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人物-環保金人獎]解決祕魯魚粉業污染問題 佛朗達的實踐主義道路 --﹥ 作者:蜜雪兒•奈休斯 (美國自由作家) 祕魯是世界上魚粉最大宗生產國,魚粉是作為肥料及動物飼料的主要物質,魚粉工業掌控欽波提及其他沿岸城市的經濟。許多工廠設於住宅區之中,排放的煤灰污染該區空氣,且將熱水注入大海,使沿岸成為無生命的死亡地區…… 佛朗達透過環境領導課程,促使居民更加意識到他們有合法權利要求一個乾淨的環境,並且要求政府與魚粉工廠正視他們的這項權利。這樣的工作在祕魯有其危險性,1994年佛朗達和丈夫遭誣告為「光明之路」恐怖組織成員,被判20年有期徒刑。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greenman/2004/gr04111601.htm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竹科焚化爐問題重重 居民前往管理局抗議 --﹥ 苦勞網報導 由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污泥焚化爐建置過程問題重重、黑箱作業,上週五(12日)上午9點,竹科附近的科園里發動200多名里民前往竹科管理局抗議,要求停爐並且限期拆除。由於接見的管理局副局長暨發言人顏宗明表示層級不夠無法做決定,抗議群眾表示還會再進行更激烈的抗爭。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taiwan/2004/ta04111601.htm ◆[國際新聞-全球變遷]全球暖化 開闢北極新航道!? --﹥ 美國,2004-11-11 - 近日一份提交給美國等8個國家政府的全球變遷評估報告嚴峻指出,全球暖化將對北極帶來嚴重的影響。報告中指出,在未來100年內,全球暖化將使北極地表均溫上升華氏5~9度,海水均溫將上升達13度,如此一來,北美洲西北部的北極地區將溶出前所未有的貿易運輸航道,屆時可能會影響到現今40%的亞歐航線,許多航行亞歐之間的貨輪,將可不必再迂迴繞經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 但環保人士可不這麼樂觀看待,因為一旦此一航海路線打通,意謂著眾多油輪將頻繁的穿梭此一狹窄冰道,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史密斯女士(Samantha Smith)指出:「這一來遲早都會發生意外,問題只是何時、何地發生而已。而且我們目前也無能力處理冰上漏油的事件。」 對於這篇報告的內容,也有某些人士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並認為將有利於開採此區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環保人士無奈表示,全球暖化災難反而成了發石油財的機會,實在諷刺!幸好這景況在在3、40年內還不會發生,不過一旦到了那時候,我們所要擔心的全球劇變災難可就不只這一樁了!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保育人士警告:遊艇觀光危害北極生態環境 --﹥ 挪威,斯瓦爾巴特,2004-11-11 - 北極地區的遊艇觀光將為極地環境帶來極大的衝擊。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新發佈的報告中,呼籲當地遊艇業者應盡量降低漏油汙染,以免對挪威的斯瓦爾巴特群島(Svalbard archipelago)的原始環境造成危害。 斯瓦爾巴特群島是極地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也是許多極地動物的生長地區,但隨著參訪人數的逐年增加,受到汙染的機率亦因而提升,雖然至今仍有漏油的事故傳出,但世界自然基金會警示當地政府及遊艇業者,唯有審慎經營這個地區,才是遊艇觀光業未來的出路。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世界自然基金會 促印度擴編保護區範圍 --﹥ 印度,阿塔帕迪戌,2004-11-09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力促印度政府擴大阿塔帕迪戌省境內的「提萊弧狀地景計畫」(Terai Arc Landscape Program)保護區範圍。提萊弧狀地景這個位於喜馬拉雅上腳下、橫跨尼泊爾巴格馬提河東邊至印度的亞穆納河西邊的地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定的「全球生態區」之一。在經過該組織與印度政府的高層會議後,當地林務局已同意釋出部份生態最豐富的地域做為保育區,此地為當地老虎、大象及水鹿等生物的重要棲地。此外,印度官方亦促成迦哈第塔湖區(Jhadi Tal)更多的保護,以維護當地一千多頭水鹿的生存。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美國洛磯山區石油開採與松雞保育 爭議難解 --﹥ 美國,2004-11-11 - 是否要將松雞視為是那些收入上百萬元的石油天然氣企業的威脅?松雞是一種似雞大小的鳥類,主要生存在美西大平原上。這些一度徜徉在美西270萬英畝的山艾樹群中,數量曾高達兩百萬隻的松雞;他們昔日生存的環境如今已被草原、農作物、城市建築、礦場及石油開採等人為建設所佔據,而牠們僅存的數量亦不到廿萬隻。 倘若這種鳥類被列名在嚴格的《瀕危物種法案》(ESA)聯邦限制名單中,將威脅到蘊藏在洛磯山脈下價值1.3兆美元的天然氣無法運用的窘境。因此,美國內政部長諾頓(Gale Norton)、各聯邦機構和私有土地的持有者,目前正試圖另覓他逕,試圖循私人保育計畫與州級保育計畫途徑,試圖為此爭議解套。不過,環保人士仍認為唯有《瀕危物種法案》才是搶救這種鳥類的利器。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編譯,莫聞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深度報導]首次環保共識會議落幕 下一個共識是什麼 --﹥ 本報訊 在全國首場環保共識會議之後,與會的共識會議成員皆相當認可首次環保共識會議的成果,也期許促使開徵環境污染防制(治)費或環境稅這項經濟工具,可以在資訊公開,民意有效流通的前提下,於社會上發揮成效;並希望可以持續針對此次會議無法取得一致共識的「雙重紅利」及「綠色稅制改革」辦理相關說明會或公民會議,提供廣大民眾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而持續的舉辦共識會議針對相關議題進行廣泛的討論與溝通,立意固然良善,但於執行上,目前臺灣的政治社會體制,是否能發展出丹麥的民主參與模式?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proreport/2004/pr04111601.htm ▲[環保節能]追求綠色生活的婆婆媽媽──「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網站 --﹥ 作者:陳怡文 為使環保不再是高遠的口號,該會所製作的網站裡,提供實例來教導家庭、辦公室、機關、社區隨手做環保的方法;該會所推行的共同購買機制,更是綠色消費的良好示範。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EPenergy/2004/ep04111601.htm ●[活動]觀點講堂-生態環境紀錄片的影響力 --﹥ 時 間:11月20日 下午3:00-5:00 放映紀錄片《獼猴列傳》,影片放映後有講座,可與導演面對面接觸,交換心得。台灣特有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獼猴」,近10年來的生存環境以及人猴衝突的爭議,經常是大家談論的話題。為了揭開台灣獼猴的真實生活樣貌,公共電視節目「紀錄觀點」製作小組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93年間的野生動物買賣與飼養,到2003年間的人猴衝突等問題,觀察樣區廣及海岸、丘陵地以及中海拔山區,完整呈現台灣獼猴的生存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pts.org.tw/php/member/main.php? ●[講座]蛇類大驚奇-蛇會飛天潛地嗎? --﹥ 時 間:11月20日(日) 上午10:00-12:00 ●[節目預告]南方影展台南場-部落之音 Radio MIHU --﹥
播出日期:11月17日(三) 晚上18:30-20:50 Mihu(彌互)意味著相互彌補缺失,共同創造全新伊甸園。這是大安溪畔雙崎泰雅族部落在九二一後共同期望的遠景。然而,在資源有限、現實條件不同的狀態下,並非部落人皆參與這樣的重建道路,累積已久的恩恩怨怨在地震中,突然一下子浮上台面… 詳請請參閱 http://cfma.tnnua.edu.tw/intro01_02.asp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