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6.12







近期活動

6/16永和小旅行:一起來認識隱身於都市中的小溪-瓦磘溝!
墾丁國家公園「擁抱自然之旅」(6/12截止)
「科學園區三十年──發展典範/迷思?!」研討會
第四屆民間國是論壇(6/15截止)

基隆地區秀明自然農法一階課程:做聰明的消費者&花盆種菜 (6/20截止)
原住民族新聞與傳播研討會(6/18截止)
2012 彰化海岸 ● 台灣白海豚守護志工暨解說員培訓營(6/22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611水災 新北數十處成水鄉

 

6月11日晚間鋒面北移,北部豪雨成災,中和區環球購物中心周邊的中山路三段附近,為往來板橋、中和、台北的樞紐要道。傾盆大雨之下,淹成水鄉澤國,水淹及膝。中山路三段沿線及附近巷弄如民治街、民有街、民享街等亦全無倖免,最低漥處水深甚至可達半身高度。

這場超豪大雨一個小時下了幾百公釐,新北市內多處雨量累積超過400公釐。蘆洲、三重、新莊、鶯歌、三峽、五股、林口、泰山、板橋等地也有淹水災情傳出,烏來瀑布往信賢福山方向,因豪雨導致山崩,已封閉道路橋樑。較嚴重的有板橋區的15處積淹水、鶯歌有13處、三重區積水11處等。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豪雨特報 12日全台嚴防

屏東3天雨量破千 高美大橋封

霧台4百多人困部落 1人失聯

廬山撤旅客 埔霧公路搶通

因應氣候變遷,創造海綿城市(上)

作者:柳中明、 陳瑞文、陳起鳳、劉銘龍、陳明烈、陳瑞成、蕭香娟、陳世勳、陳庭豪

本文主張創造「海綿城市」,改變城市為一個活的生命體。

「海綿城市」一詞,或許曾在某些小說創作中出現,但在學術研究領域,乃以澳洲人口研究學者(Budge, 2006)所提出的意涵為最明確,其乃指城市像海綿般將郊區人口集中吸附,而至偏遠鄉村人口持續減少,同時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再者,城市的發展會導致建築密集、道路疊架、車輛集中、污染累積,以及電力、油料、食物、水、廢棄物、廢水等各類物質匯集消耗或被創造。因此,海綿城市一詞也有學者意指城市問題的惡化趨勢。

本文主張將「海綿城市」的虛擬觀點,轉變為事實,也就是讓人造城市,轉變為能夠吸存水、過濾空氣、過濾污染物質的超級大海綿,達到降溫、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根本解決人造城市阻絕水與生態的問題,邁向真正的生態與低碳城市。當然,這不是簡單的工作,許多大城市都已經歷數十年、數百年或是數千年的形成過程,實在不容易在短期內出現大變化。但是,未來全球古老城市的改造,將會是最為重要,因為這些城市仍將是未來人口持續增加累積的地區。

精采內文

【經濟可以不一樣】永續性經濟 值得選擇的未來

作者:莫聞

氣候極端化,每每造成人民身家財產與性命的損失,這是最新活生生的例子。 因應氣候極端化趨勢,設法調整人的行為,提出更永續的作為與治理,使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更具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便是「韌性」。

在聯合國今年初提出《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報告中,除了前文〈重新定義好生活 從一坨屎談起〉所提及「讓民眾更有能力做出永續的選擇」、「實踐永續性的經濟」、「加強機構治理」之外,也提出許多國際上例子,做為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國際社群持續實踐,並提供案例分享。

精采內文

【拒絕遺忘─台灣油症受害33年】KANEMI STORAGE日本最大規模戴奧辛受害事件(下)

作者:藤原壽和(日本油症受害者支持中心事務局長);整理:陳昭如

因為想更全面性地掌握油症訊息,因此我也開始收集台灣的油症資料。我附了上方幾張台灣患者的照片,他們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皮膚上有氯痤瘡,其次則是皮膚色素沉澱,同時還有很多黑嬰兒(可樂兒)誕生,顯示台灣患者血液中戴奧辛的濃度比日本患者要高出許多。右圖表是研究日本患者與一般人血液的比較,由此可看出患者戴奧辛濃度是一般人的10倍,中間的「能勢美化中心」則是一個垃圾焚化爐工廠的患者血液濃度。

目前日本使用的油症診斷基準是在2004年修定的。第一項是PCQ,其次則是患者自覺的症狀。2004年追加了PCDF濃度。但我認為這個檢驗標準還是有問題。例如長崎有對夫婦同時受害,但40年之後的追蹤研究卻發現,太太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有500皮克,但先生卻只有50皮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或許是因40年來先生不斷嘗試各種排毒法。由於油症並沒有真正的治癒方法,很多患者會採用各種民俗療法,包括利用真空法將血液中的戴奧辛抽取出來,而這位先生或許就是透過這類方法,使得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降低了也說不定。由於40年來許多患者都自行透過各種方法排毒,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自然就會減少,如果只因他們現在血液中的戴奧辛不多,而無法確認他們受害者的身份,我認為並不合理。除了我以外,原田教授也有類似的看法。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全台今天依然受暴雨侵襲,多個縣市已經停止上班上課,而在對岸,江西分宜縣也因為連日暴雨發生了特大洪水,甚至有一個鄉鎮被淹沒了。去年10月發生70年來最大水患的泰國,又進入了雨季,目前南部已有部分省份發生水災,這個時刻,總理盈拉宣布,國家水資源與水災政策委員會已完成防洪計畫,將送到內閣審議。但是什麼樣的防洪計畫才能不浪費錢而能真正有效呢?這也是台灣政府在找的。不如看看今天開始刊出的「因應氣候變遷,創造海綿城市」,聽聽學者怎麼說。

先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水鹿數量增加,高海拔植被遭到水鹿的啃食而無法成長,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要人為介入來抑制水鹿族群的說法,讓我們來聽聽各領域生態學者的意見。花蓮吉安20個部落10日在花蓮溪出海口的海祭場共同辦理海祭等活動,但早年原住民在河川、溪流捕魚的景象已不復見,包括魚簍、漁網等傳統編製技藝,也嚴重流失,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要怎麼保留下來,而且不是只留在博物館裡呢?有賴更多部落年輕人動腦,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一群學生自動發起種小米計畫,為了實踐布農族文化,他們向學校申請土地,爭取種植小米的機會,也和部落耆老請教歲時祭儀,獲得不少在課本外的知識。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女兒教我的「教育」

作者:陳智華

What's wrong?不是地球生病,而是人生病了!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一直灌輸她,地球、自然、環境、動物、人類等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在醫院總會和同事聊聊媽媽經,別人總會問對小孩的期待是什麼,我都是一樣的答案,「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共存」。

3月11日帶女兒北上參加反核遊行,行前友人幫女兒開了個小型說明會,解釋為何要廢核,以及核廢料處理不當造成的影響等等。遊行回來後女兒跟我說,她要將照片帶去給老師,老師會做分享(女兒班上很多同學出去玩拍的照片,會帶去學校給老師,老師會請小朋友做分享)。她說她要告訴小朋友,不可以把不要的垃圾放別人家,核廢料有毒,蘭嶼的小朋友得癌症,癌症就是會死掉的病。

這幾天女兒跟我反應說老師還沒分享她的照片。其實我心裡早有譜,竹竹念的是公幼,學校老師對於這些照片應該會有所顧忌。今早我打電話詢問有關照片的事,老師問我帶這些照片是媽媽妳有特別的意義嗎?是妳的意見嗎?我回答老師說是女兒的意見,因為她很期待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分享。老師很公式化的回應我,分享要和上課主題相關,會另外再找適當時機......。環保不就是生活教育的一部份嗎?為什麼要有意識形態呢?

精采內文

 

611水災 新北數十處成水鄉

本報2012年6月12日新北訊,湯為筌報導

6月11日晚間鋒面北移,北部豪雨成災,中和區環球購物中心周邊的中山路三段附近,為往來板橋、中和、台北的樞紐要道。傾盆大雨之下,淹成水鄉澤國,水淹及膝。中山路三段沿線及附近巷弄如民治街、民有街、民享街等亦全無倖免,最低漥處水深甚至可達半身高度。

這場超豪大雨一個小時下了幾百公釐,新北市內多處雨量累積超過400公釐。蘆洲、三重、新莊、鶯歌、三峽、五股、林口、泰山、板橋等地也有淹水災情傳出,烏來瀑布往信賢福山方向,因豪雨導致山崩,已封閉道路橋樑。

在中和區環球購物中心一帶,淹水地段可見拖鞋、家具、桌椅、垃圾在水面上漂浮,臭氣濃濁,隨水勢四處飄散,路過民眾須掩鼻方能勉強承受,但也有附近住戶認為是難得奇景,紛紛穿著雨衣雨鞋在大街上大方拍照攝影,甚至踏入水深處顯示淹水高度,蔚為奇觀。

 

交通方面,中山路三段往台北方向已中斷、大漢橋往新莊方向、中正橋往台北方向,因為板南路淹水,僅單向能通車,一度呈現大塞車狀態。公車班次也因為淹水臨時改道。

附近住戶表示,淹水水勢並非漸漸淹上來,而是一口氣突然「漲」起來的,讓人措手不及。水勢一口氣直搗一樓住戶商家,令人防不勝防。中山路三段沿線不少早餐 店、供應早餐的商家,紛紛緊急關閉。也有民眾說,「抽水機、排水孔一天到晚在修理進行工事挖來挖去擋住交通要道,但是真正大雨一來,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新北市今(12)日上午已設立防災應變中心,市府消防局統計,轄區內較嚴重的有板橋區的15處積淹水、鶯歌有13處、三重區積水11處等。

Top

 

因應氣候變遷,創造海綿城市(上)

作者:柳中明1、 陳瑞文2、陳起鳳3、劉銘龍4、陳明烈5、陳瑞成2、蕭香娟2 、陳世勳2 、陳庭豪2 (註)

編按:目前全台籠持續罩暴雨中,也開始傳出傷亡等不幸消息,雖然只是梅雨,卻已經降下超過了颱風的雨量,面對這樣水旱災越來越頻繁的狀況,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過著安全的生活呢?編輯台特別在今明兩日刊載此文,帶領讀者一起來認識「海綿城市」的構想,尋找與極端氣候和平共存的一條路。

海綿城市示意圖:左側為大雨時,雨水全面進入城市之下,期以治洪儲水。右側為晴日,大面積水汽蒸發,冷卻都市,期以節能減碳。城市之下,則因為空氣與水流通,生命蓬勃發展,創造出地下濕地生態系統,稀釋與過濾污染物質,並捕捉汽機車排放二氧化碳,提供生態系統所需之無機碳。

(一) 問題與根絕理念

本文提出打開水泥城市的氣孔,創造海綿城市,並提出建設所需工法之條件,且分別以建城3000年與200年的北京市與台北市為例,示範海綿城市的效益。海綿城市的構想,提供了人類未來永續的夢想,但一切起頭難,需要各界由建設海綿社區、海綿工業區著手,進行相關實驗,以強化本文所提出的效益,並進一步推廣建設海綿城市。

城市阻絕地球與大自然相接觸

依據聯合國預估,現今人口已超過70億,其中約50%集中在城市,到2025年時,城市人口將再增加10億;那麼到2050年,若全球人口增加到90億,可能就約有至少70%集中在城市。城市不僅將持續成為政治與經濟中心,更會是災難損失的問題中心。

依據IPCC在2012年就極端氣象災難的未來評估,指出全球破紀錄豪雨、乾旱、熱浪等將不斷出現,而在已開發國家則主要造成財產損失,但在人口增加快速的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則主要造成許多人員傷亡。所以,未來的城市災難損失將愈趨惡化。

長期以來,各種城市改善策略,已被許多專家學者提出與測試過。但均無法根本解決城市建設的問題,那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建築與道路必定阻絕水與生態,成為與大自然相隔絕的人工環境。就好像人體皮膚被塗上油漆,皮膚就會壞死,人類住在壞死的地球表面,災難問題當然是頻繁發生。所以,豪雨時洪水迅速累積在道路上,淹水災難無法遏止;乾旱時,則城市成為水資源最缺乏的地區;熱浪,則高溫聚集,促發老弱者熱衰竭與耗電增長。

人類要改善未來城市問題愈趨惡化的趨勢,就必須根絕城市是建築在壞死皮膚之上的問題。

根絕問題,創造海綿城市

本文主張創造「海綿城市」,改變城市為一個活的生命體。

「海綿城市」一詞,或許曾在某些小說創作中出現,但在學術研究領域,乃以澳洲人口研究學者(Budge, 2006)所提出的意涵為最明確,其乃指城市像海綿般將郊區人口集中吸附,而至偏遠鄉村人口持續減少,同時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再者,城市的發展會導致建築密集、道路疊架、車輛集中、污染累積,以及電力、油料、食物、水、廢棄物、廢水等各類物質匯集消耗或被創造。因此,海綿城市一詞也有學者意指城市問題的惡化趨勢。

本文主張將「海綿城市」的虛擬觀點,轉變為事實,也就是讓人造城市,轉變為能夠吸存水、過濾空氣、過濾污染物質的超級大海綿,達到降溫、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根本解決人造城市阻絕水與生態的問題,邁向真正的生態與低碳城市。當然,這不是簡單的工作,許多大城市都已經歷數十年、數百年或是數千年的形成過程,實在不容易在短期內出現大變化。但是,未來全球古老城市的改造,將會是最為重要,因為這些城市仍將是未來人口持續增加累積的地區。

要建立「海綿城市」,關鍵在將整個城市的地表改變為會呼吸的鋪面,也就是水與空氣可以穿透,如同人體皮膚的氣孔被打開,如此地表之下就會出現生命,而只有當水泥城市不再阻絕地球與大自然相接觸時,人類與地球環境系統就能夠共生互助,城市災難才可能減緩。

具備生命機制的海綿城市,是不能依賴任何耗能的機械動力裝置,而必須是取大自然的水、空氣、土壤與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及二氧化碳等為營養物,自動自發地在大雨時儲水、在大旱時釋出水汽、降溫與供水,就像人人熟悉的海綿。但是,最重要的是這個超級大海綿內存在著生態系統,能夠吸存污染物並將之分解轉化為生態系統所需的營業物質與有機體。

(二) 塑造條件

高承載高透水鋪面

長期以來,城市規劃者都知道要增加綠地、生態空間,也知道城市需要地上與地下滯洪池、排洪與污水處理系統、及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並強調要建造綠建築、生態城市、建康城市、低碳城市等,更提出如低度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 urban design)等策略。但是,城市寸土寸金,有限的綠地、滯洪池等,並無法根本解決城市有效阻絕地球與大自然相接觸的問題。低度衝擊開發策略就主張以減少有效不透水面積為重點,但要真正創造海綿城市,則更需全面將不透水的人工鋪面改變為有效的透水鋪面,才可能在大雨時,城市地表如人體皮膚氣孔全面打開,暢快地吸存豪雨,再於大熱天釋出水汽、降低氣溫。

要創造海綿城市,城市內的所有鋪面,需改變為高承載高透水鋪面,其必須具備以下必要條件:(1)高承載,鋪面的抗壓強度必須達到高運量的道路標準,也即能讓大卡車、重坦克等通行。(2)高透水,必須在各地破記錄降雨出現時,表面逕流量趨近於零,也即雨水直接穿透路面。(3)高儲水,鋪面之下設置相當厚度的碎石層,以儲存雨水,供平日與不時之需,也即是具備海綿功能。(4)創造鋪面下濕地,當鋪面之下的土壤能夠接觸到水與空氣時,生態系統就會自然發展,在鋪面之下形成濕地,也即是海綿中存在活的生命體。(5)平價,無論是造價與長期維護,都必須是平價,如此才可推廣到開發中及未開發國家。(6)永續性,鋪面的各種特性必須每年檢驗,確認不變,如平整、無裂痕、高承載、高透水、高儲水、地下濕地等。也因為如此,長期可以節省鋪面更換或修護所會浪費的資源與經費。

值得強調的是:大幅鋪設高承載高透水鋪面,根本不需要任何耗能機械動力裝備,地表氣孔是自動打開,水與空氣在鋪面上下自由流動,就好像活的皮膚氣孔全面打開,城市就再也不是存在於壞死的皮膚之上。

全球唯一符合本文提出之六點必要條件的高承載高透水鋪面,是採用JW生態工法所鋪設(陳等,2011) ,且已有相當時日的實驗證明成果。本文以下乃假設全球全面接受此新工法技術時,人類所居住的水泥城市會被改變為怎麼樣的世界?

以上的討論強調改變人工鋪面,那麼面積龐大的建築屋頂,是否也該改變?原則上,屋頂雨水回收系統與綠屋頂鋪設,乃是現代綠建築的主要趨勢,但其並無法改變建築阻絕地球與大自然相接觸的事實。同時,屋頂雨水儲存承重有限,且綠色植物在屋頂需要供水與防範強風破壞。本文強調要讓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的城市,也能改變為海綿城市,低建造成本與低維護經費的考量,非常重要。所以,強化屋頂雨水回收系統與綠屋頂建設等,是需要的,但非是必要的。(明日續)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註:1低碳環境學會2臺灣品岱股份有限公司3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4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5陳明烈建築師事務所

Top

 

【經濟可以不一樣】永續性經濟 值得選擇的未來

作者:莫聞

新北市板橋區暴雨成災,湯為筌攝永續經濟的關鍵在於「韌性」,或說是「恢復力」。在談論永續經濟之前,我們先來看6月9日以來,從南台灣到北台灣的雨災,已經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截至11日16時止,全台各縣市政府匯報的農業災情估計損失金額2,820萬元。

氣候極端化,每每造成人民身家財產與性命的損失,這是最新活生生的例子。

因應氣候極端化趨勢,設法調整制度,革新企業行為,使人類社會與地球環境更具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便是「韌性」。

在聯合國今年初提出《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報告中,除了前文〈重新定義好生活 從一坨屎談起〉所提及「讓民眾更有能力做出永續的選擇」、「實踐永續性的經濟」、「加強機構治理」之外,也提出許多國際上例子,做為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國際社群持續實踐,並提供案例分享。

以下節錄該報告舉出的例子,包括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保護、智慧能源調度、綠色收費制度、綠色補貼、創新的企業治理等面向:

澳洲大堡礁

1981年列入世界遺產的澳洲大堡礁,是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從近海淺水岸礁、海草床到深水域植物、動物等生境,非常多樣。大堡礁海洋公園沿著昆士蘭海岸綿延2300多公里,面積344 400平方公里。為了永續經營大堡礁,就必須維護該區域自然和文化完整性。因此,大堡礁海洋公園的分區規劃對主要地區提供了高度保護,同時允許在其他各區進行永續利用。管理做為包括維持水質、減少營養物和沉積物流失、保護流域內植被、保護高價值溼地等重要生態區、減少船隻擱淺事故、讓傳統擁有者參與管理和利用。

透過這些平衡作為,大堡礁保育不只保護了生態,也保障了 100 多萬澳洲人的經濟社會福祉。大堡礁及其相鄰流域支撐著各種產業,每年創收500多億澳元。大堡礁遊客每年約有200萬人;旅遊業年收近50億澳元,並提供了50 000多個工作機會。大堡礁附近有10個商業漁場,每年可創造約1.4 億澳元的經濟收入。

Red Eléctrica 公司智慧網

電力無法大量存儲,因此發電量必須與用電量準確、即時地保持同步,這要不斷進行平衡。Red Eléctrica 是西班牙唯一的輸電代理公司、輸電網管理公司和電力系統營運商,該公司的作用包括確保發電站的計畫發電量在任何時候都與實際消費需求相符。如果二者之間出現差異,該公司就會向發電站發出增產或減產的適當指示。

Red Eléctrica 採用最新技術並與發電站保持即時溝通,對電力需求進行即時跟蹤,獲取電力系統在安全條件下運營所需的資料,並管理發電站的可用性、對輸電網的限制及國際交流(與法國、葡萄牙和摩洛哥)。該公司還對年度電力需求變化情況進行預測,以擬訂下一年的輸電網發展計畫。調整服務可幫助使生產方案符合電力系統的品質、可靠性和安全規定。

未來,該公司有能力併入越來越多的再生能源(最多占總需求量的 60%)。在過去 5 年裡,西班牙電網中已併入超過 30 萬GWH的再生能源,其中大部分為風能電力。

永續交通運輸:鼓勵在阿爾卑斯山使用鐵路與並對車輛收費

瑞士大力鼓勵貨物運輸使用鐵路而不用公路。具體實行了兩項措施:建設新的軌道和隧道系統(最長的為 57 公里),新鐵路連通阿爾卑斯山區,大大縮短了從北向南縱貫瑞士全境所需時間,從而便利了坐火車穿越阿爾卑斯山的行程;對瑞士境內或穿過瑞士的幾乎每輛超 3.5 噸載貨卡車實行與載重掛鉤的重型車輛收費。

收費數額根據行駛里程、車輛總毛重定額和車輛排放類別計算。所得收入的2/3交聯邦當局,先將其用作建設和維修鐵路網所需資金,從而進一步推動從污染環境的道路運輸轉向綠色鐵路運輸。

這項政策是由下而上,新鐵路線建設和重型車輛收費的實行,都通過全民公投得到瑞士人民支持。

巴西綠色補貼

「綠色補貼」是巴西國家級扶貧計畫的一環,該方案讓承諾維護家庭、工作環境都符合永續原則的貧戶,可以領取補貼金。實施方式包括每季直接付款和森林管理環保能力建設。綠色補貼方案初期階段的目標居住在保護區和含有重要森林資源地區的近 73 000 個小農戶和其他傳統社區。

南韓綠色政府採購策略

南韓在1994 年的生態標章制度的基礎上, 2004年推出了一項針對公部門的強制性綠色採購計畫。這項政策促使各公司為進入市場展開環境競爭,而且有助於加強環境責任、改善價格和品質並加快發展綠色技術。

南韓生態標章產品的生產規模也顯著增長,從2004年的15億美元增加到 2009年的170億美元。2004至2009年,公部門透過綠色採購使CO2排放減少約200萬噸,經濟效益總額估計為2700萬美元。

伊斯坦堡證券交易所自願性永續報告

伊斯坦堡證券交易所和土耳其促進永續發展商業理事會推出了「伊斯坦布林證券交易所永續指數]。該專案的目的是審查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永續治理狀況,並創造一個可以顯示土耳其上市公司帶頭作用的指數。

以上是《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報告所提出的幾個例子。

關於綠色的企業行為,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近日也提出了《改變步伐》(Changing Pace)報告,報告中針對「綠色成長政策」提出七大步驟建議,該報告也對政府政策提出能源、農業等9個領域的建議,並對每一領域提出2050年展望目標,值得企業經營者與決策者參考。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拒絕遺忘─台灣油症受害33年】KANEMI STORAGE日本最大規模戴奧辛受害事件(下)

作者:藤原壽和(日本油症受害者支持中心事務局長);整理:陳昭如

接下來我想跟各位介紹有關油症所引起的症狀。油症患者主要會出現的症狀,請見下表,這些都是九州大學油症研究班在對患者進行研究時發現的症狀。在我與患者接觸後最令我驚訝的是,許多患者是同時罹患多種疾病。原田教授稱油症是「疾病的百貨公司」,我個人不知道這樣的形容是否適切,但我想這樣的說法,充份反映了油症會引起許多不同疾病的事實。

因為想更全面性地掌握油症訊息,因此我也開始收集台灣的油症資料。我附了上方幾張台灣患者的照片,他們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皮膚上有氯痤瘡,其次則是皮膚色素沉澱,同時還有很多黑嬰兒(可樂兒)誕生,顯示台灣患者血液中戴奧辛的濃度比日本患者要高出許多。右圖表是研究日本患者與一般人血液的比較,由此可看出患者戴奧辛濃度是一般人的10倍,中間的「能勢美化中心」則是一個垃圾焚化爐工廠的患者血液濃度。 

目前日本使用的油症診斷基準是在2004年修定的。第一項是PCQ,其次則是患者自覺的症狀。2004年追加了PCDF濃度。但我認為這個檢驗標準還是有問題。例如長崎有對夫婦同時受害,但40年之後的追蹤研究卻發現,太太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有500皮克,但先生卻只有50皮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或許是因40年來先生不斷嘗試各種排毒法。由於油症並沒有真正的治癒方法,很多患者會採用各種民俗療法,包括利用真空法將血液中的戴奧辛抽取出來,而這位先生或許就是透過這類方法,使得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降低了也說不定。由於40年來許多患者都自行透過各種方法排毒,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自然就會減少,如果只因他們現在血液中的戴奧辛不多,而無法確認他們受害者的身份,我認為並不合理。除了我以外,原田教授也有類似的看法。

從上圖表可以看出,2001年以後未認定的患者人數逐漸上升,因此我們十分鼓勵受害者再次去接受健康檢查。雖然我們不斷鼓吹患者檢驗,但遺憾的是,被認定的患者人數仍舊是寥寥無幾。2008年,日本厚生省第一次針對油症患者進行「健康實態調查」,這也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對患者(共約1300多人)進行正式的健康調查。這次的調查結果與過去九州大學的研究結果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發現多半是患者皮膚方面的病變,而後者則是發現許多生殖系統及腦神經方面的疾病。目前我們正在努力說服日本政府不僅要照顧被認定的患者,還應該要照顧自認是患者、但未被認定的患者。不過認定過程很弔詭的地方是,患者必須自行到衛生機關進行檢驗,可是許多患者因為身體很差,根本無法自己去接受檢驗,反而沒有得到應有的健康照護。目前我們正積極向日本政府及九州大學的油症研究班提出請求,希望他們不要只是被動地等著患者來檢驗,而應該積主動到身體不適或行動不便的患者家中進行調查。

2009年日本政府改朝換代之後,我們向新執政的民主黨提出要求,希望能夠成立「油症救濟法」,希望在2010年可以正式通過。

本文為藤原先生於2010年1月應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之邀來台所做之演講紀錄,內容由陳昭如整理

2012年5月7日美牛瘦肉精零檢出版本法案於立院初審驚險闖關、進入黨團協商候院會三讀通過。而值此亟需國人關注後續動態之時,近兩千多名油症受害存活者的健康正深受33年前的食品公害所苦,特刊出油症系列報導,提醒國人食品安全不容妥協,也呼籲政府落實油症受害者追蹤照護。

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邀請讀者們一同關注:surviving1979.blogspot.com

Top

 
 

江西分宜縣發生特大洪水一個鄉鎮被淹沒

摘錄自2012年6月11日中國廣播網江西報導

由於連續降特大暴雨, 6月10日16時,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黔山鎮苑坑鄉發生特大洪水,一個鄉鎮被洪水淹沒。新余市分宜消防大隊立即出動一輛搶險救援車、一輛登高車、一輛裝備器材車、兩輛後勤保障車,二十二名消防官兵趕赴現場救援。途中由於洪水氾濫,多處路段被洪水淹沒,救援車輛​​多次受阻,大隊官兵果斷棄車步行馳援被困群眾。十九名大隊官兵用手抬肩扛的方式,將皮划艇、發動機等救援器材運往事發地點。

村民反映,苑坑鄉較偏遠的一個村莊內,橋樑被洪水淹沒,一名民眾被困,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消防官兵們經過一個多小時艱難的行進,終於抵達目的地。經現場觀察,被洪水淹沒的橋樑長度大約一百米,因水位上漲,使得兩岸距離加寬,約一百五十米左右。此時洪流距離被困所在的房屋最高點已不足一米,如果不實施救援被困人員很容易被上漲的洪水沖走。消防官兵迅速行動,將安全繩綁在腰間,一步一步的在被洪水漫過的橋樑上摸索前進,一百五十米的距離用時十五分鐘終於走到了橋的對岸,給被困群眾套上救生圈、綁上安全繩順著安全繩慢慢前進,最終將被困民眾救出。

新余消防官兵冒著大雨、與洪水搏鬥,舍生忘死,連續戰鬥了八個小時,徒步行走四十多公里,先後成功搶救被困民眾十七人,疏散兩百餘人。此次搶險救援行動,取得了全面成功,保證了部隊在關鍵時刻沖得上、打得贏,充分發揮了消防官兵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作風。

六月以來,由於連續降特大暴雨,為以防造成房屋被淹、群眾遇險等突發災害事故發生,新余市消防支隊統一部署,提前製定方案、組織專門力量,準備好搶險救災器材,確保車輛、通信設備性能良好,加強對重點要害部位的安全保衛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新余市消防支隊全體官兵將繼續保持警惕,履行好執勤戰備職責,以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做好抗洪搶險工作。

Top

 

雨季到 泰防洪計畫出爐

摘錄自2012年6月11日中央社報導

泰國進入雨季,南部已有部分省份發生水災,總理盈拉(YingluckShinawatra)11日表示,國家水資源與水災政策委員會已完成防洪計畫,將送到內閣審議。

盈拉將展開全泰8省水災防治勘查行程,她表示擔心防災工程未能在規劃的時程中完成。

泰國去年10月發生70年最大水患,曼谷市區雖然逃過淹水,但曼谷仍有多個地區遭受水災,曼谷北邊帕素薩尼省(Pathumthani)、大城(Ayutthaya)等工業區都無法倖免。

「泰國新聞社」(Thai News Agency)報導指出,盈拉今天起到14日訪察全泰8省,她向當地媒體表示,水庫洩洪與運河水的管理重點在防範水溢流,排水委員會負責調查並收集資訊、衛星雲圖等,再做出模型。

去年淹水嚴重的暖武里省(Nonthaburi)居民抗議水災賠償太晚且不足,盈拉表示,已責成相關單位調查此事,若有不公平、不透明之處,會依照個案解決。

盈拉訪視帕素薩尼省、大城省的工業園區,了解水災重建情況。

根據報導,去年受災的工業園區包括高科技(Hi-Tech)、班帕營(Bang Pa-in)、Navanakhon、Rojana等已進行防災堤防工程,還未開始進行的工業區,盈拉已要求軍方工程師協助。

但大城的Factory Land工業園區還找不到適合的地區作堤防施工。

工業部長蓬沙瓦(Pongsawat Svasti)表示,內閣已同意撥出一筆預算為工業區興建堤防,他並強調,企業沒有因為水災而將生產基地移出泰國。

Top

 

台灣水鹿過多需抑制? 學者:言之過早

解讀台灣水鹿與森林的愛恨情仇

本報2012年6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水鹿。(圖片來源:林務局)先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水鹿數量增加,而衝擊高海拔植被,特別是台灣鐵杉、冷杉、二葉松,樹皮受水鹿啃食,部分區域出現植被無法成長的現象,恐怕造成森林生態系退縮。

恰好,最近也有美國研究團隊指出,北半球國家因為食肉動物減少,無法抑制草食性動物,導致麋鹿、鹿及其他大型草食動物的族群量遠超過「歷史紀錄」,族群量的增加造成樹苗的生長壓力、且降低生物多樣性,可能會導致了森林固碳作用降低,及影響氣候變遷。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要人為介入,抑制水鹿族群的說法,但記者採訪各領域生態研究者,發現情況並不單純,現在談人為介入言之過早。

台灣水鹿  影響森林生態系的影響已顯著

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成員林宗以是台灣知名的水鹿研究者,他說,水鹿在高海拔的族群數量與啃食樹皮的狀況超乎想像,牠們啃食樹皮的樹種已達150種,包括殼斗科樹木,以及新生的冷杉、鐵杉幼苗,在這些區域很難找到1公尺以下新生的小苗。在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的中央山脈山區,影響範圍已經到達中海拔,相當多自然更新成長及造林的紅檜被環狀剝皮啃死。

林宗以以兩種以上的方式估算,都顯示水鹿的族群數量顯著影響這些演替後期樹種。而目前僅能針對「樹木」來進行調查,對稀有草本的影響尚需進一步調查,而地棲鳥類、地棲小獸類及兩生類也需相關的調查。

研究速度恐不及因應

鐵杉林緣幼樹死亡現象與水鹿。(攝影:林宗以)林宗以表示,要不要人為控制須由兩個方向去著眼,最重要的是是否已經達到足以影響生態系功能及降低生物多樣性的地步,而這需要整合性研究,但以整個北半球鹿科動物目前的狀況及其造成的問題來看,情況可能並不樂觀。

「國內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最大的問題在基本資料收集不足,林務局及國家公園願意投入的資源都不夠,在這樣的狀況下,等瞭解與證實事件的嚴重性時,往往是來不及因應的。」對於研究的速度來不來得及反應牠們的影響,林宗以並不樂觀。

誰的森林生態系?

但是,水鹿與森林共同演化的過程,到底發展了哪些默契,並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論證,台灣即使早期島上滿是鹿科動物,仍留下這片原始森林。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楊國禎即站在植被研究立場指出,水鹿早期就生活在森林中,是因為狩獵被人類趕出去,現在因為保育觀念抬頭,水鹿族群逐漸恢復,人類需重新適應有水鹿的森林。

楊國禎舉台灣2500-3100公尺的高山森林,常見兩種型態的森林,鐵杉林以及二葉松林,從1960年代的調查報告都說台灣的二葉松林沒有鐵杉,直到這幾年調查才知道兩者原本是混生的,只是水鹿會啃咬鐵杉幼株,長久以來都是如此,以至於讓人誤以為二葉松林不會出現鐵松。「這是台灣森林的事實,沒有好壞對錯」楊國禎說,只是人類加入自己的生態利益產生價值判斷,才會認為是問題、須解決。

北半球大型草食動物族群數或許受肉食性動物,例如狼群的抑制,但台灣並沒有可抑制水鹿的肉食動物。

水鹿族群消長  來自與環境的互動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過去台灣最大型的肉食型動物是雲豹,而且可能消失100年了,如果雲豹能抑制草食性動物族群,不會在消失數十年之後,水鹿的族群數才增加。

雲豹是森林系動物,分布侷限、狹小,位於低海拔,而水鹿則生活在森林加草原生態系動物,全島都有,分布普遍,甚至可生活在高海拔;他懷疑在棲地重疊性不高下,雲豹能抑制水鹿的族群量。

那麼狩獵能嗎?裴家騏說,過去十幾年因為獵人老化,新的獵人不多,山產店的經營也毫無利潤可言,再加上繁殖個體的出現或以家豬替代山豬魚目混珠行為,種種因素下,狩獵的情形減少很多。獵人的老化以及道路崩坍後幾個生態系比較敏感之處,未積極修路,特別是八八風災後,大面積的崩塌毀損,使得人為干擾減少,野生動物的族群量都明顯增加。

台灣島上大量獵捕的歷史並不多,從1、2萬年有人類開始,就有狩獵,但人口太少,即使天天吃肉也不會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台灣出現過兩次大狩獵時期,一次是發生在荷蘭來台期間,為了鹿皮,對台灣野生動物有組織有規模的獵捕,造成原生梅花鹿族群崩解,至今仍無法復原。另一次是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民眾有能力消費,將矛頭對準野生動物,但都未見水鹿族群的消失。

由此可見,台灣水鹿面對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狩獵以及肉食動物,反倒是人類大規模的環境開發影響較大。

裴家騏認為,水鹿族群抑制是自然演替的現象,是來自和環境互動的結果,當族群增加抑制了草生植物,造成食草減少,水鹿族群數隨之下降;而水鹿減少,草生植物又回復,又會讓水鹿族群增加。這樣的循環,是水鹿與環境間協調的結果,不是由肉食動物或人類扮演抑制者的角色。

鎖定特定植物保護

若先不考慮草食動物會不會抑制牠下一級生物的族群,即使台灣水鹿可能回復到100年前的族群數,但台灣的環境已非100年前的條件了。水鹿會造成某些植物減少,而這些植物在400年前族群數可能是足夠的,但至今可能因種種因素減少了甚至瀕危,面對這樣的處境,裴家騏認為可優先針對瀕危植物進行保護,限制水鹿活動範圍。

裴家騏建議選擇幾個保護區選擇完全的放任,有些地方則須保護特別的植物。「保護的標的應先釐清,而降低草食動物數量也不見得會增加植物數量。」

北半球經驗不必然適用

水鹿的族群數正在恢復中,至於是否如北半球鹿科動物族群量遠超過「歷史紀錄」,在缺乏基礎調查前,恐怕沒有任何學者能夠回答「是」。

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金恆鑣表示,北半球研究結果與生態系管理經驗可當台灣治理參考,但應該謹慎,畢竟台灣的生態與文化都不盡然相同。科學資訊來自研究成果(長期研究的監測、紀錄、分析、結果、結論)才能應用於生態系管理。

目前台灣沒有研究報導指出「鹿吃草過量」造成的森林生態系之破壞。鹿是食「草」動物,不是食「森林植物」的動物,森林只是鹿在不吃草時的庇護處,所以鹿的數量不會直接破壞森林生態系。

台灣缺乏水鹿族群動態變動與生活史,連一隻鹿吃多少草,什麼資料都沒有;全球生態系皆面臨各種人類造成的壓力,例如,森林地景的破碎化、外來入侵種、全球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台灣也不例外,相較之下,更應解決人的問題。

對於森林生態系的基礎研究,金恆鑣建議成立永久性的「生態學研究機構」,政府必須投入研究經費、提供設備與培養人才。

特定區域性現象談人為介入言之過早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表示,目前觀察到水鹿的現象都是區域性、特定地點,對生態系是否影響很大、需解決的問題都不清楚,提人為介入言之過早。倒是水鹿逐漸往低海拔擴張,與人類活動重疊,因為缺乏鹽分,遇到廚餘就會翻食,反倒應先處理人類在野外活動的行為。

Top

 

雨中撒網 阿美族捕魚祭 祈求漁獲豐

摘錄自2012年6月11日自由時報報導

花蓮市公所、吉安鄉公所10日舉辦一年一度捕魚祭活動,儘管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阿美族人們仍冒雨搜索捕魚點,撒下漁網,盼祖靈保佑族人平安,漁獲豐富。

捕魚祭又稱「海祭」,每年糯米稻、小米(栗)收穫季節來臨,花蓮地區的南勢阿美族人就會舉辦捕魚祭,祈求接下來的歲時祭儀,族人們能平安並有豐碩的漁獲佳績。

花蓮市公所昨天在國福大橋下舉行「原住民捕魚節暨海祭活動」,一開始先由十多位部落頭目們進行出發祭、海神祭及捕魚祭等儀式,各部落男性族人隨即到溪畔,找尋最理想的捕魚點撒下漁網,儘管天公不作美,每當收網發現漁獲時,一旁族人們也報以滿堂喝采相挺,另活動中也安排陸上撒網競賽、兒童抓泥鰍、蛙人曼波、婦女頂上功夫等競賽遊戲,讓民眾體驗不一樣的原民文化。

花蓮市長田智宣說,希望藉由傳統祭典的舉辦,將傳統文化深耕各部落,讓年輕一輩的族人能認識自己族群的歷史文化,進而增進部落團結,尤其今年的漁獲較往年成長,也象徵越來越多人重視生態保育的成果。

吉安鄉公所則集結鄉內20個部落,在花蓮溪出海口的海祭場共同辦理「原住民捕魚節海洋祭典暨文化藝術教育活動」,現場除了傳統撒網捕魚、竹筏比賽,今年特別增加木雕漂流木展演及教學、傳統漁具、海洋食物資源庫環境教育與展示等靜態項目,感受原民生活技藝。

吉安鄉長黃馨說,隨著環境變遷,早年原住民在河川、溪流捕魚的景象已不復見,包括魚簍、漁網等傳統編製技藝,也嚴重流失,盼藉此喚起族人對傳統文化的省思。

Top

 

教室有部落東華小米園舉行射耳祭

摘錄自2012年6月11日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報導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一群學生自動發起種小米計畫,向校方申請了一塊大約100坪的土地從去年初播種,學生們在校園裡當起農夫,而這些其實都是在實踐布農族文化,今天他們也邀請部落耆老到校園裡進行射耳祭傳統儀式,從祭槍祈福到唱名領豬肉,都像在部落舉行一樣的真實。

這項東華小米園計畫的發起人還是一位學生,就讀於研究所的胡克緯同學,他說布農族的生活和小米分不開關係,但是年輕人根本沒機會種植小米,於是他動起腦筋向學校申請土地,種植小米,同時,也和部落耆老請教歲時祭儀,獲得不少在課本外的知識。

同學們跟著小米田的成長,舉辦過播種與除草祭,在布農族七大歲時祭典當中的射耳祭最為盛大的祭典,今天則是由部落耆老余重男帶著族人親自到校園傳授射耳祭典儀,從祭槍祈福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活動。

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與學校師長們也都前來參與祭典的進行,吳茂昆表示文化傳承是永續的概念,特別重要的是由學生自動發起,很了不起,原民院老師葉秀燕則說部落耆老口傳文化,學生也用族語來溝通,

整個文化的繼承就從部落到校園,再由校園推廣到大眾,這是小米園計畫很重要的意義。

一年級學生古晨欣這次也參與種小米,他說國小的時候還有到部落去看阿嬤們怎麼種,但是後來就完全沒有接觸了,沒想到可以在大學的校園裡種小米,對他來說是很特殊的經驗,也經由種小米的連結,讓他與部落文化可以說是緊密結合,胡克緯補充說這是一個三年的計畫,他坦言大家第一次種小米,並沒有豐碩成果,還有繼續改進的空間,也讓他們帶著更多的期待繼續走下去,他們也把大家參與歲時祭儀的照片設計成明信片以及設計東華小米園t恤,以義賣的方式爭取更多的經費幫助計畫能圓滿完成。

Top

 

論壇∣女兒教我的「教育」

作者:陳智華

日前參加了森祐理演唱會的活動,難得一見的是,講堂裡來了好幾位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坐我旁邊的同事,今天真是把我嚇到了,聽森祐里小姐唱歌時,她竟哭了起來;往後面、旁邊望去,還真不少人哭泣,後面也不時傳來泣泣啜啜的聲音。其實我也感動了,雖然來了一位東海大學的教授作即席翻譯,但就算不聽翻譯,光聽她說話、唱歌,就會深受感動。

森祐理,一位來自大阪的日本女歌手,弟弟死於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當時他正就讀神戶大學4年級。因著弟弟的事件,讓她心裡破了一個大洞,也因著這個破洞,讓她能從這個破洞看到別人的傷痛。

我一直在想,她到底和以往的其他演唱詩歌的人有何不同,能讓這麼多人深受感動?是日本人的關係嗎?是她特別漂亮嗎?還是因為她穿著精緻的禮服?突然想到有一次在朋友家看NHK節目,裡頭有個小女生,父母親及姊姊皆喪生於去年的311災難中,災後她和祖父母住,記者問她長大後的願望是什麼,她說「要當一個親切的人」。

就是這句話!我告訴同事,差別在於「人文涵養的培育不同」。在醫院我常問小朋友,長大的願望是什麼?很多小朋友都愣了很久,然後回答「不知道耶」、「都可以啊」,不然就是醫生、老師、警察、工程師......,這些答案不都和我們小時候課本裡面讀得一模一樣嗎?職業類別的思考。

What's wrong?不是地球生病,而是人生病了!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一直灌輸她,地球、自然、環境、動物、人類等等都是息息相關的。在醫院總會和同事聊聊媽媽經,別人總會問對小孩的期待是什麼,我都是一樣的答案,「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共存」。

311小朋友參與反核活動,陳瑋駿攝。3月11日帶女兒北上參加反核遊行,行前友人幫女兒開了個小型說明會,解釋為何要廢核,以及核廢料處理不當造成的影響等等。遊行回來後女兒跟我說,她要將照片帶去給老師,老師會做分享(女兒班上很多同學出去玩拍的照片,會帶去學校給老師,老師會請小朋友做分享)。她說她要告訴小朋友,不可以把不要的垃圾放別人家,核廢料有毒,蘭嶼的小朋友得癌症,癌症就是會死掉的病。

這幾天女兒跟我反應說老師還沒分享她的照片。其實我心裡早有譜,竹竹念的是公幼,學校老師對於這些照片應該會有所顧忌。今早我打電話詢問有關照片的事,老師問我帶這些照片是媽媽妳有特別的意義嗎?是妳的意見嗎?我回答老師說是女兒的意見,因為她很期待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分享。老師很公式化的回應我,分享要和上課主題相關,會另外再找適當時機......。環保不就是生活教育的一部份嗎?為什麼要有意識形態呢?

中華民國的學校教育,就是把人教呆為目的!

女兒這學期有一節教學大綱是與原住民相關的課程,帶回來的學習單是要畫阿美族的七彩布衣、達悟族的拼板舟、紋面等等,感謝電腦,讓我們母女倆輕輕鬆鬆的找到相關資訊。隔天,女兒語出驚人的說了一句「阿美族的人是壞人」,我立刻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他們都欺負小動物。」我再追問:「妳聽誰說的?為什麼?」她回說:「老師啊,老師說阿美族都吃猴子,吃猴子的頭,欺負小動物......」我立刻回女兒:「媽媽知道的是,中國人會吃猴腦、熊的手掌......,沒聽過阿美族吃猴子的頭,阿美族的人不會吃猴腦。」看!我女兒的腦袋被灌了什麼啊?

教育,在台灣誰有資格談教育?魚、肉、蛋、奶......每一樣都碰不得,玩具摸不得,基本的食衣住行都搞不定了,哪能奢求談教育。「教育」二字, 在台灣等同於「基測」、「12年國教」。

當女兒問我,什麼是原住民?當女兒問我,北極熊為什麼會死光光?當女兒問我,阿翔的爸爸為什麼要去保護淡水的樹木?當女兒跟我說,電梯不可以按太久會浪費電!當女兒跟我說,她要去北極救北極熊!當女兒跟我說,企鵝快沒有魚吃了。當女兒跟我說,地球只有一個......。我好驕傲!這就是「教育」!

※台文版Cha-bó͘-kiáⁿ教--góa ê「教育」刊登於《TGB通訊》第151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