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董景生、王光玉 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中最擅長織布的一族。 就像中國漢族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久居山林的泰雅子民也有相似的生活方式:狩獵、禦侮為勇士所負責;織布、編衣與家務,則是泰雅族婦女的重要工作。 要織出一塊布得從種苧麻開始,經過剝皮取得纖維、捻線、曬乾、漂白、染色……等繁複的過程,才能得到織布的線材。線材整經上織布機織成布後,再將布匹縫製成各類型的衣物、被褥等。 猶如泰雅族傳統以狩獵及禦侮的能力,來評量男子的社會地位,織布技術的好壞,也是評鑑泰雅女子能否嫁個好夫家的重要關鍵。 種麻取纖維 泰雅族傳統的織布線材,是取自苧麻莖皮纖維的麻線。婦女們在自家的田地裡種苧麻,採收後去除葉片、折斷苧麻莖條剝下整條的外皮。 製線與染色 將取得的纖維曬乾、捻成線、紡紗,再放入柴火的灰燼水中搓揉,漂白後以水洗淨、曬乾。取部分線材染色後再曬乾,作為配色用的線材。 根莖長得像地瓜的裡白葉薯榔,是泰雅族最重要的染料植物。取其塊莖敲碎後,與麻線齊煮再曬乾;如此步驟重覆二次,就可將麻線染成茶褐色。 漂白過的淡米色麻線與染成茶褐色的麻線,透過婦女的巧手,於是編織成泰雅風格的圖騰,以及屬於各部落特有的紋彩。 織布機具 製得麻線後,以傳統的織布器材紡織。織布的機具包括一個「理經架」用以整理線材、設計紋路,以及一組織布用的木造工具。 整理好的經線挪至大葉釣樟莖幹製成的箱型「經軸」上,利用以檜木製的分隔棒固定布軸、紅子莢蒾製的綜絖棒及整線棒、烏心石做的打緯刀棒,再將背帶置於織者的背部以拉直經線,組成了人與一組木棒器物的織布共同體。 隨著雙腿的屈膝、伸直,桂竹製的梭子在上下二層織線間來回遊走,經線與緯線交織著婦女們的巧思,部落的紋路於是漸漸成形。 傳統服飾
織布分為平織與挑織兩種,通常織成一匹布需要耗費約一週的時間,平織主要在改變經線的顏色,織成條狀變化的紋路,通常織成披肩或毯子;挑織則運用染成褐色的麻線,織出幾何圖形的花紋,上衣、胸兜、護腳布常可見挑織的圖紋。 從苧麻取得的麻線是泰雅族的重要線材。苧麻多由婦女自己栽植,需選擇長得高、不分岔的品種,若苧麻分岔纖維長度太短便不能使用。栽種到約比人高時即可採收。 去葉後取苧麻莖部的外皮,用竹管刮之取得具韌性的米黃色纖維,再經過沖洗、曬乾、煮、漂白、染色……等一連串步驟取得麻線,是泰雅傳統服飾的主要材質。可惜目前因毛線取得方便、色彩多樣,以苧麻線材織布的傳統已逐漸消失。 利用苧麻捻成的繩子,也可編成網子內舖獸皮,供上山的獵人裝獵物的肉塊、背山豬等。 ※本文節錄自農委會林務局出版之《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一書。 ※相關活動網址:「民族植物的創意發展與契機」座談會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減量法怎麼定最好 環保共識會議熱烈討論 --﹥ 本報訊 本週日(30日)環保共識會議上午針對交通運輸政策,討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策略,下午則上起法律課,面對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的結構、法律位階與新設置的推動小組功能,成員展開一場腦力激盪。 會議一開始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組長黃運貴簡報,解釋交通部於全國能源會議後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包括發展綠色運輸系統、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提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三大政策重點。 「以人行來替代交通運輸是錯誤的!」、「人也會耗能與產生二氧化碳,雖然對健康有意,但走路的效益不到5%!」這是台大機械所蘇金佳教授從機械工學角度提供給共識成員的勁爆觀點。他並舉出電動公車、冷氣空調等案例,強調國內許多標準與措施常僅是引自國外,但卻未建立起符合本土的一套標準,節能效率自是不彰。 環境美化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說明政策未經整體考慮,僅會讓機關單位各自為政,效益卻相互抵減。綠色行動聯盟秘書長陳建志則指出,目前台灣各類交通的能源消耗比重,公路運輸即占90%以上,若是公路繼續大量開發,不啻為繼續鼓勵私人運具使用。他並認為中央應該在資源、專業與資訊方面都要能支援地方政府,才能做到「政策引導」與「地方競爭」雙軌機制,促使地方政府發展因地制宜的交通政策。 下午由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發表簡報,並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律師、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詹順貴律師,以及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系副教授黃耀輝參與座談。李堅明教授先就排放規定與法律效益,分析比較《日本地球暖化政策推進法》、《瑞士二氧化碳減量法》與《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版本。他認為目前環保署草案中規定「逐年提高無碳與低碳能源比例」並不可行,因產業結構應透過市場機制來自然調整,此項規定無法立竿見影。 李教授建議台灣可優先通過溫室氣體盤查與登錄法,以加速溫室氣體減量成效。黃耀輝教授也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出氣體盤查的數字」,數字確認後會成為有效的公共財,討論與爭議時才有所依據,制訂碳稅稅率等工作也便於進行。黃教授並認為,減量法應把權力位階提高,以利進行部會間協商,並應師法瑞士減量法的「抓大放小原則」,選定重點目標並加強管理。 詹順貴則認為目前溫室氣體減量法的空白授權太多,會因疑義而導致侵害人民權利的可能。文魯賓要成員不要認為法律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台灣法律常為了特定對象而屢次修改,政策是否有效才是根本的問題。 相對於李教授以「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的論點,李姓共識成員提出美國柯林頓政府以行政命令,倡導政府部門採購再生紙與節能電器產品為例,說明除了市場機制之外,政策引導仍是政府具備的重要施政工具。在座的專家與多位共識成員也提出電價、水價偏低,或是因為促產條例而為特定產業大開方便之門,台灣產業結構早已脫離正常的市場機制。但李堅明教授仍回應,溫室氣體管理上,國際上已由命令式控管轉而從市場誘因來著手,至於現實利益層面,政府就必需去考量如何調和,找到最具共識的面向。 熱烈的氣氛延續到共識成員討論時間,成員對溫室氣體減量法的法律位階、事權歸屬都有諸多意見交換。據執行單位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表示,除了在共識會議召開當天進行討論,成員也以書面方式表達個人意見,均已陸續彙整而歸納,待「共識原點」產生後,再擴展為「共識結論報告」。11月6日成員將進行共識結論最後的研議與修訂,並於當天下午正式對外公佈。
【相關新聞】 ※進一步討論請到:環保共識論壇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控制外來昆蟲,保護美國鐵杉林 --﹥ 鄭佳宜 編譯/蘇柏維 審校 鐵杉(hemlock)是阿帕拉契(Appalachia)國家公園內獨特的長綠樹種,鐵杉林不僅庇蔭溪流、使水溫適於溪鱒和其他魚類生存,也是黑喉綠鶯(black-throated green warbler)、綠鵑(solitary vireo)和蒼鷹(goshark)的主要棲地。如今鐵杉正飽受鐵杉球蚜(hemlock woolly adelgid, HWA)威脅,這是一種原生日本、肉眼幾不可見的微小昆蟲,已經毒害維吉尼亞洲Shenandoah國家公園內高達95%的鐵杉,正朝東南方入侵北卡羅萊那州和田納西州的大煙山(Great Smoky)國家公園;另一種冷杉蚜蟲(balsam wooly adelgid)則已殺害大煙山區90%的弗雷澤冷杉(Fraser fir)。這場外來種攻擊所造成的生態傷害將超過90年代初期發生於美國東北岸的栗樹浩劫。 噴灑化學藥物可以稍微控制蚜蟲傳播,但每六個月就必須噴灑一次則過於費事;注射藥劑可維持樹木兩年抗蟲性,但成本過高。因此昆蟲學家研擬的長程之計是引入鐵杉蚜蟲的天敵Sasajiscymnus tsugae (St)甲蟲,儘管這個方法存有造成另一波外來種感染的風險,但科學家針對這種甲蟲已進行檢疫和各項研究,他們認為這是解決鐵杉蚜蟲最有效又沒有副作用的方法。
【參考資料】 ◆[能源議題]颶風接二連三 造成美國能源供應問題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10-27(ENS)-美國內政部部長諾頓27日向參議院代表指出,修復墨西哥灣的石油及天然氣鑽探設備將費時數月,而最大產能亦需等到暨時才能恢復。他亦表示,接連而來的卡崔娜與瑞塔颶風造成該地區約有68%的石油及55%的天然氣生產仍處於停擺狀態,而修復的金額預計將花上數十億美元。諾頓表示,修復速度緩慢的原因是因為損害範圍廣泛,同時「修復所需的設備和技術人員有限」。 根據能源部資料,在墨西哥灣的石油和天然氣管線超過50%受到損害或處於停擺狀態,16座天然氣處理工廠仍在停工中。 諾頓讚揚國會準備開放鑽採北極保護區石油和天然氣的動作,他同時也鼓吹當局積極推動開採西部能源,他說:「這些颶風清楚證明,美國的能源供給必須多樣化。」 另一方面,國會則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更進一步開放沿海石油開採,特別是佛羅里達州外海一帶,名為「181號租賃區」的區域。這個區域靠近位在墨西哥灣東邊的佛羅里達半島,根據「中止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的聯邦禁令,此區並未被劃入禁止開發區。諾頓表示,內政部正在修改該區的五年租賃計畫,最快可以在2007年7月開放開採石油。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7-10.asp ◆[生活環境]美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 邁爾斯退出獲淮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10-27(ENS)-美國總統布希在10月3日所宣佈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選-邁爾斯(Harriet Miers),由於她的資格受到外界的質疑,因此她主動提出退出的申請,布希總統在今早已批淮了她的請求。而她未來將會繼續擔任她目前在白宮法律顧問的職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7-05.asp ◆[生態保育]特輯:紐澤西松林地圖片實錄 --﹥ 美國,紐澤西,桃樂絲,2005-10-27(ENS)-美國紐澤西的霍根(Michael Hogan)是首位為ENS圖片特輯實錄掌鏡的攝影師。在網頁上所見的紐澤西南部的照片,是揭取自「紐澤西松林及大地的自然景勝」(The Natural Wonders of the Jersey Pines and Shore)一書,此書是他與亦是教育家、記者、歷史學者及運動家的已去世作者彼得森(Robert A. Peterson)合作完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7-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顏瓊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劉小書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27-09.asp 作者:王任賢 (衛生署疾管局中區感染症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一名夾帶禽鳥走私進口的大陸漁工,因為其夾帶的禽鳥被驗出帶有H5N1病毒,它正悄悄的喚醒了台灣老百姓對禽流感的疑慮。很多人不禁要懷疑,這是不是中國人所說的一葉知秋,禽流感今年會來台灣嗎? 其實禽流感病毒本來就是禽鳥類的病毒,總共約有135種。在短短的鳥命中竟然有這麼多種的流感病毒可以感染鳥類,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相較於人類七、八十年的壽命,卻只有六種流感病毒可以感染,簡直是天壤之別。 鳥感染後沒有症狀 不過,更離譜的是,人類只有六種流感病毒,但是卻年年感冒;反過來看鳥類,有那麼多可感染的流感病毒,但是肯定沒有人看過鳥在咳嗽,所以結論很簡單,鳥類感染禽流感病毒是不會有症狀的,還是可以照常自由飛行,這當然包括長途遷徙的候鳥在內。 禽流感有那麼多種,人類和鳥類的接觸也已超過數千年,為什麼到現在才出現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案例呢?這大概又要拜人類科技進步之賜了。原來禽流感的病毒對鳥類幾乎應該沒有症狀,但是卻有很強的突變能力。 在科技不發達時,射鵰英雄們靠著打鳥餬口,眾野鳥雖然偶有群聚,但也都在空氣流通之處飛行或聚會,因此非常符合防疫原則,禽流感病毒在野鳥中並不太容易傳播,空有突變能力,卻沒有宿主讓它突變,因此要由鳥病毒變成人病毒非常不容易。 可能人類的六種流感病毒就是人與鳥接觸數千年修來的結果,所以績效很差。 但是在人知道可以豢養鳥類後,情況有了改變。養雞場動輒數十萬隻雞,這下子給了禽流感病毒絕佳的突變機會。當一隻西伯利亞的候鳥千里迢迢飛到南方去過冬時,途中經過了人類的大型養雞場,這下就如同碰到高速公路大塞車,突然看到了休息站,哪有不下去吃點東西,順便上個洗手間的? 問題是禽流感病毒不但會出現在鳥類呼吸道,也會出現在排泄物中。候鳥經由排泄物將北方的禽流感病毒帶到了南方的養雞場,初時雞隻沒有症狀,是為低病原性的禽流感病毒,但若給予足夠的雞群去繁殖,不消半年就會變成高病原性,造成雞隻集體死亡,這就是所謂的雞瘟。 但是雞瘟一點也不可怕,農村長大的小孩沒有人沒看過雞瘟的,覺得有些雞瘟的雞也還不錯吃,沒人會覺得是問題,因為不管瘟不瘟,反正都是鳥病毒,傳不到人,所以沒有人在雞死了以後還追加損失,再把活雞也殺了。 香港殺雞防疫典範 但是1997香港禽流感由雞傳給人後,人類才發現病毒已經變到會傳給人了。這下事情大條了,唯有大量殺雞才可遏阻病毒產生致命性的突變,變成人傳人。這也是香港政府當初殺了150萬隻雞的原因,為人類爭取了8年的時間,同時也為禽流感的防疫立下典範。 但是到了2003年禽流感病毒在中南半島死灰復燃,此時相關的政府就沒有辦法像香港一樣大量的殺雞,一則因為國家較貧窮沒法給農民補償,二則因為養雞場不多,自家養的雞屠宰起來技術上有困難,這下提供了禽流感病毒絕佳的突變場所。 所以今年的人類禽流感疫情在中南半島非常嚴重,去年累積到目前已經超過一百個案例,死亡率約五成。 不經鳥類直接傳人 根據以往疫情,冬天病例最少是夏天的20倍來看,今年冬天最少有兩千個病例,若病毒變得可以人傳人時,冬天的疫情可以一百萬倍以上,非常可怕。 偏偏此時病毒的傳染力出現了增強的現象,在土壤中存活時間加長到六日,病毒在鴨腸胃道中可有較長較高濃度的排出,同時也出現病例家庭聚集及有限人傳人的現象,這才是我們所害怕的。 禽流感病毒變到可以不經鳥類而傳給人了,看來今年是希望很濃的一年,冥冥中今年也剛好排上是雞年,你說巧是不巧。 如果出現了人傳人,那可是統統有獎,絕對不會只限定在鳥人才會中鏢。因此今年中南半島的疫情才是我們的一葉知秋,漁工事件只是一個警告,該把禽流感當作一回事了。 ▲[生物多樣性-外來種]台灣地區常見的兩棲及爬蟲類外來種動物 --﹥ 作者: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目前已知在台灣地區野外繁殖定居的兩棲及爬蟲類外來種包括牛蛙、花狹口蛙(亞洲錦蛙)、多線南蜥、沙氏變色蜥蜴及紅耳龜(巴西烏龜),以下簡介這五種兩棲爬蟲類及其對台灣生態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牛蛙Rana catesbeiana 小檔案: 牛蛙的長相不像牛,但叫聲如牛,所以稱之為牛蛙。牠們的體形壯碩,可達15公分以上,而且有很強的領域性。經常捕食比牠小的青蛙,是青蛙家族裡的暴龍。牠們有驚人的繁殖力,曾紀錄一隻體長約17.8公分的母蛙,一次產卵約47000顆。牠們的壽命可長達16年,所以一生可產卵數十萬顆。蝌蚪體型巨大,全長可達10公分以上,並會捕食其他小型的蝌蚪。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牛蛙原產於北美的東部,所以又稱為北美大牛蛙,因為具有食用價值,被引入許多地區及國家,包括美國西岸、西印度群島、台灣、中國、日本等地。在1924年日據時代,曾和海蟾蜍一起因病蟲害防制引進台灣,但並未成功。1951年,因養殖原因,再度引進台灣,之後有些個體因管理不善逃逸到野外,有些因信仰因素被放生到野外,並成功的在野外生存繁殖,造成台灣本土蛙類族群生存的一大威脅。 二、花狹口蛙(亞洲錦蛙)Kaloula pulchra 小檔案: 花狹口蛙體長平均7公分,皮膚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背部棕色,有一個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指(趾)端方形平切狀,膨大成吸盤,因此會爬樹,藏身於樹洞中。也善於挖掘,利用足部挖洞,僅需數秒鐘即可將身體埋入土中。牠們的食慾很好,一次可吃麵包蟲十幾隻,甚至還有人發現牠們吃蜜蜂。花狹口蛙的蝌蚪期很短,不到三星期,壽命約6年。花狹口蛙受刺激時,會鼓氣,甚至分泌白色毒液,因此天敵不多。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花狹口蛙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包括中國南部、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在新加坡及婆羅州等地也是外來種。台灣的花狹口蛙族群最早是在1998年於高雄林園及鳳山水庫一帶發現,目前往南擴散到屏東,往北達岡山一帶。根據研究發現,所有的台灣花狹口蛙族群個體都屬於同一個基因型,可見牠們是最近才出現在台灣的外來種。不過牠們是如何到台灣,還是個謎。究竟是跟著原木飄洋過海而來,還是有人棄養造成,尚待更進一步的研究。雖然是新移民,但競爭力很強,和台灣其他蛙類的關係,值得長期觀察。 三、多線南蜥Mabuyu multifasciata 小檔案: 多線南蜥軀幹長可達12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之1.5倍,背部鱗片上通常有三到稜脊,受驚嚇時,尾巴很容易自割。雌雄兩性的外型顏色有所不同,雌體及幼體兩側有許多黑白相間的斑點,雄體為褐色不具有斑點,但在前肢上方有黃色或橘色的帶狀斑塊。分佈於低海拔的農墾地,胎生,一次產5-8隻。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多線南蜥分佈於中國雲南及海南島以及東南亞一帶,在菲律賓也屬於外來種。台灣最早的多線南蜥紀錄是在1992年,日本兩爬學者Oda在美濃及澄清湖發現,並確定有50隻以上的生殖族群,但引進台灣的原因不明,推測可能和人為運輸有關。目前在台灣地區主要分佈於高雄及屏東兩縣,對環境之影響,有待研究及觀察。 四、沙氏變色蜥Anolis sagrei 小檔案: 小型的蜥蜴,軀幹長雄體約5公分,雌體約4公分。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有鮮豔的橘色喉囊。喜歡停棲於大樹的基部、灌木或水泥柱上,高度通常不超過1.5公尺。非常敏捷,不容易接近。有很強的領域性,並藉打鬥驅離其他接近的蜥蜴,甚至會咬人。雌體一窩產卵1-2個,埋在沙堆或落葉堆中。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及其鄰近島嶼,台灣2000年於嘉義水上鄉境內發現引入的族群,可能從寵物市場逸出,但引入原因不明。沙氏變色蜥在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等地都屬於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因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及競爭力,對當地的蜥蜴族群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台灣目前也發現沙氏變色蜥對台灣野生蜥蜴的生存有排擠效應,值得注意。 五、紅耳龜(巴西烏龜)Trachemys scriota elegans 小檔案: 體長可達28公分,背甲在幼龜是翠綠色間有黃色條紋,成龜是灰褐色,眼後都有一條紅色縱帶,這是牠們最主要的特徵。生活於池塘或水流緩慢的溪流,雜食性。一年可以生好幾窩卵,一次產2-25顆蛋。 入侵史及對環境之影響: 原產於美國,目前因寵物飼養的原因,引進到全世界各地,引進台灣也超過20年,並且因放生及棄養等因素,在野外已經有生殖族群。紅耳龜因適應力很強,雜食性,因此對台灣本土的水生植物、無脊椎動物、淡水魚、蛙類與龜鱉類生態造成嚴重的威脅。 由以上資料可知,台灣常見的兩棲及爬蟲類外來種許多都是因寵物飼養等人為因素引進台灣,並因棄養而形成野外生殖族群。牠們具有良好的適應力及競爭力,除了台灣之外,在其他地區也是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對全球的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都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嚴格管控寵物市場,避免外來種生物流入野外,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資料】 ※本文出自農委會防檢局《外來種資料庫建置與維護專案》 ●[研討會]2005公民行動研討會--關於環境經營公民權與公民行動 --﹥
時 間:11月5∼6日(六∼日) 本會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南分會訂於民國94年假台南市市議會舉辦「2005公民行動研討會-關於環境經營公民權與公民行動」,全程免費,欲參加者請於11月3日中午前填妥報名表回傳本會報名。 ●[課程]理論實做並行的自然農務進階班 --﹥
時 間:11月5日~12月24日 每週六 9:00至11:30 繼田間實作班之後,針對有興趣、並想深入學習的人,規劃了自然農務進階班。除了能更深入學習照顧各種作物的技巧外,也精選各類現代農業議題,以生態農業的觀點,來剖析慣行及一般有機農業面臨的問題。 詳情請參閱 http://lsychw.twweb.biz/front/bin/home.phtml ●[活動]大甲藺草與鹿港人文知性之旅 --﹥
時 間:11月12、13日(六、日)兩天一夜 平埔族-道卡斯族的故鄉大甲,有大安溪、大甲溪流過,大甲的藺草長得怎麼樣?和旗山的有沒有一樣!他們的米食文化又是如何?紫玉珍珠飯VS阿媽的手可讓我們感動到極點,文昌廟、貞節坊、鎮瀾宮有什麼秘密呢?夕陽無限美,大安溪有何魅力!水美山真的感人,秋夜賞星西濱夜景,晨風漫步青草放空自己,何樂而不為!至於鹿港呢!一府二鹿三艋舺聽過嗎?摸乳巷、文開書院、龍山寺、金門館、天后宮、半邊井、捕頭街、隘門、九曲巷、民俗文物館、三山國王廟等等精采內容,還有當地的小吃和特產也等著大家來分享,希望大家今年能擁有一次豐富的深度之旅。 ●[活動]沈美華油畫展「創世紀-生命的探索」系列 --﹥
時 間: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 畫展展出的全是各式各樣的動物:包括飛羚、斑馬、猴、象、鹿等。沈美華希望透過畫中動物的形體,表達對生命的禮讚。此次近20幅油畫展出,以「動物畫」生態保育的原始概念,做為本次展覽的創作主體。除透過作品傳達野生動物的生態平衡觀念外,另喚起人類文明對自然環境衝擊的省思,從中體認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 詳情請參閱 http://www.zoo.gov.tw/web1_content.asp?xid=631 ●[活動]「一人一筷、健康愉快」 --﹥
時 間:10月1日∼2006年4月30日 只要您自備筷子,到以下餐廳用餐,就可以得到折扣或加菜的優惠喔!老闆可能很忙,結帳時,請微笑提醒老闆您有自備筷子用餐 也請各位朋友口頭表達感謝老闆支持這個活動。同時歡迎鼓勵您認識的店家加入此活動。 隨時有新增店家,請上網查詢:http://www.vegeworld.com.tw/Love_theEarth/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