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1.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數位造林
環境手札預購
蝶會2009桌曆
編輯室小啟

募!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意者請電洽本會

賀! 本站「從踢碳抗暖化觀點評析當前政策與趨勢」入圍第七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鴨間稻vs基改稻 「稻」底哪個好?

有機稻場的鴉群;圖片來源:米果電子報

【相關連結】
德國政府開網站 上網可查基改種植田區
基改食品首次公民會議:台灣不宜大量種植基改作物
基因改造、食物、你

米飯是國人普遍的主食,您吃飯的時候,是否曾想過這些稻米的來源呢?在稻田裡養鴨,是一種古早農民傳承下來的智慧。中國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發現,「稻鴨合作」既能維護稻田生態環境,也保障糧食的充足。

綠色和平根據鴨間稻和基改水稻兩者的研究數據進行比較,發現稻田養鴨在控制害蟲、增強農作物抵抗力、改善收成和確保農民生計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相反地,基改水稻卻未能完全證明安全,對農民生計更構成風險。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防治入侵種蜥蜴祕器 白梅花蛇
白梅花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2003年春天,中研院邀請知名的日籍兩爬學者太田英利教授來台專題演講,會後驅前與太田教授打招呼時,他問到我們在嘉義發現沙氏變色蜥一事,離開前他特別提到要趕緊想辦法處理此一強勢爬行類物種入侵的問題!當時筆者心裡直接的想法是「How?」沒想到這個問題在3年後進行田野研究時才找到可能的解決之道!

2006年,我們發現多年來在入侵核心區域內的次生林環境中,始終未曾發現過沙氏變色蜥的蹤跡。起初我們以為森林中的光線穿透較差,氣溫不若開闊的草生地、檳榔園高,因此沙氏變色蜥並不喜歡入侵;但後來發現國外的案例中,沙氏變色蜥不只會進入森林環境,還會出現於中海拔的雲霧帶密林中,因此我們興起了設計實驗,檢測是否因為次生林中的生物多樣性較高導致沙氏變色蜥無法入侵!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英國放置在人行道台階前的紙回收。圖片來源 : ENS

百貨週年慶、年終特賣,消費者搶破頭、廣告DM滿天飛,環保署呼籲:DM要減量,節省印刷成本,也提升企業環保形象。政府為促進消費、提昇經濟,擬發放消費券;民間環保團體則認為,消費 券將助長非理性的浮濫消費,對環境會造成負面影響。

生態保育是負債或資產?國人常陷入環境和開發水火不容的兩難思維中?其實不然。學者提醒:「保育是儲存資金,為後代生產利息。」但是,面對國際間《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立的「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推動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至今5年的台灣,成效如何?有待評判。

軍事聲納影響鯨豚生存,但是美軍聲納禁令遭最高法院解除,鯨豚危機再起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鴨間稻vs基改稻 好處多更多!

本報2008年11月18日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中國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稻田養鴨既維護稻田的生態環境,也保障糧食的充足。但是基改稻不但不能有效控制害蟲,不能提高糧食產量,還會對農民生計構成嚴重風險。

綠色和平根據鴨間稻和基改水稻兩者的研究數據進行比較,發現稻田養鴨在控制害蟲、增強農作物抵抗力、改善收成和確保農民生計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相反地,基改水稻卻未能完全證明安全,對農民生計更構成風險。

所謂稻田養鴨的作法,在台灣稱作「鴨間稻」,是一種古早農民傳承下來的智慧,「稻鴨合作,農夫把鴨子養在田裡,讓鴨子幫忙照顧稻子。」

在台灣,有位於苗栗苑裡的「有機稻場」在大力推廣鴨間稻。日本韓國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生態農業推動者引進鴨間稻的耕作方式,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更曾親自上陣背書。綠色和平指出,從各國推動的實際成果結果證明,水鴨對各種害蟲都有效,包括福壽螺、稻蝗蟲、葉蟬、稻弄蝶、稻捲葉螟、稻蛾和稻飛蝨等,而基改稻只能對抗稻捲葉螟及二化螟、三化螟等少數害蟲。

鴨間稻與基因改造水稻,哪一種對生態有利、對滅蟲更有效、對農民有幫助?綠色和平指出,抗蟲基改稻不會自動除草,水鴨可雜草除淨。基改稻不能提供肥料,鴨子不但可以吃草,其活動還可讓水稻的根部更堅實,更能抵抗風暴的侵襲。基改稻種子價格高,而水田養鴨鴨子可供售賣,賺取額外收入。

中國江蘇省宜興縣2005年曾經遭受嚴重的蟲災,農民普遍減產甚至絕收,但實施鴨間稻作法的有機農戶並未遭受明顯衝擊。農民翁法林在一則影片中現身說法,介紹了鴨間稻的好處:

鴨間稻與基因改造水稻優缺點比較表

 

鴨間稻

基因改造水稻

控制害蟲的種類

多種害蟲,包括福壽螺、稻蝗蟲、葉蟬、稻弄蝶、稻縱卷葉螟、稻蛾和稻飛蝨等

只有稻縱卷葉螟及二化螟、三化螟

控制野草

能,可除去近100%的野草

不能

減少施用化肥

能。鴨子的糞便就是天然的肥料。而且鴨子可用腳把糞便與泥土混合,增加泥土的含氧量,讓泥土更肥沃。

不能

增加水稻的抗風能力

能。鴨子的活動可以除去雜草,並讓水稻的根部更堅實,更能抵抗風暴的侵襲。

不能。很多基因改造作物都不能適應極端天氣變化。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能。鴨子的活動把氧送進泥土,減少甲烷氣的排放。

不能

健康食物

是。有機水稻是健康食品。

不確定。很多研究指出基因改造食品並不安全。

有助農民生計

能。鴨子可供售賣,賺取額外收入,而且鴨子也保護農民免受殺蟲劑的傷害。

不能。國外專利,及種子價格和進口成本的大幅上漲對農民生計構成威脅。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Top

 
 
  生物簡介:防治入侵種蜥蜴祕器 白梅花蛇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2003年春天,中研院邀請知名的日籍兩爬學者太田英利教授來台專題演講,會後驅前與太田教授打招呼時,太田英利教授問到我們在嘉義發現沙氏變色蜥一事,離開前他特別提到要趕緊想辦法處理此一強勢爬行類物種入侵的問題!當時筆者心裡直接的想法是「How?」沒想到這個問題在3年後進行田野研究時才找到可能的解決之道!

多數的外來物種生態入侵,往往因入侵者缺乏天敵而如入無人之境,大量繁殖並迅速擴散。沙氏變色蜥於2000年時在嘉義縣初次發現入侵族群;由於該物種在美國東南部各州及夏威夷等地及加勒比海部分島嶼均成功入侵建立族群,並造成一些生態問題(如與當地原生生物競爭、掠食及疾病傳播等等),當此一物種成功入侵台灣後即受到高度的重視與關注。自2000年發現入侵族群後,南非藉的研究生海瑞(Gerrut Norval)即開始密切觀察該族群的變化,並與我的研究室合作針對當地入侵區域的原生兩棲爬行動物相進行持續的調查與監測,同時又與台灣師大及成大生科系的研究人員嘗試針對當地沙氏變色蜥進行分布調查及移除試驗,過程中使用過許多方法,但效果都未如預期。

直到2006年,我們發現多年來在入侵核心區域內的次生林環境中,始終未曾發現過沙氏變色蜥的蹤跡。起初我們以為森林中的光線穿透較差,氣溫不若開闊的草生地、檳榔園高,因此沙氏變色蜥並不喜歡入侵;但後來發現國外的案例中,沙氏變色蜥不只會進入森林環境,還會出現於中海拔的雲霧帶密林中,因此我們興起了設計實驗,檢測是否因為次生林中的生物多樣性較高導致沙氏變色蜥無法入侵!

當第一年的研究結束後我們發現,未被沙氏變色蜥入侵的環境,平均來看,在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動物及木本植物等類群方面,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反之易被入侵的環境則生物多樣性較低。而且此種入侵蜥蜴的數量,明顯隨著環境中爬行類動物的多樣性狀況而降低,當試圖找出是否因為爬行類動物之間的競爭或捕食而導致沙氏變色蜥無法入侵時,我們發現了當地的長尾南蜥、黑頭蛇、紅斑蛇及白梅花蛇均會以沙氏變色蜥為食,其中又以白梅花蛇的取食次數最高。

雨傘節提到白梅花蛇,有些人覺得它長相酷似毒蛇雨傘節,甚至以擬態來形容兩者身體前段相似的花紋,但兩者在海拔分布及棲息環境重疊的區域,僅共同出現在低海拔的森林環境。分布可達中海拔的白梅花蛇,在雨傘節並未出現的區域中,是否仍有天敵因懼怕雨傘節,而誤將白梅花蛇視為危險,避而不食?加上兩者避敵及防禦的行為明顯不同,彼此間是否稱得上擬態?或僅止於長相上的巧合?目前尚無足夠證據支持。但確定的是雨傘節會以白梅花蛇為食,而白梅花蛇則最常以蜥蜴為取食的對象!

半樹棲的白梅花蛇,攀爬植物的能力十分良好,經常於夜間搜尋地面及灌木上睡覺的蜥蝪並進行捕食。在沙氏變色蜥入侵的區域,這種外來入侵的蜥蝪便成為白梅花蛇最愛的美食。當然也不可能單憑白梅花蛇就能有效完全控制沙氏變色蜥的入侵,在當地未被入侵的區域中,赤背松柏根蛇的數量也相對較多。赤背松柏根蛇以爬行類動物的卵為食,由於沙氏變色蜥卵所發散的氣味比其他台灣原生種的卵濃厚,或許也提供了赤背松柏根蛇絕佳的捕食線索。

綜合來看,眾多爬行類動物能抑制阻止了沙氏變色蜥的擴散與進入,近年來林務局大力推廣低海拔農地造林與社區林業,或許可為這些爬行類動物提供更多的棲息環境,進一步圍堵沙氏變色蜥,達到抑制外來入侵種蜥蝪擴散的功能。

 

正在捕食入侵種沙氏變色蜥的白梅花蛇(Gerrut Norval提供)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週年慶、年終特賣… 廣告DM滿天飛 環保署要業者減量

本報2008年11月18日台北訊

年終將近,各大業者為刺激買氣,紛紛舉辦週年慶或年終特賣活動,寄發大量廣告郵件以提高銷售業績。但此舉常造成資源浪費,製造大量垃圾,估計每年寄發廣告郵件達7000萬份,約3,700公噸,其中近6成使用塑膠外袋包裝,約180公噸。為此,環保署正與業者研究減量做法,計畫明年起實施。

目前參予計畫的包括各大百貨公司、量販店及3C家電產品業者,環保署希望業者進行廣告DM及其塑膠外袋減量,採行的措施包括(1)建立廣告郵件寄送地址篩選機制,避免同一家庭重複寄送;(2)提供消費者選擇取消寄送廣告郵件或僅收取電子廣告型錄等。

環保署民意調查顯示,有超過8成的民眾支持廣告DM與塑膠外袋減量;根據「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統計,家戶所收到的各式廣告DM,短短4個月內單戶即累計重量達8.8公斤,顯示業界此種濫發DM的作法已造成民眾困擾,並造成資源浪費。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官員表示,DM減量不僅節省印刷及郵寄成本,也能提升企業環保形象。官員呼籲業者儘可能減少寄送,如確有必要寄送時也儘可能減少使用塑膠外袋,例如翻頁處可改用小貼紙貼牢即可寄送;而民眾也可主動向業者反應,要求取消寄送或改由網路下載電子型錄。

事實上,濫發廣告DM在台灣已成普遍現象,大小業者皆然。根據環保署今(2008)年9月間首次發布的違規小廣告取締量統計數據,2007年全年,全台25縣市拆除的違規小廣告高達3,740萬2,497件,全部堆疊起來約有十座台北101大樓高!

違規小廣告前五大類依序為售屋(60.3%)、借貸(17%)、房屋修繕(13.5%)、租屋(5.4%)、搬家(3.7%)。對此,各縣市環保局嚴格取締之餘,環保署也希望加強業界宣導,勸導張貼者跟上行銷趨勢,將廣告的張貼與信箱投遞轉入網路,採電子化行銷。

Top

 
 
 
抗暖化聯盟:消費券將助長浮濫消費 不利環保

本報2008年11月18日台北訊,易俊宏報導

由數個民間團體串聯組成的「1206抗暖化聯盟」,今(18日)早於台北101大樓外演出行動劇,除了宣布今年12月6日將舉辦抗暖化大遊行外,也對近期政府擴大內需、發放「消費 券」的計畫,從抗暖化觀點提出建言。

由於一年一度的「無消費日」將屆,抗暖化聯盟發言人、綠黨秘書長潘翰聲特別指出,資本市場本來就有景氣循環的規律,政策的刺激消費是破壞規律,將助長非理性的浮濫消費,對環境是負面影響。

前來聲援的勞工團體「青年九五勞動聯盟」胡夢瑀則抨擊,只用刺激消費就想帶動經濟,是短線操作,而且消費券的買單者還是納稅人,在目前稅賦有75%是受薪階級承擔的狀況下,「消費 券」政策違背世代正義。

1206抗暖化聯盟同時演出行動劇,以「遮眼、摀耳、掩嘴」的三種猴子造型,分別表示「不看廣告、不聽促銷、不說買這買那」的訴求,強調理性消費。潘翰呼籲民眾多關注綠色消費原則,也希望政府能把錢花在刀口上,發展綠色的在地經濟。

Top

 
 
  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 台灣經濟轉型契機

本報2008年11月18日台北訊,林穆琳報導

生態保育是負債或資產?國人常陷入環境和開發水火不容的兩難思維中,一提到生物多樣性保育,立即想到花錢圈地、不得開發,為動植物生存勒緊肚皮;但在16日一場「生活與生物多樣性講座」中,林試所趙榮台博士提醒:「保育是儲存資金,為後代生產利息。」台大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也表示,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台灣經濟必須從耗能的重工業及加工業中走出,轉而站在維護生物多樣性角度,藉「永續利用」,尋找機會在未來國際趨勢中順利轉型。

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成果展現場,包括文建會、公共工程委員會、原民會及農委會等許多部會攤位呈現5年來推動的心血。「生活與生物多樣性講座」為農委會林務局主辦「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成果展」的系列活動之一。該項展覽集中展示政府各部會5年來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成果;講座部分則邀集國內數位著名學者,就個人保育經驗及觀察心得予以分享,並針對國內推展工作不足之處提出建言。

趙榮台在「無限續杯」的分享中,提醒國人自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後,全球對保育的概念是有轉變的,促成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才能有效維護生物多樣性。目前大部分人仍將保育視為花錢的工作,但其實保育是儲存資金,為後代生產利息。

在趙榮台的眼中,台灣已不乏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成功案例。以台灣瀕危的紅豆杉為例,科學家發現紅豆杉的樹皮可提煉出紫杉醇,這是化療中極為重要的抗癌成分,2008年全球市場需求500公斤,產值約有20億美元;國內也有2~3億的產值。但以往需從樹皮提煉,是無法永續的作法。國內林試所已找到藥廠合作,研究出以樹葉和樹枝提煉的方式,並在實驗室合成,但需耗費28個步驟,成功率僅有0.5%。在後續研究過程中,發現以代謝中的產物10-DAB來萃取,只要10個步驟、成功率高達80%,所萃取的紫杉醇濃度更高達3倍!

「幸好有遺傳多樣性!」趙榮台驕傲分享,台灣從100多個品系中,挑選出耐熱、枝葉繁茂且紫杉醇含量高的品系,並利用在20公頃台東原住民保留地,與當地原住民合種,保證收購。

有鑑於以往許多人只單純找到新藥材開發,即戴上「永續利用」的帽子,趙榮台一再強調,其中必須經過審慎評估,在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都真正達到可持續,才是真正的「永續利用」。以紅豆杉開發抗癌成分的案例為例,趙榮台分析,一是原料可持續,經濟產值提升;二是原住民技術及經濟可獲提升;三是原來的原住民保留地呈現荒蕪,今因種植紅豆杉而改善了水土保持及四周生態;四是野生的紅豆杉因可持續利用而獲得保育。此外,藥廠也承諾未來獲利,均將與原住民分享。

「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隆盛也在「南極氣候與變遷」的講題中,突顯台灣徘徊於經濟和保育策略上的困境,他引用環保署回應京都議定書的統計:「台灣截至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減碳)政策,如果要(如同議定書中所要求)減少排放量到1990年水平,據估計(台灣)經濟要衰退一半以上。」

台下與會來賓則對此統計數字表示不解:「從第三世界的經驗看來,貧困確實是保育的絆腳石,但極欲邁入開發國家的台灣,為何推動保育過程中還是始終從經濟層面去思考?」對此主持人李玲玲回應:「保育不是慈善事業,若不講無永續利用,只有付出、沒有回收,完全削去經濟誘因,是無法達到保育的目的。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講獲益,才是真正的、穩定的持續獲益。」

趙榮台亦舉另一例子說明經濟和保育未必衝突。數年前台灣竹製品沒落,竹農缺乏經營意願致使竹林缺乏管理而肆意生長,最後產生病蟲害,生態開始惡化。後來經由政府研究並鼓勵農民發展各種竹炭產品,瞬間讓竹子產值翻為2倍。農民為有好品質的竹子而開始管理竹林,竹林生態也因而獲得良好的維護。這就是產業和生態彼此相依並存、達到良好循環的例證。

政府為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展開橫跨22個部會的推動小組,朝向20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前進。本次講座主持人、同時也曾參與跨部會檢討會議的學者李玲玲,引用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人類需要2個地球才能承擔世界人口的消費;「連世界銀行都已意識到、並提倡人們必須往回拉到「合理」的資源利用,而不再只是要求無限上升的資源開發。」 李玲玲語重心長表示,尤其當前又同時遭逢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台灣未來在任何有關治水、經貿、民生等政策規劃上,已無法光從短期獲利或績效上考量,也必須將碳足跡、水足跡、能源足跡等因素都加入思考。即使組織新的跨部會特別小組,如果依然用舊思維、舊作法──將環境視為源源不斷的貨物供給,而不自中尋求生態平衡下各種資源永續利用的可能,還是會失敗。

李玲玲以2年前我國召開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的經驗為例,會議中歐美日各國企業對我國在未來經貿走向,建議國人未來在能源上、溫室氣體減量上要制定明確目標及宣示。以日本為例,確知這是躲不過的挑戰,因此開始發展各種節能減碳的產業,不但要把排碳量下降,而且新發展的產品要到全球獲利。荷蘭、英國也在同時思考,減量同時,先投入許多研發成本。這是先進國家的痛苦期,也是每個國家重新轉型的契機──任何節能減碳、節水、提升能源效率、清潔生產等對生態友善,以及促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綠色產業,將是未來全球必然的趨勢。

荷蘭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民生及生態衝擊,已規劃未來100年,每年投入500億台幣預算;英國也已開始凝聚由基層到社會各階層的意見,為推動未來100年的氣候變遷因應計畫預作準備。還擺盪在保育與開發兩端的台灣,下一步要邁向何方?

Top

 
 
  2010生物多樣性大逆轉?台灣5年 實效難見

本報2008年11月18日台北訊,林穆琳報導

現場展覽5年來國家推動生物多樣性的努力。因應國際間《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立的「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我國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也在2002年提出「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成立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並跨涉中央研究院及行政院22個部會共同執行。在計畫進行5年之後,各部會在昨(17)日首次齊聚於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藉現場設攤及成果發表演講,一方面收橫向觀摩交流之效,一方面也正式向國人展示5年來國家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成績。然而保育工作跨部會執行,目前明顯出現數項瓶頸,一是舊思維之下的新措施難脫經濟、保育的兩頭拔河;二是各部會執行步調不一,有些尚在「暖身」階段,成效尚且難見;三是政策閉門,執行單位埋頭苦幹,缺乏民間對話機制,未形成普遍共識。

林務局完成全台植群圖。資料來源:農委會林務局國內的生物多樣性推動組,跨涉22個部會,每年均召開二次檢討會議,由各部會報告執行成效。本次成果展示是首次著重橫向連結,藉由靜態展示及設攤宣傳達到相互交流觀摩目的。同時並邀集國內知名學者舉辦生物多樣性講座。在氣候變遷之下全球無不處心積慮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之際,台灣在此展現政府5年來對於生物多樣性努力的現場,卻顯得門前冷落。22個部會中,參與此次成果展示的僅約一半,上台分享執行成果者更只佔三分之一強。出席者為「執行成果豐碩之單位」;其餘各部會對因應此一全球環境議題的挑戰,應戰意願與執行效能不言而喻。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上,各國共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這是全球第一個關於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公約。迄今已有191個國家或經濟體批准此項協議,承諾達到公約的三項主要目標:保護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惠益均享。大會並在2002年確立了「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要求各國到2010年前明顯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

然而距離2010年僅剩2年時間,就在今(2008)年5月於德國波昂召開的第九屆締約國大會上,物種消失速度加劇的嚴酷事實顯示各國挽救生物多樣性的努力不足,各國元首更是罕見的齊聚參與生物多樣性會議,紛紛表態以國家級的實際行動來逆轉生物多樣性喪失,以達到2010年的生物多樣性目標。

漁業署完成26個漁業資源保護區的設立。圖片來源:農委會漁業署在台灣,生物多樣性的推動工作,則開始於行政院院會於2001年8月通過的「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並在2002年經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出具體的「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成立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所有任務橫跨22個部會共同執行。在計畫中,至2007年12月乃為第一階段之工作。目前則已進行至第二階段,工作重點在與各國共同朝向2010年的生物多樣性目標邁進。

我國2002年到2007年第一階段任務暫告一段落,在此階段,各部會展開諸多生物多樣性資源基礎調查及資料庫的建立,如林務局完成全台植群圖;中研院完成「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TaiBIF)」,建立台灣物種名錄資料庫;畜試所、林試所與農試所等也展開種原調查等工作。本次成果發表會上,也讓人清楚看到營建署國家公園朝向建立物種基因資料庫、擴大海洋保護區的劃設目標前進;城鄉規劃分組對於劃設溼地擴大保育面積的努力;以及水利署結合工程與生態的嘗試。

中研院完成「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TaiBIF)」,建立台灣物種名錄資料庫下一階段的目標,則在迎接2010年的挑戰,依然以三個目標為出發點,工作重點如種原庫的建構、生物資源持續追蹤、增加海洋保護區的範圍等,以期跟隨全世界在2010年做一檢核。但在邁向未來目標的此際,若干可能干擾保育推動的問題已明顯浮現。一方面各部會對國際相關訊息的獲取能力有限,二方面陷於生態與經濟二難的舊思維,致使各部會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不一,共識難達之下,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推展不易全面,且無有力監督。 執行部會如水利署對工程與生態的拿捏尚難掌握;而營建署積極劃設溼地保護區,又令人擔憂是否將開啟另一過度工程的噩夢。

況且由本次政府各部會就5年來推動工作成果展示現場的冷清之狀,在場參與的專家就有「政府關門會議、民間無處發聲」的質疑。國內公部門在生物多樣性推展上的努力,就「發展合作伙伴關係」一項,因此獲得不及格的分數。

2010年全球目標放在將生物多樣性的消失頹勢予以逆轉,又加上不斷升高的氣候暖化之不利因子,各國無不摩拳迎接這2項無可逃避的全球挑戰。我國在2002年的起步已晚,目前在各物種普查、基因資料庫建置、保護區劃設上或有成績,對動植物族群的具體保育成效卻仍難見,有待更長期的監測調查和關心。

「啟動每一天、看顧每一刻: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成果展」即日起至97年12月31日於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1樓大廳展示。歡迎關心國內生物多樣性推動情況的讀者前往參觀。

Top

 
 
  鯨豚危機再起:美軍聲納禁令遭最高法院解除

摘譯自2008年11月12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施宏燕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聯合特遣部隊演習(Joint Task Force Exercise)中,位於南加州海岸附近的孟森號導彈驅逐艦(USS Momsen)上有美國海軍聲納技術士持續監測聲納 (圖片攝影: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2nd Class James R. Evans; 圖片來源: U.S. Navy) 美國最高法院決定撤除對海軍在加州海岸使用聲納的限制,這些限制原是設計來保護鯨豚。

根據最高法院裁定,先前加州法院所判決對海軍的限制,把軍事演練對環境衝擊的過分地聲張,並將其置於美國國家安全之前。而大眾有興趣的是主審法官羅伯滋(John Roberts)的陳述:「針對這件事,海軍軍方並沒有給我們是非題。」

這次的爭議起源於2007年1月,美國海軍在加州外海使用中頻聲納的14項偵測演練計劃。

目前已知聲納會干擾鯨豚溝通與航行的能力,很有可能造成擱淺而致命。

2007年3月,美國國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與5個環境團體共同控告海軍軍方違反國家環境政策法案(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NEPA),指出他們並未做 出聲納對水生哺乳類潛在衝擊的環境衝擊分析報告。

而美國海軍演練的範圍,包括了37種水生哺乳類的棲地。環境團體認為軍方必定忽略某些證據是由聲納所造成的傷害。

大翅鯨(Humpback Whale)在加州蒙特瑞附近越起,周圍環繞許多海獅(圖片攝影:Zoran Kovacevic)雖然海軍軍方辯稱他們已使用聲納超過40年,幾乎沒有發現對哺乳動物造成傷害的證據,但當時加州地方法院法官認同環保團體的觀點,發布事先的強制命令要求軍方遵守6項減量測量標準。

然而不久布希政府就以基本國家安全為由,豁免國家環境政策法案對海軍軍方演練的限制。

聯邦上訴法院不理會白宮的決策,也不同意軍方的理由,因此再上訴最高法院並預期法官們贊同他們的看法。

但是最高法院並不買帳,他們沒有採納原告陳述的訴求,而是關注在相關程序性的問題上。

主審法官羅伯滋表示:「聲納造成最嚴重的可能是對未知數量水生哺乳動物的傷害。相反的,強制海軍實行不當的反潛訓練將危害船艦安全。」

但也有抱持相反意見的其他法官如金珀格(Ruth Bader Ginsburg),她表示海軍軍方因不遵守國家環境政策法案而使自己陷於爭議,因為軍方曾預測聲納會對水生哺乳類造成「實質且無法修補的傷害」。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帕森思(Chris Parsons)表示:「一般而言如果有大群鯨魚擱淺,附近就有軍事演練。聲納致死鯨魚的數量遠超過我們所知。」帕森思是國際鯨魚委員會的學術與保育委員的美國代表,也是美國保育生物協會(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水生部門的執行長,參與鯨豚相關研究十數年。他補充:「最後海軍軍方應該要重新考量特定種類聲納的使用,如果沒有嚴格的減量限制,軍方將會逐漸消除鯨豚,其他水生哺乳類也難逃浩劫。」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