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9.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紅色的巨大問號現身沙灘 問天問美麗灣

反反反行動聯盟提供

曾以「違。離」系列藝術成功讓更多人關注美麗灣一案的「反反反行動聯盟」,9月19日再啟行動,這些藝術家與民眾帶著竹竿與自製標語再次前往杉原沙灘。企 圖建造藝術裝置,在沙灘上打了一個大大的紅色問號,將「台東的經濟只能倚靠一間違法大飯店嗎?」「可以先蓋好,再環評喔?」「這麼珍貴的自然資源、天然美 景,得被踐踏50年。台東人、您不心疼嗎?」「富山居民不能合力經營民宿、海水浴場嗎?」等等問題呈現,問美麗灣也問問社會大眾。

美麗灣方表達不滿,他們表示,他們擁有經營沙灘管理的權利與義務,表示在沙灘上的任何行動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與約束,美麗灣並出示權狀,重申他們不允許藝術家在沙灘上建造任何固定物,更再三表示將要提告。關於藝術家以「違建」指稱美麗灣渡假村,該公司副總朱膺州表示,他們正在上訴,「拭目以待!」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沙灘上美麗灣持續開發 水下珊瑚礁魚兒大退房
我只是要fudafudak照亮海面的星空
蘇拉過境 風浪再次打進美麗灣
爭議未落幕 美麗灣審查會決議補件再審

環境信託|海神有請 重振失落的海岸線(二)柏令海崖(Birling Gap)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研究整理

柏令海崖(Birling Gap)位於薩克森郡東南方,1931年,早在海神計畫啟動前,英國國民信託即認為此地具保留價值而買下了海崖,目前此信託資產地的面積為202公頃。根據研究團隊的資料顯示,柏令海崖的地質組成可粗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草植被,第二層是冰河遺跡的泥層,第三層則是石灰岩。

由於鬆軟、易崩塌的特色,形成了壯美的斷崖景觀,而在崩解的礫石中,還發現了冰河時期的化石遺跡,讓這片美景增添了獨特性。但目前海岸線後退的十分快速,從幾十年來的監測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出,海岸的確大幅往內退縮了。

精采內文

環球360°|2012 破記錄的夏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肖紅梅,現任湖北省應城市市長,原今年八月中旬會來台灣,主持一場關於兩岸企業界節能減碳的座談會,我也是與會的代表之一。很可惜,這位市長後來沒能成行,因為湖北應城正逢六十年一遇的大旱,市長得留城裏指揮抗旱事務。

這個夏天,同樣遭遇旱災的,並不僅止於湖北。太平洋岸的另一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土地,接近70%的土地,面臨苦旱已長達半年。美國兩大糧食作物玉米與大豆,至今被美國農業部認定受旱的比例,分佔87%與85%,美國農民今年光是因水源不足,被迫放棄種植的玉米田總面積,就快跟台灣本島一樣大。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現在都在提倡多吃菜少吃肉,但我們吃的蔬菜安全嗎?婦聯盟文教基金會的座談會上,我們發現到台灣人愛吃葉菜,吃下肚累積在體內,對人體的傷害事不容小覷的。而越南開始對大陸進口的農產品嚴格檢驗,避免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影響人民健康。在中國山東對於食品安全開始重視,開始鼓勵民眾投訴違規的食品,全民一起監測食品安全,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為了抽取極地石油,航運及天然氣產業在北及造成的汙染,可能進一步加速北極海冰融化,目前迫切要評估的黑碳,可能就是造成海冰加速融化的主因。人為開發破壞了大海,而我們的嘴巴也大口的吞噬大海中的生物,現今環保意識抬頭,過去視為高檔食品的魚翅,現在越來越多地區開始禁售,加拿大溫哥華也在研擬類似的禁令,希望大家也可以出張嘴來保護鯊魚。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到日本福島旅遊很好嗎?

作者:宋竑廣

最近輾轉在網路上看到日本福島縣推廣旅遊的說帖「福島!我們很好!」,並獲得部分旅遊愛好者的轉載;一直以來,台灣民眾聽到日本核災也常問:「那日本現在可以去玩嗎?」儘管問的多半不是核災區,但就台灣民眾的健康風險著想,還是提供一些關於人工放射線的資訊作為參考。

為了讓觀光客安心,福島縣府在官網提供全域的放射能測定地圖,從顏色看,會發現大部份地區都是看似安全的藍色,只有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與其西北方呈看似嚴重的黃色與紅色,其中藍色與淺藍色區域的標準,為每小時0.25與0.5微西弗以下,若再點閱公共場所,有些地方如距離福島核電廠60公里遠、位於郡山市的農業綜合中心,則高達每小時1.16微西弗。依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標準一年1千微西弗以下,每小時應低於0.11微西弗;依日本環境省規定,每小時0.23微西弗以上的區域就要除污。

精采內文

 

紅色的巨大問號現身沙灘 問天問美麗灣

本報2012年9月20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紅色的大問號,問美麗灣也問天。反反反行動聯盟提供

曾以「違。離」系列藝術成功讓更多人關注美麗灣一案的「反反反行動聯盟」,9月19日再啟行動,這些藝術家與民眾帶著竹竿與自製標語再次前往杉原沙灘。企圖建造藝術裝置,在沙灘上打了一個大大的紅色問號,將「台東的經濟只能倚靠一間違法大飯店嗎?」「可以先蓋好,再環評喔?」「這麼珍貴的自然資源、天然美景,得被踐踏50年。台東人、您不心疼嗎?」「富山居民不能合力經營民宿、海水浴場嗎?」等等問題呈現,問美麗灣也問問社會大眾。

藝術家復原裝置藝術中。反反反行動聯盟提供反反反行動聯盟一行十餘人,帶著大量染紅的竹竿與簡便的榔頭與圓鍬,早晨九點多便前往杉原沙灘,企圖再次在沙灘上以創造藝術品表達對美麗灣一案的不滿心聲。當器材還在運送中,美麗灣的員工便表達關切並迅速的報警處理,當地警方海巡與刑警也隨後趕到,並出動多部攝影機蒐證。

美麗灣方表達不滿,他們表示,他們擁有經營沙灘管理的權利與義務,表示在沙灘上的任何行動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與約束,美麗灣並出示權狀,重申他們不允許藝術家在沙灘上建造任何固定物,更再三表示將要提告。

面對美麗灣與警方以「再動手就要以現行犯逮捕」的警告下,藝術家們氣憤地想要溝通並舉起標語時,警方更以違反集會遊行法威嚇,表示將依法辦理。

雙方僵持多時,藝術家下午抱著進警局的決心,決定一定要將本日的計劃完成。他們將竹竿插進沙灘,排成一個大大的紅色問號,多個發問的標語也指向美麗灣 ,表達對於美麗灣這個大違建的不滿。

反反反行動聯盟提供反反反成員逗小花表示,這次藝術家們延伸上次的「違。離」意念,再次以藝術的手法,運用問號表達「天問」。這次裝置藝術的發想者饒愛琴認為,人民現在因為政府與財團的緊密勾結,而失去與土地的連結。但大多數的民眾其實不知如何發聲,因此他將這些疑問一一寫出來,具體表達深藏在人民心中的疑問,希望能藉此喚醒更多民眾一起站出來。

藝術家王郁雯,對於警方以藝術家將觸犯刑法中的毀損與侵佔來勸說,感到非常不滿 「他們說沙灘是大家的都是騙人的嘛!所以其實都要經過他們的審核與許可才行!這真是太可怕了!」。

關於藝術家以「違建」指稱美麗灣渡假村,提問「如果你們合法,為何現在你們現在還不能營業?」美麗灣的副總朱膺州表示,他們正在上訴,他更以「拭目以待!」四字嗆聲回應。

這場對抗美麗灣的行動,在藝文界、藝人、民眾大量加入聲援之後,民眾卻仍在公部門與財團的法律用語中,陷入迷宮而充滿了疑惑。「沙灘不是公共的嗎?」反反反藝術家在這次行動過程中感到「我們需要更多律師的協助!」。

Top

 

環境信託|海神有請 重振失落的海岸線(二)柏令海崖(Birling Gap)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研究整理

柏令海崖柏令海崖(Birling Gap)位於薩克森郡東南方,1931年,早在海神計畫啟動前,英國國民信託即認為此地具保留價值而買下了海崖,目前此信託資產地的面積為202公頃。根據研究團隊的資料顯示,柏令海崖的地質組成可粗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草植被,第二層是冰河遺跡的泥層,第三層則是石灰岩。由於鬆軟、易崩塌的特色,形成了壯美的斷崖景觀,而在崩解的礫石中,還發現了冰河時期的化石遺跡,讓這片美景增添了獨特性。但目前海岸線後退的十分快速,從幾十年來的監測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出,海岸的確大幅往內退縮了。

擁有了一段海岸之後

在擁有了一塊地之後,其經營管理將是重點。在柏令海崖經營管理方向分成資源調查、在地經營、環境教育及淨海行動等部分:

1.資源調查

告訴人們海崖/海裡發現過什麼化石、有什麼遺跡多面向的資源調查,是英國國民信託在執行海神計畫或任何環境信託資產時,必做的首要功課。其重要性在於:瞭解該地有何獨特性,不管是自然、人文或歷史層面,都得兼顧、掌握,而這也將成為與當地社區合作時的溝通基礎之一。

英國國民信託則透過與政府挹注的民間組織Natural England合作,得到學術研究上的支援。六年來,研究團隊每半年在三個定點拍照紀錄,為海岸變化情況,提供了可靠證據。

2.在地經營:開放溝通、多方諮詢

為確實落實海岸保育,與當地政府,及居民、社區的溝通、合作更是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管理的願景與方式,則是透過徵詢英國國民信託的工作人員、當地居民、遊客的意見,彙整各界看法而成。

針對在地經營,英國國民信託也經過不斷摸索和挫折,一開始偏向採用由組織決定一切,其他人只要配合行動的方式。但遭受很多在地社區反彈後,他們開始反省,因為環境若改變,首當其衝的是居民,故需由當地社群與相關組織參與決策才是較好的做法。

近年來,英國國民信託在事前皆會做充分溝通,聆聽、開放意見表達,同時也告訴居民,以長期展望來看,若做了什麼選擇,會對當地產生什麼影響,將決定怎麼做的權利,交給在地民眾。由於對大部分民眾來說,「收益」還是最重要的--保護環境若能為在地帶來實質好處,則將更能提高人們重視環保。

目前柏令海崖已成為闔家渡假休閒的好去處,年訪客人數約有30萬人,平均每天有800多人來到這裡,活絡了當地經濟。英國國民信託藉由設立咖啡館、飯店和酒吧,提供了就業機會,並凝聚社區共識。

3.環境教育

柏令海峽的環境教育展示車不管是在地居民或者遊客,想讓他們開始瞭解、關心環境,都需透過持續不斷地教育。與其給予限制,不如讓人們感到「有趣」(enjoyment),藉此開始建立連結,告訴他們:「一起來吧,享受這片海灘!」然後在過程中解釋守護環境的理由。

舉例來說,他們常舉辦體驗活動,讓民眾在潮間帶觀察,藉由體驗式的撈捕活動看能撈到什麼生物,再告訴人們其食物鏈、生態地位等資訊。

推行計畫時,盡量融入當地也是一個重點,以在地人角色出發,去跟民眾聊聊環境發生的事,較能獲得認同。「讓人們知道自然變遷,影響的並非個人,而是大家的生活,大部分人都能瞭解,並願意支持守護行動。」

4.淨海行動

英國國民信託與海洋環境保育協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合作,於每年九月在Birling Gap舉行周末淨灘活動,活動邀請當地社區加入,不只是在海灘上進行垃圾的清掃與分類,也邀請潛水志工潛入海中進行淨海行動。

即便Birling Gap是受保護的區域,且該地區即將成為South Downs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但其海岸線仍受廢棄物的威脅,清出的海岸廢棄物除保特瓶外,還發現具有火藥的彈夾和數公尺的電纜線。

除了淨海行動外,活動也由South Downs國家公園的教育和社區督導員帶領志工,利用各類垃圾進行藝術創作。曾經有多名潛水志工利用垃圾創造了「美人魚或怪物」的作品,強調垃圾影響了當地的野生動物。最後將調查數據送至海洋環境保育協會紀錄,像這樣的在地行動是向當地社會展示志志工參與的重要性。

不斷地溝通

然而,在經營管理內容中,也會面臨一些難題。例如,大自然索討。柏令海崖因先天的地質條件、氣候變遷等因素,面臨了海岸線節節退縮,危及崖上建築物的狀況。而在與在地進行互動部分,則是常常會在意見不同之下進行溝通。英國國民信託一向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互動良好,但在此危機處理議題上,則產生了不同看法。某些居民希望能建防波堤或丟消波塊,減緩海岸流失速度;但已有研究證實,水泥護岸並不具長期效果,且興建、維修費用皆十分昂貴,故英國國民信託並不傾向遵循此道。

但因決策秉持尊重各方想法,故針對危機處理,英國國民信託提供了三個方向:(1)維持現況,讓自然演替一切(崖上居民需做好撤離準備),(2)使用對環境衝擊最低的自然工法,如栽種耐寒耐旱長得快的植被作為自然屏障,減緩海岸遭侵蝕消退速度,(3)興建水泥堤岸。

英國國民信託會先與居民理性溝通,以照片技術模擬,告訴民眾,若蓋了水泥堤岸,10年後可能會是什麼光景,20年後又會是怎樣,以及總共需要花多少經費。如果還是有堅持興建堤岸的聲音,英國國民信託將會辦理公開辯論,邀請各方(組織代表、研究人員、當地贊成民眾及反對民眾)自由表述意見,最後投票表決,決定該怎麼處理。若最後表決結果是贊成興建,則會設立停損點,跟居民約定,一旦堤岸損壞,組織將不予修復。

編按:在瞭解柏令海崖(Birling Gap)案例情況後,10月將刊出海神計畫內的小島海岸線案例:白浪島(Brownsea Island)。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環球360°|2012 破記錄的夏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故事,或許可以由對岸的一位市長說起。
Figure 1. Arctic sea ice extent for August 2012 was 4.72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1.82 million square miles). The magenta line shows the 1979 to 2000 median extent for that month. The black cross indicates the geographic North Pole. Sea Ice Index data. About the data  Credit: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High-resolution image

肖紅梅,現任湖北省應城市市長,原今年八月中旬會來台灣,主持一場關於兩岸企業界節能減碳的座談會,我也是與會的代表之一。很可惜,這位市長後來沒能成行,因為湖北應城正逢六十年一遇的大旱,市長得留城裏指揮抗旱事務。

這個夏天,同樣遭遇旱災的,並不僅止於湖北。太平洋岸的另一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土地,接近70%的土地,面臨苦旱已長達半年。美國兩大糧食作物玉米與大豆,至今被美國農業部認定受旱的比例,分佔87%與85%,美國農民今年光是因水源不足,被迫放棄種植的玉米田總面積,就快跟台灣本島一樣大。

北極夏冰量 創新低

用機械化耕作農地、並以出口糧食為導向的美國,一但遇上旱災,很自然地就推升了全球的糧食價格。雪上加霜的是,糧食進口國如印度,卻同樣因為乾旱,自給率大幅下降,又讓糧價上漲更具市場正當性。光以玉米的價格來看,預估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交易價格極可能會飆至歷史上的新高價位。

高溫不只帶來乾旱,也讓北極的融冰加速。科學家們目前就相當關注,接下來從八月底到九月初這兩個禮拜內,北極海海冰的面積,是否會打破2007年創下的最低紀錄。科學家甚至認為今年的面積,甚至可能無法保「4」,或將於今年九月初寫下低於400萬平方公里的新記錄。

2012年北極海夏天的融冰量,若和1979-2000年平均的冰層面積相較,比中國大陸東北三省的面積還要大。這麼大面積的冰,原本是可以反射掉80%的陽光,但隨著冰層融解,陽光就變成直接加熱海水,又導致更多的海冰損失。

也因為如此,中國大陸籍的破冰船「雪龍」號,也才能在今年夏天首度穿越北極海,為歐亞間的航路,找到了減少40%航程的途徑;讓連結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的「西北航線」,於今夏提早開通。只是暖化所造成這類經濟上的短暫甜頭,和極端端氣候在全球各地所造成的災難損失相比,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北極夏冰量,今夏創下史上最低記錄(by NSIDC)

異常氣候 已成趨勢

氣候專家、也是前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柳中明,在解析今夏這一連串,我認為是異常的天候時,建議我改用「正常」的心態來看待。柳中明認為,極端氣候早已成為常態,且隨著暖化升溫愈來愈高,未來造成的衝擊也將會愈來愈大,愈來愈頻繁,政府與民間是時候都應該開始思考,面對災難時,如何能提高自己抗災的韌性。

另一位也是長期關心暖化趨勢、目前在中研院地球所擔任研究員的汪中和,也並不訝異今年夏天發生的這些災害,且憂心忡忡擔心接下來暖化的速度,可能會比之前科學界預測的還快。他指暖化已帶來一些不可逆的連鎖反應,像北極海的海床之上,現就約有十五萬個甲烷氣泡柱緩緩上升,將原本在海底被低溫封藏的固態天然氣,迅速地釋放出來,而甲烷卻又是比二氧化碳更具溫室效應的氣體,這讓減緩暖化的議題變得更加棘手。

兩位在台灣提到暖化研究,通常都不會缺席兩位學者,對於人類能否將暖化升溫控制在兩度以內,也都表達了較悲觀的看法。但兩人也都認為,不論如何,現在政府都得先展開投資,作好調適極端氣候的準備,強化台灣社會對於災難的抵抗能力,這將遠比災難發生之後,再來作善後的工作更有效益。

目前全球的經濟,似乎正面臨二次衰退,眼前的溫飽問題,讓一般人無暇顧及暖化的威脅。然而,依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到20年的時間,全球升溫就會來到兩度,到時若科學家的預測全都正確,人類在地球的經濟行為,一定會與剛過去的2012年夏天大不相同。金融風暴、歐債危機,若放在這樣大的一個脈絡下,或許相對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應城大旱,讓我無緣在今夏的減碳座談會上,見到正在湖北抗旱的肖市長,但今年夏天不只應城市民受苦,北京同樣也有77位市民,遭突如其來的大雨滅頂;暖化也不只讓中國遭殃,印度新德里的市民,也為了搶乾淨的飲水大打出手;而當美國人還在對抗乾旱引起的森林大火,在馬尼拉卻有幾十萬的市民,幾個月來好幾次被洪水逼走,離開家園當氣候難民。

這是2012年的夏天,也是個多災多難的夏天,但即有可能這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參考資料:

ETtoday 4-Jun-2012《北極驚現15萬個甲烷氣泡噴泉 暖化加速度
中共孝感市委组织部 19-Aug-2012 《应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肖红梅主持抗旱紧急会商协调

延伸閱讀:

全球極端氣候的影響》柳中明專訪 16-Aug-12 「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
因應氣候變遷,創造海綿城市》柳中明等 14-May-12 低碳生活部落格
要減災 先認識都市暴雨臨界點》陳起鳳 29-Oct-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災難遷徙潮 將成亞太棘手問題》邱育慈 17-Feb-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米克比太太 高雄淹水了》張楊乾 4-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台灣人熱愛葉菜 硝酸鹽殘留沒標準

本報2012年9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之一:吃新鮮不吃硝酸鹽 專家教撇步

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自1996年即推動減硝酸鹽,契作農友以合理或不施肥的方式種植,減少葉菜病蟲害,產量也未減少。台灣是個喜愛吃葉菜類的社會,攝食的情況又比周邊國家更多,可是葉菜類因種植、採收時機,往往難以避免殘留硝酸鹽,再加上保存、烹煮與食用習慣,轉化為亞硝酸鹽,甚至成為致癌的硝酸銨,反而傷害身體。怎麼吃青蔬最好?昨(19日)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座談會上,邀請學者說清楚講明白。

硝酸鹽可能導致一級致癌物亞硝胺

近日一名42歲長期茹素的婦女,突然出現嚴重暈眩、全身無力倦怠、會喘甚至嘴唇發紫,就醫,醫師診斷可能是短時間內攝取過量的硝酸鹽,引發「急性變性血紅素症」,當亞酸胺與血紅素結合時,就成為變性血紅素,而且失去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林碧霞表示,亞硝酸鹽中毒症狀包括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膚出現紫紺等組織缺氧症狀,並有頭暈、頭痛、心率加速、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嚴重者引起呼吸困難、血循環衰竭和中樞神經損傷,常死於呼吸衰竭。

早在1960年代就曾發生過初生嬰兒罹患「藍嬰症」事件,患童皮膚變成藍紫色、呼吸困難,其中一半不治死亡。經過漫長的調查研究,才知是灌溉水與飲用水所含的硝酸離子都很高,當嬰兒哺乳或餵食蔬菜泥的時候,就會攝取過量的硝酸離子。

硝酸鹽本身也會轉成一級致癌物叫做亞硝胺,並引起癌症相關的病變,譬如說胃癌、食道癌、結腸癌、膀胱癌以及淋巴癌等癌症。

吃蔬菜必須吃新鮮 醃製蔬菜一個月含量低

台大園藝系博士林碧霞指出,不同種類的蔬菜,硝酸鹽含量不同,一般來說,葉菜(如生菜、菠菜、芹菜、芥菜、白菜、空心菜等)含量較高,其他蔬菜(如花椰菜、紅蘿蔔、番薯、洋蔥、芋頭、牛蒡等)、果菜類(如小黃瓜、番茄等)的含量則較低。

新鮮蔬菜幾乎不含亞硝酸鹽,不過儲存2天後,亞硝酸鹽含量為0.24ppm;4天後為1.10ppm;6天後開始腐爛後達6.70ppm;第8天完全腐爛後,急增到146ppm。因此,最好食用新鮮蔬菜,存放過久的不要食用,腐爛變質的蔬菜也不能吃。

而醃製的蔬菜,醃製後的第4至8天,亞硝酸鹽的含量最高,第9天以後開始下降,20天後基本消失,所以醃製品一般都在醃一個月以後才宜使用。

選購太陽下山前採收蔬菜

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鄭正勇說,農民為了增加產量而過度使用氮肥,是導致硝酸鹽污染日益嚴重的原因,不論是有機肥或是化學肥都如此。蔬菜的生長環境,如光照強度、溫度、季節以及緯度相關,而錯誤的栽培方式,尤其是施肥方法,更加劇硝酸鹽污染。大量施用氮肥的蔬菜生長快速,硝酸鹽含量高,營養價值卻偏低。

在陰天採收的蔬菜硝酸鹽含量更高,然而農民為了早市或颱風,常常於大清早天未亮或陰雨中採收作物,鄭正勇則建議在太陽下山前採收,讓日曬降低蔬菜的硝酸鹽濃度,若不能當日販售,則進行冷藏,隔天再販售。

聰明選擇 硝酸鹽少入口

林碧霞建議,蔬菜的選擇可選擇在陽光普照的下午甚至黃昏收割的蔬菜,避免在連續陰雨天採收的蔬菜,減少購買在溫室或陰棚生產本身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或特別留意這類蔬菜的採收時間。也要留意進食蔬果硝酸鹽含量高或低,避免太過偏重高含量種類。

此外也應考慮個人平日食物中的硝酸鹽總含量,例如若多吃香腸煙肉的話,便要留心盡量少進食高硝酸鹽含量的蔬菜,盡量挑選像是蘿蔔、地瓜、馬鈴薯等根莖類食物、來取代葉菜類。而維他命C可阻止硝酸鹽轉化成致癌物質亞硝胺,所以要多多生食新鮮蔬果。

選購生鮮蔬菜且做好保鮮工作,少吃隔頓菜,吃大量高硝酸鹽含量的蔬菜時(如火鍋),少喝菜湯或燙過再吃。

之二:蔬菜硝酸鹽含量 台灣沒標準

主婦聯盟等消費者團體要求台灣制定硝酸鹽的殘留標準。(圖片來源:主婦聯盟文教基金會網站)生鮮蔬菜上含有硝酸鹽吃進肚子裡,可能轉化為致癌物種亞硝胺,對於熱愛葉菜類的台灣社會,需不需要制定合法容許量呢?農委會昨(18日)發出新聞稿表示,國際對蔬菜硝酸鹽限量,仍無確切量化之科學依據,無統一標準、缺乏確切證據來證明蔬菜硝酸鹽攝取後產生亞硝基化合物之關聯性,仍維持現狀。對此,台大園藝系博士林碧霞認為民眾是置身未知的風險,而非安全無虞,政府應儘速制定蔬菜硝酸鹽含量的規範。

農委會新聞稿表示,自2009年起至今年6月進行各類蔬菜硝酸鹽檢驗,含量範圍與歐盟、日本及韓國等調查含量相近,並無偏高,仍持續進行監測蔬菜硝酸鹽含量。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FAO/WHO)認為訂定蔬菜硝酸鹽限量標準,並無確切量化之科學證據。目前國際上對於訂定蔬果之硝酸鹽限量仍存爭議,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國並未訂定,僅歐盟對新鮮菠菜及萵苣2種蔬菜訂定硝酸鹽限量2,000-4,500 ppm。

農糧署也指出,歐盟食品安全局1995年對蔬果含硝酸鹽之風險,作出綜合評估結論為,從蔬果攝入硝酸鹽不會對健康帶來可見的風險。歐盟訂定新鮮菠菜及萵苣2種蔬菜硝酸鹽限量,並無任何安全評估的參考依據。

農糧署指出,硝酸鹽是大自然中氮素循環的一部分,植物吸收硝酸鹽製造胺基酸和蛋白質,轉化為植物體。蔬菜本身含胡蘿蔔素、維他命C、E等成分,扮演阻斷亞硝酸鹽轉換成亞硝基化合物之功能,同時能將亞硝酸鹽還原為有抗菌作用的一氧化氮。

不過,醫學研究卻指出,人體攝入的硝酸鹽,可能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並可進一步形成強力的致癌物質亞硝胺,因此必須限量攝取。林碧霞即表示,蔬菜是最容易累積硝酸鹽的作物,而台灣一到夏天,民眾沒有葉菜就覺得好像沒吃青菜,即使吃紅蘿蔔、菜頭,也不覺得吃青菜,葉菜類的需求比其他國家更甚。

台灣市售的葉菜類,如甘藍,空心菜,菠菜,白菜等,硝酸鹽含量常遠遠超過5000ppm(百萬分之一),100公克就500mg(毫克),而體重60公斤的成人一天可接受的殘留量約220毫克,也就是說一天吃不到100公克的青菜。林碧霞認為政府要訂出比其他國家嚴格的標準,才能確保國民食品安全。

多國訂有標準 減硝酸鹽減病蟲害

林碧霞指出,WHO於1973年公告硝酸鹽的安全攝取量,6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的安全攝取量為硝酸鹽0-216毫克;亞硝酸鹽0-7.8毫克;冬日蔬菜硝酸鹽含量不得高於4500ppm、夏日不得高於3000ppm的建議標準限值。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1995年重新評估制定,將標準再降低一倍,嬰幼兒標準則更嚴謹。

1990年前後,研究結果指出人體攝入的硝酸鹽大多來自蔬菜,有關農業上的施肥與畜牧廢棄物所產生的硝酸鹽污染問題也被提出討論。

主婦聯盟共同購買在1996年開始宣導農友合理化施肥的重要性,並於1999年開始限制蔬菜硝酸鹽含量的「減硝酸鹽運動」,減少硝酸鹽離子栽培的蔬菜同時具有病蟲害管理比較容易、較耐運輸、耐儲存的品質。 之三:硝酸鹽威脅環境 使用氮肥要謹慎

之三:硝酸鹽威脅環境 使用氮肥要謹慎

硝酸鹽不但危害人體健康,也使得土壤、水體及食物遭受破壞,並逐漸威脅整體環境。氮肥的減少使用,幾乎是各國共識。只是,農民使用肥料觀念不改變,政府仍提供相關補貼,恐怕成效有限。

歐盟近年來即嚴格立法規範從河川排入海中水體的硝酸鹽與磷酸鹽含量,積極關注農業施肥、廢水排放等人類排放源的營養鹽排放量,以控制河川中的營養鹽過剩,導致水藻大量增生消耗掉水中含氧、致使其他水生物難以存活優養化現象。

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鄭正勇在昨(19)日座談會上舉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上,中國的一項研究為例,2009年3月,針對6個省1152個農戶的調查研究計畫顯示,肥料過量使用造成了嚴重的土壤酸化現象,對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包括病蟲害的增加。

減30%氮肥、減補貼 不減產量

這項實驗報告指出,投入農田的氮肥成為地下水體氮素污染的主要來源,還引起湖泊、河流、淺海水域生態系統的營養鹽過剩,這也解釋了2007、2008年,太湖兩度暴發的藍藻事件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中央財政支農補貼和氮肥行業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氮肥的過量使用,建議減少對氮肥生產和流通行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2010年,中國的另一份研究報告〈氮肥的真實成本〉也提出「國家已面臨農村環境、水源污染惡化、能源和資源消耗嚴重等問題,並威脅到長期的農民生計和糧食安全。」農業生產方式急需改變,並建議設定化肥生產和使用減量目標,2020年前應逐步將氮肥使用量減少30%以上。

《科學》期刊也作出「減少30%氮肥,並不會影響中國糧食產量」的結論,而這個答案也是環保與食物安全問題的解鑰。

鄭正勇認為導致氮肥使用過量,歸根究柢還是出在觀念問題,台灣亦然。「很多人包括基層農技人員對於施肥的認識還停留在上世紀8、90年代的水準。」,他建議應仔細研究台灣的實情如何,並宣導減氮肥之道。

其實農委會近年來也大力推行「合理化施肥」,農委會表示,透過協助農民分析檢測農田土壤肥力,輔導農民正確栽培管理,均衡合理使用肥料,期能有效降低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

【相關報導】

Top

 

農藥殘留 越南嚴檢陸產水果

摘錄自2012年9月19日中央社報導

越南進口中國大陸的葡萄和馬鈴薯,自9月份開始就遭有關機構列為嚴格檢驗的農產品。最近又將梨、李子、石榴等水果列入嚴檢名單。

「首都安寧報」今天報導,今年7月份,有關機構發現兩個葡萄樣品和一個馬鈴薯樣品的農藥殘留超過規定標準後,已採仔細檢驗措施。最近有關機構又再度發現李子和葡萄樣品的農藥殘留超過規定標準1.5至5倍。

越南農林水產質量管理局副局長馮友豪(PhungHuu Hao)表示,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水果向來都被視為含有農藥殘留較高的產品,影響消費者健康,特別是葡萄。

越南植物保護局局長阮春洪(Nguyen Xuan Hong)表示,雖然農藥殘留還不會讓食用者致癌,但食用過量也會引起中毒症狀,長期會影響肝、腎。

他說,越南進口任何農產品都以10%抽樣檢驗。若發現樣品違反食品安全規定,會提高抽樣比率,從10%增加到30%。如果連續發現兩批農產品違反規定,抽樣比率會提高到100%,同時貨主要自行保管貨物,等獲得檢驗機關的許可證才能通關。

另外,越南植物保護局也提醒消費者,小心豆芽菜和其他芽菜類的農藥殘留,因最近檢驗50個豆芽菜和其他芽菜的樣品,發現40%的芽菜含有毒素。

Top

 

山東鼓勵群眾投訴食品安全違法兌現舉報獎20萬

摘錄自2012年9月19日新華網報導

據山東省財政廳19日介紹,山東省從今年5月開始的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已受理舉報案件1541起,查處978起,兌現舉報獎勵資金近20萬元,政府主導、社會關注、群眾參與的食品安全社會監督良好局面逐漸形成。

據了解,為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社會監督,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食品安全監管,今年上半年,山東省食品安全工作辦公室會同財政廳、工商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等13部門聯合製定《山東省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試行)》,鼓勵群眾對山東省境內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食品進出口等環節的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舉報。

按照規定,被舉報的違法行為一經查實,舉報人可獲得一定金額的獎勵。獎勵設四個等級,最高為金額的8%-10%,但一般每次不超過30萬元。

Top

 

航運石化黑爪 恐促北極海冰融

摘錄自2012年9月19日路透社報導

國際專家表示,航運和石油及天然氣產業在北極地區形成的局部污染,恐進一步加速海冰融化。全球暖化造成的冰融,讓航運和石油及天然氣產業得以在這個地區擴大發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表示,目前迫切需要評估煤煙,也就是「黑碳」等局部污染源對北極區構成的風險。煤煙讓海冰變黑,使得海冰吸收更多太陽熱能、加速融化。

殼牌(Shell)、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等企業紛紛表示,他們採用的是現有最環保的技術。不過,北極海就算只有少量污染物,它們被排入海冰附近、未被風吹散的情況,對環境造成的風險一直沒獲得充分評估。

總部設於肯亞奈洛比的UNEP發言人納透(NickNuttall)表示:「很多疑慮迫切需要評估。」他指的是在北極區燃燒天然氣或船隻燃料等問題。他說:「其中存在無情的諷刺,也就是隨著海冰融化…人類得以取得更多自然資源,但這反而助長融化情況。」北極區有大量煤煙來自更遙遠的源頭,例如森林火災或工業。

自1970年代有衛星記錄以來,北極海海冰今夏萎縮程度最嚴重,打破2007年的最小面積紀錄。屬於北極會議(Arctic Council)一部分的北極監測與評估規劃署(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Programme, AMAP)主管瑞爾森(Lars-Otto Reiersen)說:「我們正努力針對黑碳在北極地區形成的風險,取得更完整的文檔。」

Top

 

保護鯊魚 加拿大溫哥華擬禁售魚翅

摘錄自2012年9月19日NOWnews報導

魚翅過去被華人視為養生的帝王食品,不過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地區開始禁售魚翅。繼多倫多地區許多市鎮推出禁售與擁有魚翅產品後,溫哥華市議會也在研議類似的禁令。

溫哥華市議會18日一致投票贊成,立刻展開全面禁止魚翅產品的研議工作,預計未來8至12個月內研擬出禁售魚翅令,禁令將在大溫哥華地區的本拿比市(Burnaby)、列治文市(Richmond)一同實施。

在華人社會中,魚翅長期被視為養生的帝王食品。不過動保團體指控,漁民在捕捉沙魚後將魚鰭割下來,再把鯊魚丟回海中自生自滅,因此華人吃魚翅的行為近年來遭致許多批評,許多城市也發佈禁售魚翅令。

加拿大安大略省包括多倫多在內的6個城市,已制定禁魚翅法令;美國華盛頓州、加州、俄勒岡州、伊利諾州及夏威夷州也都有禁止魚翅的法令。2011年1月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法案,公告最新鯊魚保育法案。未來在美國水域的船隻禁止保管、支配、持有任何沒有魚體相連的鯊魚鰭。

台灣雖然沒有魚翅禁售法規,但是國內動保團體仍大聲呼籲婚禮喜宴上不要提供魚翅。

Top

 

論壇|到日本福島旅遊很好嗎?

作者:宋竑廣

最近輾轉在網路上看到日本福島縣推廣旅遊的說帖「福島!我們很好!」,並獲得部分旅遊愛好者的轉載;一直以來,台灣民眾聽到日本核災也常問:「那日本現在可以去玩嗎?」儘管問的多半不是核災區,但就台灣民眾的健康風險著想,還是提供一些關於人工放射線的資訊作為參考。

福島的扶桑花女孩一 福島扶桑花女孩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為了讓觀光客安心,福島縣府在官網提供全域的放射能測定地圖,從顏色看,會發現大部份地區都是看似安全的藍色,只有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與其西北方呈看似嚴重的黃色與紅色,其中藍色與淺藍色區域的標準,為每小時0.25與0.5微西弗以下,若再點閱公共場所,有些地方如距離福島核電廠60公里遠、位於郡山市的農業綜合中心,則高達每小時1.16微西弗。依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標準一年1千微西弗以下,每小時應低於0.11微西弗;依日本環境省規定,每小時0.23微西弗以上的區域就要除污。

這份說帖又強調,在食品放射線安全標準方面,歐盟嬰幼兒食品標準值爲4百貝克,日本爲50貝克,多數食品1百貝克,乍看之下十分嚴格。然而歐盟設定標準的考量為自身屬食品出口國與非核災國家,不太有機會吃到來自車諾比等核災區的輻污超標食品,考量明顯不同。
日本「體內被曝市民研究會」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資料指出,如果每天攝取10貝克的銫137,約兩年後會累積到1千4百貝克以上;如果一次吃進1千貝克,約1千天之後才能降到接近0,前者可做為最近台灣衛生署大幅放寬食品輻污標準的參考,後者可做為短期旅遊的參考,當然,回到與日本食品食材交流密切的台灣後,還是要顧慮前者。

另外,網路上廣為流傳一些關於放射線安全標準的說法,像是地球上原本就有很多(自然)放射線,或者跟福島災區的輻污程度,和坐飛機、照X光差不多等,和日本文部省一直以來給學生的放射線補充教材如出一轍;然而日本福島大學環境計劃研究室針對這些教材批評,自然與人工放射線,在線量(以日本地區而言差63倍)與對人體的影響程度天差地遠,即便同為人工放射線,謹慎使用的X光和四處飛散的核災放射線,也不該做同樣尺度的比較。

最近,負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因接受政府紓困,必須公佈核災爆發當時的會議影像紀錄及其說明,日本各媒體檢視之後發現,有職員表示當時受到來自福島縣首長佐藤雄平的要求,希望發佈「不用擔心(放射線造成的)健康危害」的消息(後來東電又更正說並非佐藤指示卻也找不到是誰說錯話),先前又遭到德國公視「德國電視二台」的爆料指控,說他曾經指示該縣醫院拒絕縣民做放射線被曝檢查,政治信用可謂破產。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我們看到這份說帖裡的佐藤雄平說「衷心期待各位光臨」時,是否應該停看聽一下好呢?

本文轉載自立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