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8.0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至少海有你:第七屆環境新聞編採營招生
「濕地:鹽米之鄉的想像系列」講座:白鸛農法護水田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大暫緩紹興12居民訴訟 居民贈匾額致謝

廖靜蕙攝影

位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北側的「紹興社區」136戶違建居民,因台大校方訴請法院收回土地使用而吃上官司,纏訟多時。近日傳出好消息,7月25日台北地方法院開庭時,台大同意12位居民暫停訴訟。居民認為台大釋出善意是好的開始,昨(6)日上午,數十位居民扶老攜幼,來到台大校門口表示謝意,除了致贈感謝匾額,也表達希望,台大能對剩下的100多戶住戶,手下留情,撤銷訴訟。

台大校方則由教務處專門委員徐炳義出面接待,並接受匾額。他說,校方會持續與居民溝通,但暫停訴訟並非撤告,站在維護校產權益的立場,全面撤告恐怕有困難。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台大推土機,紹興社區何處去?
蝦米戶集氣 力抗都更怪獸
廣州「富人區」違建 三年拆違建435萬平方公尺
都市更新下的社會正義──中壢大觀園的陪伴歷程

深度報導|搶救瑪曲:世界級的水源 藏族牧民的原鄉(下)

本報2012年8月7日甘肅瑪曲訊,葉人豪、莫聞、謝璧如報導

瑪曲的問題來源眾說紛紜,有氣候暖化、也有放牧過載的說法,也有學者如蘭州大學教授杜國楨,認為「包產到戶」的政策實施後,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草場、圍上圍欄,不能按照原本的規律逐水草而居,因此他們正在進行上述實驗,來驗證包產到戶政策影響說的假說,希望能改善現在的政策。

目前學者研究發現主要造成草場退化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氣候變遷,降雨愈來愈少;二是過度放牧,草原來不及生長;三是政策問題,政府推動的「包產到戶」政策,鼓吹牧民以戶為單位經營,可以提高收入,但這樣的方式是違背牧民規律。阿旺也表示,不管是以前的部落或是現在變成個體戶了,收入其實都差不多。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最後的黑鮪魚季

作者:孫介珩(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政治所研究生)

如果有一天,黑鮪魚季真的消失了,不管是人類不願吃了,還是再也吃不到了,至少,我想留下一些文字和圖片,供人們憑弔。

這會不會是我們最後的黑鮪魚季?沒有人知道。但船長們知道,我知道,或許連你也發現了,如果政府再不積極推動相關的政策,包括嚴格取締非法漁具漁法的過漁行為、與周邊國家簽訂漁業協定、積極輔導漁民漁業轉型,並正視台灣沿近海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問題,那麼,距離我們捕到最後一條黑鮪魚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人在草木間」紀錄片在故宮發表,紀錄嘉義梅山鄉太和村茶農如何藉此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茶的關係,從「土地利用者」轉變為兼顧生態的「土地守護者」,了解到與大地共存, 尊重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主人。因人為開發造成環境破壞也可能破壞千年古蹟,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因搶救千年的「漢本遺址」,目前暫停隧道工程,搶救遺址的專業研究團隊將以人工挖掘,到年底才有可能恢復動工。

白翅黃池鷺在英格蘭非常罕見,但在諾福克及劍橋郡交界的自然保留區發現到牠的蹤跡,濕地是非常多生物安身立命的家,良好的棲地環境讓生物的生存不會備受威脅。海洋是生命的寶庫,但有科學家表示海洋酸化,生物骨骼外殼恐變薄,像龍蝦和螃蟹等保護殼變薄,可能會使牠們更容易受到侵害,進而破壞海洋食物鏈。歌手也為環境發聲,張懸聲援吳音寧,反對中科搶水,望觀眾做去選擇,不要放棄自己的發言權,一起守護土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經濟不景氣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法

作者: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

當時,世界各國政府紛紛簽署了雄心勃勃的保育目標:至2020年時,世界陸地與海洋的保護面積須分別達17%和10%。此外,國際間需要達成三項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發展,包括有制訂新的生物多樣性公約10年策略計劃、資源調動策略以增加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援助,以及一個新的國際協議用以評定共享地球資源的好處。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預期將被無限延遲,慶幸地是,儘管面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中的成員們,仍努力地計算如何在當前經濟情況下仍然有機會採取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

精采內文

 

台大暫緩紹興12居民訴訟 居民贈匾額致謝

本報2012年8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紹興社區居民到台大感謝校方釋出善意,暫緩12位居民訴訟。

位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北側的「紹興社區」136戶違建居民,因台大校方訴請法院收回土地使用而吃上官司,纏訟多時。近日傳出好消息,7月25日台北地方法院開庭時,台大同意12位居民暫停訴訟。居民認為台大釋出善意是好的開始,昨(6)日上午,數十位居民扶老攜幼,來到台大校門口表示謝意,除了致贈感謝匾額,也表達希望,台大能對剩下的100多戶住戶,手下留情,撤銷訴訟。

台大要回土地 紹興社區居民挨告

位於紹興南街、信義路、林森南路、仁愛路圍成的紹興社區,由一片日式教授宿舍及破舊平房建築組成,其中約4000坪土地為台大所有,違建戶居民多為老兵及低收入戶,2000年6月即被台北市府公告劃定為更新單元,成為公定都市更新開發範圍。

如此黃金地段必然成為大建設公司屬意之地。華固建設2008年率先買下正臨仁愛路1樓店面,元大建設也陸續買下台大校地上的違建戶,等著與台大合作都市更新。沒想到台大另有如意算盤,為此收回土地蓋教學大樓。

2010年8月500多位居民陸續收到台大寄出的律師函,要求居民於60日內拆除或騰空房屋,歸還占用校地,否則將向法院訴請返回與請求侵占行為、不當得利的損害金及延遲利息。居民因此組成自救會抗爭,希望台大朝向都市更新就地安置。台大遂於2011年5月中起,陸續對居民提出民事訴訟,要求違建戶「拆屋還地,賠償損害」。

台大是依照「各機關經營國有公用被佔用不動產處理原則」向居民提起訴訟,卻引發批評聲浪,認為校方未與居民溝通協商搬遷,便宜行事。

暫緩訴訟露曙光

多位當地居民都是高齡長輩,並且行動不便,為了居住權益,仍然到場。根據台灣大學校長公文批示,500多名被告之中,有12位居民暫緩訴訟,為期4個月。這12位住戶,在法院審理分配中屬同一「股」,依據台大城鄉所師生協助調查居住狀況後認為屬於弱勢住戶,因此建議校方暫緩訴訟,自救會主任委員黃樹樑表示,後續還有10股民眾,希望校方也可以比照處理。

昨日,不少居民即使行動不便,須搭坐輪椅,仍來到台大校方所準備的第五會議室,表達謝意,訴訟對於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希望台大能因此停止訴訟。長期協助居民的台大社會所林彥彤表示,台大希望透過訴訟方式釐清對象,因為社區內有些是建商灌水的人頭戶。

台大校方則由教務處專門委員徐炳義出面接待,並接受匾額。他說,校方會持續與居民溝通,但暫停訴訟並非撤告,站在維護校產權益的立場,全面撤告恐怕有困難。

居民尋求多贏的安置計畫

紹興社區原帝國大學時代日式宿舍的周邊土地,光復後於1951年土地登記時被畫入台大校地,包含社區西側的三塊畸零地,由台大負責經營管理至今;1985年台大以建立病歷檔案室為由,再向國有財產局申請撥用紹興社區東北角的土地。在場高齡住戶表示,他們早於土地劃入台大之前就居住於此地,台大若要索回,應與居民溝通討論後續安置計畫。

校方卻認為,紹興社區的基地是用作醫學院用地,醫學院有興建學生宿舍、教學大樓的需求,即使居民是弱勢,台大也沒有責任提出任何安置規劃;另外,法規上能否允許,也需確認。

台大城鄉所於上學期進行一項紹興社區安置方案研究調查,提出安置的可能規劃,並建議校方以「社會住宅」方式進行。不過,即使土地主管機關國有財產局願意提出安置計畫,仍需由規劃權責機關台北市政府協助進行土地變更,且不能違背當初撥用給台大的使用目的。

東門里長劉兆琳則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在26巷旁的畸零地,由學校蓋平價住宅,以10-20年時間安置原有的里民,由居民繳租金。他說當地居民都是靠到清潔隊打零工維生,台大未來蓋樓後需要清潔工,可以雇用居民,也能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形成良好的互動,創造多贏局面。

Top

 

深入報導|搶救瑪曲:世界級的水源 藏族牧民的原鄉(下)

本報2012年8月7日甘肅瑪曲訊,葉人豪、莫聞、謝璧如報導

青年與牧民合作 驗證環保理論

謝曉鈴說,瑪曲的問題來源眾說紛紜,有氣候暖化、也有放牧過載的說法,也有學者如蘭州大學教授杜國楨,認為「包產到戶」的政策實施後,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草場、圍上圍欄,不能按照原本的規律逐水草而居,因此他們正在進行上述實驗,來驗證包產到戶政策影響說的假說,希望能改善現在的政策。

綠駝鈴總幹事冉麗萍說,兩年前,綠駝鈴開始關注瑪曲草場退化的問題,並開始尋找願意配合減少放牧的牧民人家,希望透過轉型及附屬產業推動的方式來代替牧民減少放牧的損失,以解決過度放牧的問題。謝曉鈴是綠駝鈴負責此計畫的成員,他表示,綠駝鈴支持當地成立自然資源共管委員會,預計結合8~15戶牧民,透過聯合放牧、以及輪流放牧的方式減少對草場的衝擊,阿旺就
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現在,道爾加社共有2隊加入聯合放牧機制,每隔2~3天休息輪替,並養成遷移時把垃圾也帶走的習慣。

在訪問的過程中,道爾加社的耆老羅巴提到:「以前是整個部落居住在一起,大約有60~70戶,草場也非常大,但是每年的草場還是愈來愈少,跟現在一樣;大約在2001年左右,政府開始鼓勵以戶為主的放牧方式,而且每年還會來撒種增加草的生長。」但這樣的方式,就是官方所謂的「包產到戶」,其實造成了一些反效果,「後來常常因為牛羊分配的多少產生爭論,然後就分家,但基本上還是和平的,真正無法解決的時候就丟骰子!」羅巴感慨的說。問他會不會想念以前部落放牧的方式,羅巴說:「以前範圍大,現在大家都圍鐵絲,有時候草場沒水了,甚至還要用錢買別的草場的水!」

而年輕的阿旺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以前的方式沒有管制,有些家庭把水區挖很大,造成部落中其他家庭沒水可用;現在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草場,比較好。但整體上來說,現在大家區隔開來,紛爭反而比以前多了。

來自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的拔尚(蕭世暉)也分享台灣原住民的方式:「台灣原住民各族有自己的領域,有時候會有一些規矩,例如設陷阱,當你看到這邊有別人設的陷阱,表示這是他的獵場,你就要去其他地方,如果侵犯到別人的獵場,那是會有很多麻煩的;又例如某人在河邊取水,後來的人不能到他們上游去取,這樣是不尊重的冒犯,只能到下游取水。」阿旺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嚴格的規範很驚訝,表示在瑪曲的藏族是很自由的,沒有那麼多的限制。

謝曉鈴提到,目前學者研究發現主要造成草場退化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氣候變遷,降雨愈來愈少;二是過度放牧,草原來不及生長;三是政策問題,政府推動的「包產到戶」政策,鼓吹牧民以戶為單位經營,可以提高收入,但這樣的方式是違背牧民規律。阿旺也表示,不管是以前的部落或是現在變成個體戶了,收入其實都差不多。

但阿旺也提到,現在的肉類價格已經比以往低了許多,這也是為什麼他決定減少放牧,改用其他轉型及附屬產業的方式經營的原因。以前牛羊的生產只要自己吃就行,多的就丟棄浪費掉,現在則會將多餘的奶肉製成乳製品,尋找出口的機會。

除此之外,甘肅綠駝鈴融入藏族宗教理念「神山聖水」對環境的敬畏,找尋本土文化與草原的結合點。利用舉辦社區學習的環境教育課程、以及舉辦攝影展,鼓勵當地居民記錄他們的生活,並不定時帶牧民外出學習參觀,吸取外在經驗。正如同謝曉玲所說的:「我們應該讓牧民自己決定想要的生活,而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背後幫助他們。」

羅薩金巴說,曾有牧民老人家跟他說,這幾年「感覺地球變小了,因為草場一直在變小。」其他青年一樣,他深感挽救環境的責任深重,正持續努力著。

Top

 

生物多樣性|最後的黑鮪魚季

作者:孫介珩(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政治所研究生)

他把魚從船邊拉了上來,扔到船裡,魚躺在船尾,陽光照射著,牠身體密實,形如子彈,把身體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勻稱、動作迅速的魚尾快速顫抖著,反覆掃動著,兩隻大而無神的眼睛一直瞪著,最後一點力氣也沒有了,老人友好地打牠的頭,又踢它,魚的身體在船尾的背陰處仍在抖動著。

如果有一天,黑鮪魚季真的消失了,不管是人類不願吃了,還是再也吃不到了,至少,我想留下一些文字和圖片,供人們憑弔。

半年來,為了瞭解台灣沿近海鮪漁業的現況,我不斷地往返綠島、小琉球、東港以及高雄之間,對鮪漁船的船長進行訪談。即便只是船程一小時的交通船,都不難感受到大海的難以捉摸。

討海,或許並不是向海討些甚麼,而是向海乞求,乞求大海賜與溫飽。很多人說,無論是甚麼原因使黑鮪魚越來越少,我們都不能再捕牠、吃牠了。「不准捕」、「不要吃」,是很響亮的口號,但我卻無法跟著一起大聲疾呼,因為我會想起那些人,討海人。

6:00 漁工穿著特殊的工作服將船艙中的黃鰭鮪搬到拍賣場上。我會想起那是一月,冬天,第一次到東港訪談,和漁會的接洽並不順利,只好直接站在華僑市場前的魚獲卸貨碼頭,尋找願意受訪的船長。但東港的船長一聽到要接受訪問,就把我們當作是過去以不客觀的立場將船長們塑造成「生態殺手」的記者,而拒絕受訪。

在碼頭站了三個小時,終於,出海兩個禮拜剛回港的黃船長願意接受訪談,並帶著在港邊等他的太太和女兒邀我們共進午餐,招待我們滿滿一大盤他這趟出海捕到的黃鰭鮪生魚片。他感慨的說,台灣沿近海縱容大型底拖網、焚寄網漁船毫無管制的捕撈,使得小魚長不大,大魚活不久,已經很難捕到魚了。政府又只會一直補貼,補貼油,補貼購船貸款,但是如果有一天海裡真的沒有魚了,補貼又有甚麼用呢?

其實,並不是黃船長捕到的魚變少了,54位受訪船長,每艘船捕到的鮪魚都大幅減少。和過去同樣節氣、同樣地點,如今就是捕不到魚。漁政機關怎麼說?漁業署說,黑鮪魚資源穩定,可安心食用,至於捕獲量減少,是因為漁船用油變貴了,降低船長們出海捕黑鮪魚的意願。

資料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濟部能源局       作者自行整理

民國92年,我們沿近海黑鮪魚的年捕獲量是847公噸,中間除了96年以外,呈現逐年遞減,至99年只剩下145公噸,這和漁船用油價格的歷年走勢並沒有顯著的負相關。

7:20 距離拍賣還有十分鐘,開始把重達兩百多公斤的黑鮪魚吊起。漁業署的邏輯是,因為油很貴,船長們不願意捕黑鮪魚,捕獲量減少,但是黑鮪魚都在海底活得好好的,所以黑鮪魚資源穩定。但船長和數字告訴我們的真相是──台灣沿近海已經無魚可捕,所以船長出海根本已經不敷成本。

我不解,為何要官方承認黑鮪魚資源減少那麼困難?為何要不斷粉飾缺乏管理之下的過漁事實?難道真的如受訪者所言,我們的漁政及海域執法機關和使用破壞性漁具漁法的船公司之間,存在著不能說的默契?

  7:25 用拖板車將魚載至一百公尺外的拍賣場。除了東港訪談,我還會想到小琉球的洪船長,國小一畢業就上船捕魚,年輕時跑遠洋漁船存了些錢,終於擁有自己的船,能在台灣附近海域捕鮪魚。

身為船長,面對船上七、八名外籍漁工,在孤獨且漫長的航程中,他常覺得自己是這個小社會裡的異類。在海上,只要看到大公司的拖網船在作業,就知道這邊不用捕了,因為拖網船往往將附近的魚一網打盡,它一次網到的魚,是洪船長這艘小型延繩釣船一年的捕獲量。

隨著台灣附近的魚越來越少,他只好不斷往南,卻不幸因為越界捕魚被菲律賓政府連人帶船扣壓。最後,人是贖回來了,但用盡畢生積蓄買的那艘漁船,卻再也沒能回來。

現在,他只能依靠親戚接濟,常坐在村子的涼亭看著海,望著那片再也回不去的戰場。

台灣和周邊國7:30 開始議價,牆上貼著牌子,寫著"黑鮪魚拍賣起點",全盛時期一天上百條。如今,卻只有五條,後方,則是空蕩蕩的一片。家包括中國大陸、日本以及菲律賓都存在很多管轄權重疊的海域,所謂的「越界」究竟如何定義?菲律賓將他們的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劃至我國台中梧棲港外海,難道我們的漁船一出港就是越界?管轄權重疊是事實,為何政府遲遲不和周邊國家簽訂相關漁業協定,並劃定作業範圍來保障本國漁民?保留模糊地帶和彈性空間的下場,就是我們的漁民在作業時,必須賭上身家財產甚至性命,獨自和外國政府、海盜以及少數心懷不軌的漁工周旋於汪洋大海之上。

 我也會想8:00 議價完成,漁會登記總重與最後賣出價錢。 到,在黑鮪魚季熱鬧開幕的第三個禮拜,賣黑鮪魚生魚片的老闆娘跟我訴說著過往黑鮪魚季的榮景,幾年前,想要看黑鮪魚的人塞爆整個華僑市場,只看的到人頭看不到魚。老闆娘一天批進二十多條黑鮪魚,但是殺魚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大餐廳訂魚的速度,根本沒有時間一片一片做觀光客的生意。和我說這話時,老闆娘從容的處理今天買進的唯一一條黑鮪魚,那是因為整個東港,今天也只捕到五條黑鮪魚。而我,則是天字第一號客人,一個小時過去,第二組客人才上門。

8:01 是好價錢。老闆娘提到了那位她記不起名字的現任縣長,無奈地說縣長希望要讓黑鮪魚季「回歸自然」,但是,他們攤位已經租了,冷凍設備已經投資了,餐廳的通路也已經談好了,這些都是成本。當初把黑鮪魚季當作政績時,整個東港冠蓋雲集,將黑鮪魚季炒作至最高點,現在漁獲減少,父母官就說這是「回歸自然」。有沒有想過當初那些配合政府參與黑鮪魚季的船長、業者們該怎麼辦?主事者開始思考生態永續經營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有沒有拿出配套措施來解決黑鮪魚季冷卻後,對整個東港規模經濟下,黑鮪魚產業鏈所產生的衝擊?是要讓整個產業自生自滅,亦或其實生態保育又只是另一個新的口號?

在綠島的田船長已經退休,把家裡整理成民宿,有時會帶遊客出海體驗鰹竿釣。他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討海人只會討海,你要他轉行做別項做不來。政府致力於發展綠島觀光,結果辦理一連串活動的效益卻沒有陳昇在島上開一個演唱會來的大。陳昇無法長期在綠島或小琉球駐唱,但當地的商家卻每天都需要開門做生意,政府的規劃如果無法帶來商機,又要如何去說服漁民放下自己熟悉的領域轉而投入觀光產業?

8:20 庖丁解牛。 買到的盤商直接將黑鮪魚不同價錢的部位分開。8:35 終點站

漁會的主任、受訪的船長們、賣生魚片的老闆娘都說,黑鮪魚季要沒了,只是不知道政府還要撐到何時。或許,他們多少也意識到,當初炒作出來的「黑鮪魚季」,終有一天會被永續發展的趨勢給淘汰,但,他們的生計由誰來照顧?誰又能告訴他們該何去何從?

這會不會是我們最後的黑鮪魚季?

沒有人知道。但,船長們知道,我知道,或許連你也發現了,如果政府再不積極推動相關的政策,包括嚴格取締非法漁具漁法的過漁行為、與周邊國家簽訂漁業協定、積極輔導漁民漁業轉型,並正視台灣沿近海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問題,那麼,距離我們捕到最後一條黑鮪魚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這條魚也是我的朋友!」他大聲地說「我從來沒有看見過或聽見過牠,但現在我卻必須殺了他,我很慶幸人類至少還不必想盡辦法捕殺星星。」他想,這條魚肉不知道可以供給多少人吃,可是,這些人配吃牠嗎?不!當然不配,由牠高貴的舉止和自尊看來,沒有人配得上吃這條魚。他不知道人們為何捕殺,但至少我們不需要去捕殺太陽和星星。以海為生,還得捕殺自己的好朋友們,已經令人受夠了。   

--海明威,老人與海 1952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人在草木間」紀錄片發表 茶香飄故宮

本報2012年8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人在草木間」組合成一個「茶」字。在莫拉克風災三週年前夕,紀錄嘉義梅山鄉太和村茶農如何藉此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人與茶的關係,以不一樣的阿里山茶來重生的紀錄片「人在草木間」6日於故宮博物院舉辦發表會,片中主角葉人壽、簡嘉文與郭俊男三位茶農也帶著他們所種植的有機茶、自然茶與民眾分享。

紀錄片「人在草木間」紀錄在八八風災遭遇兩處聚落走山、50戶房屋倒塌、4人不幸罹難的嘉義縣梅山鄉的太和村茶農,雖然一夕之間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難民,但痛定思痛,將天災轉化為開始友善環境的契機,在茶園種下了大量的樹木,甚至採行有機與自然農法來照顧茶園,企圖生產與環境取得平衡點,從揹負破壞山林罵名的「土地利用者」轉變為兼顧生態的「土地守護者」。

吳平海與張志聰兩位導演到場出席,吳平海強調,不只是山林或建物的重建,有形的重建計畫或政策有期程終止的一天,但價值觀的重建是永久的、每一個人都在參與著的,不停自省的過程。張志聰則希望能藉此片讓更多人願意開始試著對環境友善,而他本人也在拍攝期間歷經結婚生子的生命歷程,並留在當地開始成為一位茶農。

八八風災 危機變成轉機

吾鄉工作坊執行長盧思岳表示,其實在八八風災前,便有一群藝術家在太和村駐村,推動茶產業的行銷與友善土地的行動,但願意響應的人實在不多,但藉著風災這個契機,更多人瞭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包括為了水土保持而在茶園種樹的工作假期等活動,許多人親身出力支持,他也愉快的分享,近日又有兩個茶農願意加入了。

而供應在茶園種樹所需苗木的正是林務局,該局副局長楊宏志回憶,八八風災後,他本人也在嘉義各地執行重建工作,當時便對太和村獨特而淳厚的風土民情感到難忘。他舉例,太和茶春夏秋冬皆有不同風情,而他們主打的四季目前也成為嘉義行銷的賣點,他認為這便是常民文化中獨特的軟實力。他也提及林務局的「自然影像數位化及推廣計畫」透過影音打開自然之窗,而「人在草木間」這部紀錄片,正是將人與土地的關係做了最好的詮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秘書長陳瑞賓對此也表贊同,他說以往生態影片總是以珍貴的野生動物生態紀錄為主,而此片更提升到人文關懷,值得一看再看,相信觀眾將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推行「社區心靈陪伴計畫-推動影像及重建紀錄」的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徐宜君表示,此計畫藉由紀錄片拍攝,陪伴社區找出自己未來的方向,此片能在國內最高的藝術殿堂故宮博物院播出,是非常好的推廣機會,她也預告各地相關的災後重建紀錄片,還有多部也即將陸續問世。

一泡好茶如何來?

葉人壽、簡嘉文與郭俊男三位茶農從追求產量的想法中跳脫,不但關心消費者的健康,更追求與土地的友善關係,也溫柔瞭解並尊重每棵茶樹的特性,將原味還給它們。

葉人壽風災後開始嘗試生產自然茶,也前往中國尋求新市場,他分享所見,觀察目前中國也學習台灣茶的種植方式施用大量的肥料以追求數量,因此他認為,台灣茶的新出路應是種出有「土地的味道」的茶,以高品質取勝。簡嘉文生產自然茶的想法曾受家人反對,看似荒廢而產量大減的茶園更遭心急的父母收回,但他「尊重大自然真正的主人」的堅持,也終得家人接受,目前父母與他齊心維護茶園,也一起面對受到質疑的壓力。

郭俊男風災後在朋友鼓勵下,在曾經流失的茶園重新種上有機茶。他興奮的分享,前些日子,看到自家茶園的茶樹上出現了鳥巢,裡面的雛鳥成長著,讓他相當振奮,因為由此知道自己作的是對的,大自然已經願意跟他結合了。而他的么兒郭秉航克紹箕裘,才要升國一,便泡得一手好茶,已在競賽中勝過大人了。

從飲品到藝術品

吳平海導演表示,在跳脫了產量的迷思,開始關懷大地後,茶便從飲品轉身成為藝術品。故宮博物院目前已率先在院內附設餐廳三希堂開賣三位所製作的茶品,副院長馮明珠歡迎愛茶人從消費端一起實際支持這些茶農的行動。

Top

 

蘇花改遇千年遺址 工程延宕

摘錄自2012年8月6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交通部公路總局6日表示,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因搶救遺址而暫停的隧道工程,要延到2012年底才可能恢復動工。

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因遇上千年遺址受影響。公路總局說,蘇花改谷風隧道南口2012年3月5日開挖沉澱池過程,發現有施工前未曾探測到的遺址,3月6日立即停工並提出搶救遺址計畫。

因谷風隧道位在漢本,所發現的遺址也稱為「漢本遺址」。

公路總局說,委託搶救遺址的專業研究團隊10日就會進駐現場,開始人工挖掘。根據專業團隊研究,「漢本遺址」距今約1000年左右。

公路總局說,開挖「漢本遺址」估計要到今年年底,谷風隧道南口工程前後延宕約10個月,未來是否有辦法加速趕工,讓蘇花公路如期在2017年底通車,還無法確定。

除「漢本遺址」外,公路總局在蘇花公路整地時,就確定武塔隧道有遺址,搶救「武塔遺址」計劃也在7月23日展開,但已事先列入蘇花改施工期考量。

還有一處東澳隧道也研判有遺址,實際狀況要等隧道工程開始施工後才清楚。

蘇花改主要是改善蘇花公路山區路段道路,全長共38.4公里,共有8座隧道,其中觀音隧道與谷風隧道只相距60公尺,公路總局特別將兩隧道連在一起,長度約12.6公里,將是台灣僅次於雪山隧道的長隧道。

Top

 

白翅黃池鷺出沒英格蘭保留區

本報2012年8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蘇瑋佳編譯,鄭鈺琳審校 (Ronald Groenendijk攝)白翅黃池鷺在英格蘭非常罕見,不過上月有人發現牠出現在位於諾福克(Norfolk)與劍橋郡(Cambridgeshire)交界的一處自然保留區中。這隻成鳥是在WWT (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野禽與溼地信託)所管理的Welney保留區出現,上一次在該保留區出現的紀錄是2007年。

WWT專家指出,該物種一般是在南歐度過夏天,Welney保留區鳥類觀察員Emma Brand比紹,不知道是什麼把牠引到這個保留區來,最近並沒有突發的異常氣象,當地也沒有牠的主要食物來源,足以讓牠飛到距離正常棲地這麼遠的北方。這隻鳥的繁殖羽已發展成熟,確定是一隻成鳥,而不是迷路的亞成鳥。

這隻池鷺已經把保留區淺水地帶當作自己的家,保留區管理員表示,現場隔著蘆葦叢就可清楚地觀察這隻池鷺,牠混在水域裡其他鳥群中一同捕魚,似乎頗為自得。

※原刊於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BBC報導

Top

 

海洋酸化 生物骨骼外殼恐變薄

摘錄自2012年8月6日路透社報導

科學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海洋酸化,使得蛤蜊和海膽等海洋生物較難發育外殼,而這種現象在極地地區可能最嚴重。

貽貝、牡蠣、龍蝦和螃蟹等海洋生物的保護殼變薄,可能會導致牠們更容易受到掠食者侵害,進而破壞海洋食物鏈。

英國南極勘測(BAS)在聲明中公布這項發現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海洋酸度升高衝擊生物外殼和骨骼的大小與重量,而這種現象遍及許多海洋物種。」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而部分二氧化碳最後進入海洋,分解成酸。

根據這項發表在「全球變遷生物學」(GlobalChange Biology)期刊的研究,海洋酸化使生物較難取得碳酸鈣,尤其是在北極海與南極洲周圍的冰冷海水。

碳酸鈣是動物生成骨骼和外殼的重要成份。

英國南極勘測的教授裴克(Lloyd Peck)接受路透電視台(Reuters TV)訪問表示:「海水越冰,碳酸鈣就越難從海水取得,動物的骨骼就越薄。」

Top

 

張懸聲援吳音寧 反中科搶水

摘錄自2012年8月6日蘋果日報報導

歌手張懸今晚再度在臉書貼文表示,千萬不要因為認同她的言論,而去買她的專輯,她擔心,若因此銷量變好,和其他歌手所做的任何事,也只能落入「推銷」的名義中。

張懸貼文說,特別提到往後將與吳音寧站在一起,等帶土地被守護,清白被歸還;吳音寧因聲援「反中科搶大圳」,而被控告妨害自由,引發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

張懸貼文內容提到,請觀眾做出選擇,產生力量制衡,不要放棄自己的發言權,也不要放棄改變重要的事件結果。

張懸更展現「骨氣」表示,「音樂我會自己努力宣傳,這些事情,讓我們奮力一起,讓它發生」。

Top

 

論壇∣經濟不景氣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作法

作者: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

還記得2010年10月於名古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嗎?

富陽森林公園由民間團體認養,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另一種方式。(照片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當時,世界各國政府紛紛簽署了雄心勃勃的保育目標:至2020年時,世界陸地與海洋的保護面積須分別達17%和10%。此外,國際間需要達成三項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發展,包括有制訂新的生物多樣性公約10年策略計劃、資源調動策略以增加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援助,以及一個新的國際協議用以評定共享地球資源的好處。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各國政府必須大幅增加其預算以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但就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許多較貧窮的國家已表示缺乏資源(或資金)以落實會議目標,也由於各國已經承諾至2020年時,每年增加100億美元來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因此未必能夠負擔得起額外的投資以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預期將被無限延遲,慶幸地是,儘管面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中的成員們,仍努力地計算如何在當前經濟情況下仍然有機會採取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

集合了來自英國、南非、瑞士、加拿大與美國的科學家們,就此極其重要的支付保護經費資金來源,提出了21世紀可能的對應方式。他們主張非排他性的方式(亦即非直接挪用其他款項改為保育款項)增加自然保育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開支,即使公部門預算下降,還是有機制可以讓政府在自然保護方面的資金大幅增加。這些科學家也希望透過這樣的主張,能夠再度激起保育議題的爭論,讓更多的民眾仍在經濟壓力的同時關注保育議題,並讓所有人能夠一起面對現今保育的裂口。科學家提出的對策包括:

(一) 刪除或重新調整在農、林和漁業的補貼。以歐盟為例,其花費了將近一半的年度預算(約430億元台幣)在支付農業與環境得以相互協調的計畫,儘管這些農業補貼目的在於提高生物多樣性,然而這樣的做法其實並無法確知真正受益的是否為生物多樣性。雖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支持歐盟的補貼理論,刪除或重新調整類似如此作法的補貼,尋找一個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更有成效的做法,預計將可更直接使生物多樣性受益,同時也可以降低進行補貼時,農業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二) 透過政府對監管框架的改變,以鼓勵私營部門對生物多樣性的支持與保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可以像是碳交易,納入生物多樣性至計算減排碳量成本曲線中。

(三) 制定稅收優惠,增加保育捐款。譬如對土地所有者的稅收優惠,鼓勵土地所有者遵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中對土地的要求;或是遺產的捐獻若有利於保護的目標,亦得以獲得稅收優惠。假設世界各地皆增加類似的機會,將同步獲得大量的土地保護與資金擴增。

(四) 已開發國家可以改變對海外國家援助的預算,以鼓勵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支持。在貧窮和未開發國家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其生活需求亦多直接依賴生物多樣性。可以想見,鼓勵並促進保護生物多樣性將成為另一種可兼容國際發展的做法。

(五) 上述對海外國家的援助作為「生態系統服務的付款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綜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制訂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全球經濟利益,在此框架內,提供有償服務以實體經濟補償土地所有者,避免其將森林轉換為其他土地使用的類型,計算森林的碳儲量以及當森林喪失或減少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這些預期的排放量作為參考水平,並使其具有一個確定的金額。全球碳市場交易在2010年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420億美元,相信也可透過實體經濟計算的方法改善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育經費的拮据情形。

(六) 提供更多元的資助機會。生物多樣性不僅僅可透過政府預算支出或是富人捐款,也可鼓勵大眾從小額開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盡力。

儘管擁有了上述因應經濟問題所衍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應策略,對於如何調整或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以面對接踵而來的影響,我們仍有相當的知識缺口。例如,當重整或刪除前述所提的補貼方案時,是否真的可如預期達到更佳的保育效果,或者反而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所衝突,而遭致反對聲浪。

也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獲得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之間微妙關係更好的理解。為了填補這些知識上的缺口,跨學科的合作與研究,包含生態學家、經濟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決策者,已刻不容緩。「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這個巨大事業的財務費用,有賴充分的社會和生態成本,才能真正有效而持續地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