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郭英豪 哈伊拉漏溪深垂腳下,片片雲霧升起,優閒地逛呀逛的,有時風起雲湧,萬馬奔騰,玉山山脈與馬博橫斷全無遮掩,角度適中浮呈眼前。鮮紅陽光灑落滿地,草原、頁岩崖閃閃發亮,臉盆內不斷上演精彩金光戲,極盡造物主迷人風采。 (資料提供:上河文化) 作者、攝影:阿藍
城東見妳新著的衣裳 前陣子到實小附近買早餐,看見中美三街上的台灣欒樹全開黃花,一串一串金黃花序在頭頂綻開,羽狀複葉隨風搖曳,襯著秋天清爽的藍天,讓人詩情畫意起來。台灣欒樹開黃花,秋天便正式宣告登陸島嶼了。 比較注意身旁的花花草草是這幾年的事。大二分組,我以消去法選擇生物組為日後三年修學分的重心,這又是種矛盾了,高二那年從第三類組轉到二類組的原因就是不想讀生物,上大學後又可笑的走回生物的老路子。或許是無奈的選擇,我對組上的功課並不是很盡心,經常是十幾個人當中的倒數順位。 分類學、生理學、動物的、植物的,沒有一樣可以熱切的引起興趣。往往一群人至野外踏查,總會習慣性的走在最後面,看這群人為著一株不起眼的雜草討論形態構造或是辯論著其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我經常是無法打進這圈子的,默默立在角落看同學老師埋頭研究,有時心思也會移轉,在荒野漫遊,對於季節的味道就是這麼體會出來的。 那幾年總有些寂寞吧!我想。自己大概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形態圖積欠整學期、昆蟲標本草草了事、考試成績也不是特別突出,有時我會質疑當初的選擇。每回考植物分類得在植物的斷枝殘葉中為其拼湊身世,驗明正身,平時缺乏用功,每逢考試倍哀傷,此外,把這地球上最大族群的出生證明寫錯才是不該。有回要辨識台灣欒樹,老師摘了片欒樹的羽狀複葉置於實驗桌,明明先前已把九芎和台灣欒樹分得清清楚楚了,考試時仍錯把九芎當欒樹。 宿舍一樓種的台灣欒樹還小,剛從苗圃出來的,枝幹細細瘦瘦的,擔心它度不過花蓮的颱風,樹齡相當嫩,還沒見它開花我就畢業回鄉了。每天早晨傍晚上課下課我必從它身邊經過,植物分類學學過、標本做過,可是這一切只讓我認識它的片面。台灣欒樹永遠是分類學上的名詞,與我的生活經驗是兩條平行線。 大五實習時每週三會到復興國中研習鄉土語言,慈幼高工前種了一排台灣欒樹,樹形頗為穩重,應該有段歷史了。9月初見時,葉子是濃濃密密的披在身上,與一般喬木相去不遠,10月中旬左右,台灣節氣雖然走進秋天,但是南台灣總要遲鈍些,除了早晚的涼意,白天的燠熱還是不敢領教,但是植物的知覺比人細膩,她明白這時候該有怎樣的裝扮來迎接這詩意的季節。若黃色串珠的花序陸續綻放,放肆的插在綠色洋裝上,如果單是一棵欒樹這樣的黃綠交織就相當引人,遑論是一整排的壯觀了。 每週三上課,經過這段路我就會放慢腳步停下來欣賞,這時才真正認識台灣欒樹吧。每週的變化均不相同,台灣欒樹的花期不長,黃花轉為褐色後,便是結粉紅色蒴果的時候了,這群粉紅佳人也是成串的掛在枝頭,與綠色羽片形成對比,更容易吸引人的目光,裡頭孕育下一代的遺傳訊息;待蒴果由紅轉成深咖啡色,種子也跟著成熟了。顏色改變的不只是花與果實,連葉子也不讓其專美於前,當溫度漸低後,葉子也會由綠轉黃,黃葉沒有足夠的葉綠素無法製造足夠的養分便凋蔽落下。剩下的有時是一些成熟的咖啡色蒴果,或是在裸露的枝條上苟延殘喘的幾片葉子。 與其說懂得欣賞一棵樹,倒不如說認識一棵樹來得貼切。之前凋萎的葉片是為下一季做準備,春天一來,台灣欒樹又會長出一片片嫩葉,細細小小的,幾週後待這些嫩葉吸收足夠的養分,整棵樹又可成蔭了。植物生命的流動,在那一段日子中深刻體會到,王家祥說:「有時候,遇見一株美麗的樹的心情無法確切形容。但我知道我必是非常的歡喜。」認識一株樹,感受一棵樹的生命流動讓我感到謙卑是需要的。 偶爾,還會想起當然在實驗室發生的糗事,台灣欒樹和九芎不再弄混,我也漸漸明白那些年孤寂的理由,或許我追求的不是知識體系的建構,而是一點生命風景的感動。 作者:趙中麒 18號,我們依約和新認識的老曾碰面前往羅布人村寨。羅布人村寨位於尉黎縣,因為仍以蓄養駱駝、漁獵維生,並未被文明污染而有「天下第一寨」之稱──這是書上寫的。到這個寨子的人雖然不多,但村寨中的羅布人已學會向觀光客要錢,其中一位超過百歲的老先生便向要求合影的觀光客伸手。是不是只要有觀光商業行為介入,原有的純樸就再難續存?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到一位羅布人家中,男主人熱情的向我們簡介家中擺飾,也大方接受我們照相的要求。當我們表示將會把照片寄回時,女主人更大方打水招待。她打的水是地下水,除了有淡淡的鹹味外,還有一股鐵鏽味。 晚上,趕車往庫車。原本只要5小時的路,因為路被沖斷,花了8小時才到。到達庫車,大家累癱了。 第二天,把庫車附近幾個景點走了一趟,包括天山神秘大峽谷、克孜爾千佛洞、庫車大寺、龜茲故城,以及蘇巴什佛寺遺址。庫車也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維族,那為何會有佛寺?根據克孜爾千佛洞導遊的說法,當地人本來信奉佛教,但在西元11世紀左右,來自中東的伊斯蘭教徒以彎刀與鐵騎東進,並對信奉佛教徒者加以迫害,伊斯蘭教才成為當地人的信仰。 第三天,和阿山往維族區。一如往例,我們主動以微笑向過往維族朋友打招呼。在維族居住的古城區,我們又碰到一個熱情的家族。原來只不過經過對方家門口,便被叫住且被邀請到家中。原來他們希望我們能幫忙照相,再寄回給他們作紀念。 在這之前,曾碰到一位會說流利漢語的老先生,他表示一般漢族不會到維族區,因為他們認為維族區很髒。是的,就是這樣的刻板印象阻隔了不同民族的交流與互動。其實,漢族所居住的鄉下難道衛生條件比較好?衣著光鮮的的漢族觀光客亂扔垃圾、上廁所不關門、亂吐痰,這樣的衛生習慣比較好?只有接觸才能了解,只有接觸才能學會尊重,不是嗎? 21號回到烏魯木齊,搭車前往賓館的時候,聽司機說,二道橋市場很亂,扒手多,那裡的維族人很會騙人。又是一個把維族人妖魔化的說辭,我和阿山哪裡會再相信。在二道橋市場,剛好碰到商場新開幕,我們有緣目睹現場的維族音樂表演,簡單的幾個皮鼓和一支管樂器,所奏的卻是充滿生命力的樂曲。二位老兄聞樂起舞,在舞蹈與演奏中,從他們陶醉與專注的表情,我看到了一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尊嚴與驕傲。 我立刻取出相機,伺機獵取這讓人震撼與感動的畫面。一位維族老兄看到我拿相機,主動讓位,讓我有好位置拍照;拍完照,還對我微笑示意。(待續) 【文章連載】 有個國家鬧飢荒,一個快餓死的老人正坐在階梯上,已經好幾天沒東西吃了。用僅剩的一點燃料,煮了一鍋沸水,只能喝水止飢,一邊不住嘆著氣。 屋簷下有一群鴿子,是老人平常以麵包屑養大的。牠們為了報恩,決定要推派代表,犧牲自己去餵飽那個老人。鴿老大慷慨志願第一個犧牲。牠飛到鍋子正上方,平靜的想:與其慢慢痛苦地燙死,不如來個痛快。二話不說,立刻向下俯衝,瞬間栽入沸水鍋中。「噗哧──砰!」一聲,羽毛整個炸開。 後來鴿老大到了天堂,竟然也看見那個老人。「為了您,我犧牲自己……」牠驚訝地問:「可是您怎麼也來這裡了?」 老人慢吞吞的說:「我不是餓死的……我是被你嚇死的!」 小明生在運動世家,運動神經一流,但生物老是考不好。一次期中考,小明的生物竟然考100分!老師很好奇問小明讀書的訣竅。小明回答:「多虧我父母嚴厲的督導,考不好就懲罰!」 老師問小明:「你父母怎麼懲罰你?」 小明:「80分以下女子單打,70分以下男子單打,60分以下男女混合雙打。」 ◆[編輯報報]還有貓故事:命運大翻轉的灰虎斑貓-約翰 --﹥ 作者:客串小編 和約翰相識起於一段誤會。話說有一天中午……ㄟ,因為總編要求長話短說,那一天發生的事情就不細說,大致情形是,客串小編閒閒經過賣魷魚羹的麵店前,看見一隻優雅的本土短毛灰虎斑貓,悠閒地躺在機車上,就為他拍了幾張沙龍照。沒想到,過幾天再經過麵店,看到的卻是一隻全身發臭、走路搖擺、歪了半邊臉的灰虎斑貓,心猛地被刺了一下,隨口問了麵店老闆這隻是常來這裡的灰虎斑貓嗎?老闆給予正面的回答,並說他已經3天無法進食了。 客串小編馬上回辦公室號召勇士及隨行記者,重回麵店,在麵店老闆的協助下,展開拯救任務,硬把躲在天花板的灰虎斑貓抓出來,隨即送到客串小編家附近的動物醫院接受醫治。這隻貓就是約翰,以聖經中耶穌最愛的門徒命名,以此向上帝套交情,請祂務必幫助重病的約翰。 剛送到醫院時,約翰的情況非常緊急,醫師判斷可能是病毒感染,救活的機會不大,甚至建議安樂死。在客串小編的要求下,醫師為約翰測試,得知並非染上致命的貓愛滋或白血症,於是醫師同意收留約翰幾天以進一步觀察。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照顧,約翰逐漸康復,從原本一點食慾都沒有,慢慢的能吃雞肉泥,一個星期後,醫師很開心地說約翰已經能吞食乾糧了! 但是約翰的下顎一直無法咬合,醫師懷疑是下顎骨折。於是客串小編又帶著約翰到檢驗所照X光片,再到另一家提供手術的動物醫院讓約翰接受更進一步的醫療。現在約翰已完成下顎手術,同時結紮,在動物醫院中接受照顧,身體正逐漸康復中。 事後,客串小編稍微冷靜一點,才發現之前拍到的灰虎斑貓沙龍照,原來是約翰的母親,但是卻因為這樣的誤會,讓小編認識了約翰。回想剛送到醫院差一點被施以安樂死的約翰,只因花了700元/10分鐘的檢查,便有了大不相同的命運,所謂人生(或「貓生」)的際遇真是奇妙喔! 期待愛貓、願意為貓多付出愛心的有心人士能認養約翰,讓重新活過的約翰有一個家。若您需要進一步資料,敬請與客串小編聯絡E-mail: amanda@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