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淨文
地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近年來環保議題成為各國關注焦點。事實上,早在40多年前全球智囊組織羅馬俱樂部就倡議「零增長」理論,以減緩人類因過度發展,超過地球承載能力而面臨崩潰的危機。
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連奧運口號也是「更高、更快、更強」,人人都想「越來越富」,馬克思甚至勾畫出物質世界極大豐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理想」,用「人間天堂」來誘惑世人。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全球經濟在十年中基本保持了3%的增長速度,中國在低起點上增速達到了10.5%,在芸芸眾生的頭腦中,可能從來沒想過增長是件壞事,總是希望一直發展下去。
不過早在40多年前就有了一群「杞人憂天」者,他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人類無限度的發展下去會因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而面臨崩潰,要避免或推遲厄運的到來,從現在開始人類就必須盡量做到「零增長」。
數百精英的憂患思考
1968年,義大利學者和工業家奧雷利奧.佩切伊(Aurelio Peccei)、蘇格蘭科學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創立了「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會員資格是「關注人類未來、致力社會改進的各國科學家、經濟學家、商人、國際組織高級公務員、現任和卸任的國家領導人等」,俱樂部規定成員人數不得超過300人,目前有100多人,現任主席是約旦親王哈桑(El
Hassan Bin Talal)。
不過這個規模很小的俱樂部卻給全球帶來巨大的震撼。他們相繼出版了不少描述人類未來的書籍,如米善(E.J.Mishan)的《經濟增長的代價》、福來斯特(J.Forresters)的《世界動態》和德內拉.梅朵斯(Donella
H. Meadows)《增長的極限》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撰寫的《增長的極限》,他們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借用World3計算機模型,模擬了世界未來發展的幾種可能性。研究發現,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這五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如果人類不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政策,人類社會的增長會遇到自然資源和環境承受的極限,最後導致社會的大崩潰。要避免崩潰,就得限制增長。
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戰略
該書1972年出版後,1992年再版,2002年三版,總共發行3000多萬冊,被譯為30多種語言。1973年全球爆發石油危機,儘管並不真正是由於資源短缺所致,不過也因此讓人們意識到,全球經濟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深刻依賴程度。特別是後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暴漲、土地沙漠化、環境汙染等種種災害警示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並支持書中用數學公式證實的直觀道理:這個地球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有限與無限之間必然發生衝突,而人類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增長的極限》引起了大眾的共鳴。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大會首次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鄭重申明:人類有權享有良好的環境,也有責任為子孫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各國有責任確保不損害他國環境;環境政策應當增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潛力。6月5日成為「世界環境日」。1987年聯合國提出報告《我們共同的前途》,1992年又通過《21世紀行動議程》,制定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
該戰略促進了綠色產品的誕生。比如人們開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荷蘭率先徵收「碳素稅」,誰排出的二氧化碳多,誰就要多交稅;瑞典的孩子們把出售廢品的錢籌集在一起,購買了中美洲哥斯達黎加一片面積達6.5萬公頃的原始森林,嚴加保護,不准任何人破壞;無氟冰箱已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瑞典研製了風力冰箱,法國生產了用日光輻射作能源的冰箱等;臺灣宏碁和美國合作生產綠色電腦,能夠防止電腦輻射從系統中逸出,其能耗只有同類電腦的1/4,而且各類元件製造過程中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種電腦回收利用率也很高。
現實中難堪的處境
不過儘管大家都贊成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當具體責任落實到每個國家時,人性的自私和固守各自的利益,無形中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以阻止理性行動的實施。最明顯的例子是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簽訂與後來的執行。該協議的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不過,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美國沒有簽署此協議,不受其制約,2011年12月12日,加拿大正式宣布退出協議,以免繳140億加元的超額罰款,儘管其承諾到2020年在2005年水平上減排17%。
回頭再看羅馬俱樂部提出的零增長理論,其實質是打破現有的「少數人消耗大部分資源,變相剝奪他人或後人發展機會」的現狀,直接對西方經濟的無限制擴張和用過度消費來刺激經濟的增長模式敲響了警鐘。仔細分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後是平等和公平的理念,首先要讓地球上所有人都過上充裕的生活,而不是一小部分富人過好日子,其次是代間公正,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享用應有的資源。
簡單地說,零增長就會要求富人減少浪費的同時減少消費,甚至降低生活質量,不過人類的現實是,世界貧富差距是在增大而不是減小,而謀取增長是富人發揮積極性的動力,假如喪失這個動力,是否會走向社會主義大鍋飯的局面?特別是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更是棘手的難題。
30年後模擬出2050年慘境
所以當《增長的極限》引起轟動的30年之後,羅馬俱樂部的精英們發現,世界並沒有採取足夠的措施減少資源的浪費,於是同一批科學家又在2004年寫了《增長的極限—30年更新》,再次為世界敲響警鐘。他們回顧了30年的變化,驗證了當年的預測趨勢不但正確,而且更加明顯。世界人口從1972年的39億到了2004年的60億(2011年已達70億),人類環境災害更加頻繁的發生,全球變暖加劇,能源危機和食品危機初現端倪,加上2008年全球經濟大蕭條,這些都讓精英們更加相信:人類若不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到2050年人類將會出現大範圍的崩潰,而且飛得越高,跌得越慘。
於是他們提出更具體的措施,如限制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存活下來的孩子來控制人口增長;整個社會設立一個充裕但不過分的生活標準;更少的物質投資,提高設備的壽命至少25%以上;大力發展治理汙染、提高土地出產、控制土地流失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新技術,爭取2050年90億的地球人都能過上歐洲中等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世世代代持續下去。
回歸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
有人說羅馬俱樂部是群悲觀者,不過真實情況是他們太樂觀,以為通過一些外在措施,就能讓人們像他們想像的那樣,為了整體的得失而放棄各自利益,為了他人的生活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到底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是人的天性呢?還是「克己復禮」「知足常樂」是人的天性呢?準確地說,現代人類的精神風貌、道德水平離哪個標準更近呢?中國古人五千年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他們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楷模。不過這是羅馬俱樂部的精英們還沒有看到的答案。
而且羅馬俱樂部的精英們也太天真,以為用簡單的數學模型就能模擬千變萬化的世道人心,就能約束人的種種慾望。他們沒有看到,提升人類的道德才是克制貪慾的關鍵。任何技術的改良都不能改變人心,而人是這世界的主宰,人心變壞了,萬物才跟著加速變壞,世界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曾有不少諾貝爾獎得主預言,21世紀是中國世紀,人類應該向中國古人學習,從改良人心、和諧萬物的角度看,的確如此。不過,我們今天的中國人還保留了多少古人的思想呢?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