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9.8
新聞
專欄
特輯
書齋
副刊
綠色課表
論壇
討論區
訂閱/退閱
近期活動

■
2008年台灣鳥類論壇論文徵求說明

■
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徵秘書

■
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工作坊

■
園區工安環保月學童漫畫比賽

■
節目預告:太巴塱豐年祭的祖靈追尋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中秋節公平貿易

海洋總動員
編輯室小啟

■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
作者:江偉盛
 
海豚是那麼可愛的動物,可是他們卻這樣宰殺海豚!簡直是變態!海豚因為也快面臨絕種的情形了!
這個影片是我上網查到的…
  【評論連結】
數國保育團體抗議 盼大眾重視日本宰殺海豚問題

■
作者:Emily Pan
 
其實以前的春吶只是單純的創作樂團和音樂人表演的盛會,近年因為媒體擴大傳播,大家才知道,不然第一屆時普通的民眾誰會想去,就因為這樣大肆宣染,使得更多的社會亂象急問題進駐,更扭曲了原始春吶他的精神所在…
  【評論連結】
春吶音樂季 嚴重衝擊生態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海洋台灣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推薦瀏覽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
社區營造學會

■
南方電子報

■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
洪雅書房 
 
  當前保護區經營管理趨勢:跨越疆界的未來

保護區經營管理研討會邀請到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等地的學者專家進行交流討論。
【相關連結】

■
世界保護區大會主題網站

■
第五屆世界保護區大會研討成果

■
生態廊道:打破孤島效應的人為藩籬
 

■
國家公園的民間參與

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人投身於環境保護行列,學校開設各樣環境課程,博物館也多了相關展示,更不用說綠色產業逐漸變成潮流,但是我們的環境呢? 在達爾文生物多樣性研習營中,所有參與者都對自己國家的環境狀況不滿意,不過認清自己目前的處境,才能將朝下一步邁進,真正的改變現況。

在 該場會議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保育學者與會,探討了當前在生物多樣性持續迅速銳減、全球暖化等因素衝擊下,國內保護區設置與經營管理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國際保護區發展趨勢與運作模式。這場由農委會林務局及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舉辦的會議,共討論了「護區系統」、「治理、參與、公平性與利益共享」、「強化能力」、「標準、評估與監測」等議題。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小小生態電影院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張光宗、陳志昌;剪輯:張光宗

嬌小的黑枕藍鶲,抓來各種昆蟲,努力填飽飢餓的小寶貝,再順勢叼走糞囊,親子配合得天衣無縫,分秒不差。這些令人欣喜的畫面,平日難得一見,於是追逐鳥蹤的賞鳥客,也開始在這裡駐足。生態成了賣點,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客人都是為了生態而來,但是林文龍有所堅持,來拍攝的客人都必須躲在偽裝帳裡,降低對鳥兒的干擾…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易俊宏

2007年紐約環保署節水海報比賽得獎作品(圖片來源:Sarah Kuzmack, Comsewogue High School)

全球暖化的氣候變遷持續擴大影響,颶風漢娜在海地造成的死亡數字已升至530人,並登陸美國南、北卡羅來納州,逼近美國紐約。

而同時,紐約州許多的下水道與廢水處理設施早過了它們的使用年限,因此發出水利告危的訊息,急需聯邦政府挹注500億治水預算。否則,在沒有乾淨飲用水的保護之下,印度水患疑爆發腹瀉疫情已經有32人死亡。

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不受國界的限制,環境汙染也是一樣。在現在是東北季風吹拂的時候,學者研究發現,中國襲台沙塵當中潛藏世紀之毒「戴奧辛」。同時現在也是陸蟹的繁殖季節,墾丁國家公園搭橋,保護陸蟹有安全的路能下海產卵。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讓路給河、我要藍天
讓路給河遊行
9月9日行政院陳情,保護板橋湳仔溪與淡水紅樹林!
發起者:枋橋河流文化協會、綠黨、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持續增加中)
日期:2008年9月9日(週二)
時間:上午9:00 監察院人行道集合 9:30 行政院大門口陳情!(忠孝東路一段、近中山南路口,請搭大眾運輸至台北車站,步行3分鐘)

板橋的湳仔溪,是大台北唯一沒有加蓋、沒有堤防的天然小溪,政府卻想要用高架橋將他遮蔽,這條特二號道路僅僅為了加快5分鐘,就要耗資259億元,等於每分鐘的代價高達52億元,更可怕的是、孩子親水的空間、無價!

8月28日枋橋河流文化協會及上百位市民,陪同板橋河神出巡,至交通部陳情,台北縣政府官員承諾在板橋舉辦說明會,已經跳票兩次! 而交通部官員更說,9月11日將依公告決標,除非行政院長,下令改變。劉兆玄院長宣稱的「傾聽人民聲音」難道只是口號嗎?

另一方面,早在2000年就被環評否決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改以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重新提出,台北縣長周錫瑋甚至宣稱「即使違法發包也要做!」,也得到交通部公開支持,甚至追加支持台二線拓寬與淡江大橋,淡水漂亮的紅樹林門面將被破壞殆盡…精采內文

 
 
  當前保護區經營管理趨勢:跨越疆界的未來

本報2008年9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吳佳其報導

保護區經營管理研討會邀請到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等地的學者專家進行交流討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攝為了保護與維持生物多樣性、自然、以及與之相互依存的文化資源,設置保護區已是世界潮流。然而,如何對有效的經營管理,已達成設置保護區的目的,一直是生態保育界重要的課題,例如身為國際最大保育組織之一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每10年會舉辦一次「世界保護區大會」,深度探討相關議題。而在台灣,保護區議題的重要性,也可從日前舉行的「2008保護區經營管理暨生物多樣性國際會議」看出端倪。

同時在該場會議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保育學者與會,探討了當前在生物多樣性持續迅速銳減、全球暖化等因素衝擊下,國內保護區設置與經營管理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國際保護區發展趨勢與運作模式。

這場由農委會林務局及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於9月2、3兩日舉辦的會議,主辦單位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區工作計畫(Programme of Work, PoW)中的四個主要項目(Programme Elements)安排研討會議程,分別為:一、保護區系統(Protected Area System);二、治理、參與、公平性與利益共享(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Equity, Benefit Sharing);三、強化能力;四、標準、評估與監測(Standard,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保護區體系涉及不同的主管機關與法令

保護區根據其成立目的之不同,分別有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並受不同法令規範,在台灣,四大類類保護區包括「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各自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森林法等法令管理,但在經營管理中尚有管理單位權責劃分不明確或是法令規範不夠周全的問題。

林試所黃裕星所長進行意見分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攝林務局保育組簡任技正劉瓊蓮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動物組組長鄭錫奇,分別提到在自然保留區中經營管理的問題。例如,在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4條中規定:「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然而,紅樹林保留區中由於水筆仔的族群擴散迅速,使得附近溼地有逐漸陸化的傾向,是否應人工移除部份水筆仔?又如九二一地震後,「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的族群數量大量減少,對於地震後裸露地上之日照需求量高的先驅植物,是否應該加以修剪,以增加一葉蘭之光照?類似的例子,都成為經營管理上需考量的難題。

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建議,針對上述問題除了修法外,採用「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應是可行的方向之一。

跨越疆界的保護區形式

雖然保護區成立的目的是維護生物的棲地環境,但是仍有「孤島效應」(island effect)的可能,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若溫度持續上升,會造成高山地形產生地理隔閡。

因應此問題,IUCN保護區委員會山區生態系副主席渥伯(Graeme Worboys)提出Y2Y廊道(Yellowstone to Yukon corridor)構想,將保護區由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延伸到加拿大的育空地區,這樣大型的生態廊道,不但可以讓野生動物在全球暖化的壓力下有空間可以自由遷徙,也保育了生態系統的連續性。

在台灣,則於2000年也完成「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建構,以連結現有14個保護區,來自日本的吉田正人(Masahito Yoshida)教授分享在日本進行的間隙分析(Gap Analysis),更全面的進行保護區劃設,以達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區工作計畫(CBD PoW)的規劃中,陸域於2010年,海域於2012年,完成有效且全面性的保護區規劃網絡。

經營管理者的多元性

早期保護區的設置與經營管理都是由政府推動,香港前農漁自然署助理署長王福義提到香港保護區站陸域面積約38%,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1996年前由政府主導設置。王福義提到,最佳的保護區模式事先保護,再研究,有了足夠資訊以及了解後,最後才進行使用規劃;但蠻野心足理事長林子淩表示,台灣經驗常常是倒過來的,先有開發使用,才開始進行研究調查,最後才進行保育的工作,常常需要更多更長的時間進行後續的溝通與彌補的工作。因此,在進行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區保育工作中,「時間」點掌握非常重要。

近年來,開發壓力越來越大,保護區的劃設也相對越顯困難,但保護區的行程模式也開始改變,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加入,民眾也開始有管道表達意見,於是參與式的經營管理模式逐漸成形。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盧道杰進行社區林業工作多年,如宜蘭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自1993年劃設至今,各權利義務人已有互動對話平台及機制,是朝像未來「共管保護區」的重要里程。來自印度的巴特(Seema Bgatt)女士是「原住民、在地社區;公平和保護區論壇」(TILCEPA)的成員,除了以保育目的為分類依據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標準(IUCN Category)外,他也將保護區依不同「治理」(Governance)機制分為政府(Government)、共管(Co-managed)、私有(Private)以及社區(Community)四類,顯示未來在保護區的經營管理上更有彈性更多元的方式,如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玲玲提到,未來的保護區模式不將僅僅是由上而下(Top Down)或是由下而上(Bottom Up),應是兩者並行,以適應各地區環境及人文條件的多樣性。

經營管理成效評估

在台灣有已有近30年的保護區經營管理經驗,而這些保護區是否已有實質成效?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助理教授蘇振綱針對7座國家公園進行永續性評價(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結果顯示在環境威脅、經營管理、土地使用、自然資源與設施服務5項指標中,根據不同角色為對象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會有差異,在農委會特生中心則是利用生物性調查,進行保留區多年來變遷的調查。

另外,來自韓國中洲大學(Chungju National University)的鐘教授(Heuk-Jin Chung)介紹韓國正在進行的「管理有效性評估」(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方式;日本環境省自然環境局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鳥居敏男(Toshio Torii),指出,自2003年起,日本生物多樣性中心開始進行「Monitoring Sites 1000」計畫,在1000個試驗區中,每5年進行定期調查,以長期進行生態系監測。

關於保護區的劃設與經營管理,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有相關系列原則及架構出版品可供參考,然而同樣的標準是不是適用於每個國家及地區,以及如何將暨有的準則內化,仍須經過實際操作後,進行討論與研究的。大會主席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王鑫教授表示,藉由研討會進行國際交流,討論問題與交換意見,提升台灣生物多樣性及保護區保育的經營管理品質與成效。保育工作是全球性的,跨越疆界的規劃與溝通會是成功的要件。

Top

 

 
 
我們的島:小小生態電影院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張光宗、陳志昌;剪輯:張光宗

豐收的漁獲,綠油油的農作,這是印象中的宜蘭。近幾年,順應社會脈動,休閒農業興起,田野間,一家家民宿爭奇鬥艷。在員山鄉的中山村,有一位民宿主人,以生態為尊,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打造農場,要讓遊客沉浸在自然氛圍裡面。

農場主人林文龍,原本與太太經營成衣生意,十年前,因為大環境式微,訂單越來越少,於是他收起成衣生意,返鄉接手父親的柚子園,但是他不想落入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無助當中。恰好當時宜蘭縣政府鼓勵農業轉型,順應這波潮流,他打算經營民宿。

翻修舊農舍,把柚子導向有機種植,勇敢踏上轉型之路。為了讓土壤恢復健康,停下農藥與肥料,經歷了將近十年的自然淘汰過程,園裡的柚子樹變少了,但是存活下來的每一棵,都長得高高壯壯。

因為停用除草劑,柚子園的空地上長滿雜草,但是林文龍並不會把所有雜草除光,而是分區輪流除草,讓蟲兒有地方住,鳥兒有食物吃。

民宿後方的山坡地,是向國有財產局租來的地,每年租金3萬塊,原本也種柚子,但是顧慮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決定任其恢復自然,幾年下來,變成了野生動物的地盤。連農場裡的柿子樹,也大方與鳥朋友共享。

有機栽植與特地保留的荒地,讓各方生物都有生存空間,維持了生物多樣性,連稀有的八色鳥也來光顧。春末夏初,進入鳥類繁殖高峰。鳳頭蒼鷹叼來蜥蜴、青蛙、哺乳動物,細心的撕成小碎片,一口一口餵給毛茸茸的兩隻寶寶。

嬌小的黑枕藍鶲,抓來各種昆蟲,努力填飽飢餓的小寶貝,再順勢叼走糞囊,親子配合得天衣無縫,分秒不差。

這些令人欣喜的畫面,平日難得一見,於是追逐鳥蹤的賞鳥客,也開始在這裡駐足。生態成了賣點,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客人都是為了生態而來,但是林文龍有所堅持,來拍攝的客人都必須躲在偽裝帳裡,降低對鳥兒的干擾。

入夜,農場裡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訪客。就在民宿門前的大樹上,平日難以近距離觀察的領角鴞和黃嘴角鴞現身了。除了專門來拍鳥的客人,林文龍也會帶領攜家帶眷的遊客,做生態觀察。

在自己的農場之外,整個中山村的環境,林文龍也都關心。在一次探訪親戚的途中,他發現了這片鷺鷥林,小白鷺、黃頭鷺和夜鷺群聚在一起繁殖。

肩負灌溉重任的水圳中,有林文龍小時候摸蛤賣錢的回憶,如今成為他帶領遊客認識中山村的重頭戲。「現地生態」是林文龍生態導覽的原則,他不去做任何加工,而是把整個環境維護好,這裡有什麼,就帶遊客去看什麼。

中山村的居民普遍種植茶葉與柚子,休閒農業的發展,最近流行起DIY,大部分商家讓遊客DIY以茶葉或柚子為原料的食品,但是林文龍有不同想法,在他心裡,紅檜有著代表台灣的香氣,他想給遊客一份與土地相連的回憶。利用廢棄的檜木材製作環保筷,傳遞保護環境可以從生活中做起的理念。

沒有砸大錢蓋新建築,舊農舍改建的民宿,簡約中有種淳樸的鄉村味道,比起華麗的硬體,變化多端的自然生態更令人留連。當一切順應自然,大自然也在幫忙照顧這片土地。林文龍說:「我的家在這邊,生命財產在這邊,水土保持靠大自然維護,受到大自然照顧,已經得到好處,保育的觀念,真的是正確的。」

這個山谷裡的小農場,沒有富麗堂皇,只有自然清新。我們看見,留一方天地給自然,它將回報這份善意,人與自然互相依存,共生共榮。

側記:來到宜蘭的雙溪,當漁船入港,成群的小燕鷗也跟了過來,趁機取食搬運過程掉落的漁獲。這一天,有稀客加入小燕鷗的行列,那巨大的黑色身影,是兩隻台灣不常見的軍艦鳥。帶著相機,農場主人林文龍出現在賞景亭,原來,他也跟著農場客人追逐鳥蹤。從不懂什麼是生態,到拿起相機跟著到處跑,農場的轉型吸引了珍愛生態的客人,這些客人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林文龍。歡笑中,他們的關係,早已變成了一起愛鳥賞鳥的親密鳥友。

Top

 
  颶風漢娜襲擊海地致530人死亡

摘錄自2008年9月7日中新網報導

颶風漢娜在海地造成的死亡數字已升至530人,並登陸美國南、北卡羅來納州,逼近美國紐約。另一股4級颶風艾克預料在下周吹襲邁阿密,可能會造成巨大傷亡。

漢娜於2日吹襲海地,造成大規模洪水及山泥傾瀉,死亡人數已增至530人,當中495人死於重災區戈納伊夫省,估計死亡人數會繼續上升。來自美國及歐洲各國的救援物資,前日起陸續送到海地,聯合國亦派出維和部隊協助救災。

漢娜昨以每小時風力約110公里,在南、北卡羅來納州之間登陸,帶來狂風暴雨,約5.5萬人受影響。風力其後減弱至每小時80公里,並高速吹向北部。另一股4級颶風艾克預料會在周中吹襲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計艾克可能會緊隨漢娜北上美國東岸,但也有可能沿古斯塔夫路線,經由古巴吹向墨西哥灣,直奔人口稠密的邁阿密等地。

Top

 
  紐約州水利告危 急需500億治水預算

摘譯自2008年9月2日ENS美國,紐約州,奧本尼報導;劉仲恩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2007年紐約環保署節水海報比賽得獎作品(圖片來源:Sarah Kuzmack, Comsewogue High School)紐約州州長派特森(David Peterson)日前向聯邦政府喊話,請聯邦政府協助紐約州保護境內的湖泊、河川與溪流。聯邦政府對水利建設的挹注,在過去20年中縮減了70%,造成許多維護工程執行緩慢,也導致了許多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的違規案例。

因為缺乏聯邦資金,紐約州政府必須在未來的 20年間投注500億的資金為水利建設升級,以符合國家規定。派特森說:「無論怎樣的經濟狀況,重建這些水利建設將是巨大的財政負擔,與其等待遙遙無期的撥款,我們支持紐約州向聯邦政府申請經費完成必要的修繕與升級。」

2008年8月間,紐約州長召集了一個環境小組,商討如何解決該州當前的水利建設危機。該清潔水小組(Clean Water Collaborative)將定位於解決該州廢水處理與飲用水的財政問題。

具紐約州的環境保育部估計,在未來20年間需要投入362億於整治廢水處理系統,另外花費200億元於整修飲用水設施。紐約州許多的下水道與廢水處理設施早過了它們的使用年限。30%的下水道建於二戰結束,1/4的廢水處理廠已使用超過30年。

該州超過200個市鎮因為下水道滲漏或是其他設施老舊問題,而違反清潔水法。在此同時,聯邦政府的補助日益減少。在1987年,聯邦政府提供了24億元貸款給各州作廢水處理,到了2008年,這補助只剩下6億8700萬元。

在紐約州,聯邦補助從1991年的2億2700萬下降到2007的7510萬。美國的環保署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聯邦的貸款協助計畫將在2011年告終,而紐約州長派特森與紐約市市長彭博都寫信給參眾議院,請求他們繼續支持這項貸款援助計畫。

Top

     
 
 
 
印度水患疑爆發腹瀉疫情 32死

摘錄自2008年9月6日中央社新德里專電報導

印度最貧窮與落後的北部比哈省,幾乎每年雨季發生大洪水。8月因豪雨不斷、河水泛濫引發洪水,造成約250萬人流離失所,溺斃或遭洪流沖走死亡人數約20人,但由於災民缺乏乾淨飲水,目前已知至少有32人死於腹瀉,當局擔心可能發生嚴重疫情。

僅是北部受災嚴重的蘇拋勒和薩哈薩兩個地區,政府衛生人員統計至少有32人因喝下不潔飲水死亡,其中18人為兒童;但由於災區遼闊且交通中斷,實際疫情與死亡人數不得而知,據官員表示,絕大多數患者抱怨有上吐下瀉及腹痛情形,應是罹患腹瀉或痢疾症狀。

水患發生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和印度政府,已聯手展開救援工作。迄至目前已約有84萬人撤離災區,27多萬人被安置在三百座臨時收容所。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警告說,官方搭建的臨時收容所,衛生條件惡劣,缺乏乾淨飲水,災民就在緊鄰的空地上大小便,會增加傳播疾病的風險。比哈省災難處理中心官員也坦承,由於救濟物資不及送達,許多災民開始取用遭到嚴重污染的水源,是導致疫情爆發主因。

Top

 
  東北季風、中國沙塵 含戴奧辛

摘錄自2008年9月7日自由時報報導

中國襲台沙塵,不僅夾帶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真菌等污染,學者研究更發現,當中還潛藏世紀之毒「戴奧辛」,在沙塵襲台期間,空氣中戴奧辛的濃度比平時上升2到3倍。同時,路徑跟沙塵類似的東北季風也同樣帶有戴奧辛。中央大學環工所教授張木彬與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紀凱獻,針對去年1月、4月與今年3月發生的三次中國沙塵暴,在台北縣富貴角海岸、中央氣象局及中央大學的測站觀察,得到令人心驚的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平時大氣中的戴奧辛濃度僅每立方公尺2、30飛克(fg,又稱「毫微微克」,即「10的-15次方」克)毒性當量,沙塵期間,最高達79.8飛克。紀凱獻解釋,沙塵來,懸浮微粒濃度增加,藏在其中的戴奧辛濃度上升是可以預期的;若以每克沙塵來看,戴奧辛濃度則介於25%至40%間。紀凱獻指出,中國沙塵暴源自戈壁沙漠,沙塵本身沒有其他污染物,但吹向台灣的沙塵,經過中國東南沿海省分,而廣東、浙江近年興起電子廢棄物處理業,空氣中戴奧辛濃度可達51200飛克。至於侵襲韓國、日本的中國沙塵,由於從山東出海,污染沒有那麼嚴重,當地研究並沒有發現帶有大量戴奧辛。

吹拂台灣的東北季風與中國沙塵的路徑類似,紀凱獻懷疑,東北季風也會帶來戴奧辛,今年著手研究,目前得到的數據已證實此一假設,但仍待收集今年冬季更多數據。紀凱獻說,沙塵襲台一年最多1、20天,一波也僅12到24小時,但東北季風從每年10月開始到隔年2月結束,影響恐怕比沙塵更嚴重。

Top

     
  墾管處搭橋 護蟹過馬路下海產卵

摘錄自2008年9月7日今日新聞恆春報導

墾管處護蟹過馬路新創意,為了幫助日益稀少的陸蟹平安過馬路下海產卵,邀請民眾遊客首度嘗試生態工法,利用恆春半島森林殺手銀河歡樹幹作成木橋,將溝渠全部架上木橋助蟹跨越障礙,平安順利到海邊產卵,上了一堂寶貴的生態教育課程。

墾丁國家公園6日首辦陸蟹保育工作假期,命名給陸蟹平安回家的路!下午1時起在墾管處解說後,動手製做助蟹橫越木橋,鋪設於香蕉灣及砂島等陸蟹穿越公路地區,入夜到香蕉灣至砂島沿線觀察陸蟹生殖遷徙,吸引不少喜歡大自然,樂於為生態保育付出心力者高興參加。

墾管處蟹博士余光輝先介紹陸蟹生態與工作目標,強調今年推出製作生態木橋,是他們絞盡腦汁,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除了利用恆春半島氾濫的強勢樹種銀合歡作材料,也避免陸蟹掉落溝渠而相繼死亡,只怕陸蟹不懂得利用這些木橋。

余光輝表示,活躍於墾丁香蕉海岸林的陸蟹,每年夏秋之際。是牠們的主要繁殖季節,陸蟹媽媽抱著數以萬計受精卵於大潮的來臨時趕到海岸邊,將即將孵化的卵粒釋放於海洋中,孵化後的陸蟹幼蟲回經歷一段浮游期,然後便返回海岸林棲地。

由於公路將香蕉灣海岸林切割,造成陸蟹生殖洄游路線有太多障礙,挑戰牠們的生存權,如馬路上的車流、公路邊上的紐澤西護欄與排水溝渠等重重障礙,為了讓陸蟹能順利洄游,墾管處才想出將海岸林區域的溝渠架上木橋,用搭橋方式,協助陸蟹跨越重重障礙,平安護送陸蟹過馬路下海產卵。

Top

     
  行動參與:讓路給河、我要藍天

9月9日行政院陳情 保護板橋湳仔溪與淡水紅樹林!

發起者:枋橋河流文化協會、綠黨、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持續增加中)
日期:2008年9月9日(週二)
時間:上午9:00 監察院人行道集合 9:30 行政院大門口陳情!(忠孝東路一段、近中山南路口,請搭大眾運輸至台北車站,步行3分鐘)

韓國首爾清溪川拆除高架橋而重見天日的整治經驗,是李明博從市長變成總統的關鍵政績,曾是台灣媒體爭相炒熱的話題,台北市政府也進行評估,是否拆除新生北路高架橋,讓瑠公圳恢復生機。

板橋的湳仔溪,是大台北唯一沒有加蓋、沒有堤防的天然小溪,比韓國用錢堆出來的清溪川更珍貴。政府卻想要用高架橋將他遮蔽,這條特二號道路僅僅為了加快5分鐘,就要耗資259億元,等於每分鐘的代價高達52億元,更可怕的是—孩子親水的空間—無價!

8月28日枋橋河流文化協會及上百位市民,陪同板橋河神出巡,至交通部陳情,台北縣政府官員承諾在板橋舉辦說明會,已經跳票兩次! 而交通部官員更說,9月11日將依公告決標,除非行政院長,下令改變。劉兆玄院長宣稱的「傾聽人民聲音」難道只是口號嗎?

另一方面,早在2000年就被環評否決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改以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重新提出,台北縣長周錫瑋甚至宣稱「即使違法發包也要做!」,也得到交通部公開支持,甚至追加支持台二線拓寬與淡江大橋,淡水漂亮的紅樹林門面將被破壞殆盡!大家一起站出來,讓劉兆玄院長傾聽人民聲音:
1. 立刻停止「台北縣特二號道路第3-2標」發包!
2. 立刻停止「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違法發包!
3. 全面檢討道路建設,節能減碳別跳票!

更多訊息請見守護湳仔溪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