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人物]好萊塢的綠十字軍:電視製作人蘿莉•大衛(上) 作者:阿曼達•葛里康 (Grist Magazine專欄作家) 有些人對好萊塢圈子裡的環保人士有些刻板印象:他們不是那些不過想沾沾時髦環保風氣附庸風雅一般的人,就是四處推銷保護動物理念的人。不過,和蘿莉•大衛(Laurie David)東拉西扯閒聊一番之後,你可能會改變這樣的想法。
蘿莉剛進入演藝圈的工作,主要是幫美國脫口秀名嘴大衛•雷特曼(David Letterman)物色喜劇演員,結果遇上了她的丈夫賴瑞•大衛(Larry David)──電視影集「歡樂單身派對」編劇、HBO自製影集「Curb Your Enthusiasm」編劇兼演員,不過當時賴瑞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巴望著能排上蘿莉的演員名單,上場五分鐘也好。蘿莉之後繼續為HBO和MTV製作喜劇特別節目,為20世紀電視公司發展情境喜劇。沒想到,在好萊塢闖蕩十幾年後,蘿莉的觸角從好萊塢伸向不同的領域──環境運動。 1999年,蘿莉擔任「自然資源防護協會」(NRDC)理事一職,開始在家中舉辦生態沙龍,發揮影響力,教育好萊塢的大明星,說服他們打開心胸──和他們的荷包。至今她已經幫環保組織募款數百萬美元,打動過湯姆•漢克斯、傑克•布萊克(「搖滾教室」男主角)等當紅巨星,說服他們利用自己的巨星身份揭竿而起,倡導環保。她也試著運用媒體推廣燃料節約觀念,和華府評論作家哈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著有《如何推翻政府》)合作發起「底特律計畫」(Detroit Project),製作反休旅車廣告引起話題。 蘿莉承認,她這種主流的環保意識並不需要犧牲好萊塢式的生活水準,她是第一個敢這麼坦白的人。她雖然開著豐田的省油車Prius,但也不諱言自己擁有超大的房子和衣櫥,也經常坐飛機飛來飛去。她說,時候到了,環保主義該放棄自命清高的態度了。 Grist Magazine來到紐約的半島酒店訪問蘿莉。她到此是為了主持一場由「前進」組織(MoveOn.org)舉辦、和高爾進行全球暖化對話的市民辯論會。 問:妳先生有次在「自然資源防護協會」的活動上說了一件好笑的事情,他說他對妳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拜金、自戀、膚淺而胸部又大的長島姑娘……但是短短幾個月之後開始覺得有些改變。蘿莉開始在談話中提到臭氧層、永續林業、有毒物質排放等等……而現在最糟糕又最明顯不過的是,我這個全世界最膚淺的男人,賴瑞•大衛,跟一個環保人士結婚了。」 跟我們說說妳那綠色靈光乍現的一刻是怎麼來的。 答:有一次我與巴比•甘迺迪(即Robert Kennedy, Jr.)一起吃早餐,用完餐離桌之後,我就變了。故事是這樣的:「歡樂單身派對」由製片公司Castle Rock製作時,亞倫•洪恩(Alan Horn,華納總裁)和勞勃•萊納(Rob Reiner,家庭喜劇名導)也在那家公司,而且也已參與NRDC多年。我跟他們說我有點想知道環境上的議題,問他們是否能推薦一個值得參與的團體。他們說我一定要見見甘迺迪和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NRDC主席)。所以當他們來到洛杉磯的時候,便安排了我和賴瑞與他們一起共進早餐。 甘迺迪談論到環保的時候,他把這當作是一個公民權的問題,的確也是這樣沒錯。我對他的見解起了共鳴。這讓我整個改變了。
問:那他究竟說了什麼?
重點在於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擁有乾淨的空氣和水,就如同人們有權擁有負擔得起的醫療照顧,有權享有種族平等。有什麼比健康的權利還要更基本的?在哈林區(紐約黑人區)每4個黑人小孩就有一個因為污染而患有氣喘──這就是公民權的問題,是一個環境正義的問題,也是人類的基本議題。 那頓早餐過後我就對自己說,好吧,不要再管電視節目製作了。我現在的正職是為NRDC工作,幫助他們去做那些必須去做的工作。 問:這一兩年你似乎逐漸加快步調,不斷地刺激好萊塢、籌款、並且把這些問題帶入主流意識。
答:嗯,頭兩年我主要在自我教育。我開始很讀很多書。有成堆的好書要讀,像約翰•彌爾(John 問:所以妳的任務是讓更多人重視環保問題嗎? 答:與其說是任務不如說是直覺。在吃完那第一頓的早餐之後沒多久,我看過甘迺迪在某人的家中演講,那時現場差不多有12個人。看到人數這麼少,我很驚訝,我說,這個人應該跟幾千個人演說才對。所以我構思了一項「地球呼叫洛杉磯!」活動,上個月才剛辦過 問:[笑]地球呼叫洛杉磯! 答:那口號賴瑞想出來的。活動吸引了好幾千人,綜藝雜誌Variety報導說這是除奧斯卡金像獎以外最大型的藝界活動。到場的有3位電影公司總裁、一位電視公司總裁,每個經紀公司都有人到場。我們光那一晚就為NRDC募到了300萬美元。 問:在個人方面,妳的生活在這些經歷之後有何改變? 答:我對於這種事情的哲學是:這不是全有全無的問題。很多人有那種態度:你開一台省油的車,那你的大房子呢?這個呢?那個呢?我剛剛才在寶拉•藏恩(Paula Zahn)的節目上被問起這個問題。我並不是想要在每個地方都達到完美的境界,我們是不完美的人;但是我強烈的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做一件好事的話,地球將會變得更好。我也會盡量在個人生活中做一件以上的好事。 問:除了Prius以外還有什麼呢? 答:當然有,我不斷告誡我的小孩沖澡不要沖太久,刷牙時不要讓自來水流太多等等。每一張紙的兩面我都會用來影印或傳真。我像走火入魔一樣作資源回收。另外,因為我很多衣服都是乾洗的,我會帶一個裝衣服的袋子去乾洗店,那樣就不會浪費可拋式的塑膠套了。 問:為什麼不乾脆減少衣櫥內的衣服或是搬到一間比較小的屋子?或者少用乾洗的環保效果比節省塑膠袋好?甚至房子小一點所節省的空調能源,會比開一台Prius還要省得多? 答: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方式和如何減少資源浪費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如果環保動作要變成主流,必須要捨棄自命清高或是全有全無的態度。必須要很務實才能讓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把完美當作標準的話,我們只能讓極端的人去實現。 是啊,我有一棟大房子,但是我用它來聚集數百個人來組成環保沙龍。那並不是要把房子的大小合理化,但是它的確創造了傳播知識的機會也為了環保募款,全是為了環保的大目標好。是啊,我一向都可以少買衣服並少乾洗,但是重點不一定是在於你還能多做些什麼─我們都可以多做很多─重點是我們做自己應做的部份。我想,就算我有大房子和很多衣服,我還是在做我該做的那部份。 (待續)
全文與圖片詳見: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社大、社區、社運 緊密糾結的三角關係 --﹥ 報導:苦勞網 1980年代末蜂起的台灣社會運動,現在似乎已成為供人憑弔的記憶,但是在寂靜的現象湖面之下,卻潛伏著兩股基層社會力量,正試著在其涓涓實踐中匯聚成一股強而有力的暗流。這兩股草根的力量,正是日益茁壯、制度化的社區大學與社區總體營造。 究竟社運、社區跟社大的三角關係為何?各自成員流動的相互流動,是跨域?是換軌?各自的主體性所帶來的是奧援?是牽制?公部門的資源挹助,是輔導還是規訓? 4月23日在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民間參與小組「社大、社區與社運的三角關係」論壇中,這些問題激盪出與會者的精采思辯。 第一個被引爆的是「社大究竟算不算社運團體」? 學校搞社運? 台南社大主任林冠洲以今年1月召回所有在社區駐點的社大人員為例,提出他對社大跟社區微妙關係的思索。他首先坦承在這樣的駐點工作中,確實出現過跟社區觀點不同所致的摩擦。「舉例來說,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為了跟社區保持好關係,就常常幫里長們寫企劃案。但寫著寫著,就會出現觀點不同的問題。」這樣彼此相左的經驗常讓他思考,到底要不要堅持下去?要怎麼堅持?另外作為跟社區互動重要媒介的里民大會,也常常讓他感到挫折:「去參加的人大多是阿公阿媽,大家都知道,他們去開會其實都是為了拿紀念品。」社大所欲接觸、推廣的議題要在這些成員的身上看到具體的實踐,其實並非易事。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從社區撤出,而是要以重新的方式回去。」林冠洲進一步追問,「社大到底該做什麼?」先前的嘗試讓他深刻地體認到,社大有必要先釐清自己的定位,「社大並不是社運、社造者,它是一間學校。如何設計讓學員感動的課程,才是社大工作的重點。」 然而他也不認為這三者可以截然劃分,「畢竟社大、社運、社造所關注的事情大多一樣,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因此在他看來,社大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是把社運經驗,有系統地匯整成一套套課程,讓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 這樣的論點在前宜蘭社大社造人才培訓專案負責人林庭賢的發言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畢竟社大是學校,師生還是比較難習慣社運這樣的性質。」他以去年在宜蘭發起的反對宜蘭縣政府放寬容積率為例,「那次的行動確實是以社大為核心去推運、組織反對的聯盟團體,但是社大並不掛名。」 之所以會如此規劃,除了師生的觀感仍帶保留,「接受政府補助,比較難從事社運」也是另一個主因。這次的事件也讓他認為,社大究竟有無條件成為社運的核心,確實有待評估。如何跟社區保持良好的互動?他表示宜蘭社大在課程的設計過程與內容,都會納入社區成員參與,並要求學員走入社區。至於社運,「還是比較適合透過課程設計的軟性型態來推動運動。」他說。 只是這樣劃開社大與社運的界線,在北部社造連線負責人向家弘的眼中實屬多餘,「進入社區?辦社運?只有當社運跟生活分開的時候,才需要這樣分類。」他說。 在他的眼中,社區營造跟社區大學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運動。他認為社大精神「知識解放,改造社會」就很具運動性。「我們要傳遞的知識,當然跟一般學校的知識不同。」 三位一體的屏東社大 相對於各社大猶在摸索社大/運/造三角適當界線的情況,屏東社大顯得相對幸運。從「反對南橫國道開發」到「反瑪家水庫」,從社區大學開辦到屏東林邊、建功社區營造的開辦,「同時以『大武山文教基金會』及『東港溪保育協會』開始起動。所以可以這麼說,屏東社大的成員多來自社運界,社區總體營造也跟社運、社大有重要的連結。」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黃麗霞說。 雖說開辦社大之初,確實有過一段忐忑不安的過程,因為畢竟「先前運動的訴求也常受到在地社區的質疑,」但在民眾熱烈選課的回應,讓這群工作人員放下心中大石,也得以更自在的姿態設計課程。由於從運動議題轉換到在地扎根的過程是如此緊湊,讓屏東社大有機會跟社區營造有緊切結合的時空條件。綜觀屏東社大目前所有的二所分校跟五間分班,都是正進行社區營造的地區。 這樣的結合讓屏東社大能將課程與社區結合,具有社造觀念的老師,往往也會配合社造的需求,將學生帶往社區,以社區為實習、調查的基地,並協助社區進行生態調查、產業研究或人文田野調查工作。另一方面,運用社大資源帶動在地非營利組織共同成長,並形成網狀連結關係,也讓屏東社大充分感受到「借力使力」的成效。 「只是類似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的例子不容易。」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在他的觀察中,以台灣社運目前的情況,社區大學確實是社運很好的切入點,「而確實也有大量的社運工作者進入社大。社大跟社運正在進行微妙的整合。」 他認為,這樣的發展毋寧反應社運工作者當前沉潛的實況,而這樣的發展也確實促成了社大在社運議題上的空間,「例如守護河川、楊儒門事件、宜蘭容積率都是社大跟社運的策略聯盟。」只是他也強調,類似的短期合作雖然可行,但兩者能否走上長期合作的道路,「則有待觀察。」 遍地野草不低頭 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劃」;1998 年,國內第一所社區大學 ─ 文山大學成立;1980年代的激昂到今日的低盪,台灣社運猶在尋找出路。三個各其主體卻又時而互援的角色,各有擅場也各有侷限。「街頭式的運動已不足以回應當前的社會、社區營造的實踐不具社會普遍性、社區大學則沒有草根基礎。」這正是向家弘眼中三者「各自殘缺」的部分。 如何拉近三者的距離,甚至消弭三者的差異,或許是值得期待的可能。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協會執行長張維修以「台北市青田街保護老樹與日式宿舍」及「搶修樂生療養院」為例,「不論是青田街社區居民自發性組成的非正式組織,對於社區內部文史資料收集、推動空間保存,或是新莊社大對於樂生療養院所提供的公衛知識,」都讓張維修看到他們跟運動結合的另一種可能性。 社大面臨的挑戰 但在現實上,目前社大也面臨公部門及市場的壓力與挑戰。本屆社大全國研討會籌備委員會執行長,同時也是社大全促會常務理事林孝信表示:「社大必須要從政府的社教機關與市場的補習班化之間殺出一條血路。」 現在公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雖然也在關心社大的發展,提出認證制及評鑑制,並且要讓學生有一定的資格後,可以至一般大學就讀,林孝信就說:「社大有別於大學的地方就是接近社會,得想想是不是要變成大學先修班。」 另外,一些社大因為市場需求,課程規劃較為偏重實用性,理想性、思辨性的課程越來越萎縮。 林孝信說,這些都是社大一路走來七年,必須面臨的「七年之癢」。「長期以來,社區大學因為有一批熱忱的社會運動者持續投入,才讓社大有這樣的活力與動能,如何持續保持社大的衝勁,是未來必須考量的重大議題。」 社區大學共同的宗旨是「解放知識、改造社會」,林孝信說:「遲早也得對於政府政策、國家機器及市場進行觀察和批判」不過相對的,既然要進入社會以及重構知識,受到社會的挑戰與拉扯也是極為正常的,比如說,現在的社大還是得仰賴政府的補助。如何讓社大在解放知識及改造社會上繼續向前走,林孝信說:「有待於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 並且也像張維修所說的,不論處在什麼位置,「都要自問,是否還在運動改革的路上?」一旦能回答這樣的問題,社大/社區/社運的三角習題自然迎刃而解。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永續發展]聯合國設獎鼓勵永續發展績優企業 --﹥
美國,紐約,2005-04-22 (ENS)- 20日於美國紐約舉行的第13屆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會議中,提出首屆兩年一次提倡永續發展的獎項,其目的為獎勵「支持環境與發展」(Supporting Entrepreneurs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簡稱Seed)的企業。這個新的獎項為一國際競爭的結果,目的是要找出最具前景、以本土為導向的新企業伙伴。 眾多得獎專案包括:發展環境友善的稻米生產方式;在喜馬拉雅山區施行以漿果為主的耕種模式;在印度洋地區建立一個以社區為主的海洋保護區;在玻利維亞部署一項創新供水計劃;以及在奈及利亞建設一座可將牛糞轉換成能源的工廠。 這些得獎專案是從66個國家1,200個代表參選組織中脫穎而出,勝出的原因是這些專案具有進一步促進在地社區永續發展的潛力,所有獲獎的專案都有潛力在世界上條件類似的區域加以複製、執行,幫助發展中國家處理許許多多的議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長托佛指出:「光說不練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行動的時代,如果我們要致力於永續發展,在2015年以前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並且解決貧窮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夥伴關係,在個人、非政府組織、私人企業、地方當局、各國政府以及聯合國之間密切地共同合作……這些「支持環境與發展」的得獎者就是鮮活的例證,只要我們善用最有力的資源──人類的創造力、想像力與才智,我們是可以完成一些創舉的。」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總幹事史坦能(Achim Steiner)指出:「在接下來的幾年,「支持環境與發展」獎主辦單位會和得獎者密切配合,支持這群伙伴並從他們的經驗中去學習,進而讓這些實際可行的模式散布到世界上更多的角落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22-06.asp ◆[能源議題]中國核電發電量 2020年增為四倍 --﹥
中國,北京,2005-04-22 (ENS)- 世界首要的核子工業會議-「國際核子工程大會」,這次首次由中國主辦,並預定於五月16至20日在北京舉行。而為了滿足國家內部的能源需求,中國亦正式地將核能發電列入國家能源計畫之中,且計畫在2020年將核電的發電量提升為現今的四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22-02.asp ◆[能源議題]美國第一能源核安事件 核管會祭史上最重罰鍰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4-22 (ENS)- 核管會昨(21)日對第一能源公司祭出了一張前所未見的鉅額罰款。這張總值545萬美元的罰單,為針對該公司與2002年三月的一場核子反應爐頂蓋熔蝕事件有關,發生事故的Davis-Besse核電廠位於距托利多港西南方21英哩的橡木港。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22-04.asp ◆[環境政策]美國眾議院通過能源法案 提供能源業者補助與北極石油開採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4-22 (ENS)- 美國眾議院21日通過了一項能源法案,其內容囊括對石油、天然氣與核能發電提撥數十億美元補助、允許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石油開採、以及令石油業者免於石油添加物MTBE訴訟的保證。支持者樂見此一結果,並視其為增加國家能源獨立性的一步;但該法案的內容與先前在參議院闖關未成的計畫案類似,因此不大有希望能在參院中通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22-10.asp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一荷蘭人感染狂牛症,荷蘭牛隻安全嗎? --﹥ 周姮宏 編譯/蔡季勳 審校 自1997年以來,荷蘭境內感染狂牛症的牛隻超過70頭以上,而幾天前,荷蘭的醫院出現一位被證實感染狂牛症的病患,根據荷蘭內政部的說法,這位病患是因為10~15年前吃下患有狂牛症的牛肉,才會發病的,荷蘭境內的牛隻都非常安全,疑似感染狂牛症的牛隻都已經在屠宰廠就被撲滅,荷蘭的牛肉可以安心食用。目前人類感染狂牛症的病例大多出現在英國,其他曾發生此病例的國家則有法國、愛爾蘭、義大利、日本、加拿大、美國等。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5/2005-04-22-09.asp
■[環境關懷事件]吉洋人工湖動工在即 請大家站出來陳情動員!!(時間更正) --﹥ 發起者:反高屏大湖自救會 政府即將委託顧問公司辦理吉洋人工湖BOT案之招標作業,一旦招標順利,就像核四案動工,難以再挽回,關鍵的時刻,大家要覺醒。 一旦開始動工,砂石車的肆虐、地下水的污染、養殖業的嚴重衝擊、生活品質的下降、子孫的未來,將遭受空前的威脅。 現在時刻是動員最重要的時機,一旦BOT招標出去,將無法抵擋砂石業者的龐大利益。若您有空請一起來為土地發聲,我們不願700甲的土地就此淪亡。(2005-04-26)
【相關文章】 ▲[國家公園-從生物多樣性看國家公園保育]高山棲地保育(下) --﹥ 作者:Aceralba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以太魯閣及雪霸國家公園為例,目前的高山保育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四大範疇來介紹。 基礎物種族群調查 國家公園幅員遼闊,目前有關山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礎資料仍不足夠,新種的陸續發現更增加了未知的領域,因此不論是各區的普查、或是單一物種的深度調查研究,仍一直在進行當中,並進一步發展物種基因多樣性調查。例如對太魯閣國家公園高山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基礎調查、杜鵑花屬植物基因多樣性調查、七家灣溪鴛鴦族群調查、雪霸國家公園的昆蟲相調查研究等。 長期生態研究 建立環境監測與資料庫機制 這部份工作包括設立永久樣區,監測長期生態等,是基礎物種族群調查的延續。因為在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的大原則下,必須透過建立長期生態研究網路及資料庫,才能有效的掌握不同時空的生物多樣性變化,再因應趨勢在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上有所調整。 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低、中、高海拔植物永久樣區監測計畫、太魯閣國家公園非生物環境監測計畫、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長期生態監測計畫及櫻花鉤吻鮭族群監測與生態調查等,這一部份的調查有時會因高山地區的不可及性,而產生調查瓶頸,無法有效掌握物種族群變動量,因而需利用衛星遙測資料配合地理資訊系統建立植群或生態環境變遷資料庫。甚者,更必須與在地社區、族群或鄰近國家公園、相關管理單位建立夥伴關係,將多方的資源及生態研究整合接軌,建立生態研究網路,才能找出整體環境的生態模式 這類型研究的特色是:往往屬於跨領域性的研究,需大量借助科技及夥伴關係的力量。 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 建立生態網路 生物多樣性本身就是一個大尺度的議題,需要搜集多方的資料才能拼湊出完整的生態地圖,山區的隔離性及自然棲地的碎塊化增加保育研究的困難性,需藉由科技及夥伴關係的力量方能達成目標。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部落變遷研究、太魯閣影像資料庫建立及環境變遷研究、雪霸國家公園地理資訊整合研究等。 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與在地參與,國家公園在能更有效分析環境資源的同時,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在地土地倫理與文化價值的思維,進而發展原住民與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共同管理的可能性,部落地圖的記錄工作便是基與此一構想的實踐。 另外,近年歐美推行的生態廊道,其設置概念便是高山發展永續區域的落實方式,透過這樣的方式,保護重點區域並建立串連通道,強化高山資源保育,讓基因、物種、棲地及生態系、文化多樣性都有更多發展及喘息的空間。近年太魯閣及雪霸國家公園開始進行合作,將位於雪山山脈南段的雪霸國家公園與位於中央山脈北段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做橫向的連結,為特殊物種在兩大山脈間的豐富多樣性生態提供適當的保護措施。 因應時勢及管理需要而發展的保育研究 近年來生態旅遊議題、登山機制的建立及外來種入侵都是常討論的話題。高山的生態環境脆弱而敏感,遊憩壓力的增加往往對生態環境帶來不可預期的衝擊,為了減少遊憩衝擊,太魯閣國家公園也開啟一連串研究,從參酌世界各國高山型國家公園的遊憩型態發展、合歡山區生態旅遊資源、活動模式、區域系統規劃、登山學校設置、到高山公廁生態工法與水源維護等,都是因應此需求而進行的研究案。 高山地區是台灣最重要的屏障及資源,國家公園更涵括了四分之一的台灣屋脊,在更多的關心與焦點落於高山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相信國家公園的保育工作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與支持。
【參考資料】
【文章連載】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本報4月23日新聞短評【許孩子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文中第五段提及「 我們的孩子是環境教育最常被教育的對象,可是他們卻是最沒有能力破壞環境的人,而我們卻提供給他們一個健康無毒的環境!」,文中佚漏「無法」二字,正確應為「 而我們卻無法提供給他們一個健康無毒的環境!」。特此更正。
感謝原作者提供指正。 原文詳見:http://e-info.org.tw/news/review/2005/re05042301.htm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dalier@e-info.org.tw 。 除了電子報週年,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滿四週年的日子也即將來臨,最近一個月內,我們將持續於每週日刊出特輯,邀請讀者朋友一起來談談有關和電子報互動的小故事,例如: (A)和電子報的親密接觸 有興趣和其他讀者分享心得的朋友,請來函: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