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售大豆製品 八成為基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市售大豆製品 八成為基改

2012年03月16日
本報2012年3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黃豆。(圖片來源: www.aziatische-ingredienten.nl)蔬食的林小姐平常會買豆腐、豆干、素雞、豆皮、百頁豆腐等大豆加工品補充蛋白質,購買時從未注意是不是基改作物,他認為從小就這麼吃,應該沒問題。他有印象有些產品會標示非基改,但不會特別選擇標示非基改作物,目前選購只要方便取得即可。

林小姐不知道台灣何時開始進口基改作物,也不知道何時自己習慣的飲食中隱藏了基改的細節。對於基改食品,他表示,若有影片或書讓他知道吃GMO食物對身體可能造成傷害,或許會改變他的想法。無論他未來會不會選擇非基改食品,他都認為食品應清楚標示、告知,讓他能掌握食物自主權。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

林小姐的飲食在不自覺中充滿基因改造食品。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台灣黃豆進口中,來自美國94%、巴西83%都是基改大豆,他初步估計市場上大豆製品約有81%來自基因改造,玉米則有56%。這項推算,獲得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查證登記科證實,早餐店的豆漿這類散裝產品,應該都是來自基改大豆。

這項事實尤以200萬素食人口衝擊最大,林小姐只是其中之一。食品查證登記科進一步表示,流通在市面的基改大豆較便宜且經過安全審查,包裝產品依法廠商應標示是否含基改成份。

除了早餐店的豆漿,日常飲食中的豆腐、豆干、豆花等的豆製品,大部分都是來自基改大豆。不但消費者無法得知喝下去的豆漿是不是來自基改大豆,經記者詢問幾家早餐店,豆漿是否來自基改黃豆,全都表示不清楚。

台灣自2001年政府公告基改玉米、大豆之查驗登記制度,其實還不到12年時間,民眾的飲食內容改變了,卻未察覺。儘管國外已有多篇基因改造食品與健康風險的研究報告,台灣至今仍付之闕如。進入GRB資料庫(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輸入「健康風險評估,GMO」所得的筆數是0。

進入GRB,分別以不同關鍵字查詢,其中以「健康風險,GMO」研究筆數為0。

在缺乏相關研究之下,普遍存在的基改食品,健康風險有如潛藏的冰山,無法等閒視之。

目前世界各國都有基改食品標示的相關規範,歐盟要求凡一般農產品含有0.9 %以上的基改成份,必須標視為「含基因改造」。台灣與韓國、日本都是要求5%以上必須標示。食品查驗登記科表示,這幾年皆持續進行食品監測,每年食品標示案件約查300件,其中250件由署內進行檢驗,未發現違法事實。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認為台灣消費者應將選擇權握在手上,要求更多商家拒絕基改食品,以及主動做標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在市場食品標示仍無法交代的情況下,站在消費者立場,建議農民不要種,消費者不要吃,商店不要賣或至少能誠實標示基改成份。

黃淑德認為台灣消費者應將選擇權握在手上,要求更多商家拒絕基改食品,以及主動做標示。台灣的消費者應該將食品選擇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上,特別是黃豆食品,以全國力量排除基改製品。彭明輝也說,WTO只能管政府,不能管NGO以及消費者,消費者的覺醒及力量十分重要。

美國對台大量傾銷廉價黃豆,使得農民更不願意耕作大豆。近年來雖有喜願行總監施明煌以契作方式,鼓勵農民耕作,但種出來的大豆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仍在觀察中。郭華仁指出,日本雖然也進口大豆,但是仍保有5%大豆自給率,台灣復耕大豆有其迫切性。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