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2.26








近期活動

觀音藻礁知性之旅
歸零。311 告別核電遊行徵集義工
「幸福餐桌 由你把關」系列成長課程報名中
《動物保護行政監督》第1期專業志工 熱情招募(3/1~6/30)
3月2日(五)請內政部為樂生院重做國土規劃與防災工作!
2012「麥田狂想」之好麥共響音樂會
「山林魅影-林鵰」首映會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協會徵求美工志工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毛毛蟲下蛋了!?

作者:古木

圖二:陸陸續續羽化出來的繭蜂。

很快地,並沒有等太久就知道答案了。隔天晚餐後大約7點半,看一下毛毛蟲的蛋。奇怪了,裝著蟲的圓形小塑膠盒裡怎會有小飛蠅!怎麼不小心讓果蠅飛了進去。再仔細一看,不對!不是果蠅,比牠還大一些些。同一時間看到白色的蛋上有黑色小點,這些黑色小點正在努力要鑽出蛋蛋。大約二、三十隻的寄生蜂就這樣陸陸續續的孵化出來,並且不停地在盒子內爬上爬下,似乎想找到離開塑膠盒的方法。真相大白了,毛毛蟲的蛋就是寄生蜂的繭。最令自己訝異的是……好小的寄生蜂啊!

如果成蟲都已經是這麼的小,那牠在寄主所下的卵不就在肉眼範圍之外!這樣的事實已經完全顛覆我既有的生態知識。連自認生態知識還不錯的我都有如此震驚的發現,那一般人對周遭的環境生態到底認識了多少呢?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黑腹舞蛛〉

作者:楊家旺

拿魯波狼蛛的毒性有多強呢?法伯很想知道,他「讓狼蛛咬一隻羽毛豐滿到可以離窩的麻雀。一滴血流下來,被咬的那個點四周起了紅暈,接著成了紫色。麻雀幾乎立即提不起腿了,那隻腿下垂著,趾爪彎曲,牠只能用另一隻腿來跳。不過這個被動手術者對牠的病痛並不甚操心,牠的胃口很好。」但事情的演變卻沒有這麼順利,後來,這條腿並沒有康復。第三天,這隻鳥不再進食。再後來,這隻鳥死了。這種結果帶給法伯一家人深深的難過,他寫道:「晚飯時,我們之間空氣有點冷淡。我從家裡人的目光中看出大家在無聲地責備我的實驗,我感覺得出一種隱隱約約的氣氛籠罩在我的周圍,大家譴責我行為殘忍。這隻可憐的麻雀的結局使全家的人難受。我自己在良心上也有點自責,我覺得為了取得這麼微不足道的成績,所付的代價太大了。那些為了一點小事,就把一些狗拿來開膛破肚,卻連眉頭也不皺一下的人,他們的心真不是肉做的。

精采內文

 

山水之城,暗溝之鷺

作者:稜石

稍嫌狹小的巷口,迎來一部部的機車,行人不免向欄杆邊閃躲。就在這欄杆下的污水溝中,一隻夜鷺仰頭注視著過往的人們。沒有驚恐,只有凝視。換個角度來觀察他,這下可看到全貌了,不,是我們相互打量著。不過,他很快的就適應了,繼續低著頭注意著污水溝水流裏的動態。抬起頭來,發現更多的驚奇,這是前幾年我未曾發現過的。鄰房的雨遮上,有數隻的夜鷺停棲著整理羽翼:在石棉瓦上,在房屋後面延伸搭出的金屬欄杆上......。看他們從容的姿態,彷佛早已熟悉了一切,融入了繁忙市街的人類生活。

這裏的生活品質如何?食物是有的,這是他們群集在此的基本理由。健康呢?就在我頭上彎著脖子整理羽翼的他,乍看之下頗似秃鷹。不,秃鷹是頭頂無羽,而他卻是脖子髒污,毛羽稀疏。我無法徵得他的心理感受,但是總看得出與在紅樹林等自然之地的健康身姿大為不同。污水溝裏有些什麼食物呢?曾經在上游一處黃昏市場,經常性的排出魚肉處理過程中的廢棄物,吸引了十數隻夜鷺天天來此上班。黃昏市場結束營業了,一度看不到夜鷺,以為他們遷徏他處了,不料卻往更下游兩側人家密集的暗溝裏來。廚房連通污水溝,人類的廚餘成了夜鷺的食物,水裏應該還附贈許多的環境荷爾蒙。這也是一種人與鳥的共生嗎?另一種琵琶湖畔人與自然共生的里山嗎?此城為縣城指定的四大示範健康城市之一,顯然的夜鷺們並不屬於定義中的城市居民。

精采內文

 

【環保一年不會死!】「漂綠」的商品充斥四周

作者:Colin Beavan;譯者:謝維玲

讓我們想想尿布對抗紙尿褲的爭論。

如果能每週清洗2次,你把一個小孩養大只要30塊尿布就夠了,儘管清洗尿布不可否認地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例如水的燒煮及耗用)。但另一方面,那個孩子到了兩歲就會用掉4千片左右的紙尿褲。跟清洗30塊尿布104次相比,大老遠跑到中東開採石油,將石油運到中國製成紙尿褲,將紙尿褲運回美國,最後再將沾滿便便的4千片紙尿褲掩埋起來,你說怎麼可能不糟糕呢?

我的重點是,這世界看來並沒有一個可靠的環保生活準則,所謂的「科學」似乎不是把事情弄得更清楚,而是把事情搞得更混亂、更累人,於是我們只好繼續維持原本的生活模式,「以不變應萬變。」我老婆蜜雪兒這樣稱呼它。

我曾在《紐約時報》上讀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企業一窩蜂想為商品貼上綠色標籤的問題。那些公司把一張張環保標籤貼到各種產品上,從砍伐樹木用的省油鏈鋸到含有劇毒的噴霧殺蟲劑都包括在內。「漂綠」充斥在我們四周,如果執意要去了解哪些產品真的比較環保,恐怕很快就會得胃潰瘍。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