記錄了聖嬰現象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8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2
專  欄 [專欄作家-陳玉峰]台灣山林五十年最大的謊言-造林!
活動訊息 [遊行] [課程]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動物園家族電子報」開放訂閱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線上刷卡捐款

[草山之旅]牧場、戰場和旅遊地的歷史對話-擎天崗、石梯嶺、頂山步道之旅 (一) --﹥

作者:陳世一

◎美麗的草原風光

擎天崗、石梯嶺、頂山圖  和女兒到擎天崗舒展筋骨,禮拜天且又是艷陽高照下的擎天崗,滿坑滿谷的人潮逛來走去的,把偌大青青草原的氣氛弄得熱鬧而活潑。

  找了一個稍高的坡地坐了下來,我問女兒:「坐在陽光下那麼美麗的草地,又有藍天白雲為伴,妳有沒有很幸福的感覺呢?」

  「嗯!有很舒服的感覺,可是,好像談不上幸福。為什麼你認為坐在草地上就會幸福呢?」女兒說。

  「因為台灣的綠地普遍很缺乏,而且,一般人受了大眾傳播媒體強勢西方文化傳輸的影響,總認為有大片的草地,而且可以坐在上面欣賞風景應當是很幸福的事。」

  「是啊!為什麼台灣草地那麼少呢?」女兒說。

  「其實,原始台灣的平原和丘陵本來也是很少大草原的,尤其在北部如此豐沛的雨量滋潤下,該是連綿不絕的森林景象吧!」

  「可是,為什麼這裡是草原呢?」

  「最早可能是森林,後來被砍掉或燒掉了,接著將砍來的樟樹提煉樟腦,較差的木頭作薪炭材,山坡地則種茶,清末時,台灣的三大外貿產品『茶、糖、樟腦』,北部的出產就是茶和樟腦,後來,樟樹砍光了,茶業又漸漸沒落後,這裡就變成了牧場,供人放養牛隻,日人曾經在這裡種類地毯草和一些牧草,因為牛隻踩來踩去,所以樹木長不出來,就一直維持草原形態,現在,牛隻雖然減少了,可是,遊客又取代牛,繼續踐踏這裡的草地,自然就維持草原風光了。」

  「原來我們也是共犯啊!可是,這個類地毯草那麼矮,牛怎麼吃?」女兒一臉無辜的說。

  「這是因為遊客踩來踩去,才會那麼矮,你看那邊一條土路,就是草都被踩死了,所以旁邊才用繩子圍起來,保養草皮。妳會不會覺得草地整年都綠油油的,很單調?」

  「草地本來就是綠的,難道還希望它開滿了花嗎?」女兒說。

  「要是妳一、二月來這裡,就會發現白色的胡麻花一叢叢的從草叢邊竄出來,整個草原就因為這一團團的白色小花而顯得生意盎然起來。」

  「夏天來呢?」

  「偶而可以聽見半空中或草地上的小雲雀在唱歌,也時有小鶯在叫『你─回去』,草原邊或灌叢裡的倒地蜈蚣及野牡丹的深、淺紫色的花朵也閃著亮麗的光芒呢!」

[生活環境]空氣品質改善與民眾健康有正向關聯 --﹥

記者 Maria Godoy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10-22 (ENS)- 一份最近來自歐洲的人口研究指出:透過污染排放管制來改善空氣品質,能有效減少由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這是相關研究中首次提出具體證據的報告,證明公共政策的介入的確能降低污染造成的健康風險。

[生態保育]2002年觀察名單出爐 詳列數量減少的美國鳥種 --﹥

  美國,紐約州,紐約,2002-10-22 (ENS)- 一份由奧德邦學會新發表的報告警告:超過1/4種的美國原生鳥類數量正在減少或是陷於困境。該保育團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超過200種以上的鳥類正面臨著數量銳減、棲地受限及其他威脅。這份報告的目的在於協助環保機關了解其有限的資源該用在哪,才能最有效的幫助美國鳥類。

[全球變遷]貝里斯的鐘乳石洞穴記錄了聖嬰現象 --﹥

  美國,愛荷華州,愛荷華市,2002-10-22 (ENS)- 科學家發現,中美洲鐘乳石洞中的石筍記錄了過去30年來聖嬰現象的活動歷史。來自愛荷華大學及新罕布夏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藉由洞穴結構中所蘊含的歷史紀錄,人們對古代氣候現象與現代氣候型態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8 --﹥

  • [環境政策]鯨鯊若列保育,漁政單位擬採總量管制。華盛頓公約(CITES)將於11月2日召開2年一度的大會,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等保育團體認為,本屆會議可望將鯨鯊列入保育名單中;農委會官員推測應該是列入附錄二,也就是有條件准許貿易的保育物種。TRAFFIC及WildAid認為,由於台灣是主要消費國,希望台灣能在大會中表態支持提案,以免因鯨鯊而成全球指責對象。 (台北 民生報)

  • [環境政策]台北市議會通過樹木保護條例。台北市議會26日凌晨審議通過「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未來只要是北市轄區內,凡樹胸高直徑0.8公尺以上、或樹胸圍2.5公尺以上、或樹高15公尺以上、或樹齡50年以上,或珍稀經主管機關認定;若未經文化局等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砍伐、移植或破壞;否則罰款處分。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原住民聚集凱達格蘭大道遊行。上百個部落三、四千名原住民26日齊聚凱達格蘭大道,發表「光復傳統領域」宣言,要求陳水扁總統兌現他「夥伴關係協定」的7條內容,呼籲政府以加拿大為師,透過「平等對話」與原住民族「締結土地條約」,成立「自治區」,使原住民族的生活與文化得到尊重與保障。 (台北 聯合報)

  • [生態保育]英國「猿猴世界」計畫設立台灣保育文化館。位於英國南部維爾罕鎮的觀光景點「猿猴世界暨猿猴救援中心」,因有感於台灣近年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努力,計畫增設台灣保育文化館,向歐洲遊客介紹台灣的保育成就。猿猴世界成立於1987年,園區內收留了在查緝走私野生動物時遭沒收而無處可去的數十種猿猴,其中包括屏東科技大學贈送的7隻紅毛猩猩以及數十隻長臂猿。 (倫敦 中央社)

  • [生態保育]墾丁國家公園將設蟹類廊道保護蟹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發現,墾丁國家公園內有多種蟹類聚集,每年定時下海產卵,公園管理處未來將設置廊道保護通過道路的蟹類。 (屏東 中央社)

  • [生態保育]第四屆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26日登場,首日吸引17國上萬人賞鳥。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高雄鳥會與正修技術學24日正式認養管理鳥松濕地公園。 (高雄 中央社)

  • [生活環境]開源節流,台南市府嘗試「污泥資源化」。台南市府正運用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搭配不同比例的土壤、稻殼等,進行植栽培養土研發,初期將以贈送方式試探民眾接受程度。工務局表示,污泥減量、資源化在日本早已推動,但目前以焚燒固化後做為建材的情形較多,對於「有機」的運用尚屬罕見。至於是否會有二次公害之虞?關鍵還是在污泥成分的分析。 (台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地下水像咖啡,銅鑼抗爭。苗栗縣銅鑼鄉地方人士指鴻興矽砂公司造成汙染,村民飲用的地下水色如咖啡,安全衛生堪慮,鄉長26日率眾抗爭。 (苗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中央氣象局:本月日月潭出現當地31年來最嚴重酸雨,達pH3.6。 (台北 聯合新聞網)

  • [生活環境]台南台鹼舊廠附近道路證實戴奧辛汙染,將全數刨除。 (台南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8 --﹥

  • [生態保育]中國將加強拯救大熊貓等物種。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26日表示,林業部門將切實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加強對大熊貓、老虎等珍稀瀕危物種的拯救繁育,使其種群得到儘快恢復和發展。 (北京 廣州日報)

  • [生態保育]中國陜西省首次發現棕白色大熊貓。 (陜西 新華通訊社)

  • [生態保育]百鳥翔集提前現鄱陽湖。隨著寒潮的來臨,來自內蒙古草原、東北沼澤和西伯利亞荒原的今冬首批候鳥翩翩飛到鄱陽湖,延續著這裏多年來「珍禽王國」百鳥翔集的景觀。 (江西 新華通訊社)

  • [生態保育]中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逾4600萬公頃 居世界之首。 (北京 中國新聞社)

  • [土地及水文]三峽工程2期大壩全線封頂。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2期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公尺設計壩頂高程。三峽2期大壩全線封頂為導流明渠按期截流,繼而實現三峽大壩下閘蓄水、船閘通航和首批機組發電3大目標奠定了基礎。 (湖北 新華通訊社)

  • [土地及水文]三峽截流採取「雙戧雙向立堵截流」施工方法。 (湖北 新華通訊社)

  • [生活環境]長江水域發紅 污染來自武漢上游。 (湖北 上海環境報)

  • [生活環境]深圳地下電鍍廠濫用氰化物污水直接排放。深圳市環保、公安、工商部門24日在查處寶安區松崗鎮一家大型地下電鍍廠的過程中發現,有大量證據顯示這家工廠在非法使用氰化物進行生產,其產生的污水也未經任何處理便直接排放。 (深圳 深圳 都 市報)

  • [生活環境]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稱垃圾處理處理率為63%。 (北京 上海環境報)

  • [環境政策]中國制定環境影響評價法 對環境進行總量控制。 (北京 東方網)

  • [環境政策]新疆塔裡木河流域實行移民搬遷保護生態。 (新疆 上海環境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0-22 --﹥

  • [生活環境]針對克拉馬斯盆地殺蟲劑使用規範 相關團體提起訴訟

  • [環境政策]西北部林務計劃將全面徹底檢討

  • [環境政策]車輛檢修計劃能有效減少廢氣排放

  • [生態保育]一隻帶有無線電追蹤器的灰熊於愛達荷州被射殺

  • [生態保育]保育鳴禽有功 參議員麥康奈爾(McConnell)獲獎表揚

  • [生態保育]保育團體發行隨身卡 提供海鮮消費的保育選擇

  • [全球變遷]柴油車的廢氣可能加劇全球暖化

  • [生物科技]降低改造基因污染農作的風險 生技業者採取自發性措施

[專欄作家]台灣山林五十年最大的謊言-造林! --﹥

作家:陳玉峰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

九成的造林失敗

  今年二月,台大森林系名譽教授焦國模在「台灣林業」第廿八卷一期撰「天然更新此其時矣」一文,其引姚鶴年著作,說是依據1993年林務局統計的歷年造林業績,自「光復後林務局造林有320378公頃,實存266600公頃,註銷53778公頃;其他機關在國有林地內造林122709公頃,實存91569公頃;以縣市政府名義執行之公私有林造林面積為626412公頃,實存328697公頃,註銷297715公頃」,準此合計,自國府治台至1993年為止,以政府名義造林者1069499公頃,實存686866公頃(64.2%),註銷了382633公頃(35.8%)。

  焦文又引述宣稱,由林務局造林且註銷的53778公頃當中,消失理由是因為達成伐期而收穫者只有5454公頃,僅佔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九成的造林失敗。

  林務局註銷掉的造林比率約為16.8%,而林務局為全國最具林業經營專業及實務經驗的單位,卻有九成的造林確定失敗;全國以政府名義造林者,註銷掉的造林面積比率高達35.8%,則全國造林的失敗率幾何?2002年9月,行政院擬召開「研商造林政策及其執行檢討改進事宜」的會議通知,由農委會提出的資料指出,「光復迄今,已完成國有林造林352700公頃」、「1992~2001年期間,平均每年輔助各縣市政府造林經費為一億八九○三萬元」、「1997~2001年全民造林面積25019公頃,花費52982億元,成效十分豐碩」,夥同其他資料,全盤肯定歷來造林的「豐功偉業」,更否定民間長期以來對造林政策及實務的批判,將所有民間舉實例的質疑推得一乾二淨,最後強調「今日不造林,明日會後悔」。至於開會目的重點的「檢討改進事宜」,幾近不著一墨,這就是新政府的「戰鬥內閣」?既要檢討改進,為何隱藏整個造林政策的最重大問題或關鍵,為何不敢面對歷來造林失敗的事實?全國最腐敗的單位非農委會莫屬?台大森林系畢業的劉炯錫教授,撰文抨擊其同門師兄弟的林業官僚為「老千集團」,全民造林政策根本是造孽、造業,且台灣並無營造經濟林的條件,一批封建時代的「門前帶刀侍衛」卻不斷在報端胡說八道、顛倒是非。可歎的是,政府真無水、土、林人才,重用的仍然是前朝「老千」? 

花多少億兆造林,成林回收的獲益有多少?

  既談林「業」,總離不開最大利益與成本分析,試問政府,國府治台迄今花了多少億兆造林,成林且回收的獲益若干?國家林業研究系統耗損多少國庫,檢討失敗林地的報告幾篇,真正有益、有用、有學術價值的成果幾字,一個字成本多少?當今有良知的林業從業人員皆知,台灣根本沒有營造經濟林的條件;筆者長年訪談林業界近最高階、經驗老到的退休前輩,選錄幾句原汁不加料的話(口訪、錄音、整理成文字):「…天然林砍過,微氣候就變壞,再造人工林是很困難的;天然林不砍是對的,砍完一切就變化掉了,土壤也沖刷掉,生物生態全面改觀,人再種樹,也無法回復原來高聳的森林」;「造林?種得活早就種了,種不活的再怎麼種也活不了…種不活的地,就長出天然灌木、草類,人再怎麼種,小小株,撫育期六年一過又死光光」;「現在林務局要找新植地何處覓?民國九十年林務局有十億元後期撫育經費,全台灣要新植的土地,找來找去,包括縣市政府公有地不過五百公頃而已(不包括全民造林)…」;「造林就得整地,整地就會破壞…」。筆者花了21年時程,長期記錄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憩區的造林,定點拍攝、設置樣區調查,而造林單位前後立牌「昭告天下」者如:1981年3月造紅檜10.62公頃;1981年造紅檜3公頃;1985年造外來家具樹種0.46公頃;1994年進行菌根接種試驗;1996年設長期生態研究網試驗站;1997年利用全民造林經費,再造6.7公頃針葉樹。然而,造林木幾近死光光,自然界逕自更新的華山松與台灣二葉松等,卻約在1988~1991年間大量萌芽,且迄今更新種苗不斷,大約20年來,該地由高地草原演替為松類疏木,且生機旺盛。該土地代管理單位於1993年6月的「和社區1500公尺以上造林地概況及歷年育林費用表」紀錄顯示,花了二千六百餘萬元當年幣值,平均每公頃育林費用為74089.8元,絕大多數苗木滅絕,卻在「現況欄」填寫「林相尚可」! 

恢復茂密美林,何需人類矯情造林

  谷關台電訓練所所在地,1990年筆者設置永久樣區調查,登錄每株樹及各項數據。2001年進行複查得知,樣區內1996年賀伯災變,遭受土石流沖毀樣區一角,而由不毛之地再度次生演替,不到五年時間林相恢復,山黃麻胸徑達14.3±7.5公分,白匏子胸徑5.0±2.4公分,水麻胸徑6.2±2.9公分,而喬木樹高10公尺上下。 上述舉例,塔塔加區海拔2600~2700公尺,約20年形成松林;谷關區海拔約800公尺,4~5年恢復茂密美林,何需人類矯情造林?筆者多年林野調查的事實,無法相信此乃廿、廿一世紀文明台灣,為什麼都是一批批完全沒做過現地研究的官僚、專家,信口開河,說什麼「次生演替太緩慢,要造林才能綠化」;依塔塔加區造林成本粗估(精確而言,不能如此計算,應由歷來台帳一筆筆計算,再算相當於今之幣值多少),光復至1993年,台灣政府造林經費約為792億?若以林務局註銷掉的林地計算,且一公頃以造2000株苗木為準,則一株可成長的苗木成本為370元,但不包括苗圃時期的花費;若以位於中海拔的紅檜而言,筆者調查尚未死亡的造林,20年餘,高仍滯留一公尺餘、胸徑小於0.5公分。如果,將每年數百億的治山防洪,乃至山地一切公共安全設施一併計算,再評比當初營林所得,則天文數字的虧損,荒謬得誰能接受? 筆者在林野每每有錐心之痛,常暗自反智地祈禱,但願我之所見僅是惡夢,但願我長年書寫數百萬字的控訴皆為假。不幸的是,件件鐵的事實依然殘酷,什麼樣的宗教信仰讓我寬容這種公權?如果台灣山林劊子手的話可以接受,大概也可寬容希特勒之屠殺猶太人、日本軍閥之南京大屠殺!如果我們對邪靈、罪惡、謊言一無所知,我們也保不住任何人類的善良與美德! 今年4月以降,行政院政務委員頻頻來電,要筆者參與水、土、林、國土規劃多如牛毛的會議,甚至提議要筆者與營林派官僚、學者在院長面前「辯論」,想我十餘年來與伐木派激辯、咆哮不知凡幾,換個政府依然要我面對一批批指鹿為馬、空口胡說者,進行口水泡沫、無是無非?山林土地是件事實,不是理論,更非妄想症的虛擬實境所能代替。唉!要對並不存在的事實進行辯論,實在是種精緻的愚蠢!所謂新政府的水準僅止於此? 

  筆者殆已放棄與政府對話的想法,但從未放棄生為這片土地子民的基本責任與天債,故而在此回覆行政院長,不日將寄上20餘年自費實證的研究報告。一息尚存,一件件土地生靈的悲喜劇仍將忠實記錄。筆者更相信,所謂科學研究,就是腳踏實地的做誠實事、說誠實話! (2002-10-22)

[遊行]讓人民作主-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台北竹圍淡水) --﹥

  時 間:11月2日(六) 早上9:30-下午4:30
  集 合:淡水捷運站正門口
  主 辦:核四公投促進會 02-23657804

  核四公投促進會公開宣佈,核四公投運動決定於2002年9月21日,往後每週六、日,為期一年,50星期的千里苦行的行動。期待透過再一次的千里苦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人民做主的基本權利。同時,我們要求政府早日舉辦核四公投,最遲於2004年總統選舉時同步舉辦。

[課程]蘭陽湖泊之美 --﹥

  時 間:11月11日-12月8日 晚上7:30
  地 點:荒野台北總會 (台北市興隆路1段113號)
  講 師:邱錦和 (荒野保護協會副分會長)
  主 辦:荒野保護協會 02-29303193轉19

  臺灣地區湖泊、濕地、沼澤……面臨被開發的危機,而失去原有的生態功能,蘭陽的湖泊因宜蘭交通不便,開發較緩,尚保留原始生態,或回復演替的現況中,或再造成功的湖泊埤池泛64個。經濟落後、交通不發達,是造就蘭陽湖泊生態完整的最大貢獻。本課程以幻燈片解說蘭陽環境特性,湖泊現況將選擇輕鬆可及易觀察的代表性湖泊崙埤池,先進行田野觀察、欣賞、記錄之。

  11月11日起開辦「蘭陽湖泊之美」課程,內容包括「蘭陽環境特色」、「蘭陽湖泊總覽」、「蘭陽國寶崙埤池之美」、「田野賞析-崙埤池生態之美」,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加!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媽媽的平靜革命 --﹥

  播出時間:10月28日(一) 晚間 10:00-11:00 首播 
       10月29日(二) 上午 10:00-11:00 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媽媽的平靜革命

  每天清晨,來自全省各地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紛紛朝著果菜市場的方向前進。但是桃園復興鄉的有機菜農彭康偉卻有著不一樣的方向,載著滿滿一車的青江菜,彭康偉開車前往三重一處不起眼的角落。

【人與自然】蝴蝶迷夢 

  台灣被稱為蝴蝶王國,但是在你的成長經驗,你和蝴蝶的距離有多近呢?如果你發現,在台灣的野外,遇到牠們的機率變小,那麼,在人工蝴蝶園你可以重新認識牠們。

【看守台灣】登格斃

  南部的登革熱疫情燒得滾燙,北部也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懈怠。消毒、噴灑藥劑與消除病媒蚊的孳生源等種種方法齊出,只為了防治登革熱的蔓延。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