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華盛頓公約大會決議 淡水龜、珊瑚礁魚類及沈香將受保護 --﹥ 泰國,曼谷,2004-10-13 (ENS)- 每2年召開一次、針對生物貿易法規進行修訂討論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大會,今年第13屆大會在12、13日步入最終回合的物種貿易談判。來自全球166個國家的代表,在這兩天的會議上通過決議,未來將針對亞洲淡水龜、亞洲餐廳極為喜愛的珊瑚礁魚類,以及分佈範圍內盜伐程度相當嚴重的沈香作出保護行動。 大會另決議將白頭海鵰的保護等級降低一級。提出此項動議的美國代表指出,白頭海鵰已從1900年代中期農藥使用的重創中復原過來,此說獲得與會代表認可,故通過將白頭海鵰從原本的「附錄一」保護名單調降為「附錄二」,也就是唯有經過申請核可才准予商業貿易。 斐濟提議將蘇眉魚(humphead wrasse,又稱龍王雕、拿破崙魚)列入公約「附錄二」的動議也獲與會代表表決通過。蘇眉魚的魚下巴和魚眼料理在亞洲被當作珍品佳餚,一條魚的價格可賣到數百元美金。 同時列入公約附錄二保護名單的生物還包括多種被視為醫療聖品的亞洲淡水龜──這些生物還了棲息地遭人類侵占日益萎縮、國際上被當做寵物來買賣的風氣日盛等問題。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中國譯作「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中國地區負責人張立表示:「每年因食用或醫療目的被販售的烏龜有數百萬隻,而且需求量還在持續增加。」 在植物方面,大會代表通過在附錄二中增列兩種瓊脂木,即沉香木。這類樹木所生長的地方,盜伐情形都非常嚴重。 保育人士希望沉香木納入華盛頓公約管制後,不僅僅能夠防止東南亞各地的沉香木進一步耗損,也能保護更多生存其中的野生動物不被盜伐者加害。根據「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從1999年至今的調查,組織化的沉香木盜伐集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國家非法入侵國家公園領域,砍掉大量的沉香木材。這些不法人士利用在森林裡活動的時間設阱、佈網,造成各種各樣的生物死亡。 在曼谷等城市,沉香木在黑市的叫價可達每公斤1,000元美金。在這場打擊不法貿易巨額利益的戰爭中,已有多名保育巡守員死在盜伐者手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3-03.asp ◆[生態保育]美國新保護區設立 保護明尼蘇達州高草原 --﹥ 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2004-10-13 (ENS)- 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北部,佔地3萬5千公畝的溼地及高草原棲息地,週二(12日)正式批准為美國最新設立的國家野生保護區,以響應2004年美國野生保護週。美國內政部長諾頓乘坐飛機飛越這片新保護區後,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美國州議會大廈,正式宣佈「冰脊國家野生保護區」的設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3-01.asp ◆[生活環境]發展中國家自願主動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13 (ENS)- 京都氣候議定書雖尚未生效,但無論是工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正在對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作控制。京都議定書可望在近期俄羅斯批准後生效,但荷蘭、南非和墨西哥已開始採取相關限制排放量的措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3-04.asp ◆[國際新聞-全球變遷]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速增加當中 --﹥ 泰國,曼谷,2004-10-13 – 科學家證實,二氧化碳的濃度在近兩年仍持續急遽增加當中。英國環境部長摩里(Elliot Morley)13日在曼谷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大會中憂心忡忡的指出:「如果這股趨勢持續下去,意味著全球暖化的衝擊,將比我們以往所模擬的情況還要來得更迅速;這也顯示京都議定書以及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自工業革命後,CO2大量排放,已造成全球溫度升高0.8℃。1997年通過的京都協議書決議工業先進國家應於公元2008至2012年期間,將包含CO2在內的6種溫室效應氣體年平均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5.2%。 根據科學家在全球各地偵測的CO2濃度發現,在2002、2003年北半球CO2濃度已超過往年的平均增加值1.5 ppm而達到2 ppm以上,南半球的增加量略少於北半球。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北半球森林火災頻傳或其他的原因所造成。若自然界的碳循環無法有效吸收CO2,則多餘的CO2會更快加速氣溫上升,而溫室效應又連帶與其他異常氣象如乾旱、洪水等有關。聯合國的科學家指出,在2100年前因人類的活動所帶來的衝擊,全球溫度可能增加1.4 to 5.8 ℃。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璧如 編譯,蔡季勳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3-09.asp ▲[自然與倫理]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土地倫理」的啟示(三) --﹥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李奧波肯定地指出:「假如我的判斷正確的話,將倫理延伸到人類的生活環境這第三類的層面,不但是一種進化的可能,而且也是一種生態上的必需。這是一系列步驟中的第三步,前面的兩步已經處理過了,但在第三步驟裡,歷來只有個別的思想家,如舊約聖經中的先知以西結和以賽亞等人在呼籲,他們都斷言,剝削土地不僅是不適當而已,它根本就是錯誤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人和土地的關係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真是「日光之下沒有新事」,不過現代人剝削與破壞的幅度更深、更廣,已經超過大地能夠負荷的程度。 三、社群的觀念 「土地倫理」另一個重要的觀念突破,就是李奧波對「社群」(community)的解釋:「所有的倫理演變是基於一個大前提,也就是:個人是彼此互相依賴的成員所組成的社群中的一份子」。而「土地倫理只是把社群的領域擴大,使它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總稱為:土地。」 事實上,李奧波也很清楚知道:「對土地的歌頌,以及鼓勵人們要愛護並看顧土地,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但事實上又如何呢?他舉出許多例子:「到底我們愛的是什麼?一定不會是土壤,我們把它亂糟糟的沖往河川的下游。一定不會是水,我們認為它除了推動渦輪、漂行駁船,和帶走垃圾之外,別無它用。一定不會是植物,我們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整區的把它們給消滅掉了。一定不會是動物,我們已使許多最大最美麗的種類絕了種。」這些都是經常在我們周遭發生的事實,那麼,土地倫理能夠作什麼呢?李奧波認為:「土地倫理當然不能防止人類對這些『資源』所作的改變、管理、和使用,但土地倫理確實能夠肯定它們繼續生存的權利,至少在一些特定地區裡頭,能夠讓它們在自然的形態下繼續生存。」 李奧波相信:「土地倫理會改變人類的角色,使他們從土地社群裡的征服者變成社群裡普通的成員和公民,這樣的角色,便包含對他其餘的成員伙伴的尊重,以及對整個社群本身的尊重。」接著,他也提出警告:「在人類的歷史中,我們已經學到(我但願是如此):征服者的角色最終會帶來自我毀滅。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角色裡毫無疑問的表示:征服者完全知道整個社群的特質,並且他也非常清楚的知道在社群生活裡頭,有那些事或那些人是有價值的,而另外有那些人或事卻亳無價值。結果總是他其實什麼都不知道,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勝利最終將會打敗他自己。」「當我們從生態的觀點來解釋歷史時,就知道人其實只是生物隊伍中的一個成員。到目前為止,有許多歷史事件一直只從人類的企圖心來解釋,其實它們是人類與土地之間的相互作用。土地的特性,也和住在其上的人的特性一樣地,兩者都強有力的共同決定了歷史的事實。」 「土地倫理」的最深層呼籲,誠如李奧波所言:「但願人類真正學到歷史的教訓!」 四、走出現代科學的牢籠 李奧波所提倡的生態學之所以被稱為是一門「顛覆性的科學」,乃因為他把我們帶出「現代科學」的牢籠──「二元論」和「化約主義」。 根據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及物質與價值二元論(mind-matter and fact-value dualism)所發展出來的「現代科學」觀點,生態學根本不可能成為規範性的科學(normative science)。因為現代科學認為,科學所處理的「事實」與倫理學裡探討的「價值」,是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所以,科學家永遠只能作敘述(describe),卻不可以下指令(prescribe)。而且,當人以二元論的架構運思,結果就使得可見的自然界失去終極意義和統一性,自然界便呈現一片分割凌亂的局面。從文化層面來說,它的惡果便落實在社會的疏離(alienation)以及人際關係的無意義與荒謬。 深受古典物理影響的「現代科學」又認為:物體的每個單元可以分開來,並且個別地加以討論。著名的古典物理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說:「所有未來的事件,都能夠因知道每一個粒子目前的位置和速度,而完全被預測出來。」這段話,充分地把古典物理兩個最主要的特性──「可化約性」和「可決定性」(reduct-ionistic and deterministic)──表達出來。於是,人與自然界之間便沒有任何「關係」可言,因為他們把人在自然界中的角色,簡化成運動中的物質(matter-in-motion)而已。「土地倫理」卻主張:在人類與廣大的生物社群之間的關係,應該可以由生態學的知識提供規範的原則,因此,把原來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延伸到一個包含整個生物及非生物社群的廣大領域。並深信: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a part of nature),而不是與自然遠離的(apart from nature)。這樣的視野,正好與近代物理新發現的結果一致,也是所有能夠跳脫現代科學封閉的、機械化的宇宙觀的人共同的洞見1。(待續)
注:
【文章連載】 ●[活動]「跨港觀光纜車」公民共識會議《預備會議》 --﹥ 時 間:11月6、7日(六-日) 跨港纜車議題由於涉及到包括歷史人文景觀、城市美學、生態環境、產業收益、工程安全等諸多複雜的層面,因此始終是充滿爭議的議題。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發展局特別委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採取「公民共識會議」的方式,提供民眾發聲的機會。公民共識會議是國外行之有年的公民參與方式,目的在於提高一般公民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讓一般公民能夠在具備充分資訊的情況下進行審議討論,並促成社會公眾對於議題進行廣泛與理性的辯論。 詳情請參閱 http://tsd.social.ntu.edu.tw/cablecar/index.htm ●[課程]9年一貫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東台灣地區》 --﹥ 時 間:11月13日-14日(六-日) 提供教師多元化在職進修活動,以增進其專業知能,提昇專業精神及教學效果。課程包括:蝴蝶觀察入門、台灣蝴蝶巡禮(蝴蝶分科簡介、常見蝶種辨識及生態選介、寄主與蜜源植物)、保育教育館巡禮、野訪蝶蹤-特生中心生態園及蝴蝶園(戶外)、校園蝴蝶棲地營造與教學應用、蝴蝶資源調查與資料運用等。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277 時 間:10月27日(三) 晚上7:00 本學會資深會員及領隊余榮欽先生,走遍台灣的高山,獨鍾情於雪霸山區,拍攝不少的佳作。本講座將以160餘張的影像詳細介紹雪霸國家公園的花卉、雲彩等美麗景觀,展現此地四季豐富的風貌,想一窺雪霸自然景觀的朋友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喔!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9309-10speech.htm 播出日期:10月18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花農之夢 當花卉王國喊得震天巨響,殷實的花農們在田裡苦苦耕耘,對他們而言,站上世界巔峰是個夢想,他們只想如何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合歡山清境地區的花農魯文印,在大雨來臨之前,趕緊種下百合種球,以免雨水一來,土地成了泥巴地,種球無法種,耽誤種植時間,但是又擔心萬一雨太大,種下的種球全被沖走,心血和金錢全部白費。 【人與自然】魏先生的土地故事 清晨4點多,魏先生和兒子匡正已經準備就緒,魏先生的3隻小狗:黑皮、黑熊和小黑,也很熟悉這種跟太陽比早起的作息。 8月的台東,不到7點,溫度直逼27、8度,跟著節氣黎明即起,日出而作的農夫生活,可不是沒道理的。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