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的祕密】豆娘相愛的證據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蟲蟲的祕密】豆娘相愛的證據

2012年06月19日
作者:李鍾旻

※ 專題介紹:自然生態有時像是人生,看似尋常,但仔細觀察、探究,卻都能發現其中的驚喜和隱藏的意義,而這些驚喜和意義往往是組成生命的要素,值得我們推敲、了解,本週起生物簡介專欄將為讀者一一揭露昆蟲們的小秘密。

豆娘是溪流、水塘邊常見的昆蟲,你可能知道它與蜻蜓不同,但你知道戀愛中的豆娘如何公開展示對對方的濃情蜜意、或是套句流行語--「曬恩愛」嗎?請見本日專欄。

豆娘交尾時,身體彷彿構成「愛心」般的形狀,姿態相當獨特。交尾對豆娘成蟲而言,幾乎是除了覓食以外最主要的任務。每當尋找伴侶中的雄蟲發現了理想對象,往往便會強行捉住對方,而雌蟲通常也不加以反抗,彎起身子便順利完成交尾。由於牠們飛行速度不快,當偶然在池塘或河畔見到幾隻成對的豆娘,其實很容易近距離觀察這樣的行為。

公、母豆娘交尾時,身體會相連結成愛心狀。圖為交尾中的紅腹細蟌。交尾對豆娘成蟲而言,幾乎是除了覓食以外最主要的任務。

兩兩相對,永結同「心」

乍看之下,交尾中的豆娘,彼此身體的「末端」,跟另一方身體的「前半段」是連接在一起的。想想看,這樣的動作,有沒有可能出現在別種生物上?看起來好像不是那麼常見。為什麼豆娘總是以這樣的姿態呈現,而不同於昆蟲常見的「尾對尾」的交尾動作呢?

當中奧秘,在於牠們的身體構造。豆娘細長的腹部一般由10個體節所組成,雌蟲、雄蟲在腹部末端皆長有生殖器;然而,雄蟲的腹部前端(第2~3節)具有一用做交尾用途的「交尾器」構造。交尾時,雄蟲會用腹部末端鉤狀特有的「攫握器」(或稱肛附器」)抓住雌蟲胸部(前胸,頭部後方),雌蟲再接著彎曲腹部,將生殖器與雄蟲的交尾器相連,便形成了如此的心形姿態。稍微注意看看,一對交尾中的豆娘裡,貌似「頸子被揪住」的那一方,便是雌蟲了。而與豆娘有近親關係的蜻蜓,在交尾時也是採取類似的姿態。

不過,畢竟雄蟲真正用於產生精子的生殖器,其實位在腹部末端(生殖孔開口在第9節後方)。因此,在交尾之前,雄蟲必須先找機會彎曲身體,將自己的腹部末端與交尾器短暫相接,讓精子送入交尾器,才能夠與雌蟲交配。

新婚甜蜜蜜,交尾後也不分開?

許多豆娘在交尾完後仍不分開,雄蟲仍舊緊繫著伴侶,於是能讓人見到雙雙連結在一起飛行的景象。接著,牠們會以連結著的狀態進行產卵。這是因為,「當事人」為了避免其他的雄性前來糾纏伴侶,並確保雌蟲產下自己後代的目的。於是,雄蟲會「揪住」雌蟲,來到水邊產卵。不過並非所有種類的豆娘都會這麼做,也有單獨進行產卵,而雄蟲不會加以守衛的種類。

許多豆娘在交尾完後仍不分開,雄蟲仍舊緊繫著伴侶,於是能讓人見到雙雙連結在一起飛行的景象。圖為一對脛蹼琵蟌停在池塘邊,準備進行產卵。有的種類的豆娘,雄蟲會護衛雌蟲產卵,以免別的競爭者來攪局。圖為產卵中的脛蹼琵蟌,荷葉上的細小孔洞為產卵留下之痕跡。

產卵的場所,通常不同種類也有自己所偏好的水域。有些豆娘選擇在靜態水域產卵,有的則喜好流動性的水源。例如紅腹細蟌、脛蹼琵蟌常在池塘等靜水處現身,昧影細蟌較偏愛流動和緩的溝渠,短腹幽蟌則是選擇流動性較高的溪流。選好地點後,不同種類的豆娘便會在水域周圍、水生植物的枝葉或其上積水處,產下卵。有些種類並會一粒一粒的將卵產在植物組織內,使其受植物所包覆,以確保卵受到妥善的保護。

豆娘小時候必須居住在水裡,圖為剛羽化的紅腹細蟌,身體尚未定型,既柔軟且脆弱。為什麼要將卵產在有水的環境?沒有錯,這是因為豆娘小時候居住在水裡。豆娘雌蟲所產下的卵,會在一段時間後孵化成為稚蟲。到郊外溝渠、池塘邊瞧瞧,也許在淺水處有機會見到牠們現身。稚蟲在水中成長的過程,依種類而不同,短則數月,長則可能需一、二年以上,直至羽化的那一天。當稚蟲已達成熟,離開水,蛻下最後一次皮後,便能展翅飛翔,開始新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