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10.5.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破報
台灣立報
苦勞網
推薦瀏覽
環境信託網站
林木健康服務網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 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 然生態攝影學會

 
  碳排放負 成長的真正原因

台塑六輕正排放大量廢氣。
圖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秘書 長)

環保署日前喜滋滋地發表新聞稿表 示,「我國2008年燃料燃燒排放CO2,較2007年減量達4.4%,為20年來首度呈現的負成長,除因大力推行節能減碳措施外,油價上漲、金融海嘯亦 為因素之一。2009年燃料燃燒排放CO2,初步計算較2008年減量達5%,再度呈現負成長。」..繼續閱讀

 

  新聞回顧 | 美國史上最嚴重漏油事件
美國總統視察漏油災區 墨西哥灣進入禁漁狀態
生態浩劫 墨西哥灣外洩的石油量難以估計
墨 西哥灣油井漏油 威脅海洋生物
環保團體:墨西哥灣油井開發 未全面環評
墨 西哥灣油污未消失 只是遁入水中

 




  新聞回顧 | APGN在台灣 & 牛糞傳奇vs小英

【APGN在台灣】亞太綠人決議挺台灣 加入國際氣候組織
基改與小農之辨 席娃指出明確方向

【牛糞傳奇在台灣】蔡英文:民進黨將以 農業復甦帶動經濟 並兼顧生物多樣性

席娃:找回亞洲尊重大自然的價值

全球化下的台灣農業之路
 




 

本週精彩專文

位 居世界中心的神聖靈地──烏魯魯

遠方的家

護生救雨林 人類生存的機會──印尼雨林的保育承諾回顧與展望

野地裡的賞賜──midateng 2月野菜市集

接管慶修院
同一個天空下,減碳你我他

 




  本週焦點 新聞

北市百里同意街貓TNR 大學里不簽同意書

非洲公平貿易產品出口 因火山噴發受重創

玉樹震災21天 估計死亡逾1.2萬人

美國通過第一個離岸風力電廠興建案

物種 消失未減緩 2010全球保育任務失敗!

林口 閒置雜木林 成學生科研寶地

 



 
   碳排放負成長的真正原因

作者:謝和霖(看守台灣協會 秘書長)

環保署日前喜滋滋地發表新聞稿表示,「我國2008年燃料燃燒排放CO2,較2007年減量達 4.4%,為20年來首度呈現的負成長,除因大力推行節能減碳措施外,油價上漲、金融海嘯亦為因素之一。2009年燃料燃燒排放CO2,初步計算較 2008年減量達5%,再度呈現負成長。」

顯然環保署把20年來首度的連續兩年負成長拿來當政績炫燿。然而,在產業結構沒有往低碳方向轉型 而住商部門(也就是馬政府目前有在努力推行減碳的部門,基本上就是辦辦活動提醒民眾要減碳以及推出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排放佔比又不高的情況下,也就是 這個社會的經濟成長動力仍未與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明顯脫鉤的前提下,這碳排放的負成長主要反映的是民間生產製造的不振、實質的經濟蕭條,而非新政府的減碳政 策。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2008年與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0.73%與-1.87%,雖然表 面上好像與碳排放量呈脫鉤趨勢,然而這兩年來的經濟成長率主要是靠政府的大力支出,如消費劵與四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方才使帳面數據不太難看。根據主計 處統計,我國政府的歲出從2007年的16,466億元,增加到 2008年的17,522億元以及2009年的20,991億元,政府歲出佔GDP的比例則從2007年的12.8%提高到2008年的13.8%及 2009年的16.8%。

而真正高耗能、高排碳的工業生產,在這兩年均有不算小的降幅。主計處統計指出,2008年與 2009年的工業生產年增率分別為-1.8%與-8.1%,這才是碳排放負成長的主因。在經濟蕭條下,人民會主動節約用油與用電(尤其2008年時油電價 格又高漲),連帶地又使住商與交通等部門的排放量跟著降低,加上2009年八八風災造成南部地區停水停電多日,因此真正因為馬政府努力所造成的碳排放減量 恐怕微乎其微了。

即使馬政府強辭認為2008年7月至2010年2月底這20個月來住宅用電所減少的碳排放量 447.2萬噸,全是因為其推動「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所致,然而這換算成一年也不過268.32萬噸,僅佔全國年排放量1%;然馬政府剛上任即通過的 中龍鋼鐵環評案,即為未來埋下每年1,172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9年底通過的中科四期環評案,則預計每年排放1,067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這 兩者即佔全國年排放量的8%;加上馬政府又把國光石化、六輕五期視為「重中之重」而大力推動,預計會再增加個8%,怎麼還好意思夸言在大力推動節能減碳?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 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 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潘佳修‧網編:彭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