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6.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2010「清淨海洋寶貝家園」第一梯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破報
台灣立報
苦勞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推薦瀏覽
珊瑚礁學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迎接海洋日 從澎湖東嶼坪開始


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們在東嶼坪進行淨灘

【相關連結】
世界海洋日 全球海洋向人類求救

首批海洋志工 紀錄氣候變遷下珊瑚礁的衰退與警訊

工作假期清除廢棄物 海角樂園重現美景
小島另類體驗 慢遊守望漁村和海洋
6月8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海洋日,為響應這個世界性關切海洋的節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6月3日正式展開全台珊瑚礁總體檢行動。今年第一場,在澎湖望安鄉的東西嶼坪。共有近30位來自各地的志工以4天3夜工作假期的方式參與淨灘與珊瑚礁總體檢行動,期待藉由這項行動,能夠再現海洋的美好與海岸的清淨。

只有2個大安森林公園大小的東嶼坪,位在澎湖南邊,島的對面是西嶼坪,兩島相隔僅800公尺。東嶼坪屬於望安鄉的三級離島,與望安鄉距離約10公里,在觀光發展上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島上設籍的居民現在也僅存不到10位。因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08年開始關注這個小島的發展,希望藉由環境的監測、文化的深耕,保護這個美麗的小島,希望能避免不當開發及觀光的消耗。精采內文

  世界遺產巡禮:氣候變遷如何衝擊澳大利亞的世界遺產

 

作者:王鑫(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澳洲的自然地理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2006年起聖嬰現象的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近年來,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傳森林大火;2009年,由於縱火案,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此外,氣候變遷現象也嚴重影響澳洲的生態系統,生物區系的移動十分明顯。

澳洲的世界遺產

澳洲地大物博,在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中,共登錄17項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有:皇家展覽館與卡爾頓園林、雪梨歌劇院,世界自然遺產有:哺乳類化石遺址、弗雷澤島、澳大利亞岡瓦納雨林、大堡礁、藍山國家公園、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豪勳爵島、麥誇里島、波奴魯魯國家公園、鯊魚灣、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以及複合遺產有:卡卡度國家公園、塔斯馬尼亞荒野、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與蔚藍德拉湖群…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嘉紋

即使可能引發沙塵暴、搶走農業用水,將水壩建在車籠埔斷層上、污染地下水及自來水品質,「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仍在昨日通過環評。后里農民憂心若開發持續,將會陷該地於險境。中科三期工程越溪取水,而中科四期則為設置人工濕地,以「恐延誤廠商期程」和「意象與中科不符」為由,欲徵收保留了台灣農村演進的歷史痕跡的相思寮。環團律師指出建議環評委員應實地考察,才能判斷其是否有保存價值。

工業偷排廢水讓人跳腳,但你知道嗎?垃圾轉運站也是排廢水的兇手。台北縣環保局16處垃圾轉運站,新莊市、三重市、蘆洲市3處位於行水區,廢水直接排進河裡,造成當地水域仍屬中度到嚴重污染。對此,環保局的處理方法是先「儲流」,但蒐集的廢水最後要哪去?沒人知道。

英國石油公司(BP)以「鑽泥」和「吸油垃圾彈」來處理墨西哥灣漏油宣告失敗後,現又計畫要在低位海下立管截油系統(LMRP)上裝置油蓋帽,將漏出的石油和天然氣吸入油管中。但民間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替代方案。相對石油引發的危機,「可持續資源管理國際小組」指出,當前的化石燃料和糧食生產及消費模式正使淡水供應變得枯竭、具有經濟價值的生態系統惡化。由此看來,石化已是夕陽產業,如何開發替代能源,才是尋求永續發展之道。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生存永遠是環境保護的初衷
綠建築代表:北投圖書館;圖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childrenculturestudy/archives/2504546.html

 

作者:傅恩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撇開政治、名人八卦外,不經意發現最近多數談話性節目、新聞專題圍繞兩個大方向,其一是如何賺大錢,除了個人層次的財運、投資外,總體層次就是未來經濟產業政策,特別是兩岸經濟,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A擱發」嗎?

另外一個方向也是談未來,甚至是更全面、全球的層次上來談,氣候極端的變遷,及其影響的糧食、水資源、疾病衛生、環境甚至於生存問題,從極地冰山的融解、移動,對洋流、海平面的影響,賴於生存的土地、物種消失,極端氣候帶來的災禍與資源匱乏。

兩種的「未來」似有交集、卻無共識點,恰恰是所有環保議題面臨的困境。精采內文

 
  .
 
迎接海洋日 從澎湖東嶼坪開始

本報2010年6月4日澎湖訊,孫秀如、潘佳修報導

6月8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海洋日,為響應這個世界性關切海洋的節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6月3日正式展開全台珊瑚礁總體檢行動。今年第一場,在澎湖望安鄉的東西嶼坪。共有近30位來自各地的志工以4天3夜工作假期的方式參與淨灘與珊瑚礁總體檢行動,期待藉由這項行動,能夠再現海洋的美好與海岸的清淨。

只有2個大安森林公園大小的東嶼坪,位在澎湖南邊,島的對面是西嶼坪,兩島相隔僅800公尺。東嶼坪屬於望安鄉的三級離島,與望安鄉距離約10公里,離馬公市則有約43公里。平日沒有交通船前往,要登島除了個人的漁船等工具之外,得要包船才能前往。平常除了釣客會登島之外,在觀光發展上是未開發的處女地,島上設籍的居民現在也僅存不到10位。因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08年開始關注這個小島的發展,希望藉由環境的監測、文化的深耕,保護這個美麗的小島,希望能避免不當開發及觀光的消耗。

這些來自各地的志工,採取的是新型態的旅遊方式:工作假期,自費自假來到小島,為地方服務,同時也享受小島美麗的自然、人文風光,讓生態旅遊不再只是消費、消耗自然,而是一場真正可以了解、回饋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旅遊方式。今年來參加活動的,有許多都是科技、資訊業的志工,彷彿大家一起約好一樣。來自竹科的工程師池坤徽,今年是第2次參加珊瑚礁總體檢,他表示離開繁忙的生活,一踏上東嶼坪,就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特殊氛圍,很喜歡這樣的小島悠閒步調,所以這是他不論如何都要來參加的原因;而且還吆喝了朋友一起來參加。

住在台北從事電腦軟體行業,年約50的蔡正陽,小時候住在澎湖馬公十幾年,對於澎湖南面的小島一直充滿好奇;因為東嶼坪不像望安或七美有交通船可以前往,去年看到這個活動就很想參加,結果已經額滿,今年趕緊提早報名,總算如願以償。還是習慣使用底片單眼相機的蔡正揚,對於澎湖有著一股獨特的情感,前陣子從峇里島回來,拍了3卷底片,但是才踏上小島3個小時,就已經拍掉3卷底片了;他興奮的說,如果把照片給他們愛好攝影的朋友看,一定會很驚豔的問他這到底是哪裡,然後他就會很驕傲的說:這是台灣的澎湖!

從6月3日至6日,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將在東嶼坪停留4天3夜,為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這4天3夜,志工們將要進行3次的珊瑚礁總體檢、以及數次的淨灘,做廢棄物的收集及分析,並由熱心支持公益的地方團體妙雲講堂協助將垃圾運回馬公處理。澎湖東西嶼坪的珊瑚礁總體檢與淨灘行動,在各界的支持下,今年進入第3年,藉由這些調查數據來呈現海洋與小島所面臨的問題。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透過前兩年珊瑚礁體檢的結果發現,因為颱風的影響,導致珊瑚礁斷裂而使珊瑚的覆蓋面積明顯下降;而海灘的垃圾種類變化,更呈現出不同的生活型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去年淨灘的結果為例,清出種類最多的為保麗龍,即顯示嶼坪週邊的漁船對環境的影響。這些資料若沒有每年進行,就無法比較出這些變化與意義,也沒有紀錄、數據可以知道過去我們的海洋發生了什麼事情。

本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共同主辦。更有在地協力的團體,澎湖共生藻協會給予海洋調查上的支援,以及妙雲講堂協助資源回收處理。這樣一年一度的各地珊瑚礁體檢,是凝聚地方、紀錄環境變化、極具意義的活動。後續還有東北角、蘭嶼、綠島、台東杉原、小琉球等地的珊瑚礁總體檢行動將陸續展開,歡迎喜愛與關心海洋的朋友一同參加。相關活動訊息可見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網站(http://reefcheck.blogspot.com/) 或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02-23021122環境信託部門。

Top

 
世界遺產巡禮:氣候變遷如何衝擊澳大利亞的世界遺產

作者:王鑫(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澳洲的自然地理

卡卡度國家公園,區域內有遼闊的原始森林。圖片提供:維基百科  澳洲是全球最乾燥的大陸,2006年起聖嬰現象的影響擴大,導致降雨大幅減少,各大城市普遍缺水。近年來,乾旱惡化,東岸地區屢傳森林大火;2009年,由於縱火案,東岸地區的森林和部分民宅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侵襲。此外,氣候變遷現象也嚴重影響澳洲的生態系統,生物區系的移動十分明顯。

澳洲的世界遺產

澳洲地大物博,在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中,共登錄17項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有:皇家展覽館與卡爾頓園林、雪梨歌劇院,世界自然遺產有:哺乳類化石遺址、弗雷澤島、澳大利亞岡瓦納雨林、大堡礁、藍山國家公園、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豪勳爵島、麥誇里島、波奴魯魯國家公園、鯊魚灣、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以及複合遺產有:卡卡度國家公園、塔斯馬尼亞荒野、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與蔚藍德拉湖群。

氣候變遷造成衝擊

澳大利亞氣候變遷部2009年版的報告《氣候變遷對澳大利亞世界遺產的意涵:初步評估》指出,「澳洲的17項世界遺產,包括最大的大堡礁,面積廣大、自然的原住民地區如卡卡度國家公園,孤立的、擁有海洋和陸地的麥誇里島,以及雪梨歌劇院之類的建築傑作,正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基於承諾保護澳洲世界遺產的價值,澳大利亞政府於2006年要求澳大利亞國家大學評估該國世界遺產暴露在氣候變遷影響下的狀況、可能遭受的衝擊,以及該國世界遺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並且鑑定哪些知識是普遍不及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在管理計畫及政策中,增列未來世界遺產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計畫大堡礁,有非常豐富的珊瑚礁生態。圖片提供:維基百科降雨減少、海面和地面溫度升高、強風增加、海水酸化及海平面升高等,都可能嚴重衝擊澳洲所擁有的特殊世界遺產價值。由於澳洲的世界遺產各自孤立,並且具有極為不同的地理特徵,氣候變遷帶來威脅的程度各異,而全球持續暖化勢必導致熱帶雨林面積大幅減少、本土動物和植物豐富度降低、森林植物擴張至乾燥和半乾燥放牧地,以及珊瑚持續白化等後果。

澳洲的生物多樣性已經遭受人為衝擊的壓力,尤其是土地利用、水文改變、土壤鹽化、外來物種入侵等,而火災發生區域發生的變化也是一種人為衝擊。氣候變遷為害之大,堪稱無遠弗屆,帶來的影響包括高溫、改變的水火環境和災害發生區分布、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以及鹽水入侵淡水海岸濕地等,後者也包括了世界遺產名錄上的一些景點。

氣候變遷將會改變澳洲世界遺產的自然和文化價值,繼而影響它們的傑出普世價值,當然也波及世界遺產地的狀態。說清楚點,如果一座世界遺產是因為它擁有冰河而被登錄,那麼冰河融化後,它還能是一座世界遺產嗎?鯊魚灣,見證了地球最古老的生命起源。圖片提供:維基百科

初步評估鑑定政府亟需辦理的事務包括下列項目:
1. 澳洲世界遺產的氣候變遷管理計畫;氣候變遷資訊共享系統;通訊網絡以及管理人員的氣候變遷訓練計畫。
2. 發展與世界遺產相關的較精密的全球氣候變遷預測模式,包括更強化地包含生態與基因基線資料蒐集和古氣候資料。
3. 與大火相關的研究,包括生態系對氣候變遷的反應,以及全國物種對氣候變遷的反應資料。
4. 進一步評估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對氣候變遷的脆弱性。
5. 避免世界遺產在原地景和生態場域中的棲地破碎化與強化生態連結性的策略。
6. 提出具有世界遺產價值、受威脅物種避難棲地的復育策略。

這些研究都是他山之石,足供我們參考並進一步檢討我們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

Top

 

  大安大甲聯合用水環評初審過關 中科三期用水解套?

本報2010年6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未釐清中科三期后里園區是否會搶走農業用水、也未回答開發可能引發的災難,「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昨(3日)環評初審過關。

張豐年痛批李錦地「老狐狸」

所有問題都沒回答,環評小組就決議「有條件通過」。醫師張豐年很火大,會後與環評小組主席李錦地理論,痛批李「老狐狸」,對這樣就通過環評覺得不可思議。結果李錦地不干示弱反擊。

后里農民大聲抗議,擔心未來不但要承受中科三期的廢水、空氣汙染、搶走灌溉用水,而且還要憂心位在車籠埔斷層上的輸水工程,將陷后里於未知險境。

水利署在2008年2月提送「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輸水計畫」,此案經四次專案小組審查於去年初審過關,但送到環評大會確認時(小組決議需經大會確認),剛好八八水災後發生曾文越域引水事件(聯合用水類似越域引水工程),引發各界對大安大甲案疑慮,於是決議退回專案小組重審。

昨天進行第六次專案小組審查,結論「有條件通過」。

大台中地區用水主要倚賴大甲溪、大安溪。水利署提此案目的是為了將水源較豐沛的大甲溪、與水源較不足的大安溪聯合輸水,水利署認為有助於穩定供水系統,預計每日可增28萬噸水。

中科究竟要搶走多少農業水?

但農民質疑,開發用意是為了供給中科三期后里園區用水。公館村長馮詠淮表示,開發前應先關心下游自來水用戶問題,民生用水10多年來都沒人關心,為了中科才開發。

馮詠淮表示,大安溪、大甲溪枯水期時沒水,如果再把水取走,引起沙塵暴將影響大台中地區生活品質。而且,921地震後下游的地下水很充足,如果兩溪水都拿走,地下水可能受影響。

后里農民廖明田質疑,是為了中科才開發,把水拿走後農民將無水可灌溉。

水利署否認為中科開發大安大甲案,但表示水可給中科用

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副局長江明郎,否認大安大甲案是為了中科三期用水而開發。他表示,剛好這個地方有中科三期開發,「這是偶然」,不過他並未否認,「這個開發案也可供水給中科三期。」

江明郎承諾,一定優先保留既有用水權益,民生、農業用水都優先保留。環評小組也將「確保農業用水、生態基流量、民生用水」列入環評通過條件。

農業用水誰來確保?

不過后里農民完全無法信任這個承諾,醫師、台中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表示,農田水利會已簽下「賣身契」給中科,契約要拿出來重新修正,農民就不會講半句話,條件是萬一缺水,中科廠商先停工。

馮詠淮指出,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的環評書中指,未來用水不足時,主管機關可限制農業用水。后里農民陳金泉質疑,「農業用水是由誰來確保?」

環評委員一方面把要「確保農業用水」放入環評結論,至於如何確保卻沒有進一步表示意見,而且在討論時還指,「不要管中科跟水利會簽了什麼約。」

張豐年建議,中部地區這麼多開發案,水利署應先進行中部地區整體水資源專家會議,再來討論大安大甲案。不過會後,環評審查小組會只將這個建議列入環評通過的「附帶建議」。一個完全無效的建議。

輸水管路位於車龍埔斷層,誰來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開發案主要有兩項工程,其中「大甲溪輸水路工程」從石崗壩上游右岸約200公尺處取水150萬噸,再開挖4350公尺的輸水隧道。另一項「鯉魚潭水庫第二原水管」,也要打1500公尺的輸水隧道。

張豐年表示,水利署的想法是讓兩溪的水滙流儲存,「但聯合運用不是這樣」,他認為只要有聯通管線就可達到聯合運用的目的,不必去打隧道。「這是硬碰硬」,因為車龍埔斷層就在這裏。

張豐年表示,石崗壩的災難已發生,當初環評時也說沒影響,結果證實是斷層錯動最高的地方,建壩前從無水患,如今卻淹水不斷。石崗壩現在上游淤積、下游掏空,他要求應慎重評估在此取水的風險。

水利署回答,石崗壩上游的取水口,水利排砂效果明顯,取水口前淤積量不大,颱洪過後短期內可恢復取水。

淨水廠設於中科附近,誰保障大台中地區飲水安全?

另外,自來水公司要在鄰近中科三期設兩座淨水場,其一自來水公司已坦承要供給中科用水。馮詠淮質疑,環保署已修改飲用水管制標準,淨水廠五公里範圍內的汙染源將納管,為何又同意中科附近可設淨水場?「未來大台中地區300萬人飲用水安全誰來承擔?」  

Top

  人工溼地設置 趕走相思寮居民

摘錄自2010年6月3日立報台北報導

中科四期1日上午進行「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設置計畫」專案小組審查。台灣農村陣線代表蔡培慧表示,相思寮位於中科規劃的60米道路上,人工濕地正好緊鄰60 米道路,民間團體希望60米道路能夠往南移一些,讓相思寮就地保存,在細部設計修改尚未確定前,不應審查人工濕地配置。

佔地約2公頃的相思寮目前有20餘戶,共1百多人居住,當地保留許多磚造三合院,甚至還有更早期的竹篙厝跟半壁厝,保留了台灣農村演進的歷史痕跡,但卻因中科四期而將遭徵收。

2010年1月,在立委林淑芬協調下,中科管理局與居民召開公聽會,讓居民向中科表達保留相思寮的心聲。當天中科管理局表示,願意研究修改計畫的可能,最後卻以「恐延誤廠商期程」和「相思寮意象與中科不符合」為由拒絕。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指出,當初中科拒絕修改計畫是怕延誤友達光電的進駐時間,現在大家都知道友達要去中國,這個理由已不存在。另外,中科認為相思寮與中科意象不符,蔡雅瀅建議委員應實地考察相思寮,才能判斷相思寮是否有保存價值。

Top



 
  垃圾轉運站污染水域 環局︰先儲流

摘錄自2010年6月3日自由時報北縣報導

台北縣環保局16處垃圾轉運站,新莊市、三重市、蘆洲市3處位於行水區,廢水直接排放河裡,是當地水域仍屬中度到嚴重污染的元凶之一,環保局表示,各市公所已提出改善計畫,未建置截流設備前,要求現地集水後送污水處理廠處理。但環保局人員無奈透露,像林口、淡水兩處新建的污水處理廠由水利單位委外經營,廢水要進去都不順利,目前多經下水道送往台北市管轄的八里污水處理廠。

水質保護科長陳美玲說,淡水河重陽橋到忠孝橋段水域水質屬中度到嚴重污染,她解釋是因為大漢橋上游無截流設備,年底前7個截流站完成後,水質會大幅改善。

環境衛生管理科長程大維說,新莊轉運站已先行「儲流」,但儲流的污水不知要到哪裡去,三重計畫一週內改善,已購置大型不銹鋼槽,挖小型截流溝儲流,蘆洲也在計畫改善中。程大維說,靠河川近又人口密集的板橋、土城也面臨可能污染河川的問題,將再與水利單位協調廢水處理。

Top

 

  油污浩劫:民間意見 暫時的替代方案

摘錄自2010年6月3日台灣立報報導

在處理墨西哥灣油污問題上,英國石油公司(BP)的「封頂」法所仰賴的「鑽泥」和吸油垃圾彈都宣告失敗。直至目前為止,每天仍有成千上萬加侖的原油湧入墨西哥灣中,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現在BP的新計畫要在低位海下立管截油系統(LMRP)上裝置一個油蓋帽,來將漏出的石油和天然氣吸入油管中。

旅美華裔化學工程師魏枏(Nan Wei)投書表示,事實上,BP欲鋸掉的油管皺摺處減緩了原油從油管中溢出的速度,博士在BP鋸掉了油管皺摺後,原油將會以比現在快3到8倍的速率流出。同時,在數千英尺深的海水中,用遠端遙控機器人在不斷噴發原油的油管盡頭裝置一個頂蓋,操作上有其難度,且如果最後無法將這個缺口封起來,後續造成的問題將更難處理。

魏枏博士提議,應選擇在油管無皺摺處截斷油管,然後慢慢將一塊耐壓鋼片置入,以中斷原油繼續溢出。他認為,從油管末端幾英尺的地方截去油管,這樣可以避免原油噴出時的強大壓力。正式在深海裡利用遠距遙控機器人操作之前,上述都可以在陸地上先實驗,這或可為想出永久解決辦法,爭取更多時間。

Top

 
  國際專家小組:化石燃料的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最大

摘錄自2010年6月2日聯合國新聞網報導

由27名專家組成的「可持續資源管理國際小組」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當前的化石燃料和糧食生產及消費模式正在使淡水供應變得枯竭、引發具有經濟價值的生態系統,如森林的喪失、使疾病和死亡加劇,並使污染水準惡化到一個不可持續的水準。

報告得出結論:對能源和農業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將可以在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帶來顯著的回報。可以從通過改善家庭能源和糧食消費的模式開始,如取暖和製冷系統、電器以及旅行的方式。

報告甚至發出具有爭議性的呼籲:人們的膳食結構應該做出顯著的改變。從以動物蛋白為基礎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轉變,以減少環境的壓力。同時對普遍存在的一種觀點提出挑戰:即越來越富裕將自動可以使環境改善;表明,如果富裕程度增加一倍,環境受到的壓力則增加60%到80%。

據統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9%來自糧食生產。畜牧業需消耗世界糧食作物的一半;農業生產需要耗費全球70%的淡水資源和38%的土地。

Top

  論壇:生存永遠是環境保護的初衷

作者:傅恩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撇開政治、名人八卦外,不經意發現最近多數談話性節目、新聞專題圍繞兩個大方向,其一是如何賺大錢,除了個人層次的財運、投資外,總體層次就是未來經濟產業政策,特別是兩岸經濟,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A擱發」嗎?

另外一個方向也是談未來,甚至是更全面、全球的層次上來談,氣候極端的變遷,及其影響的糧食、水資源、疾病衛生、環境甚至於生存問題,從極地冰山的融解、移動,對洋流、海平面的影響,賴於生存的土地、物種消失,極端氣候帶來的災禍與資源匱乏。

兩種的「未來」似有交集、卻無共識點,恰恰是所有環保議題面臨的困境。

根據調查顯示,越來越多一般民眾認同科學家們所提出的暖化證據,以及相關生存危機的影響,但在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也隨之下降。台灣民眾對氣候暖化的認知度也超過8成,但對部分解決之道,如能源稅、減少高排碳污染產業的贊同度卻不高。

對於未來,人們都是有期待的,因此希望能有好的投資、就業環境,經濟發展繼而帶動生活水準,相對的對於產業進駐創造就業,貿易障礙解除(自由貿易)發展經濟等關鍵字,不禁的丟出贊成票。

對環境的未來,人們也是同樣有期待的,然而眼光似乎更遙遠的,先談賺錢的未來、「再談」環境的未來。

產業進駐若帶來污染,解除貿易障礙對傳統農業、產業的危害,以及繼之而來環境管制的解除,鼓勵更多污染立基的產業,卻輕易的出現「我們要先有肉吃再談未來」的聲音。

例如中部科學園區環境影響評估爭議,農民及環保團體提出污染證據,儘管連司法都認定環評忽視光電產業廢水,實屬瑕疵環評予以撤銷,但不只環保主管機關以「現實」為由拒絕要求中科停工,不少經濟發展至上的支持者,也仍希望光電產業進駐當地,希望年輕人能因此回鄉、帶動發展。

在 ECFA、FTA(自由貿易區)的種種討論中,也不見未來的產業發展規劃,是否有永續環境的概念。目前被賦予眾望的ECFA,期待透過這個過渡的區域貿易協定,讓兩岸能藉此減少9成商品的關稅,創造兩岸雙邊的自由貿易,無論支持或反對者都不能否認,一開始得利者是石化塑膠、鋼鐵產業,卻可能犧牲所謂弱勢的農業、傳統產業,恰恰是鼓勵污染為基、掠奪土地資源的產業。

「溫飽」當然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因此筆者向來不願意將經濟與環境一分為二來討論,因為「生存」正是環境保護運動的初衷,無論是談經濟、或論環境,都不能忽視「即見」的未來以及「遙遠」未來的交集點。

從「即見」的未來檢視中科新的開發案,目前有千餘職缺,中科提出將有上萬的就業人數,以及上千萬的產值;「即見」的未來也可見,中科新開發案的排碳量有一千萬噸,用水量龐大、排擠上萬農民的耕作水源,光電業廢水排放將污染大甲溪下游農作。

從即見未來的角度來看,有人定義,新開發案有利有弊,因此我們是否能從「遙遠」的未來來看,在數年後產業發展變遷下,我們還留得下多少廠區、多少員工,似乎難以預測,從全球經濟產業變遷的歷史借鏡,筆者難以樂觀。

然而,數年後清楚可見的,便是上萬的農民消失,大範圍的農地消失,我們的糧食、水資源基礎不再,而污染過的環境還能回饋、餵養我們多久呢?再論這個過程中獲利的是企業的老闆、下好離手的金融投資業,還有呢?

再談談「即見」未來與「遙遠」未來的交集吧!難道,我們給自己的真正挑戰,絕不是再續辯論經濟與環境孰重孰輕,而是是否有創造真正永續的可能。

環境主管機關所謂的「現實」,不外乎國家既定的經濟產業政策不可鬆動,因此即便連環評、司法,國家內部的制度都質疑時,仍無法決策變更,那建基於最不永續的發展思維,在政黨輪替之中毫無鬆動的思維,難道也是我們的思維、沒有遙遠未來的思維嗎?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