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天淨沙
【評論連結】 阿塱壹古道爭議的背後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農委會3月13日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經管國有林地變更為非公用財產處理要點」,讓具有長久耕種或居住事實的原墾農可透過申請步驟,合法擁有現租地,並即日生效。此舉令立委、民間團體直呼離譜,民間團體急起聯署,拒絕國土被賤賣;包括邱文彥、林淑芬、田秋堇、林世嘉以及張曉風等跨黨派立委,一致表示於立法院會臨時提案,要求撤銷農委會的這項行政命令。
環團表示,台灣森林長期以來被濫墾、侵佔,未得改善,背後牽扯龐大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妥協,這也使得中央地質調查所完成台灣敏感地質地區調查卻不敢公布,讓全民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山崩、土石流、水庫淤積、斷路、斷橋等層出不窮。
精彩內文
山林政策 院長為何「轉彎」?
環團送花 挺林務局收回濫墾國有林
吳揆主張國有林放租? 環團:別漠視山林超限利用警訊
國有林變檳榔園 山林變色沒人管
吳幼華攝
你多久沒有注意身邊吱吱喳喳叫個不停的麻雀了?這些平常我們習以為見的鳥種,會不會有一天在我們不知不覺間消失了?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根據的,歐亞大陸在 1980年代都遭遇麻雀族群數驟減的遺憾。有感於此,2010年印度環保團體自然永續協會(Natural Forever Society)發起一項跨洲際的保育行動,將每年的3月20日訂為麻雀日,為那些平時可見「平凡而美麗」的麻雀及物種請命。
麻雀日提醒人們關注身邊常見的鳥類,此外,還需訴諸科學的調查研究,讓保育工作更有方向。BBS Taiwan(台灣繁殖鳥大調查)就是一項針對全台進行持續而長遠的常見鳥類監測計畫,長期監測就能預防,在適當的時間提出預警。BBS Taiwan工作團隊3年來透過樣區標準化調查資料的統計研究,分析台灣常見鳥類的消長,並與世界上其他進行BBS(繁殖鳥大調查)的國家資料交流。
精采內文一
精采內文二
作者:蔡幸蒨(屏科大野保所研究助理)
我們的調查區域盡量選擇過往沒有黑熊出沒紀錄且面積大於64 km2的區域。我們利用穿越線調查法,沿路觀察行走路線左右各3 m內的所有樹木,是否有熊爪痕、折枝,以及其他熊痕跡(排遺、熊窩、食痕)。在這調查20個樣區的山中時光裡,發生了許多至今我們閒聊話家常嚇唬學弟妹的甘苦談,「由於地圖的誤導,讓我們在溪溝(崩壁)上切得七葷八素至上線,然而又沒開心多久,路又消失了。於是只能自行開路,砍遍荊棘,前往傳說中的31K工寮。底層植被十分濃密,一直在1862山頭附近前進不了,又缺水,到了6點多只能在斜坡上緊急紮營…..Duck的野外札記 2008/5/29」。
也遇見了太多美好、驚奇的風景和與動物相遇的回憶。山羊站立在兩層樓高的樹上優閒地吃草,或是在河床的大岩石、陡峭的碎石坡上用靈活光彩的大眼望著打量著我們。經歷了從芒草窩裡衝撞出的山豬,欣賞著箭竹草原上水鹿頂著角一副趾高氣昂的神情,走路到一半山羌從腳下的石縫裡跑出來,當然不得不提某次在林務局廢棄工寮紮營的夜晚,山羌們不停的來回對話,吵的我們無法入眠,清晨在河邊抓螃蟹的食蟹獴母子,趁半夜偷走我們豬肉乾的黃鼠狼。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屆滿一年,依據復興廳等單位的數據,至今仍有34萬3935人分散在全日本都道府縣各地,過著避難生活,其中約11萬 6787人住在7個縣內的組合屋內,而福島更必須持續面對輻射污染,重建之路還很長。近年苦於空氣污染之苦的北京,開始重視冬季取暖燃煤問題,計畫在2013年徹底告別蜂窩煤。而我國最近在討論容積率銀行,這對都市生活的人們會有什麼影響與衝擊,請一起討論。泰國西南部的觀光勝地普吉島,近5年也出現大型土地開發,超過100處海岸與山區開放並興建度假村,這樣的過度開發,使得海洋生態受到嚴重破壞。這樣的故事似曾相識,因此我們為了台灣美好的海岸線奮戰著,如果想知道台灣四周的珊瑚礁現況,今年的珊瑚礁總體檢也將要開跑了,歡迎參加。
密西根國家公園境內的灰狼數量僅剩9隻,絕種的命運將近,但目前園方還無從外地引進灰狼的計畫。今天是國際麻雀日,記者廖靜蕙有一系列的報導,這平凡常見的小鳥原來對我們意義深重!明天請繼續收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作者: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 科學研究所教授 )
車子繼續南行,核輻射值也繼續增加。我們來到相馬一處海鮮和蔬果的拍賣市場,牆上的標語寫著:「本產品不是來自相馬、不是來自宮城和不是來自東北」,旅客少的可憐,購買的人更是稀少。而本地出產的海鮮和蔬果,又到那裡去了?又如何去行銷?沿途的感覺,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離開相馬後,我們已經非常接近「20公里的疏散半徑」,於是開始轉向西行,進入靈山山區。本來離開福島第一核能廠愈遠,輻射值應該愈來愈小。但實際情形,完全相反。進入山區後,輻射值卻愈來愈高。因為核輻射隨著風向和地形分佈,它不會被限制在人類設定的半徑之內。我們在一處靈山的休息站,它的值已經飆高到背景值的500倍之上,領隊要我們穿著輻射防護衣,再離開車子。所以一個個穿著白色防護衣的隊友,類似太空人,從車子鑽出來。警告核輻射的測量器也一個個吱吱叫。靈山位於福島第一核能廠西北大約60公里的山裡,風向、雨量加上山谷地形易於聚集核輻射,所以測量值飆高。滿山遍野綠油油的稻田和果園,但問題是它們能再被使用嗎?居民為何沒有遷移?這些人又如何維生?
環團踢爆:一紙行政命令 國有林違規使用就地合法
19日環團召開記者,環保律師詹順貴指出,該行政命令要點讓國有林變更為非公用財產,變更後,再依據《國有財產法》第42條出租,並可依第14條直接讓售給這些佔用者。依照《森林法》,國有林地除特殊狀況外均不得租售,但新要點讓超限及違規占用的土地,甚至非法寺廟、教堂「就地合法」。
詹順貴表示,林務局為管理國有林地的主管機關,在放租土地給私人時,如果發現違反契約超出使用、不當開發林地,原應儘早收回出租地,但林務局非但沒有積極作為,反而訂出形同國土賤賣的法令,未來恐怕連水庫上游的國有林地、集水區域都有遭受財團標售的危險。
國民黨立委邱文彥也抨擊,國土規畫和山林涵養水源都是長遠計畫,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該以一紙行政命令就能變更,此舉不符合程序正義和土地正義,應該更慎重處理。親民黨立委張曉風也質疑,同意讓這種行政命令的人,「良心和羞恥心都到哪去了?」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則指出,政府竟以一紙行政命令,讓非法佔用土地的人全部就地合法,下位行政命令架空上位的《國有財產法》、《森林法》、《國家公園法》等,視國家法令為無物。他感慨選舉主宰這一切,讓人民權益成為政治上交換的秘密報酬。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表示,林務局訂國有林地變更非公用的處理要點,是要處理1993年7月以前有向林務局租用的案件,照顧有長久耕種或居住事實的原墾農。從「地權」觀念看,土地仍屬於政府,只是改變主管機關。
對此,立委田秋堇駁斥,國有林地若為敏感地質或是肩負保育山林、涵養水源的重任,怎可隨意拋售給財團開發?他痛批林務局圖利少數人,剝奪民眾親近自然的權利。「若讓國有林地解禁,恐怕是大災難。」
除了林務局被批賤賣國土,內政部不遑多讓,2月29日公告「國家公園範圍內執行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開發行為處理原則」,表示基於國家公園特性與大眾期望,內政部不再辦理設有開發行為之促參新增案件,但「其性質特別重要,並經行政院專案核定者,不在此限」,無啻為開發開了後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r2012/2012-03-13-01.html
Top
平凡力量大 麻雀日:珍視身邊常見鳥類
你多久沒有注意身邊吱吱喳喳叫個不停的麻雀了?這些平常我們習以為見的鳥種,會不會有一天在我們不知不覺間消失了?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根據的,歐亞大陸在1980年代都遭遇麻雀族群數驟減的遺憾。有感於此,2010年印度環保團體自然永續協會(Natural Forever Society)發起一項跨洲際的保育行動,將每年的3月20日訂為麻雀日,為那些平時可見「平凡而美麗」的麻雀及物種請命。
自然永續協會倡辦人迪拉瓦(Mohammed E. Dilawar)表示,那些我們認為自然而然存在的常見鳥種,如果不及時開始保育工作,今日常見的物種就是明日受威脅的物種。每年這一天,發起團體鼓勵人們以創意性的宣傳和活動,關心在我們周邊的麻雀,保育要及時。
很難想像,過去在1平方公里範圍,動不動就有數千隻麻雀,有些國家,近年來卻已減少到不到100隻。監測數據最完整的英國鳥類信託(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估計,現在看到1隻麻雀的地方,在40年前會有30隻麻雀!
台大生態演化所研究助理柯志仁說,在保育的概念裡,都認為要保育稀有瀕危,棲地零碎化、退縮的物種非常重要,但人類的環境,一些常見的鳥種,麻雀、白頭翁、綠繡眼、珠頸斑鳩,常在我們不知覺間族群數快速崩解或消失,而這些鳥種的存在正反映我們周邊環境的指標,當牠們消失時,環境可能也破壞了。
麻雀日提醒人們,動植物常見物種的保育工作和受威脅物種的保育工作同樣的重要。
台灣常見的鳥類
今年麻雀日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全球人民關心家麻雀的處境。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表示,家麻雀全世界整體群量仍不算少,但在西歐和印度已歷經長時間的族群下降,英國於 1970年之後,族群數下降達68%,部分區域甚至超過90%,因此在英國已列入紅色名單,近年狀況略微好轉,但數量仍相當少。
導致家麻雀族群下降的原因,至今仍未能掌握,曾討論過的可能原因,包括農業形態改變導致雛鳥食物不足、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天敵、疾病、巢位不足、大量農藥使用、因無鉛汽油會產生的有毒物質(亞硝酸甲酯, methyl nitrite)等。
為了因應前述可能原因,保育人士提出一些建議的措施,包括農田留一些適合昆蟲生長的環境, 種植原生的田籬植物,在都市地區增加適合家麻雀生活的綠地,庭院種植可以多產生食物的植物。此外,提供巢箱、減少殺蟲劑、農藥的使用,都是友善家麻雀的作法。
林瑞興表示,目前全世界屬於雀形目(Passeriformes)麻雀科(Passeridae)的鳥種共有40種,在台灣有紀錄的共3種,分別是: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Russet Sparrow)、麻雀(Passer montanus, Eurasian Tree Sparrow)以及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 House Sparrow),其中家麻雀屬迷鳥,亦即台灣非其正常分布範圍,迷途或特殊原因意外出現在台灣,非人為引進;山麻雀及麻雀皆為台灣留鳥,山麻雀或許有少數的遷徙族群。
麻雀目前在台灣分布廣泛,數量眾多,是非常普遍的留鳥。反之,曾經普遍存在原住民部落的山麻雀,也有如原住民,族群數非常稀少。2009年8月,農委會正式公告山麻雀為一級保育類物種,意即瀕臨絕種。林瑞興說,「當適應力強的麻雀,到了無法延續其族群時,這其間必然有不少我們應該注意的事。」
麻雀類與人的關係,十分緊密而多元。對許多人而言,麻雀象徵著農村生活以及成長的記憶。人類的居住環境的擴散以及農業行為,可能是其族群增加和擴散的助力。相對的,隨著人類對土地、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也將造成麻雀族群下降。
那些在周邊的麻雀到哪兒去了?現在,或許可以試試這個問候語:你今天看到麻雀了嗎?(待續)
【麻雀日相關報導】
不怕麻雀突然消失 BBS Taiwan監測全台常見鳥
一般常見的麻雀,卻在英國列為瀕危物種(Red List Species),為了恢復其消失的族群量,還有專屬的保育行動策略(Action Plan)。相較之下,台灣幸運多了,根據BBS Taiwan(繁殖鳥類大調查)3年來的監測,麻雀族群數數量上仍稱王,屬於第5常見的鳥類,只要持續監測應可避免英國麻雀驟減的遺憾。
以英國的經驗,以前放眼可見的麻雀,現在必須走上好幾公里才會看到1隻。短短10-20年間,麻雀的族群數減少90%。這個事實太令人震驚,這也是為什麼需要麻雀日的理由。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說,「原本我們習以為常的鳥類或生物,逐漸或突然地消失於環境之中,透過與人們關係密切的麻雀,提醒我們關注一些常見的、生活在我們周遭的鳥兒與生物。」
推論英國麻雀的減少和棲地以及食物的匱乏相關。台大生態演化所研究助理柯志仁表示,農耕型態的變化(集約化與播種時間改變)、農藥的使用、田間樹籬的移除、老樹的移除、舊式農舍改建等因素,造成麻雀的食物來源與繁殖棲所減少,數量因而大幅減少。此外,農藥的使用更讓麻雀逐漸消失。而這些也是其他地區麻雀普遍遭遇的危機。
柯志仁表示,日本與四川的研究結果與歐洲大陸相似,同樣認為現今的麻雀族群遠少於1970年以前,日本的研究甚至估計現生族群僅1960年代的10%不到。而英國與歐洲的繁殖鳥類監測也顯示麻雀的數量在近年緩慢地成長或維持穩定,雖然仍與40年前的數量相差甚鉅,但至少是個好現象。
在台灣的留鳥中,麻雀算是數量龐大的留鳥之一。根據BBS Taiwan於 2009年至2011年的監測結果顯示,台灣的麻雀族群不僅非常普遍,數量亦大致穩定(圖)。
林瑞興說,2011年調查資料顯示,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 Passer montanus)是台灣最常見的鳥種之一,排名第五(60%樣區有記錄到),鳥友記錄到的數量更是第一名(12,955隻);至於族群已經岌岌可危的山麻雀(Russet Sparrow, Passer rutilans),在253個樣區中,僅有1個有紀錄,數量真的很少。
柯志仁表示,即使現況如此,仍應探討3、40年前台灣麻雀科是不是曾經存在更龐大的群數,如果台灣的麻雀科也經歷了和歐亞大陸一樣的族群驟減,那麼原因為何?這樣的變化對台灣的生態環境又會有什麼影響?
「雖然這些問題或許無解,但是BBS持續監測未來的人就不會有這種沒有歷史記錄的遺憾。」柯志仁的話點出鳥類監測的重要性,過去種種已不可考,最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監測,不再讓麻雀或梅花鹿以往常見的鳥類或動物消失無形,無從復育。(待續)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台灣黑熊野外分佈最新研究
早期關於台灣黑熊的分布研究,大多以問卷及訪談的方式進行,但常受限於訪談人數、地區,以及路程可及度而造成調查結果有所偏差。例如發現黑熊的位置時常位於林道或登山步道旁,但其實是因為受訪者大多在這些步道上活動,而無法反映出黑熊實際活動的區域。於是黃美秀老師在2007年陸續向林務局申請了關於臺灣黑熊全島的分布調查。那一年暑假也是我進入野保所熊窟的日子,開始了近2年半的「尋熊探險記」。
20 個調查區域共發現236筆熊痕跡,其中只有在10個樣區中發現有黑熊痕跡(圖1)。以爪痕最常見(71.2%),排遺次之(16%)。各區域痕跡密度為 0-3.8/ha 不等,整體平均值為 0.7/ha,但若只計算有發現熊痕跡調查區域,其密度為1.2/ha,或遭遇率為0.42/km。泰國亞洲黑熊與馬來熊共域的保護區內,在不同植被內發現的爪痕(一年內)密度分別為2-14/ha與3-9/ha不等。在印度喀什米爾丹希岡國家公園(Dachigam National Park),面積約為玉山國家公園的1/10,此區黑熊痕跡發現率整體平均為0.6/km,夏季遭遇率最高為1.14/km。在印度Madhya Pradesh未受保護的區域,懶熊排遺密度為0.6-3.6/ha。在地勢崎嶇的厄瓜多安地斯山脈,眼鏡熊痕跡遭遇率為0.74/km;本無論是熊痕跡密度或遭遇率,與國外非小族群的熊類研究相比較,本研究結果皆顯示較低的情況,此現象雖可能受熊生活習性及環境資源的影響,但考量調查樣區植被良好、環境合適的條件下,推測目前臺灣黑熊的族群密度可能仍處偏低的狀況。
就整體熊痕跡分布狀況而言,雪山山脈區域並沒有發現熊痕跡,太魯閣國家公園及北邊宜蘭地區,與中部丹大山區所發現黑熊痕跡數量都較零星,玉山國家公園以南及中央山脈東側之區域是主要調查至較多的黑熊痕跡區域(圖1:伊加之蕃、關東松轆轆、卑南橫斷、內本鹿和玉穗社山區等5個樣區),痕跡新舊皆有,此區域推測可能為黑熊分布的熱點區域。
拜先進科技所賜,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及預測分布軟體。我們從野外收集的黑熊痕跡點位,以及來自前人訪談資料、研究報告等黑熊點位,共1015筆。利用Maxent預測軟體,以海拔、道路密度、離道路最近距離、離國家公園最近距離、雨量、坡度、植生指標等因素預測臺灣黑熊於全島的分布圖。分布面積為6,106 km2,分布北界為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南界為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北邊,而海岸山脈僅乎沒有分布(圖2)。
詳細資料可查閱:
黃美秀、王穎、劉曼儀,2008。臺灣黑熊於南臺灣之分布及棲地利用調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第96-00-8-02號。59頁。
黃美秀、潘怡如、蔡幸蒨、郭彥仁、林冠甫,2010。臺灣黑熊分布預測模式及保育行動綱領之建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第98-23號。127頁。
蔡幸蒨,2010。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族群相對豐富度及預測分布模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5頁。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日本災後一年:仍有34萬人過避難生活 東電賠償達4400億日幣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屆滿一年,依據復興廳等單位的數據,至今仍有34萬3935人分散在全日本都道府縣各地,過著避難生活,其中約11萬 6787人住在7個縣內的組合屋內。
至於警察廳的統計資料則顯示,自然災害造成的死者人數已爬升到戰後最糟的1萬5854人,且尚有3155人仍下落不明。 岩手、宮城、福島三縣估計共產生約2253萬噸的瓦礫,但最後處置完畢的卻僅有6%。受災自治體的復興計劃預計長達5年至10年,離終點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
此外,福島縣同時還苦於輻射的污染的威脅。隨著時間的經過,很多人擔心災區在復興之前,可能大家對災害的記憶和關注就有被「風化」淡忘的疑慮。
針對福島核電事故,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因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所支付的賠償總額在過去一年內(至3月9日的統計,含臨時給付款在內)已高達4455億日幣。不過,超過10萬件的索賠案中,關於賠償額度和災民達成共識的僅有66%。
東電收到的索賠申請案中,個人申請的占6萬9500件,法人(含個人事業主)申請佔3萬5200件,合計10萬4700件。其中雙方同意的件數為6萬9100件,個人佔4萬4800件(約索賠案件的64%),法人占2萬4300件(同69%)。
至於實際上支付完畢的件數,對個人賠償支付佔3萬8700件(574億日幣)、對法人佔2萬4100件(2460億日幣)。
※ 參考資料:每日新聞報導、讀賣新聞報導
北京核心區2013年徹底告別蜂窩煤
18日,2011-2012供暖季結束,原北京市煤炭總公司透露,城六區的民用蜂窩煤銷量為5.3萬噸,比上一供暖季少了近3萬噸,降幅達35%,而在2001年,這一數字達43萬噸。
數字變化的背後,是北京煤改電工程的推行。如今,北京市完成了歷史文化保護區全部16萬戶居民的煤改電,每年減少煙塵排放6000多噸。今年、明年將繼續實施非文保區的8萬戶居民煤改電工程,預計到2013年年底,北京城區核心區將徹底告別蜂窩煤。
籠罩在塵埃中的平房小院不止一處,2001年左右,中國政府開始重視冬季取暖燃煤對空氣的污染問題。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改善中心城區的大氣質量,政府決定改變燃煤取暖方式,但由于歷史文化保護區內胡同狹窄,又為了保護胡同的歷史風貌,不能鋪設熱力或者燃氣管道,於是決定用電採暖替代蜂窩煤。
經建會:催生容積銀行 增值歸公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接受工商時報訪問表示,在政府財政困難的此刻,透過容積銀行讓公共建設所產生的「增額容積」為建設挹注經費,可以讓有限的財政做更多、更快速的建設,並且還能杜絕蚊子館、蚊子路,使公共建設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黃萬翔於2011年率先提出容積銀行的構想,他表示過去一直把土地當成不動產,並且把土地發展的權利固定在土地上,這使得土地發展失去了彈性。如果土地發展權可以與土地分離,並且選擇在不同位置的土地上累積、移動,將可以突破當前公共建設及都市發展的許多困境。
黃萬翔表示,容積銀行就是要突破上述困境,因為容積率就是土地發展權,長期以來土地常常隨著時間增值,但這並不是因為私人的努力,而是政府建設後容積提高所致,如果讓地主坐享其成,並不公平。容積銀行就是要把公共建設所創造的「增額容積」拿走,放在容積銀行,挹注建設所需的經費。
黃萬翔表示,容積銀行不但可以降低政府公共建設的財政負擔,也創造了空間上的分離,讓增額容積移動到最適的地段,同時更創造了時間的分離,使得儲存到容積銀行的容積可以因應景氣,調節市場供需,達到「均輸平準」的效果。
目前包括鳳山鐵路地下化、捷運萬大線、民生汐止線等建設都已做了容積銀行的規畫,黃萬翔表示,由於增額容積屬於地方政府的都市計畫變更,未來交通建設計畫提出來的同時,都委會的都市計畫變更草案也要同時提出,在地方政府標售這些「增額容積」之後,收入就回到建設本身所設置的基金協助建設,以降低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
黃萬翔表示,容積銀行就是負責調節容積買賣的平台,這機制會設在地方政府,但不會掛牌成立「容積銀行公司」。
他表示,公共建設沒效率是不能做的,有效率而增值的效益無法回到政府手中不符公平原則,更不該做,因為這會形成財富分配不公平,容積銀行這個概念和國父「漲價歸公」概念是一致的。
黃萬翔強調,容積銀行的作法不但有助財富分配的公平,也讓有限財政可做更多、更快速的建設,由於對建設自償率有所要求,也不會再創造一些蚊子館,蚊子路,而會讓政府的公共建設及都市規畫可以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估計一連串的加成效果將會逐漸出現。
普吉島過度開發 破壞珊瑚礁
根據泰國普吉海洋生物中心研究,泰國西南部觀光勝地普吉島因土地過度開發,大量殘渣覆蓋沿岸的珊瑚礁群,造成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民族報」(The Nation)報導,普吉島(Phuket Island)的Tang Khen海灘周圍超過25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被土地開發留下的大量沉渣覆蓋而遭到破壞,尤其是鹿角珊瑚,破壞區域從海港到此區的3個飯店周圍。
普吉島珊瑚礁地區過去5年出現大型土地開發,超過100處海岸與山區開放並興建度假村,大量的建築與土地計畫衝擊海洋資源,尤其普吉島的珊瑚礁,這裡是國際頂級度假勝地。
珊瑚專家尼逢(Niphon Pongsuwan)研究表示,他擔心山區與珊瑚地區的地表更動,會加速沉渣量流入海底,傷害珊瑚礁和海洋動植物。
尼逢說,他的團隊正監督珊瑚礁與海洋生態的變化,尤其瀕臨危險的地區如巴東(Patong)、北區與東區等,每6個月進行評估,初步調查結果發現,鹿角珊瑚因生態系統變化已經死亡。
海洋珊瑚資源廳廳長彭秋(Boonchop Sutthamanaswong)表示,許多度假村與飯店蓋在靠近珊瑚區的山上,這些土地發展計畫影響海洋生態,雖然短期內無法看到衝擊,但長期而言,這些海洋資源可能會全部被破壞。
彭秋表示,當局將根據環境衝擊評估採取更嚴格控制,減少因土地發展對海洋生態的衝擊。
生態絕種!密西根灰狼恐將絕跡
科學家指出,密西根國家公園境內的灰狼數量僅剩9隻,其中母灰狼則僅剩孤零零的一隻,其數量是54年來最少的一次,科學家相當憂心可能邁向絕種的命運,目前園方還無從外地引進灰狼的計畫。
美聯社指出,2009年密西根皇家島國家公園灰狼平均數量約24隻,由於當地偏遠,因此平日人煙罕至,不過,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其數量已經出現新低,密西根科技大學研究人員維笙迪奇表示,「野狼目前正面臨絕種的迫切危機,」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母狼數量減少,導致幼狼出生率降低,其他包括疾病以及食物來源麋鹿數量減少,也有關係。
研究人員自1958年開始研究當地灰狼與麋鹿的互動,是全世界研究單一生態系統內「掠食者與獵物」歷時最久的研究,不過去年當地灰狼數量為16隻,目前僅剩9隻,是54年來最少的數量,已令研究人員當心。
研究人員彼得森表示,「其原因可能與近親交配有關,食物來源短缺,以及疾病,還有,就是母狼的數量實在太少了。」
科學家指出,灰狼大約在1950年開始從內陸遷徙到目前密西根皇家島棲息,也因此有了灰狼,才避免當地麋鹿數量過多。
當地國家公園園長格林則表示,目前尚無從外地引進灰狼的計畫。
論壇∣地球科學工作者的苦口婆心:海嘯一定會再來!(上)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超大地震和海嘯以後,引起核能電廠爆炸,並且核輻射災情一路擴大。它影響的範圍和時間可能會長長久久的,加上核輻射這種東西摸不到、看不到、聽不到、也聞不出,而且鈾的半衰期又長又遠。筆者於7月隨呂前副總統和其他十數位核能、醫學和環保的專家,一起去到災區勘查。今逢311週年,從日本看台灣,地震/海嘯/核輻射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再深思。
日本的災情:2011年7月日本東北勘災之旅,我們沿途經過女川、石卷、仙台、旦理、相馬、靈山和福島,所到之處盡是殘崖斷樑,垃圾堆積如山,慘不忍賭。但這些慘狀,再怎麼慘,也都沒有核輻射的慘來得嚴重,所以一路上,我們都很注意核輻射殘餘值的測量。
女川、石卷和仙台的輻射值已經偏高。車子來到旦理(距離福島第一核能電廠大約50公里),核輻射的殘餘值已經到達背景值的數十倍以上。領隊和同行的輻射專家不斷提醒我們注意。以我們落腳休息的一間教會和幼稚園為例,它的輻射值已經達到「不適合長期居住」的程度,但因為它還在福島核能電廠的20公里疏散半徑之外,而日本政府也沒有什麼有效的預防措施。教會的老師問我們的專家,如何降低這種輻射值。專家建議要鏟除至少10公分的表土,並且更換沒有被污染的土。但這麼大的範圍,又如何來更換?縱算你能更換自家的土,但你仍然暴露在其他高輻射值的環境。它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在領隊的催促之下,我們很快就離開靈山向西朝福島市而去,參加當地的反核抗議。經過這趟核輻射勘災之後,感慨萬千。如果台灣有朝一日,也發生海底的超大地震,觸動毀滅性的海嘯,而我們的核能廠也不幸的淪陷。請問我們的處境和日本東北有什麼不同?
與智利/印尼超大地震/海嘯的比較:2010年2月27日,在智利南部馬鳥來外海,發生規模8.8的超級大地震,是人類有記錄的第六大地震。它引發十多公尺高的海嘯,海邊的村莊,也是遭受莫大的破壞,但值得慶幸的是它沒有核能電廠,所以沒有核輻射的問題。筆者因為研究的需要,在2010年曾經前往災區五次,也瞭解海嘯的可怕。海嘯雖然恐怖,但它是短暫的,它是可以被看得見、摸得到、也聽得到,所以它就不會像核軸射那麼令人驚慌失措。
本文簡版刊載於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