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3.16







近期活動

香港菜園村反拆遷記錄片+太平路上的相思寮
2022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
第四屆民間國是論壇
《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論壇》第1場
CP 講座《原住民與土地正義》系列-我看霧社事件
「我們的二三事」華人群像紀錄片影展(3/17、18、24、25)
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開始招生! 寫下你的特色和熱情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協會誠徵行政專職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友達不來 學者:中科四期所有工程應暫停

國科會原為友達光電量身訂置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由於對光電產業景氣預估錯誤,友達幾已確定不會進駐。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已公開坦承二林園區開發需重新調 整。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強調,興辦計畫改變,所有依附的工程都應立即停止,同時監察院應調查國科會草率興辦計畫對人民生存權的侵犯。

而二林園區開發時並未做現地調查,馬路橫剖過百年聚落相思寮,居民受到一場無妄之災,聚落也因反覆不定的徵收計畫,如今聚落已快速崩解。雖然事後行政院在民意壓力下政策保留相思寮,但由於國科會並未廢止徵收,如今多數屋子已拆除,即使未來廢止,已搬出的農民也回不來了。「政府應給相思寮農民一個道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影音報導 

相思寮等聚落保留不完整 政府美意打折

嗆中科搶水 莿仔埤圳農民團結提訴訟

相思寮散戶仍面臨迫遷 北上陳情護家園

台灣市售大豆製品 八成為基改

台灣黃豆進口中,來自美國94%、巴西83%都是基改大豆,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初步估計市場上大豆製品約有81%來自基因改造,玉米則有56%。這項推算,獲得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查證登記科證實,早餐店的豆漿這類散裝產品,應該都是來自基改大豆。這項事實尤以200萬素食人口衝擊最大。

精采內文一精采內文二

綠色電報∣新希望學校 海灘上的茅草船屋

作者:曾貞寧、劉恩驛

沉悶的水泥建築和幾扇窗戶是一般學校給人的印象,但厄瓜多海灘上的這所學校,鼓勵「透過行動」來學習,它並不是一個「過度控制的學習環境」。這所『新希望學校(Escuela Nueva Esperanza)』的建造,透過使用的材料與空間,顯現出與當地美麗自然環境的密切連結。

一個夢想中的棕櫚木圖書館,裡面放滿了書籍和玩具,是孩子所愛居處其中的創意環境;「基柱上的木板與竹子牆壁和棕櫚木結構,頂部加上編織稻桿製成的屋頂,夢想完成。」建築師大衛和帕斯夸爾更讓來自當地的孩子們和成年人,一起參與這個學校的設計和建造。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在南極對抗捕鯨船的海洋守護者協會表示,成功迫使日本捕鯨船隊,捕撈量不到往年的1/3。他們也已經為今年冬天做好了準備。在8天之內,苗栗縣128號縣道上有兩隻石虎因車禍喪命了,道路開發後造成棲地破碎,對牠們造成生存危機。相較之下,東沙島生機蓬勃,這兩年調查中記錄到鳥類達257種,這是台灣鳥種紀錄601種的43%,真可是說候鳥的海上綠洲。

「水」是任何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為了滿足一個人每日所需的食物,生產過程需消耗約3000公升的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食物水足跡。乾淨的水越顯珍貴,光電大廠友達和華映的事業廢水排放爭議未平,老街溪或是霄裡溪,桃竹兩縣都激烈反抗。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構築地平線上的科技、農業、生態與國土復育

作者:謝明圳

如何在受傷的地平線(土石流))與海平面(海水倒灌) ,和美麗的大自然取得共存共生的平衡,或許人民應相信政府技術官僚是對的,但是一樁樁宛如豆腐渣的公共工程弊案連連,又好像是國家政府政策與司法制度的縱容,才能讓人謀與分贓的偷工減料有機可乘,營造廠商只為謀取暴利,有些甚至不惜與貪官污吏、更不恥的與黑道派系搶標圍標;惡性循環的惡果再多的人民納稅公帑和政府預算經費,說穿了只是國政下的另一個無底洞罷了。

事實上,危機就是轉機,無論是飽受淹水之苦的蘭陽、雲嘉南或是高屏地區,如政府能大破大立,官員官僚能夠廣納建言將國土政策轉個灣,為千年萬年永續台灣與子孫未來,再造21世紀科技和人文並進的堅固台灣及生態共存的生活環境,舉國構築地平線上的科技農業生態國土復育,相信在台灣島國的四週沿海或者逢雨必淹的地層下陷養殖鄉村,不單單只是污染性重工業或是發電廠的煙囪。

精采內文

 

友達不來 學者:中科四期所有工程應暫停

「環境報導」2012年3月15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國科會原為友達光電量身訂置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由於對光電產業景氣預估錯誤,友達幾已確定不會進駐。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已公開坦承二林園區開發需重新調整。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強調,興辦計畫改變,所有依附的工程都應立即停止,同時監察院應調查國科會草率興辦計畫對人民生存權的侵犯。

國科會:二林園區產業計畫調整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3月12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因大度攔河堰計畫取消,長期水源沒著落,另外光電產業原來說要來蓋面板廠的,「他們現在不來了」,整體開發計畫已報請行政院將重新調整。

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楊文科今(15日)受訪時表示,調整計畫已報行政院,但行政院尚未指派那位政務委員進行後續討論。目前初步的想法是,會考慮以機械、太陽能等產業來取代光電業。而這些產業的用水會比光電業大幅減少。

溪洲農民:不要搶農民用水

為因應中科四期中期用水,國科會中科管理局編列23億元預算委託彰化水利會,沿著彰化縣溪州鄉百年歷史的莿仔埤圳水源頭,開挖堤岸道路埋設輸水專管24.3公里,穿越溪州、埤頭兩鄉鎮,興建「中科四期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

溪洲名作家吳音寧與溪洲農民多次反映農業用水已不足,但都未受理會,今天她跟農民們一早五點多就搭車北上總統府,要求應廢止這項用水開發計畫。

農民謝寶元說:「希望政府要聽到農民的心聲。」90歲的農民鄭萬來說,農民都靠這條水圳生活,工程搶水農民都無法生存,「這點請政府考慮一下,拜託拜託。」

相思寮後援會:政府應向農民道歉

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說,二林園區開發時並未做現地調查,於是馬路橫剖過百年聚落相思寮。相思寮後援會許淑慧說,相思寮居民真是受到一場無妄之災,聚落也因反覆不定的徵收計畫,如今聚落已快速崩解。

雖然事後行政院在民意壓力下政策保留相思寮,但由於國科會並未廢止徵收,如今多數屋子已拆除,即使未來廢止,已搬出的農民也回不走了。如今二林園區計畫有這麼大的變化,許淑慧強調:「政府應給相思寮農民一個道歉」。

學者:計畫生變 所有工程應廢止

徐世榮表示,中科四期的用水、土地徵收等一切工程計畫,都是在國科會所提「興辦計畫」(二林園區)前提下才有的工程,而一旦這個興辦計畫已無法繼續執行,其他依附的工程都已失去開發基礎。

依土地徵收條例49條規定:「因工程變更設計,致原徵收之土地不在工程用地範圍內,已公告徵收之土地應廢止徵收。」徐世榮強調:「如果我們還是一個依法行政的國家,請馬政府立即廢止所有用水工程、土地徵收等程序。

二林園區如何轉型還不知 環評搶先決定放流水規模

另外,二林園區何去何從行政院還沒講,但中科管理局卻還繼續依舊計畫送放流水環評差異分析到環保署審查,而環保署的環評委員在上月二林園區專家會議時,倒是搶先主動決議放流水縮小規模到6萬噸以下,因此依環評決議不必做副總統吳敦義當初承諾的海洋放流方案。

徐世榮強調,國科會的興辦計畫竟然如此輕率,土地、用水是農民的基本人權,隨便弄一個興辦計畫就要徵收人家土地、搶農民用水,「政府可以這樣對待人民嗎?」他呼籲監察院應立即介入調查。

中科:二林園區只是轉型 還會繼續開發

楊文科表示,「中科四期調度使用農業用水計畫工程」今天起已暫停,不過他強調,二林園區未來還是會開發,只是調整產業方向而已,而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僅管朱敬一說,二林園區的調整是一個好的開始,各界坐下來談尋找一個多贏的方案。然而,國科會花了這麼多錢開發園區、人民的土地也徵收了、還有許許多多的工程還在進行,如何一句輕描淡的「計畫調整」就可以交代過去?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新書揭露基因改造黑幕 學者籲食品標示入法

本報2012年3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民間團體與學者召開的記者會,重申基改食品安全,政府應把關。最近出版的新書《欺騙的種子》揭露了美國基改大廠孟山都內神通外鬼透過遊說、滲透等政治運作,讓政府制定有利於廠商的食品安全標準,使得民眾健康處於未知、不可測的危機中。台灣是巴西、美國基改大豆、玉米進口大戶,然而關乎民眾食品安全的查驗責任卻乏人監督。台大種子研究室、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昨(15)日召開的記者會,則重申政府負起基改食品安全把關查驗的責任,制定相關法令,加強市場以及田間查驗。

近日出版新書《欺騙的種子》的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曾任職於基因改造有機體檢測實驗室,可說對基因改造產業的內幕再清楚不過。他所揭開的事實,會讓讀者驚嘆所謂的文明民主,背後居然存在這麼多後門,而科學研究結論也可以隨著經費轉彎。

書中剖析數個歷史事件,呈現基因改造食品如何透過官商合謀,一步一步鞏固其安全無虞的形象,進而塑造基改作物無可動搖的神話。包括1998年,蘇格蘭羅威特研究所頗具聲望的科學家阿帕‧普茲泰(Arpad Pusztai)揭露老鼠食用基改馬鈴薯發生免疫系統失調,旋即遭抹黑的的「普茲泰事件」;以及1989年,昭和工業以基改菌種大量製造的左旋色胺酸營養品,人體服用後出現肌肉疼痛、全身麻痺、血球指數迅速飆升的疫情。

記者會上,台大獸醫學院長周晉澄舉書中第3章孟山都為了讓rbGH(乳牛成長激素)合法使用,透過國會遊說於1994年通過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並宣布對人體安全無虞。其實,研究發現rbGH會催生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增加患結腸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癌的機率。當孟山都也打算在加拿大上市,面對加拿大科學家國會作證,認為對人體安全尚無定論,孟山都為了強行通過,使盡威脅恐嚇手段,科學程序也受到漠視。

孟山都幾個強行過關的手段,包括讓研究時間不充足,只進行老鼠實驗等低階研究,改變標準,例如,將rbGH殘留量標準由1ppb(十億分比)改成1ppm(百萬分比),標準一差就是寬鬆1000倍。而類似的情節,在最近的美牛瘦肉精殘存一一上演。儘管周晉澄一再表達美牛第三次專家會議沒有結論,仍無法動搖政策基調,對此他深感無奈。

含有rbGH的牛奶繼續充斥在各地的超市賣場,包括台灣。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即使消費者知道美國牛奶不能喝,卻無法逃避乳製加工品,台灣進口美國牛奶近10%,這些可能都用在乳製品,如起司、乳酪等,致癌因子是否活化無從得知。

清大榮譽教授彭明輝。著書關注糧食危機的清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教授彭明輝表示,藥品上市前所做的動物實驗都是先從小動物做起,沒問題之後再以兔子、豬等比較大型的動物做實驗,然後才會進入人體實驗。而基改種子相關的研究實驗,都只停留在小老鼠實驗居多,顯示未有更嚴謹的實驗程序。

彭明輝說,學術界為了取得研究經費,不得不仰仗企業的經費挹注,與企業簽約後也不能吭聲,這使得學術研究失去中立,「美國學術界被拍賣掉了!」而媒體則擔心官司纏身,無力對抗財閥,使得基改食品安全疑慮無從討論。

彭明輝表示,台灣政府長久以來都因醫療相關產業在美國難通過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而誤以為FDA審查嚴格,以為只要美國FDA核准過一定安全,卻忽略背後存在難解的官商勾結,在此背景下,FDA的標準無法為食品安全把關。周晉澄也說,提供安心而廉價的食品是政府的責任,但政府卻給人民內容不清楚的食品,看似廉價的食品,背後需付出的代價卻未反映到價格上。

郭華仁長期觀察基改作物影響並將論述集結於〈GMO面面觀〉網站,他認為應加強基改食品的標示,並且透過立法規範。目前雖有規定超過5%以上的基改作物必須標示,但欠缺法令依據、也無查驗機制與人力配置,資訊不正確也不透明,影響民眾權益;而在海關應進行有效的邊境管制,應辨別基改作物,有效標示。

台灣曾發生實驗室的基改木瓜未通過田間實驗就流入民間種植,雖有回收,但未持續追蹤。郭華仁提醒農委會,應加強查驗,避免造成種源污染;另外,美國進口的甜玉米、綠肥作物種子是否為基改種子或被污染,也須嚴加把關。

【相關報導】台灣市售大豆製品  八成為基改

Top

 

台灣市售大豆製品 八成為基改

本報2012年3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蔬食的林小姐平常會買豆腐、豆干、素雞、豆皮、百頁豆腐等大豆加工品補充蛋白質,購買時從未注意是不是基改作物,他認為從小就這麼吃,應該沒問題。他有印象有些產品會標示非基改,但不會特別選擇標示非基改作物,目前選購只要方便取得即可。

林小姐不知道台灣何時開始進口基改作物,也不知道何時自己習慣的飲食中隱藏了基改的細節。對於基改食品,他表示,若有影片或書讓他知道吃GMO食物對身體可能造成傷害,或許會改變他的想法。無論他未來會不會選擇非基改食品,他都認為食品應清楚標示、告知,讓他能掌握食物自主權。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

林小姐的飲食在不自覺中充滿基因改造食品。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台灣黃豆進口中,來自美國94%、巴西83%都是基改大豆,他初步估計市場上大豆製品約有81%來自基因改造,玉米則有56%。這項推算,獲得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查證登記科證實,早餐店的豆漿這類散裝產品,應該都是來自基改大豆。

食品查證登記科表示,流通在市面的基改大豆較便宜且經過安全審查,包裝產品依法廠商應標示是否含基改成份。這項事實尤以200萬素食人口衝擊最大,林小姐只是其中之一。

除了早餐店的豆漿,日常飲食中的豆腐、豆干、豆花等的豆製品,大部分都是來自基改大豆。不但消費者無法得知喝下去的豆漿是不是來自基改大豆,經記者詢問幾家早餐店,豆漿是否來自基改黃豆,全都表示不清楚。

台灣自2001年政府公告基改玉米、大豆之查驗登記制度,其實還不到12年時間,民眾的飲食內容改變了,大多數人尚未察覺。儘管國外已有多篇基因改造食品與健康風險的研究報告,台灣至今仍付之闕如。進入GRB資料庫(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輸入「健康風險評估,GMO」所得的筆數是0。

進入GRB,分別以不同關鍵字查詢,其中以「健康風險,GMO」研究筆數為0。

在缺乏相關研究之下,普遍存在的基改食品,健康風險有如潛藏的冰山,無法漠視。

目前世界各國都有基改食品標示的相關規範,歐盟要求凡一般農產品含有0.9 %以上的基改成份,必須標視為「含基因改造」。台灣與韓國、日本都是要求5%以上必須標示。食品查驗登記科表示,這幾年皆持續進行食品監測,每年食品標示案件約查300件,其中250件由署內進行檢驗,未發現違法事實。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台灣消費者應將選擇權握在手上,要求更多商家拒絕基改食品,以及主動做標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在市場食品標示仍無法交代的情況下,站在消費者立場,建議農民不要種,消費者不要吃,商店不要賣或至少能誠實標示基改成份。

黃淑德認為台灣消費者應將選擇權握在手上,要求更多商家拒絕基改食品,以及主動做標示。台灣的消費者應該將食品選擇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上,特別是黃豆食品,以全國力量排除基改製品。彭明輝也說,WTO只能管政府,不能管NGO以及消費者,消費者的覺醒及力量十分重要。

美國對台大量傾銷廉價黃豆,使得農民更不願意耕作大豆。近年來雖有喜願行總監施明煌以契作方式,鼓勵農民耕作,但種出來的大豆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仍在觀察中。郭華仁指出,日本雖然也進口大豆,但是仍保有5%大豆自給率,台灣復耕大豆有其迫切性。

【相關報導】新書揭露基因改造黑幕 學者籲食品標示入法

Top

 

綠色電報∣新希望學校 海灘上的茅草船屋

作者:曾貞寧、劉恩驛

沉悶的水泥建築和幾扇窗戶是一般學校給人的印象,但厄瓜多海灘上的這所學校,鼓勵「透過行動」來學習,它並不是一個「過度控制的學習環境」。這所『新希望學校(Escuela Nueva Esperanza)』的建造,透過使用的材料與空間,顯現出與當地美麗自然環境的密切連結。

一個夢想中的棕櫚木圖書館,裡面放滿了書籍和玩具,是孩子所愛居處其中的創意環境;「基柱上的木板與竹子牆壁和棕櫚木結構,頂部加上編織稻桿製成的屋頂,夢想完成。」建築師大衛和帕斯夸爾更讓來自當地的孩子們和成年人,一起參與這個學校的設計和建造。

一位老師自豪的說:『在各個方面,空間都慷慨的敞開著,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感到更能自由地尋找一個屬於自己地方,去發展他們的活動。這個模型和結構傳達了一個新鮮並富有想像力的的環境,而這個環境,透過有史以來最好的老師-大自然,所給予的一課,更有利於藝術和學術活動的發展。』

身在台灣的我們沒有厄瓜多海灘希望學校,教室裡偶爾是僵化的教學,但別忘記我們還有大自然這個博學的老師,向她學習總能帶來無比的新意!在大環境的體制未改變下,或許難以實踐夢想中的希望學校,但保有著夢想,帶著希望,繼續伴隨孩子們往前邁進,總有一天,這個時代會不一樣的!

推薦連結:
New Hope School is a Boat-Shaped Thatched Roof Building on an Ecuador Beach | Inhabitat – Green Design Will Save the World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Top

 
 

保育船隊阻擋成功 日本捕鯨量僅往年3成

本報2012年3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蔡玉琬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2年3月5日出現在美國護鯨船(Bob Barker)面前的日本捕鯨船,拖曳著一條纜線並對護鯨船打燈,以示反抗。(Sea Shepherd提供)日本捕鯨船的捕鯨活動剛結束,今年的漁獲量不到往年1/3,鯨魚保育團體海洋守護者協會的成員在環繞著南極的南大洋地區,戰勝日本的捕鯨者之後返回澳洲港口城市霍巴特。

海洋牧者劊會主席華生船長9日表示,「任務成功達成,我們過去3個月的阻撓行動開花結果:數百計的鯨魚逃離日本捕鯨船的魔爪,如今悠游海洋中。我們衷心感到欣慰。」日本的捕鯨船隊連續2年迫於壓力放棄了年度大規模捕鯨活動。

行動人士表示,他們成功地「打敗」了日本的捕鯨船隊,迫使他們捕撈到的鯨魚的數量,還不到往年的1/3,「我們就救下了768條鯨魚」。希望經濟上的損失能夠迫使日本捕鯨船隊最終放棄捕鯨。

日本水產廳9日也表示,該國捕鯨船對照原訂計劃從南冰洋返還,共捕獲266隻小鬚鯨和1隻長鬚鯨。針對這一季從2011年12月開始所謂的「科學研究捕鯨活動」,水產廳設定的捕鯨上限為900隻。

海洋看守保育協會包伯巴克護鯨船的命名,來自捐出5百萬給該協會的美國電視遊戲節目主持人包伯巴克(Bob Barker)。(Sea Shepherd提供)從2011年12月起,海洋守護協會就像往年一樣,開始干擾日本捕鯨船的捕鯨活動。華生說到,該機構的厄文(Steve Irwin)和巴克(Bob Barker)兩艘護鯨船,追蹤日本捕鯨船超過1萬7千哩,讓他們幾乎沒有時間捕鯨,「3艘捕鯨船中有2艘,花在追趕我們的時間反而比捕鯨來的多。」

華生對護鯨行動未傷及日本船員感到自豪,並解釋該會目地就是從經濟上打沉日本捕鯨業,徹底瓦解其非法捕鯨行動。

這是該會第八次在南冰洋執行護鯨任務。護鯨策略包括出動載有護鯨人員的小型充氣艇,投擲臭屁彈(butyeric acid stink bombs)和使用噴槍噴射船隻,也投擲繩索企圖纏繞、糾結捕鯨船的螺旋槳,使之無法行動。

捕鯨船不甘勢弱回敬水槍掃射小艇上的護鯨人士。不過這些你來我往的爭鬥,都隨著南冰洋的結冰期來臨,日本捕鯨船回航,而終告一段落。

過去七次在南冰洋鯨魚禁捕區的護鯨行動,該會共拯救超過2,781隻鯨魚。南冰洋鯨魚禁捕區為5千萬平方公里,環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從1994年就由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指定為禁止商業捕鯨區域。

躺在南冰洋日本捕鯨船上的小須鯨。 (Photo courtesy Institute of Cetacean Research)國際捕鯨委員會發布的商業捕鯨暫時禁令,在1986年就生效了。然而在1987年,日本繼續捕鯨,宣稱捕鯨行動依據IWC規章,是基於「科學研究」上的捕鯨行為,所以完全合法。

2010年,澳洲首度在海牙的國際法庭上控告日本在南冰洋禁區所謂的「科學研究」捕鯨行為為不合法。

過去大約10年來,這個總部設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一直跟蹤著日本捕鯨船隊的動向,一直追蹤到南大洋,目的就是要阻止他們的捕鯨活動。華生警告,如果日本捕鯨船在2012年12月企圖再次闖入南冰洋鯨魚禁捕區,他們會出動2架直升機、4艘護鯨船、4架無人架駛飛機,加上120名志工編組成「護鯨正義任務」(Operation Cetacean Justice),再次為鯨魚發聲。

※ 參考資料:ENS報導、美國之音報導

Top

 

全台僅剩千隻 2隻瀕絕石虎遭輾斃

摘錄自2012年3月15日自由時報苗栗報導

2隻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石虎」,11日被民眾發現陳屍在苗栗縣128號縣道通霄鎮烏眉段的路旁,疑被車輛撞死,相距約10公尺,死亡時間約相差8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人員研判被撞原因,可能是外出覓食、繁殖及道路開發後造成棲地環境縮小、破碎等因素。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在民國93年到97年曾進行石虎族群調查,估算全國可能不到1000隻,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市大肚山、南投、嘉義縣、雲林等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苗栗縣約有200隻。

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總幹事洪維鋒說,石虎被撞死讓人痛心、惋惜,希望相關單位加強石虎的相關研究,並規劃設置動物廊道,確保瀕絕動物的生存空間;縣府農業處表示,將在石虎經常出沒區域的道路兩側,豎立「有石虎出沒」的警告標識,提醒駕駛人減速慢行。

Top

 

候鳥的海上綠洲-東沙島

本報2012年3月16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1:唯一在東沙島有繁殖紀錄的白腹秧雞(海管處洪登富攝)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最近發表東沙島鳥類調查成果,累計兩年資料已記錄到鳥類達257種,這是台灣鳥種紀錄601種的43%;而所繫放之紅胸濱鷸,更在澳洲已有目擊紀錄。海管處表示,東沙島面積僅約1.74平方公里,卻擁有這麼高的鳥種密度,可說是另類的東沙奇蹟!

上述東沙島過境鳥類生態監測調查暨繫放研究,由海管處與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於2010及2011年合作進行。

海管處指出,東沙島位於南中國海北端,係此區域唯一長年露出海面的島礁。面積雖小,但位於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徑上,且擁有樹林、沙灘、潟湖等多樣的棲地類型,有如荒漠中的綠洲般,讓南來北往的候鳥們能在此棲息、覓食、飲水以補充體力,是長途遷徙中的重要休息站。是以,東沙島鳥類族群以過境鳥為主要組成,在每年4、5月及9、10月鳥類遷徙季節,是東沙鳥類生態最豐富時節。

2:在東沙發現繫有代表大陸崇明島足旗(上黑下白)的三趾濱鷸(高雄鳥會提供)東沙島鳥類大部分集中在過境期出現,有種類多但數量少的特色,是典型的遷徙型態,島上目前僅白腹秧雞有繁殖行為,並且曾記錄到雛鳥,鳥類生態習性與台灣本島大不相同。在台灣本島相當普遍的某些留鳥,如紅鳩、大卷尾、白頭翁、綠繡眼等,在東沙島僅有過境、越冬的紀錄;而相對的,有些鳥種如烏鵑、噪鵑、短嘴金絲燕、普通夜鷹、北椋鳥、髮冠卷尾等,在台灣並不常見或十分稀少,在東沙島卻有穩定的過境族群。另外往來於東北亞、東南亞間,主要在台南曾文溪口渡冬的黑面琵鷺,也曾飛到東沙島,在冬日的驕陽下享受著戲水之樂。

3:在東沙發現繫有代表東南澳足旗(上橘)的翻石鷸(高雄鳥會提供)

調查團隊亦進行了繫放研究,將捕捉的水鳥套上代表東沙島之足旗後再野放,而根據鳥類足旗目視紀錄以瞭解鳥類之遷徙狀態。調查團隊觀察到往年在東沙島上繫放的翻石鷸會再回到東沙島,而東沙島所繫放之紅胸濱鷸在澳洲被目擊;另外,東沙島上也記錄到來自西北澳、東南澳、南澳、紐西蘭北島、阿拉斯加及大陸崇明島等處繫放的水鳥;這些發現證實了東沙島為東亞候鳥遷移路徑之重要地位。

鳥類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很重要之生態資源與特色,海管處結合高雄鳥會,於2010年簽訂「鳥類生態保育合作協議書」,共同執行「東沙島過境鳥類生態監測暨繫放調查」計畫,於每年的春季及秋季在東沙島上進行過境鳥類的生態調查及繫放,希望藉由長期的調查紀錄,構建東沙島鳥類與棲地環境的關係,以營造對鳥類更友善的生態環境。

4:在台灣極為稀有之北椋鳥,在東沙島有穩定之過境族群(高雄鳥會提供)5:翻石鷸為東沙島最大的鳥類族群。可有注意到中間有一隻繫有代表東沙島足旗(上白下藍,藍旗削斜角)(高雄鳥會提供)6:在東沙島潟湖裡戲水的的嬌客-黑面琵鷺(海管處洪登富技士攝)

Top

 

2012水資源日 帶你認識食物水足跡

本報2012年3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劉恩驛編譯,曾貞寧審校

在這地球上,我們每天都需要水,也需要食物,但是乾淨的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年水資源日的主題,就從水與食物之間的關係開始,帶領我們了解自己平日飲食所帶來的「消耗」。

「水」是任何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水來種植蘋果,同樣的,也需要水來製造一包薯片;而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水量,根據我們所處的地方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各個地方的氣候和農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生產過程的改善,來降低水資源的耗損,另外,在食物的需求方面,也是每一個人可以改善的方向;因此,以下提供在生產過程中,各種常見食物所踏出的水足跡,讓我們趁機思考一下,目前的飲食習慣是否有可以調整的空間:

WWD2012 VW FRIEZE-2

為了製造食物,水在田間蒸發消散被作物消耗掉,而不同的作物,水的需求量也不同;在不同地區,也會依據各地的生產力、和透過下雨或灌溉取得供水等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需水量,作物一旦收成,並且成為市場上的商品,隱含在其中的「水」,就從真正的水變成「虛擬」的水了。

我們每天個人飲水量平均約2~3公升,但生產一公斤的榖物卻需要耗費1500公升的水,而生產一公斤的肉類需要耗費15000公升的水,是生產一公斤榖物的10倍!

   grain water TW meat water TW

你知道嗎?滿足一個人每日所需的食物,生產過程需消耗約3000公升的水!雖然水是可再生資源,但資源有限,在這情況下,人口卻反而持續不斷成長;這意謂著,滿足每個人健康生活所需的水資源越來越少,而現今,農業用水佔整體水資源的70%,所以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等,是很重要的關鍵。

agriculture wateruse TW

這世界正面臨著飢餓,而解決飢餓所需要的食物,會消耗更多水資源來製造,因此更帶來缺水問題;因為提供食物給所有人,比起提供足夠的水,需要多耗費1000倍的水資源,畢竟一切飲食、洗滌和製造商品都仰賴著水。

※ 入門課程 快速導覽水真相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RWVRtrOZwD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8PAhjQQbVA&feature=player_embedded

※ 資料來源:

http://www.unwater.org/worldwaterday/downloads/WWD2012_VW_FRIEZE.pdf
http://www.unwater.org/worldwaterday/downloads/WWD2012_VW_POSTER.pdf

※ 本文與台灣「世界水資源日」網站同時刊登

Top

 

友達華映廢水案 邱鏡淳大動作反制水公司

摘錄自2012年3月14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爭議已久的光電大廠友達和華映的事業廢水排放爭議,由於環保署要求事業廢水改排到桃園老街溪,引起桃園民代和民眾的強烈反彈,桃園縣環保局在壓力下,將排放許可展延,使得廢水仍排放在新竹縣新埔鎮,引起新竹縣的強烈抗議。新竹縣長邱鏡淳大為光火,除了要求環保署維持原決議之外,甚至揚言如果水公司遷移取水口,將停頓水公司在新竹縣所有的申請案。

光電大廠友達和華映桃園廠,過去由於事業廢水都排放在新竹縣新埔鎮的霄裡溪,多年來引起新埔民眾的不斷陳情抗議,也向監委陳情。最後環保署協調桃園縣環保局,希望事業廢水能夠改排至桃園的老街溪,以維護新埔鎮民的農業和民生用水安全。而這項決議又遭到桃園縣老街溪沿線居民的反彈,桃園環保局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今年初則是展延兩家光電廠的排放許可,讓新竹縣政府和新埔鎮民眾更為光火,不但再度前往環保署抗議陳情,要求維持原決議,環保署在兩個縣市的民意壓力下,也積極展開協調。

由於外傳水公司可能採取將位於霄裡溪附近的三號取水口遷移位置,以保障新埔鎮民用水的安全,並做為解套方案。立即引起新竹縣長邱鏡淳的不滿,邱鏡淳也槓上中央,希望維持原案,否則將停頓水公司在新竹縣的所有申請案。

Top

 

論壇∣構築地平線上的科技、農業、生態與國土復育

作者:謝明圳

2009年8月8日,台灣中南部地區面臨了彷彿輪迴50年的宿命天災,在國際上這場慘痛悲劇的名字它叫做莫拉克颱風!同年10月4日又來了一個南太平洋的龜速颱風芭瑪,而本文就是在芭瑪肆台的午夜裡而孕。

獨自在狂颱驟雨的午夜,不禁為窗外正飽受摧殘的大地惆悵,因為它正一吋一吋的受傷,一石一木的流失了!

台灣的國土本來就不太大,在地球的北海有個和台灣很相似的島國荷蘭,它們早年從與海爭地到現在轉變與海共生的國土復育與複合農業模式,相當值得台灣引為借鏡並且更可做的比荷蘭更好。

台灣有太平洋颱風;荷蘭有北海颶風。台灣有地層下陷加上土石流;而荷蘭則是低地國。

荷蘭能在地平線與海平面的自然律則中取得共生的平衡,為何台灣的沿海卻還得沉淪在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的環境中,無論是天災或是人禍;終究每來一次颱風、台灣的大地就要受傷一次;水淹、路斷、橋毀,滄鬱的山瀾間滾滾而下的是屋毀人亡的土石流,到底這是台灣的無奈或者是悲哀!

台灣在綠色執政時期推出8年8百億元的預算,結果呢?水照淹堤照垮土石照樣的流,地層還是一樣的下陷!緊接著藍營執政下的莫拉克風災重建基金,直接編列1200億元:是治標還是治本?待實際走一遍全島災區以後,尤其是親身處在災區當中、自寂感嘆以後且拋開藍綠政治因素,要如何將已傷痕累累的國土大地;讓它療傷復原,這應該是當前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攜手務實與冷靜地,端出一套完整的長治久安的國土重建獲國土復育的公共政策的時候。

如何在受傷的地平線(土石流))與海平面(海水倒灌) ,和美麗的大自然取得共存共生的平衡,或許人民應相信政府技術官僚是對的,但是一樁樁宛如豆腐渣的公共工程弊案連連,又好像是國家政府政策與司法制度的縱容,才能讓人謀與分贓的偷工減料有機可乘,營造廠商只為謀取暴利,有些甚至不惜與貪官污吏、更不恥的與黑道派系搶標圍標;惡性循環的惡果再多的人民納稅公帑和政府預算經費,說穿了只是國政下的另一個無底洞罷了。

事實上,危機就是轉機,無論是飽受淹水之苦的蘭陽、雲嘉南或是高屏地區,如政府能大破大立,官員官僚能夠廣納建言將國土政策轉個灣,為千年萬年永續台灣與子孫未來,再造21世紀科技和人文並進的堅固台灣及生態共存的生活環境,舉國構築地平線上的科技農業生態國土復育,相信在台灣島國的四週沿海或者逢雨必淹的地層下陷養殖鄉村,不單單只是污染性重工業或是發電廠的煙囪。

中央當局如能跨部會整合,採取複合式農業科技導向,利國利民更益擴大推展無毒有機農漁牧產業,在技術面已成熟的台灣,必定能在傷痛以後自我反省療傷式的,走出另一個能讓世界注目的新國度,化阻力為助力,同時開發創新台灣的國土與農業科技規模。

2008 年到2012今天現在的世界,全球鬧起糧荒,海地飢民攻進總統府、印尼的民眾不滿高糧價而發生暴動、埃及發生搶麵包踩死人事件、印度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越南、泰國宣布停止稻米出口,迫使菲律賓面臨無米進口而糧食短缺危機,台灣更因受到著這波能源與大宗物資的飆漲,民生物資已連續數番漲價,台灣這塊西太平洋的島國將如何因應?當下美牛風暴引爆台灣的牛豬瘦肉精與禽流感,中央政府農官豈能再「麻木不仁」!

在此;以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Gary Becker)所估計的數字分析,假如糧價增加1/3,富國的生活水準只會降低3%,但窮國會降低20%。這一波的糧食危機,同時亦終結了全球對貿易自由化下,「貨暢其流」的美好假象。接下來該如何想辦法「地盡其利」,增產最多的糧食,維持國家自主權,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思考的當務之急。

在萬物高漲、飆漲、漲聲哀鴻民生物資漲不停的台灣,雖然政府不斷的向國人信心喊話,自稱國內稻米自給率高達9成,並且還有3個月的存糧,以及有數萬公頃的休耕田可以立即復耕。但是,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大宗糧食自給率只有32%,如與日本40%,韓國42%,中國95%,美國128%,法國122%,台灣實際偏低,而且是低於國家糧食安全警戒線,執政已經滿月的馬團隊新政府的農政農糧高官,怎能自欺又欺民蠻瞞上欺下睜眼說瞎話!。

而台灣本土的自給率已從10年前的30%,下降到目前的24%其中的小麥和玉米更不到2%。這是因為過去為了平衡台彎和美國的貿易逆差,10年之內,屬於大宗物資的小麥、大豆,台灣政府全面棄種,並且搬出所謂「休耕政策」休農又休地讓玉米劇急減產70%,讓台灣的大宗物資完全依賴由美國進口。因此,當國際大宗物資價格上漲,台灣的麵粉、油脂、豆類加工與畜牧等產業鏈,自然是首當其衝受到最大衝擊的一環。台灣的土地和農業政策跟不上時代的變遷,早已僵化的農業政策和制度,再加上「久任一職」的官僚體系,在這波全球性的約缺糧危機下,國家內在政策誤導的人為因素,使得台灣島國無疑的是「雪上加霜」。

台灣政府麻木不仁的休耕政策,根本誤導又破壞國家整體大宗物資與糧食的安全制度,全台約有28萬公頃的休耕農地面積,政府必須支出每公頃每年近9萬元台幣;則共約252億的龐大的公帑,來填補誤國更誤民的休耕政策,農政單位竟然美其名,以讓農地休息增進地力堂的藉口掩耳盜鈴。」

由於台灣平地的休耕政策,使得台灣農地愈來愈破碎,農業生產力大幅下滑,相對的迫使台灣的農業往高山發展,不斷的在高山上砍林種茶和水果與高冷蔬菜,破壞水土,政府將平地的農田休耕後卻拿來種植樹木;在高山砍大樹在平地種小樹?這28萬公頃休耕農田,幾乎相當於台灣種稻農田的總面積,當下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剩下32%時,面對世界糧荒的台灣,迄今始終不見政府農政單位提出應如何因應的對策? 如此「倒退嚕、開倒車」的休耕農業政策,一步錯步步錯;政府在平地所造的高山種或外來種林木,所造出來的;既非經濟林更非環保林,而是林木病蟲害嚴重的「病木林」!

在面對農業寒冬下的台灣,政府的休耕政策以完全失敗!國土復育政策又無彰顯,在面對搶錢、搶糧、搶能源的谷底,政府當局應立即停止休耕政策外,更應以國家糧食安全制度為前提,一方面反制美國對我台灣在加入WTO貿易逆差的經濟報復,重新調整規劃振興農業發展對策,例如實施完整配套與保障農民的「永久農業區」制度,再次啟動國土生產,讓台灣亦能早日脫離這場全球能原與糧食的經濟風暴,更必須儘速訂定出相關獎勵或優惠方案措施與台灣農業生物科技產業結合,開闢及提昇台灣本土糧食和生質能源自給率,政府不讓農民在平地種植稻米糧食,至少應讓農民轉型科技農業,有系統的擴大種植取代石油的生質能源作物;畢竟「今天不做、明天保證後悔」的啦。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