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環境議題前瞻系列]環評修法 前瞻:避免環評淪為開發行為的橡皮圖章 --﹥ 環評法雖僅有短短32條,引起的爭議卻多如牛毛。綜而觀之,目前機制缺乏資訊公開、有效的民眾參與、以及救濟管道,致使受開發行為影響的民眾不知如何否決不當行政決策,也因缺乏救濟和後續監督的機制,才讓許多開發案的環評在黑箱作業中棄守專業立場。為避免環評淪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改良環評委員遴選機制與權責、環評爭議處理機制引進與否、是否採行以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的政策環評等,是今後的重要追蹤方向。 環評法自民國1994年施行至今已近10年。期間環評是否扮演環境保護的守門人,一直是爭論的議題,尤其近年來地方民眾常以公投表達地方捍衛環境的自主權,甚至不惜以地方自治權挑戰環評結果,也因此引發地方民眾對於環評的不信任。這些已存在的問題不但造成開發單位的困擾,同時也產生社會的不安,增加行政成本,甚至引起立法院的關切,而有修正環評法之議。 環評法雖僅有短短的32條,但所引起的爭議卻多如牛毛。不過,綜而觀之,主要是目前的機制缺乏了資訊公開、有效的民眾參與、以及救濟管道,致使受到開發行為影響的民眾不知如何否決不當的行政決策,以維護自身的權益。也因缺乏救濟和後續監督的機制,才讓許多開發案的環評在黑箱作業中棄守專業立場,淪為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然而要如何修法才能建立預防機制? 建立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機制 我國的環評制度分成兩階段。推測立法原意,第一階段的環評主要是由環評委員決定,而如認為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的案件,則進入過程較詳實嚴謹的第二階段環評,如此可以減輕環評行政工作的負荷,以求取更高的行政效率。因此第一階段的環評並未講求民眾參與,也未主動於決策前告知民眾,而僅要求開發單位若一階環評通過,需於動工前召開說明會。但也常因此而忽略民眾知的權利,當民眾獲知有開發案件時,通常是要動工的時候,而資訊的落差也正是爭端的開始。 改良「有條件通過」的灰色地帶 環評結果常以有條件通過,以灰色地帶規避主管機關和環評委員的責任。由於一階環評缺乏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因此許多開發案件的環評多在一階即通過,其中不乏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者。而主管機關與環評委員為規避責任,這些案件通常以有條件通過。所以在未來修法上應明定開發與否,而無「有條件通過」的環評審查。 確認環評委員權責 檢討委員組成與遴選方式 環評委員對環評結果具有否決權,然而當民眾質疑環評決策不當時,是主管機關還是環評委員應當負責?環評審查委員的地位是否可賦予準司法權?目前環評主管機關通常將環評的決策責任推給環評委員,然而環評委員的組成中,官員與學者就佔了大半,其所主導的環評結論,卻是有權無責。然而環評法中對於環評之權責並未明確規範,而使得主管機關與環評委員可以互踢皮球,從而使民眾無法有效地向司法機關追訴責任。 故環評委員產生的方式關係環評審查是否能公正獨立,更是大家對環評法信任的關鍵。另就利益迴避,應有環評委員任內及卸任後三年內不得接受環保主管機關之委託計畫之議,避免不當的干擾。在未來環評法中如有明確的規定,不但可以確認責任分際也可增加環評委員的權威。 建立環評爭議救濟手段 很多環評都未進入二階,而第一階段又因缺乏民眾參與,流於黑箱作業,民眾常不知環評作業已經完成。也因資訊的不夠透明化,導致的紛爭更不易解決。建議在環評法中加入公民訴訟條款,以為事後救濟手段。 至於環評與公投議題的關聯性方面,公投原本是公民社會單純的公眾意見表現,對於爭議的公共議題的集體表決以補代議政治的不足。單純就環境議題而言,公投是有其必要性,而環評的結果絕不等同當地社區民眾的需求或同意權,環評是開發案的把關過程,環評的結果並不是最後的判準。沒有通過環評的開發案,當然不可公投,但通過環評之爭議性開發案的公投,則是民眾參與環評的積極作為。但環評和公投的角色及功能,卻又尚未有明確的規範與立法,這應該也是今後的修法重點。 以政策環評減少爭議 今後應加強以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的政策環評,減少環評爭議;並落實以社區營造的模式溝通環境開發案。以社區營造的模式來溝通環境開發案件,可減少彼此的不信任,也可促進資訊的透明化,並落實公民社會。不但可以盡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國家存在的永續法則。 而預防、預警和篩選原則的政策環評,不但可以減少環評爭議,且可加速好的開發行為,並減免環境災難的發生,環境和經濟是可以並存並容,都是必須建立在良善環境的基盤。 綜合而言,由於環評法事涉複雜的環境保育和經濟發展的兩難,在無法獲得更多相關利害者的共識前,很難有大幅度的修法,但如無大幅度的修法則環評的爭議仍無法避免,甚至失去環境保護的美意,形成開發行為的橡皮圖章。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民間團體促請本屆立法委員通過《政府資訊公開法》 --﹥ 本報訊 由於《政府資訊公開法》已完成一讀,並完成朝野協商,但至今未能排入院會議程,若本會期無法通過三讀,下屆的立委將「一切重來」,重審條文,政黨協商重新開始。為促請本屆立法委員於會期結束前通過《政府資訊公開法》,以利政府資訊公開,促進人民民主權益。由民間團體組成的「政府資訊公開法催生聯盟」已於93年11月9日,分別拜會親民黨黨團、民進黨黨團、台聯黨黨團,三黨團皆表明確支持立場。昨日「政府資訊公開法催生聯盟」首度拜會應給予高度支持卻態度不明的國民黨,由黨團書記長黃德福立委與聯盟展開對談。 黃德福委員先是表示並無把握是否在本會期,但方向上基本同意這個法令,如果條文內容並無爭議可以表決通過,但卻始終不願意簽字。也表示政黨之間完全沒有繼續協商此法,因此國民黨方面無法完全支持。後來更進一步表示,國民黨團似乎對通過此法心有疑慮,也坦誠選前撤簽的確有政治考量,但現在已無顧慮,會重新評估此法通過的重要性。但也一再要求其他各黨團及協商代表簽字,國民黨最後才願意支持,也就是在乎所謂的「程序問題」。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表示,《政府資訊公開法》是一個具有高度共識的概念,各國先盡國都有相關條款,希望黃德福委員能夠拿出氣魄率領簽字,進而影響原先提案但又撤簽的黃昭順委員等相關人士。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表示《政府資訊公開法》應是對監督政府有利的在野黨必須爭取,現在民間團體已到跟前要求合作、拜會協商,仍感覺暗礁重重。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更表示不知國民黨為何拼命阻擋《政府資訊公開法》,因為關於國家機密的部分有國家機密保護法保護,那《政府資訊公開法》人民只是關心有關民生問題的資訊,進而監督政府的作為。目前最急迫的就是這個法令先在本會期通過,至於細節再稍後修正。 中華民國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詹順貴律師表示,如果國民黨方面對某些條文不滿,是不是可以一起提出來討論。也具體提出第19條中「行政命令」等字是否刪除或改為其他。 會中有關民營事業與財團法人是否納入的爭議仍未解決與取得共識。聯盟方面更希望國民黨可以將包袱丟棄,一同為監督政府、民主權益奮鬥,進而促成本法能排入院會議程,進而在本會期通過完成。 截至目前為止,《政府資訊公開法》已排入本屆立法委員最後院會討論法案第66案。而「朝野協商結論」則已完成民進黨黨團、親民黨黨團、台聯黨黨團及無黨聯盟所有必要的簽署,唯一尚未簽署的關鍵為國民黨書記長黃德福。「政府資訊公開法催生聯盟」希望各方關且此法案的團體,能於近日內持續對國民黨團施壓,以Email、電話或傳真方式給黃德福,關切其簽署與否,並不排除於週五(21日)本會期最後一天至立法院「點名陳情」。 (2005-01-19) 【相關新聞】 ◆[國際新聞-能源議題]衣料充電 能源科技的重大進步 --﹥ 周姮宏編譯/莫聞審校 你能想像在未來的日子裡,有可能用你的衣服為手機充電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沙竣(Ted Sargent)於Nature Materials和Sunday online edition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示,太陽光的紅外線可以在布料、紙張或其他材質的物品上產生一種軟性的影膜(flexible film),這層軟性影膜可以把30%的太陽光轉換成能源,也可以添加到衣料當中,變成隨處可見的太陽能能源。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項發明並不完全仰賴太陽光,只要能產生溫度,就算是人或動物的體溫,都可以儲存少許的能源。 未來的5至10年內,這項發明極可能正式商品化,而華爾街上的產業大亨 Lux Capita表現出他們的投資意願,預料這項發明將會造成產業上的另一波革命。
【參考資料】 ◆[土地及水文]全由災害防治專家齊聚日本神戶 --﹥
日本,神戶,2005-01-14 (ENS)- 去年12月印度洋地震引發海嘯,使得預警系統顯得格外重要,而17日在神戶所舉行的「世界災害防治會議」,毫無疑問的,全球海嘯預警系統的建立,將會是會議考慮的重點其中之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4-03.asp ◆[生態保育]城區擴張危害生物棲息地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1-14 (ENS)- 美國環保人士表示,現有開放空間與農地轉變為重劃區、購物中心、道路和停車用地的趨勢愈來愈快,已成為美國生物多樣性和動物的首要威脅。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城區過度擴張,已經使得約1200種重要野生動植物的棲地受到威脅,有些還可能因此而面臨絕種。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4-10.asp ◆[生態保育]墨國油污事件 動保專家營救鵜鶘 --﹥
墨西哥,委拉克路士,2005-01-14 (ENS)- 在墨西哥灣區靠近墨國委拉克路士的海岸沿線,有數以百種的鳥類和動物受到油污染,目前動保專家正在處理當中。油污染事件是發生在12月22日,當時是因為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PEMEX一座汲取站發生爆炸,使得約5千至1萬桶的原油流入克沙克拉卡(Coatzacoalcos)河中,危害了周邊的海洋棲地和野生動植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4-01.asp ◆[生活環境]河流惡臭困擾亞美尼亞 --﹥
記者 Anush Sarkisian 報導 亞美尼亞,凡納澤,2005-01-14 (ENS)- 從亞美尼亞北部流入喬治亞共和國的戴貝河(Debed),是亞美尼亞境內最長河流之一,它有3條支流流經凡納澤。目前這支流的污染嚴重,下雨天時,河中充斥著泥爛和惡臭,即使是在有大太陽的晴天,河面也依舊髒亂和惡臭,並且沿岸漂浮著堆積著塑膠物和其他物體。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4-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4-09.asp 發起者: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1月16日星期日,生態教育中心成員至柴山勘查解說路線時,赫然發現在北柴山往小坪頂的木棧道,在觀景平台前一岔路可轉進前行至龍谷,此路沿線原本不明顯的小路徑,被拓寬為1-2公尺,植被皆被清除;而龍谷正上方的珊瑚礁平台,所有植被幾乎被清光,砍伐長度約40公尺,寬度約20公尺。砍伐之喬木以血桐為主(直徑約15公尺)最為明顯約4棵,林下灌木山棕、山柚,及次生之構樹、血桐、稜果榕等皆被全面砍除,而藤本植物以猿尾藤、木鱉子最為優勢,也被全面清除。 現場目擊「伐木者」正手持開山刀,在砍除猿尾藤,並以架設鋁梯越過峽谷,及用來砍除喬木之樹冠層,待生態教育中心成員接近時,伐木者立即停止作業,迅速離開現場。 據觀察,此處原本就有一小型私闢休息區,可能為登山客欲擴大範圍。對此肆無忌憚、違法濫墾的大膽行徑,本中心深感痛心,籲請市府相關機關立即處理本案此一濫墾案件,同時請愛柴山的山友們共同糾出破壞柴山的不良份子,阻止私闢休息如癌細胞般持續擴張。(檢舉電話:壽山自然公園警察隊 07-5213065、高雄市風景區管理所壽山站 07-5337095)
作者:汪靜明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9年,筆者第一次聽到「無障礙空間」這名詞,是在自然科學博物館服務期間。當時,漢寶德館長在全館會議時,以恐龍廳上下樓為例,說明科博館的通道,將改善成無障礙空間,而這件事就請剛從美國回來的汪靜明博士來研究如何改善。在十多年前,對於台灣社會大眾來說,這還是個新觀念。漢館長的輕描淡寫,竟是促使我深層了解無障礙空間的第一個機緣。 近月來,「高山纜車」、「國家步道」、「北宜高速公路石碇坪林段,春節前開通」等幾則有關交通建設報導,在台灣的新聞視窗裡,一個個開啟。從生態視窗而觀,這些所謂的交通工程,對於台灣的自然與人文,又有什麼關鍵的生態關聯呢? 台灣,原本是饒富「山林水石」、「蟲魚鳥獸」的美麗之島。曾幾何時?不,其實就發生在數十年間,台灣地貌被人改造了,生物棲地也被人碎裂化了。回顧在台灣社經發展中,交通建設扮演了「打帶跑」、「帶動暢」的驅動角色。於是,快捷便的「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畫」,就被鼓吹上路了。一些工程開山爆破的「打」,難免會破壞山林風水。因此,原本綠色的美麗之島,在穿山越水的交通工程下,就興建了為車「跑」、「暢」的條條串聯,又環環並聯的路網;而台灣的山林,在一片親愛的darling(打林)聲中,就成了脆弱的「林待育」。 台灣,仿若一條在海中的魚。試觀,這條「台灣魚」,是如何被台灣人利用呢?快捷便方法之一,就是先鱗片刮除,將魚身橫貫、縱貫的表面劃幾刀,再下油鍋;那麼這條魚,就容易被炸得酥透。我們棲身地,真的就好像這條被油炸的台灣魚,體表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被快速道路切割成好多塊。工程師如廚師,沾沾自喜;遊客如食客,人人稱好。當然,聰明的廚師如食神,也會懂得在端出台灣魚前,弄點公共藝術裝飾一下,吸引食客食指大動,引得觀眾拍手叫好;那管那些關心台灣山水的保育建言。如此,「台灣人為刀俎,台灣魚為肉身」的場景,並未註腳在台灣交通建設的里程碑上,卻刻印於台灣山水破壞的陋室銘裡,而有待台灣「水與綠建設計畫」的生態復育。因而,政府目前推行「台灣地貌改造運動」,即是彌補過錯的自省。值得提醒的是,台灣的地貌是自然天成的,人的地貌改造行動,僅能順應自然運動;不然,大地震的「海嘯」一來,大家「還笑」得出來嗎? 自然環境中的山林河溪,是許多野生物的生活棲所,及其生命信息交流的自然生態廊道。人類環境中的道路,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通路,也是生產物品交流的人文生態廊道。如果人類的交通建設,不侷限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架構,可以再擴展至生命中心主義的關懷生命、生態中心主義的尊重自然。那麼,今後政府擬組織再造的交通及建設部,就不再是「只顧人類,不顧蒼生」的小格局了。或許一些建築工程師,得不到人類所頒贈的工程獎;但是台灣的野生物代表,會在山水間近自然的生態步道旁,為這些懂得自然文化、生態建築、環境保育的有心人,以自然的交響樂,鳴謝、銘謝!吾愛無礙的生態廊道!2004年底那一場跨年小雪,降在北台灣大屯山主峰,自然吸引一大群人車,突然湧入陽明山。試想,有多少人行經仰德大道、陽金公路之際,可以體會弱小生命在車道上的仰人車德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同仁,曾為了這些生命,體貼地在道路下設置了「動物穿越涵洞」──這無障礙空間的生態廊道啊?試問,台灣國道與高鐵的通車,又有多少無障礙的自然與人文生態廊道會開通呢? ●[課程]台中荒野94年基礎攝影春季班 --﹥ 時 間:2月23日-4月6日 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拍攝工具,卻能拍攝出絕然不同的影像內容,這就是攝影的魅力所在。畫面的取捨決定在拍攝時的思考,動人影像的背後必然有著美學的基礎,攝影技術是基本的需求,要成就一張優秀的影像上述的條件缺一不可。但是,「學習」卻是唯一的途徑。 詳情請參閱 http://sowtc.sow.org.tw/epaper/2005/01_2.htm ●[研討會]綠色學校伙伴網絡研討會-回顧與前瞻 --﹥ 時 間:2月26-27日(六-日)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誠摯地邀請會員們參與。會員大會將結合綠色學校研討會的舉辦,邀請綠色學校伙伴們一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並看看國外綠色學校推動狀況。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e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85 ◆[編輯報報]緊急徵求各界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之意見(含檔案連結更新) --﹥ 經建會目前正緊急徵求各界對《國土復育條例草案》的針砭意見,19日為最後一天,本報也已刊出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李永展之專欄文章,期待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歡迎各界繼續提供相關意見與想法。稿件請寄至本報投稿信箱infor@e-info.org.tw,或寄至經建會郭翡玉組長信箱fykuo@cepd.gov.tw,隨函請附上姓名與連絡方式,謝謝。 另日前檔案下載部分,「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之連結有誤,現已更新為正確連結,造成不便,謹此致歉。 【檔案下載】(檔案為自我解壓縮檔,請於下載後執行)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