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3.19







近期活動

CP 講座《原住民與土地正義》系列-我看霧社事件
30年來,我們學到了什麼?從1979多氯聯苯到2011塑化劑《油症-與毒共存》電影放映暨座談會
「城市好水」系列講座:與水共生的都市水環境設計
林口野步森林|324 我們一起來數樹!
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開始招生! 寫下你的特色和熱情
《聚焦緬甸:鐵幕後的尊嚴與勇氣》國際特赦組織人權影展(3/19~25)
『阿米斯Amis』誇越語言隔閡的音樂夢想談唱會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亞太氣候遷徙潮不可免 首份因應報告出爐

曼谷一位老人因洪水無家可歸(Gabrielle Paluch 攝)

亞洲開發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將在本世紀造成遷徙潮爆發,亞太幾個災害頻發國家必須要採取應對方案,以避免人道危機的發生。這份《因 應亞太地區氣候變遷和人口遷徙》報告「是亞太地區第一份重量級報告,針對環境事件對人類移動的影響,指出該有的對策和因應作為。」

報告估計,在亞太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的支出預計在2050年前達到400億美元。過去兩年,超過4200萬的亞太人口因天災而流離失所,這已是低估的是數字。亞洲開發銀行副總裁羅哈尼強調,為了厚植亞太地區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轉型」必不可免。他提及,我們現有的道路、下水道、橋梁及管線,有辦法抵禦氣候災害的仍相當不夠,更別說還有其他更多工作要做,像是強化資料收集、預警系統等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氣候災難遷徙潮 將成亞太棘手問題

孟加拉財長呼籲英國接納氣候難民

氣候變遷將迫使10億人遷離家園

專家:亞洲必須正視氣候災害

我們的島∣變調高山青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添寶

跟著黃煥彰到山葵田探勘,農藥巴拉刈散落在田裡。黃煥彰說,這些農藥,會經過雨水沖刷往下流,「阿里山這邊是濁水溪還有曾文溪的上游,下面有很多水庫,我們從山上就污染了水資源!」

吳相澤為部分農民噴灑農藥的行為叫屈。「這都是因為林務局不給我們合法,也不給休耕,休耕就要重點收回,只好一直連作。造成有的人沒把土壤保護好,造成土壤酸化,當病蟲害無法克服的時候,擔心的農民,就會噴農藥。」

黃煥彰痛心地說,「種山葵又使用農藥,原生種就沒辦法存活。造成整個森林沒辦法自然演化,這是最嚴重的後果!」黃煥彰主張,林務局要鐵腕執法,保護脆弱國土,引起葵農反彈。

「有沒有配套措施,下山有安排嗎?」吳相澤氣憤地說,「更何況,為什麼原居民不能耕作,阿里山卻可以BOT給財團(發展觀光)?」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友達、華映光電廢水要繼續排霄裡溪還是改道老街溪,除了桃竹兩縣爭執,環保署的要求也不得桃園縣的理會。讓我們看看朱淑娟詳細的觀察。面臨台北市政府的拆除令,不願配合都更搬家的士林王家,昨日與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舉辦「別拆我們家,蝦米戶保衛戰宣示大會」,數十位各地都更受害者前往王家打氣,重申堅持到底的決心。十多年前被芳苑民眾趕跑的東麗紙廠,最近原址出現了一家「東泰生技紙業」並在今年1月獲准設立工廠登記,氣憤的居民揚言「不惜再次流血抗爭」。

墾丁珊瑚快要產卵了,雖然忽冷忽熱的天氣可能造成延誤,但珊瑚礁生態保育週活動還是將要開跑了。有隻高齡40歲的中華白海豚再次迷航,由於健康狀況不佳,因此將留在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阿塱壹古道爭議的背後

作者:程一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研究所)

在參與這個案子審查中,讓我最震撼的不是抗議的人潮及與論,也不是網路上大量的報導,因為當審查會決議出來後,就和所有的抗爭戲碼一樣;煙消雲散。讓我最震撼的是,儘管國內出了許許多多的「台灣之光」,研究不斷的講求「攻頂」、「傑出」,投資5年5百億來打造「超英趕美」的研究環境…,社會上對廢核家園、再生能源、環保教育…議題,討論的和顯學一樣。但光從這個審查案及社會的反應可看出,國人,不論是哪一階層,在生態保育的觀念上,依然停留在20年前的世界觀,爭議一起就壁壘分明、不明辨是非了。在這種風潮下,彰化縣的國光石化案,會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態保育的問題是因人而起的,所以核心問題是人而不是自然,不開發或是停止開發,並不代表環境就會愈變愈好,否則地球史上就不會有「大滅絕」及「大發生」的現象。然而,生態保育卻因人的問題,而變成一個非常實際的「跨領域」學門,在這裡「生態」反而成了次要的角色,如何產生替代方案,連外道路的改善,社區的實際參與及經營管理,當地人如何從劃設保留區中獲益(增加收入),如何有效的管制大量湧入的遊客,相關的住宿、垃圾、水源汙染..這些才是自然保留區劃設後所急需面對的問題。雖然在調查報告中有相關的建議,但卻十分空泛,完全不是針對當地社區所設計的。

精采內文

 

亞太氣候遷徙潮不可免 首份因應報告出爐

譯自2012年3月13日ENS泰國,曼谷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羅哈尼博士(亞銀提供)亞洲開發銀行在最新報告中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將在本世紀造成遷徙潮爆發,亞太幾個災害頻發國家必須要採取應對方案,以避免人道危機的發生。這份《因應亞太地區氣候變遷和人口遷徙》報告「是亞太地區第一份重量級報告,針對環境事件對人類移動的影響,指出該有的對策和因應作為。」

亞洲開發銀行副總裁羅哈尼(Bindu Lohani)強調,為了厚植亞太地區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resilient),「轉型」(transformational change)必不可免。

在泰國曼谷,一位老人因洪水而無家可歸。( Gabrielle Paluch 攝)先前曼谷水患已顯示出氣候變遷對亞太地區的衝擊,以及迅速採取行動的必要性。羅哈尼更以「迫切必要」來強調亞太國家必須加快努力以適應環境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他表示,我們現有的道路、下水道、橋梁及管線,有辦法抵禦氣候災害的(climate proof),相當不夠;更別說還有其他更多工作要做,像是強化資料收集、預警系統等等建構「氣候韌性社會」(climate resilient societies)所需的努力。

羅哈尼表示,「公營融資機構與及私人投資者進行數十億美元的大型基礎建設投資時,不能再忽略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及暴風雨增強等現實因素。」

亞洲開發銀行此次報告便反映出了這項觀點,報告中指出「我們預計氣候變遷會增強天災發生的次數與強度,尤其是洪水、暴風與及熱浪。」

因此,報告中警告,氣候災難遷徙潮(climate change migration)是「一個急需政府及國際社會注意的新現象。」

亞銀在報告中表示,在亞太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的支出預計在2050年前達到400億美元,而即使目前有許多「環境基金」已設立,但還沒有一個是用來因應氣候遷徙問題的。

報告研究發現,在過去兩年,超過4200萬的亞太人口因天災而流離失所,這已是低估的是數字,還有一些人因遷徙而成移民、無法返家或找到安全的地方重建。

羅哈尼表示,「一些沿海低窪地區和河岸侵蝕面等脆弱地區的人口持續成長,對亞太地區來說,環境問題便成了人口遷徙的重要原因。」

他呼籲「政府不應該只是被動因應。現在就採取行動,便能減少受害程度,而加強韌性(恢復力),把遷徙當成適應氣候的方法、而非走投無路下的無奈選擇。」

氣候災難遷徙案例: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平面上升使得許多島上居民的生命陷入危險。2007年,當地政府和波西塔諾島政府決定,將巴國境內Carteret及其鄰近珊瑚礁島的居民重新安置於波西塔諾島。這項預防性重置居民的案例由非政府組織所協助,並且在特別安排下與當地居民進行協調。

2011年,印度季風所帶來的洶猛雨勢迫使400萬人口離開巴基斯坦的信達省( ShelterBox提供)2010年,季風為巴基斯坦帶來暴雨,在印度河流域許多地區造成洪水,超過1000萬人流離失所,20%的國土被水淹沒,約2000人死於天災。報告指出,「普遍認為,國際援助的救濟提供並不夠,這次洪水為巴基斯坦和其人民帶來嚴重的傷忙,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居住於難民營,穀物和家畜遭破壞。」

2011年12月,瓦西颱風在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肆虐,超過30萬人流離失所,其中大部分在Cagayan de Oro 及 Iligan兩個都市。許多公共衛生問題因為缺乏適當的遷居設備而出現,需要立即地改善。

亞銀報告:正面看待遷徙潮

2012年一月,在菲律賓南部的Cagayan de Oro City,國際移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在一疏散中心發放組合床。(IOM提供)上述報告是亞太地區第一份針對環境事件對人類移動的影響,指出該有的對策和因應作為。報告中提出了改善遷徙問題的國際條約、方針、原則及對話論壇。

對於往大都市遷徙所增加人口的容納問題,此報告建議,需增加投資至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基本服務。

報告同時也指出,保護遷徙權、保障遷徙人口公平享有教育、水源及衛生設施的必要性。

報告也提出建議,受氣候變遷威脅的社區,應改善其災害風險管理系統已加強其恢復力,如此可把人民流離失所的風險降到最小。並建議政府與民營企業合作,引進以海平面指標為基礎的保險、巨災債券、天氣衍生性商品等,以吸引投資者挹注資金,用於氣候變遷風險的融資與管理。

報告認為,氣候變遷所引起的人口遷徙不應僅視為對人類福祉的威脅,更是提升人類對氣候變遷適應力的工具。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r2012/2012-03-13-01.html

Top

 

我們的島∣變調高山青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添寶

澄亮的金光,從層層的雲海裡,慵懶舒展。每個初春早晨,嘉義阿里山總是遊客如織。然而阿里山繁景,恐怕好景不常。當第一棵原始檜木在阿里山消失,整座山林的淚,就開始降落在,柔弱的櫻花身上...

聳立森林的樹靈塔,是日本人砍伐檜木、有感樹靈而造的歷史遺跡。當時許多台灣人,都隨著伐木工程遷徙。吳相澤的爺爺從新竹來到阿里山,在日本人鼓勵下定居拓墾。吳家,就在阿里山開枝散葉。

不久後日本戰敗、國民黨來台,吳家賴以維生的土地被收歸國有。像吳相澤這樣的墾戶,曾經多達兩三百戶。

吳相澤說,土地被政府編成國有林班地時,「政府一毛錢都沒補償」。他們只好遮遮掩掩在林班地開墾,不少居民,種著價錢不錯的山葵。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阿里山公路開通以後,山葵一公斤喊價高達5百元,為了解決原居民生存問題,1989年,政府就開放種植,讓非法葵農就地合法。

不過,政府的政策,只開放原本有耕種的居民種山葵。根據林務局統計1976年,阿里山山葵面積,只有17.61公頃。1986年,有90.9公頃。1989年開放耕種,登記面積是80公頃。1994年,山葵面積卻高達269.53公頃。

原先是想解決居民生計,卻造成濫墾行為,1994年,林務局決定廢止居民繼續種植山葵、開始回收林地。但回收工作進行了18年,阿里山依然可見山葵田的蹤影。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阿里山,環保團體認為,和種植山葵關係密切。

長期關心山葵田問題的台南社大理事長黃煥彰感嘆,原始檜木林,是阿里山的守護神,日本人和國民黨執政以後,把檜木伐盡,種植柳杉。「柳杉的根隙不大,水土保持不像檜木那麼好」,豈料政府又開放種山葵。「山葵是半蔭植物,為了要有光,葵農就必須把柳杉打枝,很多柳杉都活得不健康!」不僅如此,山葵需要鬆軟的土壤,葵農必須把地表植被全都清除,黃煥彰認為,這對水土保持相當不利,「這簡直是,百年來林業一連串的錯誤!」

吳相澤不認同黃煥彰的說法。「我的田,在921地震或是八八風災,都沒有事!」吳相澤認為,原始森林也有崩塌風險,「只要天災過大、它承受不了,就會崩。並不是開發過的才有風險。」林務局在災後的分析研究也判斷,植物的水土保持確實有一定的飽和度,阿里山嚴重崩塌主因,和雨量過大、順向坡以及地質破碎比較相關。

不過長年接受林務局委託,研究阿里山水土保持的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鄭皆達指出,山葵對水土保持的影響相當大,還會影響水源,「這就是為什麼林務局要收回林地」。

考慮到葵農的生計,林務局採用階段性回收方式。在國有林道、步道、鐵道兩旁50公尺、原切結人死亡、廢耕者優先收回。私自轉讓或新墾、打枝、斷根、使用雞糞及擅設工作物者,也強制收回,但是回收狀況,還是有落差。

跟著黃煥彰到山葵田探勘,農藥巴拉刈散落在田裡。黃煥彰說,這些農藥,會經過雨水沖刷往下流,「阿里山這邊是濁水溪還有曾文溪的上游,下面有很多水庫,我們從山上就污染了水資源!」

吳相澤為部分農民噴灑農藥的行為叫屈。「這都是因為林務局不給我們合法,也不給休耕,休耕就要重點收回,只好一直連作。造成有的人沒把土壤保護好,造成土壤酸化,當病蟲害無法克服的時候,擔心的農民,就會噴農藥。」

黃煥彰痛心地說,「種山葵又使用農藥,原生種就沒辦法存活。造成整個森林沒辦法自然演化,這是最嚴重的後果!」黃煥彰主張,林務局要鐵腕執法,保護脆弱國土,引起葵農反彈。

「有沒有配套措施,下山有安排嗎?」吳相澤氣憤地說,「更何況,為什麼原居民不能耕作,阿里山卻可以BOT給財團(發展觀光)?」

莫拉克災後,阿里山公路71公里處嚴重崩塌,順著阿里山公路往上,是緊鄰森鐵二萬坪站的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這裡的崩塌,甚至掏空了森鐵地基。

「二萬坪,就是本來有兩萬坪(面積),崩到現在,剩下4千多坪。歷史告訴我們,50年內,二萬坪可能會不見。」黃煥彰其實不是針對葵農,他也主張,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應該退出阿里山,讓山林休生養息。

台南社大專員吳仁邦表示,莫拉克災後,為了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繼續營運,交通單位花了2千7百萬重建聯外道路。二萬坪小火車站掏空,也在整建,「這都是為了觀光需求。」

1969年,森鐵從伐木轉為觀光,1970年就吸引上百萬遊客。至今每年櫻花季,每天遊客也破萬。楊宏志強調,森鐵是台灣的代表,也是先人的遺跡,「所以不能在我們手上廢線」。林務局委託顧問公司評估,認為只要打隧道,森鐵使用時間就可以相對拉長,至於公路的復建,都依據相關法令評估後才施行。

不過林務局自己的探勘報告也指出,二萬坪地質破碎,鑽探深達50公尺都還看不到岩盤。除此之外,二萬坪也是集水區出口。森林學者陳玉峰表示,1912年森鐵開通之後,二萬坪就開始崩塌,「一直到1941年間,平均一年崩塌33公分。」儘管如此,林務局評估,森鐵修復以後,至少可以撐30到50年。

不過陳玉峰並不樂觀。他表示,1941年之後,二萬坪本來進入穩定時期,當時救國團活動中心後方的凹陷地,有滯洪功能。日本人在那裡打了兩口井。只要水到一個程度就趕快抽掉,然而目前,抽水工作不但荒廢,有滯洪功能的凹地,還變成遊客的停車場。

「我當時警告,這樣下去這地區可能會全面瓦解。像這次就真的發生了。」陳玉峰表示,二萬坪的崩壞,可能已經形成了重大撕裂帶。

莫拉克災後將近三年,政府單位投入的修復工程遲滯不前,印證了陳玉峰的憂慮。台南社大專員吳仁邦指著崩塌地工程說:「我們看到這個剖面,其實已經做了兩三次工程。」由於無法克服崩塌,工人決定造一座橋,跳過崩塌面,「但儘管你要做橋,那個橋墩兩端,還是要打地樁,打到40米深度,因為這個地方都是破碎帶,還打不到岩盤。」

吳仁邦估計,未來不需要有莫拉克一樣的豪雨,這些崩塌就會再次釀災。2009年,崩解的阿里山,在二萬坪製造了130公頃、130萬立方米的土石。這些土石沿著坡向流向阿里山溪,再往下衝擊5公里遠的來吉部落。

「八八颱風第三天,整個河床高度跟部落一樣平。這時候大大小小的土石流,我有算過,大概25波,夾雜石頭、樹根,還有阿里山的鐵軌,二萬坪的鐵軌,那個鐵軌,整個都下來了!」來吉村長陳有福現在回想起莫拉克風災,還是心有餘悸,「那時候土石流沿著我們的中央馬路,滾滾而下,部落村民幾乎已經完全絕望!」

來吉村民,原本住在阿里山溪中上游段的152林班地,百年前,被日本政府強制集中到阿里山溪下游溪畔。百年來忽略阿里山危脆地質的各種開發,讓部分來吉村民希望重新安遷到152林班地。

不過,居民爭取了將近三年,嘉義縣政府還是不肯答應村民搬遷。來吉自救會副會長仙鳳表示,「其實在所有安全評估裡,規劃都是正面的,嘉義縣府自己聘請的規劃單位都說沒問題,可是政府永遠都說,請補資料。」

2011年,居民才發現,嘉義縣政府要開發觀光纜車BOT案,其中一個纜車基座,就位在152林班地。「我們其實很懷疑,這跟利益有關係。為什麼跟利益有關係,因為上面就是鐵路了!再來就是纜車,當初湖底(安遷地點)那邊說不能住,就是說纜車在那邊。纜車可以在那邊,可是人不能住!」

災後重建將近三年,來吉村民還是住在被列為紅色警戒區的受災地。上游的高山農業、觀光持續發展,阿里山的美,還能持續多久?

「1980年代就埋藏禍源,幾十年的造災到今天是災難的開啟。這次你看到的是小case。」陳玉峰表示,過去政府處理阿里山的問題,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今災難不斷發生,「真的需要政府有些決斷、有些覺悟、 社區共同尋求更好的方式。」

「如果今天站在全面山體潰爛的情況下,它的前提必然是把這條鐵路當作從阿里山到嘉義地區廣大山坡地保育的主軸線思考,否則肉都爛掉了皮要附在哪?」陳玉峰強調。

阿里山的問題,或許如同森鐵路線,曲曲折折。但是如果青山不變調,火車碰壁之後,向上爬升,就能遇見緋櫻和日出...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友達、華映光電廢水 中央、地方隔空交火

「環境報導」2012年3月19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桃園縣未依環評結論,趕在境內的友達公司廢水排放許可2月20日到期前,2月14日核准友達公司展延一年,廢水可繼續排入霄裡溪直到2013年2月10日。環保署於2月17日發文桃園縣政府要求更正此違法展延許可,但桃園縣不予理會,環保署於是在3月15日依行政程序法撤銷這份展延許可。

右上方紅色圓圈是兩公司廢水放流口,排入藍色線的霄裡溪,下游紅色凸型則是飲用水取水口

不過桃園縣16日火速發出新聞稿,嗆環保署長沈世宏在2009年5月13日通過的環評決議有嚴重瑕疵,絕不接受。且環保署不應在友達公司已提出環評差異分析,未經審查就撤銷展延許可,決依法提出訴願,並要求環保署從速召開環評會審查。

於是環評通過快三年,通過的環評結論至今無法執行。中央、地方廢水排放連續劇還持續上演,可憐霄裡溪沿岸居民還要繼續喝到光電廢水。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舉行記者會,政大公共行政所副教授杜文苓指出,政府不作為,讓光電廢水繼續排入甲級水體的霄裡溪。將積極聯絡國際團體寫信給蘋果執行長,讓他知道蘋果的供應鏈廠商友達有這種汙染行為。

光電廢水沒人愛 兩縣河川保衛戰不休

位於桃園縣的中華映管龍潭廠、宏碁智慧園區內的友達光電分別在2000年、2002年通過環評審查,審查結論要求廢水排放的承受水體霄裡溪(前段在桃園縣,後段在新竹縣)「如規畫做為飲用水源」時,廢水排放口應設在飲用水水源下游。

但事後被檢舉兩公司違反環評承諾,將廢水排放口設於新竹縣內霄裡溪飲用水取水口上游,危及新埔鎮民健康,汙染霄裡溪兩岸農田灌溉用水。環保署於是要求兩公司提因應對策,並在2009年5月13日環評做出決議,廢水應改排到桃園縣內的老街溪。

但此決議引發桃園縣反彈,自此兩縣各自展開河川保衛戰,都反對兩公司光電廢水排入各自境內河川。隨後友達公司從2010年4月起向桃園縣政府申請變更放流口位置,五次審查桃園縣都以廢水導電度過高未通過。

友達公司排放許可證在2011年11月12日到期,在到期前一個月的最後期限再提第6次申請,依水汙法規定,可再延132天做為審查期,也就是2月20日到期。結果桃園縣政府又火速核准展延一年。

桃園縣拒不執行 環保署將代發廢水排放許可

環保署水保處副處長沈一夫表示,撤銷桃園縣的違法展延後,給予緩衝期到3月30日,在此之前桃園縣應依2009年5月13日決議,審核同意友達公司所提申請,將廢水由從霄裡溪改排到桃園縣內老街溪。否則自3月30日起,友達光電的廢水排放許可證就失去效力,不能再排廢水。

不過桃園縣已決定提出訴願對抗環保署的撤銷,沈一夫表示,屆時將請友達公司跳過桃園縣政府,直接向環保署申請廢水排放許可。

桃園縣:自來水公司已不在霄裡溪取水

桃園縣認為,2000年、2002年兩公司通過的環評結論,前提是「承受水體如規畫做為飲用水源時」,才不得將廢水放流口設在飲用水水源下游。

而自來水公司從2004年起就已將「臨時取水口」設在霄裡溪及鳳山溪匯流處上游,未再取用霄裡溪水源,同時經濟部3月13日公文已決議將這個「臨時取水口」變成「永久取水口」,友達也依此提出環差變更,要求在原放流口繼續排放。

後續觀察重點

環保署請桃園縣在3月29日前「依法完成審核」,桃園縣政府會不會核准友達公司在原放流口排放?如果是的話,那環保署會怎麼做?

假設(是假設)環保署接受桃園縣主張,決議兩公司繼續排放廢水到霄裡溪,且認為自來水公司既已不再將霄裡溪當成飲用水,兩公司繼續在原放流口排放就不違反2000年、2002的環評結論。

而果真以此解套 (是假設),環保署恐怕也很難自圓其說。因為98年5月13日環評之所以做成改排老街溪決議,一個重要的原因並不只是取水口的問題,而是認為霄裡溪是甲級用水水質、老街溪是丙級用水水質。

廢水流到霄裡溪影響灌溉農地390公頃,後流到鳳山溪流域,會影響1033公頃農地。評估水利、水質、農業灌溉、飲用水安全後,「兩害相權取其輕」才決議改排老街溪。

新埔居民:霄裡溪沿岸汙染才是重點

新埔愛鄉協進會會長陳金進也強調,自來水公司築土堤,引管到鳳山溪臨時取水,但只要下雨超過時雨量100毫米,廢水會越過土堤,臨時措施是沒有用的。

陳金進說,光電廢水影響的是霄裡溪沿岸,不是只有取水口問題,而環保署從沿岸地下水井驗到面板才有的原素銦、鉬。如果環保署同意只要取水口上移就可以繼續排放在霄裡溪,那表示環保署認為友達廢水符合飲用水標準。

律師詹順貴認為,環評法17條規定開發單位必須依環評結論切實執行, 2009年5月13日已通過廢汙水改排方案,但到現在還原地踏步,友達還向桃園縣提出展延申請並獲准,已違反環評法第17條規定,應裁罰並限期改善。

接下來就要看環保署如何接招了。

※ 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蝦米戶集氣 力抗都更怪獸

立報2012年3月18日台北訊,記者呂苡榕報導

台北市政府發出公文,通知19日起將拆除不願配合都更搬家的士林王家,這使得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案件成為全台灣第一起被地方政府拆除的案例。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18日舉辦「別拆我們家,蝦米戶保衛戰宣示大會」,數十位各地都更受害者前往王家打氣,重申堅持到底的決心。

拒絕參加都市更新的住戶常常被貼上「釘子戶」的負面標籤,許多住戶無奈表示,明明自己並不同意被更新,但建商卻不願意尊重住戶意願,強行將他們納入,還抹黑住戶死要錢。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表示,這些住戶不是什麼釘子戶,只是被迫對抗財團的蝦米戶,蝦米戶只能團結起來互相聲援。

政府公權力當幫凶

「王家是第一個還有不同意都更戶,但市政府卻打算強制代為拆除的案例,如果王家真的被拆,後面恐怕都擋不住。」住在北投、同為都更受害者的林先生表示,都市更新會讓建商賺錢,但卻得犧牲一般人。「都市更新本身就是一個買賣,建商想買人家的房子,應該好好談。談不攏居然動用公權力介入,如果今天政府真的來拆屋,以後人民還可以相信什麼?」

「過去我們教小孩要奉公守法,但守法的人卻第一個被犧牲,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當個老實人。」林先生強調,王家並非個案,當政府為了建商賺錢而跳出來當打手時,只證明了這個社會沒有是非對錯。

前來聲援的人民火大聯盟成員郭明珠也直言,許多人聽到王家的案子,直覺認為是王家卡住整個都更案,「但是到底是誰卡誰?明明王家從頭到尾都不同意,明明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也都提出替代方案,讓建商將王家劃出都更範圍,但建商就是不願意。」

建商不顧公共利益

指著文林苑都更案的規劃面積示意圖,郭明珠氣憤表示,建商的都更面積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街廓,也無法改善街道環境,可見建商在選擇都更範圍時,根本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和規劃最便利為前提,毫無公共利益可言,甚至不尊重原住戶的意願。

林先生也表示,都市更新的過程中,建商與原住戶之間談不攏,導致都市更新拖延許久,雙方都是制度的受害者,「我們應該一起向地方政府或是營建署出面解決問題,而不是捉對廝殺,讓同意住戶與不同意住戶彼此對立。」但政府卻逃避責任,甘於淪為建商打手。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研究員陳虹穎直言,雖然住戶向營建署申請協調會,但是政府卻只把問題放在「價錢談不攏」,無視於制度的缺失。

制度面才是最大缺失

陳虹穎指出,王家的個案從審議到公共安全問題都有爭議,王家主張不願意參與都更,要求台北市政府重新審議,完全有正當性,「如果今天這個案子都沒辦法重啟審議,其他案子就更沒有翻盤的餘地。」陳虹穎指出,台北市政府打算從3月底開始,將都市更新審議的業務外包給民間地政士和都市規劃師,「但現在由市政府來審都已經狀況百出,更何況是外包後?」

陳虹穎也質疑,建商不願意重新規劃都更範圍,原因之一是建商已賣出預售屋,「當建商的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核定後,就能開賣預售屋,那麼還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意都更住戶該怎麼辦?難道市政府和建商都不需要負責?」

雖然營建署打算重新檢討都市更新條例,但卻不願意暫緩現階段有爭議的案件。陳虹穎痛批,當韓國首爾可以停下都更腳步,思考都市更新的問題時,台灣卻不願意反省制度面的問題,對於市政府隨時將進行拆遷動作,陳虹穎也表示:「大家已有肉身抵抗的覺悟。」

Top

 

紙業來設廠 芳苑人:不惜流血抗爭

摘錄自2012年3月16日聯合報芳苑 報導

東麗紙業公司芳苑鄉新寶廠,十多年前曾因汙染,遭居民流血抗爭停工,居民以為塵埃落定;「東泰生技紙業」101年1月獲准在原廠址設立工廠登記,立刻引發居民氣憤,揚言「不惜再次流血抗爭」。

東泰紙業負責人與東麗紙業公司並非同一人,產品是紙漿、紙、紙板。東泰紙業董事長助理陳宥霖15日說,東麗公司二十多億元的廠房設備都還在,每年花費1000萬元保養維修,保持「待命狀態」,近日發現高價電纜被偷才會加強維護,恢復生產還言之過早。

彰化縣政府建設處表示,東泰紙業申請文件符合法令設廠規定,依法核准工廠登記,但尚未核准營運,縣府維護居民權益、環保立場,會持續加強稽查監督,如違反規定就依法嚴辦。

反東麗自救會總幹事林連宗氣憤說,彰化縣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嚴重,紙廠會大量抽用地下水,排放汙水也將造成沿海養殖產業的大浩劫,他質疑縣府沒嚴格把關。

陳宥霖澄清,公司是回收廢紙做成紙漿,與利用強酸軟化木材的紙漿製程不同,最新科技可解決廢水疑慮,水源是用自來水,公司仍未決定恢復產能,請居民先別驚慌。


 

Top

 

高齡白海豚因病暫不放歸大海

摘錄自2012年3月18日羊城晚報報導

只在沿海生存的中華白海豚居然迷路到佛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救出後,但由於這條白海豚已步入老年,身體狀況不容樂觀,暫不能放回大海。

獲救的中華白海豚從佛山運抵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初次體檢正常,只是白血球偏高。3月15日,白海豚忽然發生一些異常狀況。管理局從香港海洋公園請來7位國內外專家,對白海豚進行第二次體檢,發現它因肺部感染導致白血球達到每單位18000個。

據悉,這隻白海豚年齡大約為40歲,相當.人類的60多歲,而目前最高壽白海豚年齡是43歲。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萬煥通介紹:「它的牙齒基本掉光,剩下的也已經磨平,所以它進食時,常常會出現小魚從嘴裡滑出,如果現在將白海豚放歸大海,它必死無疑。」

香港專家表示,這隻白海豚不是第一次迷路,早在1996年,它就出現在香港海域,當時它的背部就受傷了。但它依然能活到現在,真的很頑強。

中華白海豚的健康情況一直牽動著許多人的心,這幾天到保護區參觀、看望白海豚的人逐漸增多,香港海洋公園的專家自告奮勇留下來照顧它。

Top

 

墾丁珊瑚將產卵 保育活動展開

摘錄自2012年3月16日中央社屏東縣 報導

墾丁珊瑚4月起產卵,不過資深潛水家蔡永春表示,受氣候影響,101年可能和100年一樣,會再延1個月才盛產。迎接珊瑚產卵,墾管處的珊瑚礁生態保育週徵文等活動即起展開。

每年農曆3月中旬是墾丁珊瑚產卵年度盛事,但101年天氣和100年一樣怪異,忽冷忽熱,蔡永春說,101年珊瑚的大量產卵,有可能和100年一樣延後1個月,在農曆4月產卵;而101年又是潤4月,到底有沒有可能再延到第2個4月,要到時候才知道。

101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台灣珊瑚礁學會及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在4月11日到18日舉辦珊瑚礁生態保育週活動,一系列關懷海洋生態的活動項目將展開。

這些活動包括「海洋生態攝影作品展」、「100年度保育研究成果海報展」、「2012與魚對話在墾丁-網誌徵文比賽」、「海洋生態與環境紀錄影片徵選」、「海洋生態與環境水中數位攝影比賽」、海洋生態體驗營、淨海及珊瑚產卵夜觀等。

Top

 

論壇∣阿塱壹古道爭議的背後

作者:程一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研究所)

我記得在90年代初期,剛從國外返回教書時,國內因捕殺及販賣保育類物種遭到國際的制裁,而引發國人對保育及環保意識之覺醒,當時還造成為時不短的「開發與保育」之衝突。事隔20年後這類的衝突再起,雖然問題的形式不同,但處理的方式卻大同小異。這讓我十分感慨,台灣資訊發展何其的快速,全球的保育觀念也早做了全新的詮釋,但似乎國人對這塊土地的認知及求真、求實的精神,仍然停留在萌芽期的「速食麵」階段。儘管今天人人在講求手機的功能有多強、通訊有多快,但對於國際間保育變化的趨勢,卻幾乎「無感」,只是多了操作媒體的手法而已。問題到底出在哪?

葉品妤攝我是因緣際會,有機會參與阿塱壹古道的開發審查案,在審查過程中感受到從所未有的震撼,也找出部分的答案。阿塱壹古道案是近年來最具爭議性的案子之一。這個案子是在公路總局環評中有條件通過的,事情變得複雜化是該公路的台東段已修建,只等屏東段發包後就可動工。屏東縣政府及若干環保團體不欲見到該區的環境遭到破壞,便以劃設自然保留區的作法,擋下了這個開發案,也開啟另一個開發與保育的衝突,而旭海村便成衝突的焦點。

對當地的居民而言,通過環評就等於可以開發,劃設自然保留區就等於公路無望、商機消失、建設停滯、便利性沒有、公路建設的補助及補償金就像煮熟的鴨子飛走了一樣…。對環保團體而言,公路開發就等於環境破壞、小村落的特性消失、髒亂的增加等,而劃設了保留區則代表破壞會停止、好山好水得以保留、可以持續感受過去的古早味…。在兩邊完全沒有交集的情形下,可以想像到的是,兩次審查會都十分火爆。所幸當地居民以訴求為主,因此抗議雖然大聲,人群雖然聲勢浩大,但完全沒有暴戾之氣。

由於是審查委員,和往常一樣,我會仔細閱讀調查報告,且因此案是重大議案,我也事前向一位林務局很有經驗的官員及一位生態前輩請益,聽取他們的建議,審查會當天也聽取抗議村民的意見。此外,因該案的審查委員有環評大老參與,所以我也仔細聽取他及其他委員的建議。說真的,我對於贊成劃設保留區這方所訴求的意見十分失望,反而覺得村民的訴求,比較有道理。身為保育人員,情感上我是贊成劃設自然保留區的,但身為審查委員,我就必須找出足以說服我的專業理由,去阻止公路的開發。

然而,不論是調查報告、環保團體的訴求、審查委員的發言等均偏向情感的訴求,和以生態環境的調查為主,對該案所引發的法令疑慮、村民的顧慮、劃設保留區的真正價值所在、不開公路的替代方案,及保留區劃設後村落的經營管理等等,這些引發衝突的焦點問題,均缺乏周詳的規劃及充分的討論。事實上,這些問題也是其中一位委員不贊成劃設保留區的理由;看不到有劃設的必要性。

說真的,我根本就不信「台灣最後一塊淨土」這句鬼話,由於台灣生態多樣性很高,棲地多樣性自然會很高,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們隨時都可以找到上百個以上的「最後一塊淨土」!我也無法說服自己,那條古道真正的保留價值,就像那位保育官員所言,古道的價值在於古蹟,而該道路上的古蹟早在台東段修築時就毀了!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真正的古道因沙灘的流失(可能與台東縣大武漁港的興建有關),早就深埋在大海之中。由於該古道是沿海居民在過去的連外道路,因此沒有人會笨到捨棄海岸線不走而去爬山才對,所以目前的「古道」,應是近代人走出的山路罷了。

此外,從一開始就有人不斷的想利用綠蠵龜的議題,作為訴求的重點。身為海龜的研究人員,保護綠蠵龜是我最樂見的事情,但我實在無法將在礫石灘上曝曬的海龜屍體,當成正在產卵的母龜,也無法認同在沿近海覓食的海龜,就是準備要上岸產卵。就像前述一樣,該古道附近的沙灘早就流失了,剩下的少量沙灘因距海太遠,沙層又太淺,早已不合適母龜產卵,加上新版的開發案是鑿山洞而行,這和海中悠游的海龜,八竿子打不上關係!所以在整個過程中,我「苦口婆心」的去打消環保團體這個念頭。說真的,我非常希望她們能將這份熱情,灌注在蘭嶼的海龜保育上,那個島上的海龜族群,在旅遊業及相關主管單位的共同摧殘下,正面臨著滅種的危機!

在另一方面,我也不贊成鄉民為反對而反對,及一口咬定凡是作生態或是保育的委員,就一定是反對開發的一員。同時我也必須承認,對鄉民而言,沒有公路所帶來的生活及醫療上之不便,的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台灣資訊太發達了,人人都很羨慕交通便利所帶來的好處,哪肯接受外來人所追求的「香格里拉」之觀念?!就和台灣其他的地方一樣,交通不便就代表著人口的流失及文化的沒落,這一點是追求大自然之美的環保分子,永遠不會理解到的,因為他們只是短暫的過客,當旅遊結束後就會回到繁華的都會區,去享受交通便利所帶來的好處。

事情變得十分弔詭的是,在調查單位進行土地所有人清查時,發現有外來商家所持有的土地。過去少有人走動的山路,在網路及媒體的大肆報導下,早已變成了一條新興的觀光道路,部分參與反對劃設保護區的居民,也是該古道上重要的生態解說員!事情至此,很明顯的,該古道已由專業人士的開發型旅遊,逐步邁入大眾化的旅遊模式。由於阿塱壹古道早就不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了,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它的永續經營?

在60年代當全球環保意識覺醒時,環保還是一門新興的知識,當時有心的人以訴求減少開發來救地球為重點,引發世人廣泛的回響。在大筆金費的挹注下,這個議題在80年代變成顯學,卻也變了調。我不能說它沒有貢獻,但卻培養出一批只會批判開發,卻不知民間疾苦的「基本教義派」分子,他們會要求對方全盤接受他們的訴求,並認為他們的看法是不容質疑的。海龜保育界也出現過類似的現象;認為推動海龜生態旅遊,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不過在90年代中期以後,當保育面臨與原住民利用野生動物及其棲地資源相衝突時,過去的環保及保育觀念就必須加以修正,加上跨學門知識整合的風氣日盛,讓世人對環保及保育,有了全新的詮釋。此時,早期理論中的四大元素;環境、當地居民、開發者及外來使用者(如遊客)中被最忽略的「當地居民」,便逐漸獲得應有的重視。在經濟及社會學家的介入後,許多的數據均證實,適當的當地居民之參與,會帶來開發與保育雙贏的結果,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溝通與教育。

在審查會中,我和少數的委員曾經有一段為時不算的討論,試著找出劃設保留區的真正理由,也對縣政府的決定,提出適法性的質疑。到最後我是投下了贊成票,主要的理由是該區域是集水區,這種生態系有著不容破壞的價值,因為當地居民的飲水,及原住民狩獵物種的存活,均與水源的不虞匱乏息息相關,保存它的完整性,對居民長遠而言,其價值遠高於公路開發所帶來的便利性。不過我也建議縣政府,應對決策轉變所產生的適法性提出書面說明,畢竟台灣社會的猜忌太多,沒有合理的說明,只會埋下下一波衝突的種子。

在參與這個案子審查中,讓我最震撼的不是抗議的人潮及與論,也不是網路上大量的報導,因為當審查會決議出來後,就和所有的抗爭戲碼一樣;煙消雲散。讓我最震撼的是,儘管國內出了許許多多的「台灣之光」,研究不斷的講求「攻頂」、「傑出」,投資5年5百億來打造「超英趕美」的研究環境…,社會上對廢核家園、再生能源、環保教育…議題,討論的和顯學一樣。但光從這個審查案及社會的反應可看出,國人,不論是哪一階層,在生態保育的觀念上,依然停留在20年前的世界觀,爭議一起就壁壘分明、不明辨是非了。在這種風潮下,彰化縣的國光石化案,會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生態保育的問題是因人而起的,所以核心問題是人而不是自然,不開發或是停止開發,並不代表環境就會愈變愈好,否則地球史上就不會有「大滅絕」及「大發生」的現象。然而,生態保育卻因人的問題,而變成一個非常實際的「跨領域」學門,在這裡「生態」反而成了次要的角色,如何產生替代方案,連外道路的改善,社區的實際參與及經營管理,當地人如何從劃設保留區中獲益(增加收入),如何有效的管制大量湧入的遊客,相關的住宿、垃圾、水源汙染..這些才是自然保留區劃設後所急需面對的問題。雖然在調查報告中有相關的建議,但卻十分空泛,完全不是針對當地社區所設計的。

目前,台東縣與屏東縣政府,為了阿塱壹古道的收費問題爭吵不休,就是沒有完善規劃的結果。如果我們不正視生態保育的複雜性及專業性,而是用簡單的思維去決定社會的走向,那很快的,旭海村就會和台灣多數的偏遠地區一樣;當地有辦法的人會背井離鄉,到較有發展的地方去築夢,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外地來此做生意的「新移民」!.

同步刊載於2012年3月號科學月刊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