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8.0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
《人​在草木間》放映暨座談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飲用水保護區變更容許廢止 為開發開後門?

環保署毒管處提出「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政策評估」,未來容許飲用水保護區可以申請廢止或調整,此案於6月13日才經一次環評小組審查就過關,今天排入環評大會,民間團體抗議水資源如此神聖,環保署不把關、還要放寬。

環評委員也認為環保署這個門開太大了,飲用水保護區廢止後可能會變開發行為,而且很多資訊不充足,水的權利很多都在水利署手中,沒必要這麼急著通過,建議等明年環境資源部成立後再來談。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澳洲流域計畫爭議 攸關水源地保育
水源保護區變更 外界憂心大幅縮水
飲用水保護區容許調整、廢止 環保團體:飲用水安全亮紅燈
水慈善 安全乾淨水資源是改變一切的力量

透視中國環境|「城市型水災害」呼喚規劃公開和公民參與

作者:徐楠(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副總編輯)

人們對2010年夏天的廣州暴雨還記憶猶新。更早之前,2007年的濟南「7.18大雨」造成22人罹難。當時,中國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防洪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程曉陶曾撰文呼籲人們重視「城市型水災害」的危害。

這樣的脆弱並非中國獨有。超大型城市的「熱島效應」會引發「雨島效應」——由於氣溫高、空氣中粉塵大,熱氣上升,形成周邊氣流向城市彙聚的運動。一旦上升的熱氣流遭遇高空強對流的冷氣團,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赤蠵龜在新潟縣產卵,創下了日本海最北端的產卵紀錄,由於人為開發, 適合產卵的海灘越來越少,北太平洋赤蠵龜面臨滅絕的危機。對於大海中的鯨豚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經衛星追蹤,原來台灣東岸與西岸兩邊的鯨豚是不同的族群。大海也是許多人賴以為生的,金門大橋要橫跨掛過一大片蚵田,建造所帶來的油汙及淤砂,讓蚵農損失慘重,要求擴大賠償範圍。

蘇拉颱風一度有登台又出海,在台灣的北端打轉,不排除會二度登台,影響台灣的時間恐會增長。出了蘇拉,在靠近日本也有一個丹瑞颱風,兩個颱風襲日,造成日本國內280班機停飛,颱風天大家還是要注意安全喔!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那一晚,我看到了勇氣!

作者:楊艾琳

佳蘭的地理位置,在柔佛州最南端。若從吉隆玻啟程,車程約莫5個小時半。但若從新加坡乘渡輪過海,約20分鐘就抵達邊佳蘭了。許多人在國光石化要進駐邊佳蘭之前,甚至RAPID計畫偉大宏願宣佈後,都不知道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有一個叫邊佳蘭的地方。

螢幕上儘是擱淺在海灘的白海豚、垂死的鴨子、密集的煙囪在純樸的土地上插旗、六輕油槽爆炸引發火警意外、孩子和奶奶上街抗議、醫學界人士穿著白袍表示石化業危害健康、全民認股守護濁水溪拯救因石化業將瀕臨絕種的白海豚、藝人唱著石化環境污染的歌曲、孩子到總統府前呈遞不要國光石化的明信片。

精采內文

 

飲用水保護區變更容許廢止 為開發開後門?

環評大會沒過 退回小組再審

「環境報導」2012年8月2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環保署毒管處提出「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政策評估」,未來容許飲用水保護區可以申請廢止或調整,此案於6月13日才經一次環評小組審查就過關,今天排入環評大會,民間團體抗議水資源如此神聖,環保署不把關、還要放寬。

環評委員也認為環保署這個門開太大了,飲用水保護區廢止後可能會變開發行為,而且很多資訊不充足,水的權利很多都在水利署手中,沒必要這麼急著通過
,建議等明年環境資源部成立後再來談。

由於飲用水的主管機關是環保署,原本今天是環保署長沈世宏擔任主席,審到此案時他迴避,改由原本專案小組召集人、台大農化系教授陳尊賢擔任主席。最後綜合委員意見,此案許多爭議未釐清,退回專案小組再審。

沈世宏:解我們管不下去的套

民國87年各地方環保局依《飲用水管理條例》已公告保護區 86 處,面積 386,393.5148公頃,已公告取水口一定距離 49處,面積 1,739.09999 公頃,合計占台灣面積 10.78 %。為什麼如今要做變更政策環評?

環保署表示,理由之一是,在《應實施環評政策細項》中已新增將「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範圍變更」列為環評政策細項。二是飲用水保護區範圍內若干發展計畫或土地使用變更案無法順利許可,有地方主管機關提出希望變更保護區範圍。

環保署這個說法白紙黑字寫在說明書裏,今天環評委員、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這麼說很不洽當,環保署應說明,「我也很想知道是那個地方主管機關」。

而環保署長沈世宏今天受訪時,以新竹市為例,整個市都在飲用水保護區內,但卻無法執行,自己做不到的,無法要求別的地方做到,這反而拖累原本該嚴管的地方,他說這是:「解我們管不下去的套」。

環保團體:應先檢討水源區畫設是否合理

針對沈世宏的說法,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回應,目前存在許多劃設範圍不當、汙染管制缺失,應先檢討現今飲用水保護區劃設不當問題。她建議,環保署相關政策環評前應先召開專家會議,納入地質與地下水專家討論。

水資源保育聯盟粘麗玉表示,地方水源區開發壓力不斷,水資源是非常神聖的,一旦汙染就無法恢復,不應輕易提供易廢止的平台。

環保團體的擔心並非沒有理由,例如之前義大世界、佛光山在高屏堰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涉違法切割環評開發,雖環評要求零排放,但仍不斷違規把廢水直接排入大坑溪、高屏溪,非常接近高屏攔河堰飲用水取水口。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文海珍強調,全世界沒有水喝的人非常多,飲用水這麼重要, 要更嚴格而不是放寬,否則大家喝的水就會更嚴重受汙染。

何時可廢止?飲用水取水口已廢止或不再做水源使用

環保署科長董曉音雖強調,原來保護區不應任意廢止,未來也以不影響飲用水保護區水質水量為原則。不過說明書中容許保護區廢止的前提是:「飲用水取水口已廢止 或已不再作為飲用水水源之用途」。

這個前提就是被質疑開後門的主要原因。凌永健問:問題是誰去弄的?這等於是開了一個門,這門開太大了。他認為,飲用水不再做水源使用,自然的因素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人為因素就不應納入。

他強調,飲用水保護區廢止後可以不去管他,就是取不到水而已,而不是廢止後可以去做開發行為。這個問題滋事體大,許多水源權限屬水利署主管,應等環資部成立後把問題納進來一併考量。環評委員資訊不足,不應此時做決定,「有什麼必要在這麼短時間訂出來?」

容許廢止是在鼓勵汙染?

成大地球科學系教授林慶偉表示,保護區廢止,如取水口在地下水補注區範圍內,廢止了開發還是會影響地下水源,因此這種情況不宜廢止。

他也擔心,如果是因為取水口汙染了,就把取水口往上提,是否會變相鼓勵大家去汙染?保護區縮減了,會不會為了土地開發,反而製造更多汙染問題?

而飲用水保護區畫設、變更、廢止權責在地方政府,地方常受到開發壓力,一旦容許廢止,飲用水保護區將陷入危機。

本文轉載自環境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城市型水災害」呼喚規劃公開和公民參與

作者:徐楠(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副總編輯)

「這些工作應該說都沒有擺脫『大災之後有大治』的模式,算不上『未雨綢繆』,而是『亡羊補牢』之舉」…

图片来源:beyondme

近年來,暴雨帶來的內澇在中國城市不斷上演,城市面臨「洪災」威脅。

人們對2010年夏天的廣州暴雨還記憶猶新。更早之前,2007年的濟南「7.18大雨」造成22人罹難。當時,中國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防洪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程曉陶曾撰文呼籲人們重視「城市型水災害」的危害。

2011年7月,北京就曾有過一次暴雨。時隔一年,這次的降雨量幾乎達到上一次的兩倍。程曉陶認為:政府的緊急應對是有所改善的。主城區的暴雨回應水準比以前有進步。疏通管網的工人在天氣預報後做好了到崗準備,積水出現後很快開始了工作。而在去年那場大雨中,「整個交通一塌糊塗,設備都運不上去」,一些地鐵站出現雨水倒灌,人們戲稱全北京的地鐵站都成了「積水潭站」(北京地鐵二號線上的一個站名)。

但時至今日,這些工作應該說都沒有擺脫「大災之後有大治」的模式,算不上「未雨綢繆」,而是「亡羊補牢」之舉。

程曉陶指出,從世界各地特別是亞洲的氣象情況來看,局部高速度暴雨的次數在增加,平均每小時達50mm-100mm的降雨量記錄不時出現。

水災害已成巨型城市通病

1972年日本長崎市遭受超紀錄暴雨襲擊,交通、通訊、電力等生命線系統完全陷入癱瘓,299人因災喪生,小汽車損失超過了2萬輛。這場城區暴雨引發的大水災,第一次使人們建立起了「城市型水災害」的概念。

1999年,東京、博多暴雨成災。1小時降雨量均超過了100mm,兩地同時發生了地下室裏淹死人的事件。

2001年,韓國首爾的暴雨中,地下鐵道水流成河,造成49人死亡,9人失蹤。

图片来源: 铁瓷

現代城市在暴雨洪水面前的脆弱,逐漸暴露無遺。

這樣的脆弱並非中國獨有。超大型城市的「熱島效應」會引發「雨島效應」——由於氣溫高、空氣中粉塵大,熱氣上升,形成周邊氣流向城市彙聚的運動。一旦上升的熱氣流遭遇高空強對流的冷氣團,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

此外,城市的大面積地表硬化,造成地面滲透性能很差。不透水面積增加,必然帶來地面徑流的增多。

在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超大型城市出現市區暴雨的頻率與強度會高於周邊地區,這種現象將會長期存在。

就北京而言,地面之下是巨大的華北地下水漏斗,地面之上是迅速積聚難以滲漏的水流。這樣的對比幾乎吊詭。

能在地面上解決的問題,就不讓它到地表以下去

發佈於2003年的《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對策法》,奠定了日本今天城市防水體系的重要基礎。

該法案明確要求:只要地表有超過1000平方米的綠地或農田變為城鎮面積,就要計算相應的硬化會增加多少徑流量,進而要求按防洪標準設置足量的雨水蓄滯設施。

簡而言之,「因為城市開發硬化在設防標準下造成多少地表徑流的增加,你就得挖多大的池子,把因開發而增加的水量蓄起來。誰開發,誰出錢。」程曉陶這樣形容。

其中蘊含的理據是:沒有人有權因開發而增加城市排水負擔、把風險轉嫁給社會。

這樣的立法規定,來源於解決城市排水問題的基本思路——減輕地下管線的壓力。盡可能不讓雨水彙聚到低窪地區,能在地面上解決的問題,就不讓它轉到排水系統中去。

管網建設的難度,高於道路建設,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新城區可以更充分地做好規劃,建好共同溝,使骨幹排水管網和道路修建同步,並一舉解決好供水、供電、供氣、通訊與電腦網路的佈設問題。但老城區要把道路全都重新挖開、換大管徑的管網幾乎是不現實的。

城市水系是一個有機整體。著眼於在地面以上、從源頭上防水排水的思路,在國際上越來越得到重視。

在這個意義上,優化城市排水系統,是人人可為之事,企業、機關、學校、社區都可以在自己的院子裏做雨水蓄滯滲透的設施。

日本此舉,也得到了臺灣和韓國的效法。

事實上,在這一立法之前,日本公民社會已經做出了範例——一個235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城鎮化面積達到85%。為解決流域中隨城鎮化進程而加重的洪澇問題,成立了「綜合治水對策協議會」,1990年以來,興建的各種雨水調節設施多達4300處,總容積達300萬立方米。

2003年以來,依據《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對策法》日本所有列有特定都市河川的城市都強制性地實施了這一措施。

2001年大雨之後,首爾採取了強力措施,恢復了一些原先被改成道路的河流。在快速發展階段,這些曾經的河道由於水質污染,引發兩岸居民怨聲載道,加之城市急於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乾脆填埋後修路了事。而今天,人們重新意識到了它們在構建城市水系中的價值,再次把它們恢復起來。

識別暴雨中的高風險區

2011年,南京市政府官員曾經向市民承諾:明年不讓你們再受淹。但整個城市防水體系的徹底優化,不可能是一年之功。第二年,政府毫不意外地承受了違背承諾的社會壓力。

程曉陶強調:地下管網是巨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們對此應該有科學的心態。一點一點,逐步漸進,是理性的態度。但城市管理者應該把規劃告訴市民。就像看到地鐵線路圖,市民就能知道其中虛線部分是在建的線路,預期何時可以通車,從而對地鐵建設期間造成的地面交通困難給予充分的理解。同時也應該向民眾告知,在現有的城市排水條件下,如降大的暴雨,哪些地方受淹難以避免,積水可能達到怎樣的深度,以便受威脅區域採取適宜的自保措施。 一句話,把規劃告訴老百姓,把危險告訴老百姓。

程曉陶認為:無論城市管理者還是市民,都應當更明確地建立“城市型水災害”的概念。城市管理者應當向市民進一步普及防災知識,而市民應當進一步提高應對暴雨的防災意識、主動回避高風險區、加強自我保護。這是應對城市型水災害的另一個重要課題。

一般來說,高風險地帶是可以根據防災常識判斷出來的。

比如:看到雨情嚴重,選擇路線則盡可能避免立交橋。行人應該注意觀察水面,地面如有坑洞,水面會有相應的漩渦。

這次的罹難者中,有幾人是觸電身亡。在特大暴雨天氣中,連續的水流可能因為觸及電源而成為導電體,因而具有危險性,但其電場是向外衰減的。如果腳下感覺到麻,及時退一步,是能夠退回安全地帶的。但如果感覺麻了不意識到是水體帶電,繼續前行,或處在奔跑狀態,腳下感覺到麻時,很可能已經難於退出來了。如果倒在導電的水體裏面,外界想施救都就無能為力。

這次大雨中,局部的高強度陣風,吹垮了一些在建廠房,也造成了人員傷亡。這提醒人們,暴雨中還需注意避免藏身在不穩固的建築結構裏。

程曉陶曾經調研過濟南「718大雨」中罹難者的具體死因,發現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其中大多數人,是因為缺乏應對經驗,闖入了暴雨中的高風險區。

這些教訓,應該被記取。

相關文章

洪水過後的反思(2) 2011年3月11日

洪水過後的反思(1) 2011年3月11日

「透支生態」加重自然災害 2011年1月7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7月2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赤蠵龜於新潟縣產卵 日本海最北端的紀錄

本報2012年8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赤蠵龜(資料畫面,轉載自日本維基百科)7月15日早晨,在新潟市北區太夫浜的沙灘上,一位當地男居民發現了正在產卵的赤蠵龜,於是他聯絡了新潟市中央區的市立水族館「日本海水族館」。

該水族館指出,赤蠵龜在此上岸產卵,創下了日本海最北端的產卵紀錄。

由於適合產卵的海灘越來越少,北太平洋赤蠵龜數量也有減少的趨勢,因此將面臨滅絕的危機。

根據該水族館的調查,赤蠵龜在距離岸邊大約35公尺的海灘上,產下了70~150顆蛋。由於館方擔心暴雨洪水可能會把蛋沖走,因此帶了23顆蛋回館內,計畫以人工的方式孵化。如果是受精卵的話,預計50天~80天將可孵化。

不過日本海龜協議會(位於大阪府)的紀錄顯示,赤蠵龜在日本海的產卵地,最北端為石川縣。

 ※ 參考資料:讀賣新聞報導

Top

 

成大追蹤棲地解謎 西岸鯨豚 與花東族群不同

摘錄自2012年8月1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台江鯨豚研究重大突破!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野放的瓶鼻海豚,經衛星追蹤一個月,最後消失在東沙、西沙之間,從歷次野放中,解開部份台灣鯨豚棲地之謎。救援團隊研判,在台灣西海岸出現的鯨豚,主要棲息在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一帶海域,與花東海岸的鯨豚應屬不同族群。 今年四月在七股擱淺的瓶鼻海豚順子,在成大教授王建平所率領的「台江鯨豚救援團隊」及志工日夜照顧下,今年6月24日野放,經過一個月的追蹤,衛星發報器於7月23日下午因電力耗盡,不再收到任何訊號,「順子」最後出現的位置就在南中國海的東沙、西沙之間。 王建平表示,衛星發報器原本即預計追蹤一個月,這次比上一次的野放還多一天,過去三次野放中,最遠的一隻曾游到南海的南沙群島附近。 王建平指出,這次野放可說是台江鯨豚研究的重大突破,過去大家都不知道鯨豚的棲地在哪裡,從這次「順子」的行蹤,配合先前二次野放的記錄,可得知台灣西海岸的鯨豚,主要棲息在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一帶,且並未跨過巴士海峽,顯然與東海岸的鯨豚應屬不同族群,希望未來能累積更多野放數據來佐證。 根據衛星追蹤,這隻瓶鼻海豚「順子」六月剛野放時,曾兩度橫越台灣海峽到中國福建、廣東沿海,之後又游回台灣,也曾在巴士海峽附近出現,但追蹤訊息的最後幾天落腳處,主要都停留在南中國海一帶海域。

Top

 

金門大橋蚵農 要求擴大補償

摘錄自2012年8月1日中國時報金門報導

金門大橋湖下端通過大片蚵田,目前已完成兩旁共一百公尺寬、四百公尺深的補償作業,但7月31日當地居民以開工後帶來油汙和淤沙,蚵田將遭進一步破壞和減產,要求擴大補償範圍。

村民楊和溪表示,當年慈堤興建工程,國軍連一聲招呼也沒打,就圍海築堤,讓他平白損失萬餘根蚵樁,如今又因建大橋,二度面臨蚵田毀損,真是欲哭無淚!

Top

 

蘇拉登陸後又出海 影響台灣時間增長

本報2012年8月2日台北訊,王鎮中報導

蘇拉颱風動態圖(中央氣象局  提供)蘇拉颱風已於2日凌晨3時20分登陸花蓮縣秀林鄉附近,但在沒有明顯導引氣流下,6時15分又從花蓮出海,強度因陸地地型破壞環流略減弱,預測未來將打轉後,潮遇定的北北西方向移動,但不排除2度登陸的可能,但整體影響台灣時間增長。
颱風至少已造成包括救災員警在內的5人死亡。各地強風豪雨及海水倒灌,造成許多災情,氣象局也上修預測累積雨量,其中宜蘭山區總雨量預測破2000毫米。

全台土石流紅色警戒433條溪流、黃色警戒452條溪流。
台東則出現焚風,中央氣象局在清晨4時56分,測到攝氏36.8度高溫。

2日各地累積雨量驚人(中央氣象局 提供)中度颱風,編號第9號(國際命名:SAOLA,中文譯名:蘇拉),2日8時中心位置:在北緯 24.0 度,東經 121.8 度,即在花蓮的東方約 20 公里之海面上。暴風半徑 220 公里,以每小時12轉16公里速度,向北轉西北進行。預測3日8時在北緯 26.7 度,東經 120.6 度,即在台北的北北西方約 210 公里之海面上。

警戒區域:陸上:臺灣各地(包含綠島、蘭嶼)、澎湖及馬祖地區應嚴加戒備並防強風豪雨。海上:巴士海峽、臺灣東南部海面、臺灣東北部海面、臺灣北部海面及臺灣海峽航行與作業船隻應嚴加戒備。
豪雨特報:受第9號颱風影響,2日臺灣東北部、中部以北地區及南部山區、東部山區有局部性大豪雨或超大豪雨,東部地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性豪雨或大豪雨,東南部地區有局部性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澎湖及馬祖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防範坍方、落石、土石流及山洪爆發,低窪地區請慎防淹水。

蘇拉颱風風力預測(中央氣象局  提供)超大豪雨地區: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
大豪雨地區:基隆市、彰化縣、嘉義市
受颱風影響,臺灣各地區風浪明顯增大,請避免前往海邊活動。
適逢大潮期間,沿海低窪地區應防海水倒灌及淹水。

7月31日0時至8月2日8時出現較大累積雨量如下:宜蘭縣太平山1697毫米、臺中市武陵1103毫米、花蓮和中909毫米、新竹縣西丘斯山 891毫米、新北市四堵830毫米、桃園縣復興798毫米、臺北市鞍部643毫米、苗栗縣泰安568毫米、雲林縣草嶺452毫米、南投縣望鄉374毫米、嘉義縣豐山373毫米、基隆市五堵348毫米。
出現較大陣風地區如下:蘭嶼15級,蘇澳14級、基隆、梧棲、彭佳嶼12級,東吉島、宜蘭11級,新竹、臺南、花蓮、澎湖、恆春、高雄、大武10級。
 

Top

 

雙颱襲日 約280班機停飛

摘錄自2012年8月1日中央社報導

日本媒體報導,丹瑞颱風襲擊日本九州地區,帶來強風豪雨。此外,蘇拉颱風襲擊沖繩縣先島列島、與那國島等地。受到颱風影響,以日本國內線為主將近280班航班停飛。

日本氣象廳指出,丹瑞颱風於1日下午7時(台灣時間6時)在鹿兒島屋久島西北西約120公里處,以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往西北西前進。中心氣壓975百帕,近中心瞬間最大陣風每秒40公尺。

另一方面,蘇拉颱風1日下午7時在沖繩縣與那國島南方約80公里處,以時速15公里往西北方前進。中心氣壓960百帕,近中心瞬間最大陣風每秒50公尺。

預估蘇拉2日仍會持續發威北上,日本西南方的先島列島可能長時間籠罩在暴風中。最大風速每秒40公尺,近中心瞬間最大陣風每秒55公尺。海上可能出現約11公尺高的大浪。到2日中午為止,累積降雨量較多處預估達250毫米

Top

 

論壇∣那一晚,我看到了勇氣!

作者:楊艾琳

國光石化到馬來西亞邊佳蘭,攝影:卓衍豪。 這不是神明對壘科技的戰役,是強龍力壓地頭蛇的戲碼。 兩個月前的5月,邊佳蘭居民在咖啡店聊天,說話有保留。對石化業的想法,有口難言。對RAPID計畫的偉大宏願,不敢有意見。對某政黨的怨言,更是忍氣吞聲。提到石化和黨的事,大部分居民顯得高深莫測,把想法都匿藏起來。他或別過頭不說一句話,或語言含混嘗試掩飾,但是有樣東西是掩飾不了的,那就是畏懼。

柔佛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除了號稱國陣的堡壘之外,人與人之前隱藏著一套不明文的規矩,可謂「柔佛的潛規則」。有些時候明明理虧了,被欺負了,還得為對方找理由,以便安撫自己的無助感,並對良心勉強有個交代。

在這地方,有些人是不能講的,有些團體是不能說的。對柔佛人而言,這叫做「謹慎行事」。這個潛規則牽著一條「關係鏈」,串連了一圈接一圈的「隱」關係,從上面一路壓下去。由始至終,到底說明了什麼、隱藏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都說得清楚,也都說得不清楚。如此一個利害格局,已經成為民間的尋常,有些人甚至稱之為鄉情。是趨利避害,或明哲保身,都是柔佛州居民的致命傷。大難臨頭的時候,才發現掙不脫根深蒂固的「關係鏈」,為尋求解決方案增加了一重障礙。

所以,兩個月前邊佳蘭居民畏懼的心態,是不難理解的。

邊佳蘭的地理位置,在柔佛州最南端。若從吉隆玻啟程,車程約莫5個小時半。但若從新加坡乘渡輪過海,約20分鐘就抵達邊佳蘭了。許多人在國光石化要進駐邊佳蘭之前,甚至RAPID計畫偉大宏願宣佈後,都不知道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有一個叫邊佳蘭的地方。

反RAPID計畫運動至今尚未全民動員,成為一個保護環境的全民運動,一方面是因為距離造成的隔閡,一方面是居民未能呈現一個鮮明的立場和意願。加上官方操縱了大部分媒體消息,導致邊佳蘭以外的人民,因不解與誤解,無法像挺反萊納斯一樣,掀起反抗的熱潮來反RAPID計畫。

石化工業令每人短命23天

距離把邊佳蘭邊緣化,導致居民被「關係鏈」捆得透不過氣。邊佳蘭需要一股外來的力量,以攻破這個利害格局。居民需要權威性的組織和人士,在保家園護環境的鬥爭期間,站在他們身邊,給予協助和力量。

兩個月後的7月,6位臺灣反國光的環保人士到邊佳蘭考察,並和當地居民分享鬥爭的經驗,講解石化工業對環境的破壞。這兩個月之間,有些華團與非政府組織亦拜訪了邊佳蘭以表支持。

於是那一晚,我看到了勇氣。

24日晚上,「人民記錄電影」和臺灣的簡毓群導演在泗灣的寶安宮禮堂放映邊佳蘭及臺灣國光石化的紀錄片,來了不少不速之客。有經驗的朋友皆知,他們是被某單位派遣來記錄和監視現場活動的「專業人員」。

這些人帶著完整的配備,從攝影機到錄影機、腳架到手機,他們記錄了主講人的演講、放映的影片,甚至掏錢捐款收集現場為觀眾準備的所有紀錄片光碟。他們及時用手機和上司溝通,警方亦在放映會的下半場抵達現場。這令大家對他們的誠意深信不疑,保護現場的居民的專業效率值得表揚。

25日晚上是重頭戲,臺灣環保人士分享臺灣全民如何齊心合力地扳倒國光石化。

螢幕上儘是擱淺在海灘的白海豚、垂死的鴨子、密集的煙囪在純樸的土地上插旗、六輕油槽爆炸引發火警意外、孩子和奶奶上街抗議、醫學界人士穿著白袍表示石化業危害健康、全民認股守護濁水溪拯救因石化業將瀕臨絕種的白海豚、藝人唱著石化環境污染的歌曲、孩子到總統府前呈遞不要國光石化的明信片。

經營了十多年的臺灣六輕對人民和環境的危害歷歷在目,大家瞭解了石化工業令每個人短命23天的事實,也明白為什麼六輕過後,臺灣人堅持不要國光石化,更知道為什麼環保人士千里迢迢自費來馬把事實攤開在大家面前。因為這不是邊佳蘭人的事,也不是柔佛人的事,而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一旦面積超過2萬個足球場的RAPID計畫於2016年竣工,大馬的國土將被嚴重毒害,風和水會把邊佳蘭的問題帶到各地,但是你很可能沒有察覺,只發現自己病了,生物減少了,空氣污染又被官方指為印尼燒芭了。可謂活人走投無路,死人死不瞑目。

看影片聽說明,邊佳蘭居民神情凝重。25日這一晚,邊佳蘭居民被「專業人員」和警方包圍,警方在寶安宮外設了路障,禮堂內多台攝影機對準居民拍攝,錄影機架在腳架上對緊居民全場記錄。十多位「專業人員」在禮堂自由走動,攝影機錄影機像是一台台長了眼的槍對準了居民,但是這一晚我看到了勇氣!大家沒有因此而離開,即使心裏有那麼一點害怕,卻因為有了團結的力量,反石化的意願更加堅定,恐嚇不再造成任何威脅。在攝影機錄影機的槍眼之下,大家無畏無懼倒豎拇指,齊聲高喊:「我們不要石化!我們不要石化!」

攻破了所謂「鄉情」的「關係鏈」,跨越了「畏懼」的心理,居民看到了身為國民的權利,看到自己保護環境的能力,看到捍衛土地與文化的迫切性。為了將來,大家不希望孩子戴著口罩過日子,不願意濕地和海洋生態消失,更不想心愛的人因為某些人的私利與錯誤決策,而犧牲23天的壽命。

那一晚,我看到了勇氣,但是還不夠。有一天,我要看到全民挺身而出,齊心合力趕走石化,拒絕RAPID!我們要保護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國土,並奪迴環境的自主權,發展有益生態環境的事業,這才是真正的發展!

本文轉載自馬來西亞東方新聞東方文薈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