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3.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會於3月選舉期間推出「選舉,幹什麼!?」專題,請密切注意!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黑犀牛重現非洲 瀕危物種保育有成

位於蓬戈拉狩獵保留區的黑犀牛。圖片來源:Pongola Game Reserve
【相關連結】

保護瀕絕動物 肯亞將動物遷移至梅魯國家公園


肯亞國家森林巡守員逮捕非法獵戶


印尼非法咖啡種植 瀕絕老虎、犀牛苦無棲身地


從拯救犀牛保護地球活動談台灣的物種保育與永續


尼泊爾開釋犀牛盜獵者 保育團體痛斥

因為犀牛角的裝飾與藥用價值,非洲莽原過去超過百萬頭的黑、白犀牛被歐洲殖民者大舉獵補而消失。隨著犀角交易在1970與1980年代達到鼎盛,犀角大量輸入中東與亞洲市場牟利,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19世紀末瀕臨滅絕。1977年黑、白兩種非洲犀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中,但直至1997年,野外仍僅有8466頭白犀牛與2599頭黑犀牛。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非洲犀牛保育計畫中,使用整合的方式,透過實地參與,結合在地社群到全球政策等各層級,終獲成功。如今,白犀牛的數目達到14500頭,較為稀少的黑犀牛則約有4千頭。目前南非與史瓦濟蘭的白犀牛,在嚴格法規限制下准許交易。透過有限度的永續化使用,犀牛角為這兩個國家帶來經濟收入,也可進一步投資在犀牛的保育計畫中… 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年輕NGO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中國NGO的年輕工作者。圖片來源:Joshua Wickerham
作者:慕浩然

張天明是一名23歲大學生,來自中國西南部的昆明,他的頭發又短又直,過早地斑白,人非常幽默。張天明在一所優秀的大學里學習環境科學,並在一個著名的中國環境NGO中實習過。他協助領導學校的環保團體,並熱衷於環境問題:他的夢想是為一個環保NGO工作。然而,他的下一個雇主卻可能是一家私企。

在中國環境問題上,民間團體的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大。NGO管理者常常是社會名流,與政界、學術界和媒體的關係良好。但幾乎沒有觀察員顧及到這些在中國環保NGO工作的年輕人,同樣他們常常缺乏社會認可、工作保障以及工作前景…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楊婷婷
在丹麥海岸中的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Sandia National Lab

 


因應石油即將匱乏的危機,替代能源的開發迫在眉梢,其中風力發電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能源科技。在中國,各國業者搶著投入蓋風力發電廠;在台灣,東北季風強勁的澎湖也欲興建「風車公園」。但風力發電仍有其缺陷,如何提昇發電效率?如何避免危及候鳥遷徙?在能源科技發展同時,我們勢必要仔細評估後續產生的問題,不能急於一時。

【相關新聞】

節能當道 大陸內外資搶風

德州新風情 環保發電

德州海岸風力發電場可能造成鳥類生存危機

風力發電當道 澎湖科大籌劃建立風車公園

各國改良風力發電 成長最快能源科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黑犀牛重現非洲 瀕危物種保育有成
摘譯自2008年3月17日ENS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蓬戈拉狩獵保護區報導;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由於野放的黑犀牛族群復育情況良好,位於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北部的蓬戈拉私人狩獵保留區14日舉行了一項慶祝典禮。

為了慶祝非洲犀牛保育計畫達成10年的里程碑,成功拯救黑犀牛免於絕種的命運,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邀請更多國家共同加入這項保育行動。參與慶祝典禮的包括南非、那米比亞、肯亞與辛巴威等國家的政府及保育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和生態旅遊業者;這幾個國家目前都是WWF非洲犀牛保育計畫的成員。

此外,波茲瓦那、馬拉威、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與尚比亞的國家生態官員或代理人也都受邀出席,WWF希望將犀牛保育的成功經驗推廣到這些國家。

非洲莽原過去曾有超過百萬頭的黑、白犀牛棲息,但因為犀牛角的裝飾與藥用價值,犀牛被歐洲殖民者大舉獵補而消失。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19世紀末已瀕臨滅絕,隨著犀角交易在1970與1980年代達到鼎盛,犀角大量輸入中東與亞洲市場牟利 。

為了因應這波危機,1977年黑、白兩種非洲犀牛都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一中,禁止所有犀牛身體與製品的國際貿易。雖然受到國際公約保護,黑犀牛的數量仍於1995年創下2400頭的最低紀錄。1997年,野外僅存8466頭白犀牛與2599頭黑犀牛。

如今,白犀牛的數目達到14500頭,較為稀少的黑犀牛則約有4千頭。南非與史瓦濟蘭的白犀牛族群被移入CITES的附錄二,即在嚴格法規限制下准許交易。透過有限度的永續化使用方式,犀牛角為這兩個國家帶來經濟收入,可進一步投資在犀牛的保育計畫中。

專家在蓬戈拉狩獵保留區野放黑犀牛。圖片來源:PGRWWF發言人迪奇(Phil Dickie)表示,非洲犀牛保育計畫是「以犀牛為主,作為生態系統與地景保育計畫的一部份,並且深知應將人類也納入地景之中一併考量。這個計畫重心在於提高犀牛的數目,讓犀牛族群數成長至以往的數量,並且和地主協商移除圍欄,以連結分散的犀牛族群。」

WWF國際物種計畫主任萊柏曼博士(Susan Lieberman)指出,「非洲的犀牛保育行動日益茁壯,但是在犀牛棲息的地區,盜獵、非法交易與任意開發依舊是嚴重問題,現在還不是能自滿的時刻。」

WWF從事犀牛保育已有45年,直到在非洲犀牛保育計畫中,使用了整合的方式,透過實地參與,結合在地社群到全球政策等各層級的行動,才終獲成功。

WWF也發現,在族群復育計畫引進犀牛後,周圍的地價立刻上升,意外成為保育行動成功的另類指標。

Top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年輕NGO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作者:慕浩然

張天明是一名23歲大學生,來自中國西南部的昆明,他的頭發又短又直,過早地斑白,人非常幽默。張天明在一所優秀的大學里學習環境科學,並在一個著名的中國環境NGO中實習過。他協助領導學校的環保團體,並熱衷於環境問題:他的夢想是為一個環保NGO工作。然而,他的下一個雇主卻可能是一家私企。

畢業後,張天明曾為一個「政府組織的非政府組織(或GONGO)」工作很短一段時間。但是幾個月後,他就離開了。這個組織管理很差,他說,而且除非你曾經在政府中工作過,否則職業發展會非常困難。

在中國的環境問題上,民間社會團體的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大。NGO的管理者常常是社會名流,與政界、學術界和媒體的關係良好。但是,幾乎沒有觀察員顧及到這些在中國環保NGO工作的年輕人,同樣他們常常缺乏社會認可、國際關係、工作保障以及工作前景。

壓力

「為了養育我並送我上學,我的家人每天工作很長時間,辛苦地在市場上販賣水果」張天明說。「現在,我需要找到一份工作,來幫助贍養我的家庭。」張天明的家人說,為私人公司或政府工作有保障、收入更高而且社會地位更高,這會帶給他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都在考慮如何照顧他們年老的父母,在環保團體工作的人中不只張天明一個人感覺到家庭的壓力。我採訪的另一個年輕的NGO成員向他的家庭隱瞞了真實職業,很多年來他一直告訴他們,他在一家私企上班。

人們常常對NGO部門不甚熟悉,而且年輕雇員也常常被認為社會地位比較低。最近,在中國南部城市南京召開了一次由當地NGO主管和一群中美兩國學生參加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來自美國學生的問題集中於汙染和公共政策。然而,很多中國學生卻更加謹慎。他們詢問了NGO在中國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並問到為什麼一個人會願意為NGO工作,而不是私企。

生活成本的提高和通貨膨脹的威脅讓這種擔心雪上加霜。很多NGO由定期基金支持,在經濟上不能自給自足。當提到裁員的時候,年輕人常常是第一個被犧牲,而在不同的領域找工作是非常困難的。未來的雇主不一定會重視他們在NGO的工作經驗。

實習在經濟上也具有挑戰性。大學期間,張天明在一個環保NGO實習的時候,為了省錢,他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但是,在中國NGO裡的工作競爭非常激烈,而且相對來講,在昆明和北京之外的NGO極少,這兩個城市被認為是中國的「NGO之都」。

另一個障礙是教育系統。當張天明上大學的時候,他的學校新設立的環境科學課程缺乏組織並且管理混亂。因此,他和其他學生都被迫自學。

同志友愛

然而,對那些希望拯救環境的年輕人來說,也有一些好消息。在協助大學環境團體工作的時候,張天明首先了解了環境問題和NGO的管理。對於他來說,通過這個組織來了解這些問題和獲取領導能力,是一個絕佳的途徑。

去年,我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一次會議,這個會議主要由大學生組織,吸引了30多個當地的環保團體、以及記者和一名來自當地環保局的代表。這次活動極其成功,為很多學生提供了組織、推廣活動的寶貴經驗。

最後,有些社會壓力雖然使在NGO的工作很艱難,但是這非常有價值。可能是因為很多人不理解環保團體的工作,在NGO團體內部有一種很強的同志友愛。像中國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張天明的興趣意味著,在業餘時間裡他仍然會作為一名志願者來為一個環境團體服務。

但是,張天明以後會做什麼呢?如果他能在環保團體中獲得一份中等的薪水、穩定位置,他說,他會接受這份工作。但是至少在現在,張天明會應用其科學知識和領導技能來服務一家公司。

張天明和像他一樣的年輕人都面臨著很多困難,減少這些困難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是對於培訓中國新一代的NGO領導人來說,這是必須的。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3月1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節能當道 大陸內外資搶風
摘錄自2008年3月17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當前石油價格高漲,讓替代性能源的身價因此水漲船高,而在各項替代性能源中,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風力發電,其市場前景更為國外業者所看好,紛紛加快腳步,投入大陸市場加入「搶風」的隊伍中。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資訊,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有數十家海外投資業者在中國內地達成投資風力發電意向,累計意向投資超過上千億元人民幣。就以全球著名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業者,丹麥的維斯塔斯(Vestas Wind Systems)來說,去年維斯塔斯斥資3億元在天津建成的工廠,已經正式投產。至此,維斯塔斯在中國大陸總投資已達6.36億元,共建立了7家工廠。

大陸的廣東、福建、山東、河北、甘肅、新疆、內蒙等省區都在規劃大型風電專案。甘肅省規劃了兩個百萬千瓦級的風力發電廠;江蘇省近千公里的海岸線,幾乎各縣都在規劃建設10萬至20萬千瓦的風電廠,全中國正進入一場熱鬧的「搶風」大戰。

Top

 
 
  德州新風情 環保發電
摘錄自2008年3月15日自由時報報導

號稱是北美石油之都的德州,現在迅速躍為全美風力發電的首都,許多油源已乾枯的舊油田都紛紛蓋起了巨大的風力渦輪發電機。據紐約時報報導,經過3年的迅速成長,德州目前已有超過3%的能源來自風力,足供1百萬戶家庭用電。

德州電力委員會去年已通過,要在2015年前於全州興建可傳送2萬5千百萬瓦風能的電線網路,相當於德州目前風能產量的5倍。此外,殼牌公司與德州公用事業公司(TXU)也打算興建一座能提供3千百萬瓦電力的風力電廠,連著名的德州石油大亨皮肯斯現在也要跨足風能事業,號稱將斥資百億美元,興建一座能提供4千百萬瓦電力、全球最大的風力電廠,足供一座小型城市運作。

Top

 
 
  德州海岸風力發電場可能造成鳥類生存危機
摘譯自2008年1月2日ENS美國,德州休士頓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德州海岸棲地聯盟(Coastal Habitat Alliance)1月2日發表的科學研究,正在德州甘乃迪郡建造的兩個風力發電計畫,會對遷移性及常住當地的鳥類及蝙蝠造成威脅。這兩個都建造在私人農場土地上的風力發電計畫將會成為德州南部海岸第一批風力發電場。

這個聯盟表示,這個區域的德州海岸是北美最重要的鳥類遷移廊道區域之一,位於連繫加拿大美國與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廊道的位置。

澳洲金融集團柏克布朗公司(Babcock & Brown)及西班牙Iberdrola's Scottish Power 電力公司子公司PPM能源公司(Pacific Power Marketing Energy)正建造這兩座分別沿著德州南部甘乃迪郡馬德雷潟湖(Laguna Madre)區的風力發電設備。

德州公用事業委員會(The Texas Public Utility Commission)在2007年11月通過一項將由美國電力公司德州分部(AEP Texas)承造的6千萬美元輸電管線計畫的規劃案。

兩個風力發電場及輸電管線都將佇立在與國王農場相鄰較小的甘乃迪農場上,而這個國王農場是德州海岸棲地聯盟的成員之一。

這個計畫預計在2008年底開始營運,將產生大約388兆瓦(megawatts)的電力,足以提供大約9萬個家戶用電需求。這個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兩個計畫總計將供電給6萬英畝(約合2.43萬公頃)範圍的區域,擁有超過500座400英呎(約合122公尺)高的風力渦輪機。

這個由EDM國際公司(EDM International, Inc.)採用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局發展的方法進行的評估報告顯示,從對候鳥可能具有潛在威脅的角度來看,這些風力發電的場址幾乎與專為保護鳥類而設的國家級野生動物保護區一樣敏感。

Top

 
 
  風力發電當道 澎湖科大籌劃建立風車公園
摘錄自2007年12月7日中廣新聞網澎湖報導

澎湖地勢平坦,東北季風強勁再加上風向一致,是全球數一數二建立風力發電的絕佳地點,而風力發電正是21世紀最讓世人急欲開發的「綠色能源」。

澎湖科大在96年3月設立了風力太陽能發電實習所,從事教學研究,並且作為選修「綠色能源學程」的學生實作的場所,這堂「綠色能源學程」目前共吸引了180位學生選修。

此外,澎湖科大還與台電合作,規劃投資120億台幣設立「風車公園」,預計完工後年發電量可達到884百萬度電力,這麼多用不完怎麼辦?澎湖科大校長林輝政說,以目前技術,生產的電力無法儲存,因此還得等2013年海底電纜架設完成後,把其中的210百萬瓦電力輸回台灣本島。

林輝政指出,一座風力發電機約3000多萬,壽命是20年,運轉七年之後成本就能回收,往後的十三年,只要風一吹動,風力發電就是處於「賺錢」狀態。

反觀火力發電,在原物料持續上漲之下,火力發電頂多損益平衡,且發電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氣,有礙環保,因此風力發電必定是是未來電力的新趨勢。

Top

 
 
  各國改良風力發電 成長最快能源科技
摘錄自2007年11月12日中國時報報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報導,風力發電是目前全世界成長最快的能源科技。「英國風力發電協會」便表示,到2010年,設在英國海岸邊的風力發電場將可供應全國電力總需求的5%(即3000百萬瓦)。英國政府已矢言,屆時希望所有的能源之中,有10%產自再生能源。到2020年,全歐洲希望20%的能源,是使用再生方式來製造。

但是,反對風力發電的聲浪卻由意想不到的地方傳出。德國政府能源署2005年研究後做出結論說,若要減少溫室氣體,風力發電成本太昂貴,又沒有效率。除了被批評效率不夠以外,風力發電場還被形容成醜陋,噪音驚人,又危害鳥類。就算鄉下人家把小型風力發電機架在自家屋頂,也常引來鄰居不表茍同的側目。

但是,即將上市的新款風力發電機可望讓這些反對論調顯得陳腐。工學專家們正研發更有效率也更美觀的風力發電機。 英國人喬凡諾維奇發明的「暴風刀渦輪機」(Stormblade Turbine)誠可謂空前未有的風力發電機。它外表看來像噴射機的引擎,而不像螺旋槳,發電效能可望達到無與倫比的程度。尋常的螺旋槳式風力發電機碰到時速超過96公里的強風,就會自動關掉,但暴風刀渦輪機不會,因此能利用最強的風來收穫最大的電力。

美國懷俄明州的「Terra Moya Aqua」則使用不同的改良手法。該公司設計出一種垂直軸式風力渦輪機,較容易操作、安靜,又不與地面共振。

另外,英國「寧靜革命公司」(Quiet Revolution Ltd)研發出一款垂直軸式風力發電機,採用三重螺旋設計,高5公尺,代號為「QR5」,跟水平軸式風力渦輪不一樣,它不必靠旋轉捕捉風力,而且材質為碳纖及環氧樹脂,很輕巧安靜,1年可以發出1萬千瓦時的電力。

前述的新型風力發電機設計專家都表示,他們正在研發體積更小、適合家戶使用的款式。如此一來,批評風力發電的人勢必重新考量,是否還要再反對。最後,風力發電在21世紀可能不止佔能源科技的一小部分,而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