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5.3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破報 

台灣立報
苦勞網
推薦瀏覽

環盟彰化分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中華鯨豚協會 

溪流環境協會
台灣綠黨
千里步道
  以歌聲守護白海豚 樂團街頭獻聲


樂團街頭獻聲;賴慧玲攝

【相關連結】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人民作主 集資買下濁水溪口

誓師養護地球 為白海豚而戰
【特稿】拯救白海豚 缺政府就不行!
全民守護白海豚認股行動延燒,音樂界「獻聲」支持。29日下午,來自中部的知名樂團齊聚台北師大夜市表演,以搖滾精神持續守護白海豚。現場吸引年輕族群駐足觀賞,演唱會也從白天橫跨與黑夜,主辦單位以此象徵守護海岸的行動,不分夙夜。

這天雖然下著毛毛雨,現場表演樂團仍然熱情不減。他們以不同語言的創作歌曲,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而壓軸的農村武裝青年,更讓現場觀眾喝采聲不斷。有不少年輕族群透過演唱會接觸到白海豚保育議題,進而得知人民可透過國民信託做主,保留土地。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搶救白海豚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郭志榮:陳志昌;剪輯:陳志昌

在海上來回搜索、在岸上痴痴守候,一群人不斷尋找白海豚的縱影,終於白海豚現身海面。當台灣白海豚的命運,緊緊連結著台灣西海岸國土的變遷,搶救白海豚,等於一場守護國土的運動。許多人不斷加入,希望守住最後濕地,看見幸福的白海豚...

根據調查分析,白海豚的生存,有著五大危機,分別是棲地消失、河口淡水注入減少、漁具誤纏、污染排放、以及水下噪音等問題,其中生存棲地不斷開發,成為最大威脅。循著白海豚生存分佈圖來看,苗栗的通宵火力發電廠、台中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開發、計劃中的國光石化,以及中科的污水排放,再加上雲林離島工業區開發,白海豚的生存棲地,已經被破壞殆盡,到了最危急時刻。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甚至以過五關,來形容巡游西海岸的白海豚,面對海岸的處處開發污染。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環保署27日舉行中科三期「第六次審查第二次延續會議」,並請來大批警察把民眾擋在門外。環委做成決議:一個月內舉行健康風險「專家會議」;然而,環團、民眾有不同聲音:在命中科三期先停工前,行政機關所有的審查都處於「無效狀態」。環境需要全民來監督,污水又一疑案,朴子溪被發現滿布魚屍,1天竟撈起70公斤!不排除上游工廠利用山區大雨,水位暴漲時偷偷排放廢酸液。

今年是生物多樣性年,林務局上周末(29、30日)在台北植物園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台灣行動」嘉年華,中邀集各縣市政府與民間團體,展現了豐富的生態教育成果與體驗活動,讓現場民眾一覽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與趣味。在國外,為了維護生物多樣性,有許多行動。為了終止盜林,加入合法森林製品供應鏈,則是全球正夯。 「森林合法性聯盟」25日在美國華府啟動,該組織結合了全球保育團體、政府機構、企業與商業團體,要攜手促成合法森林製品的供應鏈。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消失,讓人們重視漁業與經濟的問題。通過禁止持有、販賣或分送魚翅法案,夏威夷成為全美第一州立法禁賣魚翅。魚翅食用與交易的撻伐與日俱增,但國際推動禁賣魚翅的努力卻成效不彰,因此夏威夷州政府的護鯊行動意義重大。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超速,讓生命提早結束
作者:何嘉文(教育工作者)

慢行,慢活。 據行政院衛生署與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1),86年臺灣地區機動車輛交通事故每十萬人口死亡率30.1,約為同年美國死亡率15.8的兩倍,新加坡(9.1)或日本(10.2)德國(9.9)的3倍,英國(6.2)的五倍。自83至97年十五年間,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大多占事故死亡總人數一半以上(*2);警政署資料則指出94年至96年平均每年有15萬7795位機車駕駛者發生死亡或受傷之交通事故,亦即:滿18歲具備考領駕照資格者,合計每年每一百個人當中,就可能有一人發生車禍死傷;而機動車輛平均每個月以三萬輛的數量持續增加當中(*3)。精采內文

 
 
以歌聲守護白海豚 樂團街頭獻聲

國民信託 展現人民力量
本報2010年5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全民守護白海豚、以國民信託買下彰化海岸溼地的行動持續延燒,音樂界「獻聲」支持。29日下午,來自中部的知名獨立樂團齊聚台北師大夜市表演,以搖滾精神持續守護白海豚。現場吸引年輕族群駐足觀賞,演唱會也從白天橫跨與黑夜,主辦單位以此象徵守護海岸的行動,不分夙夜。

這天雖然下著毛毛雨,現場表演樂團仍然熱情不減。包括聖徒使者、大風吹、Realive、嘲催大師、山狗大後生重唱、鐵血政策、主音、野樂派、農村武裝青年等搖滾樂團,他們以不同語言的創作歌曲,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而壓軸的農村武裝青年,更讓現場觀眾喝采聲不斷。有不少年輕族群透過演唱會接觸到白海豚保育議題,進而得知人民可透過國民信託做主,保留土地。

搖滾樂始於對關懷社會邊緣族群的關懷,在台灣則較重視表演形式,關懷社會議題的樂團反而少見。表演樂團之一,主音合唱團即著眼於工業發展對環境影響的議題,曾創作「自然的歌詩」(台語)表達對土地的關懷。樂團主唱老諾表示,白海豚棲息在中西部海岸,也是樂團的發源地,因此有責任回應這個需求。

此次表演即由老諾出面號召,共有8個樂團響應。他說,白海豚保育不僅止是為了保護棲地,還有保存彰化海岸濕地以及其價值。

此次國民信託是台灣首度的環境類信託,正式名稱為「濁水溪口溼地國民信託」(濁水溪國民信託)專戶。依據信託法,本案必須有三位監察人,其中一位確定由作家吳晟擔任,另外兩位分別為律師與會計師,主辦單位正積極邀請中。

長期以來持續推廣環境信託模式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是此次國民信託的發起單位之一。環資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有很多人在不同的領域以種種方式關心、研究白海豚,做出貢獻;而環資則提出讓民眾可以實際參與的行動,因此與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團體共同發起以國民信託的方式保育白海豚。

濁水溪國民信託是台灣第一次環境類的國民信託,而國民信託在台灣,至今尚未有成功的案例,本案能否成功,取決於政府對國家土地的使用方向與目標。孫秀如說,最好是政府願意保育這塊土地,人民不用買地。但政府若執意和財團站一起,那麼成敗將取決於人民的動員、參與。「重要的不是錢,而是這股力量!」孫秀如說,力量的展現或許能改變政府的決策。

目前濁水溪國民信託認股人數已超過過1萬人、50多萬股(超過4分之1),截至29日止,共有10,278人認領了537,773股。「濁水溪口溼地國民信託」將於6月底送案至內政部(營建署),目前募股行動持續中。進一步資訊,請點選連結

Top

 
我們的島:搶救白海豚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郭志榮:陳志昌;剪輯:陳志昌

在海上來回搜索、在岸上痴痴守候,一群人不斷尋找白海豚的縱影,終於白海豚現身海面。當台灣白海豚的命運,緊緊連結著台灣西海岸國土的變遷,搶救白海豚,等於一場守護國土的運動。許多人不斷加入,希望守住最後濕地,看見幸福的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海豚,或名粉紅海豚,分佈在熱帶沿岸水域。2002年福爾摩沙鯨保育小組,確認台灣西岸有白海豚族群,做出正式觀察記錄,並且展開長期的海上調查。福爾摩沙鯨保育小組楊世主表示,白海豚的棲地,分佈在苗栗到嘉義,沿岸3公里內,各個河口,是白海豚母子出現最多的地方,數量約在70-200 之間。

林務局則委託台大鯨豚研究室和生態攝影家林文吉,長期進行記錄調查,並且拍攝到白海豚族群,許多珍貴的生態畫面。針對白海豚的膚色分析,發現從幼年時期的灰色,到成年時期淺灰、到老年時期的白色、粉紅色,六段成長期體色變化相當多樣。

成功大學鯨豚研究中心,長期進行白海豚棲息水域調查,2005年在台南海邊,拾獲白海豚死亡標本,進一步理解白海豚的身體構造。王建平教授表示,國內目前有五具白海豚死亡標本,對白海豚的生理現象、病理分析、食源種類,甚至完整的洄游習性,都有待進一步的瞭解。

根據不同研究單位的調查,顯示白海豚族群瀕臨滅絕危機,仿如才剛發現就是消失時刻。2006年,福爾摩沙鯨保育小組成員楊世主等人,面對白海豚生存危機,開始對外尋求援助。當時環保團體極力阻擋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破壞海岸區域的開發案,得知開發海域內,白海豚面臨滅絕危機,決心要幫白海豚請命,台灣蠻野心足協會文魯彬律師,甚至設法籌款,支持白海豚調查研究。

根據調查分析,白海豚的生存,有著五大危機,分別是棲地消失、河口淡水注入減少、漁具誤纏、污染排放、以及水下噪音等問題,其中生存棲地不斷開發,成為最大威脅。循著白海豚生存分佈圖來看,苗栗的通宵火力發電廠、台中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開發、計劃中的國光石化,以及中科的污水排放,再加上雲林離島工業區開發,白海豚的生存棲地,已經被破壞殆盡,到了最危急時刻。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甚至以過五關,來形容巡游西海岸的白海豚,面對海岸的處處開發污染。

2007年,福爾摩沙鯨保育小組進一步研判,生存在台灣西岸的白海豚,應該是獨立族群,有別於中華白海豚,應該命名為台灣白海豚,許多環保團體為了搶救白海豚,合組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加入搶救行列。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表示,命名為媽祖魚,除了白海豚出現的時刻,約在農曆三月媽祖聖誕之時,也希望連結媽祖信仰,讓更多人關心白海豚。甚至連續幾年,製作白海豚花車,加入大甲媽祖繞境活動,就是要讓台灣社會知道,國土發生危機。

對漁民而言,白海豚是很久前就存在的海洋生物,幾十年前的數量,並沒有這麼稀少。雲林台子村莊船長回憶20年前,曾經1次看過50多隻,他說白海豚不怕人,常常會游到船邊觀望,樣子真的很可愛。

近年來,莊船長協助學者進行白海豚調查。成大鯨豚中心的王建平教授,針對白海豚棲地,進行海域資源調查,發現白海豚喜歡吃的石首魚科等食物來源,近年來有匱乏現象。他們以一天前往外傘頂洲的海域調查,一個小時的下網捕撈,分析捕獲魚類,完全沒有白海豚喜歡吃的石首魚科,缺乏食源,白海豚族群當然不會增加。

對於魚類資源的缺乏,長期在海上捕魚的莊船長感受最深,他直指工業區的開發、污染,造成魚類減少和洄游路線的中斷。當魚類沿岸南下,繞過彰濱工業區就必須往外海游,造成近岸無魚,連帶白海豚也缺乏食源,族群開始減少。

2009年9月25日,一頭白海豚在苗栗新埔漁港附近擱淺,經過病理解剖,發現白海豚有長期空腹的跡象,間接證實白海豚棲地食源缺乏的問題。其實,海中的白海豚,如同一個生物指標,牠不會吃光魚類,反而是數量增加,才表示海裡的漁業資源豐沛。莊船長說,以前白海豚多,魚類也多,都是海岸開發,讓魚類和白海豚跟著消失。

迷人的白海豚,在蔚藍的海洋上起伏,當我們瞭解牠越多,才知道牠過得並不快樂。

瞭解了白海豚的悲傷,更多的搶救行動被發起,直到2008年8月,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將台灣白海豚列入野生動物紅皮書的「極危」等級,白海豚保育成為國際關注事件。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提出警告,台灣白海豚列入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政府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世界都重視瀕危物種的保育工作。農委會負責動物保育工作,面臨國內保護白海豚的要求和攸關國家聲譽的國際關注,也展開因應行動,思考劃設保育區。

但是,大城濕地的國光石化開發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舊全力推動,面對白海豚棲地破壞的議題,甚至想出引誘海豚過通道的對策。在國光石化白海豚專案報告會議中,開發單位引用學者研究表示,白海豚熱區在嘉義、苗栗南北二端,中部只是經過區域,計畫用食物引誘白海豚,經過工業區的海域通道。

這種先破壞自然棲地,再訓練野生動物適應的作法,成為生態保育的荒謬思考,引起環保團體強烈不滿。開發單位引用的研究結論,倒底是不是正確客觀?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表示,訓練白海豚通過通道,可能還沒實驗成功,就全部死光光。台灣蠻野心足協會文魯彬律師則氣憤的說,開發單位錯誤引用,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沒有出面說明事實。

接受開發單位委託,進行白海豚調查的台大鯨豚研究室周蓮香教授表示,根據研究,中華白海豚約有90多頭,這麼小的族群,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衝擊,特別的敏感。目前委託研究尚未完成最後結論,作為一位鯨豚研究者,她尊重科學事實,如果開發依舊進行,在保護鯨豚的思考下,只能盡力尋求最後補救方式,也希望能早日建立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區。

面對白海豚的生存爭議,各種研究數據有不同的解讀,立委田秋堇在白海豚公聽會上表示,國際說白海豚瀕危,政府還說不清楚,既然不瞭解,就應該停止開發先做調查,沒有一邊調查一邊開發的道理。

但是西部海岸的開發壓力,並沒有因為白海豚的生存危機,而停下開發腳步,反而是更多開發不斷增加,不只國光石化的開發案,包括大煉鋼廠、中科四期廢水排放、台中火力發電廠擴建等等,更多的開發案在西部海岸快速展開,根本不管白海豚的生存危機。

面對政府一意開發,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自行製作台灣白海豚保育影片,希望引起更多人關心。在網路上流傳的影片,獲得高度關注,他們希望所有人都能看見,這群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粉紅海豚,瞭解牠們的生存危機,幫助牠們存活下去。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長期關心西部海岸生態問題,長期研究彰濱大杓鷸生態,知道工業開發對物種的危害,當他知道海上的白海豚,也是濕地破壞的受害物種,於是開始像苦行僧般,不斷參與破壞環境的抗議行動,保護海岸國土,搶救白海豚。他表示,從鳥類到白海豚,都是環境指標,他無法忍受,因為工業開發,讓物種消失,未來所有物種,都變成影像裡的懷念。

面對政府全力推動國光石化,破壞西部海岸濕地的最後淨土,蔡嘉陽發起全民募款,購賣濕地的環境信託運動,希望從政府與財團手上,搶救屬於人民與生態的珍貴濕地。蔡嘉陽表示,募款信託如同全民公投,表達全民對土地之愛,更多人的加入,買下土地信託公益,能讓政府知道,國土不能為財團無盡開發,必須為物種與人民留下生活場域。

搶救白海豚,隨著議題深化,已經不是單純的物種保育行動,而是連帶關心國土安全的環境議題,守護這片美麗土地上,所有生存的物種,以及自然和諧的生活。

隨著白海豚議題的擴散,更多的人加入搶救白海豚的行動,才發現在追尋與抗爭的過程中,白海豚有如一面明鏡,沉默的、明亮的,映照著每個人的心靈,對於物種的愛心,還有對於土地的愛惜。

那麼,看見白海豚了嗎?牠在蔚藍的海上,也在我們反省的心裡。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中科三期環評續審 阻擋民眾參與 決議:一個月內舉行健康風險專家會議

本報2010年5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4月29日,環保署在中科三期后里七星基地「第六次審查第一次延續會議」時,宣布往後審查不再接受民眾到場表達意見,27日舉行「第二次延續會議」,請來大批警察(警察比農民多)擋在環保署大門,把民眾擋在門外。

沒有民眾參與的審查會果然暢通無阻,最後在中科報告後,環委一致建議並無異議下,決議應就「健康風險」在一個月內舉行「專家會議」。

然而,后里農民以及環保團體主張,司法已撤銷中科三期環評結論,環保署或國科會應立即命中科三期停工,然後重新進行環評程序(從最早的第一次,不是接續的第六次)。台灣環境行動網秘書長林仁惠對審查結論發表回應:在命中科三期先停工前,行政機關所有的審查都處於「無效狀態」。

法律不明的「專家會議」可以取代環評?

所謂「專家會議」是一個在環評法中位階不明的會,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台後發明這種會議,至今會議的正當性一再被質疑。依環評法,環評委員擁有審查的責與權,但把環評會應審查的一部分議題(例如健康風險、廢水汙染)切割出來,由另一批所謂專家舉行「專家會議」,審查結論再併入環評專案小組繼續審查。

問題是,「專家會議」由另一批所謂「專家」審查,環評委員無條件接受專家會議的結論,一來於法不符,二來也剝奪環評委員的審查權,不知為何環評委員至今沒有異議,而且還爭相建議舉行專家會議?渾然不知自己的責與權。

這是什麼樣的公民參與?

依環保署專家會議規則,「專家」由各方推派代表(兩周內),后里居民及環保團體也可推派代表,對於是否推派專家與會陷入兩難。因為一方面否定專家會議的正當性,但另一方面又擔心缺席無法表達農民的意見。

本應充分公民參與的環評會,如今官方的制度設計卻把公民逼到進退兩難,官方在制度設計上除了自覺合理外,是否應站在民眾這邊檢討制度的合理性。

環委:不要再騙老百姓

環評委員劉表示,中科廢水未來接管大安溪排放,將影響大台中地區,因此健康風險評估的範圍應擴大。另外,中科用水問題會變成園區重要關鍵,水利署所提的「大安大甲聯合用水開發案」,官方一再強調與中科無關,但明明是為了調度調度中科用水,用了國家的錢,國家把話說的一點關係都沒有,「不必騙百姓」,說清楚就好,騙沒有意義。

另外,他強調,農田水利會把大安大甲的水存在鯉魚潭,就是為了在枯水期供給工業用水,這種作法會造成平原生態系不可回復的影響。

中科回應,中期用水(2009到2012年)豐水期(6到9月)由鯉魚潭水庫供應,目前足以供應。枯水期(10到隔年4月)由水利署區域調度,原則以滿足大安大甲既有農田灌溉後,再供應園區用水,「不影響農業及民生用水」。

中科副局長郭坤明表示,七星基地用水已由水利署調度,98年由在園區內做20萬噸的配水池,未來還要再蓋20萬噸的后里淨水廠。

汙染累積會算總帳

環評委員洪指出,中科廢水排入大安溪,長期汙染是否會累積,希望進一步了解。否則「大自然會算帳的,慢慢累積會算總帳,而算總帳時會來不及。」

另外他質疑,工程本身安全有多高?任何工程都有安全機率,而全球重大災難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風險應該評估一些最重要的,用偶發事件來代表,「不會有問題都講太早,至少要知道當意外發生時是否承受得了?

環評委員李表示,牛稠坑溝下游是否有農業引灌,中科在95、96年說有,後來又說沒有,但看起來還是有農業引灌。長期放流水對的影響、園區的責任區分要深入說明。

台中縣政府拒絕配合削減VOC

另外,七星基地每年將排放750公噸的VOC(揮發性有機物),其中250萬噸中科的規畫是請台中縣政府削減,但台中縣政府已拒絕。應該有所因應以及說明。

中科表示,另外500萬噸「中科台中基地移撥」,未來達到500時再檢討再與台中縣政府協商,不排除再移撥中科台中基地的量。環評委員表示,中科這種規畫充滿不確定性,應再檢討並說明。

(記者註:台中基地還有量可以移撥,用不完的量是中科的資產嗎?可以由中科運用移撥嗎?用不完的量理當更正。而且未來七星基地排放的量百分百排放在后里,移撥這種數學遊戲並無法解決后里承受的汙染。)

牛稠坑溝導電度爆增10倍

環評委員李(主席)指出,中科三期放流水放牛稠坑溝 93年導電度是250,現在2000,多了10倍。這裏雖然不在農田水利會的灌區,明明有民眾引水灌溉,能否提供替代水源?請協助農民解決導電度問題。

園區從不做化學品管理

另外委員質疑,過去園區從不做化學品管理,未來要依REACH規範,要求業者申報化學物質,有新的化學物質要變更。如果不變更做健康風險完全沒有意義。

另外,依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證實后里地區男性肝癌、女性子宮頸癌都偏高,未來七星園區如果通過環評,每五年應進行一次流行病學調查,同時檢討跟肝癌、女性子宮頸癌相關的化學品使用。

Top

  朴子溪滿布魚屍 1天撈起70公斤

摘錄自2010年5月29日中國時報嘉義報導

朴子溪東石大橋沿線2、3公里河道,27日被民眾發現布滿死魚和布袋蓮,發出陣陣難聞惡臭,環保局前往勘查發現大小魚屍死亡超過3天以上。

23日梅雨過後,有民眾發現東石大橋河段河水呈暗紅色,25日又發現溪內漂浮大片布袋蓮及零星魚屍,但環保局前往取樣檢測水質並未發現異常,沒想到 26日大批魚屍就陸續浮出,數量多達上千條。環保局再度偕同家畜疾病防治所人員前往會勘,發現魚群死亡綿延到上游起碼2、3公里遠,部分河段還因布袋蓮量太多,船筏根本過不去;從現場飄散惡臭判斷,布袋蓮下可能隱藏著為數不少的魚屍。

28日環保局趕緊雇工前往打撈,花了一天時間約撈起6、70公斤魚屍,水汙染防治科長劉明全表示,目前無法判斷魚群大量死亡的真正原因,推測可能是八八風災後平地幾乎沒下過雨,所以梅雨當天當大量泥沙一次從上游沖涮下來,魚群不堪環境丕變才暴斃。不過劉明全也不排除上游工廠利用山區大雨,水位暴漲時偷偷排放廢酸液,但因相隔太久,且26日水質抽驗沒有問題,現環保局也無法判定是不是工廠廢水汙染肇禍。

Top



 
  響應國際生物多樣性年 葡萄姐姐現身嘉年華

本報2010年5月30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魏涵茵報導

上周末(29、30日),林務局在台北植物園舉辦一場「生物多樣性台灣行動」嘉年華,活動中邀集各縣市政府與民間團體,展現了豐富的生態教育成果與體驗活動,讓現場民眾一覽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與趣味,儘管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也不減遊客興致,現場互動熱烈。

活動現場邀請知名「葡萄姐姐」帶動唱及帶領有獎問答,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也讓現場小朋友有參與感。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表示:「有許多的森林,都被開發變成家園或者是工作地,因此在植物園這裡舉辦就顯得更有意義。希望可以藉由中央、地方、政府、民間一起參與活動,藉此喚起民眾意識,讓更多人更關心物種、關心生態。」活動承辦單位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理事長李玲玲也說:「希望更多民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活動。Plus One!Plus You!生物多樣性非你不可!」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各種生命的總稱,包含了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各式各樣的生命有著複雜、緊密的關係,相互依賴著,也和人類有密切的關係。這場嘉年華是台灣各界響應「國際多樣性年」的一部分,現場廣發給民眾的文宣寫著:「近年來物種流失、資源枯竭、污染危害、種種自然反撲的現象,才讓我們驚覺必須即時維護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學習與自然共存共榮,人類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希望大家能盡一己之力,做一名愛地球的勇士,讓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因為個人行為的改變而更為豐富!」

各縣市政府與民間團體也前來共襄盛舉,設置展示攤位與民眾面對面交流。藉由闖關遊戲蓋章的方式,讓民眾、小朋友可以利用遊戲認識許多的物種。

南投縣政政府農業處林先生表示,縣府製作以保育類動物為圖案四角拼圖與編織拼圖,各方索取踴躍下已無多少庫存,僅能開放小朋友現場把玩;此類遊戲頗受歡迎,也可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的瞭解,不管是大人或小朋友都可以參與,更達到了寓教於樂的功能。

中華鯨豚協會展示攤位現場也吸引不少學子,協會志工把美麗的物種照片,吊風鈴般懸掛起來,讓民眾身處其中去尋找答案;另外也開發出「海洋大富翁」遊戲,增加與民眾的互動,遊戲中也有「機會」與「命運」,讓民眾問題抽題目回答,藉此增長知識。

彰化縣政府是使用打彈珠的方式,在彈珠台上面印上外來種的圖案以及題目,帶領小朋友認識物種,也可以跟民眾互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則在現場邀請民眾參與「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活動,獲得不少回響。工作人員並用玩記憶遊戲的方式,在卡片上印有台灣保育類動物性圖片,共有10組,讓民眾在三分鐘內把一樣圖案的卡片挑選出來,利用遊戲讓民眾知道哪些是快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也讓大家認識更多的物種。

守護生物多樣性,不只是保護物種本身,改變消費行為也是必要的。推廣有機農業認證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就表示,他們最近推廣的三大主要工作:「淨源計畫」、多吃有機米和多吃蔬食。希望能夠藉由有機農業的推廣,淨化水源頭,讓既存的農耕與住民,能夠採取友善環境的農耕行為,建立永續經營模式,也保護這些區域的水資源。

慈心基金會專員介紹說,多吃有機米和疏食,是因為根據聯合國糧食農組織報告顯示,畜牧業佔全球排放溫室氣體的比例最多,因此,要推動減碳計畫,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吃肉,以疏食代替。另外,基金會目前已和部分些學校合作推動此方案,讓學童在一星期中有一天不吃肉,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我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因為我們堅信,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沒有權利抱怨,也不能等待別人改變,以自身行動改變周遭親友,改變環境,改變地球,當然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是,改變我自己的心」。

主辦單位林務局表示,這場嘉年華會活動不只是一場活動,而是希望讓民眾正視環境問題,進而採取實際行動,一起為生物多樣性保育而努力。

Top

 

  終止盜林 加入合法森林製品供應鏈 全球正夯

摘譯自2010年5月26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馬來西亞沙勞越本南族(Penan)傳統領域上的森林非法砍伐 (圖片來源:Angelo Musco)為了減少非法採伐的木材交易,「森林合法性聯盟」(The Forest Legality Alliance)25日在美國華府啟動,該組織結合了全球保育團體、政府機構、企業與商業團體,要攜手促成合法森林製品的供應鏈。

該聯盟的宗旨是達成更好的森林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方式是藉由減少對非法砍伐森林製品的需求,並且增加供應商提供合法的木材與紙品的產能。

「聯盟要建立起大家的信心,確信進口木材與紙製品是合法的。把事情做對,貿易便能支持環境的保護,而聯盟承認貿易在保護我們全世界的大面積森林上發揮了作用。」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克雷格‧漢森(Craig Hanson)如此表示,該組織為聯盟的創始會員之一。

漢森負責執行世界資源研究所的人民與生態系計畫,他說:「某些公司並未意識到有必要去探究了解其購買的木材,或是放任非法木材進入其供應鏈的後果。」

聯盟將著重在這個行業整體上合法交易的產能,而非著重於個別公司的表現,聯盟並將補足既有的行動,亦即對合法性與永續性的認證。

除了主要發起者世界資源研究所、環境調查協會(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與美國國際開發署之外,加入聯盟的成員包括美國森林暨紙業協會(American Forest & Paper Association)、硬木聯合商會(Hardwood Federation)、IKEA,國際木製品協會(International Wood Products Association)、新品紙業(NewPage Corporation)、零售業領導協會(Retail Industry Leaders' Association)、史泰博文具(Staples Inc.)與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

只要是針對非法採伐木材而出現的新興貿易政策,聯盟也會設法讓進口商與供應鏈都能夠瞭解。

例如,美國政府在2008年修改拉賽法案(Lacey Act),若森林製品由違反外國法律採伐的木材製成,則禁止在美國販售。由於這項修法,使得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個禁止非法木材與相關製品進口的國家。

「舉凡樂器到教科書,美國與國外的法律正從根本改變木材與所有木材製品貿易與製造的方式。」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環境調查協會執行長沙夏‧ 馮俾斯麥(Sascha von Bismarck)說道。「供應商若不注意這些新的政策,除了信譽危機,也可能遭受財務上的惡果。

他表示:「聯盟將會致力提供企業與民間社團他們所需要的資訊,以避免風險並對全球的森林造成改變。」

目前森林佔全球土地面積的30%,但只有10%生產林木的經濟林經獨立認證為永續經營。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主席比約‧斯蒂格森(Bjorn Stigson)在5月初於溫哥華召開的資誠聯合全球森林與紙業年會上做出上述表示。

該聯盟將會發展出新的線上資源庫作為其提供的服務一部份,協助企業評估可能購買到非法木材的風險,謹慎進行處理,並完成進口申報。

藉著和志願的成員合作進行一連串的試驗測試,聯盟打算要證明,去符合需求方新興的要求是可行的,也具有成本效益。聯盟並且會找出實際可行的方式以減少且減緩進口商與製造商未預期到的負擔。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10/2010-05-26-01.html

Top


  全美第一州 夏威夷禁賣魚翅

摘錄自2010年5月30日自由時報報導

美國夏威夷州州長林格於5月28日簽署禁止持有、販賣或分送魚翅法案後,夏威夷成為全美第一州立法禁賣魚翅,從2011年7月起,凡是販賣魚翅的餐廳都將受到重罰。鯊魚保育團體對此感到欣喜,希望夏威夷州的作法能帶動全美各州,乃至全球各國,立法禁賣魚翅。

總部設在紐約的「鯊魚救援者」成員歐麥莉指出,盛行的魚翅交易讓為數龐大的鯊魚被活活地切下魚鰭,然後再被海拋、自生自滅。夏威夷州議會於今年初通過該法案,在州長簽署法案成為法律後,除非是州政府批准的研究,否則不得持有與交易魚翅。從2011年7月開始,夏威夷餐廳將禁止供應魚翅湯,首度觸法者將處以台幣48萬餘元罰鍰,第二次觸法處以台幣112萬餘元罰鍰,第三度觸法則處以台幣160萬餘元罰鍰並處一年徒刑。

據估計,魚翅交易造成每年7000萬條鯊魚喪命。科學家與保育團體對於許多鯊魚種類的存續感到憂心,雖然對魚翅食用與交易的撻伐與日俱增,但國際推動禁賣魚翅的努力卻成效不彰,因此夏威夷州政府的護鯊行動意義重大。

Top

  論壇:超速,讓生命提早結束

作者:何嘉文(教育工作者)

慢行,慢活。

據行政院衛生署與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1),86年臺灣地區機動車輛交通事故每十萬人口死亡率30.1,約為同年美國死亡率15.8的兩倍,新加坡(9.1)或日本(10.2)德國(9.9)的3倍,英國(6.2)的五倍。自83至97年十五年間,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大多占事故死亡總人數一半以上(*2);警政署資料則指出94年至96年平均每年有15萬7795位機車駕駛者發生死亡或受傷之交通事故,亦即:滿18歲具備考領駕照資格者,合計每年每一百個人當中,就可能有一人發生車禍死傷;而機動車輛平均每個月以三萬輛的數量持續增加當中(*3)。

近年來德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主要城市均致力於推動單車通勤,除了交通主幹道速限50以外,其餘巷弄大多限速30,法國交通經濟學者Frédéric Héran稱之為「30的城市」,在那兒人人都習慣慢速的交通(*4)。

為何限速30呢?十次車禍九次快,車禍所造成的傷亡,是能量移轉的結果,根據動能公式KE=1/2 mv2,當車速稍微增加,動能或車禍傷亡程度將成倍數提高。研究顯示,弱勢用路人(行人、單車與機車族)被車速三十公里車輛撞擊時仍可存活,但遭(汽機車)車速五十公里撞擊時,則幾乎必死無疑。以12日台中黃姓婦人死亡車禍為例,若是與同樣時速低於30的單車對撞,則傷不致死;而在車速每小時60公里的市區,只要區區提高車速5km/hr,就會讓車禍傷亡風險加倍-幾乎等於血中酒精濃度達0.05g/100ml所增加的風險(*5)。

行人在車禍中致命的機率。資料來源:WHO研究報告引用澳洲運輸安全局

生命是寶貴的,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特別需要在次要巷道實施限速,然而在台灣若要推動這項減少傷亡的政策,將面臨三大挑戰──其一,引擎製造技術日新月異,車輛多半具有高速行駛的卓越性能,遠超過法定速限,不飆車彷彿對不起車子,也對不起廣告;其二,社會上普遍對政府警務單位缺乏信任,一旦開始就速限執法,很容易被解讀為「搶錢」;其三,時間就是金錢,都會居民習慣節奏緊張的生活步調,即使明知壓力會損害健康,多年來依然積習難改。

超速,讓生命提早結束。

我們什麼時候才肯面對驚人的死傷數?

什麼時候才願意將汲汲營營的生活減速,悠遊樂活?

政府除了取締開罰單以外,是否亦應專款專用、推廣交通安全教育?

議員除了罵政府搶錢以外,是否也能想想那些因超速而喪失的生命?

*註1: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事故傷害死亡率之國際比較表」,2002-12-24;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Statistics Annual」之 Table 1 計算而得。行政院衛生署在2003年以後不再公布類似資料。

*註2: 行政院主計處「02-07事故傷害與自殺死亡概況」

*註3: 警政署資料引用自「交通安全入口網」;18歲以上人口數據引用自戶政司「96-98人口年齡分配」之96年數據;機動車輛數成長分析數據則引用自交通部統計月報97年資料(2008-09-22單車生活化公聽會具體訴求)。

*註4: 公共電視紀錄片《巴黎台北‧單車萬歲》,導演:尚若白/ Jean-Robert Thomann

*註5: 伯軒媽媽提供-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研究報告《Why Focus on Speed?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