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8.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地球公民協會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台灣生態學會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珊瑚礁學會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88水災的思考

I'iwi是一種夏威夷的鳥類,屬瀕絕物種。攝影:Jack Jeffrey。提供:美國內政部。
google上的災區地圖

1958年87水災重創台灣中南部,50年後的8月8日,莫拉克颱風挾帶豐沛雨量襲台,水患四起,斷水、斷電、斷橋,中南部許多地方成了孤島,一些NGO也遭殃。

災區情況藉由網路科技,將相關訊息大量更新,有網友藉以google 地圖建立最新災情地圖另外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成員自設網站「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 串起最新的災區訊息與物資收受窗口。更有熱心網友建立專用的推特帳號噗浪帳號 讓有心援助的民眾得以將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這次台灣50年來最重的水患,再度引起國土規畫的相關討論,台灣立報記者胡慕情,在部落格報導88水患的思考」中, 寫下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的期許:「希望政府與民間都能在災後痛定思痛,思考人與環境如何共存, 並承認災變事實,進一步改善體制,避免下一次災難的發生。」考驗,才正要開始……

 
 
  我們的島:阿斌的有機夢
藤壺伸出長長的交尾器;圖片提供:余慧盈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張光宗

在菱角田裡,水雉踩著優雅的步伐,在菱葉上穿梭。黑翹的尾巴,看起來很像菱角,因此農民又叫他們菱角鳥。過去,水雉是台灣平原常見的留鳥,隨著經濟開發,水田和埤塘變少了,讓水雉的生活空間受限,數量也跟著下降。真理大學的莊孟憲老師,找來慈心基金會合作,希望透過產業合作的方式,保存菱角田,自然也能護佑依賴菱角田生活的生物,年輕農夫阿斌認同他們的理念,加入了保育行列,究竟阿斌會怎麼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加拿大的豎琴海豹幼獸;圖片提供:IFAW

莫拉克颱風襲捲南台灣,造成嚴重農業損失,根據農糧署初步估計農業災害損失已超過十億元以上!其中高雄、屏東與花蓮災情最慘,都已達到「現金救助」災區。

除農業損失之外,嘉義東石、布袋沿海面積逾3000公頃的沿海養殖業,今年6月曾因蓮花颱風帶來的強風造成蚵架損毀,受災戶尚未修補,再度受到颱風侵擾

另外豐沛的雨量將台東山區的漂流木沖刷到富岡漁港,原本的汪洋幾乎被木頭覆蓋。漂流木堆積引發民眾前往撿拾,臺東林區管理處表示,目前在海濱或河岸檢拾漂流木,既危險又違法,民眾應等候地方政府清理註記完畢並公告後,才可以開始撿拾漂流木。

颱風來臨期間,一艘遊輪擱淺於墾丁外海,環保署及墾丁國家公園如臨大敵,墾管處已成立應變小組,和環保單位共同防止油汙外洩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八八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
未來新手機可邊講話邊發電

作者:munch

屏東淹大水,一幕幕的景象,彷如不斷重覆的歷史,當災情產生民怨四起,八百億的治水方案成為最大救贖。

但是,不斷加高堤坊、疏浚河道,能不能解決年年高昇的降雨量,帶來的超大水量,甚至蓄滿河水的堤坊,一旦決堤,瞬間的暴洪,會不會成為更恐怖的自然殺手。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阿斌的有機夢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張光宗

在菱角田裡,水雉踩著優雅的步伐,在菱葉上穿梭。黑翹的尾巴,看起來很像菱角,因此農民又叫他們菱角鳥。過去,水雉是台灣平原常見的留鳥,隨著經濟開發,水田和埤塘變少了,讓水雉的生活空間受限,數量也跟著下降。真理大學的莊孟憲老師,找來慈心基金會合作,希望透過產業合作的方式,保存菱角田,自然也能護佑依賴菱角田生活的生物,年輕農夫阿斌認同他們的理念,加入了保育行列,究竟阿斌會怎麼做?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住在台南縣官田鄉的年輕農夫李价斌,大家都叫他阿斌,他跟台南縣官田鄉許多的農夫一樣,種稻子也種菱角,不一樣的是,他有一個有機夢想,正在茁壯……

菱角田中,水雉正忙著覓食,每一方的菱角田,都提供許多生物棲身的場所。真理大學自然資源系的莊孟憲老師,在進行蛙類調查時,發現台南縣的菱角田,隨著經濟開發、休耕、菱農老化等問題,面積有縮減的趨勢,而農藥的使用也影響依賴菱角田生存的水雉、青蛙等生物,於是他找農民進行有機產業合作,計畫復育菱角田的生態系。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從小跟著老一輩務農的阿斌,其實對以往用慣行農法種植菱角,一直存有疑惑。在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協助下,里仁有機商店保證收購阿斌的有機菱角,讓阿斌決定先用0.58公頃的農地,加入實驗的行列。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有機作物不能噴灑農藥,因此水生作物常見的害蟲水螟蛾,阿斌用大肚魚來控制,福壽螺和水藻則是交給綠頭鴨,希望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來防止病蟲害。

有機菱角,產量只有慣行農法的一半,因此售價較高,如果沒有消費者的支持,很難繼續下去。為了加強消費者和有機農民之間的聯繫,里仁有機商店經常安排農場體驗活動,藉由消費者的參與,給予有機農民鼓勵。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經過一年半的努力,阿斌有機田裡的生物多了起來,除了水雉之外,紅冠水雞、高蹺鴴也成了常客,紅冠水雞甚至大剌剌地,就在人來人往的田埂上築巢生蛋。水雉離去,菱角田輪作為稻田,麻雀被成熟的稻穗吸引前來,每到豐收的季節,就是農人們傷透腦筋的時候。這一次阿斌準備了秘密武器,這個外表看似大型十字架的工具,在天空中拉出一道道的黑色線條,若隱若現,不仔細看的話,很難發現它的存在,阿斌說當麻雀飛撲而下,一碰觸到黑線,就會受到驚嚇而離去。

除了要防範天上飛的,還有地上爬的,這一圈圈看似外星圖騰的作品,都是老鼠的傑作。不能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讓有機農業充滿挑戰,除了和生物鬥智,還有病蟲害。

今年的穗稻熱病和氣候異常造成不稔實,讓阿斌看著大片已結穗的稻田,也只能搖頭嘆息。阿斌認為相較於慣行農法,有機農業的研究資料相對地少,自然也無從得知,該如何因應。

另外,他還必須面對像是鄰田污染的難題,尤其台灣的農田緊密相鄰,想要找到獨立的地方並不容易,而龐大的有機檢驗費用,也是農夫們沉重的負擔,一道道的難題,就像是沉重的枷鎖,讓有心要大面積做有機的農民,舉步維艱。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就算好不容易種出有機米,卻因為人工成本和產量的因素,讓有機米的價格無法走入常民生活,也就無法普及。雖然阿斌每次來到有機田裡,心情都很愉快,但是回到現實面的考量,有機農業所要面臨的風險,讓有心從事有機的農民心中掙扎不已。

對於使用慣行農法,阿斌感到無奈也盡量減少施藥的次數,他認為如果政府或是企業能夠當農民的後盾,或許就能加速台灣全面發展有機農業的腳步。

一個晴朗的早上,阿斌掛上有機農場的招牌,這裡雖然不大,卻是一群人的夢想發源之地,未來這些困境若能被一一解決,台灣的有機農業,就能有新的希望。

今年阿斌的有機稻米受到穗稻熱病和氣候異常造成不稔實侵襲後,碾出的白米只有360公斤,換算下來這一期稻作收入大約是兩三萬,半年辛苦下來,收入和支出似乎不成正比,從事有機農業充滿變數,對以大量栽種農作為生的農民來說,是一大挑戰。

Top

 
 
 
農業災損初估已破十億 高雄、屏東與花蓮列現金救助災區

摘錄自2009年8月9日中廣報導

88水災肆虐,造成南台灣變成水鄉澤國,根據農糧署初步估計農業災害損失已超過十億元以上!其中高雄、屏東與花蓮災情最慘,都已達到「現金救助」災區,因為豪大雨持續下,各縣市農業災害可能會持續往上修正。

中度颱風莫拉克,所帶來旺盛的氣流ㄧ在滯留在台灣上空,引發八八水災嚴重肆虐,造成南台灣幾乎變成水鄉澤國災情慘重,根據農糧署匯整各縣市通報的資料、經副署長蔡精強初步估計,光是農糧、蔬菜與水果部分的農業災害損失就高達九億七千九百多萬,如果再加上林漁牧等產業,絕對是超過十億元以上!除了屏東、台南與嘉義沿海養殖漁業受損相當慘之外,各地即將進入盛產的文旦、柚子等柑橘類以及香蕉、木瓜等水果,還有各類蔬菜的損害也相當慘,颱風過後都將會浮現供應斷層的危機。

Top

 
 
 
平掛式養蚵 這次恐也掛

摘錄自2009年8月9日自由時報報導

嘉義東石、布袋沿海牡蠣放養面積逾3000公頃,今年6月蓮花颱風帶來強風、海流,造成「浮筏式」蚵棚受損、漂流,蚵農損失合計逾2億元,農委會漁業署日前已比照農業天然災害辦理專案救助,協助蚵農復養;孰料,受災戶尚在申報作業階段,竟又遇到颱風「二度傷害」。

嘉縣牡蠣養殖產銷協會理事長王永順表示,「浮筏式」蚵棚於蓮花颱風已損失慘重,昨日沿海風強雨大,蚵農們擔心倖存的「平掛式」養蚵也難逃一劫,沿海風浪大,蚵農仍無法出海勘災。

Top

 
 
  富岡漁港被漂流木塞爆

摘錄自2009年8月9日今日新聞報導

莫拉克颱風為台東帶來驚人雨量,也將山區的漂流木沖刷到富岡漁港,原本的汪洋幾乎被木頭覆蓋,不曾見過的景象讓當地漁民也傻眼。

豪雨不斷,原本在山區的木頭被雨水沖刷,流入台東富岡漁港,成了壯觀的漂流木河;對比富岡漁港原本的美麗,莫拉克侵襲過後的此地,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在水中漂動的木頭很可觀,靜止在岸邊的甚至堆了好幾層,有的木頭就跟樹幹一樣粗,打壞了停在岸邊竹筏,就連漁船都難以倖免,一位富岡漁港的漁民抱怨,「這應該要賠償吧,這些木頭應該要趕緊處理,船都壞了啊!」另一位漁民說,「西南風來,轉向到這裡,木頭流不出去,就堵住了。」

Top

 
 
 
颱風後撿拾漂流木 林管處:危險和違法

摘錄自2009年8月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颱風帶來的豪雨,讓台東地區各溪流兩岸及出海口,堆積大量的漂流木,不少民眾冒險前往撿拾,臺東林區管理處表示,目前在海濱或河岸檢拾漂流木,既危險又違法。

莫拉克颱風帶來充沛的雨量,暴漲的溪水將民眾家園沖毀,也從上游沖出大量的漂流木,各地海濱及河岸都累積數量龐大的漂流木。台東林管處表示,依據「處理天然災害漂流木應注意事項」及森林法的規定,民眾應等候地方政府清理註記完畢並公告後,才可以開始撿拾漂流木,現階段千萬不要任意撿拾或受僱載運漂流木,以免觸犯刑法「竊盜」或「侵佔漂流物」等罪責。

Top

 
 
  油輪擱淺 屏縣環局望海興嘆

摘錄自2009年8月9日聯合報車城報導

7日晚上在墾丁海域擱淺的馬紹爾籍油輪W-OBUDMO號,船上載有100噸的重油及70噸的柴油,環保署及墾丁國家公園如臨大敵,準備防範漏油措施,但海上巨浪滔天,只能望海興嘆。

擱淺的位置,屬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距國立海洋博物館約1公里的後灣村旁。墾管處長林青說,擱淺處,陸域屬特別景觀區,海域是一般管制區,該處的珊瑚礁並不豐富。林青說,墾管處已成立應變小組,和環保單位共同防止油汙外洩。

這艘油輪重4950噸,長117公尺,從越南要往台中港途中遇颱風擱淺,雖然是油輪,幸好是空船,但船上尚有重油100噸及柴油70噸。

擔任油汙清除緊急應變小組召集人的屏東縣政府環保局科長高仁和說,因海象極壞,無法放攔油索,但工具都已準備好了。

Top

 
  論壇:八八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

作者:munch

屏東淹大水,一幕幕的景象,彷如不斷重覆的歷史,當災情產生民怨四起,八百億的治水方案成為最大救贖。

但是,不斷加高堤坊、疏浚河道,能不能解決年年高昇的降雨量,帶來的超大水量,甚至蓄滿河水的堤坊,一旦決堤,瞬間的暴洪,會不會成為更恐怖的自然殺手。

也許是該放棄偏重治水於河道的人定勝天思維,正視洪氾平原存在的事實,重新思考退地還水的自然策略。

先從一個歷史場景講起,屏東東港王船祭歷史悠久,在宗教儀式的背後,卻連結著屏東水患的故事。

在台灣西部沿岸,歷史上水患頻傳,死傷無數,為了悼祭亡魂,分別有牽水(車藏)、中元普渡等祭拜水魂的宗教儀式,而水患後的瘟疫橫行,也有供奉保生大帝、王爺的除疫驅癘的信仰。

屏東平原是一個沖積扇平原,由高屏溪、東港溪、林邊溪和士文溪四條河流的冲積形成。河水創造平原,地表上帶來沃土,地下礫石層形成平原下富含水源的地下水層,一個自然富饒之地,吸引先民前來開墾。

但是河水能創造平原,自然也能毀滅平原,氣候的變換,讓河水時而安靜,時而暴烈。在屏東平原上,一旦暴雨來臨,洪患侵襲,早期常造成重大傷亡,水患罹難者隨著洪流沖至河口,接連而至的酷熱氣候,引發瘟疫盛行,於是驅除瘟疫的東港王爺信仰,成為萬民誠敬恭奉的宗教儀式,其實包含著對於歷史水患的畏懼。

這樣的畏懼,讓先民謹守可在平原耕作,不宜平原居住的訓示,順應洪患的自然之道,其實洪氾也有補助土地養分的功能。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水利工程家鳥居信平,為了解決屏東平原在枯水期無水,暴雨期洪患的問題,設計一條橫斷在林邊溪,長約三百公尺的地下集水廊道,讓河水收集於地下水層,再引流灌溉種植稻米、甘蔗的平原。

國內學者丁澈士,高度推崇鳥居信平的設計,基本上已經奠定屏東平原的治水思維,善用地下水層,引水進入地底,平日蓄水,暴雨滯洪的觀念。

但是這樣的概念,在晚近一直被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不斷朝平原內開發,遺忘洪氾平原的歷史,高山的開墾伐木,讓山水瞬間進入平原,平原地表的人工設施,破壞阻礙地下水層的滲透,一切毀壞之後,只是深信加高的堤防,浚深的河道,能夠阻擋洪水的到來,引導洪水流走。

但是,歷史依舊重覆,再長再高的堤坊工程,根本無法為複雜的屏東水系築上高牆,加上工程品質的疏漏,總會有所缺口,一旦暴洪侵入,擋水堤坊反而成為鄉鎮困水的圍堤,排不出、抽不及的洪水,就在平原上四處漫佈,造成不斷重演的水患悲情。

長期以來,水利工程一直落在擋水分洪的思維上,但是對於暴雨洪水,根本不會乖乖的按照人類規劃的水道,順流入海,最後還是會依照自然地形,闖出自己的水路。

那麼,尊重歷史洪氾的區域,讓河道治理轉變為流域管理,順應自然地形整治水患,成為治水的生態思維。

今年四月,屏東縣召開總合治水論壇,就是以鳥居信平的思維為藍圖,屏東縣長曹啟鴻提出上游蓄水、中游吃水、下游排水的總體治水策略。

在眾多河流上游的大武山麓,保持林相生態,發揮海綿吸水的效應,在中游建立人工湖,除了滯洪,也讓地面水補注地下水,在上、中游二道蓄水疏洪防線後,下游則解決養殖魚塭超抽地下水,帶來地層下陷,造成排水不一的問題。

「退耕還河,退耕還林」,成為論壇中重要的思維,唯有正視河流洪氾的區域,減少人類的侵入,在水患時期避水而居,讓水能自然流入地底,或是向海而去,才是面對洪水侵襲的自然之道。

但是,潮洲人工湖計畫仍是受到置疑,認為有破壞生態、無助水患,中央也刪減預算,讓計畫陷入停頓,如何治理屏東水患,至今還是成為各方立論,相互角力的局面。

但是,防洪的設計,如果全然忽視洪氾區域的存在,只是想一昧依賴堤坊工程來擋住水患,保全人類的不當開發,太多的歷史教訓,已經警示著我們,更高的堤坊可以擋住更多的河水,但是相對也蓄積更多的水量,一旦決堤,暴洪來臨的速度,常常是在人們措手不及的狀況下,造成更大的傷亡。

台灣西部水患,早有歷史前鑑,也許在一而再的悲事重覆發生之後,該是反思現代治水工程,回到歷史之中,參考先民的經驗,那種危邦莫入,危水勿近,順水而生的自然謙卑心態。

*本文原刊於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munch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呂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