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2.14







近期活動

詹順貴律師演講「 從國土管理談環境保護的法律工具選擇」
全能畸木改造王,魯班再世就是你!
【環境巡禮】阿塱壹、後灣仔、水蛙窟、東港共和新村
2012「麥田狂想」之好麥共響音樂會
《動物保護行政監督》第1期專業志工 熱情招募(3/1~6/30)
離島。海之濱 『2012走。到澎湖乘風』
邁向重建之路:三鶯部落【抗爭春酒】,開工大吉!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環境資訊協會徵求美工志工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來過個綠色情人節吧!

香港綠色和平發起珍惜有情人電子賀卡,籲有情人拒絕核電

雖然西洋情人節(Valentine's Day)不是亞洲國家的節日,但是在亞洲地區仍然有非常多人會過西洋情人節。在美國寄送情人節的卡片數量僅次於聖誕節,儘管現代有許多E化的電子祝福信件 可以替代,但在全世界仍然約有一億張卡片在情人節寄出,超過3600萬個裝著巧克力的愛心盒子會被賣出。

事實上情人節禮物千千萬萬種,但是玫瑰、巧克力以及卡片似乎不可能避免的三種。有許多忙碌的現代人,總是在要度過情人節的前一刻,才急急忙忙臨時買了浪費紙類的卡片、充滿塑膠包裝的糖果盒子,以及便宜的花束,那還不如來挑個健康又環保的禮物吧。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情人節的廉價血玫瑰 榨乾大地之水

情人節禮物過度包裝

情人節另類禮物-倒地鈴的成熟種子

情人節快樂之偷吃贖罪公司

尋訪千塘鄉 水鄉魅力誰與爭鋒

作者:廖靜蕙

傳統農用埤塘,雖為人為開發所形成的水域環境,卻具備濕地的功能。濕地被稱為大地之腎,是水資源過濾涵養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許多水生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埤塘更具有調節微氣候、涵養水資源、防洪、文化資產、經濟生產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表現,不是缺水就是驟降暴雨,造成旱澇不均的現象,在暴雨時期,埤圳系統有如海綿,發揮吸收的功能,將這些水量儲存到地下去,到了枯水期仍保有地下救命水。

埤塘另一項冷卻功能,也有助於減少都市熱島效應。一到夜晚,都市因為水泥化溫度不降反升,而埤塘釋放出的冷空氣與熱空氣產生對流,有效降低熱氣與溫度。埤塘雖為人力開發,但利用地勢挖出的水塘,既有土、又有水,對於生物是極佳的棲息環境,不自覺中創造生物多樣性功能。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我對保育台灣黑熊願景的想像(一)

作者:賴鵬智(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為什麼大家要大費周章討論保育黑熊的種種可能方法及願景?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亞種,屬亞洲黑熊的分支,但數量稀少,所以在1989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也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的保育類動物,嚴禁商業性的國際貿易;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紅皮書上則列為易受害物種(Vulnerable species),表示這物種若沒有保護很容易絕種。

長期帶領團隊辛苦的在台灣深山研究黑熊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老師,依其研究資料估計現存台灣野外的黑熊數量約300隻到800隻。這彈性範圍很大,卻是目前學術界唯一評估出來的可能數字。台灣黑熊生活非常隱密,當人們害怕在山上碰到熊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後,熊卻只要聽到人聲、聞到人味、看到人影,早就溜之大吉了,因為牠們的基因裡早就留下人類是可怕殺手的印記,想要看到牠們真是如登天之難。因為很難看到熊,所以只能憑藉黑熊活動痕跡(如抓痕、食痕、折枝痕、排遺)、自動感應照相、訪問獵人……等一些方法試圖確認黑熊存在,然後再導入程式算出可能的數量。 自從明末清初漢人開始大量從大陸移民來台對土地利用的擴張,加上現代經濟開發對山林的侵略,還有原漢獵人的捕獵(無論是有意獵殺或陷阱誤捕),在在使得原本可能為數不少的台灣黑熊急遽減少,才會變成現在列為瀕臨絕種名單的窘境。這可都是人類造成的,人類現在想要彌補過錯,想要贖罪,讓牠們可以存續生活在台灣寶島,不要像雲豹一樣在我們手上消逝,來得及嗎?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2011國際森林年正式落幕。閉幕式當中,在全球各地保護森林作出卓越貢獻的人都獲頒了森林英雄獎。每個人都可以是保護環境的小小英雄,與外來種生態殺手銀合歡的長期抗戰還在持續,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再次號召砍伐銀合歡活動,實踐服設的師生已經率先響應了。政大校方將在校務會議表決淨空校內的流浪狗以解決狗咬傷事件,在學生間引發兩極爭論,擔心被捕狗隻都難逃安樂死,反對的同學發起連署。希望能有更多的對話,一起尋求人狗、人人間更和諧的相處之道。

聯合國公布2012年水資源日主題:水與糧食安全,水對人類的生命息息相關,我們能怎麼做得更好呢?藉這個機會,來好好省視。在八八風災後飄落到新竹千甲里的城市原住民,現在他們遇上了「千甲聚落CSA農場」計畫,利用稻殼碳技術,社區居民可望自產有機蔬果,改善原本逐工地而居的生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來過個綠色情人節吧!

作者:李采薇

照片節錄自Discovery網站雖然西洋情人節(Valentine's Day)不是亞洲國家的節日,但是在亞洲地區仍然有非常多人會過西洋情人節。在美國寄送情人節的卡片數量僅次於聖誕節,儘管現代有許多E化的電子祝福信件可以替代,但在全世界仍然約有一億張卡片在情人節寄出,超過3600萬個裝著巧克力的愛心盒子會被賣出。

所謂的情人節在現代已過度商業化,即使你希望過個綠色的情人節,也可能要非常小心注意,自己是否已落入破壞環境的商業情人節陷阱。

一些度過綠色情人節的好點子,以及結合現代許多情人節商品的環境陷阱資料,給大家參考如何度過一個綠色的情人節吧!

在情人節挑選綠色禮物

事實上情人節禮物千千萬萬種,但是玫瑰、巧克力以及卡片似乎不可能避免的三種。有許多忙碌的現代人,總是在要度過情人節的前一刻,才急急忙忙臨時買了浪費紙類的卡片、充滿塑膠包裝的糖果盒子,以及便宜的花束,那還不如來挑個健康又環保的禮物吧。

玫瑰花-國產有機花卉

由於情人節對玫瑰的需求大增,中國以及印度,甚至是南美洲等,許多出產玫瑰商品的國家,都會進口到台灣銷售,許多進口玫瑰花花樣多,花型大,雖然價錢上比國產玫瑰貴一些,但其花俏的外表很容易吸引消費著購買。

一般觀賞用的玫瑰花農藥濃度遠超過食品標準的50倍,即使消費者買到玫瑰花沒有食用農藥疑慮,但生產過程往往對土地以及生產者有很大的殺傷力。近年來台灣目前開始討論荷蘭花卉環保生產認證(MPS)制度的引入,但事實上台灣對觀賞切花的農藥使用仍然沒有明確的限制與規定,目前只有少數的花卉農場,努力推動無農藥的有機花卉生產,若真的要選擇玫瑰花,消費者不妨多詢問是否是台灣國產的有機玫瑰喔。

巧克力-公平交易商品

推薦大家可以購買公平貿易咖啡巧克力送給情人或是朋友。很多人都已經聽過公平交易的咖啡,所謂的公平交易就是使用合理的價錢收購生產者的商品,讓生產者能得到足夠的收入,並且在當地進行永續農業生產。而可可粉現在也熱門的公平交易商品之一。所以消費者選擇具有公平交易認證的巧克力商品,才能保證小農的生活品質,也更能保障我們的食用商品的品質。

卡片-回收產品

情人節卡片不論是送情人或著朋友,都是非常便宜富有心意的禮物,但不妨直接使用身邊既有的紙張,花點巧思設計就可以有一張環保卡片。若真的沒時間自製,也請盡量購買再生紙印製的卡片喔。

在情人節渡過綠色約會

大地之母也是我們的好情人,「情人節,你的情人一定要『人』嗎?可以找個大自然一個人呆著,那是永遠的情人。」若帶著您的情人在這一天親近大自然,賞花代替買花,也是非常浪漫的綠色約會。

在情人節自動跳過這天

當然最節能環保的就是自動跳過這一天,在這一天自己煮一頓好料。不用去找很難訂位的餐廳,也不用讓滿街的閃光閃到瞎(誤),一樣可以度過完美的一天。

【參考資料】
Discovery:Are You a Green Valentine?
A green Valentines Day
Green Your Valentine's Day

Top

 

尋訪千塘鄉 水鄉魅力誰與爭鋒

作者:廖靜蕙

全球最權威的旅遊雜誌「孤獨星球」將台灣列為2012年10大旅遊景點之一,看中自行車、步道將台灣全島串聯起來,使得旅者得以造訪沿島的壯闊山海。而桃園縣因國際機場之便,幾乎是國際旅客必經之地,作為國際旅客踏入台灣的第一站,桃園縣為旅客打開的那扇窗,將帶來什麼視野呢?

19世紀初,桃園臺地的大小埤塘曾達上萬個,號稱「千塘之鄉」。(攝影:柯金源)

桃園的大自然美景不惶多讓,除此之外,桃園因為地形以及農業社會時期發展出來的埤塘,連接水圳,綿密發展出有如葉脈的灌溉系統,讓桃園縣「千塘鄉」的名號不脛而走,看好台灣的慢活旅遊,埤塘創造的多元意涵,或能為桃園,甚至台灣的旅遊業加分。

埤塘:人工智慧百年經典

桃園埤塘是台灣最具特色的地景,也是桃園重生的契機。(攝影:郭瓊瑩)桃園地形屬於台地,是向上拱起的平地,有別於一般人常見的池塘、水塘,往地下挖出池子,並且各自獨立,埤塘則是先民於台地傾斜起伏處鑿地築池,利用天然雨水貯存以供灌溉,塘與塘之間,還有水路一脈相連,所形成的特殊景觀。

這樣的發展乃源於桃園台地區域內河流短促,素有「斷頭河」之稱,再加上降雨不均、豐枯水期降水落差大,而農業耕種需要灌溉、水源,在雨水貯留時間甚短、可引用之水源有限情形下,遂發展出將水路引到農地附近的埤塘設施。

這種人文地貌也是台灣獨特且珍貴的文化資產,在經過多年都市開發洗禮後,埤塘正在消失。桃園縣在清朝末年有上萬口埤塘,根據2003年中央公告的航照圖資料顯示,桃園縣內共有3,345口埤塘,但城鄉發展處2011年資料顯示,中央公告的埤塘僅剩2,851口。這些埤塘大多屬於私人以及水利會所有,桃園以及石門水利會管理的埤塘約有700多口。

自治條例兼顧民眾權益

桃園八德埤塘公園。(攝影:蔡嘉陽)為了珍視埤塘價值,縣府先是於2004年提出「桃園縣埤塘水圳新生整體發展計畫」, 2005年完成「埤圳新生工程示範點整體發展計畫」,初步遴選桃園、中壢、楊梅、觀音等9處示範點;2007年初於高鐵桃園站完成第一個示範埤塘「青塘園」、2008年完成第二個示範埤塘「桃園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作為埤塘水圳新生利用之示範,重新拉近埤塘與人們的距離。

2009年8月桃園縣政府設立「桃園縣埤塘水圳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2010年9月初再通過「埤塘水圳審議委員會組織辦法」,同年,再向文建會提出將埤塘水圳登入文化景觀,踏入列名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第一步。

埤塘自治條例雖已完成,但必須要有公告的過程,而桃園的埤塘大多為私人所有,必須顧及民眾權益。桃園縣政府城鄉局長吳啟民表示,目前尚未有埤塘經過公告適用於自治條例,但縣府正積極思考釋出利多,鼓勵民眾願意將埤塘捐給政府管理。

縣府為了落實埤塘自治條例,積極地發展相關配套。其中之一是以都市計畫容積移轉的方式,鼓勵民眾捐出埤塘,並同意變更埤塘周邊的地目,用交換條件的方式讓縣府取得埤塘的所有權,民眾也得以彈性使用土地。

埤塘:常民記憶 兼具生態價值

埤塘功能已從農業灌溉轉變為公共空間,提供民眾休閒,又可滯洪。(圖:郭瓊瑩)傳統農用埤塘,雖為人為開發所形成的水域環境,卻具備濕地的功能。濕地被稱為大地之腎,是水資源過濾涵養的重要管道,同時也是許多水生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埤塘更具有調節微氣候、涵養水資源、防洪、文化資產、經濟生產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表現,不是缺水就是驟降暴雨,造成旱澇不均的現象,在暴雨時期,埤圳系統有如海綿,發揮吸收的功能,將這些水量儲存到地下去,到了枯水期仍保有地下救命水。

埤塘另一項冷卻功能,也有助於減少都市熱島效應。一到夜晚,都市因為水泥化溫度不降反升,而埤塘釋放出的冷空氣與熱空氣產生對流,有效降低熱氣與溫度。埤塘雖為人力開發,但利用地勢挖出的水塘,既有土、又有水,對於生物是極佳的棲息環境,不自覺中創造生物多樣性功能。

埤塘的發展是如此與當地人文風土緊密結合,人們曾習於埤塘的陪伴,賦予它生活上的功能與角色,形塑桃園埤塘獨特的風格,當一口埤塘填平時,同時也填掉此地的一部份集體記憶,雖然有補償機制,有些印記著常民歷史的回憶已不復返。

長期研究調查桃園縣埤塘消長的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郭瓊瑩表示,埤塘是農業社會重要的文化遺產,從埤塘利用自然重力將水送到各個灌區,完全配合地勢、利用地心引力,過程不需要透過動力,例如南部利用馬達抽水或荷蘭利用水車輸水,可說是重要成就,也是國際上值得保存的人工智慧。

魅力水都 無可替代

桃園八德埤塘濕地公園。(攝影:蔡嘉陽)桃園縣境內2851口埤塘中,楊梅鎮最多510口,復興鄉最少14口。根據「桃園縣埤塘水圳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定義,面積大於0.3公頃的埤塘共計1,056口;面積大於5公頃以上的埤塘仍有151口,學者認為應將此列為優先保存對象。

桃園縣政府持續推動埤塘公園示範點,並且依照調查所得各有不同規劃範例,一再證明桃園魅力水都的多元面貌。

位於中壢市高鐵青埔站南邊1公里處的青塘園,2007年初揭牌啟用,是第一座埤塘公園示範點。此處肩負珍稀水生植物台灣萍蓬草的復育任務,並引入100多種原生水生植物;1公里長的自行車道具有透水功能,並以多孔隙、有利生物棲息的水岸塊石擋土牆施作,也是生態工程的典範。

另一處示範點是「桃園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基地面積約5 公頃,但串連周邊12 處埤塘串成的水圳、道路、聚落、農地,發展範圍則廣達40 公頃,而串連埤塘的是自行車道,展現桃園另一種城鄉風貌與生活美質。

這兩處埤塘公園完全保留原來的灌排功能,而且規劃成生態公園之後,也增加了多元利用之機會與潛力。

埤塘價值菲博

青塘園。(圖:蔡嘉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04年公佈每公頃溼地,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為14,000美元。以桃園縣現有的埤塘面積換算,價值菲薄。

看好埤塘的前途很有可為,郭瓊瑩建議將埤圳系統整體看待,是以農村再生計畫來規劃,而非個別看待。以前曾是花卉大縣的桃園,卻逐漸沒落由彰化田尾所取代,何不利用埤塘附近的農田種植花卉、推動精緻的觀光產業,不但讓埤塘沿岸的景觀為之一新,也創造埤塘的民生效益。

其次,桃園縣的城市發展城市的發展並不一定都要像台北棋盤式錯落有致的街道發展,反而可以像歐洲「集村式」的聚落發展,在埤圳之間形成聚落,並將都市排水污水系統處理好,就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發展。桃園的城市發展仍有極大的想像的空間。

都市也能與水共生

在國際間即有類似的案例。從美國南佛羅里達的城市擴張進程中,可以找到兼顧桃園埤塘與都市發展的可能性。在邁阿密羅德岱堡都會區的都市發展紋理中,清楚可見由棋盤式系統街道轉換到溼地系統自然曲流的都市發展模式。當地新興社區的開發保留了相當比例的濕地面積,各街廓道路系統也保留水系間彼此串連流動的機會,兼顧了生態功能,而溼地週邊更不乏高品質住宅區。

另外,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市於1920年代為了整治洪水曾將部分河流截彎取直,但都市計畫時卻決定保留剩下的曲流,改造成為河岸親水空間,知名的河岸步道(Riverwalk)沿岸更讓餐廳、旅館、機關、住宅大樓、戶外舞台匯聚,還發展出遊河行程,成為該市最具代表性的觀光資源,更是市民的驕傲。

呂宋島北部巴拿威梯田的高腳屋(raininglight攝)

此外,東南亞普遍可見傍水而建的高腳屋,不但所見景色宜人,也保留了埤塘的功能。這些案例都顯示了靈活的城市空間確可透過都市計畫與設計達成,並達到永續生活的目標。

桃園的觀光型態也可建立在埤塘的特色基礎上,朝向推動埤畔的民宿,提供另類住宿經驗,例如結合當地農家或民宿,開拓和大眾旅遊區隔的另一片市場,傍著埤塘水路尋訪千塘魅力。而這些都需要配合政策法令的修訂,讓保護埤塘創造文化、生態、環保、經濟多贏局面。

下一站,埤塘

聯合國將2012年溼地日主題訂為「溼地生態旅遊的非凡體驗」,溼地的生態之旅不但創造價值,更帶來錢潮。隨著農業社會式微,埤塘雖降低灌溉功能卻存在著無法言盡的故事,保留及復育埤塘景觀,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增加民眾及遊客遊憩的場域,埤塘故事等待著訴說,埤塘所創造的價值更是待估中。

桃園埤塘水岸新生。(圖:營建署提供)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我對保育台灣黑熊願景的想像(一)

作者:賴鵬智(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2012年2月6日,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在台北動物園主辦「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工作坊」,邀集台灣各界對黑熊保育關心的產官學及民間相關人士共同研商《台灣黑熊保育計畫書》的願景、目標和行動綱領,希望能為台灣黑熊打造一個完整充分且對熊、對人都好的保育架構。

當天有集體討論與分組討論,集體討論主要研訂黑熊保育的願景與目標,分項的保育行動則交由分組討論處理。

願景(Vision),是一種期待、一種祝願、一種展望、一種方向、一種共識、一種憧憬、一種想像、一種圖像;可以理智、可以浪漫;可以局部、可以廣面;不必比較、不必拘束;有願景才有動力,有願景才有策略,有願景才可能成功。

在集體討論台灣黑熊保育的願景時,發言踴躍,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台灣黑熊經過保育復育的過程後將來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圖像,但付諸文字時,卻必須考慮文句的順暢、學術或庶民的語言、專業的水準等,因而字斟句酌,耗費許多時間,有人笑稱這已變成修辭課了。不過就是因為慎重,將來呈現出來對政府與全民宣示的願景,才容易為各方接受並理解,進而成為對台灣黑熊保育力量的共識與加持,讓保育台灣黑熊的事務可以順利推展。

為什麼大家要大費周章討論保育黑熊的種種可能方法及願景?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亞種,屬亞洲黑熊的分支,但數量稀少,所以在1989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也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的保育類動物,嚴禁商業性的國際貿易;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紅皮書上則列為易受害物種(Vulnerable species),表示這物種若沒有保護很容易絕種。

長期帶領團隊辛苦的在台灣深山研究黑熊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老師,依其研究資料估計現存台灣野外的黑熊數量約300隻到800隻。這彈性範圍很大,卻是目前學術界唯一評估出來的可能數字。台灣黑熊生活非常隱密,當人們害怕在山上碰到熊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後,熊卻只要聽到人聲、聞到人味、看到人影,早就溜之大吉了,因為牠們的基因裡早就留下人類是可怕殺手的印記,想要看到牠們真是如登天之難。因為很難看到熊,所以只能憑藉黑熊活動痕跡(如抓痕、食痕、折枝痕、排遺)、自動感應照相、訪問獵人……等一些方法試圖確認黑熊存在,然後再導入程式算出可能的數量。

自從明末清初漢人開始大量從大陸移民來台對土地利用的擴張,加上現代經濟開發對山林的侵略,還有原漢獵人的捕獵(無論是有意獵殺或陷阱誤捕),在在使得原本可能為數不少的台灣黑熊急遽減少,才會變成現在列為瀕臨絕種名單的窘境。這可都是人類造成的,人類現在想要彌補過錯,想要贖罪,讓牠們可以存續生活在台灣寶島,不要像雲豹一樣在我們手上消逝,來得及嗎?

後註:

凡參加研討會或工作坊的與會人員、工作人員等,若有興趣針對兩天的會議發表心得,可以連回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網站的研討會網頁: http://www.taiwanbear.org.tw/posts/20120110001.html裡面有個按鈕「心得與回應」,或是直接連到網頁: http://www.taiwanbear.org.tw/posts/20120212001.html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Top

 
 

國際森林年落幕 傑出人士獲頒森林英雄獎

摘譯自2012年2月10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喀麥隆的木材卡車。(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提供)在過去一整年各樣的事件以及開發森林價值的活動,和人們尋求保護森林並對永續經營提出貢獻之下,聯合國大會在9日宣布2011國際森林年正式落幕。藉著宣告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聯合國大會試圖建立一個教育全球社群的平台,有關森林重大價值,以及若失去森林將造成的社會、經濟與環境代價。

森林佔有地表31%的面積,孕育了80%的陸域生態系,並為16億人口提供生活所需。森林儲存了超過1兆噸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然而伐林所造成的二氧化碳量,佔了現在溫室氣體的20%,甚至比全球運輸部門產生的量還要高。現代藥物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源自熱帶雨林。

國際森林年的閉幕式9日在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會中向全球各地對保護森林作出卓越貢獻的人頒發了聯合國森林論壇之森林英雄獎。

左起:國際森林年執行長Jan McAlpine、巴西綠色和平組織的 Paulo Adario、美國的女童軍Rhiannon Tomtishen 和Madison Vorva、喀麥隆的 Paul Nzegha Mzeka、日本蚵農畠山重篤、俄羅斯Anatoly Lebedev 。(UNFF提供,Rick Bajornas攝)

15歲的Rhiannon Tomtishen 和16歲的Madison Vorva是密西根女童軍團成員,由於東南亞雨林區因為砍伐森林種植油棕櫚,使得猩猩瀕臨滅絕,也危及其他原生動物;因此她們推行運動,希望不要購買含棕櫚油的女童軍餅乾,因而獲提名森林英雄獎。

畠山重篤(照片節錄自日本政府網站)日本的蚵農畠山重篤(Shigeatsu Hatakeyama)因為在宮城縣山上造林,幫助淨化他蚵田的水源而得獎。

喀麥隆的 Paul Nzegha Mzeka 則因幫助其國家30個社區透過永續養蜂、教育以及造林等方式保育森林與水源而得獎。

在歐洲方面,Anatoly Lebedev 致力對抗俄羅斯遠東區的非法伐木以及土地破壞,保護了數個原住民聚落以及西伯利亞虎的成就獲獎。

俄羅斯遠東區Udegeiskaya Legenda國家公園一景。( Rufford 小額獎項基金 提供)在俄羅斯的濱海邊疆省,Lebedev 的工作是在 Udegeiskaya Legenda 國家公園中,以保育這片無價森林為目標,解決了伐木公司 Roschinsky 與原住民聚落間非法伐木的衝突問題。

這項衝突現在已進入到國家仲裁階段,Lebedev 與俄羅斯綠色和平組織和北方國家原住民組織共同合作保育這片森林。

另一位得獎人是巴西綠色和平組織的Paulo Adario,他不畏利益團體的死亡威脅,對保護雨林以及巴西亞馬遜的森林聚落而得獎。

過去15年來,Adario 領導他的團隊從亞馬遜雨林深處到巴西國會大樓,甚至是跨國公司的董事會中,保護亞馬遜的雨林。

巴西綠色和平組織幫助亞馬遜原住民團體 Deni,劃出面積廣達160萬英畝森林成為其傳統家園。(巴西綠色和平提供)巴西綠色和平組織幫助亞馬遜原住民團體 Deni,劃出面積廣達160萬英畝森林成為其傳統家園。

他們的成就包括暫停了國際的巴西紅木貿易、劃定 Deni 原住民的地界、在巴西設立保護區、亞馬遜區的黃豆暫停貿易以及畜牧業協商,這些成就到今日都還有效。

森林英雄獎評審委員會也頒發了一個特別獎給已故的 Jose Claudio Ribeiro 和 Maria do Espirito Santo 夫婦,他們在巴西保護原始森林的時候遭到謀殺。

閉幕式以2011國際郵政聯盟寫作比賽作為高潮,活動吸引了全球超過200萬名兒童與青年投稿,公佈了2011兒童藝術大賽「森林歡慶」的得獎者。

首次的國際森林電影節則撥出了數部影片,另外來自35國的作者共發表了75篇文章,集結成一本名為「森林人」的紀念冊。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副祕書沙祖康(Sha Zukang)對閉幕式的與會者說,國際森林年「有助於建立對話與行動平台」。沙祖康表示,「透過各樣的行動者,從地區社群到國家、區域乃至於國際層級,我們接收到各種永續經營森林的方法,」「我們希望國際森林年活動也能夠啟發各國政府加倍努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12/2012-02-10-01.html

Top

 

銀合歡肆虐 實踐生助砍伐

摘錄自2012年2月13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有「生態殺手」之稱的銀合歡,挾著旺盛的生命力,肆虐恆春半島低海拔林地;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推出導入「責任旅遊」觀念的「給寄居蟹一個安全的家」後,再推出兼具環境教育意義的砍伐銀合歡活動,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師生率先響應。

研究銀合歡相關配件製品的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助理教授謝詠絮,對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責任旅遊」有高度意願,中心也以免費餐飲「贊助」師生到墾丁進行「責任旅遊」。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總幹事林寰說,「責任旅遊」是降低活動對環境衝擊,並增進對在地人文環境的尊重,別以為它很難,自備環保筷、做垃圾分類、做環境志工等,都是為減少浪費地球資源的大事。

林寰說,民國63年,因需要造紙原料,在恆春半島引進銀合歡栽植,後因無法達到經濟效益,最後放棄,銀合歡卻已悄悄在恆春半島大量蔓延生長,甚至取代本土林種。

和銀合歡長期抗戰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銀合歡生命力旺盛,砍伐後仍會「春風吹又生」,墾管處今年已全面改採農藥注射法,成功率9成,且不會汙染環境。

Top

 

政大擬淨空流浪狗 1300人連署搶救

摘錄自2012年2月13日自由時報報導

政治大學近半年發生多起被狗咬傷事件,校方將在校務會議表決淨空校內的流浪狗,引發兩極爭論;反對者擔心被捕狗隻超過九成都難逃安樂死,「淨空根本是不合理、不人道,也不符社會價值」,因此,在臉書發起「請大家幫忙阻止政大捕抓校園狗去收容所安樂」連署,已有超過1300人加入。

政大以往採TNR(誘捕、絕育、置回)方式處置流浪狗,平日多由校內的尊重生命社師生照顧,估計校內約有10多隻狗。不過,政大環保組組長連國洲表示,近半年發生多起犬隻傷人事件,2012年初已擬定新的處理原則,一旦有傷人紀錄,就會通知台北市動保處捕狗。

政大也將在4月的校務會議中表決「不容許任何一隻流浪狗,將展開淨空作業」一案。支持的政大統計系教授鄭天澤認為,成群結隊的流浪狗常嚇到師生,且可能傷人、製造髒亂。曾被狗追的劉同學說,只要聽見狗叫,都覺得很不安全。

政大國關中心老師盧倩儀及部分同學則表達反對,且已有人發起連署,呼籲政大不要比貧窮落後國家還不文明(www.facebook.com/events/161579377284331/)。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表示「遺憾」。政大校長吳思華強調,表決前會先開公聽會討論。

北市動物保護處長嚴一峰則表示,政大通報遭流浪狗咬傷案件,較其他地方「數據上並沒特別明顯」,由於人力有限,捕捉流浪狗,以通報有「安全疑慮」的案件為主。

Top

 

聯合國公布2012年水資源日主題:水與糧食安全

本報2011年2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李采薇編譯,莫聞審校

2012世界水資源日主題LOGO,來源:聯合國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是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第一個水資源日是在1993年通過決議,此後聯合國每一年此時都會針對水資源設定各種不同的主題,而今年的主題就是「水與糧食安全」(Water and Food Security)。

聯合國資料顯示,人類的水資源消耗量主要在農業活動、工業與家庭用水,其中,農業用水占了70%。可見,水的存與對人類的吃息息相關。

人一天只需要喝2.5升的水,但是我們所吃的食物背後,其實還隱藏著更多的水資源消耗;例如,泡一杯咖啡,雖然只需要200cc的水,如果加上種植咖啡樹、採收、烘培、冷卻等過程程的間接用水都納入計算,實際上我們每喝一杯咖啡,後面代表消耗了140公升的水。其他像是我們每喝一杯牛奶就消耗了200公升的水,每吃一個漢堡也消耗了地球上2400公升的水,每吃一塊牛排更消耗了7000公升的水。

然而,隨著地球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水來生產糧食,當前有10億人處於營養不足與水資源壓力的情況下,聯合國的行動宣言指出,人們其實有很多行動方案可以實行,協助節省水資源,讓所有人都能有足夠的營養與食物可以攝取。

2012年水資源日主題活動不只詳細呈現日常食品的水消耗量,也提出了城市的水資源循環與再利用概念,製作了詳細但淺顯易懂的圖說來解釋城市生活廢水排放的問題,以及回收水內的氮磷鉀對於農業灌溉是富含極高土壤養分。

為了鼓勵民眾響應珍惜水資源,水資源日活動也提供了一些節水方法,包括關於減少生產鏈中的水資源消耗:

  • 消費低耗水的產品。
  • 減少食物浪費,全世界有30%的食物從未被吃到就進垃圾桶了。
  • 改進生產技術,以減少水的使用。
  • 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 聯合國水資源日的活動網址http://www.unwater.org/worldwaterday/index.html

Top

 

稻殼碳技術 助災民自力更生

摘錄自2012年2月13日聯合報新竹報導

「我們要將『千甲聚落』規劃成CSA(社區協力農場)。」工研院行政服務處副處長呂燿洲說,社區居民自力更生,自產有機蔬果,才能全面改善生活。

千甲聚落位在新竹市千甲里, 新竹東西快速道路下方,這裡住了50餘戶城市原住民,多屬阿美、排灣與魯凱族,因莫拉克等風災從東部漂流到新竹,「逐工地而居」,生活習慣與子女教育成了嚴重問題,社經地位弱勢。

儘管有教會與學生、社團零星協助,仍顯單薄,工研院希望「千甲聚落CSA農場」的設計,為他們開另一扇窗。

千甲里農場預定地土質貧瘠,需長時培土改善,工研院過去協助東部地區進行「稻殼碳」研究,成效不錯,把技術帶到社區,教當地民眾燒稻殼。

呂燿洲說,稻殼含大量矽和鉀,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力,燒製過程還可以做出「稻殼醋液」,是天然殺蟲劑;資通所經理林洪榮介紹「香蕉圈」,並帶大家實作。

香蕉圈是處理家庭中水(廚房及廁所排水)常見設計,這些肥水可拿來種香蕉等耐肥植物;香蕉圈裡堆放有機質,中水流經後,被其中微生物分解,流出來的水再給植物吸收,植物本身根系也具淨化水質功能,水再引入農地灌溉,更加潔淨;「摸蜆仔兼洗褲」林洪榮說。

志工之一的資訊中心經理楊秀之說,作公益可帶孩子出遊,體驗學習,增進親子情誼,「更開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