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蝴蝶花廊生態之美-大屯車道、清天宮、桶柑園、二子坪、大屯自然公園之旅 (三) --﹥ 作者:陳世一 ◎青斑蝶道
從大屯山主峰的步道口進入,箭竹林就從兩邊綿展開來。 走這條登山步道有些單調,尤其艷陽高照時,更是辛苦,還好,有一些蝴蝶在步道間來來回回的巡曳,不斷駐足在路旁的島田氏澤蘭、野當歸等盛開的花朵上。 女兒走得汗流浹背的說:「看到這些蝴蝶那麼輕鬆的飛過來、又飛過去,真是覺得生氣,害我嫉妒牠們嫉妒得要命。」 「妳沒聽到牠們在妳耳邊喊加油嗎?」 「要是我懂蝴蝶語的話,我就叫牠們用翅膀來幫我搧風了。奇怪,這些蝴蝶怎麼長得都差不多呢?」女兒說。 「現在是青斑蝶大發生的時候,妳可以觀察一下牠們喜歡吃什麼花?」 沿途邊走邊看,不知不覺中,也把頂在頭上的熾熱陽光忘記了。
「可能是吸花蜜時警覺性較低,在飛行時則要防禦突如其來的天敵,自然飛得較快了。不過,青斑蝶體內有毒素,一些天敵多不敢隨意捕食,所以牠平常飛翔的速度也較慢。」 我拿出了陽明山蝴蝶圖鑑,告訴女兒青斑蝶類共有六種,不是每一隻都一樣的,數量最多的是青斑蝶和小青斑蝶。 「我才覺得有一點奇怪,怎麼有些白斑比較大,有的卻比較細,原來還有分不同種。這些蝴蝶是從哪裡飛來的?」女兒問。 「根據專家的研究,大部份的青斑蝶都是在這裡附近成長的,只有少數是從別的地方飛來的。」 「這就表示附近有很多島田氏澤蘭供牠們吸食,而且,還有很多牠們的小孩可以吃的植物了。」女兒推斷。
「為什麼這裡的島田氏澤蘭會這麼多呢?」我問。女兒搖搖頭。 「可能是道路的闢建,使澤蘭可以在石階或柏油路和箭竹林之間的窄小狹縫中獲得生機。」 女兒疑惑地說:「沒路澤蘭不是能長更多嗎?」 「沒路這裡就被箭竹佔領了,澤蘭的生長需要陽光,在箭竹林中是無法生長的,所以,只能在箭竹林、芒草原和路之間這小片充滿陽光的土地繁衍生長。」 左邊水溝旁有一整排的島田氏澤蘭,蝴蝶成群在上面盤旋。 「哇!蝴蝶都趕來上班了,好多喔!」女兒叫著。 「我覺得蝴蝶一多,空氣中就充滿了輕鬆而活潑的氣息,而且,沒有聲音的喧嘩,簡直就是熱鬧的最高境界,徜徉在這種環境中,都不會感到厭倦。」 「是啊!看著那一幅幅不按牌理飛舞的圖案,心裡就不知不覺中快樂了起來。」 「青斑蝶邀請我們來看自然的舞蹈,每一叢澤蘭都是牠們的伸展台……」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環境政策]限制垃圾掩埋量 英國擬採額度交易制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8-03.asp ◆[環境政策]美國海軍爭議性聲納系統有條件解禁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8-06.asp ◆[生態保育]溼地保育是為了讓人類善用溼地 而非濫用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8-04.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8-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8-19.asp 作者:廖鴻基 小時候南濱沙灘很長,記得從堤岸踏入沙灘往浪緣走至少十五分鐘才踩得到浪頭。那時的海灘沒什麼垃圾。許多人(尤其阿公、阿嬤們)會在天還沒亮前就來到海邊吸空氣、散步、運動、看日出、撿石頭。 那時的南濱沙灘上還有牽罟。天還沒亮,小膠筏就載著漁網將一座罟網放入海裡,天一亮,沙灘上聚集了一群人,他們分兩列在沙灘上拉住罟網的兩端,像是在和大海拔河,他們吆喝著粗獷的勞力節奏,一吋吋的將海裡的罟網拉回岸上。任何來到南濱沙灘上的人,無論男女老小、認識或不認識,每個都可以加入拔河的行列。網袋一拉上岸後,網裡被圍住的魚隻開始驚慌跳躍。也不少人並不加入拉拔,他們提著竹籃子站在網邊等候撿拾跳出網袋掉落沙灘上的魚隻。牽罟不成文的規定,跳落沙灘上的魚隻不屬於罟主的。 若這一網豐收,罟主真正慷慨,參與拉拔的人人有賞。小朋友也分得幾條魚帶回家給媽媽煮。 小時候魚很多,站在灘上常常可以看到魚隻海面成群跳躍;也看過拍岸浪牆上魚群剪影繽紛張貼如在群體衝浪;或者,風平浪靜的日子,可以看到魚群紛紛將魚鰭舉出岸緣海面如小風帆浪頭徘徊。 港口更是了。有時小漁船拖回來一條六、七公尺長體形粗壯像楠木的大旗魚;有時鯊魚或蝠魟都是超過千公斤的大傢伙。現在的老討海人回想當年的漁況都會說:「啊!那時的魚仔卡憨 ... 容易掠 ...」 港口北側的海邊是岩礁海岸,礁石上長滿各種各樣黑色的貝螺,有像斗笠一樣的扁螺,有的是螺旋狀的圓螺 ... 退潮時,涉水去撿,一下子就撿了一罐子 ... 小時候嘴饞,我們罐子裡加了些鹽巴,泡個兩、三天,就可以用牙籤剔著吃。那滋味到現在還記得。 這段海岸是阿美族的假日海岸,每個假日,一群群阿美家族來到海岸邊。他們海灘上升起火堆,男人涉浪採捕 ... 海澡、螺貝、小魚 ... 他們假日這天的食物都不匱乏,都來自這段海岸。 颱風過後,走海灘散步,常常可以撿到被颱風浪打暈頭擱淺在灘上的新鮮魚隻。平常時候也見過一群小魚被大魚追得慌了,衝逃到岸邊,被拍岸浪濤一舉送上灘岸。 颱風過後,海灘上堆積了些漂流木。那個年代煮飯、燒熱水都需要木柴。大家都來了,小城裡許多家庭都全家動員來海邊撿漂流木。沙灘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沒幾天,灘上恢復原貌,沒什麼垃圾。 中秋夜,小城裡幾乎每一家都來到沙灘上賞月,一家起一堆火,圍著火堆吃月餅、吃柚子、看月亮、聽濤音。登高一望,啊!黑幕裡整條海邊串成火龍蜿蜒,海面紅通通反照著火龍閃熾的身影。 後來,漂流木沒人撿,颱風過後,海灘上堆積漂流木越來越多,有時還構築成一道嚇人的漂流木長牆,長牆裡還糾纏著一年年增加的塑膠袋、尼龍漁網、瓶瓶罐罐、泡力龍器皿、拖鞋、步鞋和皮鞋 ... 後來阿美族人不再到他們的假日海岸過渡一天,岩礁光禿禿的,海澡、螺貝、小魚都離開了這段海岸 ... 海岸邊不容易再看到魚,無論浪頭或海面,浪濤空悠寂寞的終日拍打 ... 漁港難得遇見大魚,老討海人嗟嘆:「一年、一年歹。」... 牽罟罟主不再慷慨,一回缺、兩回空,乾脆收拾了罟網不再沾水 ... 海岸線退縮、萎縮,換上了長牆堆疊的水泥消波塊 ... 老人家們挪到公園去扭扭腰、拍拍手、作早操。 大家都離開海邊,都遠遠離開了小時候的海邊。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讀者投書]把錯誤的政策丟進焚化爐-立法院助理的正面回應 --﹥ 作者:劉世偉 李月梅 洪裕程 楊嬌豔 張宸寰 蘇俊賓 方英吉 黃貞綾 時蓓蓓 賴瑞隆 (國會助理) 今年立法院的預算審查期間,做為台灣環境保護最高主管的環保署,對於來自民間要求檢討制訂於十年前之垃圾焚化政策的強大呼聲,不但無動於衷,更透過媒體發表似是而非的言論,身為台灣環境裡的一份子,我們不得不表示我們的立場。 1.前分類處理是垃圾處理的關鍵: 首先,垃圾須被妥善處理,但非只靠焚化。如何把佔垃圾量三成的廚餘、三成可回收資源以及兩成不可燃成分從現有垃圾中減掉,才是環保署應重視的第一個課題。其次是剩下兩成的『真垃圾』的問題。套句郝署長的話,台灣地狹人稠,不適合一處又一處的圍地做為掩埋場;同樣,台灣亦不適合一縣又一縣的蓋焚化爐! 2.父債子還: 十年前郝署長父親任行政院長,當時根據過度高估的垃圾量制訂了『一縣市至少一座焚化爐』的政策,但並不表示這估計沒問題,永遠無須檢討!焚化爐亦非處理垃圾的唯一方式,套句郝署長自己的話:過去幾年間,台灣還有10個沒有焚化爐的縣市,也沒有發生垃圾大戰,難道這也是焚化爐的功勞?且縱然興建焚化爐,也要繼續傷腦筋焚化爐產生的戴奧辛與重金屬二度污染的問題,這將是未來台灣環境的重大負擔,再套句馬英九市長的話,這是欠下後代子孫的債務。 3.索求無度的違約金,誰該負責: 環保署所提之違約罰金,更是官商利益輸送的鐵證。片面由得標廠商提出金額,未經公正之第三者計算過。事實上,及時停建不僅可以透過協調、仲裁、鑒價、訴訟程序商議違約賠款金額,更能減少廠商之損失。環保署卻任由各焚化爐搶進興建階段,用意就是要造成既成事實,從而規避立法院的預算審議監督。 4.建構在台灣畸形行政區域劃分下的錯誤邏輯: 若以一縣市一焚化爐之邏輯,目前無焚化爐的十縣市至少需要十座焚化爐。這個邏輯本身就是建構在台灣畸形行政區域劃分下的錯誤,試問為何不是一鄉鎮一焚化爐?若以人口來區分,板橋市的人口遠較台東縣、澎湖縣為多,是否人口多於台東縣之鄉鎮市都要擁有自己的焚化爐?這樣除資源重複浪費之外,未來資源回收等垃圾減量目標工作陸續完成後,「每一縣市之焚化爐都缺垃圾」、「焚化爐以燒事業廢棄物為主」之窘境如何解決? 5.讓有能力的人來作吧: 環保署一再宣稱實行跨區處理垃圾的困難度,垃圾政策本屬全國性之政策,環保署卻意志堅定地要在全國各縣市興建焚化爐,卻將垃圾處理之成敗與困難,推託予縣市政府與地方議會。其實,跨區處理垃圾並不難,以台北縣汐止焚化爐為例,預計將耗資20億元,處理東北角和北海岸鄉鎮市垃圾。但從汐止經北二高到台北市的木柵焚化爐、內湖焚化爐,絕對是更快捷便利。 從環保署公告的統計報表顯示:台北市各焚化爐垃圾量明顯不足,木柵焚化爐去年年運作日還不到37%天,低於85%的基本要求,還出現北投、內湖、木柵三爐輪流休假的情況。南投縣的垃圾轉運到台中南屯焚化爐處理,日後台中縣烏日焚化爐竣工,配合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南投縣垃圾處理的問題自可迎刃而解。且廢棄物清理法規定「地方政府不得拒絕跨縣市處理廢棄物」,已賦予環保署極大公權力,環保署實應訂定獎勵辦法增加地方配合誘因,署長作不到,就換人作。 6.一意孤行錯誤的垃圾減量政策: 從署長認定的垃圾減量政策來看,塑膠袋、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才實施第一階段,從我們現勘結果看,因保麗龍免洗餐具限用政策而使用可重複清洗碗盤者不到10%,且亦未見垃圾有顯著的垃圾減量成績,從第一階段來看,這個政策是失敗的。我們認同以政策限制對環境不友善的材質,養成正確使用地球資源的生活習慣,但以塑膠類與紙類的二分法來看待不同材質,根本不是垃圾減量的正確方向,如署長所言若貿然於明年1月1日實施全國全面垃圾減量,勢將引起大規模民怨,導致民眾對「環保」厭惡。為何郝署長要不惜丟官於明年1月1日擴大全國實施塑膠袋限用政策?署長的兩手策略與政策盲點,只讓我們看到署長成就個人名譽的努力。 7.替事業廢棄物進場民生用焚化爐的脫詞比喻: 政府出資所設置之焚化爐,當然是處理民眾所產生之家戶廢棄物。署長之「公園廁所」說荒謬至極,將公園比擬為環境,小朋友比擬為廠商,廁所比擬為焚化爐,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試問,小朋友可曾在公園得到任何商業利潤?小朋友上廁所豈是因「事業行為」所造成的需求?我們建議將「公園、小朋友、廁所」改為「公園、攤販、垃圾桶」才貼切!攤販在公園營業得利,所造成之垃圾應自行解決,而非由公園內之公共資源、公共設施解決! 另外,署長說「經分類之事業廢棄物和家戶垃圾是一樣的」也許沒錯,但請問郝署長,目前台灣進焚化爐之事業廢棄物分類情形如何?進廠管制績效如何?,從高戴奧辛排放便可得知,還要多久才能真正達到「分類後的事業廢棄物等同於家戶垃圾」之水準?郝署長的說法不是欺騙大眾,就是鴕鳥心態,欺騙自己! 8.環保署並未掌握最新的焚化處理科技: 環保署是否掌握最新焚化爐技術?木柵焚化爐甫花費15億來改善致癌物質戴奧辛的問題,今年環保署亦編列近3億來蓋灰渣熔融爐,以解決各縣市焚化爐所產生的飛灰底灰。這是十幾年來各縣市蓋了焚化爐之後,所面對現今科技亦無法處理的問題!郝署長死抱著焚化爐是垃圾處理萬靈丹的心態,將使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資源回收,垃圾費隨袋徵收等方案拋之腦後,使得原本無需進入焚化的垃圾,都通通丟進去燒。我們認為,不好的政策,就應該立即停止。這需要「好」署長的智慧與魄力。我們期待更多元、且對環境、對國民健康友善的廢棄物處理機制,讓台灣逐年走向零垃圾社會的目標。 9.回應昨天(18日)雲林林內焚化爐開工時民眾抗爭的問題: 在立法院尚未通過相關預算下,林內焚化廠卻貿然動工,試問若立法院刪除預算,環保署要如何善後?環保署口口聲聲的合約責任,是用來規避立法院審議監督的嗎?環保署若真有誠意面對林內焚化爐的問題,立委就不會在多次交涉之後,卻只得到一紙不痛不癢的傳真稿。環保署所稱尊重立法院決議,恐怕頂多是用個比較精美的檔案夾,將立法院的決議束之高閣罷了!(2002-11-19) 【相關文章】●環保署長郝龍斌應為焚化爐政策下台 ●[讀者投書]回應《 墾丁被世界國家公園組織除名了?》 --﹥ 作者:Rose 這真是名符其實的「死不認錯」的官僚嘴臉:「『國家公園法』雖然參酌國際上相關組織(如IUCN)法令規章,但並非完全平行轉移,主要還是依國內之資源狀況、歷史背景及實際需要而設定;國家公園的設置並無須經過任何國際組織的認可,更談不上除不除名的問題;所以並無網路上傳言『墾丁國家公園被世界國家公園組織除名』的情事發生...」 這種官方說法好像我們由國外引進籃球遊戲,但因為我們國人的身高不夠高,球技不夠好,所以我們可以任意改變遊戲規則,以利我們可以更隨性的玩,問題是,IUCN對於國家公園的設立有一定的規範和限制,既然要玩人家的遊戲,就要全盤遵守人家的遊戲規則,否則就是斷章取義、便利行事!如果說不當的開發以致嚴重的破壞自然資源,「是依國內之資源狀況、歷史背景及實際需要,」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和謊話,誰不知道大至一條道路小至一個水溝蓋的工程,背後有多少的利益輸送,所以有事沒事,有需要沒需要都要「開發」一下,開了才會發!而今天我們高高在上的官老爺還在一手遮天,推託其詞,不肯承認錯誤! 【相關文章】●墾丁被世界國家公園組織除名了? ●[活動]秋日賞蝶行-台北縣中和圓通寺 --﹥ 時 間:11月24日(日) 上午7:30-12:00 秉持推廣蝴蝶生態保育、回饋山林及社會、服務民眾宗旨,挑選交通便捷之台北盆地市郊,週週定期免費帶領民眾認識蝴蝶世界奧秘、體驗彩蝶之美,適合賞蝶入門階段者!活動為推廣蝴蝶生態保育之義務導覽活動,免費且無須事先報名!集合後由解說員帶領民眾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當日賞蝶地點,請自備雙筒望遠鏡及圖鑑、筆記本、遮陽帽、雨具、車資及餐點飲水,活動約於中午原地解散。 詳情請參閱 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act.html ●[研討會]「動物倫理與科學發展」研討會-Peter Singer & Marc Bekoff 演講交流活動 --﹥ 時 間:11月28日(四) 上午8:00-下午5:30 動物有沒有心靈、意識?會不會思考?關於「心靈、意識或智慧」該如何證明呢?研究複雜的心靈、意識活動者眾,他們是從怎樣的角度來看待人與動物的心靈與意識呢?而日常生活,你與動物相處的經驗為何?基因選種,蛋雞被視作機器般,機械化生產「雞蛋」,複製豬肉,基改牛奶,甚至「異種器官移植」…,都和你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邀請你一起來探討動物有無心靈與意識?並關注「動物倫理與科學發展」。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ast.org.tw/01/3-20-2.htm ●[書訊]《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 台灣關心動物保護、生態環境議題的人有福了。由美國動物行為生態學家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主持編纂,中文版由動物社會研究會策劃,中央研究院中山社科所錢永祥、中外文學總編輯黃宗慧等人耗時二年翻譯完成的《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11月15日正式出版發行。國際知名保育學者珍古德推薦這本書的內容「獨特、有趣,且具啟發性」,而「這本書的出現也將使讀者有機會深入動物保護的許多複雜議題」,是關心動物議題的團體,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學者專家和學生們,可以隨時翻閱參考,獲得「指引」的參考書。
播出時間:11月25日(一) 晚間 10:00-11:00 首播 【我們的島】海底印記 清晨四點,台南安平港內出現許多忙著搬氣瓶的潛水人員,在這種天都還沒有亮的時間,「潛水」似乎顯得有些突兀,這批來自各行各業的潛水同好,準備趕在7點潮水退去時,到達澎湖東吉島海域,雖然他們已經冒險下水很多次了,但是還是希望能夠親眼見到傳說中的海底聚落... 【人與自然】歐吉桑的海洋夢
一個人能有多愛魚呢? 11月18日,雲林焚化爐動工,千名警力進駐焚化爐預定地,反對群眾與警察爆發激烈衝突,過程中許多人受傷...。沒有人願意看到流血衝突,也沒有人喜歡家旁邊建一座焚化爐,但是垃圾問題終究是要解決,而政府選擇用焚化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