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rbara Unmüßig(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主席);翻譯:李楊
在即將於6月20日開始的RIO+20峰會上,綠色經濟將是與會代表討論的話題。會議的目標之一便是找出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的辦法。但綠色科技本身並不能帶來我們亟需的變革。各國必須放棄那種不計代價求發展的思路。在全部需要改革的行業中,農業的改革不僅最緊迫,也最艱鉅。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也稱作「地球峰會」)本應是環境政策的一座里程碑。但實際上,全球生態問題自那以後越發嚴重。政府和業界都沒有真正接受這個事實:即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氣候變化正在快速發展。實現全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首要目標的地位沒有受到任何挑戰。在世界各地,爭奪各類資源的競賽正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國際局勢。化石燃料的開採繼續發展,大規模商業性農業不斷擴大。
不過,有一個方面在1992年以後發生了變化。對高效科技和再生能源的投資不斷增加。這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產業正越來越多地吸引新興市場國家的參與。生態友好型的創新、投資和產品並稱為綠色經濟。作為1992年地球峰會的後續會議,同樣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RIO+20將討論綠色經濟的議題。
人們希望RIO+20峰會可以給人類指出一條更加環保的發展道路。但密切追蹤峰會準備工作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就連綠色經濟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全球大型民間團體都認為綠色經濟不過是一筆利潤豐厚的生意而已,根本未能將全球各國政策的重點從自由貿易和經濟發展上移開。
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對綠色經濟話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一些國家看好綠色經濟帶來的新的投資和商業機遇。其他國家則仍然心懷疑慮,擔心綠色經濟或將帶來環境政策掩護下的保護主義抬頭。
對於如何規劃綠色經濟,目前存在多種觀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綠色經濟倡議》是其中分量最重的。該組織2011年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測,綠色產業投資將在促進就業、節約資源、減排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份報告對所謂「南方國家」傳達的主要資訊便是:綠色經濟是切實可行的。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五月提出了一項名為「邁向綠色增長」的戰略。這項戰略的主要對象是工業化國家。這份報告呼籲各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並鼓勵各國促進科技創新,刺激環保產品需求,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經合組織指出,這樣的投資同樣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好消息是上述兩份報告都認同氣候變化和資源減少的事實。兩者都要求立即採取措施,並強調無碳商業和資源利用效率。考慮到公共預算囊中羞澀,私營部門將扮演主導角色。因此呼籲營造有利於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不足之處在於兩份報告都沒有從根本上挑戰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思維定勢,沒有談及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才能同時實現保護資源和減少貧困的雙重目標,對於食物權、飲水權、受教育權和土地使用權等社會問題也幾乎沒有提及。
這樣看來,綠色經濟只關乎效率和生產率等商業參數。其理念並沒有被放入社會與環境的規範、法律和標準中考量。權力和分配正義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但如果沒有強大的政治意願,人類亟需的改變只能是美好的願景。我們必須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去碳化和減少資源密集型消費上,並停止使用核能和基因工程等高風險科技。
未來的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約12%來自大規模的商業農場。如果把與土地用途變更的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都考慮在內,這一比例則是32%。農業生產不僅已經成為破壞生物多樣性和過度消耗水資源的重要因素,還會導致水資源酸化和森林砍伐。此外,非永續的耕種方式造成大面積農田退化。德國全球變化諮詢理事會(WBGU)認為,當今全球約1/3的耕地都受土地退化之害。
同時,由於世界中產階級人數不斷增加,全球糧食和動物製品需求穩步上升。人們的消費習慣也相應變化,食物消費方面尤其如此。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而氣候變化和資源迅速枯竭等問題將為我們帶來嚴峻挑戰。
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業將成為RIO+20峰會的重要議題。我們也希望此次峰會能將世界引向可持續農業的道路,遏制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農業減排不僅限於農業生產這一範圍內,通過可持續的土地使用可以抵消農業生產造成的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性別等其他社會問題也能得到解決,農業還有望幫助減少貧困。
為了確保小農戶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任何有意義的策略都必須解決土地和水資源使用、種子供應管道、享受擴展服務、獲得信貸和市場機會等問題。水和耕地資源的有限性對農業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圍繞綠色經濟展開的辯論必須超越這個特定產業的技術。對於資源的公平分配、精英階層的利益以及多國合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現有的權力關係必須發生變化,制度性和社會性創新必須保證這一領域的分配正義。對貿易和投資政策的反思勢在必行。
因此,如果各國政府在RIO+20峰會上能就以下幾項原則達成共識,人類才能向真正的全球綠色經濟邁出實質性一步:
不為害:
撤銷全部破壞性的農業補貼,包括對出口、燃料、化肥和集約化畜牧生產的補貼。
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權,而且這種責任不僅限於本國。各國不得損害其他國家人民的權利。國家之間簽訂貿易協定時必須以此為準則。世貿組織農業協定以及許多雙邊貿易協定仍不符合上述標準的要求。
各國政府必須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和社會價值的農業部門。
對農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必須考慮人權和永續性。投資和土地租賃必須受透明原則的監管,必須賦予所有相關群體參與決策過程的機會。
必須遏制農產品投機。
必須制定公正、可持續的農業政策。例如,規定保護動物、水資源和環境保護區的標準,對硝酸鹽化肥施用徵稅。
糧食為首:
世界各國必須將食品安全作為土地使用和農業政策的首要目標。任何政策措施——例如歐盟要求在汽油中添加生物燃料的規定——都必須以此為標準進行考量。
連貫性:
阻止氣候變化與各種農業生產存在內在聯繫,因此必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量。如今,有很多項目和政策都沒有考慮到這種關聯性。富裕國家資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但與此同時,動物飼料、肉食、糧食和棉花貿易的擴張卻完全不考慮氣候變化的現實及影響。這種現象必須改變。氣候意識必須成為主流,所有投資行為必須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相適應。
生產率:
不應該以化肥和基因工程作為提高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通過施用有機肥料、用自然方法控制蟲害的方法改善土壤品質,提高產量。
效率:
農業生產節約潛力巨大。我們必須避免浪費水和其他資源。富裕國家的消費者購買的全部食物中,30-40%都倒進了垃圾箱。而在發展中國家,落後的儲藏和銷售條件也往往造成驚人的收穫後損失。具有針對性、智慧化的農業擴展和諮詢服務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生活方式:
人們必須改變現有的飲食習慣。德國全球變化諮詢理事會建議減少動物製品攝入。人們應該減少肉類食品消費,工業化國家尤其如此。德國全球變化諮詢理事會認為,這是緩解土地緊張的重要手段。
制度革新:
聯合國系統中有關糧食的全部職責應該整合到一個部門。
2009年,國際農業知識與科技發展評估(IAASTD)在其《世界農業發展報告》中提出了農業可持續和社會化發展的指導原則。這樣的工作必須繼續下去。
聯合國內部的制度改革應該引入對重要技術創新的風險評估。儘早瞭解技術創新的社會、文化和生態效應,及其對人權的影響十分重要。
再設計研究:
到目前為止,對農業研究的投資近乎微不足道。此外,大多數資助項目仍然著重於提高產量的研究,只有5%的研究經費用於尋找減少收穫後損失的方法。我們必須改進諮詢和知識體系。
即將前往里約參會的各國首腦應該認真考慮上述要求。
相關文章
生態島:從遊戲到現實 2012年5月23日
農用耕地安全 2012年2月3日
生態農業:饑餓的救星? 2011年5月3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6月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