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新聞-環境政策]評論家:過度關注恐怖主義 忽略海嘯地震等天災防治 --﹥ 謝芳怡編譯/莫聞審校 本月26日印度洋強震引發海嘯,造成上萬人罹難的慘劇,讓全球人類再次警覺到,人類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脅不在於人類本身發起的恐怖行動,而是正在改變的自然環境。從911事件以來,亞洲的恐懼主要來自於伊斯蘭恐怖份子的炸彈攻擊,而不是地震或海嘯;諷刺的是,在今年聖誕假期期間,讓普吉島及泰國南部比較提心吊膽的是恐怖攻擊,而不是巨大海嘯。一名前《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總編輯Michael Vatikiotis於雅加達郵報發表上述論點。 Vatikiotis在一篇名為《悲劇過後,人類恐懼的總和並無增加》的文章中寫道:人類花了許多金錢和精力去監視人民的行動,而將氣候變遷和地震活動視為理所當然;伊斯蘭教祈禱團的行動讓我們感到害怕,因此我們會想要知道更多該組織相關人士的資料,而不是海岸線的暴露情況。印尼亞齊省政府致力於分離主義運動,導致該省斷絕了一切與國際援助機構的聯繫,而目前當地卻急需這樣的救援。 就他看來,自911恐怖攻擊事件以來,全世界的焦點就集中在整個事件的後續影響,生活中開始充斥著中東衝突、伊拉克戰爭,甚或是伊斯蘭狂熱份子屠殺人質的血腥畫面。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沒有時間來正視因全球暖化而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或是亞洲禽流感可能導致流行性感冒蔓延全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卻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脅。 他指出,儘管亞洲國家在安全問題上獲得國際社會許多援助,例如澳洲就曾派軍協助泰國鎮壓南部伊斯蘭教徒發起的暴動,但澳洲軍隊卻不可能協助清理滿目瘡痍的海灘,或是重建普吉島沿岸的城鎮。澳洲已聲明,安全防禦的重點在於對抗恐怖主義,而不是大自然所引發的災難。然而十幾年前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冷戰結束後,進駐亞洲的軍隊主要是協助對抗自然災害,但到了今日,美國軍隊大量投入伊拉克戰事,根本無暇對坦米爾那都省(印度)或斯里蘭卡伸出援手。雖然目前援助機構已呼籲各界籌募600萬美元的援助金,用以協助南亞國家進行清理善後的工作,不過,若要幫助倖存者對抗因後續引發的疾病,仍不足夠。 Vatikiotis表示,現在世界最大強權現在只忙著保護她的士兵免受伊斯蘭狂熱份子攻擊,對抗恐怖主義已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所有人類恐懼的總合聚集在如此狹礙的焦點上,令人倍感遺憾。」(2004-12-30)
【參考資料】 ◆[國際新聞-能源議題]新力音樂創舉 成立日本第一家綠色能源錄音室 --﹥ 謝芳怡編譯/莫聞審校 新力音樂集團採納日本天然能源公司(JNEC)綠色能源認證系統,並在其錄製部門開始使用綠色能源。新力音樂集團的錄製部門Sony Music Studio設於日本東京,每年間接使用30萬千瓦小時的綠色能源,主要由日本千葉市的銚子-屏風浦風力發電站生產。 所謂的綠色能源認證系統,是以綠色能源認證形式來買賣具環境價值的可再生能源,JNEC自2001年開始在日本銷售此一認證系統。而新力音樂集團也成為日本第一個使用綠色電力的錄音室。按照日本省能中心所開發的公式來計算,每年30萬千瓦小時綠色能源的消耗量,可減少12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8700棵柳杉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新力音樂集團試圖藉由推動娛樂事業中的環境保育,進一步提昇年輕世代的環保意識。 (2004-12-30)
【參考資料】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新研究發現 行動電話電磁波會損害DNA --﹥ 謝芳怡編譯/莫聞審校 使用手機是否會損傷人體,長久以來一直沒有定論,不過使用者還是小心微妙,因為最近出現了一項新證據:一個由歐盟贊助的研究實驗發現,行動電話的電磁波會對人體的細胞造成損害,並破壞DNA(去氧核醣核酸)。 此項稱為Reflex的研究計劃歷時4年,由來自歐洲7個國家的12組研究團隊合作進行,並由德國Verum團隊負責協調相關事宜。研究並無證實行動電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但仍須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認在實驗室以外的場所是否也可得到同樣的研究結果。 實驗顯示,細胞暴露在電磁波後,DNA個別股或雙股斷裂現象明顯增加,且細胞不見得都能自行修復缺損。這意味著細胞出現變化,而突變的細胞已被視為癌症的原因之一。 SAR是用來計算生物體單位質量對電磁波能量吸收比值的方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輻射線介於特定吸收率(SAR)0.3到2之間,而大部分的行動電話放射的電磁波約在0.5到1W/kg。受到實驗室的限制,研究中無法證明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之風險,但研究人員強調,仍需對動物或人體做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進一步瞭解細胞的變異性。 研究計劃的領導人阿德考夫勒建議,在用行動電話談話時,最好能使用耳機,而當有有線電話可供使用,則儘可能不要使用行動電話。過去的研究中其實已發現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沒有一項研究可以真正證實電磁波會造成持久的危害。 每年行動電話產業獲利近1000億美元。以2004年來看,就售出6億5千萬支行動電話,而全球行動電話使用者超過15億。但全球前六大行動電話公司卻沒有一家直接對此項研究結果作出回應。 而在香港的另一篇報導中,德國G-Hanz公司才引進新的行動電話,並聲稱此一新機種不會產生有害的電磁波。 (2004-12-30)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作者:何明修 (南華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的政黨輪替,使得國家與環境運動的關係受到極大的衝擊與改變。總體來說,政治民主化與環境民主化並沒有必然的直接關係。一方面,政府宣稱環境保護的終極價值,2002年通過的環境保護基本法突破了以往模糊的「兼籌並顧」宣示,強調生態環境對於經濟發展的優位性;然而,為了幫助企業界根留台灣,環評的程序被簡化與縮短了,染整業廢水的排放標準也放鬆。同樣地,綠色矽島的政策藍圖提出了進步性的「公義化」與「永續化」的目標,但是新十大建設的政策卻是重新恢復以往的發展主義。 要理解晚近環境政策的搖擺與曖昧,關鍵即在於民進黨政府的結構脆弱性。相較於國民黨,民進黨的政治菁英在過去就與環境運動關係密切,而執政縣市長也以綠色執政為特色。政黨輪替後,有若干環境人士進入政府體系參與決策,像非核家園宣導委員會、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等機構即是。但是,一方面環境主管部門仍受限於更強勢的經建單位,且由於政治性質的職位任命,環境人士即使取得了形式的權力,他們的實際影響力仍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其施政能力受到高度制約:由於過去的「綠色執政」紀錄,使其容易被貼上反商標籤,因此「拚經濟」很快成為施政主軸。再加上上台後由於國際景氣低迷造成經濟表現不良,迫使國家更依賴於資本家投資。換言之,虛弱的國家招致反制運動的挑戰,既得利益團體反對新的環境管制政策,而導致了更冗長的協調,以及更有限的環境改革。在近年來的電動機車、二仁溪廢五金業、養豬業、限塑膠袋政策等爭議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強大的反制動員與管制政策的妥協與讓步。 很顯然,台灣環境運動的春天並未隨著綠色政府上台而來臨,但這並不能意味著春天是永不來臨的。環境運動者曾經嘗試過許多將社會力轉化成政治力的策略,包括參選、組黨、擔任公職等。然而對於環境團體而言,有必要重新思考既有的政黨聯盟策略。 首先,傳統的社會運動是透過國家權力之介入來達成其目標。然而,在國家弱化的情況下,這種國家主義的路線是有檢討的必要。因為即使環境運動者進入官署,更理想的環境治理方式也不一定會實現。而目前政治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都削弱了政府對於經濟部門的管制能力,因此環境團體需要以其他方式來發揮其影響力。舉例而言,要監督工廠的污染排放,除了依靠政府頒訂的環保標準、僱用的稽查人員、購置的偵測設備以外,是否有可能透過社區居民的力量?在1990年代中期以來,不少環境運動個案走向社區化的路線。這種在地化的運動經營是否創造新的社區意識,除了要求廠商回饋以外,更能將居民轉為社區環境的守衛者? 其次,環境議題的衝突解決難道一定要透過國會、政黨等傳統政治機制?誠如社會學家貝克(Beck)所指出,隨著政治治理的複雜化與科技因素的介入,越來越多的爭議不再是沿著舊有的政治民主管道獲得解決。新浮現的議題,例如環境保護、資訊倫理、生命科技、性別政治等,已經出現自成一格的發展趨勢,形成他所謂的「亞政治」(subpolitics)。對於台灣的環境運動而言,1990年代中期以來所新設置的環境治理機制的確更容許專家學者的參與空間,而在政黨輪替之後,運動取向的專家學者以及民間團體之參與機會更為提升。這使得環境人士的確更可能透過這些亞政治的制度,繞過政黨政治的場域去開闢一條嶄新的戰線。要能善用亞政治的機會,環境運動組織必得要走向專業化,至少他們得具備一些實用知識,知道如何與政府官員打交道、如何競標政府的委託案與如何在官方的會議中提出具有說服力與可行性的論證。 20年前,台灣的資本主義是反民主的,也是反環境的;20年後,台灣的政治民主化了,但對於環境的破壞與污染仍舊維持,也無法真正根除發展主義的意識形態。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已經相當程度解決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但卻未能進一步處理資本主義與環境、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對立。能否走上貝克所說的「民主的生態延伸」,將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從7月起,我們談了將近半年的生物多樣性,大家對生物多樣性應該已經有一些初步的了解。那麼讓我們以這些基本知識來想像一下,假設我們輸掉了拯救生物多樣性的這場競賽,讓所有的自然生態消失了,我們有能力製造生態系供人類生存嗎?沒有人能肯定。 儘管目前科技已經進入一個創造生物的時代,從較單純的動、植物園,到可自行複製的RNA及複雜的小胞器,生物科技的發展愈來愈進步,但這些發展都還是在人類的操控下,它們是依附於人類之下,科學家必須不斷的供給養份、原料,它們才得以生存。然而,一個足以提供人們生活所需的生態系,卻必須龐雜多樣,且能自主運作,並提供各種生物所須的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生態系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在我們健忘與習慣(甚至自大)之下,常常被遺忘。鞏固永續生命的基座包括了綠色植物、繁富的微生物、毫釐之小的動物等。它們非常多樣化,遍佈世界各角落、佔據各生態區位,各司其職──這些小小生物的高工作效率,支撐起了全世界。 最早的人類──智人,經歷了100多萬年,哦!不,應該說是3、40億年的淘汰與適應,經由這些小小生命的慢慢演化,才有了現在的我們。因為這個最早的人類,也是要從40幾億年前誕生的第一個小細胞演化而來。 不過地球能有幾個40億年?人纇在自然生態系全數消失後,有辦法再創造一個能提供生態系服務的自然環境嗎? 1969年生物學家James E. Lovelock,提出的「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就是在說明:「自然生態系是不可能由單獨一個物種來控制產生的。」簡單來說,從太空中來看,目前人類所及的星球中,除了地球是一片藍綠色,其他星球都是單調的紅、黃、灰暗色。為什麼?因為其它星球是一片死寂。截至目前,我們仍未在地球以外的世界發現活著的生物,即便許多科學家認為,「火星可能曾經有生物」,但是依然沒有能夠完全令人信服的證據。 再回頭來看地球,為什麼地球是藍綠色的?因為地球充滿了水,生命不能缺乏水,而地球的大氣、引力、距太陽的位置,讓地球剛剛好可以保留了水圈,因而孕育了許許多多的植物,繁衍許許多多的動物。再經由動植物間的交互作用,互相影響,讓地球更適於居住。蓋婭假說也可以簡單的說是──生物多樣性創造了現今的地球,因而使得地球本身可視為一個龐大的活生物。Lovelock將這個龐大的活生物體稱之為「蓋婭」(Gaia),意即大地之母。 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同」演化於地球上,因此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漠視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就好比將人類,送到一個完全未知的外星球一般,我們有沒有能力重新演化適應?這將會是最大的問題。而且我們目前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大部份的生物都還沒被人類認識、命名,我們甚至還不能透徹了解生態系的運作。若因為這樣的無知,而任意破壞生物多樣性,那麼人類將會有什麼下場,似乎也不難猜測。 人類並不全然喜歡人工環境,我們其實都有親近自然的本性,有人喜歡去郊外踏青,去海邊走走,喜歡在家裡種些花花草草,這些都是自然本性的表現。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時 間:2005年1月-2月 展覽現場將展出約50幅精采的生態景觀照片,呈現雪霸國家公園自然生態多變風貌,作品由高山攝影名家許志乾先生提供。許先生高齡70歲,從其作品當可清楚見到一個攝影家對於山巒的愛戀。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pnp.gov.tw/ ●[營隊]第5屆土地關懷研習營:重返鄉土、前進農業-找尋農業生命力 --﹥ 時 間:1月29-30日(六-日) 第5屆土地關懷營再度以北港為活動基地,且與農村願景與農村再出發的課題接軌,試圖透過營隊的課題安排,與整個雲林農業發展的普遍現況對話,讓我們一起再思考、尋找新農業生命的發展方式。 詳情請參閱 http://hoanya.ng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