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1.0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濁水溪‧全民來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CBD-COP10落幕 通過名古屋協議+愛知目標

協議終於通過,在場的各國與會者歡呼鼓掌。

協議終於通過,在場的各國與會者歡呼鼓掌。
攝影:潘紀揚

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兩週來歷經馬拉松式的談判、協商拉鋸戰,終於在上週六(10/30)凌晨,通過了《名古屋議定書》(Nagoya Protocol (on ABS) )與《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分別就全球基因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出了具體的規定和目標。

《名古屋議定書》是規定遺傳資源利益分配規則的新國際協議,通過適當的資金援助和技術合作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目的在於保障生物遺傳資源利益的公平分配。《愛知目標》則制定了一個保護生物多樣性十年行動計劃。計劃要求全球在2020年底前,至少保護17%的陸地和10%的海洋,並消除受威脅的物種所面臨的滅絕風險。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我們的島∣山區小校的真實價值

福民國小學童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葉鎮中

當給孩子的幸福,成為學校與社區的共同願望,一間小校展現教育的真實價值。

如果不是學生在學園奔跑,初次來到台中縣新社鄉福民國小,會以為這是山上一間美麗的生態教育中心。

這所美麗的福民國小,曾經歷經921地震的摧毀,教室倒塌崩壞,學校歷經一段慘淡歲月,等待校園重建。在學校與建築師的規劃下,學校朝向生態校園的方向發展,最大的特色是保留學校裡的樹木,不讓一棵樹,因為建設而倒下。

精采內文

 

新聞播報∣播報員:陳韋綸

過去十年亞馬遜每三天可發現一新物種。

環團與學者以數據證明,蘇花公路並非如花蓮縣長所言的「死亡道路」,重申蘇花改環評應謹慎,真正解決花蓮聯外與區域內交通運輸,才能避免治標不治本。如同不應全面撲殺流浪犬,動保團體推廣TNR,維持華江溼地生態平衡。

WWF公佈報告,亞馬遜在過去10年,平均3天便發現一新物種;然而全世界物種消失速度卻加速1000倍,國際組織發起SOS計畫,呼籲企業參與物種保育。地球發展46億年,但人類100年內破壞殆盡,「綠領沙龍」座談會呼籲政府應投資低碳產業,協助產業轉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向天湖的高壓電塔──沒什麼的岐視邏輯

要好山好水,不要高壓電塔。

作者:munch

只不過一些高壓電塔嘛!佔地面積不大,不會破壞景觀,而且又是重要的基礎建設,大家不應只顧享受不願建設的自私,加上政府保證無害的游離幅射,致癌而死的機率,遠比被車撞死的機率還低。

就不過幾根電塔嘛!那麼強烈反對作甚麼?

就支持蓋高壓電塔吧!

精采內文



 
CBD-COP10落幕 通過名古屋協議+愛知目標
本報2010年11月1日台北訊,詹嘉紋整理報導,潘紀揚攝影

第 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兩週來歷經馬拉松式的談判、協商拉鋸戰,終於在上週六(10/30)凌晨,通過了《名古屋議定書》(Nagoya Protocol (on ABS) )與《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分別就全球基因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出了具體的規定和目標。

上週五深夜,也是大會的閉幕日,然各國代表談判協商 意見不一致 ,工業發展國家vs.發展中國家僵持不下,眼看達成協議之時遙遙無期,會場瀰漫著緊張氣氛。而後大會主席,同時也是日本環境部部長松本龍(Ryu Matsumoto ) 以其撰寫推薦的版本,成功協調各方,得到各國部長及官員支持。

《名古屋議定書》是規定遺傳資源利益分配規則的新國際協議,通過適當的資金援助和技術合作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目的在於保障生物遺傳資源利益的公平分配。

該協議決定就共享基因資源的獲取和受益建立一個國際機制,為各國獲取從真菌、植物到動物基因資源的合作制定了基本規則。協議中規定了源自基因資源的 利益如何分享,要求各國政府開始考慮對過去多個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基因資源被收集、利用而應該獲得補償的問題。而利益分配對象僅限於協議生效之後利用的 生物遺傳資源。同時為加強監管,防止不正當取用,協議中明定遺傳資源利用國須設立至少一個以上的監管機構。

而《愛知目標》則制定了一個保護生物多樣性十年行動計劃。計劃要求全球在2020年底前,至少保護17%的陸地和10%的海洋,並消除受威脅的物種 所面臨的滅絕風險。2020年前達成的近期目標是,「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目標,各國應採取行動阻止破壞行為」;到2050年前實現的長遠目標,則是實現「人 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另外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性十年」計畫,也於上週五晚間通過,將訂2011年~2020年為生物多樣性十年,除了持續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瞭解,也鼓勵締約方充分參與、配合此計畫。

努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世界各地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此與欲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目標相似,往後將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也將左右接下來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UNFCCC - COP 16)中的各項談判、協商。

《名古屋議定書》將於90天後生效,下次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將於2012年10月在印度召開。

※ 本文與台灣原住民傳統知識工作網(Taiwan Indigenous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TIKAN)合作刊登。

Top

 
 
 
 

山區小校的真實價值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葉鎮中

當給孩子的幸福,成為學校與社區的共同願望,一間小校展現教育的真實價值。

如果不是學生在學園奔跑,初次來到台中縣新社鄉福民國小,會以為這是山上一間美麗的生態教育中心。

這所美麗的福民國小,曾經歷經921地震的摧毀,教室倒塌崩壞,學校歷經一段慘淡歲月,等待校園重建。在學校與建築師的規劃下,學校朝向生態校園的方向發展,最大的特色是保留學校裡的樹木,不讓一棵樹,因為建設而倒下。

在眾人期待下,學校重建完成,舒適的校園空間,讓就讀的學生感覺幸福,校長洪瓊媚以打造學生的幸福童年,作為教育目標。許多因應校園環境的陶藝、自然染等藝術課程,也在老師規劃推動下進行,學生展現動人的創造力,表達親近自然的快樂心靈。

放學時刻,全校學生集合,六個年級總共二十三名學生,學校在重建十年後,面臨裁校或併校的危機。

1951年創校的福民國小,原本是和平鄉和平國小的白毛分校,1975年改制為福民國小,在2004年又劃入新社鄉,鄰近三公里外的大林國小,於是併校危機,成為福民國小長存的憂慮。

921地震後重建,福民國小原本帶著滿滿期待,卻因為學生人數不足,面臨可能廢校的荒謬未來。

福 民國小所在的白毛台社區,主要生產優質的葡萄,但是因為產業沒落造成人口外流,加上少子化,讓全盛時期有一百多名學生的學校,人數不斷減少。曾經就讀福民 國小,現今擔任家長會長的何明傳,不希望這所美麗的國小,就這樣結束。他和社區居民,高度參與學校的事物,希望讓外界瞭解,山上的小校,不只是學生的教育 課堂,也是居民的生活中心。

晚間,社區居民來到學校,參與校園開設的網路教育中心,每位居民專心學習新事物,顯現校園對社區的重要。一場搶救小校的行動,在學校與社區合作下,多年來不斷展開,大家都在思考,什麼是小校特色?能給孩子什麼樣的幸福?

二年前,在學校發起登山教育,熱愛自然的教務主任陳岳峰,成為重要推手,「山是一所學校」成為福民國小的特色。

趁著初秋涼爽,學校舉班登山教育,校長和老師全員出動,社區家長也來幫忙,一到六年級學生全數進行登山教育。不只挑戰毅力,更希望學生瞭解生活的環境,老師一路上進行自然節說的機會教育。

小學生將登山當遠足,背包裡放著零食,驚人的體力輕鬆攻頂,還能相互幫助,為老師家長加油打氣。全校師生攀登東卯山山頂,未來還有不同的山頂要攀登,福民國小以登山創造小校價值。

真心的興辦教育,福民國小開始吸引尋找好學校的家長,認為這是一間公立的森林小學。新任的洪瓊媚校長,繼續學校的登山教育,也思考擴大小校的價值,期待讓校園發揮最大功能。

山區的一所小學,在九二一重建後,面臨併校的危機,在學校與社區的合力搶救下,卻是創造出現代校園的新動力。學校的價值是什麼?也許不該是人數統計,而是學生的幸福感受。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蘇花公路不是死亡公路 環團提數據駁斥

本報2010年10月27日日本名古屋訊,特約記者潘紀揚報導

本報2010年11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對於花蓮縣長傅崐萁不斷以「死亡公路」來形塑蘇花公路形象,企圖達成其訴求速審速建「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蘇花改),環團於10月31日召開記者會以數據說明謬誤之處,重申蘇花改環評應謹慎進行,創造民眾參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爭議多時的蘇花公路修建計畫由蘇花高速公路一路轉為改善計畫,10月18日進行第一次審查,與會民眾及環評委員提出46項疑慮,委員會讓開發單位 12月31日前補件再審,才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地質及相關作業調查。蘇花公路事故發生,開發單位很快就完成補件,並預計於今(1日)第二次審查,而行政院已 預定本次通過環評審查。據報導,蘇花改如果順利通過環境影響評估,2011年動工,2016年完工,總經費400億6,600萬元。

蘇花公路(台9線蘇澳崇德段)是不是死亡公路?淡江大學教授張勝雄根據警政署及交通運研所資料分析指出,以全台道路死亡率排行台9線排上第3名,而蘇花公路只是台9線的其中一段,張勝雄說,台9線全長475公里、遠從台北到枋寮。

 

省道

起迄

長度(km)

死亡人數

死亡人數
/年100km

受傷人數

受傷人數
/年100km

台1線

台北-楓港

460.6

834

25.9

24938

773.5

台14線

彰化-廬山

99.016

164

23.7

3936

567.9

台9線

台北-楓港

472.558

556

16.8

12873

389.2

 

張勝雄指出,蘇花公路段死傷最嚴重的其實是平原段。而蘇花公路因坍方致死人數,過去8年來僅5人、因坍方影響花蓮對外交通,6年來天數僅25天;但蘇花公路因駕駛人酒駕、超車等問題致死的人數卻高達46人(註)。

蘇花公路實際坍方/阻斷天數(2010年1月19日蘇花改環評諮詢會議資料)

蘇花公路實際坍方/阻斷天數

環團表示「無論蘇花公路交通事故是不是全世界第一,其落石導致死傷機率佔所有交通事故2%,改善道路改善了落石問題,另外98%死亡的人不會因此而 減少」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黃斐悅也提到蘇花改計畫以長隧道解決危險路段,然而卻計畫讓貨卡車使用,機車及單車仍使用蘇花公路,對於使用機單車的民眾行車條 件未改變。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不該將擁有世界級美景的蘇花公路污名為死亡公路。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舉手被野獸咬傷為例,解決問題當然是將野獸移除,而受傷的手應該去就醫急診,不會因此而把手砍掉另做一隻手。他直指野獸就是砂石車,砂石車運輸應改善。「蘇花改非不可,而是應更公開討論怎麼改!」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也說,「我們就是希望能把蘇花改作到更好,但現在幾乎沒有討論空間」,環團多次與交通部溝通,對於民眾參與機制、本計畫之急迫性與需求性、蘇花改設計規模、原本造成台9線負擔最重的礦砂運輸問題、鐵路運能提升等,至今仍未能提出適切解答。

黃斐悅再度重申,蘇花改不僅是路段公路修繕的問題,更大的意涵是解決花蓮人聯外以及區域內交通運輸,要解決花蓮人的需求,而非被操弄二元對立的局面。

在蘇花改環評審查前夕,綠黨發起在環保署大門口舉辦非暴力的守夜行動。相對於花蓮縣政府動用政治資源動員萬人北上陳情,綠黨選擇為去除環評委員不必要的政治干預、為花蓮民眾,沉默安靜的祈福。

註:

台九線死亡事故發生率前三名:都在花東平原段(2002至2007年)

* 池上馬蘭段,50公里距離喪生75人=25.0 人/年100km
* 瑞穗玉里段,20公里距離喪生43人=35.8 人/年100km
* 林榮光復段,近20公里距離喪生42人=35.0 人/年100km

* 蘇澳崇德段(蘇花公路),70公里距離喪生51人=12.4 人/年100km

Top

 

華江溼地與犬共生 動保團體發動宣導活動

摘譯自2010年10月25日ENS日本,名古屋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本報2010年11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為了讓河濱成為人、狗與自然生態共生之處,華江里辦公室、華江溼地守護聯盟及關懷生命協會共同合作,10月30日上午於華江雁鴨公園進行宣導,教導民眾遇到野地犬(以下以野地犬與一般流浪犬區隔)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現場並以問卷了解民眾態度,並贈送精美可折式筆筒。

華江溼地位於淡水河源頭,豐富的底棲生態每年吸引上萬隻野鳥過境,是國際重要的野鳥棲息地;而河濱的華江雁鴨公園除了是民眾的休憩地,同時聚居野地犬;但因民眾不察,常發生狗追逐人類或是單車,甚至曾聽過群聚咬人的報導。

關懷生命協會表示,野地犬追車、吠叫、群聚或者只是跟隨著人,並不等同於兇猛、攻擊及威脅性,但是因為民眾對流浪動物存在恐懼與不瞭解,常造成愛狗與不愛狗對立的爭論。而這些情形只要透過認知、學習,是可以減少衝突,並與流浪狗共存。

透過宣導,幫助民眾休憩時不受野地犬干擾。狗行為訓練師CT也說,狗在感受到威脅之下才會反抗,通常都不是為了要傷害人類。當認知到此事實,試著不侵入牠們的領域,或遇到時閃避,都不太會有問題。

關懷生命協會於6月向青輔會提出,「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及華江里社區流浪動物TNR(英文trap捕捉、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縮 寫)推廣行動」,由台大懷生社執行,結合當地里辦公室及華江溼地聯盟共同合作,遇到通報的犬隻,連絡台大懷生社,由社員出動捕捉帶到動物醫院結育之後再回 原地放養,並結合當地愛心媽媽定點餵養,讓野地犬得以生存,並且不干擾人類的遊憩行動。

現場民眾填寫問卷30 日的宣導活動還結合台大、政大、東吳等8所大學動保社團、30幾位學生於華江雁鴨公園,與河濱遊憩的民眾近距離接觸,並以問卷了解民眾意向(與台北市教育 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合作)。現場棒球隊民眾表示,雖每周兩次來此打球,但從未感受狗的存在,更未感受到狗群的威脅。從新莊一地騎單車來運動的幾位民 眾也表示,這裡感覺很乾淨,沒有看到狗的蹤跡,對於此計畫表示肯定。

依據台大懷生社的統計,華江雁鴨公園、華江溼地大約有2-3個野狗族群,約35-40隻流浪狗。目前16隻母狗中已有10隻接受結育回到原處,當結 育數達70%,族群數可望降低。台大懷生社「狗長」莊秉原表示,此案從8月正式開始,當地居民皆支持,甚至帶走狗時,會有民眾激動的來詢問要把狗帶到哪 裡。

華江里里長楊華中表示,台大懷生社引進TNR的觀念很好,容易和里民溝通,現在里辦公室通報流浪動物的問題,包括堤內的貓,都交給懷生社處理。華江溼地守護聯盟總幹事黃馨蔥也說與關懷生命協會合作,了解狗並不是溼地的問題,野地犬也能在此共生共榮。

Top

 

哺乳動物、鳥類、魚類、植物 亞馬遜發現 1200種新物種

摘譯自2010年10月26日ENS日本,名古屋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亞馬遜的自然生態至少發現1200種新物種,從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期間,平均每3天發現一個新物種,全球保育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6日表示。

巴西鳥類學家Alexandre Aleixo與曲線嘴鳥(scythebill),圖片來自:Zig Koch / WWF。WWF 在「活生生的亞馬遜,1999-2009 十年大發現」(Amazon Alive! : A Decade of Discoveries 1999-2009)報告中表示,和同時期的其他高度生物多樣性區域,包括:婆羅洲、剛果盆地和東喜馬拉雅相比,亞馬遜的新物種相當多。

WWF在名古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面對193個國家的代表詳細介紹了新發現的39種哺乳動物、16種鳥類、55種爬蟲類、216種兩棲類、257種魚類和637種植物。

亞馬遜地區包含了全球最大的雨林和河流系統。該地區橫跨南美洲8個國家和1個海外領地,有3000萬人口。它涵蓋超過600種不同類型的路陸和淡水棲地,從沼澤、草原、山地到低地森林。包括特有種和瀕危動植物,全世界10%的已知物種都居住在亞馬遜。

但在過去50年間,人類已經摧毀了至少17%的亞馬遜雨林,此面積超過委內瑞拉的大小,或是西班牙兩倍大。

由於地區和全球肉品市場快數擴張,作為飼料的大豆和生物燃料對土地的需求增加,導致約有80%亞馬遜地區的砍伐林地已成為牧場。 未來還會有更多土地為了能源用途而清空。

亞馬遜森林不僅庇護地球上最顯著的生命多元性,而且還存儲900-1400億噸的碳。WWF說,即便是因為喪失更多森林而釋放出一部分碳,以及改變土地用途,都將惡化全球暖化的情況,並危及地球上的生物。

今天(10月26日)在名古屋,巴西環境部發表亞馬遜保護區計劃( Amazon Region Protected Areas Program,ARPA)第一階段的成果。為確保長期的資源、保護亞馬遜的生物多樣性,ARPA計畫於2003年建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保護 計劃。

在2009年結束的ARPA第一階段,創建了44個保護區,另外還有62個還在建置中。整體新區域面積高達2400萬公頃。

巴西政府還為保護區設立基金,目前已經募到2500萬美元。

Mico acariensi, 里約狨猴(Rio Acari marmoset),圖片來自:Georges Néron / WWF。巴西的目標是未來7年在亞馬遜建立2千萬公頃的新保護區,1千萬公頃做為保護區,另外1000萬公頃做為永續利用。

透過整併現有的保護區,建立和整合新的保護區,如果目標能夠達成,在2017年以前該方案將可保護6千萬公頃亞馬遜森林。

亞馬遜物種資產需要保護棲地才得以保存,每年才可發現新物種。

WWF表示,1999-2009年期間,在亞馬遜河流域發現到39種新的哺乳類,包括7種猴子、1種粉紅淡水豚、2種豪豬、8種小老鼠、9種蝙蝠、6種小袋鼠、5種大鼠、和1種天竺鼠。

亞馬遜淡水豚,又稱粉紅淡水豚,學名 Inia geoffrensis 。圖片來自:Fernando Trujillo, Fundacion Omacha / WWF。2000年發現的里約狨猴(Rio Acari marmoset),學名 Mico acariensi,是7種新猴子之一,居住在亞馬遜低地雨林,是巴西特有物種。目前還沒有做過野外研究,因此沒有關於牠的族群以及重大威脅等的可靠資料。

科學家在1830年代記錄到亞馬遜淡水豚,又稱粉紅淡水豚,學名 Inia geoffrensis

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新物種Ranitomeya amazonica ,是一種有毒箭蛙。牠的身上有著紅色和黃色的火焰圖案,腿部則有水滴狀圖案。

Ranitomeya amazonica ,是一種有毒箭蛙。牠的身上有著紅色和黃色的火焰圖案,腿部則有水滴狀圖案。圖片來自:Lars K / WWF。這種蛙的主要棲息地是在祕魯伊基托斯( Iquitos )附近的洛雷托( Loreto)地區潮濕的低地森林,它也在秘魯Alpahuayo Mishana國家自然保護區被發現過。

過去10年,在亞馬遜發現到1種烏龜,28種蛇和26種蜥蜴。

70多年前,來自玻利維亞的亞馬遜省東北部,鑑定出第一個新種蟒蛇,2002年被描述。接著在玻利維亞潘多省(Bolivia's Pando province)沖積平原也發現到。 這種4公尺長的Eunectes beniensiswas,起初認為是綠色和黃色的蟒蛇雜交的後代,但後來確定是一獨立的新種。

鮮紅、眼盲、體型袖珍,這種名為Phreatobius dracunculus的魚,是在里約帕爾多(Rio Pardo)村人挖井時發現到的。圖片來自:Janice Muriel Cunha / WWF。Pyrilia aurantiocephala 是真鸚鵡科的成員,具有明顯禿頭,並呈現明亮光譜色彩,只存在巴西的馬德拉河(Madeira)下游和塔巴赫斯河(Tapajos)上游少數區域。由於失去棲地導致族群數量稀少,此物種已被列為瀕危等級。

在巴西朗多尼亞州(Rondonia, Brazil)的地下水裡,人們發現到一新種鯰魚。鮮紅、眼盲、體型袖珍,這種名為Phreatobius dracunculus的魚,是在里約帕爾多(Rio Pardo)村人挖井時發現到的。他們被困在取水的水桶中。在該地區其他20口井中的12口井,也發現到該物種。

Bromelia araujoi,新發現的鳳梨科(Bromeliaceae),和鳳梨同科。圖片來自: E. Esteves Pereira / WWF。在過去10年中,已記錄到有著驚人多樣性的數百種新植物。這些植物分佈在廣泛的植物科別(family),包括草本科、多年生植物和球莖開花植物、樹木和灌木、藤蔓植物、蕨類植物和百合花。

 

Top

 

拯救地球瀕危生物 國際組織呼籲企業加入SOS計劃

本報2010年10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環境基金(GEF)、世界銀行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8日宣布聯手建置「拯救我們的生物物種」計劃(Save Our Species, SOS),提出超過1千萬美元的資金承諾,並呼籲企業協助,在2015年前將這個全球最大的物種保育基金建立起來。

SOS計劃是要因應全球各地數千種動植物所面臨的滅絕危險。目前物種消失的速度較正常情況高出1千倍,而野生動植物的喪失,威脅著基本的人類經濟安 全與生活方式。健全的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永續發展與減少貧窮都至關重要,「物種」則是生物多樣性中最顯而易見的一部份,也是建構多樣性的組成要件。然 而,目前卻有1/4的哺乳類、1/8的鳥類,1/3的兩棲類和1/3的珊瑚種類被評定為野外瀕危的物種,列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之中。

發起單位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的一場周邊會議上,提出這項「拯救我們的生物物種」計劃。

「物種滅絕是一種全球現象,將需要全球展現理解、付出全球努力與全球資源來克服。」世界銀行集團總裁索立克(Robert B. Zoellick)說道。「我們來自商業界的新夥伴正展現出領導地位,對這項危機付出努力,而我們希望他們的努力將會鼓勵其他的公司、基金會、個人與政府 加入我們。」

SOS計劃將為實地從事的保育行動提供補助,特別是特有的瀕危物種及其棲地。它並將協調保育行動上許多不同的重要角色,這是一直以來被嚴重忽略的一環。該計劃也為企業提供特殊的機會,使其直接參與拯救地球自然環境的行動,並協助公司行號滿足各自的永續發展目標。

「受威脅的物種如同全球煤礦坑的金絲雀。如果我們可以讓地球適合他們棲息,我們的社會也將能生生不息。」全球環境基金執行長暨主席巴布表示:「到目 前為止,商業界一直找不到管道,但SOS基金提供給商界適合的機會,能在這個議題上做出關鍵性的行動,並顧及到企業的社會責任。」

籌備階段期間,已有少數補助項目決定下來,涵蓋了30種以上的物種,例如在今年5月哈薩克西部12000隻賽加羚羊(Saiga antelope)大量死亡之後,協助這種極危的物種回復數量;或是協助極危的中國大鯢復育。另外,藉由SOS資助,有種屬於高度易危種類的新兩棲類物種 在哥倫比亞被發現,也就是喬柯丑角蟾蜍(Chocó harlequin toad)。

IUCN將藉由瀕危物種紅皮書的調查成果,以及該組織在全球各地數千位專家的專業,來負責管理這項大計劃。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是緊急的情勢,極需緊急的應變。SOS計劃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把知識、專業與資金聚集起來,解決世界各地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困 境。」IUCN總幹事瑪騰烈福(Julia Marton-Lefèvre)說:「我們知道保育是有效的,而且我們知悉必要的方法,能將野生動物自瀕危邊緣挽回並且維護其棲地。SOS基金將會提供最 迫切需要的資源,來讓這方法成真。」

已有資金開始挹注SOS計劃,世界主要的手機與網路通信業者諾基亞(Nokia)是首家加入SOS的公司。諾基亞副總裁暨永續部門主管索利慕能(Kirsi Sormunen)表示:「商業界有責任守護地球上生物的豐富多樣性。」

Top

 

創造就業又減碳的產業才夠綠

本報2010年11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在節能減碳呼聲中,綠領工作成為熱門話題,但綠領工作是什麼、又在那裏?除了風力發電、太陽能等所謂「新興綠能產業」外,其實綠是一種態度,只要能發揮創意,達到節能減碳目的,都是綠領工作。

綠領工作遍及各種產業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29日舉行「綠領沙龍」座談會,與會專家幾乎一致認為,綠領工作無所不在,不但創造就業,還能降低汙染。例如舊屋修膳,就能提升能源效率、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這項工作也能提供許多工作機會。

荷蘭文化中心主任吳家良表示,在荷蘭綠色就業遍及各個行業,例如農業也很重要,在台灣卻被視為較低階工作,大家都只想到科技公司上班。在荷蘭農夫是一種知識科技,有效率地與產業結合。

迷思高耗能產業 阻礙綠領產業發展

如今全球都在尋找綠領工作機會,台灣政府還在迷思只有高耗能、高汙染產業才能創造經濟,但如繼續發展這種產業,就會阻礙資金、人才往綠領產業發展的機會,不利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也無助於達到減碳目標。

政府在計算2020年如何回到2005年的減碳目標時,算法是先加入國光石化、六輕五期、還有一大堆所謂重大產業,到了2020年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將爆增8成。然後才想辦法如何把碳排放量減下來,「先增胖、再減肥」。

英國文化辦事處副代表馮梅瑞認為,台灣進入低碳產業有絕佳的機會,因為台灣有高教育程度、高技術的勞動力、高科技產業。

政府在綠能產業發展上扮演關鍵性角色。馮梅瑞認為,政府應協助產業轉型、投資低碳產業、支持創新研發、同時引導投資。

減碳又創造經濟成長的才是未來產業

馮梅瑞以英國的經驗為例指出,英國承諾2050年要減掉80%排碳量(相較於1990),在這個大的壓力,許多產業及消費行為都要納入減碳觀念,因此產生了許多商機。

她分析,全球低碳商機及服務市場達3.2兆英磅(約新台幣160兆),預估2020年將成長3倍,每年以11%的速度成長。包括再生能源、低碳服務管理等新興產業,去年成長最多的包括碳金融7.9%、風力發電6.5%、太陽能6%。

104人力銀行經理方光瑋分析,綠能工作不斷成長中,但台灣存在人才斷層,例如工研院分析的九大綠能產業中,包括風力發電、電動機車、生質柴油、燃料電池都有人才缺口,預估未來產值增加六倍,人才會更需要。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康世昊認為,綠領不是新名詞,只要是能幫助節能減碳、促進環保、甚至資源回收都是綠領工作。

他認為台灣人有很多很好的生活經驗,可以發揮綠領工作創意,例如他2000年在英國念書時,發現根本沒人做垃圾分類,家戶都用鎢絲燈泡,反而台灣都已經做得很好,可能還能分享這個經驗給國際。

氣候議題在於親身實踐

座談會有許多學生參與,表達對綠領產業的高度興趣。吳家良表示,綠色實踐要從教育做起,他發現最近許多台灣大學生對綠色就業很有興趣,但當問學生為什麼要從事綠領工作時卻答不出來,他覺得這有很大的危機。

吳家良指出,綠是一種生活態度,氣候議題在於親身實踐,荷蘭多數土地在海平面,這個時候氣溫只有六度,荷蘭上班族每天都踩單車上班,實踐零碳交通,在台灣不容易看到。

與自然和平共存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會後分享提到,地球發展46億年,人類在短短100年就把地球破壞掉,未來子孫要怎麼辦?很多物種都會消失,人類要不要再繼續存在,這個跟賺錢來比的話,仔細思考是那個重要?

他說,聰明的人類一定可以想出聰明的辦法,照樣可以享受方便但不會破壞環境,衣食住行每樣都要思考,找到與自然和平共存的方法。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論壇∣向天湖的高壓電塔──沒什麼的岐視邏輯

作者:munch

只不過一些高壓電塔嘛!佔地面積不大,不會破壞景觀,而且又是重要的基礎建設,大家不應只顧享受不願建設的自私,加上政府保證無害的游離幅射,致癌而死的機率,遠比被車撞死的機率還低。

就不過幾根電塔嘛!那麼強烈反對作甚麼?

就支持蓋高壓電塔吧!

蓋在哪?就建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或中正紀念堂前,還是帝寶大樓後面,不然總統官邸裡面也行。

什麼!強力反對,絕對不行。因為有礙觀瞻、有害健康、影響地價.......,天殺的一堆理由不能建。

那為何南庄鄉東河村、向天湖,一連就能建39根高壓鐵塔!!!!

東河村的高壓鐵塔風波,從2008年就爆發至今,台電為了供輸空軍樂山基地電力,從南庄一路建設高壓鐵塔上山,其中經過南庄採地下化,一到東河就衝地底冒了出來,經過民宿區,越過客家庄,徵用部落地,甚至立在向天湖的周遭山頭。
這下可惱怒眾人!向天湖是賽夏族的傳統矮靈祭場,地區的神聖性,就連日本統治期間,也不敢在向天湖造次無禮,所有賽夏族人視為帶有禁忌的聖地,理解原住民文化的朋友,也知道這塊區域的不能隨便。
2002年在縣府與地方人士爭取下,原民會配合在向天湖畔建立賽夏博物館,就已讓部分部落族人嚴詞反對,認為在神聖矮靈祭場的向天湖畔,何必蓋棟水泥建築,更有學者認為原住民缺乏的是現今活存著文化與祭典的生活傳承,不是缺乏放遺物的博物館。
不過蓋了就是蓋了!政府要文化政績,地方要工程利益,蓋好的博物館,10年來慘淡經營, 有錢蓋建築,沒錢編人事,偌大博物館沒有正式館長編制,長期以來縣府原民局課員潘博士兼任管理,帶著幾位多元就業的族人,開館從週一休變預約制,甚至文物 長期來收集不易,因為活著的家族誰會把文物交出。最後博物館不得不調整定位,從最早喊出的生態博物館,改為收藏文物200件的民俗文物館。
2010年北藝大師生調查中,文物館被歸入海市蜃樓的蚊子館,4月間劉政鴻縣長和三山風景管理處前往查看,決心重新活化利用成國際蚊子館文物館,當地議員建議添設歌舞表演場,不必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往後三不五時都能跳跳矮靈祭。
無言!向天湖的神聖,已經在觀光潮下,有點不神秘。如今,高壓電塔又來,到底政府、社會、部落,如何看待這塊算是台灣最珍貴的原始祭典場域。千百年來賽夏族人小心翼翼保持向天湖的神秘性,以不斷傳承的祭典,告戒族人有關雷女與矮靈的故事,謙虛反省過去的歷史,向天湖是承載太多記憶的歷史空間,不只是祭典本身。
如今,祭場越來越走向觀光區,周遭也將立起高壓電塔,古老被遺忘,甚至神聖尊貴都被玷污。
一切都沒什麼?從2008年許多部落族人不斷抗議,不願高壓電塔一路在東河設立,甚至爬上向天湖山頭。部分離鄉的賽夏族青年,隨著矮靈祭熱潮, 重新凝視故鄉,他們歡迎遊客進入,卻希望帶著尊重禁忌的心情,對於一些外來的建設與事物,不再是沒有感觸,他們知道再不搶救,自然原初的向天湖,將會包裹 在現代建設的外衣下,變了調的祭場,矮靈可會再來?
當賽夏族人齊力反對,政府部門依舊是只不過建電塔,沒甚麼好反對的心態,強調不只是電力基礎設施,甚至是接到軍事基地的國防建設,都像一頂頂大帽子搬了出來。
那麼,凱達格蘭大道、中正紀念堂前、帝寶大樓,或是總統官邸旁,要不要蓋些高壓電塔?如果連台塑大火都以風水說飛快遷走3根高壓電塔,為何向天湖就要如此忍受高壓電塔的破壞與改變。
那種官方沒什麼的邏輯,藏著就是岐視,城鄉岐視、種族岐視、階級岐視,要那些公務員規劃到莊嚴的凱達格蘭大道上、紀念的中正紀念堂前、富豪的帝寶大樓旁,或是戒備的總統官邸旁,蓋些沒什麼的高壓電塔,保證屁都不敢放一個。
那為何東河村、向天湖就行!!

2年前協調再議,結果一路建設,現在都快攻上向天湖山頭,愛護賽夏文化的族人、朋友再不作聲,矮靈真的會發火!

反對高壓電塔,反對沒什麼的岐視!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網編:陳韋綸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