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04







近期活動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守護環境系列講座] 走,一起去體檢珊瑚礁
熱湯計劃 - 流浪動物關懷音樂會
7/7(六) 2012第17屆美濃黃蝶祭賞蝶活動
「低碳節能志工培訓工作坊」(7/12截止)
廢核,沒有捷徑!《學以所用,遍地發聲─2012廢核巡迴種籽講師培訓招募》
反美麗灣!徵求「資訊志工」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黃土在亞馬遜雨林飛揚 停工!快停工!美山水壩!

美山水壩工地現場

佔領第11天,30名Parakana族勇士走了一天的水路抵達現場,到此為止,總共17個部落涵蓋6個族,都響應了佔領行動。訴求仍然不變:立即停止施工,等到政府和北方能源拿出具體且不會跳票的衝擊減輕承諾,並獲得族人認可再說。

其實美山水壩興建計畫只是巴西政府打算充分利用星谷河水力發電的其中一個,因此,分散在星谷河流域30個部落將近20000個原住民都非常關心,部分部落已非常積極參與直接受衝擊的希克林族、祖魯拿族、阿拉拉族的抗爭,並輪流派人來佔領行動現場支援。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停建巴南水壩,拯救砂撈越雨林和河流!

佔領美山水壩第9天直擊 這裡沒有水的聲音

Rio+20期間 巴西美山水壩仍強硬施工

印度建壩爭端:聾子的對話

【蟲蟲的祕密】自然系「麻豆」—螳螂

作者:李鍾旻;攝影:王嘉靖、李鍾旻

倒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看似不好惹的鐮刀手,這肯定是大多數人對螳螂的印象。螳螂天生肉食性,常埋伏在植物叢間,每當鎖定獵物,便會迅速的伸出那對特化的鐮刀狀前足,捕捉目標。

舉著前足,再加上站立的姿態、能夠靈活轉動的頭,以外型而言,在節肢動物中,似乎沒有比螳螂更加「擬人化」的生物了。看看那張三角臉,端詳起照片中的牠,無論是從各種角度拍攝,螳螂的「眼珠」似乎總是對著相機鏡頭,彷彿天生的模特兒。莫非牠懂得拍照時要注視鏡頭?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發起「讓我們一起旅行」活動,鼓勵旅行者們透過與朋友共同乘車或搭乘大眾交通等,來減少汽車的碳排放量。而日本地鐵車廂不開燈?原來是為了節能省電,福島核災使得大部分的核電廠處停工狀態,政府展開節能運動。而核災的影響甚大,福島兒童尿液中含銫元素,說明福島兒童已經受到輻射侵害。

台東杉原海域遊客帶土司來餵魚,餵過頭反成了土司海,間接成為破壞海洋生態的兇手。為保育魚種,澎湖南方四島將要禁止捕魚,並發展成國內重要「魚類種原保育庫」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請給澎湖海洋一個可行的保護區

作者:海洋公民基金會籌備處、澎湖共生藻協會、澎湖鳥會、澎湖環境保護協會、澎湖自然學友學會、台灣溼地聯盟澎湖分會

澎湖有諸多依不同法源基礎所設定的保護區,包括玄武岩保護區、漁業資源保護區、禁漁區等,並有不同的保育法規的設計。但一直以來保護區的功能不彰,缺乏一個有效管理,並發揮作用的保護區;海域保育工作的推動對於海域生態的維持,也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究其原因,包括了:一、法令規章的設計太多妥協,未依生物或生態研究結果訂定。二、面對廣袤的海域,執法能量不足。三、地方首長過多選舉考量,缺乏推動保育政策的決心。四、保護區的劃設未充分與關係人進行充分的溝通、未導入社區參與。

欣聞澎湖縣政府打算在南方四島劃設禁漁區,並嚴格規範漁業行為,此乃符合國際海洋保育的做法,我們樂觀其成。南方四島由於距離馬公與台灣均有一段距離,住民較少,漁業壓力也相對較低,也因其擁有澎湖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資源,適合劃設為禁漁區。為了讓禁漁區得以真正落實,我們有以下建議:

精采內文

 

黃土在亞馬遜雨林飛揚 停工!快停工!美山水壩!

本報2012年7月4日巴西阿爾塔米拉訊,莫聞報導

原住民佔領美山水壩工地現場,記者和幾位來自聖保羅的電視台同業和幾位原住民,往圍偃的另一頭走去,巴西電視台記者想要尋找比較有說服力的畫面取景,邊走邊訪,大約走有兩三百公尺後,從佔領根據地一位女性Tatiana邊喊叫邊跑來,「快,快去另一邊,那邊在施工!」

眾人遠遠望見已有兩車原住民開車過去和工人叫陣,請他們停工,等我們汗流浹背跑到時,畫面已經結束,只得搭便車回到紮營地。希克林族領袖Mukuka趕緊拿起充電中的手機,和城鎮中的運動夥伴通報,要求把現場情況反映給開發公司,指責公司沒有落實承諾。

因為就在幾天前的28日,國營電力公司「北方能源」(Norte Energia)總裁Carlos Nascimento親自到阿爾塔米拉這個偏遠小鎮,打開公司會議室大門與原住民代表進行長達3小時的會談,Carlos Nascimento最後答應現場的施工行為暫停,而原住民可以繼續留在工地,不會加以驅趕。

談到這場會議,不得不提兩周前一場更憤怒也更激烈的抵抗,在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Rio+20開會之前一周,有80多名原住民與反水庫人士衝進承包商在現場的辦公室,搗壞一切設備,包括桌椅、電腦等。

因此,28日的會談,是第一次能源公司和在地原住民的諮詢會,許多原住民談到了許多能源公司在環評階段答應的補償和衝擊減輕措施都沒有做,也憤怒地表達他們沒有受到尊重。會談並沒有實質的進展,總裁僅承諾會把眾人的意見帶回去研議,過一周後會再回來回覆。不過至少在當時,Carlos Nascimento已承諾暫停施工。

攝影:Atossa Soltani / Amazon Watch其實美山水壩興建計畫只是巴西政府打算充分利用星谷河水力發電的其中一個,因此,分散在星谷河流域30個部落將近20000個原住民都非常關心,部分部落已非常積極參與直接受衝擊的希克林族、祖魯拿族、阿拉拉族的抗爭,並輪流派人來佔領行動現場支援。

佔領第11天,30名Parakana族勇士走了一天的水路抵達現場,到此為止,總共17個部落涵蓋6個族,都響應了佔領行動。訴求仍然不變:立即停止施工,等到政府和北方能源拿出具體且不會跳票的衝擊減輕承諾,並獲得族人認可再說。

星谷河空拍(ISA提供)

希克林長老Karangre悲傷的說:「我們感到非常難過,河流已經死了,烏龜、蛇、魚類…都不見了。」

Top

 

【蟲蟲的祕密】自然系「麻豆」——螳螂

作者:李鍾旻;攝影:王嘉靖、李鍾旻

倒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看似不好惹的鐮刀手,這肯定是大多數人對螳螂的印象。螳螂天生肉食性,常埋伏在植物叢間,每當鎖定獵物,便會迅速的伸出那對特化的鐮刀狀前足,捕捉目標。

舉著前足,再加上站立的姿態、能夠靈活轉動的頭,以外型而言,在節肢動物中,似乎沒有比螳螂更加「擬人化」的生物了。看看那張三角臉,端詳起照片中的牠,無論是從各種角度拍攝,螳螂的「眼珠」似乎總是對著相機鏡頭,彷彿天生的模特兒。莫非牠懂得拍照時要注視鏡頭?

圖一:前看、側看、俯看,怎麼「眼珠」老是對著鏡頭?圖中為寬腹螳螂若蟲。攝影:李鍾旻

你在看我嗎?

螳螂的一對複眼,是由無數六角形的小眼所組成。複眼中的黑點,往往看似對著眼前的你,貌似人類的瞳孔一般,讓人誤以為牠正轉動著眼珠,你走到哪就牠就瞪到哪。其實,我們看到的黑點,是自己視線方向中,那些小眼底部之細胞內的黑色色素。由於有上萬個小眼,於是無論從哪個方向瞧,都看得到特定區域的色素,也就形成「對方」似乎都正好也都盯著自己的目光、朝自己看的錯覺。

這種現象在螳螂、一些甲殼類中特別明顯。確實,螳螂有著廣闊的視野範圍;然而螳螂的頭部雖可大幅度旋轉,但眼睛的構造是不能轉動的。此外,螳螂的複眼在光線較暗時,會轉變為深色,彷彿戴起墨鏡般。這是由於色素集中到眼的最外層,這樣的現象有利於一些夜行性昆蟲在黑暗中的視力。

發現,鐮刀手「愛德螂」

螳螂在分類上屬螳螂目,全世界的種類有兩千種以上,已知台灣所產約有二十餘種。牠們一般身形細長,略呈扁平,前足用於捕食,中、後足則用於步行。前翅外觀為革質,後翅收疊其下,展開時呈扇狀。

螳螂為典型的肉食性昆蟲,平時移動緩慢,主要以活的昆蟲為食,若蟲及成蟲均能夠捕食蛾類、蝗蟲……等昆蟲。許多種類往往停棲於植物上,在一些公園、校園、近郊樹叢間都有可能見到牠們的身影。螳螂為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若蟲的外表近似成蟲,但不具發育完整的翅。在多次蛻皮後,翅膀始發育完整並達性成熟,成為成蟲。

圖二:台灣花螳螂(綠色型)。(王嘉靖攝影)
圖三:進食中的寬腹螳螂。(王嘉靖攝影)

致命的吸引力

螳螂最廣為人知的一項行為,就是雄螳螂冒著生命危險的交尾。螳螂的雌蟲通常體型比雄蟲稍大,腹部也較為粗大。交尾時,雌蟲常將雄蟲給吃掉,或是將頭給咬掉;有時甚至在交尾前,雄蟲便被對方當成獵物捕食。雖然這樣的情況並非總是發生,若運氣好,雄螳螂仍可在交尾後成功撤離。

雄蟲被吃掉的情況,通常發生在空間狹小或食物有限時。不過犧牲性命的代價,則是補充了雌蟲繁殖後代所需的能量營養。由於螳螂生性兇猛,專門捕食會動的生物,除了交尾以外的情況,同類間自相殘殺也可能發生。

圖四:台灣姬螳螂的雄蟲爬到雌蟲身上,準備進行交尾。(王嘉靖攝影)

交尾後若干日,雌蟲便將進行產卵。螳螂雌蟲會分泌一層泡沫狀物質,接觸空氣後硬化成為保護卵粒的卵囊。螳螂的卵囊又稱為「螵蛸」,通常黏附在植物枝條上,一般而言,其內含有約數十至上百粒的卵,能孵出許多小螳螂。

無論是行為或獨特的生活方式,從螳螂的身上,我們總是能看見許多令人驚嘆的本能。

【蟲蟲們的秘密花園】

※ 專題介紹:自然生態有時像是人生,看似尋常,但仔細觀察、探究,卻都能發現其中的驚喜和隱藏的意義,而這些驚喜和意義往往是組成生命的要素,值得我們推敲、了解,本週起生物簡介專欄將為讀者一一揭露昆蟲們的小秘密。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讓我們一起旅行

2012年7月4日台北訊,林子晴整理報導

讓我們一起去旅行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提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連同全歐洲超過20家火車、地鐵、公車,發起了一項新的活動,促進通勤者選擇永續的交通方式。

「讓我們一起旅行」活動於巴西里約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發布,鼓勵旅行者們透過與朋友共同乘車或搭乘大眾交通等來減少汽車的碳排放量。

通過共乘,歐洲人2008年至2011年節省了超過63萬噸的碳排放,3.24億升汽油和9.45億美元。在2009年,鐵路行業碳排放佔運輸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1.8%,相當於歐盟27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0.6%。

以極趣味性的方式展示永續交通是如何支持節能減碳的綠色經濟(聯合國環境 規劃署 提供)「讓我們一起旅行」活動將會利用網路,以極趣味性的方式展示永續交通是如何支持節能減碳的綠色經濟。Facebook用戶和其他社群網絡用戶可以點擊www.greenup-unep.org/traveltogether/ ,選擇一個動物頭像並登上虛擬的綠色交通工具,支持「讓我們一起旅行」的活動。

按照目前的趨勢,全球汽車交通量將在2005年至2025年增加60%,在歐盟國家之中由塞車、污染和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可達6300億美元。邁向綠色的社會並不只關心環境,更是經濟、社會提升的一種方式。如果大眾交通使用量增加,那麼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將只會小幅增加,到2025年節省相當於1.7億噸汽油和5.5億噸二氧化碳。

運輸公司和協會一起在網站和網路平台上宣傳「讓我們一起旅行」的議題,鼓勵更多網友和他們的朋友一起參與。如果網友說服朋友一同加入活動,則有機會贏得一些歐洲國家的車票,如火車、地鐵、公車等。

Top

 

日本節電 地鐵車廂不開燈

摘錄自2012年7月3日蘋果日報報導

日本雖然在前晚重新啟動大飯核電廠,但仍有49座核電廠反應爐處於停工狀態,根本無法彌補過去核電供應全國1/3的用電量,面對炎夏用電需求高峰,全日本除沖繩外都有跳電的危險,東京當局展開節電運動,呼籲民眾共體時艱。

日本政府訂下目標,希望從7月2日起到9月7日止的用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5%到15%不等,其中以關西地區節電目標15%最高,人口稠密的東京則未設定節電目標。氣溫較低的北海道也將於23日加入節電運動。未達節電目標的用戶並不會被罰錢,但政府警告,若用電量達到發電量的99%,將實施分區輪流停電。

關西電力公司如臨大敵,除在總公司外牆掛出斗大的節電海報,昨並由副社長香川次朗帶頭在大阪車站前發送傳單和消暑的扇子,呼籲民眾配合節電。

大阪地鐵則關閉部分車廂照明,車廂和車站內的冷氣也上調1度,下午離峰時間則關閉部分車票販賣機和電扶梯。

有主婦表示,將配合政府節電政策,一次煮一大鍋飯冷凍起來,再分批解凍食用。至於滿街可見的販賣機,則由飲料大廠可口可樂開發出超省電販賣機,裡頭鋪滿隔熱墊,在晚上冷卻飲料後,可保冷足足16小時。

Top

 

日震輻射影響 福島兒童尿液含銫

摘錄自2012年7月3日自由時報報導

根據日媒報導,日本福島縣民間組織6月30日發表一份檢測福島兒童尿液輻射量報告,結果顯示,接受檢測的141名6歲至16歲兒童尿液全部檢測出銫元素(Caesium),這說明福島兒童已經受到輻射侵害。而福島核電站在2011年大地震和海嘯中受損,至今依然在洩漏放射性物質。

總部位於日本橫濱(Yokohama)的同位素研究所針對2022名兒童的尿液進行檢測,結果有3份尿液樣本的放射性銫含量超過每公斤10貝克勒爾(Bq),138份樣本中的放射性銫含量小于或等於10貝克勒爾(Bq)。

該組織代表中手聖一說,通常兒童尿液不會含銫元素,這次的檢測結果說明,福島兒童已經受到輻射侵害。

銫元素是輻射中最受關注的危害健康元素,其中以銫134和銫137危害最重,通常是透過飲用水、牛奶或乳製品等進入人體,銫會破壞骨頭和肌肉組織,雖然有藥物可以解除色停留體內,但是劑量過高者,罹患骨癌等風險大幅升高。

Top

 

餵魚「餵」過頭! 杉原海域成「土司海」

摘錄自2012年7月3日TVBS報導

台東東海岸的杉原漁業資源保護區,護魚有成,因此,許多遊客都會帶著土司麵包來餵魚,但或許是遊客餵得太兇,海中的野生魚根本吃不下,大大小小的碎麵包,變成了土司海,民眾享受餵魚之樂的同時,間接成為破壞海洋生態的兇手。

海浪拍打到岸上,帶來的不只泥沙、石頭,還混著一些「白色物體」,乍看還以為是衛生紙,但手一摸才知道是泡水的白土司。

人手一袋土司,踏水餵魚好快樂,只是魚沒吃完的土司塊,在水面上載浮載沉,整個海岸變成「土司海」,但這個地方竟是衫原護魚保護區。

拿土司餵魚,好像沒有什麼不可以,但事實上,食物裡的油脂可是生態殺手,尤其一旁告示,還要大家別餵土司、麵包,甚至就是便當、比薩,都榜上有名。台東漁業資源保育管委會志工陳玉霖:「比如說炸雞、比薩,還有沒有吃完的便當,全部都拿來這裡餵魚。」

志工不停巡邏規勸,畢竟杉原海域屬於護魚區,禁止海釣、撈魚,因為裡頭富有野生烏魚、虱目魚及豆仔魚,雖然沒禁止餵食,但餵魚享天倫樂的同時,生態保育也得多留意。

Top

 

魚種保育庫 澎湖南方四島禁漁

摘錄自2012年7月4日聯合報報導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規畫將澎湖群島南方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及附近海域成立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澎湖縣政府擬依法劃設「核心禁漁區」及「底刺網禁漁區」,並發展成國內重要「魚類種原保育庫」。

不過,漁民擔心未來漁業活動受限,有質疑聲浪,澎湖縣政府5日召開「澎湖南方四島劃設禁漁區」說明會,邀居民面對面溝通。

依據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等專家學者研究調查指出,2008年春節期間澎湖發生百年寒害,海域等深線20米以內的珊瑚礁損失慘重,區域內的魚類、甲殼類、無脊椎動物、二枚貝等都有程度不一的損傷,只有南方四島以南受輕微傷害。

由於寒害重演機率高,專家建議在澎湖南海設立保護區,作為周邊海域種原庫。縣府計畫把南方四島周邊海域納入管理,發展為國內重要「魚類種原保育庫」,另將包括南鐵砧周邊約69公頃海域設為「核心禁漁區」,不得以任何方式採捕水產動植物;南方四島周邊海域設為「底刺網禁漁區」。

農漁局強調,底刺網貼著海底作業,起網時容易纏繞珊瑚礁,但在「底刺網禁漁區」範圍內,漁民可採捕土魠、白腹魚等季節性洄游性魚類,包括浮刺網、船釣、磯釣及潮間帶撿拾螺貝、採紫菜、海菜等漁業行為,將來海洋國家公園成立後,不影響漁民權益。

Top

 

論壇∣請給澎湖海洋一個可行的保護區

作者:海洋公民基金會籌備處、澎湖共生藻協會、澎湖鳥會、澎湖環境保護協會、澎湖自然學友學會、台灣溼地聯盟澎湖分會

澎湖的東吉嶼(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全世界的海洋都面臨到極大的威脅,問題包括過度捕撈、洋流和溫度的改變、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死亡區域、污染與塑膠垃圾、噪音與疾病等。這些問題是因為人類社會以現行模式長期發展後,累積造成的結果。而海洋一體,沒有任何一處海洋可以倖免。尤其對澎湖這樣一個長期以海洋資源為生的島嶼,海洋的危機更是攸關澎湖的永續發展。

根據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目前最有效維護海洋生態的方法,就是設立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而且面積要愈大愈好。聯合國的目標認為至少10%的海洋必需被嚴格的保護,才有助海洋生態功能的恢復。海洋保護區主要是透過自然系統本身的功能進行調整與修護,而其產生的效果將可透過外溢效果,來滿足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需求。

西吉。照片提供: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澎湖有諸多依不同法源基礎所設定的保護區,包括玄武岩保護區、漁業資源保護區、禁漁區等,並有不同的保育法規的設計。但一直以來保護區的功能不彰,缺乏一個有效管理,並發揮作用的保護區;海域保育工作的推動對於海域生態的維持,也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究其原因,包括了:一、法令規章的設計太多妥協,未依生物或生態研究結果訂定。二、面對廣袤的海域,執法能量不足。三、地方首長過多選舉考量,缺乏推動保育政策的決心。四、保護區的劃設未充分與關係人進行充分的溝通、未導入社區參與。

欣聞澎湖縣政府打算在南方四島劃設禁漁區,並嚴格規範漁業行為,此乃符合國際海洋保育的做法,我們樂觀其成。南方四島由於距離馬公與台灣均有一段距離,住民較少,漁業壓力也相對較低,也因其擁有澎湖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資源,適合劃設為禁漁區。為了讓禁漁區得以真正落實,我們有以下建議:

1、 當地社區的參與,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均為保護區劃設能否成功的主要關鍵因素,尤其當地居民少,充分的溝通將更顯重要。政府要有更公開透明的決策態度以及積極而多元的溝通手法,在地方形成共識,善用當地居民的力量,對於禁漁區的推動,有極正面的助益。

2、 過去在本島所設定的保護區或推動的保育法規,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的執法人員,無法有效的嚇阻從事違法漁業的行為,導致法令鬆馳不彰。而南方四島的禁漁區,未來的執法任務更是一大挑戰,縣府在規劃禁漁區,亦應同時考量要如何提昇現有的人力與資源量。

海洋衰敗的速度很快,科學家推估如果現在的趨勢不變,那在2048海中將無魚可捕,證諸澎湖近年來的漁獲量,節節下降,而在家中常見的家常魚種種類,也逐漸的減少。這個危機需要全世界共同來面對,而讓保護區的面積增加到應有的面積量,是最重要的工作。期待澎湖縣政府能在本案中,有更具前瞻性的執行力,為澎湖周遭的海域,留下一脈生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