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3.21







近期活動

2012河川流域學習-新竹場
「城市好水」系列講座:與水共生的都市水環境設計
2012永續景觀設計與綠色資材發展研討會
林口野步森林|324 我們一起來數樹!
從白海豚的保育談海洋保護區的劃設 (中研院生多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主講)
台灣黑熊保育計畫工作坊 II
3/27(二) 簡又新博士深入剖析:當ICT產業遇到氣候變遷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澎湖青螺航道疏濬 挖出諸多問題

棲息在青螺沙嘴的小燕鷗(公共電視提供)

就開始進行的「青螺航道疏濬工程」,19日在湖西鄉公召開協調會,就工程與小燕鷗保育取捨達成協議,工程將照常進行,但小燕鷗棲息地四周會墊高,做為其棲息廊道。但是本工程中的怪手也挖出了諸多問題,需要民間團體及澎湖公民持續監督關注。

湖西鄉公所消息指出,得標廠商文武營造是經由公開招標,總工程款202萬,是採權利金的方式交給湖西鄉公所,也就是說,挖起來的沙子預計約48000立方米,會讓廠商載走轉賣,現場有在地居民當監工,協助計算卡車總趟數。這樣的方式行之有年,是政府解決這5年來30件左右疏濬工程經費來源的方式。廠商19日在協調會上發言陳述工程停工再復工的難處,甚至說,如果要他們停工等「丁香鳥」的產卵活動結束,不排除請鄉公所賠償。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我們的島:重返青螺沙嘴

小燕鷗的愛情故事

小燕鷗的棲息環境與食性

活龍灘、燕鷗與人

山麻雀在台族群凋零 保育策略匱乏

枯樹上的山麻雀伴侶。(攝影:王龍兒)

山麻雀在保育席次上缺席,可能和主要棲息地分布在人為開墾地內,再加上其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麓到東亞,並非台灣的特有種或是特有亞種,以及體型小、色彩較不艷麗,難以引起保育人士及一般社會大眾的注意及共鳴有關。

一般人或許很難理解山麻雀的生態價值,山麻雀或麻雀的存在雖與人類開發行為有關,但過度的開發卻適得其反。「就像水雉象徵著台灣埤塘溼地生態,山麻雀象徵著山區墾殖狀態」盧冠安解釋說,原住民小面積的墾殖形態,對於環境不會造成影響,但當非原住民上山帶來大面積墾殖,種植高冷蔬菜以及茶園,並與山下的墾殖串連起來,使得山麻雀的棲地受到壓迫,其實也是高山環境的警訊。

精采內文

綠色夢想,與人們一起打造的綠色城市-首爾綠色信託的故事(上)

作者:李康唔(이강오,Kang-Oh Lee,韓國首爾綠色信託基金會監督委員會秘書長)、趙耕真(조경진,Kyung-Jin Zoh,韓國首爾大學環境研究所地景建築系副教授暨系主任);翻譯:楊綠芬

首爾森林公園是一個獨特的公園,不像其他首爾的公園,在園區成立之初,首爾的NGO/NPO於計畫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首爾綠色信託,例如參與園區規劃設計、資金募集與市民一起植樹等。現在,首爾市政府和2005年首爾綠色信託支持成立的首爾森林公園管理處共同管理首爾森林公園。管理處(Conservancy)是市民參與的橋樑,不同利益團體的協調者,是市政府的好夥伴。剛開始的時候,只有4位常設工作人員和12名志工在管理處,現在將近150名志工每週或每月一次定期前來幫忙,一整年中還有約3000名志工來自大學、企業、非政府組織、學校和當地社區,參與公園的管理,而保育組織僅僱用9名員工。管理處需要處理旅客服務、志工活動、環境教育、事件管理、募款、公關和溝通,而公園官方管理處(officer)負責保持景觀和設施。

精采內文

【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台灣是唯一將核電廠建在首都圈的國家

作者:劉黎兒

日本知名作家廣瀨隆曾在25年前出版過經典著作《把核電廠建在東京》,意思是政府或電力公司既然宣稱核電是如此安全便利的玩意,那麼乾脆建在東京,就建在人口最多的新宿西口好了,以供電效率而言,不是最好的嗎?為什麼要建在人口過稀的窮鄉僻壤,是那裡的人死了也沒關係嗎?這是黑色幽默,但廣瀨隆當時沒想到,全世界居然有台灣真的就是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

福島核災後,我在4月30日於東京一處演講會跟廣瀨隆聊了一下,他當時正呼籲日本人及世人正視福島核災並未朝安定方向前進,也要求日本應該關閉各處建在斷層或預測地震震源上的幾個危爐,而且從長年調查及內部資料來看,他發現沒有哪個爐是安全的。廣瀨隆對我說:「我不知道下一個會重演福島核災悲劇的是日本或台灣或中國,因為都是地震大國!」廣瀨又感嘆:「是台灣吧!」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拯救「歐洲亞馬遜」,他們指的是克拉斯基利特自然公園,這是多瑙河最寶貴且保存完好的一段,但克羅埃西亞水資源管理部門不顧歐盟法律和國際環保規範,計畫在那裡開鑿水道。而消失了300年的歐洲禿鵑重現,奧地利生物學家弗里茲把自己當成鳥兒的媽媽,利用滑翔機教鳥兒飛並帶領牠們跨越1千多公里完成遷徙。已經有2千年以上生命的桃園近岸潮間帶「藻礁」,不敵人類的工業廢水而開始發生大滅絶了。如果對千年地形將毀於一旦都無動於衷,那麼下一步深受其害的會是誰呢?在中國湖南,工廠廢水流入河川50年,環保局的官員卻說「喝了這樣的水,對人體還有好處。」

世界地球日又要來了,今年的主題「Mobilize the Earth」,動員地球人拯救地球刻不容緩!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地球科學工作者的苦口婆心:海嘯一定會再來!(中)

作者: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 科學研究所教授 )

現代人一再重覆的錯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受美國的二顆迷你原子彈的攻擊。這是現代人第一次嘗試到核爆和核輻射的災難。日本人民收拾這些災難後,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內立碑,碑上提文:「請安息吧!我們不會再重覆同樣的錯誤」。但才66年,我們現代人卻一再地重覆同樣的錯誤,而且所犯的錯誤,愈來愈大,影響的範圍也愈來愈廣。1970年代,核武器的競爭,人類在空中、在地下、在珊瑚島上進行大量的核試爆,造成人類和生物的浩劫。這些包括法國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核試爆。中國當年英勇的核爆解放軍,今天卻在飽受核輻射癌症的痛苦,影響高達20萬人之巨。1979年美國的三浬島,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和2011年日本的福島核災。一個個先進國家,一而再的重覆同樣的錯誤。難道我們也要繼續這種現代人的錯誤嗎?

精采內文

 

澎湖青螺航道疏濬 挖出諸多問題

本報2012年3月21日澎湖訊,公民記者吳雙澤報導

過年完後就開始進行的「青螺航道疏濬工程」,19日在湖西鄉公召開協調會,就工程與小燕鷗保育取捨達成協議,工程將照常進行,但小燕鷗棲息地四周會墊高,做為其棲息廊道。 但是本工程中的怪手也挖出了諸多問題,需要民間團體及澎湖公民持續監督關注。

青螺沙嘴疏濬中,林長興2012.3.16攝

縣府工務處港灣科長薛明芳、農漁局生態保育科長陳金龍、湖西鄉公所代表均出席與會。民間團體包括澎湖野鳥學會現任理事長范光亮、創會理事長林長興及講師施碧珠,以及筆者代表海洋公民基金會列席參加。

現場有20多位青螺及紅羅村居民前來參加,在現場陳述航道淤積對漁業之危害,爭取青螺及紅羅漁船出海之權益。協調會的召集者是澎湖野鳥學會,原希望爭取在4月中到6月底小燕鷗在棲息地產卵期間,疏濬工程可以暫時停工,但是遭遇到會場民眾的反彈,發言的漁民大吐苦水,認為這樣的意見不夠關心漁民生計,「讓鳥可以活,漁民活不下去,這樣對嗎?」

會末社區居民與政府及鳥會達成決議:工程照常進行,但會在整個小燕鷗的棲息地四周墊高,以做為小燕鷗的棲息廊道。

根據湖西鄉公所消息指出,得標廠商文武營造是經由公開招標,總工程款202萬,是採權利金的方式交給湖西鄉公所,也就是說,挖起來的沙子預計約48000立方米,會讓廠商載走轉賣,現場有在地居民當監工,協助計算卡車總趟數。這樣的方式行之有年,是政府解決這5年來30件左右疏濬工程經費來源的方式。廠商19日在協調會上發言陳述工程停工再復工的難處,甚至說,如果要他們停工等「丁香鳥」的產卵活動結束,不排除請鄉公所賠償。

據瞭解,青螺航道的淤積問題嚴重,讓較大的漁船無法出海捕魚。根據漁民的說法,上週有艘漁船硬要出港,結果船外機遭撞壞,賠了十多萬元,此案更增協調會民眾的激憤。身為保育主管機關的農漁局生態保育科,對保護區劃設、燕鷗生態潛在威脅等問題,較缺乏清楚具體的主張,讓漁民無所適從。據訪談結果,生態保育科對保育類動物的保育作為,是要民眾主動檢舉才受理,以此案來說,澎湖野鳥學會要求辦理協調會,官員才主動出面。原本在青螺劃設的小燕鷗保護區,也因為溼地法還未立法,欠缺法源而形同虛設。

一位漁民大罵政府說魚源枯竭的關鍵之一,在於珊瑚礁碎屑(俗稱苓仔)淤積海域的問題嚴重,對海洋生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讓澎湖大規模海域變成潟湖,讓珊瑚大面積死亡,政府未好好整治清理。

澎湖海域長期淤沙問題成為協調會中的另一個重點問題。水產試驗所的海洋專家呂逸林指出,這問題除了是生態問題,也有社會經濟問題層面。澎湖的港口太多、有些港口設置位置不佳,都讓港口的維護成本大增。另外,不管是全球暖化或人為破壞,澎湖海域的淤積確實嚴重,我們這一代正在承受海洋生態持續下滑的苦果。專家建議政府要有長遠規劃,做好漁業資源基礎調查之後,再對症下藥。漁港整併是可行方式之一,但要重視溝通問題,且務要注意任何疏濬工程對於海洋的干擾,避免造成再度破壞。

針對此問題,港灣科長薛明芳則指出,政府有再造漁港方案,針對使用效率不彰的漁港進行檢討,像是已完成的第一漁港轉型方案。有些漁港兼具交通功能,有些是發展養殖業。至於維護漁港的經費來源問題,目前碼頭是採低度維護,「如果要廢掉港口,所花費的有形無形成本更高」。這幾年的疏濬工程會採權利金的方式,是因政府沒有經費,有漁民建議要清理各海域淤積的問題,但目前政府確實沒有能力去處理。在生態破壞的問題上,以青螺疏濬工程案來說,因為清理航道,不是開闢新航道,所以並無生態破壞問題。

澎湖野鳥學會理事長范光亮指出,目前本案已在進行中,以鳥會為首的環保團體都將本於關心澎湖環境生態的原則,持續監督及觀察,除了針對工程方面的缺失之外,也會關心小燕鷗的棲息地問題,希望讓牠們今年夏天還是能順利蒞臨澎湖,讓澎湖繼續成為對人與鳥都友善的島嶼家園。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傅靜凡認為,除了要重視小燕鷗的棲息問題之外,民眾也應關心整個疏濬工程的程序正義問題,包括:工程過程對海洋生態的可能破壞有無仔細評估? 疏濬工程權利金是否過低,政府似乎把它當廢土處理,人民應關心其中有無圖利廠商之嫌?航道疏濬工程是否真的有效,每年進行是否勞民傷財?因為澎湖的淤沙嚴重,政府是 否需要一套沙石管理的完整政策?整個工程的監督是否需要更嚴謹,而不是只有一位在地居民計算卡車載運車次?

澎湖青螺的航道疏濬工程挖出諸多問題來,不管是鳥類保育、漁民生計、國土管理、工程品質、海洋生態等等,都有賴行政首長用更宏觀的視野來處理,也需要縣政府跨部會整合,規劃出一套長遠的方案。民間團體及在地公民也應持續保持關心,島嶼家園的資源脆弱,一旦破壞就很難再恢復。政府部門也應扮演好資源管理者的角色,珍惜這些珍貴的天然資源,包括沙石,讓它成為我們最好的資產,而不是負債。

Top

 

台灣最須關注山麻雀 相關保育策略匱乏

本報2012年3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枯樹上的山麻雀伴侶。(攝影:王龍兒)如果讀者認為英國將麻雀列為瀕危物種而沾沾自喜於台灣麻雀族群數的穩定,那麼就太輕忽了山麻雀族群的處境。碩士論文以山麻雀分布為研究主題,可能是目前台灣唯一研究山麻雀族群分布的前台灣野鳥學會總幹事盧冠安悲觀表示,缺乏保育策略的山麻雀極可能在10年內消失在台灣。

盧冠安表示,台灣賞鳥人口雖然增加,「鳥功」也不斷增強,但依照中華鳥會的資料庫,山麻雀族群數不斷下降,鳥友看到山麻雀的筆數成反比,顯示山麻雀是台灣幾種急需保育的留鳥之一。

山麻雀非特有種難被重視

山麻雀在保育席次上缺席,可能和主要棲息地分布在人為開墾地內,再加上其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麓到東亞,並非台灣的特有種或是特有亞種,以及體型小、色彩較不艷麗,難以引起保育人士及一般社會大眾的注意及共鳴有關。

一般人或許很難理解山麻雀的生態價值,山麻雀或麻雀的存在雖與人類開發行為有關,但過度的開發卻適得其反。「就像水雉象徵著台灣埤塘溼地生態,山麻雀象徵著山區墾殖狀態」盧冠安解釋說,原住民小面積的墾殖形態,對於環境不會造成影響,但當非原住民上山帶來大面積墾殖,種植高冷蔬菜以及茶園,並與山下的墾殖串連起來,使得山麻雀的棲地受到壓迫,其實也是高山環境的警訊。

棲地競爭在劫難逃

根據盧冠安2006年的調查,幾個山麻雀棲地,包括台中谷關、霧社到合歡山、中橫宜蘭支線、嘉義奮起湖、竹崎一帶、屏東縣霧台鄉,其中台中谷關早年是賞鳥者觀察山麻雀的熱點之一,自1998年最後一筆紀錄至今,未再出現山麻雀的蹤影,山麻雀的族群可能已經消失。

盧冠安指出,1999年雖發生921大地震,但谷關的山麻雀在這之前即消失,顯見和天災無關,人為的因素更甚。

以屏東縣霧台鄉為例,盧冠安研究中顯示,神山村、霧台村、去露村、阿禮村都有山麻雀的分布,將4個村落山麻雀和麻雀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最靠近平地的神山村和霧台村山麻雀數量遠少於麻雀,但到了較靠近山區的去露村,山麻雀數量便高於麻雀,這可能是唯一一個村落有此現象。

至於最深入山區的阿禮村,就完全不見麻雀的蹤影,這是否能代表山麻雀和麻雀的某些競爭關係,值得探討,但此現象或能解釋大面積拓殖同時讓麻雀入侵所造成的棲地競爭。

根據另一位長期監測山麻雀的調查人員,屏東鳥會理事王龍兒的觀察也印證了上述事實,他說,早期神山和霧台只看見山麻雀,現在則已出現麻雀,只有阿禮部落則仍未發現麻雀的蹤跡。

缺乏全面性分布調查難談保育策略

王龍兒早期在霧台調查山麻雀族群數曾高達200隻,那時還認為沒有保育的迫切性,但幾年下來,去年調查的隻數顯示為35隻。中華鳥會推估全台山麻雀不超過500隻,但並無足夠的普查研究足以証明。2008年,農委會公告為一級瀕危保育類物種,目前只有屏東縣野鳥學會針對屏東縣霧台鄉的山麻雀進行調查,基礎研究資料不足,更談不是保育策略。

「台灣對於山麻雀的研究時間很短,對於山麻雀的了解很有限。」王龍兒不無感嘆的說。目前研究人員提出幾個造成山麻雀生存威脅的因此,除了來自麻雀入侵的棲地競爭,還包括原住民部落農業的變化,例如八八風災後農地棄耕、大量種植高山蔬果和噴灑農藥所造成的族群數減少;此外,可供山麻雀利用的傳統天然樹洞似乎已不復存在,而新式的電線桿高度較高,孔洞很小,使得山麻雀無法使用,巢位不足;而農民為了保護小米所架設的鳥網,可能造成山麻雀雛鳥出巢覓食的時候,誤觸鳥網受害。

台灣山麻雀的狀況岌岌可危,卻又缺乏相關研究調查以對應保育難題。目前霧台地區仍堅持有機的耕作方式,族群數雖稀少,卻穩定。屏東縣野鳥學會正在執行及計畫的山麻雀的保護工作,包括屏鳥於2011年2月在霧台部落設置20多個巢箱供山麻雀使用,但並無發現山麻雀利用。此外,還進行防止架網、餵食平台、麻雀移轉等工作。除此之外,全台其他地區的相關研究掛零。盧冠安說,若能守住嘉義縣以及屏東縣山麻雀棲地與族群數,山麻雀或許還有生機。

【麻雀日相關報導】

Top

 

綠色夢想,與人們一起打造的綠色城市-首爾綠色信託的故事(上)

作者:李康唔(이강오,Kang-Oh Lee,韓國首爾綠色信託基金會監督委員會秘書長)、趙耕真(조경진,Kyung-Jin Zoh,韓國首爾大學環境研究所地景建築系副教授暨系主任);翻譯:楊綠芬

編按:2012年環境信託專欄從三月開始囉,今年度的環境信託專欄,將以各國的環境信託精彩故事為主題,看看各國如何運用環境信託展現出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

第一篇是介紹首爾綠色信託,其發起背景於韓國現任總統李明博任首爾市長時期,當時,首爾市政府大力推行綠化政策,強調首爾必須採取相關措施以回應氣候變遷下所引發的各種環境危機。

面臨生態危機

首爾綠色信託(Seoul Green Trust Foundation,SGT)於2003年由韓國全國性的非政府組織生命之林(Forest For Life)所創立,其目標是希望透過市民的參與和支持,使首爾成為並維持一個更環保(greener)且健康的城市。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首爾創造了有目共睹的經濟成長,成為東北亞政治經濟中心。然而,為了這些成長付出了許多代價,包括祖先留給我們的美麗自然漸漸惡化的情形,例如,首爾市民日常生活中每人平均可擁有的綠地面積在2003年只有4.53平方公尺,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農組織(FAO)建議面積的一半,走在人口稠密的首爾街道,只有1/10的機會可能發現任何型態的綠地。在首爾市中心,約82%的土地面積被不透水的路面所覆蓋。由於路面的鋪設,使得蒸發和蒸騰作用(transpiration)下降40.7%,但地表逕流從1960年到2002年卻增加529%。全球暖化和熱島效應導致上個世紀氣溫增加高達 2.5度,是同一時期全球氣候變化平均值的 3倍。首爾市逐漸變得暗淡,孩子的綠色夢想被剝奪。

首爾森林公園一景,本照片作者 Raelene G,flickrCC授權使用2020年首爾綠色遠景

首爾綠色信託的主要目的是將綠色生活注入首爾的城市呼吸中,因都市化和工業化,首爾的生活已變成灰色的。首爾綠色信託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與首爾市政府合作進行各式各樣市民參與活動,並透過市民的參與和支持,達到「每位市民再加一塊3.3平方公尺綠地活動」的目標,以擴大或維持綠地空間,為下一世代的市民提供更多綠地。首爾綠色信託。發展了一個總體規劃以達成我們的使命,稱為2020年首爾綠色遠景,其內容如下:
「鼓勵1000萬名首爾全體市民參與每市民增加3.3平方公尺綠地運動;透過長達20年的運動持續努力,將為後代子孫增加3300萬平方公尺的綠地。屆時,首爾的綠化指數將可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最低標準!」

主要活動和成就

首爾綠色信託向首爾市政府提案,將纛島(Ttukseom)體育館轉換成生態園區,作為實現首爾2020年綠色遠景的第一項計畫。政府接受了提議,並在2003年開始規劃園區,即是「首爾森林公園」,面積105公頃,約1/3個紐約中央公園。施工期間,首爾綠色信託邀請 5000名市民和70個企業在新公園參與植樹綠化活動。第一項計畫成功地籌集了40億韓元,相當於 400萬美元。在正式開放新公園前,我們以歐洲、北美和日本為標竿,學習如何透過市民參與管理公園,並決定為新公園孕育類似紐約中央公園管理處的單位。

首爾森林公園管理處(Seoul Forest Park Conservancy)

首爾森林公園一景,本照片作者 Passion84Photos,flickrCC授權使用

首爾森林公園是一個獨特的公園,不像其他首爾的公園,在園區成立之初,首爾的NGO/NPO於計畫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首爾綠色信託,例如參與園區規劃設計、資金募集與市民一起植樹等。現在,首爾市政府和2005年首爾綠色信託支持成立的首爾森林公園管理處共同管理首爾森林公園。管理處(Conservancy)是市民參與的橋樑,不同利益團體的協調者,是市政府的好夥伴。剛開始的時候,只有4位常設工作人員和12名志工在管理處,現在將近150名志工每週或每月一次定期前來幫忙,一整年中還有約3000名志工來自大學、企業、非政府組織、學校和當地社區,參與公園的管理,而保育組織僅僱用9名員工。管理處需要處理旅客服務、志工活動、環境教育、事件管理、募款、公關和溝通,而公園官方管理處(officer)負責保持景觀和設施。

首爾森林公園的環境教育

首爾森林公園管理處始終持續一項策略,即透過環境教育結交合作夥伴和朋友。在首爾森林公園,環境教育方案根據其空間、生態、管理特色進行設計,主要方案由生態志工帶領,每年高達1000次。公園有超過 150名志工,除了生態導覽(eco-guide)志工,也包含園丁、文化導覽員,攝影師和圖書館員。公園的生態環境教育方案分為五個不同領域,根據公園的自然資源,分為樹的學習計劃、昆蟲的學習計劃、溼地教育計劃和公園生態旅遊計畫。目標群體分為幼稚園、小學、身心障礙人士、家庭和一般遊客。另一項特殊的環境教育計劃「抓一把公園的泥土」,作為志工工作方案。企業和學校和一群志工合作,完成整個公園的園藝和維修計畫。我們也有發展完善的網絡,與專家、非政府組織、市政府和企業連結。

圖片來源:李康唔提供;賴彥如、黃若慈整理

(續待,下集將於明日刊出。)

文章出處:「2011台北都會再生國際論壇-解放空間.護育城市」研討會
執行團隊: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新鄉村研究中心、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op

 

【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台灣是唯一將核電廠建在首都圈的國家

作者:劉黎兒

台灣核電廠的地理位置:

核一廠.1979年運轉(役齡32),廠址位於

新北市石門區的天然峽谷,離台北市直線距離28公里。
核二廠.1981年運轉(役齡30),廠址位於新北市萬里區,離台北市直線距離22公里。

核三廠.1984年運轉(役齡27),廠址位於屏東縣恆春鎮,離恆春鎮直線距離約6公里。雖說距離高雄有80公里遠,但若發生核災,南台灣全部難逃輻射汙染,而且近在咫尺的是後勁與大林蒲這兩座輕油裂解廠。
核四廠.預定2012年運轉,廠址位於新北市貢寮區,離貢寮市街5百公尺,貢寮等於在核四廠內。

假設北部的核一、核二廠發生核災,疏散距離即使只訂為150公里,台北人得逃到南投縣復興鄉以南;若恆春的核三廠有核災,高雄人得逃到台南新營以北。福島核災在3月15日之後一週,連在福島核一廠250公里外的東京人和3百公里外的橫濱人,都得往西疏散。若發生類似的災變,台灣人其實無處可逃了。

一旦發生核災,新竹以北的人都得逃!

日本知名作家廣瀨隆曾在25年前出版過經典著作《把核電廠建在東京》,意思是政府或電力公司既然宣稱核電是如此安全便利的玩意,那麼乾脆建在東京,就建在人口最多的新宿西口好了,以供電效率而言,不是最好的嗎?為什麼要建在人口過稀的窮鄉僻壤,是那裡的人死了也沒關係嗎?這是黑色幽默,但廣瀨隆當時沒想到,全世界居然有台灣真的就是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

福島核災後,我在4月30日於東京一處演講會跟廣瀨隆聊了一下,他當時正呼籲日本人及世人正視福島核災並未朝安定方向前進,也要求日本應該關閉各處建在斷層或預測地震震源上的幾個危爐,而且從長年調查及內部資料來看,他發現沒有哪個爐是安全的。廣瀨隆對我說:「我不知道下一個會重演福島核災悲劇的是日本或台灣或中國,因為都是地震大國!」廣瀨又感嘆:「是台灣吧!」

不僅廣瀨隆,呼籲應讓東海地震震源上的濱岡核電廠停止運轉的日本核電專家,都更為台灣的核電廠擔憂,因為台灣的核電廠集所有惡劣的因素於一身,例如立地於斷層邊、老舊缺陷爐、多頭建造、現場管理困難鬆散等,更嚴重的是,核一、核二廠就在首都圈內,這是全球絕無僅有的。

2011年6月號《自然》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若以福島核一廠半徑30公里為核災避難標準,全球有9千萬人生活在此一圈內,承受著爆發核災的風險。全球的211座現役核電廠中,有6座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3百萬人,而其中台灣就占了2座—台電核一、核二廠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5百萬,相對於此,福島核一廠的30公里圈內是17萬人,地廣人稀多了。台灣其實是全世界唯一把核電廠建在5百萬人口的首都圈內的。

以色列原本2010年打算在南部的內蓋夫沙漠建核電廠,離耶路撒冷10公里,建在首都圈的程度跟台灣有拚,但福島核災發生後,以色列判斷這是天災加人禍,隨即宣布取消建核電廠的計畫,所以現在還是只有台灣把核電廠建在超高密度人口的首都圈內。

台電核一、核二廠的30公里避難圈是已經包含台北在內,但福島核災發生後,美國實際設定的美僑避難圈是80公里。事實上,核災後,連在40公里計畫避難圈外的福島縣民也飽受高濃度輻射汙染之苦,福島76%的學校被曝量超標,因此避難圈定為80公里很有道理。依此標準,若核災發生在台灣核一、核二廠,將連新竹人也得避難,但即使是30公里圈內的5、6百萬人也無從避難,因為不可能全擠到南台灣。日本政府殘忍地將被曝基準提高,不敢擴大避難圈的範圍或疏散學童,也是因為避難本身對災民或政府都很困難,災民等於得放棄至今擁有的人生乃至平凡的夢想。

廣瀨在25年前就指出,核電廠一旦喪失外部電源就什麼都完了,很容易發生爐心熔毀以及使用過核燃料臨界等問題。他也指出核電廠的冷卻水循環技術、調整壓力技術,以及抑止輻射能外洩等各方面的弱點,這些在福島都成了現在進行式,廣瀨的預言不幸成真。福島核一廠的許多問題,如冷卻機能喪失或一號機連5百蓋爾的搖晃都耐不住等,現在查出是在海嘯來襲之前就已有的,類似問題存在於日本的所有核電廠,至今也都未改善。

因為福島核一廠是供應東京首都圈用電,核災發生後,福島人說:「把核電送還給東京!」但若是台灣核一、核二廠發生核災,根本連送還問題也不存在,因為核電廠就建在首都圈內!這其實也是因為台灣很小,無論建在哪裡幾乎都算首都圈,都會導致「台灣喪失」。

許多到台灣參觀過核電廠的日本專家如菊地洋一等,認為台灣不是例外,更為台灣擔憂。

在1999年4月經濟部的〈能源政策白皮書〉裡,原本打算在核一、核二、核三廠內每5年增設兩個原子爐,在台西建核五廠。為了少數人的利權,經濟部居然曾訂定那麼瘋狂的屠宰台灣人的計畫,幸好核四廠因貢寮人堅決抗拒,延宕了多年,讓一些更恐怖的惡夢沒有成真。

Top

 
 

歐洲最大洪泛森林 「歐洲亞馬遜」將化為人工水道

本報2012年3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克羅埃西亞的洪泛平原(節錄自WWF網站,Mario Romulic攝)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目前正發起連署請願,以拯救多瑙河最寶貴且保存最完好的自然河段,目前已有近萬人支持,但仍需更多人加入。請願目的是阻止克羅埃西亞水利部門不顧歐盟法律和國際環保規範,在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邊界的「克拉斯基利特自然公園」(Kopački Rit Nature Park)河流中開鑿水道。

這片溼地是歐洲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洪泛森林,開發計畫會讓該地區的溼地乾涸,進而威脅其中物種的生存。克拉斯基利特獨特的洪泛平原棲息著300種鳥類,其中包括白尾海鵰;並即將劃 入一跨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即有「歐洲亞馬遜」之稱的Mura-Drava-Danube生物圈保留區,該保留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是一包括穆爾河、德拉瓦河與多瑙河的跨國自然保留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擔心,如果展開該計畫,克羅埃西亞境內天然的多瑙河道,將會變成人工化水道,從而阻礙河道與洪泛平原間河水的動態交流,導致該地獨特的溼地乾涸。這將威脅歐洲白尾海鵰,以及其他如小燕鷗、黑鸛和裸腹鱘等瀕危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淡水域專家Arno Mohl表示,「如果我們要保護多瑙河獨特的自然生態,就必須為了河流來改造船隻,而非為了船隻來改造河流。我們不會讓這個被選定保護區的心臟地帶遭到破壞!」他補充說,「該計畫不僅會毀了一個獨特的自然遺產,它更與在該地區的國際保護行動形成鮮明對比。如果這個計畫獲得批准,該地區的保育行動將變得毫無價值。我們相信,該部會的最終決定將傾向於保護這個獨特地區,停止該計畫。」

Mohl指出,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也不符合克羅埃西亞和歐盟法規或國際環保規範。克羅埃西亞鳥類與自然保護協會(CSBNP)保育專家Tibor Mikuska同意對該研究的批評,「該報告並沒有證明如此大量的技術性干預是必要的,也沒有以適當方法對環境的衝擊進行評估。」

世界自然基金會、綠色行動組織(Green Action)和克羅埃西亞鳥類與自然保護協會,日前已聯合提交一份書面請願書給克羅埃西亞環境和自然保護部的代表Mirela Holy,說明環評有重大瑕疵,克羅埃西亞有其國際責任,應遵守歐盟法律與地區規範來保護這片溼地。

※ 參考資料:WWF新聞稿

Top

 

歐洲救瀕危鳥類 滑翔機教鳥兒飛行

摘錄自2012年3月20日新頭殼newtalk 報導

消失300年的歐洲禿鵑重現歐洲,為了讓這批雛鳥能夠在野外生存,奧地利生物學家弗里茲(Johannes Fritz)充當鳥兒的媽媽,利用滑翔機教鳥兒飛行,並帶領牠們跨越1千多公里完成遷徙。

歐洲禿鵑曾是歐洲大陸常見鳥類,已存活180萬年之久,受人類捕獵活動影響,300年前就已消失於歐洲。300年後,這批16隻歐洲禿鵑雛鳥出生後第一個看到的並非牠們的母親,而是人類。

奧地利生物學家弗里茲(Johannes Fritz)10年前開始致力於歐洲禿鵑的遷徙研究。弗里茲利用鳥的「印隨」原理,讓這16隻歐洲禿鵑把人類當成媽媽。「印隨」指小鳥出生後會跟著第一個看到的大活動目標走,弗里茲確保雛鳥孵化後第一個看到的是自己。

在弗里茲指導下,25歲的德國學生黑澤 (Stefanie Heese)和29歲的奧地利學生特羅貝( Daniela Trobe)成為16隻歐洲禿鵑雛鳥的褓母。兩人花費近半年的時間,細心照料歐洲禿鵑,替牠們餵食、梳理羽毛,並教牠們如何在野外生存。

弗里茲說,與小鳥「混熟」後,人類就可以教它們許多東西,比如不要害怕滑翔機。弗里茲在義大利托斯卡尼、奧地利以及德國阿爾卑斯山設立據點,讓鳥兒跟隨滑翔機在這三處之間飛行。

黑澤和特羅貝耗時6週教小鳥飛行。她們每天帶著小鳥去一架滑翔機旁,開著飛機帶著鳥兒在奧地利薩爾茨堡上空飛翔,為長途遷徙至義大利托斯卡尼做準備。

去年10月,兩人帶著歐洲禿鵑從奧地利飛到義大利,進行了長達1353公里的遷徙。飛行持續了36天,每一天她們都和鳥群在預定地點休息,3輛後勤車在地面跟隨遷徙隊伍,為人和鳥提供補給。

最後,有15隻歐洲禿鵑成功抵達目的地。弗里茲說:「這個成功率令人驚嘆,只有一隻鳥在路上生病,無法完成遷徙。」

弗里茲說,這些小鳥面前的最大障礙正是人類,「每年都有鳥類命喪獵人之手,義大利等國有捕獵遷徙候鳥的傳統;如今,人們捕獵候鳥不像從前那樣為填飽肚子,而是為取樂。雖然歐洲禿鵑已被列入極度瀕危鳥類名單,獵殺它們是違法的,但仍有人這樣做。」

影片內容為歐洲禿鵑跟隨滑翔機進行飛行。

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3379

Top

 

廢水汙染 桃園藻礁大滅絶

摘錄自2012年3月20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桃園海濱特有生態地形「藻礁」潮間帶存在時間超過2千年,是外海魚種的重要食物來源。民國96年台電大潭電廠開挖海底天然氣輸送管線,首度讓藻礁地形曝光,目前分布面積最廣的觀音沿岸卻因工業廢水汙染,造成藻礁嚴重生態浩劫。

96年台電為提供大潭電廠燃料天然氣,開挖台中至桃園海底輸配管線,意外在觀音鄉海岸潮間帶發現國內分布面積最廣、存在時間最久的藻礁潮間帶。由於工程直接穿越破壞藻礁地形,當時引起生態保育團體重視,農委會也會同桃園縣政府現場會勘,訂定大園至觀音海域為「海岸自然保護區」。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博士劉靜榆表示,目前列管的藻礁分布面積約5950公頃,以觀音小飯壢溪出海口至新屋溪口間最為集中。

劉靜榆說,桃園近岸海域藻礁是由珊瑚藻類等造礁生物形成的「植物礁」,與熱帶地區常見的動物造礁不同。國內目前僅存在於新北市三芝鄉、桃園沿海及屏東縣恆春半島東岸,以桃園觀音地形發育最為完整。

大潭電廠海底天然氣管線開挖觸及藻礁生態後,台電進行一系列環境影響評估,工程範圍並避開藻礁主要生長區。但因小飯壢溪出海口位置正當工業區放流出海口,長期染整、電鍍廢水帶來汙染,嚴重衝擊藻礁生態地形。

劉靜榆以「一天就死光」形容汙染帶來生態浩劫。他說,「幾年前,觀音藻礁潮間帶還可以發現稀有候鳥唐白鷺蹤影,去年研究團隊田野調查發現,不但鳥類絕跡,觀音近海藻礁更停止生長,表示工業廢水已造成生態毀滅性打擊!」

研究團隊採樣水質調查後發現,觀音近海海水水質存有「稀有重金屬」汙染源,去年日本311大地震後,甚至還偵測出微量輻射。觀音鄉大堀溪文化協會理事長潘忠政表示,目前汙染情況以小飯壢溪口以北10公里最嚴重,藻礁幾乎完全滅絕。

劉靜榆指出,礙於研究資料有限,國內目前相關保育、復育工作幾乎毫無基礎,藻礁生態未來何去何從,只能大聲疾呼,希望喚起政府的重視,否則千年地形終將毀於一旦。

Top

 

湖南工廠廢水流50年 環保局稱喝了還有好處

摘錄自2012年3月20日三湘都市報湖南報導

3月18日網路上出現湖南湘湘縣工廠廢渣排入河中的文章。網友稱的是湖南有色湘鄉氟化學有限公司,廠區內的廢渣堆是一座幾十米高的石膏山,產生的廢水排入漣水河。3月19日,進駐該廠調查的環保部門稱,經初步取樣,該廠的石膏廢水呈弱鹼性,「喝了對人體還有好處」。

湖南有色湘鄉氟化學有限公司是全球無機氟化物市場佔有率較高的企業。在廠區的盡頭,有座巨大的石膏山,石膏山的山腳有條渠道,水流排向幾公里外的漣水河。渠道盡頭,只見水流呈渾黃色,下游的漣水河一側,染出一條數公里的黃色帶。

湘鄉氟化學有限公司幹部解釋,濕石膏是沒有危害的工業副產品,成份主要是硫酸鈣。幹部表示石膏山每年都要開採25萬噸對外銷售,賣給水泥廠作為混凝劑,至今還剩有三四百萬噸石膏,要10多年才能處理完成。

3月19日,湘潭市環保局環境監察支隊負責人陳某稱,經初步取樣檢測顯示,石膏水酸鹼值為8,呈弱鹼性。「危害不蠻大,人體還需要。喝了這樣的水,對人體還有好處。」。

Top

 

2012世界地球日邁入第42屆 全球動員起來!

本報2012年3月21日報導,李晏、凱方、喬安娜編譯;王智昱審校

圖片來源:地球日網絡迎接2012年第42屆地球日,全球動起來了!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題訂為「Mobilize the Earth」,世界地球日官方網絡發表聲明,將動員全球,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拯救地球刻不容緩!

聲明中指出,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下,環境議題看來似乎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但地球面臨的威脅卻不會在我們的忽視下變和緩。只要持續排放二氧化碳至空氣中,氣候變遷就會持續惡化,而河流、小溪、湖泊及海洋也都跟空氣一樣持續地被污染。而巨大的環境破壞事件,如油管破裂,原油洩出或是另一座煤礦的開採如此頻繁地發生,已讓我們對這些消息麻木了。

「為了對抗這個狀況,保護環境,現在是動員全球,同聲發出訊息的時候了!」地球日網絡表示,國家領袖應該從現在起,就將綠色經濟視為未來的經濟模式,並將我們帶往永續發展的道路。

全世界的世界地球日!

2012世界地球日將會是一個比之前的地球日更盛大也更好的活動。第42屆地球日的焦點為全球環保運動的打造及參與。由於電子通訊的發達,主辦單位可以更容易地聯繫到新的社群,因此今年的4月22日,將會有前所未有的同歡人數及團體數與地球日社群(Earth Day Network)一起為我們的環境慶祝。

十億個綠行動!

地球日網絡表示,今年目標是要在2012年6月,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舉行前,註冊十億個「綠行動」。而在這個目標達成前,地球日社群將持續努力,藉由與各種不同背景的個人及團體合作,地球日社群將於聯合國大會時,說明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環保服務計畫。現今世上正在努力拯救環境的已有百萬人之譜,而地球日社群希望可以更進一步,邀請這些人一同參與十億個綠行動,共同發聲。

在巴西的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中,地球日網絡將號召人們一同慶祝由於國際社群共同努力而高漲的環保意識,並同時敦促政治領導人實行可確保永續發展的準則。

地球日網絡明瞭,拯救環境之役有賴全球共同努力。為籌備2012年的地球日,地球日網絡發起了Mobilize the Earth活動,並將持續與來自全球的個人及組織合作,一同推動「十億個綠行動」計畫(A Billion Acts of Green®)。迄今,地球日網絡已經提出了將近5億個綠色行動,期望在2012年6月的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Rio+20)前,能達到十億個綠行動的目標。

幾個綠行動範例

圖片來源:地球日網絡為了完成這個期許,地球日網絡正在中東致力於推廣環境議題,喚醒眾人對森林砍伐造成日漸嚴重的環境破壞有所覺悟;地球日網絡強調,有一個夥伴機構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正為此貢獻心力。這是一個由地球日網絡與庫爾德斯坦地區「農業與水資源部」合作的計畫,受庫爾德斯坦內閣所監督。為了響應2012年地球日和十億個綠行動,農業與水資源部已承諾要種植500萬棵樹。

種樹活動始於2011年11月,庫爾德斯坦區域政府首長,Barham Salih博士率先種下了第一棵樹(如圖)。其他重要的政府機構及其他的非政府組織和環保團體,也都參與其中。許多年輕的學生也參加了這個活動。透過和各區域的學生一起行動,種樹效應將遍及大範圍的城市、鄉鎮、學校和公園。

地球日網絡也對「共同保護人類和環境機構」(TOGETHER,Together to Protect Human & the Environment Association)表示感謝。地球日網絡也將持續對地球的承諾,全年不間斷地鼓吹個人和組織更加永續地生活。相信藉由世界各地人們的幫忙,必定能達成十億個綠行動,催生一個環境意識的新紀元。

另一個十億綠行動的重點是「再生能源普及計畫」,地球日網絡表示,目前缺乏一個可以確保未來永續發展的全面跨國性計畫,因此,個人,組織,與企業必須擁抱對環境友善的生活型態,藉由各界的通力合作,來要求各國的領袖們對於未來的永續發展做出行動。若要避免極端氣候變遷的發生,社會中的每個份子都應該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為目標,作為行動的準則。由於目前各國中央政府並不願意帶頭示範,因此只好由個人,企業以及各城市政府來進行,採納再生能源標準,並減少碳足跡。

「再生能源普及計畫」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推廣使用提昇能源效率與再生能源等技術,讓這些利害關係人直接動起來,以減少全球的碳排放量。目前地球日網絡,與Applied Solutions, LCLEI, 以及 Native Energy等組織合作,共同承諾要與25,000個人,10家企業,5個地方政府一起擁抱再生能源,減少碳足跡。透過這樣的通力合作,預計將可減少超過1百萬磅的碳排放量。

Top

 

論壇∣地球科學工作者的苦口婆心:海嘯一定會再來!(中)

作者: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 科學研究所教授 )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尼北部班達亞齊,一場世界第三大地震規模9.2的超級大地震,同樣引發20公尺以上的大海嘯,席捲印度洋周邊27萬人的性命。它的災害甚至遠渡到非洲東岸。筆者在2011年,到印尼北部的班達亞齊和中部的邊當,所到之處仍然是地震/海嘯餘留下來的傷痕。和智利一樣,這些海邊的都市沒有核能廠,所以沒有核輻射的威脅。筆者相信在10年內一定可以重建。相反的,現代化的日本,卻要挨受核輻射的百年、千年、甚至萬年鈾的半衰期迫害。試問災害程度,那一個嚴重?日本有完整的地震/海嘯警報系統,但一場核輻射災害,使他們的重建遙遙無期。

未來的台灣,如果我們要繼續沉迷於「核能」,我們的惡夢是會和我們相隨的。現代的地球科學工作者(包括筆者),還沒有辦法預測地震。但就算我們能預測,而我們的地體構造就像日本、印尼和智利一樣,它是會產生超大地震的。我們的核能電廠能夠承受這種毀滅性的海嘯嗎?就算沒有地震,科技的先進國,美國發生三浬島核能事件,蘇聯發生車諾比核能事件,至今還沒有辦法恢復。
試問我們的人民對於「台灣電力公司」品牌的「核四拼裝電廠」有信心嗎?

懸掛在紀念公園內的祈福紙鶴,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現代人一再重覆的錯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受美國的二顆迷你原子彈的攻擊。這是現代人第一次嘗試到核爆和核輻射的災難。日本人民收拾這些災難後,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內立碑,碑上提文:「請安息吧!我們不會再重覆同樣的錯誤」。但才66年,我們現代人卻一再地重覆同樣的錯誤,而且所犯的錯誤,愈來愈大,影響的範圍也愈來愈廣。1970年代,核武器的競爭,人類在空中、在地下、在珊瑚島上進行大量的核試爆,造成人類和生物的浩劫。這些包括法國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核試爆。中國當年英勇的核爆解放軍,今天卻在飽受核輻射癌症的痛苦,影響高達20萬人之巨。1979年美國的三浬島,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和2011年日本的福島核災。一個個先進國家,一而再的重覆同樣的錯誤。難道我們也要繼續這種現代人的錯誤嗎?

日本前原力局長(等於我國原能會主委)島村武久先生在退休後,寫書指出:「日本政府的核能政策只不過是在自圓其說,其實根本沒有電力不足的問題。不敢明言拒絕美國的日本一口氣蓋了太多核電廠,搞得自己手上屯積了一堆鈾和鈽,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核一、核二和核三也累積了1萬5千多束的高階核廢料棒,應該也有不少的鈾和鈽?

2011年福島第四號機組是在停機的狀態下產生核爆的。而我們的核廢料卻又受限於「台美核能合作協議」下,不被准許移動的。試問我們該如何是好?30年前,以「魚罐頭工廠」儲存場為由,製造蘭嶼的低階核廢料儲存場(用過的手套和衣物等),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辦法處理。20年的合約期早就過去,答應搬遷的10年也過去了,蘭嶼達悟原住民的耐心也耐不住了。試問低階的核廢料都沒有辦法處理,為什麼我們還要重覆製造更多的核廢料?沒有辦法處理核廢料,我們就不應該「享受」核電,因為它會禍留子孫。

劉黎兒女士揭穿日本核電的十大謊言:1.低估核電成本。2.高估核電安全。3.謊稱核電廠耐震係數。4.忽略核電廠蓋在斷層帶的危險性。5.鼓吹核電是乾淨能源。6.恐嚇不用核電會造成電力不足/電費漲價。7.謊稱核電是高品質/高科技,核災救助卻很無力。8.欺騙核電有助地方發展。9.欺騙輻射對人體/生物/生態/環境的危害。10.花大筆文宣費塑造核電安全的假象。請問這些謊言用在台灣核電,似乎也很吻合?

台灣會不會發生超大地震?台灣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地殼(歐亞板塊)和最大的海洋地殼(菲律賓海板塊)之間,地震頻繁,造山運動的速率居世界第一。在陸上能把玉山推上3,962公尺,就應該相信海底的推擠同樣地會造成破壞性的海嘯。台灣東北邊有1,800公里長的琉球隱沒帶,日本擔心它的北端,我們擔心它的南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85公尺海嘯記錄--1771年石垣島大海嘯(保守估計也有35公尺),距離台灣只有200公里而已。如果再次發生海嘯,就像日本311的海嘯,20分鐘之內可以到達台灣。1867年基隆大海嘯的記錄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海嘯是一定會再來的。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多大?而如果它來的時候,我們的核電廠還在,而我們的核廢料還未處理,那問題就麻煩了!

本文簡版刊載於自由時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