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12







近期活動

2012第十七屆美濃黃蝶祭
搶救大台北最後的齋教文化園區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看見台灣:綠活影展 Green Our Life】《Golaho 嘎拉賀》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
整個沙灘都是諾努客 一起向核電說NO!
「里躍龍門」暑期生態農村探索之旅
2012 高雄都會區生物多樣性調查計畫 7/14 (六) 「都市型」鳥松區勞工教育生活中心 - 澄清會館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全球珊瑚礁拉警報 2600位科學家籲立即救援

圖片來源: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海域的珊瑚礁(Photo © Chuck Savall / Marine Photobank)

數千名海洋科學家9日聯合發出警告,因為海水溫度及化學性質急遽改變,全球珊瑚礁正面臨嚴重的毀滅危機。科學家說,自從5500萬年前一度爆發珊瑚礁危機至今,現在海洋正面臨最劇烈變化的階段。珊瑚礁提供全世界數千萬沿海地區人口食物來源及生計,也扮演自然防波堤的角色。每年估計至少提供1700-375億美元的等值商品及服務。

若採取保護措施,珊瑚礁會復原。報告作者認為,珊瑚礁的健康受到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諸如海水酸化導致珊瑚白化或成長遲緩。他們也提出解決當地問題首先必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來為爭取時間。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大三角珊瑚礁 85%岌岌可危
印尼海岸珊瑚礁破壞 導致近海漁業崩解
英國石油肇禍 墨灣珊瑚垂死
蘭嶼珊瑚覆蓋率多屬「一般」 過漁情形小島也無法倖免

【中東綠色之旅】|在以色列國家步道健行 親臨千人環境教育大會師

作者:陳婉寧

一路健行途中,我回想前幾天抵達伊拉特(Eilat)時,也走訪位於以色列、埃及邊境上的Mt.Zefahot,出發前先到Field School(辦公室確認健行路線,雖說只是一般郊山級程度的健行,但一路上我十分享受以色列健行步道別出心裁的路標設計,以色列的健行愛好者近年來十分熱中於徒步貫穿以色列南北的國家步道,由北而南會經過濕氣高冷積雪綿綿的Mt.Hermon、戈蘭高地、死海、中部的Negev、南部的紅海與沙漠。

要在自然界中辨識健行道路倚靠的就是漆在石頭上的各色路標,以色列已有建置一套健行步道系統的分色,讓健行者一看就知現在正走在國家步道上的哪條路線,對於一名不懂希伯來文的海外健行者而言,這的確是一套易懂不迷路、又用不著在山林間大肆立指路牌的系統。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炎炎夏日,大家都會想出去玩水,貢寮海洋音樂季開跑囉! 這次的主題為「無所畏懼」,非主流團體都展現出反核的態度,再現關心公眾議題的rock魂。而在新竹北埔的冷泉因烈日曝曬下,變成了溫泉,原來是泉水出水量小加上池面上沒有遮蔽,導致水度上升。地球溫度日漸上升,大都市常會有「熱島效應」,像東京入夜仍就高溫。

中國柳州有人被食人魚咬傷,政府發動市民沿江垂釣,並承諾抓到食人魚者每條獎勵一千元人民幣。在南非,為喝止日益猖獗的犀牛角盜獵者,政府訓練搜索犬,加入野生動物園內搜捕這些不法之徒的行列,將這些不法之徒繩之以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德國廢核的真相與迷思(上)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福島核災讓許多國家開始反思核能安全問題,德國政府重新調整其核能政策,決定加速讓既有核電廠除役,執政聯盟於2011年5月底決定立即關閉17座核電廠中的8座,並將在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德國政府此一決定固然讓反核運動大為振奮,但同時也帶來不少質疑聲浪,例如紐約時報在當時即評論此一政策走向可能影響德國企業的競爭力,而關閉核電廠所帶來的電力缺口則可能必須透過對法國購買核電來填補。

對德國此一非核化政策的質疑大致來自以下面向:一、德國乃透過向法國購買核電來填補電力缺口。二、為因應電力需求,德國將更依賴石化能源,結果是排放出更多溫室氣體。三、加速非核化步調後,德國電價將會大漲。聯合報也於今年6月9日摘譯德國明鏡週刊線上版的報導,指出德國廢核後上漲的電價已經造成1成家庭用不起電。

精采內文

深度報導∣布袋洲南鹽場,在水地風光中學習(上)

作者:蔡炅樵(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1824年,洲南鹽場闢建於倒風內海之濱;2001年,國家政策在全球貿易的資本計算追求中,放棄了天日曬鹽業生產,台灣鹽田的「白金歲月」畫上休止符。

面對未來,我們想要整建一處可以真實踩踏的鹽田;面對正在故鄉長大的孩子,我們想要讓他們真實地感受鹽田裡的一切,而不只是大人們此刻的文字與影像創作。 想像,還不夠;只有行動,才能解決焦慮與猶豫。決定了,就向前走。

精采內文

環球360°∣爭分奪秒 為消逝中的非洲冰川趕製遺像地圖

作者:John Vidal;翻譯:艾慶伶

「我們勘查冰原的選擇標準是消退速度、是否曾有良好記錄、以及是否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一隊科學家和攝影師想搶在地球上受威脅的冰原消失前,將它們紀錄下來。

由旅居倫敦的丹麥攝影師克勞斯•提曼恩率領的小型探險隊已經從烏干達返回。他們帶回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表明1906年發現並命名的43座冰川中的大多數仍然存在,但狀態很糟糕,預計在1、20年內就會消失。

精采內文

 

全球珊瑚礁拉警報 2600位科學家籲立即救援

摘譯自2012年7月9日ENS澳洲,凱恩斯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海域的珊瑚礁(Photo © Chuck Savall / Marine Photobank)數千名海洋科學家9日聯合發出警告,因為海水溫度及化學性質急遽改變,全球珊瑚礁正面臨嚴重的毀滅危機。科學家說,自從5500萬年前一度爆發珊瑚礁危機至今,現在海洋正面臨最劇烈變化的階段。

2012年達爾文獎得主、史密森尼學會資深榮譽科學家Jeremy Jackson表示,「這不僅僅是海洋版的護樹訴求而已,珊瑚礁的未來,實在是全人類未來的核心問題」。

四年一度的國際珊瑚礁年會今年(第12屆)在凱恩斯舉辦,2600位國際頂尖海洋學者共同發表了前所未見的「氣候變遷與珊瑚礁共同聲明」。Jackson在會議中指出,「我們應該認知到,對珊瑚礁好、就是對我們自己(人類)好。」

聲明中強烈要求全球努力克服珊瑚礁生態系面臨的威脅,可嘉惠賴其為生的千萬人生計;並呼籲採取措施,因應逐步擴大的各種現象,包括海水升溫導致珊瑚白化、海洋酸化、過漁和陸源污染等問題。

當高溫導致珊瑚失去共生藻或光合色素而變白,即發生珊瑚白化。如果時間過長或是更嚴重的話,將導致珊瑚死亡。

澳洲大堡礁上健康的鹿角珊瑚 (Photo © Pete Faulkner / Marine Photobank)Jackson指出,過去35年中,加勒比海的珊瑚覆蓋已失去75-85%,即使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珊瑚礁生態系──大堡礁,過去50年也已失去一半的珊瑚覆蓋率。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是這些現象的幕後推手,氣候變遷也導致頻繁的乾旱,農業歉收和海平面急遽的上升,這些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

珊瑚礁提供全世界數千萬沿海地區人口食物來源及生計,也扮演自然防波堤的角色。每年估計至少提供1700-375億美元的等值商品及服務。

共同聲明提到,到本世紀末,以目前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海面溫度至少上升2-3℃、海平面上升將高達1.7米、海洋將因額外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導致pH值從8.1減少至7.9以下,風暴的頻率與強度將會增加。

詹姆士庫克大學珊瑚礁研究部門主任、也是本研討會的召集人Terry Hughes教授表示,「全世界有機會來改善氣候變遷,但這個機會正急速消失。當論及到珊瑚礁時,預防絕對勝於治療。如果我們比我們現在做的更為仔細照顧大堡礁,它將可以繼續支撐一個充滿活力的旅遊業。」

「不幸的是,在昆士蘭州,因急於得到最多的石化燃料,環境議題已遭忽視。雖然澳洲在建立海洋保護區已有很大的進展,但海洋公園卻無法阻擋陸源污染、或降低航運及港口開發的影響、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國家海洋保護區西北夏威夷群島海域中,珊瑚礁上的一張廢棄漁網 (Photo courtesy NOAA/NMFS)加州史丹佛大學霍普金斯海洋研究站主任Stephen Palumbi表示,政府必須作出強有力的承諾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解決當地的威脅,如貧困土地的開發和不永續的漁業,這些作為可以改善珊瑚礁的健康。他說:「地方行動為我們爭取更多的時間來處理與氣候變遷的更大的問題」,包括重建魚類族群、減少污染排放和建立更多的海洋保護區等訴求。

國際珊瑚礁研究學會會長、夏威夷大學學者Robert Richmond表示,共同聲明不僅是另一個關於珊瑚礁面臨諸多問題文件,更進一步,它聚焦於連結最好的科學家及政策制訂者,落實民選官員與傳統領袖的參與與支持。

美國科學部門研發「珊瑚白化預警系統」

加勒比海珊瑚礁的珊瑚白化  (Photo © Christine Loew / Marine Photobank)這次在凱恩斯保育中心舉行的研討會為期5日,共有來自80國2500多人與會。在研討會的主題演講中,美國官方公佈預測大規模珊瑚白化重大進展。新的季節性生態預測系統可提前四個月預測白化的機率。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代表Jane Lubchenco表示,「白化預警系統的進展,代表在我們在拯救極為重要的珊瑚礁系統的努力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NOAA新的的衛星監測資料是由地球5公里上空的監測衛星所提供,每天傳回全世界可能導致珊瑚白化的海水溫度資料。這意味著相較於目前每週兩次50公里高的全球衛星珊瑚白化監測數據,提高了100倍的解析度及更頻繁的觀測值。

NOAA和國際合作夥伴的環境衛星結合氣象衛星所提供的數據產出的新資訊產品,相較於舊產品,每天提供10-50倍以上的觀測數據。

Lubchenco表示「現今珊瑚礁的狀態應喚醒每個人來關切。對全球來說珊瑚礁生態系是非常重要的,健康的珊瑚礁是當地社區的命脈。他們的續存是全球社會的道義責任。」

珊瑚大三角  9成珊瑚不保

菲律賓阿波島附近的軟珊瑚,遭受炸魚摧殘後,正由在地團體復育中 (Photo by Arne Kuilman)在研討會上一份新的報告也指出,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中高達90%的珊瑚礁中正面臨當地人類活動加上氣候變化的雙重威脅,受威脅程度遠比全球平均的60%來得高。

珊瑚大三角範圍涵蓋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等6國。過漁、流域污染、沿海開發及海水暖化導致的珊瑚白化正在摧毀珊瑚礁生態系。

這份「再論瀕危中的珊瑚大三角」報告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所贊助的珊瑚大三角支持伙伴所發表。伙伴主要包含了三個大的環境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自然保育協會(Nature Conservancy)及保育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來協助珊瑚大三角六國政府來推行珊瑚大三角倡議計畫。

珊瑚大三角有全世界近30%的珊瑚礁及超過3千種魚類聚集在這片海域,遠多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兩倍。

根據該報告,珊瑚大三角橫跨部分島嶼東南亞(insular Southeast Asia)及西太平洋,已確定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擁有世上最高的珊瑚多樣性-包括76%珊瑚種類、世上多樣性最高珊瑚礁魚類(37%)。

超過1.3億人生活在靠珊瑚礁生態系提供食物、就業及旅遊收入的地區。

本報告主要作者之一、世界資源協會的研究伙伴Katie Reytar表示:「珊瑚礁對人們生計的影響不可被低估,從珊瑚大三角到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獲益於珊瑚礁提供的漁業、旅遊、藥品及數量眾多的其他功能。」

珊瑚大三角六國已經簽署及同意名為「珊瑚大三角倡議」的區域行動方案,各國同意將制訂配合此倡議的國家行動計畫。

報告提及,珊瑚大三角中,菲律賓因為其極受威脅的珊瑚礁、對珊瑚礁上的高度經濟依賴、對珊瑚礁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若受損的低承載量等因素,成為最脆弱的國家。

報告作者呼籲立即停止珊瑚大三角大部分區域常見的炸魚和毒魚,尤其是在東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此類行為致使該地區近60%珊瑚礁受威脅。

若採取保護措施,珊瑚礁會復原。報告作者認為,珊瑚礁的健康受到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諸如海水酸化導致珊瑚白化或成長遲緩。他們也提出解決當地問題首先必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來為爭取時間。

Top

 

【中東綠色之旅】|在以色列國家步道健行 親臨千人環境教育大會師

作者:陳婉寧

由Ein Gedi健行步道遠眺死海離開羅坦生態農場(Kibbutz Lotan)後,我先為自己規劃一場健行之旅,目標是離Kibbutz Lotan約莫三小時車程的Ein Gedi,Ein Gedi是以色列著名的登山健行地點,同時緊鄰死海,因此在此區健行,爬到山巒頂端時便能夠遠眺死海全景,天氣晴朗之時還能夠遙望約旦。

早在出發前已規劃好三天兩夜的健行之旅,正豪情壯志地一舉攻克十條健行路線,路線上上下下,經過乾枯小溪、清澈深潭、還有如台灣雪山的碎石坡,以及各路徑通達終點的礫原戈壁。

在健行期間投宿由「以色列自然保護協會」(SPNI,Society for Protection of Nature in Israel)所規劃設計的Field School客棧,SPNI是一國際環境組織,在以色列的主營業務有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相關的專案推行、環境法律法案推動、生態區的認養維護,目前在以色列境內共有四處辦公室,分別處理地區性業務。

位於Ein Gedi的Field School更重要的是,SPNI與以色列境內所有的自然保護區合作進行生態調查、戶外教學、步道維護,同時在保護區中還設有俗又大碗的Field School客棧,不但是許多愛好登山健行者的第一選擇,也是生態研究者的實習與調查的好選擇。

各保護區內的Field School有豐富的地區生態資料及相關專家,長期收集記錄該地生態現狀,必要時採取相關行動,也因為Field School與各保護區和各級學校的良好關係,以保護區作為環境教育學習場域,領了無數成人與學童設計登山健行學習活動,透過喜愛登山健行的民眾們參與生態健行生態旅遊的課程,進而從玩中學習環保理念。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心底便打定主意,如果時間充裕,一定要藉機前往每個保護區的Field School開展健行之旅。

漆在石頭上的健行步道標誌一路健行途中,我回想前幾天抵達伊拉特(Eilat)時,也走訪位於以色列、埃及邊境上的Mt.Zefahot,出發前先到Field School(辦公室確認健行路線,雖說只是一般郊山級程度的健行,但一路上我十分享受以色列健行步道別出心裁的路標設計,以色列的健行愛好者近年來十分熱中於徒步貫穿以色列南北的國家步道,由北而南會經過濕氣高冷積雪綿綿的Mt.Hermon、戈蘭高地、死海、中部的Negev、南部的紅海與沙漠。

要在自然界中辨識健行道路倚靠的就是漆在石頭上的各色路標,以色列已有建置一套健行步道系統的分色,讓健行者一看就知現在正走在國家步道上的哪條路線,對於一名不懂希伯來文的海外健行者而言,這的確是一套易懂不迷路、又用不著在山林間大肆立指路牌的系統。

走訪SPNI耶路撒冷辦公室

驅車離開Ein Gdei,搭車一小時左右即抵達聖城耶路撒冷,在觀光客往來熱鬧的大街上,SPNI辦公室座落於一座俄式古建築中。辦公室另闢對外開放的小型圖書室與小賣店,陳設的都是與耶路撒冷環境議題相關的圖書資訊,來訪者可以靜心在此做研究,一邊的小賣店則陳設SPNI的相關出版品、蟲魚花鳥樹木圖鑑,和最炙手可熱的登山健行步道地圖,對海外健行者可說是一大福音。

SPNI(Society for Protection of Nature in Israel)耶路撒冷辦公室小賣店SPNI(Society for Protection of Nature in Israel)耶路撒冷辦公室圖書角

在小賣店意外發現一些登山者的環保小品,當健行者在山徑看到許多瓶瓶罐罐,但無多於塑膠袋或背包空間可以協助淨山時,這時這個環保小物就派上用場了,像綁綜子一樣把瓶瓶罐罐帶下山。參觀此一琳瑯滿目的小店真是讓人目不暇給,唯一憾事是由於辦公室人員實在太過忙碌,要想坐下來好好談上幾句都有點難,不過這也埋下幾天過後,因緣際會下前往Haifa參加了位在Kishon River Park 健行大會師的活動。

參加Haifa的Kishon River Park 健行大會師

SPNI(Society for Protection of Nature in Israel)全國健行大會師活動的報到 台收集保特瓶的環保小物在耶路撒冷無緣參與的活動,來到Haifa,卻因著友人的介紹也一起參與此盛會。一開始還摸不著頭緒,只跟著小學生團體走入城市背後隱沒那條山徑。一早開始協助工作人員報到,後來我也加入學童們的行徑,在地形起伏的海法城市內跨過小溪、穿越山徑。在旁敲側擊下,才發現本次活動非同小可,是全以色列的健行大會師,由SPNI主辦,各辦公室邀集地區學校學童與老師們參與,一上午的健行活動,每抵達一處休憩地,帶隊的SPNI工作人員便會就地開展經過前期設計、符合在地環境的教育活動,不懂希伯來文的我,總可以從學童們亮燦燦的眼神中得知十分盡興。

全國健行大會師活動將近四小時的健行,遊山玩水兼學習性質,對我而言已經是滿載而歸,步行到山徑尾端,緊接著又前往全國大會師的Kishon River Park。

隨行的老師告訴我Kishon River在以色列環境史上可是惡名昭彰,因為Haifa是著名工業區,早期環境維護理念與執行不彰,許多工業廢水也直接排入河中,對河川造成嚴重污染,禍及附近居民,也發生作業工人因污染喪命之案例。

Kishon River Park的環境教育闖關活動Kishon River Park的環境教育闖關活動

經過整置後的Kishon River,現在化身為Kishon River Park,成了海法地區居民散步休憩空間,而健行大會師在Kishon River Park透過闖關式的教育活動設計,傳達看到環境不正義的事件,只要願意動手去搶救或改變,就有扭轉的可能。

由於Kishon River Park腹地廣闊,全國大會師的活動有來自各地近千名學童及教師參加,活動舞台上永不冷場、散佈在公園各地的闖關活動台也擠滿了學生:有的教學生如何自主測量家庭電磁波、有的教學生如何使用簡易儀器測量空氣品質、各種回收的實踐和概念、環境紀錄片欣賞…等等,直到夕陽西下,上千人才緩緩離開Kishon River Park,結束長達八小時的全國健行大會師活動。

參加人數達千人的全國健行大會師活動

※ 參考資料「以色列自然保護協會」(SPNI)網站 http://aspni.org 
 

Top

 
 

反核搖滾魂 現身貢寮海洋音樂祭

本報2012年7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提供

當非主流音樂重鎮之一的「地下社會」熄燈號將吹起,各方歌手與音樂人奔走搶救之際,獨立音樂界的重要舞台,第13屆貢寮海洋音樂祭也在11日展開。此次的主題為「無所畏懼」,第一天上台演出的原住民歌手SUMING與MATZKA樂團,分別勇於展現出反核的態度,再現關心公眾議題的搖滾魂。

貢寮海洋音樂祭對主非流音樂界的重要性,可以從歷年來獲獎名單上看出。當中包括夾子電動大樂隊、八十八顆芭樂籽、陳綺貞、Tizzy Bac、旺福、蘇打綠、圖騰樂團、盧廣仲、表兒、MATZKA等等目前大受歡迎的音樂人,都在青澀之時從中奪下大獎,開始發光發熱,甚至目前可以在小巨蛋舉辦萬人演唱會,且一票難求。

但反核行動在貢寮海洋音樂祭的淵源也同樣重要,從第3屆便開始有環團在會場當中宣揚反核意志,不論是核四廠就在會場咫尺之間的事實,或是核四工程造成的沙灘流失,參與音樂祭的樂手當中,一開始只有929吳志寧與好客樂團等人挺身,但在瞭解之後,漸漸願意聲援與投入反核行列的音樂人逐漸增加,直到 2005年為最高峰,樂團之間自發起大規模的串連,每天的各場表演中,表達反核的聲音與影像都一再出現。然而在縣市與地方政府主事者改朝換代後,近年海洋音樂祭的向官方、商業的主流氣息靠攏,目前入場的「搖滾一下」的年輕人,是否還記得這樣的歷史呢?

愛護地球  我們的約定

11日的海洋音樂祭主題為「吼海洋之夜」,來自台東的原住民歌手SUMING,當年以圖騰樂團主唱的身份,在海洋音樂祭屢敗屢戰,最終得到第五屆海洋大賞,此故事在紀錄片「海洋熱」中留下紀錄,讓樂迷為之美談。單飛後的SUMING自己發行了兩張族語創作專輯,對於社會議題更從不避諱。他的樂手與一同演出的都蘭部落弟弟都在身上都貼上了反核標誌的貼紙,SUMING更在兩首歌之後將上衣脫去,除了露出健美的肌肉,更在左臂上給了「核電歸零」一個顯眼的位置。他更比出「我是人我反核」的手勢,宣言「愛護地球,我們的約定」。

愛地球 No Ha Ha

Matzka樂團舉著反核毛巾與Janet一起喊著愛地球口號,呼籲大家愛地球愛海洋。MATZKA 樂團則是第九屆的海洋大賞得主,2010年發行專輯,當中的雷鬼、搖滾、原住民元素混搭,大受歡迎,他們成員也都是來自台東的原住民。在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JANET火辣現身沸騰全場後,他們將「I Love You No Ha Ha」一曲改為「愛地球 No Ha Ha」,MATZKA更將「NO NUKE」毛巾高舉,向樂迷傳達反核的想法。

除了台上音樂人勇於反核,會場外台灣環盟與鹽寮反核自救會也在會場外設立了小攤位,進行核四公投的提案連署。他們樂觀估計,目前只差約3千位的連署,相信在音樂祭15日結束之前,應該可以達成目標。楊小姐與陳先生便是看到攤位便主動上前參與的樂迷,楊小姐在福島核災前,其實對反核議題無感,但看了劉黎兒的著作後,瞭解到台灣的核災風險,開始加入反核的行列。陳先生則認為,核二螺栓事件等等弊案,都顯示台灣的核安大有問題,在解決之前,核電廠實在不該再運轉。

台灣環盟與鹽寮反核自救會也在會場外設立了小攤位主動參加連署的楊小姐與陳先生

除了連署,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將在15日,於會場之間舉行小型的遊行,將多位插畫家所繪的反核海報,與熱愛音樂的朋友們分享。相關活動請見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62183710549681/

本屆海洋音樂祭喊出80萬人次的目標,活動估計會在壓軸的五月天「倔強」一曲中到達最高潮。然而活動期間,是否會有更多的音樂人,「無所畏懼」的在距離核四那麼近的海洋音樂祭觸碰了反核這個話題,值得繼續關注。

其實不管是補助的分配,爭取主流眼光與理解的渴望下,正準備展翅高飛的非主流音樂人或是樂團來說,想勇敢聲援社會議題,總是為難,也讓人不忍多要求。但貢寮海洋音樂祭是否將繼續與貢寮在地脫節、與海洋保育無關,只是青少年每年夏天一場擁擠的狂歡,留下滿地的垃圾?

協尋:勇於做自己、說真話、關心社會議題的rock精神!

Top

 

熱翻天 北埔冷泉變温泉?

摘錄自2012年7月11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天氣太熱,冷泉變成溫泉?陳姓桃園縣民9日到新竹縣北埔冷泉池戲水,想在大熱天裡享受一下冰涼快感,卻發現號稱全國「唯二」冷泉之一的北埔冷泉,泉水竟然是溫溫的,讓他有受騙的感覺,建議官方應做補救。

參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獅山工作站主任吳建志說,冷泉是從旁邊岩縫滲漏而出的礦泉,出水量本來就很小,所以只能做兩個小池子給慕名而來的遊客泡,池面上也沒有遮蔽,這兩天日照很強烈,沒有流動的池水被陽光持續照射,當然變成溫水,強調會盡快在冷泉池旁補裝新的溫度計給遊客參考。

北埔鄉外坪村村長楊文國研判,以9日、10日氣溫高達攝氏30幾度,正中午時的冷泉池表面池水溫度,研判應在攝氏27到30度之間,的確會讓人感覺溫溫的。記者在晚間7時帶著溫度計重回冷泉,當時太陽已經下山了,但測到池水表面溫度仍有攝氏28度,可見白天時池水溫度應該更高。

楊文國說,「冷泉不冷」是眾人皆知的事,遊客幾乎都會跑到冷泉池旁的大坪溪玩水,或是到攔砂壩底下水瀑沖涼,這些有流動的溪水,就算在正中午也是涼涼的。

將自13日起至15日舉辦冷泉文化節活動的蘇澳鎮公所,鎮長林騰煌信心滿滿地表示,蘇澳冷泉不是一般的山泉水或地下水,而是從很深的地層湧出來的泉水,恆溫22度。

Top

 

「熱島效應」發酵 東京入夜仍高溫

摘錄自2012年7月11日TVBS報導 日本進入第2個節電的夏天,卻還要注意「熱島效應」的威脅,所謂熱島效應,通常發生在大都市,因為人口稠密和空氣污染,讓熱氣無法宣洩,即使入夜氣溫還是居高不下,日本氣象廳說,東京從80年代開始,氣溫上升非常明顯,已經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熱島都市。

大紅太陽高高掛,東京進入第2個節電之夏,而且東京人還要擔心熱島效應的威脅。NHK記者:「去年8月的東京,氣溫在下午3點時,新宿區、練馬區等內陸地區,受到熱島效應的影響,氣溫推定上升攝氏1度左右。」

所謂熱島效應,就是都市的市區氣溫,會比郊區氣溫來得高,因為都市人口稠密,加上辦公室空調排放熱氣,加上空氣污染,讓市區高溫和氣流難以宣洩,就算入夜,都市氣溫還是降不下來。

Top

 

柳州釣食人魚一條獎千元

摘錄自2012年7月11日中新社廣西報導 廣西柳州市為圍剿滅江河中傷人的食人魚,官方發動市民沿江垂釣,並承諾抓到食人魚者每條獎勵一千元人民幣。

7月7日下午,柳州市民張先生在柳江河邊給小狗洗澡時,突然遭到三條兇猛魚類攻擊,其中一條咬傷其手掌並被抓獲。該魚經廣西水產專家鑑定,確定其為桑氏鋸脂鯉,是食人魚中的一種。

柳州市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韋永文表示,桂魚為肉食性魚類,與食人魚的生活習性相似,這次打撈到這麼多桂魚,說明布網下肉餌的誘捕方式是可以抓到食人魚的。

柳州市官方周三宣布,歡迎市民參與圍剿食人魚的行動,市民如在柳江中抓獲到食人魚,每條給予人民幣一千元的獎勵。

Top

 

斐搜索犬 加入犀牛戰爭

摘錄自2012年7月11日中央社報導 面對日益猖獗的犀牛角盜獵者,南非祭出另一法寶,以訓練有素的搜索犬,加入野生動物園內搜捕這些不法之徒的行列。

南非「星報」(The Star)11日報導指出,追蹤犀牛角竊盜團夥的搜索犬所受待遇規格比家犬高出許多。牠們出門多半是乘坐直升機,而「職場」裡面遇見的大貓(獅子、花豹、獵豹),不但不能窮追不捨,還要想辦法繞過牠們,完成任務。

最近有2隻剛滿14個月大、已經完成6週特訓的比利時瑪里諾斯犬,正式加入克魯格國家公園搜索隊伍,開始參與緝捕犀牛角偷獵者行列。

牠們在野生動物園內的新主人,是經過精挑細選、與牠們一起接受訓練,朝夕相處的野生動物園內警衛人員。

從今爾後,人犬一體,搜索犬只聽命於新主人,也只有新主人才可以觸碰牠們的身體。

報導指出,整個訓練課程是在狗8週大開始,先是以球與玩具建立雙方友好關係。到了6個月大開始集訓,課程豐富且嚴謹,包括武器、犀牛角的辨識,爆炸聲的聽力適應與野生動物的相處等。

Top

 

論壇∣德國廢核的真相與迷思(上)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反核人士在柏林抗議德國政府延役核電廠核電廠。圖片節錄自Getty Image。

2011年3月11日於日本東北發生的強震,除帶來驚人的海嘯外,也重創位於福島的核電廠。

福島核災讓許多國家開始反思核能安全問題,德國政府重新調整其核能政策,決定加速讓既有核電廠除役,執政聯盟於2011年5月底決定立即關閉17座核電廠中的8座,並將在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德國政府此一決定固然讓反核運動大為振奮,但同時也帶來不少質疑聲浪,例如紐約時報在當時即評論此一政策走向可能影響德國企業的競爭力,而關閉核電廠所帶來的電力缺口則可能必須透過對法國購買核電來填補。

這類論述亦常出現於國內主流媒體及社會討論中,簡言之,對德國此一非核化政策的質疑大致來自以下面向:一、德國乃透過向法國購買核電來填補電力缺口。二、為因應電力需求,德國將更依賴石化能源,結果是排放出更多溫室氣體。三、加速非核化步調後,德國電價將會大漲。聯合報也於今年6月9日摘譯德國明鏡週刊線上版的報導,指出德國廢核後上漲的電價已經造成1成家庭用不起電。

但同時各種正面消息也不斷釋出,在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的情形下,5月底路透報導指出,德國正午時的太陽能發電總量來到22百萬度(GWh),足可供應一天上班日3分之1或一天假日半數左右的用電。國內的今週刊也於6月初推出「綠色德國奇蹟」專題,報導討論德國加速非核後如何維持經濟發展,再生能源又是如何在政策、社會各層次受到支持而蓬勃成長。

由這些立場各異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作為主要工業國中第一個宣佈並採取具體措施走向非核化的國家,各方都在觀察德國究竟如何做?非核化的目標究竟能不能達成?這當中又帶來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問題?一年的時間或許過短,筆者也不同意德國模式可以直接拿來與台灣做比較,不管所欲比較的是正面或負面的部分。但德國這一年來的經驗的確可以拿來作為台灣進一步思考氣候、能源以及核能政策的素材。筆者同樣好奇該如何評估認識德國這一年中的努力,閱讀相關資料後,本文試圖回應上述三項質疑。

在進入正式討論前需釐清的是:德國並不是在福島核災後才突然決定走向非核,冷戰時期德國雖持續興建核電廠且依賴核能,但來自民間反戰、反軍工業、反核的聲浪卻從未停息,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災,更讓德國社會開始反思核電安全問題,非核廢核的民意也逐漸成為德國社會中的主流聲音,上一任紅綠聯合政府於2001年時即決定要在2023年達成非核目標,屆時所有德國核電廠將會全數關閉。

現任的梅克爾總理雖然曾於2010年時定將核電廠的服役年限平均延長12年,使得非核化的目標最遲需至2036年才能達成,但這一政策轉向並無法維持太久,2011年福島核災後更讓在德國有悠久歷史的反核運動邁向另一波高潮,社會與政治壓力最終讓梅克爾總理回到原本的非核化期程,決定於2022年全面關閉德國核電廠。

由此可知,德國的非核化進程是從10年前即開始推動,於此同時,德國自1990年代即透過立法及政策上的鼓勵大力推動發展再生能源,至2011年上半年,再生能源已能提供20%左右的供電量。簡言之,2011年這年一口氣關閉8座核電廠,雖然對德國的電力供應帶來挑戰,但德國之所以有能力應對此一電力短缺,乃源自於過去10年間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提昇能源效率及減少電力需求等政策的努力,這些政策同時也是為了讓德國能達成其嚴峻減碳目標而存在的(註一)。

認識此一背景後,就可以知道縱然在2011年一口氣關閉8座核電廠,但德國的非核化政策絕非倉促上路,台灣媒體對此認識不深,因而誤導民眾認為德國瞬間產生的電力缺口唯有透過向法國購買核電才有辦法填補。

事實上,歐陸各國電網彼此相連,加上電力交換計畫,為了減少電力在配送過程中的損失,各國間電力出口進口實屬常態。2002年正式開啟非核進程前,德國在17座核電廠全數運轉時多數時間都是電力淨進口國,反而是近10年開啟非核化進程並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加上提昇能源效率、節電等為達成減碳及非核目標的政策配合,德國電力出口劇增,成為電力淨出口國,即使是面臨考驗的2011年,雖然增加電力進口量,但結算後德國仍為電力淨出口國。

雖然詳細的統計數據尚未出爐,但2011年上半年間德國自法國進口的電力的確有著顯著成長,考量到8座核電廠是在福島核災後被緊急關閉的,德國需立即面臨約9%的電力缺口(註二),這種情勢應該可以理解。

而且如同筆者強調,電網相連的歐盟各國彼此買賣電力是常態,核電佔總電力約8成的法國,在今年2月因酷寒天氣導致供電吃緊,因而需緊急買入約7%的電力,其中即從德國買進將近4個核電廠發電量的電力。2009年的酷熱夏季,也讓多數位於內陸的法國核電廠供電效率大幅降低,而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電力。事實上法國在過去數年間一直是電力淨進口國。

簡單來說,「以核電為主的法國能提供較穩定的供電」、「德國仰賴法國的核電才得以非核」、「德國開始非核化後電力供應不足」等論調都是種迷思,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類迷思得以在社會中流傳,背後又是哪些產官學結構在支持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省思的。

除此之外,既然歐洲電網彼此相連,那麼即使德國於2022年完成非核化,屆時應仍無可避免的會面臨到進口核電的情形,筆者認為在反思德國模式時,也應該將歐洲整體的核電發展趨勢納入考量。

福島核災後,德國、瑞士、比利時已經相繼決定開啟廢核進程,義大利也經公投否決核電發展計畫,法國雖然一直大力擁抱核電,但新選出的左派總統歐蘭德有著強烈的反核立場,而且自2017年開始,法國必須以每年5座左右的速度開始關閉老舊核電廠,延役計畫也在福島核災後的安全考量而困難重重。

國內媒體鮮少報導的是,在歐洲自由競爭的電力市場中,核電因為其成本昂貴,早已在許多市場中失去競爭力。目前在芬蘭興建的新一代核電廠,雖然有著來自法國核工集團的技術,但預算仍嚴重超支,興建時程一再拉長。德國核電企業RWE及EON近來宣佈放棄在英國合資成立的公司,英國政府則放棄不向核工業提供補貼的原則,在今年5月底提出的能源改革法草案中將核電納入清潔能源中,以期補助核電產業的發展。

這些發展趨勢或許尚無法直接宣示核電發展將在歐洲日趨黯淡,畢竟法國、英國、波蘭及捷克等國正在遊說歐盟讓核能享有與其他再生能源同樣的地位,以期提供補貼。但就目前發展趨勢看來,核電佔歐盟電力供應比例並不會大幅成長,在再生能源能持續成長及國內用電需求逐步減少的情境下,德國未來將進口的電力(包含核電)只會減少。於此同時,德國經驗也將成為歐洲其他國家走向非核的重大參考。

在碳排放部分,先不論早已有研究指出,核電廠的生命週期亦存在為數可觀的碳排放。德國官方數據顯示,即使在開啟非核及經濟仍持續成長的情形下,2011年的排放量仍比2010年減少1%。更重要的,德國早已超越其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期程(2008~2012)所規定的21%減量目標,在2009年底時德國已減少28.7%的碳排放,換言之,即使2011年因為驟然關閉8座核電廠真的導致碳排放量上升,也實難苛責德國,況且此種情形並未發生。如前所述,這是德國過去10年間非核及減碳政策同步著手的成果,下文將進一步討論。(明日續)

註一:德國的減碳目標是於2020年時較1990年減少40%,2050年時減少80%到95%。為達到此目標,德國再生能源的比例將在2020年時達到35%到40%,2050年時上升至80%。

註二:德國於2011年關閉8座核電廠前,核電約佔總電力22%,這8座核電廠的供電量又約佔德國核電4成。

本文轉載自立報環境前線

Top

 

深度報導∣布袋洲南鹽場,在水地風光中學習(上)

作者:蔡炅樵(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當年鹽工賣力將鹽挑上大鹽山,如今卻是遊客登高遠望 (見臺灣鹽專賣志1925年)

1824年,洲南鹽場闢建於倒風內海之濱;2001年,國家政策在全球貿易的資本計算追求中,放棄了天日曬鹽業生產,台灣鹽田的「白金歲月」畫上休止符。

布袋鎮上,我們一群「海風日頭俱樂部」的朋友們思索著:難道這一切只能是一頁「無鹽的結局」?我們返鄉生活、且即將步入中年,除了遺憾與感傷,還能做什麼?小鎮生活有點無聊,我們想要開始做些好玩、有趣且值得挑戰的事。

小火車曾經馳騁臺灣鹽田 (提供者:蔡炅樵)一開始,我們對老鹽工進行口述歷史訪談,試著去了解土地勞動者的生命旅程;2004年4月,布袋嘴文化協會舉辦「嘉義縣鹽業文化發展座談會」,同年8月與12月,取得文建會的認同與支持,委託兩項相關計畫,除了在鹽村裡舉辦幾場鹽業文化資產說明會,2005年1月進而在鎮公所舉辦「設置布袋鹽場鹽業文化園區公聽會」;同時也分別以布袋鹽場及鹽田風車的故事,拍了兩部獲得2006年優良政府出版品的紀錄片。

然而,我們無法僅是滿足於對過去榮光歲月的感傷懷舊與追尋。

復晒重建不是工程,是過程也是課程

面對未來,我們想要整建一處可以真實踩踏的鹽田;面對正在故鄉長大的孩子,我們想要讓他們真實地感受鹽田裡的一切,而不只是大人們此刻的文字與影像創作。

想像,還不夠;只有行動,才能解決焦慮與猶豫。決定了,就向前走。

以前鹽工逢年過節拜鹽田,感謝土地 公與好兄弟保佑(提供者:蔡炅樵)2006年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現改制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我們把握這難得機會,請縣政府向國有財產局撥用龍江 社區西側的洲南鹽場,面積約近20公頃,2007年4月簽訂「合作協議書」,由布袋嘴文化協會主動進行公益認養(現另承租部分結晶池)。

2007年10月,獲文建會核准「布袋新鹽村、文化新鹽業」計畫,希望透過重建鹽田與鹽村的人文關係,創造「快樂鹽田心鹽村」的可能性;隔年5月,縣政府也以文化生活圈的計畫資源來支持。

2008年5月,協會以傳統拜鹽田的儀式,邀請龍江社區的老鹽工及民眾一起「重回鹽田,看見洲南場」,並以熱鬧的北管迎請神明見證這一刻,緊接著便展開初步的鹽田整建。

我們在尊重土地倫理與歷史紋理的前提下,嘗試以溫柔且生態的工法,盡可能以人工雙手來施作,在土地重新鹽化的過程中,為悄然進駐的自然萬物保留更多樣的生命空間。

因此,洲南鹽場的重建,不是由建築師規劃設計、按圖施作的工程,而是一段漫長的過程,甚至是讓老鹽工帶領新鹽工、孩子們及民眾一起參與的見學課程。

土地公的三張考券:產晒、生態與永續經營

乾裂的鹽田土地(提供者:蔡炅樵)洲南鹽場曾經廢晒七年,鹽工們離開了,大自然的生命與力量卻在無意間悄悄進來了。取得入場券後我們才發現,因多年日晒雨淋而淡化且龜裂的土地,缺乏適當維護照顧導致地表撕裂受傷,再也蓄不住海水,而地層下陷也讓鹽田低處不斷湧泉,原本具足產晒條件的大地變得陰陽失調。

該如何以傳統工法、最少的人為介入及最適當的整體規劃,整建出何種面貌的鹽田,這是土地公給我們的第一張考卷。

洲南鹽場整建之無敵老工班 (提供者:蔡炅樵)老鹽工說,既然土地因為沒了鹹氣而無法晒鹽,那就向臺鹽購買一批白鹽撒回鹽田化作鹵水,讓土地重新鹹起來,「養鹽氣、培地力」,這可不是選擇題或簡答題,而是必須以實作來謹慎推理的證明題或申論題。

於是,老鹽工們展現拿手功夫讓鹵水從低處往高處流,還把滲漏的埕格掘瓦、翻土、踩漿、曬埕、碾壓,翻修出堅實的底埕後,再鋪上緊密的瓦片,成為可以曬鹽的結晶池;而協會年輕的工作團隊則試著將這些辛勤的產曬勞動,轉化為一次又一次有趣的工作假期與戶外教學,讓更多人可以參與這樣的文化教育工程。

高蹺鴴成群飛過鹽田水面 (提供者:蔡炅樵)其次,廢晒後的鹽田長出大片蘆葦、水草與野草,數不盡的吳郭魚漫游在四通八達的溝渠,白鷺鷥、鷗科與鴴科水鳥在這裡自由覓食,甚至還有高蹺鴴在土堤上築巢。如何在鹽田整建的過程中,平衡兼顧產晒與生態環境?這是我們必須回應土地公的第二張考卷。

 

然而,最困難的第三張考卷是:透過這塊鹽田,我們到底要分享怎樣的故事與感動?該如何創造自己的獨特風格呢?能否秉持初衷永續經營下去?(待續)

※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濕地網

 

環球360°∣爭分奪秒 為消逝中的非洲冰川趕製遺像地圖

作者:John Vidal;翻譯:艾慶伶

「我們勘查冰原的選擇標準是消退速度、是否曾有良好記錄、以及是否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一隊科學家和攝影師想搶在地球上受威脅的冰原消失前,將它們紀錄下來。

圖片來源:Yosemite

托勒密認為這些冰原是尼羅河的源頭。由於冰原上方終年雲霧繚繞,托勒密稱它們為月亮山。探險家享利•莫頓•斯坦利自稱是第一個看到這些冰原冰冠的非非洲人。今天,仍有成千上萬處於溫飽邊緣的農民居住在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神話般的魯文佐里山脈(Rwenzori Mountains)的山坡上,他們擔心氣候變暖正在毀壞他們的收成。

每年有2萬人登頂坦桑尼亞的吉力馬札羅山(斯瓦希里語:Kilimanjaro,意為「燦爛發光的山」)。而挑戰這座低得多,5,100米的魯文佐裏山頂並親眼目睹在地球上最潮濕環境下生長的奇異植物形態的徒步者,卻寥寥無幾。結果是有關貝克山、斯皮克山和非洲第三高峰斯坦利山等三座山峰以下的眾多熱帶冰川的狀況鮮為人知。

不過由旅居倫敦的丹麥攝影師克勞斯•提曼恩率領的小型探險隊已經從烏干達返回。他們帶回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表明1906年發現並命名的43座冰川中的大多數仍然存在,但狀態很糟糕,預計在1、20年內就會消失。

提曼恩與他的同事——新聞記者伊恩•戴利,及由9個烏干達當地人組成的小組在18天時間內從橫跨赤道的山脈的兩側對魯文佐里冰川進行了記錄。提曼恩說:「斯坦利山東側絕大多數冰川已經大規模消退了。在貝克山,冰川連同河流一起幾乎全都消逝了。斯皮克山上的格蘭特冰川和斯皮克冰川現在也變得很小或者幾乎消逝了。」

帶著一張舊地圖,探險組在海拔4500米、荒草叢生的地方開闢出小徑,跋涉在山脈西邊的剛果一側。由於暴亂和戰爭,這個地區已人跡罕至多年了。

由於終年雲層覆蓋,很難對山脈進行航空攝影或衛星攝影。但徒步行走可以使真實顯露無疑。提曼恩說:「這就像地圖上的一個白斑,一年內大部分時間被雲層覆蓋,很難接近。從剛果一側,你可以遇到40年來看不見的冰川。就像重新發現了它們。西斯坦利冰川已經脫離其堆積帶,貝克山上的愛德華『Y』冰川已經失去了一隻臂膀。」

對2006年衛星資料的分析表明,魯文佐里冰川合併起來的面積已經在1987至2006年間從大約2平方公里銳減至不足1平方公里,現在甚至更少。提曼恩說:「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東側的冰川如何大規模地消退,融化程度之強超乎想像。令人驚訝的是,在那裡竟然還能找到一些冰川。他們可能所剩時間不多了。」在提曼恩領導的緊急計畫(Project Pressure)下,攝影師、科學家、製圖專家和網路開發人同心協力,把世界上也許很快就會消失殆盡的冰川一一製圖和記錄在案,並為各大洲的存冰建立一個虛擬紀錄。

他們與世界冰川監測服務處(WGMS) 和 美國空間機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 計畫走遍所有大洲,創造第一本用攝影的方式紀錄的、可互動的「冰川地圖集」。

自2008年以來,計畫小組已經對阿根廷、美國的阿拉斯加和蒙大拿州、冰島、烏干達、尼泊爾、厄瓜多爾、西班牙、瑞士、智利、挪威的快速萎縮的冰川狀態進行了紀錄。今年下半研究人員也將訪問格陵蘭島、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同時,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堪察加和新西蘭的探險活動也正在計畫中。

但是對於遍佈在將近50個國家內的成千上萬座冰川而言,他們所能紀錄的也是極其有限的。 提曼恩說:「我們勘察冰川的選擇標準是冰川的消退速度、是否曾有良好紀錄,以及是否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我認為重要的是要搶在這些冰川永遠消失之前,將這個世界的模樣以藝術的形式保留下來。」

這件作品將在明年正式推出,雖然得到了科學家的認可,可作為研究資料使用,但其宗旨是訴求藝術感染力。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水文地質學家理查•泰勒是研究魯文佐里冰原的專家,曾六次登山。他說:「我們知道魯文佐里冰川不會持續太久。它們顯然正在迅速消失,可能不過就是堆積起來緩慢萎縮的冰塊。我認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止它們消失。所以時間緊迫項目組能做的就是將冰川現在的狀態紀錄下來。」

他說:「這是最後一次看冰川的機會了。以後,那裏的冰對於住在(魯文佐裏) 附近的人來說只是一個神話故事。這件作品就是那裏曾經有過什麼的證據和證明,非常有益。」

泰勒認為大部分魯文佐里冰川融化的原因是氣溫升高,而不是缺乏降雨。缺乏降雨被廣泛認為是坦桑尼亞吉力馬札羅山冰川萎縮的原因。 「魯文佐里山的降雨量比吉力馬札羅山的降雨量高數倍。有證據表明,魯文佐里冰川由於極度缺乏濕氣實際上正在脫水而不是融化。」

在正在消失的冰原以下4百公尺的地方種植咖啡的農民說,氣候變化已經擾亂了降雨模式,強降雨與乾旱期交替出現。

「但是,垂死的冰川不能為自身的問題負責。與落入和彙集在山中沼澤和竹林中3公尺的降水量相比,魯文佐里冰川的排水量是微不足道的。」 泰勒說。

相關文章

珠峰冰川消融發出危險信號 2011年10月28日

山中海嘯:喜馬拉雅山區冰川湖危機 2011年5月24日

正確認識冰川的變化(1) 2010年2月1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7月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版權所有©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2 http://www.guardian.co.uk/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