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本土研究:跨國貿易影響農地利用方式 潛藏疾病傳播風險

照片提供:郭奇芊

最近一篇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與台灣疾病管制局合作的研究指出,由於引水灌溉的稻田不利於會傳染人類疾病的蜱和恙蟎存活,一旦休耕後,帶病的蜱和恙蟎因此呈倍數增加,疾病傳染擴散的機率也升高,印證了全球貿易與區域性疾病風險的關聯。

恙蟎屬於蛛形綱的節肢動物。經由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蟎叮咬人類時,立克次體透過叮咬部位的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屬於法定傳染疾病。我們常說的「別來無恙」指得就是沒有感染恙蟲病平安歸來。研究人員說,「政府只考慮到農業害蟲,如昆蟲和囓齒類動物,卻忽略了翻耕政策對於疾病的可能影響」。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休耕地上種什麼?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滅鼠?滅鳥?還是滅人?
WTO架構下的貿易與環境關係

綠色人物|河南農民宋克明 帶村民走出「癌症村」惡夢

作者:莫聞

「我們十年前村民出癌症大概都在60~70歲之間,現在,平均得癌的年齡變成50~60歲,去(2011)年走了7、8個,我二哥也是去57歲肺癌死了。」

第一次與這位河南樸實的農民宋克明,是在河南鄭州一次民間環保工作者聚會的場合,這位看來殷實憨厚的農民,以不甚標準、也不甚清晰的普通話,說出了這些微小但震撼人心的聲音。聽著聽著,讓人對中國的發展之夢的警惕之心──中國農村企圖靠工業快速發展,累積財富的大夢,實現了,卻也伴隨著慘重的代價。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環保家飾悄悄搬進你家 綠色生活不是夢想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2010年,WallArt在歐洲首度引進了他們的3D牆板,至今持續熱銷,他們是第一個帶著生態友好的家飾及室內裝飾產品進入市場的公司,他們幾乎適合每一個房子的每一個房間,就讓他們將這種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的綠色概念透過家飾帶進你的生活中吧,讓你在家的每一口呼吸都充滿了與大自然的連結!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莫聞

有趣的資源循環再利用活動!日本秋田縣居民組成的「草木谷守護協會」,最近推動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八郎湖的環境再生活動,利用大森山動物園內大象的糞便,也就是用「大象的堆肥」來種植酒米,吸引媒體關注。經過88風災的來義鄉喜樂發發吾部落,也從新思考部落文化的價值,以工作假期的方式,清理二峰圳淤砂、修復親水區,參與居民發展生態社區的展望。

最近需要地方政府關注的事情有:嘉南大圳排水線污染嚴重,上游安順大排更被地方形容是一條「黑龍江」,最近更是一片「綠油油」,還夾雜垃圾隨潮水上下游漂流,又髒又臭,也研判是河川優養化造成綠藻大量繁殖。 而苗栗縣許多工業區閒置,卻還繼續開發,頭份國中3年前頭份國中遷往中央路新校區,中華路上4公頃多的舊校地一直閒置,苗栗縣府將舊校地變更為乙種工業用地,24日動工。

最近有報告指出,在帛琉,鯊魚擁有一個跟法國一樣大的安全天堂,該國自保育鯊魚、發展鯊魚生態旅遊得到數百萬美元的收入,證明了:鯊魚活著比死掉更值錢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公共論壇|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訴願勝訴 要求落實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作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遲到40年的土地正義 ,終露曙光。2012年10月19日,是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史上意義重大的日子!

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原住民與亞洲水泥公司間的土地爭議,糾纏了40年,原民會以原民訴字第1010055207號訴願決定書,第一次正面肯認:國家機關有義務協助土地遭亞泥佔用的太魯閣族原住民耕作權人取得土地所有權。並且援引我國憲法、原住民保留地相關法規、國際人權法與外國法院判決,深刻闡釋原住民保留地制度的意義,指出原住民保留地是一種特別信託關係,國家有義務立於類似暫時監護人的地位,本於原住民的利益使用管理原保地,且負有協助原住民取得應有土地權利之義務。

我們高度肯定原民會這份訴願決定書。若所有國家機關認事用法時,都能如此探求歷史脈絡、立法精神與現狀衡平,定能大大提升我國人權保障的高度。

精采內文

 

本土研究:跨國貿易影響農地利用方式 潛藏疾病傳播風險

本報2012年10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政府為了拚經濟,加入WTO,並為了減緩對稻農產生之衝擊實施休耕政策,此舉不但改變土地利用的方式,也可能增加疾病傳染的風險!最近一篇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與台灣疾病管制局合作的研究指出,由於引水灌溉的稻田不利於會傳染人類疾病的蜱和恙蟎存活,一旦休耕後,帶病的蜱和恙蟎因此呈倍數增加,疾病傳染擴散的機率也升高,印證了全球貿易與區域性疾病風險的關聯。

此文發表於9月號美國生態學會所出版的《生態學應用》(Ecological Applications)期刊上,並引起國外媒體迴響。美國生態學會專訪主要作者郭奇芊博士,相關報導轉載於9月20日科學日報

政府為了避免穀賤傷農,提供休耕補貼,鼓勵稻農休耕,約有20萬公頃水稻田因此改變樣貌。另一方面,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蟲與蜱,可能會導致恙蟲病斑疹熱等傳染病。

休耕田。照片提供:郭奇芊郭奇芊以1998~2007年恙蟲病的發病率最高的花蓮縣為研究區域,針對休耕田,並分為完全廢棄以及持續翻耕兩類進行比較。調查發現,翻耕雖不能減少囓齒類動物,但卻能抑制寄生其上的蜱與恙蟎的數量。

郭奇芊捕捉兩種田地中的囓齒動物,並檢查了牠們身上帶的蜱、恙蟎,以提供近一步檢驗,是否帶有引起疾病的立克次體細菌。他發現在完全廢棄的農田囓齒類動物身上,蜱達6倍之多,具感染性的蜱比例也高出3倍;囓齒動物身上的恙蟎也比翻耕過的田高3倍,疾病風險升高。

這可能是由於恙蟎與蜱在生活史的某些階段,需要生活在潮濕的泥土裡,而翻耕經過太陽曝曬,則會大幅降低泥土的濕度。

至於水田,則因不利於蜱和恙蟎棲息,也不易於水田裡抓得到老鼠,因此未列入比較的對象。郭奇芊解釋,種植水稻或維持水田樣貌往往都可抑制害蟲,包括蜱和恙蟎。即使是看似不可殺死的蜱,淹沒幾個星期後也會死;恙蟎也是陸棲,在有限的研究數據中仍顯示,多數恙蟎在水中一個月後會淹死。

這項研究顯示,台灣加入WTO後所造成的水稻田休耕,可能會增加民眾感染恙蟲病和斑點熱的風險,但政府獎勵翻耕以降低農業害蟲的政策,卻意外地能抑制恙蟎和蜱的生長,顯示經濟和農業政策能透過間接的方式影響民眾的健康。

維持水田  別來無恙

照片提供:郭奇芊恙蟎屬於蛛形綱的節肢動物。經由感染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恙蟎叮咬人類時,立克次體透過叮咬部位的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屬於法定傳染疾病。我們常說的「別來無恙」指得就是沒有感染恙蟲病平安歸來。

蜱則會傳送細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引起發燒、疼痛和類似落磯山斑疹熱的皮疹;恙蟎和蜱都不喜歡生活在水裡。

恙蟲病雖有已知治療方式,卻因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誤診導致器官衰竭致死,具有致命性;雖非一被恙蟲咬就會生病,但在預防上,和恙蟲存在的多寡脫不了干係。

因為全球貿易的關係,導致國內土地利用的政策改變,對生態造成複雜及意想不到的影響。「政府只考慮到農業害蟲,如昆蟲和囓齒類動物,卻忽略了翻耕政策對於疾病的可能影響」郭奇芊說。

長期忽視疾病與生態關聯

郭奇芊的博士論文是與疾管局合作研究恙蟲病。更早之前,郭奇芊即於福山植物園調查飛鼠,之後進行了幾年的囓齒類動物調查研究,對於囓齒類動物十分熟悉;而恙蟎和蜱主要宿主也是囓齒類動物,因此認為可以透過捕捉齧齒類動物,了解恙蟎和蜱的數量與環境因素的變化。

剛開始,他依據不同草長和草叢密度比較恙蟎和蜱的數量,發現都差不多;偶然間發現,剛翻耕過的土地恙蟎和蜱數量大量減少,而翻耕是因為休耕補助,這才讓他聯想到政策如何影響環境的改變,間接影響疾病的發生率。

這項研究雖與公共衛生議題有關,作為生態學者郭奇芊卻認為,大多數蟲媒傳播疾病和人畜共通疾病其實也都是生態問題。公共衛生學者著重於病媒、菌株的分類研究以及治療,以及預告那些地方存在風險;但對於更根本,何以環境改變使得病媒增加,這一類屬於生態學的範疇,卻乏人問津,這次研究除了說明不同環境可能帶來的疾病風險,更進一步指出經濟行為如何影響政策,而改變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政治改變疾病風險

政策影響環境改變的例子並不少,1990年蘇聯解體時,很多東歐國家獨立,合作農場沒有管理而廢棄,這時候草長出來了,老鼠也來了,而廢耕的土地仍有一些種子會長出食物來,提供足夠的食物給老鼠,也會引來人的疾病,顯示 政策、政治會影響疾病。

保持生物多樣性有助健康

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增加生物多樣性,環境越健康,人體也跟著健康。這讓民眾樂於保護當地的自然樣貌。例如,若石虎可以控制老鼠的族群數、降低疾病,大家比較有興趣,自然會關心石虎的處境,樂於保育。「民眾比較站在實用的立場,」這也是郭奇芊想做這方面研究的原因,他認為很多疾病是生態問題,取決於野生動物的數量,若能清楚這些關係,從生態面著手,疾病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郭奇芊從幾次實驗室玻片觀察到,恙蟎跑錯地方,寄生到鼩鼱這類動物(不是鼠類,比較接近刺蝟)身上幾乎吸不到東西,最後可能無法存活。由此可知,並非每種宿主都罪該萬死,如果可更細緻研究,了解不同型態宿主的影響,就知道該維持什麼環境。

【註釋】恙蟲是一種蟎類,所以也叫恙蟎,其一生可以分做四個時期(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其中只有幼蟲時期(chigger)會透過叼咬人,傳染恙蟲病給人。恙蟲雖為節肢動物,不過幼蟲時期是6隻腳,蛻化成若蟲和成蟲之後才會有8隻腳。

 

Top

 

綠色人物|河南農民宋克明 帶村民走出「癌症村」惡夢

作者:莫聞 

「我們十年前村民出癌症大概都在60~70歲之間,現在,平均得癌的年齡變成50~60歲,去(2011)年走了7、8個,我二哥也是去57歲肺癌死了。」

第一次與這位河南樸實的農民宋克明,是在河南鄭州一次民間環保工作者聚會的場合,這位看來殷實憨厚的農民,以不甚標準、也不甚清晰的普通話,說出了這些微小但震撼人心的聲音。聽著聽著,讓人對中國的發展之夢的警惕之心──中國農村企圖靠工業快速發展,累積財富的大夢,實現了,卻也伴隨著慘重的代價。

現年48歲的宋克明,是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呂樓村一介農民,當過村主任、建築隊長。他形容,10多年前,村裡天然的野溪文岩渠,因為上游開了煉鋁廠,裡河水全變了色,紅色的水、醬油色的水,臭氣熏天,站在河邊,非得捏鼻才能受得了。村裡沒有自來水,居民吃的喝的用的,全靠河水或打水井維生。宋克明看著溪河變色,居民一個個發癌症過世,嬰兒早產或死產,連自己父親、二哥都得病,噩耗連連,他並沒有坐以待斃。

這十多年來,他到處投訴、上訪、寫議案、拍照片,找官員不行、找媒體、或找做生意的朋友幫忙出資,就這麼四處奔走,一頭栽進了環境保護的領域。

他不只促成了政府落實執法、讓煉鋁廠因不堪虧損自己關了,還當起了業餘環保人士。一次的機緣中,他看到野鳥掛在農民架的鳥網上奄奄一息,於心不忍,把牠救了,從此,四處有鳥傷的事情都找他,他也勤於四處奔走。8月初他趕來鄭州參加環保聚會的前一天,在路上耽擱了,就是為了把非法鳥網撤了,把野鳥救下來。

迷上環保  得了中國地球獎

2007年,宋克明以業餘環保人士的身分,獲得了中國個人最高的環保獎項──地球獎,也是全中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

得獎事蹟是,他為了舉發污染,自費籌設了「黃河生態民間監護站」還自掏腰包請專人全天監測,10多年來,地方執法單位根據他的監測數據,關閉了上百家污染企業,但宋克明並沒有因此得到任何金錢的回報。

當然,對宋克明來說,金錢回報根本不是他在乎的,他在乎的是人命、農民的健康。1997年,他的故鄉,只有400多人的呂樓村村頭,開了一家煉鋁廠,開工後,金屬粉塵、刺鼻怪味,四處飄散,許多村民都不敢開窗;農作、樹木,也開始發黃,枯萎而死。宋克明在工廠運作後開始不適,醫院診斷得肺癌,1999年走了。這讓他開啟了調查污染的行動。

每當想起父親在世的身影,他就會想到「如果不注重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得再快,也沒有辦法挽回那些患癌症村民的生命。」當時,為了查資料,補充環保知識,他還申請了村里第一條網路線,針對注入黃河的天然文岩渠,他騎著摩托車看片河川上下游,用自費採樣化驗的數據來舉報違法排汙工廠,促成這些工廠停業或改善。

終於有自來水了。宋克明提供。最近最令他高興的是,長期來因為地方政府經費窘迫,而沒有自來水可用的呂樓村,5月間,一名企業家自願全額贊助,幫全村村民免費裝設自來水管線;而裝設公司也很「阿莎力」,僅需該企業家出「工本費」就願意出動。終於,村民有了自來水可用,不必再擔心溪水或地下水井有污染了。

一腳踏進溼地與鳥類保護

黃河與其支流的沿岸溼地,是許多留鳥與候鳥的家。這裡有大雁、天鵝、白鷺和斑鳩等多種鳥類棲息,但宋克明常常在巡守河川蒐集汙染證據時,看到許多農民違法在保護區私設鳥網抓鳥,常常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賣到南方的野味餐館。他為此感到不忍,開始假扮鳥販暗地查訪,並通報當局,取締了不少盜捕鳥類的行為。

久而久之,愛鳥知名不脛而走,許多人看到有鳥網,知道打電話給宋克明,「就有救了」,宋克明也勤於自費奔走,設立民間鳥類保護站,四處拆除私設鳥網,救援受傷的鳥類。

拆鳥網,救野鳥。宋克明提供只是,長久下來,宋克明也知道,很多人、尤其是老農,是迫於生計和無奈,沒有生路之下沒得選擇的選擇。也因為保護鳥類,看到許多人為了生計破壞溼地、砍樹林,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可以兼顧生態又讓村民生活有所著落。

近年來,他試著發展「林下經濟」,推廣農民除了養豬、養雞之外,也可以「林下養鵝」。他說,養鵝有多種好處,「牠們會剋制飛蛾,也吃林下的樹葉,玉米稈、結稈都吃,不像雞豬會跟人爭糧。」而且,不必額外租場地,用現有的林地即可,他推估,一畝地可以養一千隻鵝,每隻淨利可達10元人民幣。他希望,黃河溼地和森林,可以真正成為了「鳥類天堂」。

10多年的環保歷程,宋克明雖然因為擋人財路,常半夜接到恐嚇電話「你少管閒事,免得吃不了兜著走」。但他認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也未從中謀取私利,行得直做得正,也從不和人正面衝突,沒什麼好怕的。

他最高興的是,越來越多人成為志願者,協助他推展工作。 「看到水清水、鳥來,最開心。」「心情鬱悶時,騎著摩托車到黃河邊看看鳥羽、看看水,心情就好了。」

Top

 

綠色電報|環保家飾悄悄搬進你家 綠色生活不是夢想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WallArt公司的產品帶給你時尚、環保的3D壁飾,他是由去除糖分後的甘蔗渣製成,這樣的家飾是100%可回收利用,100%可堆肥腐化,也是100%可生物分解的。

同時,甘蔗渣也是世界上最具可再生價值的資源,因為甘蔗的收穫期不長,全球一年總收成超過12億噸,而3噸的甘蔗相當可以產出1噸的甘蔗渣。

WallArt更被美國室內設計師組成的聯盟選為「年度最佳及最創新的生態友好家居裝飾產品」,他的3D牆板全部皆由可再生可生物分解的來源組成,對於永續使用的概念作出了貢獻。牆板的3D設計,讓你可以輕易的將他們組裝成一種樣式,安裝後,還可以塗上適合你住家的顏色或創造一個新的風格。

2010年,WallArt在歐洲首度引進了他們的3D牆板,至今持續熱銷,他們是第一個帶著生態友好的家飾及室內裝飾產品進入市場的公司,他們幾乎適合每一個房子的每一個房間,就讓他們將這種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的綠色概念透過家飾帶進你的生活中吧,讓你在家的每一口呼吸都充滿了與大自然的連結!

Top

 
 

象糞肥種酒米 稻稈餵大象 資源再生循環不息

本報2012年10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日本秋田縣潟上市昭和豐川地區通稱為「草木谷Kusakidani」,由市民團體組成的「草木谷守護協會」,推動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八郎湖的環境再生活動,利用大森山動物園內大象的糞便,也就是「大象的堆肥」來種植酒米,最近進行了「秋田酒小町米」的收成活動。 

包括協會的會員在內,另外加上五城目高中和縣立大學的學生,共50名參與了這項活動,體驗流汗過後秋收滿滿的滋味。
草木谷是以「農聖」聞名的石川理紀之助(1845~1915)進行農耕的據點。這地區的土地對耕作來說其實非常貧濟,在荒廢之後,守護協會在2007年發起了土地重生的活動。今年則與當地的居民和高中生們合作,重整了大約40公畝的土地,另外也開始了秋田酒小町米的種植。

活動過程是由師傅級的農家來指導參予的民眾用鐮刀收割金黃色的稻子,再以數十把為單位綁起來,接著將一束束的稻子放入脫殼機將米糠和麥稈分開就告一段落了。

出身於草木谷附近農家,並擁有40年的割稻經驗,這位專家是來自秋田市櫻的市民團體,其中一位59歲的職員寒川井光雄表示「從小時就學會了綁稻子的方法,到現在還忘不了。對我來說收穫的喜悅總是很特別的。」邊微笑邊熟練地綁著稻子。

將收成後的稻米「秋田酒小町」送至五城目町的「福祿壽酒造廠」,進行釀酒。協會並委託此造酒廠研發出獨家的純米吟釀酒「草木谷的甘露」,預計明年1~2月時將在縣內的銷售門市等地開始販售,收入將當作八郎湖環保活動等等的補助資金。

當天傍晚,將區分後的麥稈,由會員開的小卡車載至動物園,這輛車原是載著大象的糞便前來當作稻米的肥料,現在則載著大象的飼料重新回到動物園。形成了一種永續循環的農業,同時也充分利用了資源。

守護協會的代表石川紀行先生說明,「『從祖先那借來的樹木,再由世世代代的子孫歸還回去』是理紀之助所講的一段話。傳達了務農的喜悅,並期待能跟環境保護的意識相結合。」

 

Top

 

水環境工作假期 來義展現太陽之子熱情

本報2012年10月26日屏東訊,葉人豪報導

屏東來義鄉的喜樂發發吾社區在經歷了八八水災、919風災之後,並沒有被自然的無情力量打垮,反而從新思考部落文化的價值,發展生態旅遊。10月下旬更邀請南方水盟的成員參與,除了實地了解二峰圳的水利工程之外,也讓成員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參與居民發展生態社區的展望。

大家一同協力完成步道

喜樂發發吾工作假期活動主要分成清理二峰圳淤砂、修復親水區、以及建造生態池三個部分。這次主要的工作是修建親水區的步道,負責帶領的工頭是喜樂發發吾社區的薛仁吉鄰長,只聽到他分配工作的號令一下,挑水、挑沙、混泥、砌牆、挑石頭紛紛就位,來自台南社區大學的研究員吳仁邦認為這種體驗還是第一次:「以前都還沒當過混泥土工,這次的體驗真的滿特別的!」

完工結果只見大家笨手笨腳的討論如何分配比例、如何攪拌,一旁的vuvu(長輩)看不下去就親手下來示範,在vuvu的教導之下大家好不容易才逐漸上手。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的執行理事溫仲良提到:「當NGO真的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蓋房子、除草、上山下海樣樣都會,真的是全能的人了!」於是在一個下午的努力之後,總算完成了大約3公尺的步道。

在這次的工作假期活動中,負責導覽解說的解說員賴秋英,除了帶領NGO導覽社區環境及二峰圳的狀況之外,也透過簡報分享及老照片的呈現方式,講述喜樂發發吾社區的歷史及排灣族文化,本身也是社區居民的賴秋英,認為唯有親自參與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文化及寶藏。

賴秋英說,「之前日本人來的時候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他們一直來?而且怎麼是外面的人來跟我們講部落的事情?所以才想說來參與解說員的培訓,讓外面更多人了解部落的歷史。」在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萬通公益基金會的協助下,定期在這裡進行解說導覽培訓,包含動植物、二峰圳、解說訓練,另外還有手工皂及染布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社區居民能夠了解自身文化,並將部落的特色傳遞出去。

當然,除了自身的努力及NGO的協助之外,公部門的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隔天的活動中,來義鄉公所安排了「太陽之子、護水、前進彩虹行前記者會」,邀請NGO及媒體、公部門一同享用在地的風味餐,來義鄉長廖志強表示:「來義鄉呈現的是太陽之子及水的故鄉,必須靠文化的資產,才能打進所有人的心。」

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督導,同時也是這次文創市集的策展人周克任說明這次的主題:「來義其實是守護大武山水資源的族群,而且又是太陽的子民,當太陽遇到水就會出現彩虹,這些彩虹以榮耀太陽神的方式送到高雄,所以我們希望以這樣設計的方式來做。」

於是,27日在高鐵左營站的彩虹市集,將以排灣族崇敬的太陽神為主題,將來義鄉的文創商品及農特產行銷出去,希望藉此提高來義鄉的能見度以及山林文化意象。有來自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萬通公益基金會、來義鄉公所及各界等的陪伴與支,將使喜樂發發吾社區推動古文明、水圳與藝術的生態部落更穩健發展。

CBD的執行秘書迪亞斯(Braulio Ferriera da Souza Dias)表示:「兩年前在名古屋,各國政府建立達成愛知目標的架構,自此我們已經在全世界看見實質的進展。這相當令人鼓舞,但是我們了解要實現策略目標的野心和達成愛知目標,還要付出更多努力。短期內它會受到資金不足的挑戰,然而,長期而言卻會帶來環境和社會利益。多數情況,這單純是考驗我們如何以不同方式運用現有資源。」

Top

 

安順大排藻增生 黑又綠疑優養化

摘錄自2012年10月25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嘉南大圳排水線污染嚴重,上游安順大排更被地方形容是一條「黑龍江」,24日天安順大排河面一片「綠油油」,還夾雜垃圾隨潮水上下游漂流,又髒又臭。南市環保局表示,河川變綠有可能是「肥水」太多,加上天氣炎熱,河川優養化藻類增生所致,但仍得採水化驗才能確認;河川志工也研判,應是河川優養化造成綠藻大量繁殖。

河川志工表示,這種情形最近大約每週都會發生,只是規模大小不一樣,研判應是上游畜牧業污水造成河川優養化現象,加上天氣炎熱,造成藻類快速增生;希望政府儘速清除污泥及河面垃圾,避免垃圾隨波逐流,實在很難看,並早日完成整治。

Top

 

頭份國中舊址 變更工業用地

摘錄自2012年10月25日聯合報苗栗報導

頭份國中舊址鄰近頭份工業區,影響學生就讀意願,且近年頭份鎮發展重心北移,3年前頭份國中遷往中央路新校區,中華路上4公頃多的舊校地一直閒置,苗栗縣府將舊校地變更為乙種工業用地,並辦理市地重劃工程,24日動工,規畫停車場、廣場等、民生里活動中心等。 縣府地政處長陳斌山說,頭份國中舊校地相當完整,適合開發,為避免土地資源浪費,縣府辦理竹南頭份都市計畫市地重劃工程,將舊校區合併鄰近分區,變更為乙種工業區,總計4.084公頃。

舊校地經建設後剩餘的2.86公頃作為乙種工業區對外招商,工程總經費2653萬元,預計明年4月底完工。

縣長劉政鴻說,頭份國中遷校後重生,舊校地也不能荒廢,日前竹南科14.32公頃土地由台積電標走,廠房興建後可提供上萬就業機會,頭份國中舊校地也配合地區發展而整理、活化。

他說,變更成乙種工業區,1坪地價約6萬元,共8500坪總價5億元,按土地所有權分配,縣府可分到2億元,另外2億元歸頭份鎮公所,剩下由16名地主分配,屆時鎮庫有進帳,建設經費更充裕。

Top

 

帛琉證明鯊魚活著比死掉更值錢

本報2012年10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帛琉,鯊魚擁有一個跟法國一樣大的安全天堂!報告指出,該國自保育鯊魚、發展鯊魚生態旅遊得到數百萬美元的收入。

豹紋鯊的頭。帛琉60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中包含約有130種罕見的鯊魚及魟魚,包括大雙髻鯊、污斑白眼鮫及豹紋鯊在內。(照片授權:Upsilon Andromedae/cc by 2.0)

由於睿智的政策,南太平洋上的島國帛琉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獲頒享有聲望的2012年「未來政策獎」(Future Policy Award),此年度性獎項頒給執行最佳海洋政策的國家。

提供此獎項的世界未來委員會主席Alexandra Wandel表示,「帛琉在保育海洋生態系領先全球。」

Wandel在海德拉巴受訪時告訴記者,「宏都拉斯,馬爾地夫,巴哈馬,哥斯大黎加等其他國家也跟進,建立它們的鯊魚保護區或是對禁獵鯊魚。」

9月間,密克羅尼西亞聯邦4州宣布在其海域禁止商業獵捕鯊魚,並打算加入其他國家建立範圍有5百萬平方公里密克羅尼西亞區域鯊魚禁漁區。

專家們選出帛琉作為本獎項得主基於兩項理由:該國2009年的鯊魚天堂法案及2003年帛琉保護區網路法案。Wandel表示:「世界未來議會的目的在於提升模範政策意識及加速政策行動,邁向和平、永續的社會。」

全世界的鯊魚都面臨困境。牠們的數量急遽下降,約30%的鯊魚及魟魚種類瀕臨滅絕。為了因應全球性的魚翅需求,每年約有7300萬隻鯊魚被捕殺。

帛琉位於菲律賓東方800公里處,共2.2萬人口分佈在200個小島上。帛琉60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有約130種罕見的鯊魚及魟魚生存其間,包括大雙髻鯊、污斑白眼鮫及豹紋鯊在內。

2009年9月,帛琉建立了世界第一個鯊魚禁漁區,聲明所有它們的水域都是鯊魚的天堂,禁止獵殺鯊魚。

世界未來議會的海洋政策官員Anisha Grover表示,鯊魚在健康的海洋生態系(包括珊瑚礁區)中扮演重要角色。

鯊魚一直被視為維護海洋食物網的關鍵物種。牠們會吃掉生病、虛弱或瀕臨死亡的海洋生物。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如果鯊魚數量太少,珊瑚礁、潟湖及海洋的其他部分都會退化。

Grover向記者表示,帛琉的人們認知到鯊魚對他們海洋健康的重要性,而且現在他們發現他們發展鯊魚生態旅遊能賺的錢比捕獵鯊魚來得多。

近期一份澳洲做的報告顯示,如果帛琉政府獵捕100隻礁鯊一次獲益約10800美元;而相同的這100隻個體現在在海中每年創造1800萬美元的收益。報告中提道:「要死的還是活的?帛琉礁鯊作為漁獲及生態旅遊資產的相對價值。」礁鯊的壽命約為10-15年。

Grover表示:「帛琉已經證明活鯊魚比死鯊魚來的有價值的多。」

代表國際青年論壇Go4BioDiv出席海德拉巴會議的帛琉青年Heather Ketebengang承認,對帛琉這樣的小國,巡邏如此廣大的海域是個巨大的挑戰。

Ketebengang表示:「我們只有一艘巡邏艇,日本剛捐助了另一艘給我們。我們沒有資源,若有來自他國的資源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長久以來,魚翅的需求一直是個大議題。「即便在禁獵區設立前,過去我們查獲的非法漁船上都裝滿了魚翅。這些查獲的魚翅都被我們燒了,並處以罰款。」

她認為過去帛琉人並沒有意識到鯊魚對海洋食物網的重要性,他們現在有了相關認知,並希望保護鯊魚。

在2003年的保護區網路法案中,居民需負責經營管理35個當地的珊瑚礁區及潟湖。帛琉的目標是2020年前保護30%的近岸海洋環境及20%的陸域環境。目前由政府資助資金、技術及行政資源,在地社區及州以傳統方式經營這些地方

Ketebengang表示:「一開始,限制或禁止捕捉是很困難的,不過現在人們瞭解這是為了我們的未來,也是唯一保留魚類的方式;我們的政策將使我們的後代獲益,帛琉的漁業資源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2000年的海洋資源法案,納米比亞獲頒銀牌獎。納米比亞在1990年獨立時,連帶「繼承」過度捕撈、不受管制的漁業。漁業現今受到管控並在港口嚴密監控。

另一個銀牌獎搬給了菲律賓的圖巴塔哈群礁自然公園法案(Tubbataha Reefs Natural Park Act)。世界未來委員會的裁判總結道:圖巴塔哈群礁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點及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的熱點。該法案加強政府與及非府組織經營公園的法源依據,圖巴塔哈群礁生長情況良好,特別是與鄰近點比較之下。由於該法案使得該區成為魚類的育苗場,並給予當地漁業手工品支持,在地社區成為主要的受益者。

圖巴塔哈群礁自然公園法案被譽為珊瑚礁保育的典範,鄰近的阿波島群礁已頒佈類似的法案。

世界未來委員會Pauline Tangiora委員表示:「國家政策必須考量社區的需求,並納入他們所依賴的傳統生態及自然資源相關知識。」Tangiora是紐西蘭毛利族的長者。

Top

 

公共論壇|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訴願勝訴 要求落實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作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遲到40年的土地正義 ,終露曙光。2012年10月19日,是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史上意義重大的日子!

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原住民與亞洲水泥公司間的土地爭議,糾纏了40年,原民會以原民訴字第1010055207號訴願決定書,第一次正面肯認:國家機關有義務協助土地遭亞泥佔用的太魯閣族原住民耕作權人取得土地所有權。並且援引我國憲法、原住民保留地相關法規、國際人權法與外國法院判決,深刻闡釋原住民保留地制度的意義,指出原住民保留地是一種特別信託關係,國家有義務立於類似暫時監護人的地位,本於原住民的利益使用管理原保地,且負有協助原住民取得應有土地權利之義務。

我們高度肯定原民會這份訴願決定書。若所有國家機關認事用法時,都能如此探求歷史脈絡、立法精神與現狀衡平,定能大大提升我國人權保障的高度。

我們更期許花蓮縣政府依訴願決定書意旨,儘速履行其法定義務,協助本件訴願人等原住民權利人辦理所有權的移轉登記,落實已經遲到四十年的土地正義。

本案背景事實

本案訴願人程先生與楊女士,都是秀林鄉太魯閣族人。於1968至1969年間於世居的原住民保留地上設定耕作權,持續開墾耕作,依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第1項規定,只要自用耕作滿5年,沒有發生應由國家收回原保地的事由(包括違法轉租、死亡無人繼承等等),就可以申請移轉登記為所有權人。

1974年間,亞洲水泥公司欲至秀林採礦,秀林鄉公所、花蓮縣政府與亞泥公司等雖曾在當地舉辦了幾場「協調會」,但如同訴願決定書清楚指出的:「(協調會)單方強調訴外人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設廠之種種好處,未能清楚揭示不能繼續耕作、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之事實。」更何況,協調會中使用的語言、法律制度,太魯閣族原住民是否能確實理解,實在令人懷疑。

其後,秀林鄉公所逕行將大批原住民保留地轉租亞泥公司,原住民自此被迫與自己的土地分離,許多當年的耕作權人已經陸續離世,本案原告等尚健在的耕作權人,也都已是垂垂老者。歷年訴訟中,秀林鄉公所與亞泥公司多次出示有原住民權利人簽章的「拋棄同意文書」,指稱原住民早已自願拋棄耕作權並領取補償費。

本案兩位訴願人從來沒有簽署任何拋棄同意文書,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拋棄同意文書的所有簽名字跡,竟都完全相同! 隨後,秀林鄉公所塗銷了212筆原住民耕作權,多少秀林鄉原住民就此被迫離開賴以維生的土地,幸而當年有部分耕作權,因為文件不齊,倖免於塗銷命運,本件兩位當事人就是如此。

1994年間,旅居日本20餘年的太魯閣族女性伊貢‧希凡(漢名田春綢,人稱田姐)與先生丸山忠夫一起回到花蓮,無意間發現這批可疑的拋棄同意文書,夫婦兩人投入所有的時間與心力追查事實真相,蒐集相關資料、研讀法條、奔波於各行 政單位間,並且組織族人成立自救會,全力投身於還我土地運動。

1998年間,台灣省原住民委員會(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精省前之機關),竟向花蓮地方法院對原住民地主楊金香等人提起塗銷耕作權登記的訴訟,原本應該 捍衛原住民權利的政府單位,竟然為財團出面與人民爭訟,壓迫結構之難以撼動,可見一斑。幸而,花蓮地方法院以1999年重訴字第1號判決台灣省原住民委員會 敗訴確定,不應塗銷楊金香等人的耕作權,並以判決方式確認楊金香等人的耕作權合法存在。

2004年起,博仲法律事務所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開始協助原住民地主依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申請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過去八年來,秀林鄉公所與花蓮縣政府在管轄權上互踢皮球,於民國2010年5月間,又再次以土地正由亞泥使用,原住民沒有「自用耕作事實」為由,認為不符合法定要件,而駁回申請,博仲與蠻野的律師於是協助兩位當事人向原民會提起本件訴願。

太魯閣族原住民雖然有著豐厚的文化傳統,但由於語言、教育程度、城鄉差距的落差,明明是與自己身家性命切身相關的事情,卻是使用陌生的漢人語言與法律規則,這正是台灣原住民長期承受的歷史性、系統性歧視。

歷史性的訴願決定

過去八年間,無論是行政機關或行政法院,一再形式化地判斷本件管轄權歸屬,或以「亞泥正在使用,所以原住民沒有自用」的理由,僵化適用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要件,使訴願人等原住民權利人受到極大的程序折磨。

原民訴字第1010055207號訴願決定清楚指出以下重點:

(一)花蓮縣政府是原處分機關

原民會認為,本件原處分機關是花蓮縣政府,在訴願程序中「係由花蓮縣秀林鄉公所充當花蓮縣政府之行政助手,向訴願人轉達花蓮縣政府否准之意思表示爾;因此不宜形式上片面認定花蓮縣秀林鄉公所為原處分機關,應探究作成行政處分之機關究竟誰屬,再據以認定訴願管轄機關,以避免犧牲訴願人之行政救濟利益,或使行政自我審查之機制流於表面。」

(二)本件訴願人有權移轉登記為所有權人

原民會在訴願決定書中清楚指出,花蓮縣政府駁回訴願人所請,是以機械化的方式適用法律,訴願人兩位原住民地主如果有自用耕作滿五年的事實,且沒有任何應收回原住民保留地的事由,花蓮縣政府即有義務協助他們取得這幾塊土地的所有權:「詳言之,訴願人能否依法申請取得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繫於是否曾自行耕作或利用滿五年,或有無該辦法第15條、第19條應收回原住民保留地之事由為斷。若將行政機關之不當介入納入應否核予訴願人所有權之判斷,所生之法律效果將無內在合理關連性支撐。本於平等原則、信賴保護、誠實信用原則及原住民保留地之制度目的,倘原處分機關本於職權調查訴願人自設定耕作權以來,業曾自行經營或利用滿五年,且無其他應收回事由,原處分機關應類推適用該辦法第17條第1項之法律效果,作成使訴願人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之行政處分。」

從亞泥案開始  落實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我們認為,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不需等到傳統領域公告或〈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通過才能實現,真正能落實轉型正義的國家,必然是於每個具體個案中,思考如何消弭過往原住民所承受的系統性、歷史性不利對待。原民會就此已邁進了歷史性的一大步,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呼籲國家檢討花東水泥產業政策,莫使青山繼續滿目瘡痍,更要徹底檢討礦業法第47條無條件使礦業權優先於一切土地權利的不當法制,本件個案方面,更懇切期許花蓮縣政府尊重訴願決定意旨,儘速協助太魯閣族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從本案開始,做出符合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精神的選擇,落實永續發展與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我們的三大訴求:

  1. 國家應全面檢討花東水泥政策,落實傅崑萁縣長的「八不政策」,禁止水泥新礦區開發與舊礦區展延。
  2. 徹底檢討礦業法第47條礦業權人得不顧土地權利人意願,於提存租金後先行使用土地的規定。
  3. 花蓮縣政府應依原民會訴願決定意旨,速協助亞泥案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