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捕撈無節制台灣透抽快沒了

gckennyg攝影

台灣的國民美食「透抽」14年來從2萬公噸捕獲量一路下跌,去年甚至捕不到3000公噸,年產值也從20億元跌落至2億元上下,鎖管漁業資源量明顯減少與過度捕撈有關。水產試驗研究所昨(22日)發布「透抽小卷告急」新聞稿,呼籲遵守禁漁規範,免得撈不到透抽,漁民賺不錢,民眾也吃不到美味的透抽了!

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台北辦公室主任吳郁琪表示,燈火漁業要永續,必須有科學的基礎資料以及管理強度,例如燈光照度、減少船數、以及撈捕是否避開繁殖 季、允許撈捕天數、在撈捕天數中一天內多久時間、容許撈捕量等。漁業署長期來未做好基礎研究,只以撈捕量當作資源量,未有充分的基礎資料,無法談減量或禁 漁,因此無法永續魚類資源。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漁業大亨 變身北大西洋鮭魚的免死金牌手
300民眾排出年年有魚 籲政府正視過漁危機
WTO報告:終止漁業補貼 挽救漁業關鍵
誰偷走了海裡的魚?

生物簡介|托瑪斯的誓約:台灣黑熊

作者:呂軍逸(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台灣黑熊--這帶著神秘而神聖的物種,和臺灣原住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熊之間的神話世世代代廣為流傳。雖然不同族的傳說多少有些差異,但不變的是,黑熊在原住民心中崇高的形象和地位。

布農族語中「Tutumaz」意指台灣黑熊,而其原意為「英雄」,漢名音譯為「托瑪斯」。相傳黑熊曾和布農族人一同抵抗外族及野獸侵襲,後來族人與黑熊訂下誓約,一同定居在玉山山脈中,讓黑熊至高處駐守,抵禦外敵且互不侵犯,從此布農族人在野外遇到黑熊也不再害怕,甚至成了牠們的守護者。

精采內文

祕魯公平貿易之旅|超越公平貿易?

作者:余宛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物人類學碩士、生態綠創辦人)

在祕魯Puerdo Maldonado地區,因為採礦與木材行業興起,濫砍雨林成嚴重問題,祕魯政府不得不積極管理原始雨林,當地居民如果以撿拾巴西堅果為業,可以向政府租 地。承租政府土地的農民只有40年的權限,並且每五年檢查農民是否有其他不法開墾行為,並發放過樹苗,讓農民拿去雨林區種植。

不過,巴西堅果有時也無法養 活農民,一年只有一次的撿拾機會,當市場需求或是價格下降時,農民還是必須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例如跟政府申請合法的砍樹、販售木材以求生存。巴西堅果的案 例也指出有機運動或著公平貿易運動,與經濟行為結合,也許為主流社會帶進環境保育、社會永續的概念與實際行動,然而面對雨林消失、多元生態消失、物種消滅 或是傳統智慧消失這種文化永續的問題,該怎麼辦?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白海豚已是數量稀少的動物,在中國珠海竟有漁民用炫風陣圍中華白海豚,當地管理局表示漁船是傳統圍補魚,海豚主動到網內吃魚,保育團體認為近年白海豚頻意外死亡可能是漁船太過密集的關係,呼籲當局認真看待,不然要拯救這些瀕危生物和棲地,有研究指出一年要花800億美元才可能減緩物種滅絕

國際志工到尼泊爾推廣改良的布衛生棉,可清洗重複使用,女性一生中平均會用掉一萬多片衛生棉,當中棉花成份少大多是塑膠,這些石化產品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汙染。廢棄物的掩埋也是很令人頭痛,掩埋場的廢水可能會汙染水源,像在竹北的掩埋場,居民擔心,也可能直接排到海裡,環保局表示廢水都有經回收再放流。若垃圾到了大海,連海洋當中的生物都會受到影響,高雄海洋局在旗津海水預場辦的海洋汙染防治教育,有講座、NGO擺攤,讓民眾了解海洋廢棄物,希望大家友善環境,減少對大海的汙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反公害,不反六輕!

作者:bk

我是一位六輕離職員工,由於六輕廠內無時不潛在之工安危機,因篤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賺錢有數,性命要顧」之宣導標語,就早早請辭走人。我想,許多離職員工的真實動機和我差不多。

曾有從事勞工運動的朋友積極鼓吹我在六輕推動組織工會,但老實說,我被她挑起的熱情,還是被長期追隨我的怯懦,被從小乖乖牌的慣性給澆熄了!現在想來,或許不是怯懦,而是我始終不願在六輕久待,何必強出頭,最後徒落不負責任的評價呢?但是,六輕員工迫切需要組織工會,才能要求資方改善製程與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的安全與健康。

精采內文

 

捕撈無節制台灣透抽快沒了

本報2012年10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俗稱透抽或小捲的「劍尖槍鎖管」,過去50年來到處都吃得到,但不節制的下場,可能要跟透抽說掰掰。(圖片來源:水產試驗研究所)台灣的國民美食「透抽」14年來從2萬公噸捕獲量一路下跌,去年甚至捕不到3000公噸,年產值也從20億元跌落至2億元上下,鎖管漁業資源量明顯減少與過度捕撈有關。水產試驗研究所昨(22日)發布「透抽小卷告急」新聞稿,呼籲遵守禁漁規範,免得撈不到透抽,漁民賺不錢,民眾也吃不到美味的透抽了!野生動物貿易監督機構則認為,徒有研究而欠缺管理政策,漁業無法永續。

每年夏、秋兩季,俗稱透抽或小卷的「劍尖槍鎖管」(Uroteuthis edulis)會從外洋洄游至彭佳嶼週邊海域,成為台灣北部海域燈火漁業的主要漁獲之一。傍晚6點開始,從淡水沿海往東繞到東北角一路到達金山、八斗子、瑞芳、貢寮,沿海密密麻麻佈滿燈火漁船照亮岸邊,漁民打著強光,讓鎖管生物聚集,以利捕捉。

集魚的方式也從早期的以火把,到現今科技發達所使用的高亮度LED燈,漁獲效益大幅提高,同時也造成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的現象。

吳繼倫說,造成過度捕撈的因素包括船隻過多以及燈光照度,各縣市也對此制定相關規定,例如設置禁漁區或禁漁期。「讓漁民與社會大眾了解設置禁漁區或禁漁期的重要性,並嚴格加以遵守,才有可能真正落實資源保育的工作。」

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長吳繼倫表示,劍尖槍鎖管是台灣北部火誘網漁業目標物種之一,同時也是東海南部重要的經濟「頭足類」(魷魚、烏賊及章魚等這一群海洋軟體動物)物種。因為分布較廣且生物量豐,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經濟物種之一,過去50年來,到處都吃得到;但透抽與所有的海洋生物資源一樣,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根據農委會漁業署的漁獲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鎖管年漁獲量在1998年曾經高達2萬多公噸的高峰,但該年之後,產量逐年下滑,去(2011)年的總漁獲量甚至不到3千公噸,年產值也從20億元跌落至2億元上下。吳繼倫表示,目前的撈捕量僅勉強提供內需。

以產卵量評估資源狀態

水試所根據鎖管的年產卵量,推估次年的資源量,這是因為劍尖槍鎖管的生命週期在一年以內,且一生只產卵一次,產卵過後成體就會死亡;當瞭解鎖管的資源變動後,應可作為作業漁船數以及年度最大可捕量的判定參考,並以此擬定漁業管理策略。

水試所已於2009年起開始進行鎖管資源的調查與評估,目前除了鎖管成熟個體的研究外,也同步進行鎖管產卵場的探查工作,現階段已採集到鎖管卵塊樣本,之後將進行產卵場海域面積估算及產卵量的調查,以評估其資源狀態。

透抽因為食源特殊、不易複製,無法進行人工養殖。

永續漁業靠管理 管理應納入研究成果

隨著科技進步,燈火漁業集魚的方式更有效率,漁獲效益大幅提高。(圖片來源:水產試驗研究所)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台北辦公室主任吳郁琪表示,燈火漁業要永續,必須有科學的基礎資料以及管理強度,例如燈光照度、減少船數、以及撈捕是否避開繁殖季、允許撈捕天數、在撈捕天數中一天內多久時間、容許撈捕量等。漁業署長期來未做好基礎研究,只以撈捕量當作資源量,未有充分的基礎資料,無法談減量或禁漁,因此無法永續魚類資源。

目前透抽已證明數量持續減少中,要讓漁民捕得到魚,必須考慮復源的做法;至於是短期或長期恢復漁源,必需視科學研究以及政府財政因素。例如目標訂在1~3年內恢復魚源,就必須採行嚴厲的措施,包括擴大禁漁地區和時間,這可能會影響漁民生計,政府甚至必須提供轉業或補貼的政策。

吳郁琪認為,水試所雖提供了研究成果,卻缺乏更高層協助整合運用於管理單位上;而漁業署具備遠洋鮪魚管理經驗,和透抽漁業資源管理的道理是一致的,漁業署非常熟悉,只看有沒有意願。

【註釋】

1 鎖管漁業可說是台灣東北角漁業特色,根據調查,台灣的鎖管種類有劍尖槍鎖管、火槍鎖管、神戶鎖管、尤氏槍鎖管、中國槍鎖管、杜氏槍鎖管、詩博加槍鎖管和萊氏擬烏賊等種類,大多有區域分布特性,只有透抽最平民化。

2 火誘網指利用「電石」(磺石)加熱產生光源誘捕魚群的捕魚方式,又稱「磅火仔」或「焚寄網」;燈火漁業指利用某些魚類的聚光習性,在船上點燈吸引魚群聚集,以一舉捕撈的夜間特殊漁撈方式;早期的人們燃火把,現在則用燈。

Top

 

生物簡介|托瑪斯的誓約:台灣黑熊

作者:呂軍逸(閱野自然玩學協會)

※編按:台灣黑熊曾是稱霸山林的霸主,早期原住民推崇熊的英勇,甚至與牠立下互相守護、不侵犯對方的約定,然而這個約定隨著時代推移,早已失落。 台灣黑熊面臨生存窘境,昔日霸主今成動物園明星,數量也不斷下降。但近年來由於研究團隊不舍的精神,台灣黑熊保育逐漸受到重視,今日專欄介紹一些原住民與黑熊的傳說故事,希望能從故事中,體會前人尊重自然的智慧,喚醒曾經和黑熊定下誓約的那份誠心。

熊之傳說

台灣黑熊--這帶著神秘而神聖的物種,和台灣原住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熊之間的神話世世代代廣為流傳。雖然不同族的傳說多少有些差異,但不變的是,黑熊在原住民心中崇高的形象和地位。

布農族語中「Tutumaz」意指台灣黑熊,而其原意為「英雄」,漢名音譯為「托瑪斯」。相傳黑熊曾和布農族人一同抵抗外族及野獸侵襲,後來族人與黑熊訂下誓約,一同定居在玉山山脈中,讓黑熊至高處駐守,抵禦外敵且互不侵犯,從此布農族人在野外遇到黑熊也不再害怕,甚至成了牠們的守護者。

除了象徵英勇,黑熊也和布農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傳說布農族婦女只需用一粒米就能煮出一大鍋飯,但有個婦女懶得取出一粒米,直接把整袋米倒進鍋中,沒想到米飯越煮越多,幾乎淹沒了房舍。這時來了隻黑熊,幫忙把米吃完,阻止了這場災難。這個故事主要告誡族內婦女勤於家事,別為了一時惰性釀成大禍;而東埔地區的布農族人曾發生因為熊肉太好吃,配著小米卻忍不住將糧食都吃光的故事,因此族人一直把黑熊視為貧窮的象徵。由這些傳說,可窺知布農族與黑熊是非常貼近的。

而在許多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獵捕黑熊必須承擔古老的詛咒並付出應有代價。布農族獵人若不慎捕到黑熊,便不能重回部落,須等小米收成才能回去。排灣和魯凱族則相傳捕捉黑熊會招來疾病。原住民不論從文化、禁忌、教誨乃至於歌曲,都帶有許多黑熊的元素,而部落更流傳現今分食的禁忌與規矩,也是黑熊所傳授。在在顯示黑熊與原民文化之重要性。

與黑熊對話

台灣黑熊的特徵是胸前醒目的白色V型印記,這花紋是怎麼來的呢?也有許多傳說:布農族的認為,熊與豹相互塗色,熊替豹塗上了美麗的雲斑花紋,豹則趁著熊睡著惡作劇將他全身塗黑,只留下雙手交叉沒塗到的V字部位;排灣族則相傳豹偷了熊的美麗衣服;阿美族則是熊與豹為兩兄弟的化身。即便故事內容相近,但趣味而富想像力的神話傳說,卻成了你我孩童時代百聽不膩的枕邊故事。

目前共有8種熊科(Ursidae)動物分布於世界各地,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屬於亞洲黑熊種群,是台灣唯一的原生熊類,也是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成年 台灣黑熊體重可達150~250公斤,胸前的V型白色斑紋,因形似新月,故讓台灣黑熊也有「月熊」之稱。1989年牠們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也是華盛頓公約一級(CITES Ⅰ)的保育物種。

黑熊是標準機會主義者,在野外覓食時幾乎什麼都吃,小從嫩草、嫩葉、漿果、堅果、昆蟲、魚、蝦、蟹類乃至山羌、野豬、山羊等哺乳類都是牠捕食的範圍。除了追捕獵物外,黑熊也會吃腐屍,甚至跑到山區工寮或山屋中翻找人類食物。面對這種什麼都吃、終年活動,時速可超過3、40公里,年活動範圍可從27~202平方公里不等的爬樹高手,早年民間故事中兩個朋友遇到熊一個裝死、一個爬上樹的方法,絕非上上之策啊!

誰「熊」厲害?

常有人開玩笑問:「灰熊、黑熊、白熊誰比較厲害?」。答案取自於幽默的諧音「灰熊(非常)厲害」。但無論熊再厲害,也難逃人類捕捉的命運。有黑熊媽媽之稱的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黃美秀副教授,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研究調查發現,累計捕捉繫放的15隻 台灣黑熊中,超過半數有斷趾或斷掌的現象,相當讓人痛心。華人不正確的「野味食補」觀念,成了台灣黑熊及許多野生動物的殺手。

台灣黑熊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明星,更曾獲得台灣明星動物的票選冠軍,然而一般民眾對黑熊的認知卻相當有限。近年來,幸虧有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大力推廣以及保育意識抬頭,不管是2011年黑熊下山遭火車撞,或以不人道方式取熊膽汁的相關報導,都讓台灣黑熊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和關心。

台灣到底還剩多少台灣黑熊?透過多年的研究調查,黃美秀副教授估計約有300~800頭,但這樣的數量對於黑熊這種頂層掠食者來說確實不多,維繫黑熊存續與否的關鍵鑰匙,始終握在( 台灣)人手中。

讓黑熊回家

台灣超過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近260多座,高山和物種多樣性密不可分。曾幾何時, 台灣雲豹和台灣黑熊這兩位高山霸主已風光盡失,雲豹幾乎消聲匿跡,黑熊則努力掙扎求生。

原住民對野生動物的神化與膜拜,即是珍貴野生動物資源得以生生不息保存的重點。一位布農族獵人曾說:「如果山裡沒有黑熊,心裡會覺得很孤單,森林好像沒有人住一樣。」這便是一種尊重、了解自然,不過度取用的觀念。我們需要更多社會大眾響應保育,並重新思考、繼承那以謙卑態度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傳統和價值觀,這把維繫人熊共存的鑰匙才能替 台灣黑熊開啟永續共存的家門。

※ 專題介紹:住在城市的人們,或許已經遺忘了先祖曾必須與其他野生動物們打交道、爭奪生存空間的生活。隨著人類漸漸擴張及各種動機,牠們的數量與棲地日益衰退。這些台灣特有生物的記憶,仍被保存在原住民的傳統及傳說中,透過這些傳說,我們得以遙想當初人與自 然如何互動,而那一份尊重不同型態生命的敬意,也值得我們細細體會、學習。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祕魯公平貿易之旅|超越公平貿易?

作者:余宛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物人類學碩士、生態綠創辦人)

其實,這次前往祕魯的主要目的,是受到祕魯外貿協會ADEX與祕魯外貿與旅遊推廣局PromPeru的邀請,擔任祕魯今年2012食品展「PeruNatura高峰會」的講者,對來自全世界的食品賣家與買家,介紹台 灣公平貿易的發展現況。很高興生態綠以及我個人這幾年在台灣推動道德市場(Ethical Market)的發展,得到國際的肯定。祕魯以農業、礦業、觀光產業為主,每年的食品展國家都傾全力動員,聯繫海內海外業界人士參與,非常盛重。我們這次 也遇到幾位親切友善的台灣貿易商。

感謝祕魯駐台北商務辦事處與ADEX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分享生態綠多年推動公平貿易的經驗。 

祕魯的食品展非常國際,為了撮合買賣方貿易,細心規劃了很多配對的活動,我自己也從中受益很多,每一家拜會生態綠的公司都非常有趣。

今年的會場在祕魯軍方營區,搭乘ADEX安排的遊覽車,我們經過軍方的檢查哨進入,食品展是不對一般消費者開放的,這跟我們在台灣食品展看到穿著拖 鞋、拿著拐杖、或是帶著大包小包的景象完全不一樣。

第一天展覽結束,大會邀請所有的外賓蒞臨他們精心策劃的雞尾酒會,酒會裡佈置的還是祕魯各色各樣的水果與雨林裡的原生作物。一開場播放的是一個以印加文明的觀光宣傳短片,不知道是製作的方式還是印加文明,對我這種人很有吸引力、氣象萬千。穿著正式的侍者, 端著祕魯傳統的雞尾酒Pisco Sour與精緻的餐點,穿梭在國際賓客之間,親切的詢問我們的需求。不過我們跟公視記者因為一整天拍訪,已經餓倒在地,意思到的共襄盛舉後,幾乎是用衝的 離開去找餐廳大吃大喝,酒會裡的精緻點心只能塞牙縫。

開幕雞尾酒會上,擺放許多祕魯食材,呈現祕魯的多樣性與傳統。食品展第二天一大早,就是「PeruNatura高峰會」第一天,因為我的行程關係,大會經我要求後安排我在祕魯經濟部長、瑞士大使開場後,第一個 上台演講。事實上,PeruNatura不只是一個以專題演講為主的高峰會,它也是2012祕魯食品展裡某一整個展區的主題,而且還是這次食品展的亮點。 PeruNatura專區是為了推廣祕魯境內既符合「生物多樣性」、又符合「社會上、經濟上與環境上永續」的可出口產品,是祕魯今年度最盛大的「生態貿易(Bio-trade,Biopersity+Trade)」 推廣活動。

我們整天的行程都專注在PeruNatura展區,產品多是從雨林裡塞選出來、有些結合生物科技證實健康療效,有些改變樣貌做成藥丸或是精力 棒,還有些做成甜點,非常豐富。我們特別訪問了一間以生態貿易為核心價值的公司:Candela,以便深入了解生態貿易的內涵。Candela公司的主要 產品為巴西堅果(Brazil Nut),聽起來跟一般開心果好像沒兩樣?!但是差別很大很大…。

巴西堅果樹是一種只存在於「原始雨林」的樹種,平均一棵樹與42種生物的活動有關。此樹約70歲才開始結「巴西堅果」,一年一次自然落果、只需撿拾 不需摘採,是雨林裡的生物與人類食物的來源之一。然而這半世紀以來,人類爭奪自然資源,為求溫飽不惜殘害自然生態,因人為造成的「去雨林化」,不僅巴西堅果樹逐漸減少,對生態體系的破壞成連鎖反應。

巴西堅果樹是原始雨林的重要指標,一棵樹少說有上百年歷史,到目前為止人為復育沒有成功過,引發國際關注。在雨林區的原住民,很早就開始撿拾巴西堅果,直到西班牙人到這裡採集橡膠,對於巴西堅果的經濟管理才開始成形。一些國際組織發現巴西堅果的經濟價值,以公平 貿易的方式鼓勵原住民以撿拾巴西堅果取代傳統的火耕,以保存原始雨林,為人類的存亡與生態多樣性而努力。

原住民撿拾巴西堅果是有Know How的,要帶上手套小心奇怪的昆蟲細菌等。巴西堅果的外殼非常堅硬,敲開需要費力。在祕魯Puerdo Maldonado地區,因為採礦與木材行業興起,濫砍雨林成嚴重問題,祕魯政府不得不積極管理原始雨林,當地居民如果以撿拾巴西堅果為業,可以向政府租 地。承租政府土地的農民只有40年的權限,並且每五年檢查農民是否有其他不法開墾行為,並發放過樹苗,讓農民拿去雨林區種植。

不過,巴西堅果有時也無法養活農民,一年只有一次的撿拾機會,當市場需求或是價格下降時,農民還是必須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例如跟政府申請合法的砍樹、販售木材以求生存。巴西堅果的案 例也指出有機運動或著公平貿易運動,與經濟行為結合,也許為主流社會帶進環境保育、社會永續的概念與實際行動,然而面對雨林消失、多元生態消失、物種消滅 或是傳統智慧消失這種文化永續的問題,該怎麼辦?

20年前,在巴西里約召開的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已經明確的指出暖化、氣候變異、損失生態多樣性、貧窮等世界問題。20年後,這些問題需要更具體的行動來解決,其中一個方案就是由聯合國所領導的「生態(多樣性)貿易(Bio-trade)」跨國專案。

我們透過祕魯駐台北商務辦事處郭棟及代表聯繫到 Proyecto BIO-CAF,Bio-trade祕魯區域的協調者Jaime,他不僅是生態系的教授,也是祕魯第一位派來台灣的代表。Jaime指出:「我們有「品質 市場(Quality Market)」、「價格市場(Price Market)」,但不是所有市場都是社會永續、經濟永續、環境永續兼具的,還有很多市場需要發展。」「生產鏈上有很多環節,我們在思考如何讓每個環節都 能獲得加值,讓每個環節都能公平的得到合理報酬」,對於Bio-trade的解釋,Jaime如是說。

附近居民撿拾巴西堅果後翻滾日曬,是主要的收入。Bio-trade專案於1996年由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啟動,透過對生態多樣性的貿易與投資以支持永續發展。他們看到在食品、美妝品與醫藥市場 對天然與多樣性作物的強勁需求,也看到傳統知識與原生物種創造出的龐大市場,然而很多發展中的貧窮國家沒看到自己國內的這一塊優勢,許多原生物種也隨著不 當開發、氣候暖化快速消失中,又沒有能力將天然作物與傳統知識轉化供應市場需求,因此cooking生態貿易專案。以祕魯為例,祕魯被列為全球四大生態多 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卻也面對基因改造作物(GMO)扣關進門的龐大壓力,前一任的農業部長就是因為偏向開放GMO而下台。Jaime認為基因作物一定會對 祕魯的生態多樣性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時發展Bio-trade就更加急迫與重要。

實際走進雨林、看到居民為了生存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拉拔,接觸到生態貿易與看到祕魯今年食品展重點戲PeruNatura的各種從雨林走出來的食品, 有一種多年前我剛聽到公平貿易時,那種公平貿易超越了有機的感覺,我覺得Biotrade超越了公平貿易,因為他更細緻的定義了我們也關心的多樣性議題: 無論是在文化上或是生態上,喊出「Natural Justice」、「Sourcing with Respect」。不過,剛起步的生態貿易仍有很多議題需要處理,像是認證、品質等。也許這不會是一個大市場,如同Jaime所言:「這個市場雖然很小, 但是也許小才好」,但這個市場對全人類來說,絕對值得開發。

Top

 
 

珠海漁船旋風陣圍白海豚

摘錄自2012年10月22日明報廣州報導

珠海一名負責空中巡航的公務員近日在網上貼出航拍圖片,指控珠江口有漁民駕船以「旋風陣」圍捕中華白海豚,被困的白海豚不斷跳躍,命運堪虞。當地官方媒體21日指出,邊防人員未發現有人獵殺白海豚,推測是發帖者對漁民捕魚方法有所誤會。

珠江口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人員肖先生指出,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圍捕屬刑事罪行。局方當天派人會同邊防部隊,從淇澳島一直查到內伶仃島,未發現有人圍捕。他說,有關漁船行為是傳統圍網捕魚方式,而白海豚懂得圍網區內魚多,主動進入圍網區內吃魚,到魚網收小時會自動跳出,並無危險。

珠江口白海豚近年頻頻意外死亡,保護團體認為漁船太密集是其中一個因素,而類似圍網捕魚方式,也曾導致白海豚死亡,呼籲當局認真對待。

Top

 

拯救地球上所有瀕危生物和棲地 一年要花800億美元

摘譯自2012年10月12日ENS印度,海德拉巴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國際保育科學家11日發表論文,首度指出一年投資800億美元,可以減緩所有瀕危物種的滅絕危機,也能保護全世界最重要的保育地區。

這項研究顯示,要避免人為引起的物種滅絕,以及改善全世界所有瀕危動植物的保育狀態,一年只需要一小部份的經費:47億6000萬美元。

西伯利亞白鶴屬於極危物種,牠們在冬季幾乎只能生活在中國的鄱陽湖,圖中是僅存的族群。攝影:伊琳娜(Iryna)

主導該研究計畫的環境經濟學家麥卡錫(Donal McCarthy),是英國非營利組織「國際鳥盟」和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的成員。他表示:「全部所需的資金,不到全球消費者每年花費在無酒精飲料的20%。」

研究人員在10月8日~19日於印度海得拉巴市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締約方大會」裡提出這份報告,與會有160個國家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代表成員。

2010年各國政府在日本名古屋CBD研討會共同擬定2011年~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策略目標,今年的任務,就是列出執行目標的步驟。

因為無法兌現先前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的承諾,所以參與2010年CBD研討會的各國政府採用新策略計畫,也就是訂出20個在2020年要達到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

新的策略計畫和20個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也是聯合國系統架構下的生物多樣性任務。

過去兩年,各國按照在名古屋會議的承諾,已經更新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畫,以達成「愛知目標」。

瀕危的紅毛猩猩,在印尼的森林裡擺盪。攝影:朱諾(Runaway Juno)但是資金來源的協商仍懸而未決,該研究作者稱這是「對投資急迫度缺乏政治意志和充份資訊」。

這項研究首次給出要達成兩項(也是作者認為最緊急的)愛知目標,所需經濟成本的權威資訊,這兩個目標是拯救瀕危物種和保護有保育用途的關鍵地區。

該文章發表在《科學》期刊,標題是「達成兩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的資金花費:投資現況與不足」,由國際鳥盟和RSPB(國際鳥盟在英國的合作機構)的科學家所撰寫。

該研究利用鳥類的數據(這是我們最了解的物種),來預測達到保育所有生物的目標所需經費。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發表的「瀕危物種紅皮書」裡檢視了6萬3837個物種,有1萬9817個瀕臨滅絕。

所有兩生類有41%是瀕危物種,而造礁珊瑚有33%,哺乳動物有25%,鳥類有13%,針葉樹則有30%瀕危。

智利特有鳥火冠蜂鳥(Sephanoides fernandensis)是極危物種。此為雄鳥照片,由IUCN的馬克(Kevin D. Mack)提供。該論文作者預估未來10年,要降低全球所有瀕危鳥類的滅絕風險,每年要花費8億8000萬~12億3000萬美元,才足以在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的級別獲得改善。

舉例來說,這意味讓一個物種的保育狀態,從「極危」改善為「瀕危」,或者從「易危」改善為「無危」。

然而,目前全世界只投入12%的經費。

麥卡錫表示,「我們點出經費不足,更清楚強化提高永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迫切需求。」而「全部所需經費只是生態系統每年損失的淨價值(預估為2~6.6兆美元)的1~4%。」

國際鳥盟全球研究的召集人布查特(Stuart Butchart)說,「保育經費看似不少,但這是投資,不是花費。保護大自然符合經濟原則,因為人們從中得到了服務與利益,例如氣候變遷的改善與農作物的正常授粉。」

該研究由劍橋保育計畫(Cambridge Conservation Initiative)的共同保育基金(Initiative Collaborative Fund for Conservation)和阿卡狄亞(Arcadia)基金會資助,研究成果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幫助各國政府在2020年前執行CBD生物多樣性策略計畫過程裡,解決有關資金需求的各種爭論。

瀕危的澳洲樹蛙(Litoria dayi),是澳洲東北部潮濕熱帶雨林生物區的特有種,在其分佈地區的丘陵地已失去影蹤。照片由IUCN的李查茲(Stephen Richards)提供

然而,交涉人員也面臨各國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存在差異的挑戰;較富有國家擁有更多資源,但富含生物多樣性且較具保育需求的國家卻缺乏資金。

布查特表示,「解決目前保育資金的危機非常迫切。我們越是延遲對保育的投資,所要投資的經費越多,也越難成功達成目標。」

全球政府都已承諾在2020年以前,增加受保護土地的面積,不過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區域,有一半是未保護的狀態。

IUCN的總幹事馬東拉菲(Julia Marton-Lefèvre)說:「我們在名古屋會議裡,為了拯救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很有野心地通過新的(不過是很實際的)策略計畫。」「我們必須保持前進的動力。生物多樣性不斷流失,已經跨越『地球的限度』。現在正是嚴謹檢視我們的進展之時,好讓計劃真正付諸行動。」

CBD的執行秘書迪亞斯(Braulio Ferriera da Souza Dias)表示:「兩年前在名古屋,各國政府建立達成愛知目標的架構,自此我們已經在全世界看見實質的進展。這相當令人鼓舞,但是我們了解要實現策略目標的野心和達成愛知目標,還要付出更多努力。短期內它會受到資金不足的挑戰,然而,長期而言卻會帶來環境和社會利益。多數情況,這單純是考驗我們如何以不同方式運用現有資源。」

CBD的執行秘書迪亞斯(Braulio Ferriera da Souza Dias)表示:「兩年前在名古屋,各國政府建立達成愛知目標的架構,自此我們已經在全世界看見實質的進展。這相當令人鼓舞,但是我們了解要實現策略目標的野心和達成愛知目標,還要付出更多努力。短期內它會受到資金不足的挑戰,然而,長期而言卻會帶來環境和社會利益。多數情況,這單純是考驗我們如何以不同方式運用現有資源。」

Top

 

國際志工赴尼泊爾:改良布衛生棉 舒適又安全

立報2012年10月21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女性月事來臨,總少不了衛生棉,而這些便利的小幫手,卻也是環境殺手,無法回收的石油衍生產品,造成污染。除了拋棄式衛生棉,月事期間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在尼泊爾進行婦女衛生教育推廣的林念慈,為當地女人設計「布衛生棉」,可清洗和重複使用的特性,不污染環境,還更省錢。

據統計,一個女人假設平均經期5天,每次經期一天使用5片衛生棉,一生中有經期的37年內,會用掉1萬1100片衛生棉。英國調查發現,一個女人會製造120至125公斤的衛生用品廢棄物,包含衛生棉、棉條及其附加的廢棄物。

如果以台灣人口計算,假設1千萬女性都使用衛生棉,3年就得使用90億片衛生棉,以每片衛生棉厚度0.2公分計算,這些衛生棉疊起來將有675座玉山的高度,甚至是台灣長度的45倍。

製作與丟棄 二次污染

這些廢棄物可能經由馬桶進入地下水道系統,最後進入大海中,或進焚化爐裡處理,兩者都會造成污染。長達3年不再使用拋棄式衛生棉的華宇芝表示,剪開一個衛生棉,會發現雖然叫衛生「棉」,棉花含量卻很少,大部分是漂白過的紙漿。包裝材料則是不織布和黏膠,大多是石油衍生產品。衛生棉條雖然內部棉花成分較多,但外殼卻是塑膠製品。

「小小一個衛生棉,製作過程使用相當多資源,種植棉花需要農藥和灌溉水,漂白紙漿也添加許多化學藥劑。」華宇芝說,塑膠包裝材料製作過程花費相當多資源,但是產品卻是一次使用即被丟棄。

華宇芝指出,衛生棉使用過後不可能拆開後回收,通常就是整塊丟進垃圾桶。因為石油衍生物不易分解,如果進入海洋將長期存在;如果進入焚化爐,則因為塑膠遇熱而釋出戴奧辛,都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拋棄式衛生棉出現於1896年,並於1920年左右開始廣泛運用。華宇芝指出,拋棄式衛生棉象徵婦女地位的改變,它的便利性讓婦女走出家庭,進入職場和其他公共空間。沒有拋棄式衛生棉之前,女性如何解決生理期的清潔需求,而那樣的模式是否可以成為提供清潔用品的選項?

談月事 突破禁忌

2009年前往尼泊爾進行森林防火線建造工程的林念慈分享了她在尼泊爾的婦女衛生教育經驗。林念慈在尼泊爾時曾和當地婦女聊天,當地婦女談到生活上的不方便,「由於當地人將月經視為不潔的象徵,女性月事來臨時,必須被隔離,有時候甚至被隔離在牛棚中。」因為人們視月經為不潔,當地婦女多半用髒布墊在下體,導致陰道發炎。

了解問題後,林念慈開始在當地進行婦女衛教工作,和當地村長合作,首先舉辦工作坊,教導關於經期的相關知識和處理與清潔的資訊。當地原本就以布料來作為經期清潔工具,林念慈和同伴將拋棄式衛生棉的設計與布料材質結合,設計出布衛生棉的形式,讓當地婦女更加便利。
月事在當地是禁忌話題,為了讓尼泊爾婦女敞開心胸談論經期的疑難雜症,林念慈透過戲劇方式,由台灣女孩們先分享大家初經的經驗,引導當地婦女進入討論並提出問題。

「2010年到2012年,我們舉辦318場的工作坊,號召近千名婦女參加。一開始支持我們進行婦女衛教的村長,也要求向我學習布衛生棉的縫製方式,打算做一個給他孫女。」林念慈笑著說道。

結束工作坊後,當地婦女認為,布衛生棉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因為她們本來就一直使用布料清潔,但卻是一個新的想法,改良原有方式,讓女性更舒適安全。

這樣的想法也在台灣生根發芽,相較於一般的拋棄式衛生棉,布衛生棉仍有攜帶不便、清洗麻煩的問題,但是可重複使用長達2至3年的布衛生棉,不但省錢而且環保,林念慈和華宇芝希望號召更多女孩加入她們的手作布衛生棉體驗之旅,在製作、使用和回饋的過程中,更加瞭解自己的身體,對環境更友善。

Top

 

垃圾掩埋場汙染水源? 竹北居民擔心

摘錄自2012年10月22日客家電視台報導

新竹縣竹北市尚義里有一座垃圾掩埋場,當地居民懷疑裡頭廢水池的流放水,被直接排放到海岸邊低窪處,甚至可能已經滲入地底下汙染飲用與灌溉水源,面對質疑,新竹縣府環保局強調,垃圾掩埋場的廢水池,都經過淨化處理才流放,但為了化解居民疑慮,已經計畫將廢水回收利用,未來不再向外排放。

竹北市的海岸邊低窪地區,大大小小的水池,裡頭黑漆漆的水看起來很嚇人,由於附近就是新竹縣垃圾掩埋場,地緣的關係,不禁令人懷疑,這就是垃圾場排出來的廢水。

竹北市尚義里里長 曾福:「現在汙水(放流水)真的滿地都是造成農作物,還有飲用水都不能用,灌溉水都不能用,所以我們的里民擔心,以後會不會造成身體上的毛病出來。」

面對心驚膽跳的居民,環保局趕緊強調,垃圾場的廢水是經過淨化處理後才能放流,只不過原本的放流溝渠被海岸消波塊堵塞,放流水無法排出形成死水,加上下雨,才會形成水池。

新竹縣環保局環境設施管理科科長 林素檉:「海灘高處的水水往低處流,就會流在這個溼地裡面,來培養這邊當地一個水生植物的一個原始狀態,並不是我們滲出水場所造成的汙水問題。」

儘管特別強調黑水無毒,但為了完全化解民眾的擔憂,環保局還是委託廠商回收放流水,未來也只提供掩埋場內復育植栽澆水使用,不再外排。

Top

 

汙點「震」人 遊戲、彩繪、臨岸開講 讓海洋污染現形

本報2012年10月23日台北訊,林育朱報導

海廢小遊戲, 透過讓民眾從水池中釣出垃圾,瞭解海洋廢棄物議題。「我們以前都沒有這樣的問題,沒有那麼多的塑膠,買菜都用菜籃,沒有塑膠袋。」一位旗津的阿公,看到海洋生物吞食塑膠垃圾而死亡的照片後,有感而發的作了以上的表述。

10月21日在旗津海水浴場舉辦了一場「汙點震人──海洋汙染排排站」活動,是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主辦的海洋汙染防治教育活動。內容有講座、NGO攤位展示等,其中的彩繪浮球活動更是吸引許多民眾駐足。

合辦本次活動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有感於現今海洋汙染問題越來越受到大家注目,所以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都與此息息相關。例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展示內容「汙染從清潔後開始」,便是希望民眾能由使用天然、友善環境的清潔劑開始,減少排入大海的汙染。

此外,現今威脅臨海各國最劇的便是海洋廢棄物問題,連台灣海岸也無法幸免於難,主辦單位安排「臨岸開講」系列講座,由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開始,連結台灣在地的淨灘經驗,再由生活中減少垃圾產生的方法,及塑膠從生產到使用時該注意的問題及對人體的危害談起。

看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講師張泰迪,秀出一張張海洋生物吞食塑膠垃圾而死亡的照片,一位在地的阿公有感而發的說:「我們以前都沒有這樣的問題,沒有那麼多的塑膠,買菜都用菜籃,沒有塑膠袋」。台南市社區大學講師晁瑞光也強調,實際長期參與淨灘的監測記錄後,才能發現問題有多嚴重,政策的制訂對海岸垃圾更有直接的影響。

海洋祈願池

積極落實生活環保的謝璧如媽媽,秀出她隨身攜帶的綠背包,教大家如何進行垃圾減量的旅行。來自塑膠中心的陳于庭則強調塑膠材質的多樣與特性不同,民眾在選用塑膠食品容器時,一定要了解,不然許多環境荷爾蒙會隨著湯湯水水而進入到我們體內,特別是美耐皿餐具一旦刮傷即會釋出三氯氫胺。長期關切高雄在地污染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蔡卉荀則帶給現場民眾更深入的震憾,追查PVC(聚氯乙烯)從生產過程、使用及最後的處理都給環境及人體帶來汙染及傷害,她強調每個人除了從自身做好塑膠減量之外,公民集體的監督力量更為重要。

活動除NGO攤位展示及講座外,還有活潑海廢小遊戲讓小朋友了解海廢議題,及透過海洋生物摺紙教學,邀請大家在摺出來的成品上寫下一個守護海洋的承諾。

Top

 

論壇|反公害,不反六輕!

作者:bk

我是一位六輕離職員工,由於六輕廠內無時不潛在之工安危機,因篤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賺錢有數,性命要顧」之宣導標語,就早早請辭走人。我想,許多離職員工的真實動機和我差不多。

曾有從事勞工運動的朋友積極鼓吹我在六輕推動組織工會,但老實說,我被她挑起的熱情,還是被長期追隨我的怯懦,被從小乖乖牌的慣性給澆熄了!現在想來,或許不是怯懦,而是我始終不願在六輕久待,何必強出頭,最後徒落不負責任的評價呢?但是,六輕員工迫切需要組織工會,才能要求資方改善製程與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的安全與健康。

還未離職前,儘管對六輕所製造的公害,我有些了解,不過,每當看見聽見環保團體「反六輕」時,心裡總有一點不舒服,應該說,有滿腹委屈,但沒法講。員工也是六輕的一份子,環保團體「反六輕」就把員工也否定了,員工是弱勢的受雇者,只能聽命行事,那有權力管六輕的污染呢?

我投這篇稿的目的,是想建議環保團體不要用「反六輕」的字眼,改成「反六輕公害」或「反六輕污染」比較妥適?其實,六輕員工也很需要社會的同情與支持, 在六輕工業區裡工作的人所受的生命危害不比廠外的居民低,大家一樣都是受害的弱者,應當互相團結起來,才能更有力量地要求台塑資方多一點善心,少賺一些錢。

※轉載自「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