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三重社區大學
20081218環境手札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濕地保護聯盟
 
 
前瞻2009環境趨勢:綠色經濟=暖化與經濟的雙重解藥
【相關連結】
2008前瞻(一):台灣環境議題與國際接軌
2008前瞻(二):台灣國土資源的保育與管理
2008十大環境議題前瞻(三):從個人與社區出發
「扭轉囧環境 搶救囧經濟」2009環境議題前瞻系列座談會

全球正面臨地球暖化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危機,追求兼顧環境的經濟發展已是國際共識,台灣準備好了嗎?在今(6)日的「抗暖化,就是拼經濟」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指出,今(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將是決定未來國際走向的關鍵會議,台灣政府與企業界不能漠視。然而在立法配套方面,減碳三法中僅「再生能源條例」較樂觀,「溫室氣體減量法」反而退步;財經學者也指出,發展永續的綠色經濟是趨勢,未來各國勢必走向計畫經濟。

對於2009年的環境趨勢,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觀察,各國今年將如火如荼進行新氣候協議的研商,來接替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目前連尚未列入京都議定書規範的墨西哥和韓國,都已經喊出減量目標,台灣也將面臨壓力。

精采內文

 
 
  生物簡介:故事的完結?保育的開始!
美麗且愛吃蟾蜍的台灣赤鍊蛇

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約一年前的秋天,南瑪都颱風過境後,一則電視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颱風過境後,臺北縣大漢溪的河濱公園出現上百條毒蛇,四處亂竄!」基於對新聞媒體長久以來報導動物訊息真實性的質疑,加上其他眾多原因的驅使下,當下決定與當地政府相關局處聯絡,協助處理該批蛇類。

翌日上午前往暫時留置的消防隊,清點之後,共計有無毒的花浪蛇33條、草花蛇27條、臭青公6條、赤背松柏根3條、南蛇1條。諷刺的是,所謂的百條毒蛇中,真正的毒蛇只有一條新生、且因擠壓而奄奄一息的「眼鏡蛇」幼蛇。

多數人可能會將這些突然大量出現的蛇群,歸因於人為放生。但事實究竟如何…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高美鈴

美國某牧場所立出杜絕感染的標語。圖片提供:Ian Britton。

日本腦炎、豬瘟、口蹄疫……為防止外來病毒影響家畜、甚至演變為人畜共通傳染,美國國家安全部正規劃設立傳染病防衛實驗室,將外來病毒防疫拉高為國家安全層級。

溫度效應找到救星了?在南極外海的英國研究團隊發現,冰融化時會將細微的鐵粒子釋放到海中,海藻吞噬後可形成藻華,吸收二氧化碳,並下沉至海底數百年

同樣是關注全球暖化議題,美國在野的共和黨批評新政府將把稅收用於補貼再生能源,並引述人類學者意見:「再生能源將會是下一個垮臺的次級抵押貸款。」無疑對再生能源發展澆了一大桶冷水。

生態新聞方面,由林務局即與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自然影像徵選,已收錄多部獨一無二的生態記錄片,並可線上觀賞,讓民眾坐在家中也可盡覽台灣生態之美。

但在中國,為政治考量而贈送香港的10條國寶魚「中華鱘」,半年來死了3條,另有2條生病,專家懷疑與不適應「海化」過程有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壇:鼓勵換車減碳 方案為德不卒

作者:郭守穗(警察大學汽車學教授)

在上月底曾應車輛公會的邀請,到立法院參加李嘉進委員主辦的振興台灣汽車產業的公聽會,經大家嘶吼之後,總算政府有了回應:行政院會《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明定2009年底前報廢舊車並買新小客車,只要出示舊車報廢證明文件,就可以扣抵新台幣30,000元的貨物稅。而環保署也敲定,民眾如淘汰舊車購買2000cc以下的油電車,可獲補助85,000元,創國內環保車最高補助金額。

政府補助購置新車的出發點,是鼓勵汽車消費者響應節能減碳的政策,因此我認為只要業者能夠推出省油又降低空氣污染或使用替代燃料的車子,不論什麼方式都應該得到補助才對,而不只限於進口的油電混合車。

現今油電混合車的售價約是一般同型傳統車款的2倍,雖然可有85,000元補助,大多數的汽車消費者還是只能心動而買不動的。也就是說只有在金字塔頂層的消費者才買得起,銷售量必定非常少,對整體節能減碳的效果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政府施政應從大處著眼,為什麼不去思考補助能夠超越國家油耗標準10%以上、獲得能源局節能標章的省油車呢?這樣做,由於車輛數量較多、較平民化,不但可增進汽車的銷售量,也可以擴大省油環保的節流成效。精采內文

 
 
 
前瞻2009環境趨勢:綠色經濟=暖化與經濟的雙重解藥

本報2009年1月6日台北訊

全球正面臨地球暖化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危機,追求兼顧環境的經濟發展已是國際共識,台灣準備好了嗎?在今(6)日的「抗暖化,就是拼經濟」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指出,今(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將是決定未來國際走向的關鍵會議,台灣政府與企業界不能漠視。然而在立法配套方面,減碳三法中僅「再生能源條例」較樂觀,「溫室氣體減量法」反而退步;財經學者也指出,發展永續的綠色經濟是趨勢,未來各國勢必走向計畫經濟。

對於2009年的環境趨勢,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觀察,各國今年將如火如荼進行新氣候協議的研商,來接替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目前連尚未列入京都議定書規範的墨西哥和韓國,都已經喊出減量目標,台灣也將面臨壓力。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張楊乾表示,這對企業來說是綠色復甦的機會,消費者更可在中間扮演重要角色,消費者的力量覺醒,可以促進節能產品與綠領工作復興、邁向綠色經濟。政大財政系主任林其昂則建議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從市場經濟走向有公民參與基礎的計畫經濟,並且應該要求國營企業公佈CSR報告書,促進經濟轉型。

林其昂認為,台灣政府不要過度急躁、急著解決問題,必須更有系統的規劃,要將2009年定位成釐清問題,作為未來發展計畫的一年。然而,對於目前政府的作為,他不抱持太大的期望。

不過,作為立法配套的「減碳三法」前景,除了「再生能源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法」均不樂觀。「2009年,是台灣減碳三法立法的關鍵時期,其中溫減法更涉及『碳主權』的重大爭議」田秋堇直指溫減法目前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減碳三法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目前已通過委員會審查,即將進入朝野協商階段。立委黃淑英表示,溫減法在上一屆立法院未通過原因,在於未明訂減量目標和期程,此次審查的版本不僅沒有減量目標,還多了拍賣、配送、抵換專案等諸多爭議。

立委田秋堇更直指行政院版溫減法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涉及「碳主權」爭議。目前許多爭議條文保留,即將進行朝野協商,他也坦承,國民黨在國會中佔多數優勢,如果送進院會表決,不是全有就是全無、情況悲觀。田秋堇也提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因為具體、民眾較易瞭解,並且可以兼顧環保與促進經濟發展,是減碳三法中最樂觀的一法。而能源稅法是溫室氣體減量法的基準,但卻因涉及全民稅制問題,目前遲遲沒有進展。田秋堇說,環保法案的立法,需要民眾一起來關心,「讓不關心與抵制的立委覺得丟臉」。

上述談話發表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日上午主辦的「扭轉囧環境,搶救囧經濟」2009環境議題前瞻系列座談會之「系列一:抗暖化,就是拼經濟」座談會,以網路直播開講的方式,發表2009抗暖化、拼經濟的發展趨勢,全程可上網瀏覽,網址為http://zh-tw.justin.tv/caplio17/archive#。

「扭轉囧環境,搶救囧經濟」系列座談會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與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協辦。1月13日、15日上午,還有兩場系列座談會。活動網址請見:http://e-info.org.tw/edm/2009agenda/NEW-EDM.html

 

Top

 
 
  生物簡介:故事的完結?保育的開始!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大約一年前的秋天,南瑪都颱風過境後,一則電視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颱風過境後,臺北縣大漢溪的河濱公園出現上百條毒蛇,四處亂竄!」基於對新聞媒體長久以來報導動物訊息真實性的質疑,加上其他眾多原因的驅使下,當下決定與當地政府相關局處聯絡,協助處理該批蛇類。

 南瑪都颱風過境後河濱公園所捕捉的無毒蛇類處理過程

翌日上午前往暫時留置的消防隊,清點之後,共計有無毒的花浪蛇33條、草花蛇27條、臭青公6條、赤背松柏根3條、南蛇1條。諷刺的是,所謂的百條毒蛇中,真正的毒蛇只有一條新生、且因擠壓而奄奄一息的「眼鏡蛇」幼蛇!

多數的人可能會將這些突然大量出現的蛇群,歸因於人為放生。但事實究竟如何?

在人類尚未「入侵」低海拔環境時,這些蛇類都曾經是生活其中的要角;而後隨著開發工、商、住、辦之用,多數適合蛇類棲息的環境消失不見了;與都會區一牆之隔的堤防外濱水帶(Riparian zone),也就是所謂景觀豪宅廣告中所強調的水岸,便成為低海拔蛇類的最後避難所。牠們如同都會區中的難民一般,棲身於每當颱風、豪雨來時水位便會劇烈上漲的水岸綠帶;但連這些區域,近年來也多被規劃成河濱公園、運動公園或自行車道,使得這一低海拔動物的最後避難所,也難逃人類入侵的命運。

美麗且愛吃蟾蜍的台灣赤鍊蛇

多數人在進行戶外活動時,一旦看見蛇,走避是比較好的反應,其他如玩弄、追打等狀況均屢見不鮮。有人還會利用腳踏車或其他車輛惡意輾過,甚至重覆來回輾壓,欲致其於死地的意圖明顯。

當時除了草花蛇是由於每年10月中下旬進行交配生殖而大量出現外,其他則多因該時節為入冬前最後的溫暖季節,趁機出現活動、補充能量。但不巧遇上南瑪都颱風過境,這些蛇類於是被上漲的河水驅趕至河堤邊人類經常活動的區域,因此而形成颱風過後大量蛇類出沒於河濱公園的情景。

這些被捕獲留置的蛇類,外觀上與一般被人基於某些特定目的放生的蛇類不同。多數被人捕捉做為放生之用的蛇類,由於留置於籠內的時間長,鼻吻端通常有持續頂撞籠子所留下的傷痕,並因沒有進食,多數個體均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脫水、消瘦或蛻皮狀況不佳的情形。但此次捕捉到的所有個體,並無前述的情形,有許多個體是剛捕食完獵物後不久即被捕獲,由於捕捉及運送過程中的干擾,而紛紛將未及消化的獵物吐出。這些獵物在比對後,發現全都是當地環境中生存的動物,包括蛙類、魚類、鼠類、鼩鼱等等。

捕鼠高手:黑眉錦蛇
 

草花蛇與花浪蛇均為中小型的半水棲蛇類,但前者對水域的依存度較高,後者較低,過去鄉下地方的農民,通常稱之為水蛇或草仔蛇,其中草花蛇是目前台灣的無毒蛇中,單次生殖產下卵數最高記錄者,在我過去的記錄中有產下113枚卵的記錄,但因所需的孵化時間長達兩個月,因此往往容易成為另一共域、且以爬行類卵為主食的赤背松柏根蛇所取食,能成功孵化並長成的比例並不高。另外,俗稱鮕呆的七星鱧、臭青公、眼鏡蛇、雨傘節及一些鷺科鳥類,也經常在水中及陸地上捕食此兩種蛇為食,彼此互成一個小型的食物鏈。

在本次參與處理的過程中,令人發現國內有許多單位,存在著極大的改善空間。首先是負責處理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有心卻無充足的經驗與資源,來面對並處理一時湧入的大量動物,同時還得不時應付媒體,避免被斷章取義,做出與事實不符的報導。其次是辛苦的消防同仁,在被賦與第一線處理動物任務的同時,卻未得到良好而專業訓練;加上使用的工具器材不足,收容的動物無法得到妥善的照料,導致以蛇為食的蛇類與其他被食的種類放置同籠。大量蛇類擠在4個破舊的鐵籠中,又為了防止牠們脫逃,而以垃圾袋層層包裹後放置於消防車上,擁擠的空間加上悶熱不流通的空氣,導致部分蛇類往生。這些缺失與不足之處,都需藉由政府的重視與投入而來改變。

過程中令人覺得最需要再教育的是我們的新聞媒體。當媒體記者聞風而至,處理的過程中不斷要求配合演出以拍取聳動的畫面,這些所謂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孰不知這樣的報導方式,正是加深民眾對蛇類產生負面觀感的原因之一。

深粉紅色的紅竹蛇成蛇

或許久居於都市中的人們除了動物園、水族寵物販售店及鄰居飼養不小心脫逃的寵物蛇之外,一輩子可能都沒什麼機會接觸到這種動物。當我們的教科書專注介紹著六大毒蛇的危險性時,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牠們只是台灣陸棲蛇類總數的零頭,更遑論去了解台灣多數的蛇是無毒且有著美麗的外表;大家也普遍不了解,蛇類的多樣性在維護環境的生態平衡上,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多數的都市人總會提到居住於都市之中空氣污染嚴重,也習慣生活周圍不會有蛇或其他野生動物出現,但或許不會有人去思考,為什麼都市裡面沒有蛇?我時常告訴別人,當你在住家附近看到野生蛇時別緊張,因為那表示你家附近的生態狀況還不錯,至少還養得起蛇!

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育,不是僅僅關注可愛的、稀有的、美麗的物種,也不應該僅只將目光放在那些存在於遠離都會的山林之中,另人悸動且浪漫的探險,因為生態體系是由眾多的小零件(物種)相互搭配組裝所構成,套句人類的話語,牠們只是單純的想在景氣(棲息環境)不佳的狀況中,混口飯吃,討個生活,又何必苦苦相逼呢?

體色豔麗的高砂錦蛇

很高興也感謝此次環境資訊協會提供一個絕佳的交流平台,讓我這個不務正業、整天玩蛇的弄蛇人,從我們所認識的蛇來談一談這個令多數人所嫌惡的生物,在現今的環境及保育上所面臨的問題。我也試著從前面8篇生澀不流暢的文筆,加上離離落落、七拼八湊的文字敘述中,跳躍式擠出我這17年來對這些動物的認識。

恐懼或許只是無知最簡單的一種表現方式,在我所認識的人中,包括我的學生,開始有了接觸蛇的經驗之後,對這種奇妙的動物,往往會從一開始的害怕,轉變成好奇,甚至是關心、在意!我並不期望各位看倌對蛇的態度能有所轉變,但至少避免對牠們造成一些負面傷害,也可以算是一種保育!此外,您也可以選擇去了解、認識它,當您呼朋引伴去觀察、記錄牠們時,也請您保持適當的距離,拍照時請不要以大量的閃光燈同時對著牠們,蛇並沒有您所認為的那麼堅強!

自湖中探頭觀望四周的半水棲白腹游蛇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美國國家安全部建議 設傳染病防衛實驗室

摘譯自2008年12月26日ENS美國,堪薩斯州報導;鄭佳宜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美國某牧場所立出杜絕感染的標語。圖片提供:Ian Britton。美國國家安全部建議,將國家生物及農業防衛研發所(National Bio and Agro-Defense Facility)設立在曼哈頓的堪薩斯州立大學。這個單位主要在研究會影響家畜的外來動物和傳染病,特別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美國獸醫學會(AVMA)代表超過7萬6千名在公私立醫院、政府機關、業界、學界和聯邦單位工作的獸醫,也支持這項聯邦法案。

12月初發佈的環境影響總結綱要報告(FEIS)分析6個候選興建地點的潛在風險,分別是喬治亞州的雅典城、堪薩斯州的曼哈頓、密西西比州的麥迪遜縣、北卡的格蘭維爾縣、德州的聖安東尼和紐約州的梅島。

報告書指出,堪薩斯的優勢包括鄰近研究區域,人才不虞,包括堪薩斯州立獸醫學院、農業學院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國家生物及農業防衛研發所對堪薩斯市周遭密集的動物健康公司也有幫助,最近一個新構想便是將該區發展為堪薩斯市的動物健康走廊。

國家安全部的科學科技組12月初發佈研發所的環境影響總結綱要報告(FEIS),預定2009年1月12日正式公佈。研發所的設計從今年展開,明年開始興建,預計2015年之前展開運作。

這個新單位將會用於研究人畜共通的病毒傳染病,包括如下所列之疾病:

口蹄疫:畜養和野生偶蹄動物的病毒急性傳染病,病徵是發燒、跛瘸、口足舌頭和乳頭出現水泡,口蹄疫被認為是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倘若在美國爆發,估計將損失370億美金。

豬瘟:野生和畜養豬是目前已知的自然宿主,高度的致病性使其蔓延全球,在尚未爆發疫情的國家隨時可能出現一波極嚴重的流行。豬瘟爆發不僅對國內和國際間的豬肉和豬肉製品貿易都會有嚴重影響,還需研擬更完善的因應措施。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死亡率的傳染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或疫苗足以預防或治療。

裂谷熱:感染人和偶蹄動物(包括綿羊、山羊、牛、駱駝、水牛和鹿)的病毒性傳染病,美國還沒有適當的應對措施。有局部爆發的風險,美國農業部、國家安全部和其他相關單位認為裂谷熱值得高度關注。

牛肺疫(傳染性牛胸膜炎):是由一種多形性菌(Mycoplasma mycoides)傳染,主要感染牛,包括歐洲牛和瘤牛(Zebu),沒有治療方式。可感染山羊的是相似的另一種菌。

日本腦炎:和聖路易腦炎病毒相似,日本腦炎病毒可在畜養豬和野生鳥的血液中繁殖,病毒可感染人、大部分畜養動物、鳥、蝙蝠、蛇和青蛙。

立百病毒:生物安全第四級的病毒,1999年被發現。透過接觸傳染,可感染人類與豬隻,但傳染機制仍未釐清,只知道需要接觸感染部位或體液。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造成呼吸道和腦炎,目前仍缺乏藥物和其他治療方式,也沒有應對措施。

亨德拉病毒:生物安全第四級的病毒,先前被稱作馬痲疹病毒,1994年被分離出來。目前還不清楚亨德拉病毒有哪些自然宿主,只知道馬和人類是主要感染對象,澳洲爆發疫情時,病徵包括神經和呼吸道症狀。

更多資訊請參考這裡

Top

 
 
 
海藻 溫室效應救星

摘錄自2009年1月4日英國週日郵報報導

一支在南極大陸外海的英國皇家海軍軍艦「堅持號」上的研究團隊發現,冰融化時會將細微的鐵粒子釋放到海中;吃鐵粒子的海藻會增生形成藻華,並吸收有害的二氧化碳,然後帶著二氧化碳下沉,將這種有害的溫室氣體鎖在海底達數百年之久。研究團隊認為,此一過程掌握解決全球溫度攀升之鑰。

研究人員計畫在位於福克蘭群島東南方1287公里的英屬南喬治亞島進行實驗,以驗證該現象是否真的能抑制逐漸增加的碳排放。研究人員將使用數噸的硫酸鐵來製造人造藻華。冰融化刺激海藻增生進而鎖住二氧化碳的過程,已在與世隔絕的南冰洋自然運作了億萬年之久,科學家們因而獲得聯合國批准在此進行實驗。

此一實驗的目的在於了解,人造鐵施肥是否能在南冰洋製造更多海藻。跟其他海洋不同的是,面積約5180萬平方公里、含鐵量低的南冰洋,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未開發資源。科學家表示,倘若在該海域進行鐵施肥,則其增生的海藻可除掉35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石化燃料年度碳排放的8分之1,以及相當於印度與日本等快速發展的工業國的碳排放總量。

但專家也警告說,海藻除碳是否真能奏效還言之過早。科學家們目前最想知道的是,究竟會有多少海藻沉入海底,倘若海藻沒有沉入海底,而是只下沉到距離海平面數公尺處,仍然會將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釋放回大氣層。

Top

 
 
 
共和黨:碳限排沒問題 補助新能源沒門!

摘錄自2009年1月4日人民網環保頻道報導

毫無疑問,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及其民主黨控制的美國國會將採取某些稅收手段對碳排放加以限制,但對立黨派共和黨人卻聲稱不管是碳排放稅還是碳限額與貿易體系,都會給美國經濟增加極大負擔。近日《華爾街日報》刊載文章稱現在共和黨已經調整他們的反對策略,將攻擊重點放在碳排放稅的收益用於補助前景不妙的再生能源研發。

共和黨稱,碳排放稅不會將收益返還給消費者,民主黨操縱的國會將會把稅收補助給狂熱的特殊能源開發,特別是風能和生物燃料。共和黨稱,風力發電只能將25%的能量轉化為電能,而且其輸出電量隨時都在改變。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風還只是一種麻煩,而遠非一種能量來源。生物燃料也已經被證明是一場更大的災難,它吞噬掉30%的糧食作物產量,夷平大片熱帶雨林,卻僅僅取代3%的石油需求。此外,太陽能雖具有不需額外補助就能達到降低碳排放量的好處,但太陽能發電在最大程度上依賴於炎熱的夏季陽光,所以在用電高峰,通常還是要靠昂貴的燃氣電機來提供能源。

也許對於共和黨人來說,比較謹慎的立場是:「碳限排,沒問題;補助新能源?沒門。」 他們認為,啟動碳排放稅或者拍賣碳限額與貿易許可之後的收益如果用以削減其他方面的稅收,那麼就不會損害經濟發展;需要避免的是野蠻的、國會操縱下投機式的替代能源繁榮。正如洛克菲勒大學人類環境課題組主任傑斯•阿蘇貝爾(Jesse Ausubel)所說:「再生能源將會是下一個垮臺的次級抵押貸款。」

Top

 
 
 
最夯!最稀奇! 「自然生命印象」生態短片得獎名單出爐

本報2009年1月4日台北訊,湯谷明報導

台灣擁有多樣的自然環境,孕育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近年,林務局、國家公園及特有生物中心等公部門,陸續將珍貴的自然資源拍攝成影音資料,為提高影片的閱聽率及多面向的應用,自2005年起林務局即與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自然影像的數位化及推廣,設立「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收錄及連接上百部的自然影音,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讓民眾也能「坐在家中盡覽台灣生態之美」,同時提供一個討論及分享的平台,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生態影音資料庫。

「看過蜘蛛網,但是看過蜘蛛結網嗎?」為鼓勵民眾參與自然影音的創作,2008年持續舉辦「自然生命印象」生態短片徵件比賽,其中不乏令人「驚豔」的作品。努力滾糞球的糞金龜、辛勤織網的人面蜘蛛、揮舞著大螯的招潮蟹,及遭受攻擊的長腳蜂等,都成為鏡頭下的最佳主角,其有趣的行為及精彩的生活都被忠實的記錄下。其實這些都屬野外常見的動物,只是常被人們忽略,更遑論停下腳步慢慢觀察;透過拍攝者的「長期跟監」,終於讓大家有機會一窺牠們的「私密生活」。

而作品中最特別的,莫過於野外不易見到的台灣黑熊、水鹿及綠蠵龜;「水鹿滾一夏」利用野地架設的紅外線感應數位相機,拍攝到公水鹿發情時特殊的泥浴打滾行為。「內本鹿行腳之熊出沒注意」是研究生黃苑蓉與台東延平部落的布農朋友在回內本路舊部落的尋根途中,無意間拍攝到在野地活動的台灣黑熊,雖然距離遙遠、影像不甚清楚,但是連部落裡80多歲的耆老都直呼這是第一次看見熊走路的樣子。「生命三部曲:大海龜的故事」,則是由曾經投入綠蠵龜研究的潘佳修所製作,記錄綠蠵龜海中覓食、產卵、小海龜誕生的過程,帶大家遨遊於神秘的海洋世界。所有作品已收錄於網站中,歡迎大家上網點閱。

網站中並設有「課程輔助教材」,鼓勵老師利用網站資料從事教學活動,目前有「無尾鳳蝶的故事」、「奧萬大的春天--青背山雀的生命之歌」國小及國中版的教案,可免費下載使用。網站另有英文版面,提供外國人士認識台灣生態的管道。

想認識台灣的美麗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請上「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Top

 
 
 
10國寶赴港 中華鱘3死2病

摘錄自2009年1月5日聯合報香港報導

大陸贈送香港的10條國寶魚「中華鱘」,半年來死了3條,另有2條生病,專家懷疑與不適應「海化」過程有關。香港立法會有議員認為中華鱘可能不適應香港環境,建議將剩下的7條歸還大陸。

大陸2008年中贈送10條7至10歲的中華鱘給香港,慶祝香港回歸11周年,海洋公園特闢中華鱘館飼養,半年來吸引大批遊客前往參觀。但才剛抵港不久,「中華鱘五號」便被同住的海狼魚咬死。另「中華鱘七號」在2008年12月3日死亡,原因是不適應「海化」,而二號和六號亦出現食欲不振被隔離治療。 「中華鱘一號」則在2009年1月2日淩晨死亡。海洋公園表示,解剖結果顯示魚頭有傷痕,腦內有積血,初步估計是不適應「海化」環境,影響免疫系統死亡。 

專家稱,野生中華鱘是在淡水的河中生長,到了半歲至一歲時,會隨水流游到大海生活,稱為「海化」過程,待十多歲「海化」成熟後返回淡水河中產卵。大陸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表示,野生中華鱘均能成功從大海遊返淡水河中繁殖,但如何令人工環境中長大的中華鱘繁衍下一代,人工「海化」是一個關鍵問題。

Top

 
  論壇:鼓勵換車減碳 方案為德不卒

作者:郭守穗(警察大學汽車學教授)

2005年是國內汽車銷售量的高峰,達51萬多輛,自此開始如雲霄飛車般的急速下滑,2006年跌到36萬輛,2007年不到32萬輛,而2008年更是慘兮兮,1到11月只買出21萬多輛,估計整年將很難超過23萬輛。

我在上月底曾應車輛公會的邀請,到立法院參加李嘉進委員主辦的振興台灣汽車產業的公聽會,經大家嘶吼之後,總算政府有了回應:行政院會《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明定2009年底前報廢舊車並買新小客車,只要出示舊車報廢證明文件,就可以扣抵新台幣30,000元的貨物稅。而環保署也敲定,民眾如淘汰舊車購買2000cc以下的油電車,可獲補助85,000元,創國內環保車最高補助金額。

補助對象 應不限於高價油電車

政府補助購置新車的出發點,是鼓勵汽車消費者響應節能減碳的政策,因此我認為只要業者能夠推出省油又降低空氣污染或使用替代燃料的車子,不論什麼方式都應該得到補助才對,而不只限於進口的油電混合車。

現今油電混合車的售價約是一般同型傳統車款的2倍,雖然可有85,000元補助,大多數的汽車消費者還是只能心動而買不動的。也就是說只有在金字塔頂層的消費者才買得起,銷售量必定非常少,對整體節能減碳的效果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政府施政應從大處著眼,為什麼不去思考補助能夠超越國家油耗標準10%以上、獲得能源局節能標章的省油車呢?這樣做,由於車輛數量較多、較平民化,不但可增進汽車的銷售量,也可以擴大省油環保的節流成效。

油價雖降 仍應速尋替代品

現在國際石油價格雖然直直落,但政府對替代燃料的開發、推廣,卻不可鬆懈!除了油氣混合車(瓦斯車)之外,生質柴油及酒精汽油必須快馬加鞭地積極推展,並努力增高生柴及酒精的含量比例,這才是目前減少對進口石油依賴最實際也最有效的開源做法。

我們寶島原本是世界蔗糖的主要生產地區之一,而蔗糖發酵就可輕易轉化為酒精。目前台糖公司尚擁有5萬多公頃的廣大蔗田,是我們在能源上賴以生存的寶貝及根本,絕不可再任意揮霍轉讓或變賣了。由蔗糖變酒精是我們不須外求的本土再生能源,只要每年種植甘蔗,我們就可以獲得酒精燃料。限於土地面積的限制,台糖所生產的酒精也許不夠全國交通用,但起碼可以減少石油的進口,增加蔗農的收益,減少排煙污染。

生產酒精燃料或生質柴油也許在現階段並不經濟,也許也會用到一些石化能源,但能源本土化、再生化、多元化卻是能源短缺的台灣必須走的道路。學學巴西吧,經過30年來的努力,人家已經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成為能源獨立自主的國家,也請馬政府加加油吧!

※關於郭守穗:郭博士自懂事以來,就對車輛工程十分有興趣,及長負笈美國MIT專攻引擎之改造及實驗,深知動手實作之重要性,復至底特律WSU讀博士時,亦埋首於內燃機實驗室作引擎爆震及酒精汽油之研究。回國從事教職後,也不忘藉動手實作培養學生之手腦並用能力,而郭博士也是每年SAE自動機工程學會所舉辦的「全國大專學生超級省油車大賽」的始作俑者。現在的郭博士,除透過收音機傳播「你愛車•車愛你」的理念,並助各地消保官處理買車、修車的糾紛;他自謙平時既做公益又有車輛實務學習機會,全然樂於其中。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之「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高美鈴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