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3.01







近期活動

3月2日(五)請內政部為樂生院重做國土規劃與防災工作!
歸零。311 告別核電遊行徵集義工
2012「麥田狂想」之好麥共響音樂會
直接跟農夫買小學堂
臺北自來水園區「揭開清潔劑的秘密!」親子活動課程(3/3截止)
「山林魅影-林鵰」首映會
臺北植樹LOVE-彩繪臺北小溪頭-國小學童寫生比賽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環境資訊協會徵求美工志工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懸浮微粒傷身 環團籲嚴格管制

 環保團體製作「鐵肺獎」獎盃,呼籲管制PM2.5空氣污染(陳秉亨攝)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可分為PM10(粗懸浮微粒)與PM2.5(細懸浮微粒),PM2.5甚至只有人類頭髮直徑的1/28,容易隨著呼吸道進入人體肺泡中,造成心臟病、腦血管、呼吸道等疾病。無論是民眾燒金紙拜拜燃燒的灰燼、汽機車排放的廢氣、石化業及沙塵暴等,都可能變成空氣中的懸浮微粒。

環保署雖已於去 年參考美、日兩國做法,訂出PM2.5標準,環保團體卻認為離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還很遠,昨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環保署從嚴修訂懸浮微粒標準。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葉光芃認為,政府應比照WHO訂定嚴格標準,管控空氣品質。若照現行草案標準,台灣將眾多城市一年中有1/3到2/3的時間暴露在過量的懸浮微粒中,中南部尤其嚴重。 即使是以WHO標準,只要暴露在懸浮微粒之中幾個小時,都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符合標準的空氣無染 仍會提高中風風險

2011年全台PM2.5統計

中國17城市開始PM2.5數據監測

澳洲:野火排放微粒 每年造成近34萬人死亡

環球360°∣全民助力科學研究

作者:Sam Geall(「中外對話」總編助理);翻譯:東峻

剛果盆地上與非法毀林行為進行卓絕鬥爭的巴雅卡俾格米族獵人、倫敦南部因為與學校僅一街之隔的垃圾場噪音而據理力爭的德特福德居民、從一個世紀以前的航海日誌中搜集整理歷史氣象資料的oldweather.org項目志工等等,這些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共同點呢?

答案就是,他們都是全民科學運動的參與者。正是這樣一些人,他們採集群體智慧、運用自主技術、打破了地域經驗與專業科學知識之間的傳統界限,從而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研究的領域。北京清華大學物理學家、瑞士日內瓦全民網路科學中心協調員弗朗索瓦·格雷認為,這些人的身上充分體現了「科學大計,人人有責」的精神。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紐西蘭兩隻赫氏海豚,被保護區內的非法定置網纏死。自1970年代以來,他們的族群量從3萬隻急墜至今日的7000餘隻。定置網難辭其咎。WWF呼籲禁止在賀氏矮海豚與毛伊海豚的棲地設置定置網捕魚,以避免更多海豚因為漁網而造成不必要地死亡。而「鯖魚的故鄉」南方澳發現,鯖魚因過度捕撈,不但來不及長大,還被迫改變習性提早當媽媽,學者與地方人士呼籲在夏天與中國兩岸同時休漁,「讓鯖魚把孩子生下來吧!」日本311海嘯沖刷入海的殘骸散佈在4800多公里外的北太平洋海上,很快就會抵達「夏威夷」西北部的珊瑚礁小島海岸

上星期六「國際品水大會」選出加拿大卑詩省格林伍德鎮的自來水為全球最好喝的水。該鎮鎮長表示要利用機會,將優良的水質釀出好啤酒,也推動區內經濟。而我國水源保護區可能將會有些變更,我們的飲用水品質會不會有改變,許多民眾非常關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社論∣追尋新時代的土地政策

作者: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土地政策非常重要,但在論述它之前,必須先確切掌握土地的意涵。土地其實是包涵了多重及複合的價值,理解它必須經由動態及多面向的途徑,唯有經由這種方法才得以抓住其複雜的狀態,不會落入於偏狹的化約主義狀況。

人文地理學者John Agnew運用「地方」概念來詮釋土地的空間內涵,他認為地方包含了三個層次的意義,分別為:(1)客觀的自然及社會空間、(2)主觀的地方認同、及(3)總體經濟及政治結構環境下的區位空間。過去,在主流的經濟成長價值觀底下,土地政策之決定往往是著重於第三點,而嚴重的忽略了第一點及第二點;而近年來,在環境生態保育觀點興起之後,第一點偶而會勝出。然而,長期以來,第二點往往是被忽視的。本文所要強調的是,不論是經濟空間、抑或是自然空間,政策上的決定必須要容納上述第二點,也就是要將民眾的主觀認同放置於優先的地位,讓他們在衝突的多面向價值論述當中來決定土地政策。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