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破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台灣立報  

推薦瀏覽
地球憲章總部(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地球公民協會  
GreenMap System Home綠色生活地圖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綠黨  
 
  蘇花運輸政策不明 花蓮人要資訊公開易懂

 
【相關連結】

蘇花高爭議 環團籲依法開聽證會

公投蘇花高 預算、草案都被退

蘇花高方案 幾乎確定出局

花蓮在地青年站出來 支持蘇花高替代
方案
蘇花高轉為「蘇花改」後尚未環評,環保署先行於19日下午召開諮詢會議,邀請地方代表、環評委員及公路總局等相關單位聽取各方意見。地方團體與花蓮當地代表皆肯定環保署及交通部回歸源頭、從零開始的作法,但也質疑經建會及交通部未派員出席。地方團體認為2008年蘇花高環評被退乃因「上位計劃」未明,建議交通部或經建會多舉辦類似的諮詢會議,才能從源頭解決爭議。

引起較多討論的是南澳到和平路段是否方便運輸、替代方案三、四、五之長隧道設計是否必要、可行?挖隧道產生的廢土是否影響海岸生態?另砂石車對安全的影響,生態環境評估是否涵蓋足夠基礎調查、水文土質、生物承載量等問題,都受到被逐一檢視與討論。與會者也關切「上位計畫」是否已有清楚定位,計畫資訊要公開透明並簡單易懂。

精采內文

 
 
  綠眼睛看地球:資源染:送自己一件有草香和草色的衣服!

作者:莊詠婷

如果你會為身體選擇友善土地的食物,何不也為皮膚選擇溫柔的包覆?

談到友善的衣料,我們可能會想到原料的來源,例如有機棉,可是布料上面的顏色呢?染整廠的廢水往往造成嚴重污染,原因就在天然染料顏色不豔,且易褪色,一般會添加化學媒染劑以固色,鉻、鉛、鎘等金屬化合物便可能殘留衣物之上。

買到氣味難以洗除的臭衣服,令人不舒服,但若因外觀討好而將這點忽略,那便是獨厚視覺,而不理會鼻子及毛細孔等身體的其他訊息了。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一條漫長的抗爭之路!RCA工傷案第三次開庭,前RCA工人黃春窕三度站上證人席。馬拉松式的訊問過程正挑戰著這群為自己討公道的工人,包括他們的身體和鬥志。

能源補貼與節能減碳難兩全。中經院院長蕭代基出席經建會節能減碳國際研討會,專講時表示政府推動節能減碳,應該取消能源補貼政策。台南安平沙灘放眼望去全是垃圾,社大講師晁瑞光希望市府解決造成垃圾的保麗龍問題,嚴格執行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

網路地圖在天災時可以發揮哪些功能?這裡有些海地大地震災害以及救援工作透過地圖紀錄的成效,見識網路地圖神奇的功能。在亞洲,南韓宣佈,將管制垃圾食物的電視廣告,其中包含不得在任何時段的兒童節目中播出。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植物簡介:「蕨」對有趣:觀察蕨類的「不定芽」

作者:黃婉玲

蕨類植物遠於四億二千萬年前,便以身具維管束的優勢在植物界嶄露頭角,在三億多年前更以高壯雄偉的身軀,躍上世界舞台引領風騷,以孢子王朝的輝煌歲月,寫成石炭紀顯赫的歷史。曾幾何時,後起之秀──開花植物、種子植物奮起,除花粉、種子可藉風力、動物幫助傳播,且具有種皮、胚和胚乳等構造,可貯存大量的養分以抵抗不良的環境,果然後來居上,成為森林主流。蕨類因受限於孢子只適宜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萌芽生長,只得退居幕後,逐漸喪失生態上的優勢地位。

但是,蕨類植物並未因此被淘汰,雖然遠古時代以孢子繁殖方式依然保存至今,但窮則變、變則通,倒也發展出許多特殊的適應方式,如植株由巨木演化為草本,以減輕生存所需;由單葉發展出複雜的葉片構造,以利行光合作用等。而有些蕨類為了族群延續,除了靠拋撒大量的孢子繁殖(看天吃飯),更發展出用無性生殖方式──在植株上長出不定芽複製自己(天助自助,靠天也要靠自己)。

精采內文

 
     
  論壇:蘆薈花只適合苗條的小鳥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從頭份丈人手上帶來台北種的蘆薈,原本是要來吃,卻因為太懶而一直繁衍,花絮也隨著花季一直抽長,終於長到只能適合某些較苗條的小鳥。

以常見的野鳥都市三俠來說,輕巧的小精靈綠繡眼,每天早上都來陽台報到,近距離靜靜看他滿足地大快朵頤,享受冬天不情願出門前的一點悠閒,比起在匆忙的木柵捷運上,一瞥鑽到木棉紅花裡的夏日活跳身影,更感到自己還在這城市活著。

大一號的白頭翁,有時蠻強悍的,會去追趕綠繡眼。

精采內文

 
 
 
 
蘇花運輸政策不明 花蓮人要資訊公開易懂

本報2010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花蓮壯闊的海岸景觀是吸引遊客的一大賣點。(照片來源: 李育琴攝)蘇花高轉為「蘇花改」後尚未環評,環保署先行於19日下午召開諮詢會議,邀請地方代表、環評委員及公路總局等相關單位聽取各方意見。地方團體與花蓮當地代表皆肯定環保署及交通部回歸源頭、從零開始的作法,但也質疑經建會及交通部未派員出席。地方團體認為2008年蘇花高環評被退乃因「上位計劃」未明,建議交通部或經建會多舉辦類似的諮詢會議,才能從源頭解決爭議。

公路演變史:從對立到多元思考

無論蘇花高或蘇花改(台九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所指稱的不只是台9線蘇花公路路段之間公路修繕的形式,更大的意涵是解決花蓮人聯外以及區域內交通運輸,然而這個議題卻因政治因素被操弄成「要」或「不要」、「花蓮人」或「非花蓮人」等二元對立選項。隨著花東永續需求高漲,「蘇花高」逐漸演進為「蘇花替代道路」,而今則進一步為「改善計畫」。在交通部從零思考前提下,使得蘇花公路的意涵更多元豐富。諮詢會議現場,公路總局即提出「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短改善計畫」,研議中的五個替代方案及比較。 

其中引起較多討論的是南澳到和平路段是否方便運輸、替代方案三、四、五之長隧道設計是否必要、可行?挖隧道產生的廢土是否影響海岸生態?另砂石車對安全的影響,生態環境評估是否涵蓋足夠基礎調查、水文土質、生物承載量等問題,都受到被逐一檢視與討論。

與會者也關切「上位計畫」是否已有清楚定位,並認為決策者對永續花蓮的想像要深化,而工程改善計畫的資訊,不僅要公開透明,並要簡單易懂。

陸路交通不等於公路思考 安全不等於一條快速道路

與會人士對於改善計畫中,將陸路交通等同於公路的思考,頗不以為然。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陸路交通應包含鐵路思考,現在連汽車都可以運上火車,也可以運輸蔬菜,這些既存的鐵路功能都應予強化,甚至增加車廂和班次;除此之外,他提出「無縫接軌」的概念,即以鐵路接駁客運的配套達成綠色運輸。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也提到,計畫中未將鐵路運能評估在內,雖然在經費上較之前蘇花高的預算減少很多,但仍然是一筆龐大的預算,花這麼多錢改善修建的公路,結果若是讓鐵路乘客跑光光,有違東部永續的精神。

台9線蘇花公路段美麗的風光不應被政治人物污名為「死亡公路」,並讓民眾誤以為新開一條路就能解決安全的問題。潘翰聲認為公路總局應該公佈沿線幾個重要路段的死亡人數及車禍發生率,而非只攏統地提報死亡人數,卻未加以分析。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建議分析沿線肇事原因,供大眾參考。據他所知,肇事率以人為居多,尤以砂石車駕駛為主,因此應反映到砂石車管理機制,而非建新的公路解決。

永續花蓮應考慮社會人文面向

「化作春泥更護花青年行動聯盟」蔡中岳質疑快速便利的公路為花蓮帶來了人潮,炒熱地價之後,花蓮人還買得起自己家鄉的土地嗎?最後是否更加速貧富不均?他認為工程應以安全、穩定的回家之路、達成區域平衡發展為考量。「幸福花東促進會」黃斐悅表示,蘇花公路修建的問題不在於「要」或「不要」,而是「要什麼」。其中隱含的問題很多,也太過複雜,應幫助民眾了解蘇花交通議題的內涵,資訊應攤開來,更簡單、易懂、容易取得;類似的諮詢可以多辦幾場,充分與花蓮民眾溝通。

周東漢認為環境影響評估應納入社會、經濟、文化學者的意見,評估人潮、車潮帶給花蓮的衝擊;而安全不等同於快速。環評委員劉益昌認為東部有別於西部,有其特殊的文化;而花蓮屬於生活型態的生產,適合「慢活」城市,對於道路文化發展與文化資產應多關注。

賀陳旦建議應將花東地區視為離島,並比照離島設立「花東建設基金」。並建議在最小規模下修建蘇花公路並改善現存的交通問題(如落石坍方、砂石車等),而將多餘的經費挹注花東建設基金,讓當地人民仔細思考要怎麼的永續生活。

宜蘭縣環保局局長鄒燦陽則說,自有北宜高速公路之後,每逢假日塞車的現象,有如宜蘭人之夢魘。他擔心,有了蘇花高之後,情況更嚴重。

環境衝擊能避免就避免

環評委員李錦地認為公路總局提報之計畫,應該要提出五個替代方案對環境衝擊的比較,並將與環境相關的問題整理出來;此外,基礎工作必須落實,地下(地層以及水質)的事情要搞清楚。

邱文彥表示,此次會議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輔導要點」第四點,是有法可循的。他提出香港經驗指出,香港有所謂「環評三部曲:能避免就避免、能不蓋就不蓋;減量原則、生態補償」,因此建議工程單位應該朝生態調查以及破壞後之生態補償觀念思考,若需再請教各方,可再召開諮詢會議。

Top

 
 
  綠眼睛看地球:資源染:送自己一件有草香和草色的衣服!

作者:莊詠婷

如果你會為身體選擇友善土地的食物,何不也為皮膚選擇溫柔的包覆?

談到友善的衣料,我們可能會想到原料的來源,例如有機棉,可是布料上面的顏色呢?染整廠的廢水往往造成嚴重污染,原因就在天然染料顏色不豔,且易褪色,一般會添加化學媒染劑以固色,鉻、鉛、鎘等金屬化合物便可能殘留衣物之上。

買到氣味難以洗除的臭衣服,令人不舒服,但若因外觀討好而將這點忽略,那便是獨厚視覺,而不理會鼻子及毛細孔等身體的其他訊息了。

投入「資源染」七年的淑玲姊,這次在環教的所屋頂農園,和大家一起來染布,讓我們有機會去感受天然染料的魅力與智慧。這個奇怪的歐巴桑,總是開心的披掛著自己做自己染的衣服,在許多環境教育相關的研討場合晃來晃去,人群中,她的顏色總是和別人特別不一樣。

我們用的是被稱為「綠癌」的外來種小花蔓澤蘭、順天堂提供的廢棄中藥渣,以及雨水收集桶的雨水。

她特別解釋「資源染」和「植物染」的不同,資源染運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素材,如修枝殘葉、落花落果、過分蔓生的植物、泥土、咖啡渣,甚至生鏽的鐵釘,加上當地的水,可能是雨水、溪流、溫泉、海水、木灰水,與不同的織料發生關係。相同的素材在不同的季節,當然也會產出不同的色澤。

以及,人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資源,染程不以標準化來控制,隨機取材加上臨機應變,人人不同的背景和性情,再加上彼此的連結激盪,成就千變趣味。我想這就很像料理,染出來的東西,會有自己生活的味道。 

「染」字中右上方的「九」是多次的意思,要讓顏色濃烈,古傳的唯一之道是多次浸染。她堅持不用任何化學藥劑固色,也反對為求大量染品而大肆種植,或取之不道削弱健康植株的生命。因為那只是求快速方便,卻傷害了布料,也傷害了土地。

顏色會褪去是自然的,我們只是跟大地借顏色,終將復歸。色澤退去,待你再需要時,取些許的殘枝落果,新鮮的氣味轉而添上,也如同萬物更迭。

我們到環教所的人工濕地摘取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為外來的攀緣性植物,藉由纏繞樹幹向上生長而大量繁殖,最後會覆蓋在植物的冠層頂部,使被覆蓋的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進而阻礙生長,甚至枯死。

大家很努力的把它從樹上拉下來,一邊碎碎念著:「唉唷,這個真的會纏死人吶!」  

一起把沙土用雨水洗掉。

貴婦人果汁機及家庭主婦出動!

把渣過濾,汁擠出。一大桶墨綠色的染液,有著草香。大家都把手伸進去攪和~

蔓澤蘭是生染,接下來的熱染,我們用紅花藥渣。據古籍載,紅花是張騫通西域時帶回,又稱「燕支」。古時煙支山(今甘肅境內)便是盛產紅花之地。匈奴婦女拿它做妝粉,它也可榨油、入菜、入藥。

熬湯啦,香氣四溢!水還不熱,把手放下去泡湯。

廚房還在燉,先來客廳講故事。聽完就有黃橙橙的「酸菜」誕生了。

把你的「酸菜」浸過一段時間後拿出來,再用雨水把它洗乾淨。洗完就是開獎的時候啦,不同的纖維吃色的程度不一樣,如果你帶來的衣服,帶有雜質、化物或漿,也會不容易上色喔,所以真是幾家歡樂幾家……哎呀。

不過世事本來就難測,為什麼一定要有固定的答案呢?至少這個過程,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去感受的,厭惡也好,喜歡也好,但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淑玲姊說她的小孫子一聞到梅子布的味道就哭,而薑黃布沾上他的淚水竟變成紫色。大自然裡常常存在我們難以預測的東西。

染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做,只是其後的謙虛精神,必要理解實踐。衣服隨著人走向四處,體溫通過染物的孔隙蒸散,這極其細微的訊息,或許在某個地方會有哪隻昆蟲察覺到呢。 

我的白褲子變成淡黃色,另外有一小塊醬料留下的污漬,在染前是橙色,在染後成了深咖啡色。天啊,我覺得這樣好像ㄍㄜˇ到屎喔!我跟淑玲姐要了一小塊大菁染縫起來遮住。「不用啦,要不妳就把那污漬留一小截出來嘛,不要全遮。」

但是我還是把它都蓋掉了。我想到她曾說「玩這個,其實你是在染你自己」,我也知道;但我也接受現在這麼做的自己。

※ 本文轉載自沙發上看地球

Top

 
 
 
RCA三度開庭 罹癌員工要為自己討公道

本報2010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我不在乎錢,我只在乎我的生命和健康」三度站上證人席的前RCA女工黃春窕哽咽的說。昨(20)日是RCA工傷案第三次開庭,罹患鼻咽癌的前員工黃春窕再度出庭作證,為多年來身心受創的工人們站上第一線。

由於全案最困難處在於讓法官認定RCA員工罹病原因和工作環境污染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被告律師詳細詢問黃春窕家族成員的健康狀況,企圖釐清是否有癌症病史。「我父親活到99歲,他的兄弟姊妹友都很長壽,我媽媽有糖尿病,80幾歲過世。兩個人都吃素,飲食非常清淡。」

除了疾病史之外,被告律師也詢問黃春窕住家附近是否有化學汙染事件、曾任職過建築公司,是否因工作需要時常進出樣品屋或新建造的大樓等。但這些可能致癌因素都遭黃春窕否定。只是被告律師這樣鉅細靡遺的盤問,,讓審判長認為「問題太細,偏離主軸太遠了」。

之後律師將問題轉向「證人如何將自己患病與RCA關連起來」。黃春窕表示,在RCA工作時會有流鼻血的症狀,但當時不認為那是疾病,所以只是到醫務室冰敷。後來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加上參加自救會,開始回想或許自己的病與RCA有關。

黃春窕回憶起自己的工作狀況,她表示,一直到離開後才知道清洗用的溶劑裡含有三氯乙烷,每天我要檢查那些用這種溶劑清洗的版子,不知道吸入多少有毒氣體。「我這條生產線上8個工作人員,其中5個得癌症,2個失聯、剩下一個雖然沒有癌症,卻有死胎。」,黃春窕說,她也認得幾個沒有得癌症的員工,但他們都是在辦公室的,不是生產線上。

接著被告律師將問題轉向自救會要求的賠償金上。被告律師首先詢問黃春窕是否要求賠償金額,黃春窕激動的說「我不在乎錢,我只在乎我的生命和健康。除了精神賠償,其它醫藥費我都不要,我不在乎」。但被告律師只追問一句,我不是問你在不在乎,而是問你有沒有要求。黃春窕聽罷用力搖了搖頭。

長達3小時的庭訊,總算結束黃春窕的詢問。馬拉松式的訊問過程對罹患癌症的證人無疑是另一種折磨,但未來還有更多RCA前員工會努力站上第一線,要回他們被遺忘多年的尊嚴。下次開庭已是三月,還有漫漫的訴訟長路要走,只是這些員工是否還有時間等到結束的那一天。

Top

 
 
  落實節能減碳 學者:取消能源補貼 落實再生能源審核

摘錄自2010年1月20日央廣電台報導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20日出席經建會節能減碳國際研討會,發表「能源與經濟雙重危機下之綠色新政」專題演講。蕭代基認為,政府推動節能減碳,應該取消能源補貼政策。另外,蕭代基也建議政府補貼再生能源業者,應該建立一套有效的審核機制,促使業者降低成本。

馬總統上任後將節能減碳視為重要施政,更從去年開始展開為期4年的「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光是去年就投下新台幣1452億的經費。不過,學者認為政府推動綠色新政,長期目標還是應該走向取消能源補貼政策、讓外部成本內部化,避免市場扭曲與失靈,才能更加速落實節能減碳。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原音)市場的扭曲,就是政府去控制能源的價格,譬如說油價漲到一個價格就不能漲上去。我們現在一直無法讓汙染者負擔他應該負擔的,這就是市場失靈。」

另外,蕭代基也建議,政府在補助再生能源業者開發替代能源時,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審核機制,才能促使業者降低成本,民眾才能受惠。

Top

 
 
  鹽水溪口沙灘白 竟是保麗龍屑!

摘錄自2010年1月20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社大自然學程講師晁瑞光表示,河口看過去就是台南安平的高貴豪宅,但眼前沙灘卻全是垃圾,令人難過,相較於在成大召開的願景會議,我們更迫切的希望政府解決保麗龍的問題,嚴格執法,禁止使用保麗龍杯,並協調業者以折扣鼓勵民眾自帶環保杯。

晁瑞光說,他們志工一行20餘人於上週六前往鹽水溪口撿拾垃圾,發現河口沙灘滿地的垃圾,白花花數以萬計的保麗龍碎屑,撿都無法撿。另外還有很多的飲料杯、吸管、瓶蓋等,幾乎都是塑膠製品。

他表示,這些保麗龍很多是去年4月過後蚵架沒有回收或回收過程中不當處置所造成的污染,在海水中載浮載沈並風化成現在的模樣,期盼政府能嚴格執行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蚵架確實回收且不要弄碎保麗龍,否則保麗龍碎屑永遠都撿不完,對環境生態也是一大危害。

Top

 
 
  海地:網路地圖記錄災害及援助

全球之聲2010年1月21日Marc Herman報導,譯者:Leonard;校對:Soup

以下介紹幾個人道援助團體所使用的地圖,幫助傳遞海地震災區域的最新消息,大地震發生至今將近一星期,大規模餘震頻傳,地圖和衛星影像成為極為可靠的資訊。

Ushahidi建立相當詳盡的互動地圖,標示威脅、需協助民眾、醫療、糧食發放及其他援助物資所在地,地圖資訊均透過該組織網絡取得與更新。

Crisis Commons是個科技專業人士組織的網絡,製作供人道救援使用的工具,該單位亦推出類似計畫,在地圖上標誌出援救地點,也針對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繪製危機相關基礎地圖,供救援單位做為規劃參考,這項計畫目前才剛啟動。

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提供一系列網路地圖,指出災民可尋求庇護的場所,也標明受損地區及建築物,這些地圖仍持續編輯更新。

其他影像多數並無互動功能,但仍可讓外界更加瞭解整體態勢,「衛星基礎災害資訊中心」的這張圖片呈現震央與城鄉之間的距離,以地震前國內南部區域為主,並使用顏色區分人口密度。

依據地圖顯示,雖然許多新聞報導並未指名,但Leogane州才是震央,亦有不少人口稠密地帶;太子港外大型郊區Carrefour在地圖 上,其實更靠近Leogane州界;沿海城市Jacmel隸屬於Leogane境內,也比太子港更靠近震央,亦受創甚深,截至1月17日深夜,當地聯外運 輸仍中斷,無法將援助物質後送至災區。

「美國地質調查」將資訊製作成易於閱讀的圖表,標明各城市的人口及震度,讓人們能很快瞭解當地多少民眾受到強震重創,該單位亦繪製依據電話所得的地震通報地圖,記錄民眾致電該機關的目擊情況。

《紐約時報》製作3D地圖,幫助民眾理解太子港所處的地質狀況,顯示該市位於沿海地區,附近圍繞著層層山脈,導致援助物質運送工作更加複雜;這份地圖亦清楚標示醫療援助及糧食發放已在進行的地圖,而庇護所仍在陸續成立。

更多衛星影像請見此,例如在這張畫面中,各位可對比地震前與1月17日的太子港狀態。

在還未恢復聯繫管道的地圖,可藉由衛星畫面確認災情及需求,理論上,夜間畫面亦能反映電力及燃料供應情況,這些影像若存在,目前尚未公開於網路上。

若想瞭解更多關於海地震災英文消息,請見全球之聲特別報導頁面

※ 本文轉載自全球之聲網站

Top

 
 
  垃圾食物止步 南韓管制電視廣告

摘錄自2010年1月21日法新社首爾報導

南韓今天宣佈將管制垃圾食物的電視廣告,以降低肥胖人口,並推廣孩童健康飲食。

衛生部表示,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食品廣告將禁止在下午5時至晚上7時的電視時段中播出,同時也不得在任何時段的兒童節目中播出。該禁令適用於漢堡、披薩、速食麵、巧克力以及其他的糖果和冰淇淋。

官方數據顯示,超過1/3在兒童節目中播出的廣告都和食物有關,其中大部分是糖果、速食麵和軟性飲料。

Top

 
  植物簡介:「蕨」對有趣:觀察蕨類的「不定芽」

作者:黃婉玲

蕨類植物遠於四億二千萬年前,便以身具維管束的優勢在植物界嶄露頭角,在三億多年前更以高壯雄偉的身軀,躍上世界舞台引領風騷,以孢子王朝的輝煌歲月,寫成石炭紀顯赫的歷史。曾幾何時,後起之秀──開花植物、種子植物奮起,除花粉、種子可藉風力、動物幫助傳播,且具有種皮、胚和胚乳等構造,可貯存大量的養分以抵抗不良的環境,果然後來居上,成為森林主流。蕨類因受限於孢子只適宜在溫暖潮濕的地方萌芽生長,只得退居幕後,逐漸喪失生態上的優勢地位。

東方狗脊蕨但是,蕨類植物並未因此被淘汰,雖然遠古時代以孢子繁殖方式依然保存至今,但窮則變、變則通,倒也發展出許多特殊的適應方式,如植株由巨木演化為草本,以減輕生存所需;由單葉發展出複雜的葉片構造,以利行光合作用等。而有些蕨類為了族群延續,除了靠拋撒大量的孢子繁殖(看天吃飯),更發展出用無性生殖方式──在植株上長出不定芽複製自己(天助自助,靠天也要靠自己)。

這些不定芽長在葉片、葉軸或羽軸上,不同種類有不同的位置,也成了辨識蕨類科屬種的特徵之一呢。

稀子蕨蕨類生長不定芽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1、分道揚鑣型:市郊常見會長不定芽的蕨類,首推體型較大的東方狗脊蕨,葉面上常見許多具2片小葉子的寶寶們歡聚一堂。但若時機成熟這些小孩被風或水帶走,就跟母體脫離關係了。中海拔雲霧帶常見的稀子蕨,葉軸、羽軸上也常長出一個個像小拳頭般的不定芽。長在林下或林緣的它,不靠水邊,不定芽難搭順水船,而這麼重的不定芽,不可能被風吹走,所以也搭不上順風車,花了較多的能量來生長比起其他蕨類都顯碩大的不定芽,好像有點笨笨的,幸好這種因冰河期到台灣避難的蕨類,在台灣中海拔找到了適合它安身立命的環境,族群不少,讓人奇怪它為何會叫做稀子蕨?其實看到它身上很討喜的拳狀不定芽,若能改名「攜子蕨」更名實相符吧。

傅氏三叉蕨2、不棄不離型:以傅氏三叉蕨為代表。身上的不定芽明明長得很大了,但仍依偎在母株上,可能要等到母株不支倒地,幼株的根才有機會著地吧?!

3、代代相連型:如鞭葉鐵線蕨、馬來鐵線蕨、海南實蕨、長生鐵角蕨、生芽鐵角蕨、鞭葉耳蕨等,不定芽長在葉軸前端,甚至於葉軸頂端延伸一小段長度後才長出不定芽,小芽著地後,與原株便有著一段的距離,往下方生根,往上長葉,這第二代很快就能自立門戶,再從葉軸頂端長出第三代、第四代……代代相連,其繁殖速度比只靠孢子要快得多,且更可靠呢。這些長在植株延伸頂端的不定芽,彷彿跨步行走,向周遭拓展地盤,所以也被稱為Walking Fern ──會走路的蕨類。這群會走路的蕨類以鐵線蕨屬、蘿蔓藤蕨科中的實蕨屬和鐵角蕨科為最常見。

長生鐵角蕨

哪裡可以看到這些具不定芽的蕨類呢?市區內如虎山、象山,可以看到東方狗脊蕨、海南實蕨的蹤影,北部郊山如獅子頭山、陽明山,因為具北降現象,也可以看到原來生長在中海拔的稀子蕨、生芽鐵角蕨、鞭葉耳蕨等。中南部在溪溝邊長著刺蕨類,森林下層則有實蕨類,岩石環境可以看到鞭葉鐵線蕨、馬來鐵線蕨、半月形鐵線蕨等。而長生鐵角蕨著生於山區有遮蔭的岩石或樹幹上,常成群生長,更是觀賞攜家帶眷,代代相連的指標蕨類。

 

Top

  論壇:蘆薈花只適合苗條的小鳥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從頭份丈人手上帶來台北種的蘆薈,原本是要來吃,卻因為太懶而一直繁衍,花絮也隨著花季一直抽長,終於長到只能適合某些較苗條的小鳥。

以常見的野鳥都市三俠來說,輕巧的小精靈綠繡眼,每天早上都來陽台報到,近距離靜靜看他滿足地大快朵頤,享受冬天不情願出門前的一點悠閒,比起在匆忙的木柵捷運上,一瞥鑽到木棉紅花裡的夏日活跳身影,更感到自己還在這城市活著。

這只是傻瓜相機,又隔著紗窗,就別挑剔不夠清晰,反正大家都認得

大一號的白頭翁,有時蠻強悍的,會去追趕綠繡眼。

但眼前這根如長鞭般的蘆薈花,他才站上就壓下三十度,待幌動穩下來,再踏出一步,又往下掉十度,猶豫一下,過一會再試試看,往大餐前進卻愈壓愈低,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誘惑最惹人。眼見就要貼近水平,這會不會折斷呢?或許是為求兩全,白頭翁想「這不是我的菜」就放棄了,花序倏然回到原本向天的挺立。

不久,綠繡眼回來了,這是他的菜。 

這故事告訴我們:(小故事大道理的口氣)

1.這就是台灣人說「一枝草一點露」的道理,或者說,天必生某材為我所用(天生我才必有用─反之亦然),生態學上的「利棲」(niche),每個生物必然佔據生態系及食物鏈上的特殊位置,雨林不同高度的植物就會有不同的生物藉以倚賴維生。

2.企業經營上,就說是「利基市場」,與其說是源自法國建築的神龕小洞,或登山需要蹬足的小隙縫,我寧可附會說他與生態學的親密關係,畢竟生態學和經濟學這兩個學科的字根都是eco,是「家」,也是有限資源的有效利用,但資本主義愈來愈強調後半段的效率,而忽視前段的有限限制。

3.就台灣現實來說,(圖窮匕現了,落落長只為了講這段),
寶貝精緻的台灣(蘆薈花),若發展大規模標準化、以低價競爭的石化原料產業(白頭翁),或許只有初期勉強稍可承受,這肥大的吃水、耗能、高碳的怪獸,在持續成長之後的台灣(好長的花絮),一定會把我們壓垮的。現在的台灣,只餵養得起輕盈的低碳產業(綠繡眼)。

貪婪的中科四期、六輕五期、國光石化,請向白頭翁學習放下,饒過台灣吧!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為地球嗆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葉人豪‧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