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前 環團喊話:做好環保才能產業升級

陳秉亨攝

經濟部將於12月10、11兩日舉行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其中在「建構優質投資環境」議題中要談「產業用地、產業用水、環評」等三項環境相關議題,但卻未邀請環保專業人士與談,可以想見當天應不會有經濟與環保的平衡討論。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劉建國、立委田秋堇昨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邀多位關心環境議題的學者專家表達意見,以便民眾對照兩邊意見,取得較平衡的資訊。

經濟做不好,經濟部急著怪環保太嚴,然而環保與經濟衝突根本是假議題,應該談的是為了永續的未來,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中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陳文雄說,人民所得提高就會追求更高的環境品質,包括空氣、水、土壤、食物的健康。隨著技術改進, 綠色產業應是很賺錢的產業。而先進國家沒有聽說為了經濟發展而放寬環保規範的,美國2007年經濟危機時仍然繼續推動能源效率提高,歐盟也沒因歐債危機犧牲環保。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馬總統:環保救國  創造黃金十年

潘翰聲:破底競爭令經濟更無感,勞工和環保是絆腳石嗎?

彭明輝:沒有國光不用哭 台灣有向上發展的本錢!

誤讀綠色經濟 喪失台灣永續轉型契機

綠色人物|中國淨灘第一人劉永龍 細心對待每塊土地

作者:林子晴

看著鹽水溪畔沙灘上遍佈著垃圾,劉永龍彎下腰細心地撿起沙灘上的碎玻璃,有人問道這麼小哪撿的完,先撿大的玻璃瓶吧!但他說:「大的肉眼都還看的見,小的埋在沙裡看不清,若有人踩到可是會受傷的!」就算這裡不是他的家鄉,對於淨灘他絲毫不馬虎。

劉永龍參與2012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兩岸環保NGO交流,在台南淨灘時,發現到兩岸間對於淨灘執行上有多處的差異;在中國所發起的淨灘,都是較單一的,著重在清潔海洋廢棄物的面向。而台灣對於海洋及海岸淨灘已發展出許多延伸討論及處理議題,如廢棄物種類、陸上垃圾如何減量及海岸開發議題等。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小島當課堂 規劃再生能源地景

作者:林穎資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地景建築與規劃碩士班畢業生)

再生能源地景,顧名思義,是將再生能源的發展計畫放置近脈絡更廣的地景基礎設施(landscape infrastructure)規劃裡思考。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歐盟訂立了西元2020年可以達到再生能源占總能源生產的20%,在此發展綱領下,荷蘭將標準放在略低於歐盟標準14% 的目標(至2010為止只占4%)。兩個島位處於荷蘭鹿特丹南方與比利時安特衛普兩大城市的中間,未來若能發展成能源輸出地區,過去地處偏鄉的弱勢將大為改觀。

生產能源方式的改變,必然牽涉到國土規劃與空間使用方式的變遷,如:風力發電機擺放的位置、生質能源種植的面積與地點、是否應該開發潮汐發電、甚至無可避免碰觸到是否應該開啓荷蘭水災後築建的水壩等重要的社會安全問題。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我們每天所使用的水,是打哪來又流向何方呢?使用過的廢水經水處理後就會流向大海,因此廢水處理技術就很重要了,平鎮工業區首度以MBR系統,流放水再利用技術升級,藉由技術的提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有些工廠對環境卻沒這麼友善,台塑美國公司是毒氣外洩的累犯,過去除了違反空汙及廢水管制法被稽查,日前又遭罰款6萬元美金,經濟的開發固然重要,但環境的保護及人類的健康也不能忽視阿!

異常的氣候變遷使天災頻傳,過去2009年得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後,美國民眾對氣候意識立即減退,但近年的天災使民眾有開始感受與切身相關,不再認為氣候變遷是北極與遙遠國度才會發生的事情。氣候的變遷也使很多生面臨到絕種的命運,美國水域中有66種珊瑚瀕臨絕種,美國政府提案將牠們列入《瀕危物種法》的保育名單內,加以保護。

來到日本奈良公園,都會想去看看可愛的奈良鹿,但在奈良部分地區有農作物開始受損,奈良縣府開始思考,是否要驅逐部分居住在附近山邊的鹿群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憂漁法受限制 苗栗漁民不挺白海豚保護區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說明會全紀錄-苗栗場
本報2012年12月7日苗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劃設「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林務局保育組前天(5日)第一站來到苗栗縣通霄鎮,與南龍、通苑漁會漁民意見交流。一向以團結聞名的苗栗縣漁民,對於漁業署多項政策執法不力表示不滿,懷疑一旦劃設保護區,保育團體不斷施壓下,可能連流刺網都不能使用,將不利於漁民,因此堅決反對劃設保護區。

目前有學者提出三層網和刺網最容易導致海豚誤纏受傷或致死,然而苗栗地區沿近海漁業,80%為刺網,其次為扒網、釣魚等近十數種漁法。漁民擔心,劃設之後,政府可能因保育團體的施壓,逐漸禁用目前使用的漁法。

精彩全文

論壇|內政部長放任環境不正義蹂躪國土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

美麗灣案是財團統治國家機器的經典,政府作為被統治者,不僅扭曲法制,甚且破壞行政體制,為財團鋪出一條解套坦途,由近日環保署及台東縣政府踐踏國土主管機關內政部,以及內政部踐踏自我專業可見一斑。

環保署並非海岸主管機關,卻越俎代庖宣稱該用地「本來就可以蓋渡假村」,顯見對國土管理完全不清楚。美麗灣渡假村使用的土地,雖編定為風景區遊憩用地,但並非可以為所欲為。內政部日前函覆立委,說明該土地係《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劃設之「一般保護區」,屬「條件發展區」,得於兼顧保育與開發目的,考量某些地區環境敏感特性,提供有條件開發之彈性空間。

精彩全文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前 環團喊話:做好環保才能產業升級

「環境報導」2012年12月7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經濟部將於12月10、11兩日舉行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其中在「建構優質投資環境」議題中要談「產業用地、產業用水、環評」等三項環境相關議題,但卻未邀請環保專業人士與談,可以想見當天應不會有經濟與環保的平衡討論。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劉建國、立委田秋堇昨(6日)在立法院舉行公聽會,邀多位關心環境議題的學者專家表達意見,以便民眾對照兩邊意見,取得較平衡的資訊。

產業升級、環境永續公聽會。陳秉亨攝。

環保誤國?環保救國

經濟做不好,經濟部急著怪環保太嚴,然而環保與經濟衝突根本是假議題,應該談的是為了永續的未來,兩者該如何取得平衡。中正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陳文雄說,環境保護跟經濟成長並沒有衝突,早期經濟發展未關注環保,造成環境品質下降。

陳文雄指出,台灣已是一個成長發展的國家,人民所得提高就會追求更高的環境品質,包括空氣、水、土壤、食物的健康。隨著技術改進, 綠色產業應是很賺錢的產業。而先進國家沒有聽說為了經濟發展而放寬環保規範的,美國2007年經濟危機時仍然繼續推動能源效率提高,歐盟也沒因歐債危機犧牲環保。

以社會成本來看,環保把關反而可能創造更多利益,陳文雄舉例,國光石化沒蓋,中興大學經濟系教授陳吉仲估算減少3155億社會成本支出。另一個對照案例是台電蓋「南投彰林345KV超高壓輸電線路」,沿線居民經濟損失高達184億。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椒華表示,2006年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結論,產業升級應朝低耗能、耗水、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重要指標是能源使用與經濟成長應脫勾,但並沒有做到。永續會結論也要求應加強社會責任,但六輕在工安事故後還說對環境沒不良影響。「台灣還有多少本錢繼續發展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

台灣區石化公會總幹事謝俊雄反駁,「 我確信環保誤國」,學者說國光石化不蓋替社會省1355億,但為何不提投資人花了5年、浪費5億?如果國光石化生產,每年有GDP 1%成長 。

做好環保  影響經濟或提高競爭力?

環球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子見表示,國外研究環境政策對經濟影響並不顯著,多數經濟學者做政策衝擊評估時都只做靜態模型,看政策實施那年會有什麼衝擊,但產業會做動態調整,實際一定比預測小很多。

業者常說廠蓋不成是經濟損失,但張子見認為那是「機會成本」,高雄林園事件時漁民要求賠償,政府回說魚又不是你的還沒捕上來,那有什麼損失? 工廠也是一樣,廠都還沒蓋有什麼損失?資源自然會轉移到別的產業,何來影響經濟之說。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認為,給業者訂高一點的標準,他一定能做到。「大家不要誤解台塑,科技會解決污染問題且創造利益。」他舉例,加州汽車環保標準最嚴,但汽車工業反而領先全球。彰化醫界聯盟顧問楊澤民也說,如果產發會認為只要降低環保標準就可以讓經濟突飛猛進 ,「那是過去老人的想法」。

其實本土也不乏這類例子,過去環保署一提高機車排放標準時,業者都反抗,但政府的規定迫使業者想辦法,如今台灣的機車變成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產業。

健康風險評估標準要調降?

有傳言這次產業會議要降低健康風險標準,台大醫院醫師許立民表示,人民不會允許政府這麼做的,因為法律早有規範,2003年衛生署有一個健康風險評估準則,環保署也有一定規範,開發一定要符合這個準則。

例如林園工業區內的中油三輕要擴廠,但汕尾、東林民眾致癌風險10-4,超標100倍,溪州市區及中芸超標10倍,怎麼辦?兩個選擇,一是找關係放寬健康風險,對當地居民不公平、對政府是傷害、長期對廠商也不好。

第二是要求林園工業區內廠商淘汰沒有效能的產業、或是減少產量來符合環保規定,許立民說這才是對的路。

許立民也認為衛生署應有更積極作為,不只做流行病學監測,應訂定健康風險總量。例如一個人會得口腔癌有各種不同成因,醫生會建議如你抽煙,請你不要熬夜等等。如果個別廠商的風險評估是10-5,廠商一個個來,居民究竟承受多少個10-5?要有一個總量才能進一步做風險管理跟溝通。

台中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表示,發展應在顧及人民健康的前提下。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則強調,沒有要求降低健康風險標準,環評部分也沒說要拿回審查權,只是要求環評應提高效率。

環評給目的事業機關審、且取消准駁權是排除投資障礙?

環評是目前除了抗爭外唯一可以保護環境的機制,但卻被視為阻礙開發的絆腳石,環保署承受了所有來自各方的壓力,不免心灰意冷。環保團體擔心,在環保署急著想丟掉這個燙手差事,正好合了經濟部門的意廢掉環評准駁權,同時把環評審查權轉移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陳椒華透露,經發會預擬結論,將環評審查權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且拿掉准駁權。她認為環評有很多問題,要檢討的是這些問題。例如環評差異分析的問題就很大,六輕用水超過原環評結論,後來以環評差異分析把用水量調高。六輕環評時也承諾要用天然氣,環評一過又提環差回到用煤,也又通過了。

陳文雄另舉例,很多開發案逃避環評,依規定輸電線路工程,345KV或161KV輸電線路舖設長度達50公里以上者,應實施環評。但台電在90到98年之間蓋了4587公里的高壓電線,多少有做環評?「南投-彰林345KV超高壓輸電線路」就沒做。

制度設計讓目的機關不負環保責任  對還是不對?

昨天環保署綜計處處長葉俊宏提出一些看法也很值得討論。他說,現行環評制度讓環保署不能去談經濟發展的事,一談就會被罵。經濟部則不用談環保的事,對經濟有幫助就好了,「大家想變成這樣是對還是不對?」

例如國光石化環評沒過,經濟部只說會對經濟發展如何不利。環保應該是各部會都應該要談的事,在發展初期就要討論,把戰場都移到環保署不是一個很正常做法。

他表示,環保署的用意是,讓真正需要環評的不要漏掉,但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就不要做,但標準訂定很難。例如2009年修了應實施環評認定標準,海拔1500公尺以上開發案應做環評,但事後有業者來要求檢討;例如水庫集水區要做環評,但集水區很廣,環評對他們影響很大。

葉俊宏表示,產業會議關於環評制度的檢討並未定案, 法律不是行政機關說改就能改,而是行政機關提出草案,回到立法院審議過後才能改,最終要回歸民意。

上位政策應先行

張子見強調,政府不訂定國土計畫法、溼地法、海岸法、水污法、空污法等上位政策或總量,讓大家在環評會吵,例如中科四期就判決違反國土規畫原則,因為政府一開始就選錯位置。又如台塑在扭曲總量管制精神,說不應把五項加進空污總量,但總量並不會區分排放源是什麼,當然是所有排放的都要算。

他強調,環評不是萬靈丹,要先把上位政策明確化,政府總量管制不做,叫環評法去做,這是扭曲法令。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也說,環保團體第一次環評就說中科四期、國光石化選錯地方,但在環評會計較這麼久,政府才承認的確地點不宜。

對此葉俊宏也有同樣看法。他表示,現在環保的事只有環保署在把關是制度使然。如果能先有上位國土規畫,例如畫出哪些地區禁止開發,就不要浪費這麼多時間去審查。例如國光石化這個地方不適合,但主管機關不把關。又如苗栗殯葬園區開發引發石虎保育爭議,但農委會做了三年研究知道這裏有石虎,為何不採取措施?環評要負擔所有責任、又包括事後監督,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環評書委託製作的問題

產業升級、環境永續公聽會。陳秉亨攝。張子見表示,許多人說環評審查慢,一再要求補件,是因為開發單位請了很爛的顧問公司做出很爛的報告,該說的不說,才會發生這種情形。

許立民建議,顧問公司拿開發商的錢做環評書,環評如不過可能拿不到錢,做出的環評書會有公正性嗎?應改為由開發單位拿出錢,由環保署公開招標製作,顧問公司才能做出符合科學精神的報告。

葉俊宏表示,這可以討論,但他提出另一個難題,如果環評報告由環保署發包,環保署會採最低標,審查時由誰幫開發單位報告? 那未來開發單位更沒有責任了, 只要交錢就好,環評沒過就來罵環保署,利弊得失要再考量。

會後幾點決議如下:

  1. 不宜冒然放寬農地釋出與變更。
  2. 不應調撥農業用水。
  3. 政府應訂定國土上位計畫,包括國土計畫法、温室氣體減量法、溼地法、海岸法、用水、污染等總量管制,不應到環評會造成人民與開發的衝突。
  4. 環評制度修正,包括准駁權是否取消、審查權是否從環保署轉移到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例如國科會、經濟部..),應聽取各界意見再做修正。
  5. 反對片面降低總致癌風險,環保署與衛生署應訂定健康風險危害總量標準,再進行區域風險管理,保障人民健康。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綠色人物|中國淨灘第一人劉永龍 細心對待每塊土地

作者:林子晴

上海仁渡 劉永龍看著鹽水溪畔沙灘上遍佈著垃圾,劉永龍彎下腰細心地撿起沙灘上的碎玻璃,有人問道這麼小哪撿的完,先撿大的玻璃瓶吧!但他說:「大的肉眼都還看的見,小的埋在沙裡看不清,若有人踩到可是會受傷的!」就算這裡不是他的家鄉,對於淨灘他絲毫不馬虎。

劉永龍現任「上海仁渡企業管理諮詢」公司的理事,也是該組織的創辦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律系的他,又是如何進入到環保圈的呢?在2000年時與朋友共組一個社團法人「熱愛家園」,當時他們主要做的是社區工作類似台灣的社區營造,包含植樹、社區營造綠化及撿垃圾等,環保只是當中推動的一個項目,而這時中國的環保NGO也開始發跡。

繁華的上海大都會,有許多環境問題待解。莫聞攝。隔年他們在上海發起一個論壇沙龍,主要針對志工及關注弱勢這些議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有了新的發想,「環保議題是否能在當時的社會推動呢?」當中就有夥伴跑到北京許多環保NGO如自然之友等機構拜訪了一圈,慢慢了解後也往環保的方向發展,組織就逐漸成為環保取向的NGO。

上海仁渡企業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是關心海洋環境保護的非營利組織,他們以「海洋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為使命,並以「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企業和社會實現理性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標,期望作為企業與NGO之間的溝通橋樑。

上海仁渡是中國第一個參加國際環保機構Clean up World的組織,也是ICC國際淨灘活動在中國的聯絡窗口,並將每次淨灘所整理出來的數據集結成年度報告,回報給ICC。目前參加淨灘活動的志工已超過1500人次。

上海仁渡ICC淨灘行動。照片提供:劉永龍 上海仁渡ICC淨灘行動。照片提供:劉永龍

劉永龍參與2012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兩岸環保NGO交流,在台南淨灘時,發現到兩岸間對於淨灘執行上有多處的差異;在中國所發起的淨灘,都是較單一的,著重在清潔海洋廢棄物的面向。而台灣對於海洋及海岸淨灘已發展出許多延伸討論及處理議題,如廢棄物種類、陸上垃圾如何減量及海岸開發議題等。

劉永龍表示,中國對於環保和垃圾的進展仍在分類的落實及推廣,這也是他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另外,劉永龍也提到,參加此次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觀察到台灣非營利組織間的合作及串聯,像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兩岸交流的活動,許多在地的社團組織如台南社區大學、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及地方社區發展協會等共襄盛舉,再加上當地各自的社群網絡彼此互相協助,使活動可充實且順利的完成,這在中國是較為罕見。

在阿塱壹淨灘的劉永龍就他觀察,在對岸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沒有像台灣這麼的強,常都是單一組織舉辦活動。目前上海也沒有這樣的聯繫關係,是他想要學習運用,看能否也在上海做這樣串連組織的平台。

這趟兩岸NGO交流以海岸議題為主軸,一路從彰化的濕地、台南的沙灘一路到屏東的石礫灘,走訪不一樣的海岸線,對他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小小的島嶼就可以涵蓋這麼多樣化的海岸地貌,而不同區域在地居民靠著自己的力量來保護環境守護家園。而參訪中的工作假期,看得出他對海洋的熱愛,對待土地是如此溫柔,盡心盡力的替環境盡份心力,相信這樣的經驗帶回上海,不一樣的環境,一樣的熱情,讓大海可以多喘口氣。

Top

 

綠色電報|小島當課堂 規劃再生能源地景

作者:林穎資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地景建築與規劃碩士班畢業生)

日本311強震與福島核災發生的當時,我正與荷蘭Wageningen的同學投入能源地景的規劃,這場災難讓我們訝異不已。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手頭上剛開始進行的研究,已經悄悄的與當下發生的人類災厄築起不可忽視的連繫;彼時我尚未理解能源地景真正的意義,而遙遠的福島與荷蘭的小島們,已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能源地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學年度的第五個學期在初春的來臨中展開,這個學期開始,我所就讀 Wageningen 大學地景建築與規劃學系碩士班一年級的學生,將進行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實習課。該課程將來所上三個不同次領域專長的學生混合分組,合作完成一個真實的調查與研究;三組來自地景建築設計、空間規劃與文化地理學專長的學生,將合力解決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課題,給予分析、建議、願景與創造性的空間使用方式。

今年的主題是再生能源地景,基地在荷蘭鹿特丹市南邊的兩個小島,分別爲隸屬於南荷蘭省的 Goerree-Overflakkee,與Zeeland省的Schouwen-Duiveland,60個學生分成八組,以四組為單位進行分工,進行兩個島的研究調查。

再生能源地景,顧名思義,是將再生能源的發展計畫放置近脈絡更廣的地景基礎設施(landscape infrastructure)規劃裡思考。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歐盟訂立了西元2020年可以達到再生能源占總能源生產的20%,在此發展綱領下,荷蘭將標準放在略低於歐盟標準14% 的目標(至2010為止只占4%)。兩個島位處於荷蘭鹿特丹南方與比利時安特衛普兩大城市的中間,未來若能發展成能源輸出地區,過去地處偏鄉的弱勢將大為改觀。

然而,生產能源方式的改變,必然牽涉到國土規劃與空間使用方式的變遷,如:風力發電機擺放的位置、生質能源種植的面積與地點、是否應該開發潮汐發電、甚至無可避免碰觸到是否應該開啓荷蘭水災後築建的水壩等重要的社會安全問題。能源地景的概念所觸碰到的議題不僅涉及再生能源的生產,更對小島原有的自然環境、農業發展、觀光與居民的在地認同產生影響。如何在發展新的產業之餘顧及原有的在地脈絡,達到新的動態平衡?我們認為,從地景的角度思考是一個新的觀點,從空間使用的調配切入,有助於將願景擺放在更實際的資源分配裡思考。

從地景建築與規劃的角度思考再生能源發展,如何將再生能源生產效益極大化並非首要的考量;取而代之,再生能源的生產如何於最低程度對既有產業、地景與地方文化影響下,達到最大效益的發展,並取得新的地景平衡,讓再生能源成為居民對地方地景與文化的認同之一,才是最終的目標。在此目標下,我們依循授課教師之一Sven Stremke在其博士論文裡所發展的方法論工作,即將整個事件分成了解現狀、近期發展建議、長程發展提案、可欲的願景與技術設計介入,五個步驟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以不同地景主題爲分類,四組同學分別以農業、觀光、海岸生態與都市四個地景類別為主題,就該主題提出現狀調查與近期發展建議的報告。第二階段則以市場-在地導向發展、政府-民眾主導兩個變項投射出四個不同發展面向的願景,在四個完全迥異的願景裡,賦予小島不同發展面向的可能。

圖三:既有地景:風力發電風車、大規模農業生產與島上舊提坊第三階段爲個人作業,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利用前兩階段的結論,提出自身專長裡,可以技術介入(設計、規劃、空間社會分析)的小尺度提案。根據前兩階段的基礎調查研究,第三階段的設計介入作品中,許多充滿創意的提案躍然而出:有同學設計符合生態與觀光的潮汐發電水壩、以生態水文、再生能源供應爲主軸的新社區住宅、也有同學嚴肅的分析風力發電風車的風險評估規劃、實地調查當地將生態永續發展納入教學的綠色小學與其他一般小學學童的環境意識。

課程結束後,全班的研究成果集結成一本書,豐富的內容,與各式各樣建築在紮實的學術研究與豐富想像力上對於規劃再生能源地景的初步成果,都成為提供當地政府與社區發展協會進一步實現未來的參考。

圖四:於鄉村的社區農園內進行田野調查三個月的實作裡,能源地景教會我用大尺度的規格去看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小尺度的細緻去操作更貼近人與環境需求的空間創造。從地景的角度觀之,核電廠不只是空地上的大廠房,風力發電風車也不是獨立於環境之外的風車。空間中所有的存在,都與自然環境、人類聚落、社會產業息息相關,環環相扣。透過整合性的思考與規劃,建立出不同願景與使用模式下,再生能源生產與既有地景共存的模型,將可以預測的風險與可能性納入實際空間使用的模型思考,從實際的數據上去討論每一個決定背後可能的後果,努力達到使所有的空間中存在達成動態平衡的關係。

2011年3月,福島事件震撼了世界,枉顧能源安全、輕視能源與地景關聯所導致的災難;與此同時,南荷蘭小島們預示了我們,透過再生能源地景的規劃,的確存在另一種可能,人類社會、自然環境與能源生產可以和平的共處。

延伸閱讀:NRGlab能源地景工作室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放流水再利用技術升級 平鎮工業區首度採用MBR系統

本報2012年12月7日桃園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我們所使用的水,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每日的家庭污水以及工業廢水,經過廢污水處理後,會再度放流至河川再流往大海,或藉由河道補注地下水,因此廢水處理技術的重要性日益擴增。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台灣每年降雨量約950億公噸,扣除蒸發量、逕流量後,能使用的約有210億噸,只占了降雨量的22%,因此在台灣,水資源的開發以及再利用始終是一重要課題。

經濟部為推動水再生利用,已成立「水再生利用推動小組」,以民國120年(2031年)再生水供應量達每日120萬噸為目標;目前經濟部水利署已針對桃園中壢、台中福田、台南永康、高雄鳳山溪等水資源回收中心進行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之可行性評估。

廢污水處理再利用

當家庭污水、工業廢水進入廢污水處理廠時,經廢污水處理單元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臭味、細菌,使其符合放流水標準,若放流水水質較佳時,更能進一步回收再利用。

纖維過濾設備廢污水處理單元不外乎物理、化學、生物性處理,當廢污水進入水處理廠時,經過濾與沉降,先去除水中的雜質與懸浮固體物,再經生物處理,利用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機質,降低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質越多。

前述處理程序都是為了使廢污水能夠被淨化,而能符合標準排放到河川中,進一步透過河道入滲涵養地下水。中興工程顧問社環境工程研究中心黃欣栩副研究員提及,國內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之案例並不多,原因究竟為何?

記者實地走訪桃園縣平鎮區廢水處理廠,了解國內首座工業區採用薄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處理廢污水之效能,以及放流水再利用的課題。

放流水再生規劃的困境

薄膜生物反應器系統薄膜生物反應器MBR在1960年代開始發展,並在1990年代各國被廣泛研究利用於水處理技術,MBR率先於美國及日本發展,而後於歐洲和中國皆迅速發展。與傳統活性污泥處理相比,因其兼具曝氣以及二次沉澱的功能,可以省去較多空間;且經過微過濾(Microfiltration,MF)或超濾膜 (Ultrafiltration,UF)等級之濾膜過濾,經MBR處理後的產水濁度幾乎為零。綜合上述優勢,目前許多廢污水處理廠已開始使用薄膜生物反應器,以同時達到廢水處理與水再生兩項目標。

中興工程顧問社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欣栩表示,平鎮工業區廢水處理廠經薄膜生物反應器(MBR)處理後之放流水皆符合放流水標準,只是目前處理後之放流水,最多只應用於工業區清洗廠房,原因在於再生水的成本高於自來水價,因此少有廠商願意購買再生水 作為用途;另一原因則是使用者信心問題,對於民眾和廠商而言,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依舊存有水質疑慮。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於2009年委託京華工程顧問公司執行「楠梓加工出口區再生水模型廠技術顧問計畫」,建置國內工業區放流水回收再利用較具規模之案例,將放流水經過薄膜淨化處理之再生水用於高科技廠。

如今,「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仍在研擬中,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追求的水資源永續經營更是刻不容緩,若要使廢污水回收再利用成為全民關注與各大廠商願意投入的課題,政府與自來水公司的態度也將會是一關鍵。台灣的自然環境已經禁不起再次的開發,但工業區與生活的用水需求,並不是節約使用就能減緩增加的趨勢,如何使水資源永續經營,才是現下最重要的課題。

Top

 

毒氣外洩累犯 台塑美國公司又遭罰6萬美元

本報2012年12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Formosa Plastics Corp. Delaware。圖片轉載自Sierra Club.台塑美國公司德拉瓦廠日前遭罰款6.05萬美元,起因為該公司在2010年7、8月間多起違反空污與廢水管制法規遭稽查案件,包括多起氯乙烯外洩事件。

過去幾十年來,位於德拉瓦州德拉瓦市的台塑廠,氯乙烯排放量一直居全美之首,1985年,還因屢次違法排污遭吊銷營運執照兩個星期。

氯乙烯為美國環保署高度列管的化學物質,是已知的致癌物質,會導致呼吸及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對長期曝露於氯乙烯之下的工作人員。該物質是用來製成塑料聚氯乙烯原脂的化學材料,11月30日,紐澤西州南部的小鎮保羅斯伯勒(Paulsboro)才因貨運火車翻覆意外,造成氯乙烯毒氣外洩,居民被迫疏散或留在室內。

這是台塑美國公司自2005年以來面臨最高金額的罰款。2005當年,台塑美國公司與州政府、聯邦政府達成和解,同意支付45萬美元罰款,並額外支出84萬美元來改善廠房設備,同時,該公司必須在3年內降低污染排放量達45%。當時,台塑德拉瓦廠的氯乙烯排放量是全美第二,每年達32公噸──過去甚至一度飆升到最高的59公噸。

2011年,台塑德拉瓦廠氯乙烯排放雖然已下降到26公噸,但卻又再度成為全美排放冠軍。

德拉瓦州環境部(DNREC)是在3日公告處罰通知,該廠高階主管Kimberly Bennett回應媒體時表示,對裁罰內容不予置評。

該廠占地200英畝,員工數約100名,9月間才因多次違反工安法規計16項(其中多項為累犯),遭聯邦勞工部職業安全衛生署(OSHA)通知處罰14.87萬美元。

DNREC處罰通知上共列舉9項具體違法情事,包括廢水含過量氯乙烯、污染防治設備洩漏、申報及測試失敗等。其中還包含2010年11月間一次違規,由於觸動緊急灑水系統才發現的氯乙烯外洩。另外也包括7月間一次稽查發現的問題。台塑德拉瓦廠有30天的時間可就罰款金額提出上訴並申請舉辦公聽會。

台塑美國公司總部設於紐澤西州,旗下廠區除德拉瓦廠,還包括德州與路易斯安那州。

※ 參考資料:德拉瓦在線新聞 (delaware online)山巒協會(Sierra Club)

Top

 

天災頻仍 美國民眾更相信氣候變遷

【UNFCCC-COP18】系列 作者: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COP18特派員)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後,美國民眾的氣候變遷意識立即減退,直到最近兩年,不相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的民眾明顯下降,相信者則上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8期間,耶魯大學氣候變遷傳播計畫主持人Anthony Leiserowitz在12月2日的一場發布會上表示,這個趨勢反映了2011年後美國本土極端氣象事件頻繁,民眾開始感受到切身相關,不再認為氣候變遷是北極與遙遠國度才會發生的事情。

耶魯大學氣候變遷傳播計畫主持人Anthony Leiserowitz (謝雯凱攝)

這個耶魯大學團隊已經進行了5年氣候變遷意識調查,問題內容涵蓋諸多面向,例如,是否相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是否相信其為人類造成、是否相信大部分科學家認為有氣候變遷,以及對於個別政策的偏好程度。

影響民眾氣候意識的,最主要仍來自於媒體。2009年至2011年氣候意識回彈之前的這段期間,平面報導氣候變遷的篇數下降三分之二,電子媒體甚至少了90%,這使得民眾輕易忘記這個議題。加上這段期間內發生了諸多事件,包括有兩年冬天極其酷寒,讓民眾不願相信地球正在暖化。此外,遭到扭曲的「氣候門」事件、某些企業與單位刻意操作的懷疑論、兩黨之間走向氣候變遷態度的兩極化,以及最重要的,持續低迷的經濟情勢,都是這段期間民眾選擇不相信氣候變遷的原因。

然而美國在2011年損失超過十億美元的天災累計14個,破了歷史紀錄,2012年到目前為止,也已超過10個,嚴重的旱災侵襲傳統上不相信氣候變遷的中西部各州,影響大半美國,時間更長達半年之久,造成社會普遍警覺,美國也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

根據氣候變遷意識調查,愈來愈多民眾認為氣候變遷對其個人造成威脅,從2012年5月的29%提高到9月的42%,目前已有58%的美國人表示有點或非常擔憂氣候變遷,這是2008年底以來的最高點。而現在也有較多美國人選擇相信一個事實,大部分科學家認為氣候變遷正在發生 (43% 對36%),這在過去由於媒體的操弄,常流於兩極化的爭辯

Leiserowitz 表示,民眾當然搞不清楚學者說的科學數據與2050年減碳90%之類的承諾有何確切意義,但極端氣象事件令他們願意支持正面的氣候行動。

在政策方面,有18%美國民眾認為對抗全球暖化應該要在白宮與國會的政策優先次序上,佔有最為優先的次序,總計共有77%希望相關政策至少在中間程度的優先性。然而根據Pew政策研究中心的分析,暖化議題被擺在20名優先次序之外,能源議題也僅在第10位,顯示美國政府的作為不及民眾所期待。而較多民眾偏好的對策則是發展再生能源 (73%)、提供購買節能汽車與太陽能板的稅務抵減 (73%)、將二氧化碳視做空氣污染物進行管制 (66%),與銷減化石燃料產業的全數補貼 (59%)。

印度與中國也有團隊與耶魯大學合作,分別在2011年與2012年執行第一次的氣候變遷意識調查。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王彬彬指出一個很明顯的美中差異,中國民眾普遍認為氣候變遷正在發生 (93%),且大部分的人認為個人已經受到影響 (60%),也更感受到本國人正遭受影響 (69%)。本身亦是樂施會 (Oxfam)經理的她提醒,不管從調查或是實地訪查都發現,鄉村地方的民眾是最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一群。相較於美國遭受極端氣象事件有強大的保險機制與政府補助協助復原,但其他發展中國家則沒有這種條件。

王彬彬認為,中國公眾仍需要強化氣候變遷議題的知識與意識,她提議可透過大家每天收看的氣象報導來講述,也可以教導新聞媒體如何去報導氣候變遷相關領域的議題。

※ 註: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以及樂施會合作,在執行氣候意識調查之外,也深入學校與地方社區從事相關資訊的教育工作。

※ 延伸閱讀: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耶魯大學氣候變遷傳播計畫網站
      《中美公眾氣候變化認知狀況比較邊會在多哈舉行
      3-Dec-12 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新聞稿

※ 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66種珊瑚瀕臨絕種 美國政府提案保育

摘譯自2012年11月30日ENS美國華府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勒比海柱狀珊瑚。NOAA提供由於全球暖化、疾病以及海洋酸化,美國水域中有66種珊瑚礁瀕臨絕種。聯邦政府在11月30日提議,將66種珊瑚礁列入《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保育類名單,加以保護。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漁業部提案,將12種珊瑚列入瀕臨絕種(Endangered)、54種珊瑚列入受威脅(Threatened)。公告列管這些瀕臨絕種珊瑚的同時,捕魚與潛水等活動不受影響,然而對於這些物種的某些特定「行為」,諸如破壞、傷害、扼殺或是捕集,都列入禁止行為。會影響它們的商業活動,像是進口、出口,也列入禁止。

公告這份名單,也將帶動棲息地保護和復原計畫,並禁止聯邦政府任何可能使珊瑚陷入困境的作為。

2009年,民間智庫「生物多樣性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曾提出一項科學請願,為美國水域的83種珊瑚爭取聯邦政府的保護。此次提案為NOAA對請願作出的回應,但這83種珊瑚中有16種未獲聯邦採納。

「健康的珊瑚礁生長在地球上最具經濟價值且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NOAA署長盧布琴科博士(Jane Lubchenco)表示:「珊瑚提供了魚群棲息地,成為漁業、數以百萬計人口的食物來源;並透過休閒業、觀光業和漁業,為當地經濟體帶來了工作機會與收入;更在暴風雨與侵蝕作用之下保護了海岸線。然而,科學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正將珊瑚推入險境。」

盧布琴科博士說道:「為了保存珊瑚礁所帶來的益處,不論對於現在或是未來,這份提案是重要且明智的一步。」

加州灣的鹿角珊瑚(Dan Gotshall攝,AIMS提供)根據NOAA在的提案說明,「珊瑚礁面臨許多威脅,而這些威脅性非常可能愈來愈高。」而珊瑚礁在加勒比海的覆蓋率,已從1970年代的50%減少到今日的10%。NOAA也確認了19項威脅,包括海水增溫、海洋酸化、疾病、釣魚所帶來的生態影響、及不當的土地利用。

「其中三項威脅──海水增溫、海洋酸化與疾病,都與溫室氣體排放與變遷中的氣候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然而,即使全球存在對珊瑚礁廣泛的威脅,減少越多的區域性威脅來源能夠幫助珊瑚物種的復原,是有證可循的。」NOAA如此表示。

「宣布這些生物瀕臨絕種,是一項苦中帶甜的勝利。」生物多樣性中心海洋中心主任阪下美代子(Miyoko Sakashita)表示:「對於我們奇特的珊瑚礁瀕臨絕種邊緣,我感到深深地難過。然而在瀕危物種法案的保護之下,我們有希望為珊瑚礁存活提供一個有力的安全網。」

NOAA也指出,「珊瑚對於世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極為重要,並且為世界各地的社群帶來不容忽視的經濟價值,珊瑚礁為海洋中25%的魚群、200萬種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所。它們直接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利益是確切且廣泛的。」

NOAA引用的一項獨立研究中提出報告,珊瑚礁透過觀光業與休閒業為美國經濟體一年帶來4億8300萬美元的淨利益,並透過商品與服務帶來每年約110億美元的淨利益。

NOAA也估計,珊瑚礁為美國漁業所帶來的商業價值每年超一億美元,而以珊瑚礁為基礎的休閒漁業每年也帶來另外的一億美元。

在對提案做出最後決定之前,NOAA在接下來的90天將徵詢民眾的意見,名單連結http://www.nmfs.noaa.gov/stories/2012/11/docs/list_of_66_proposed_corals... 

Top

 

防農損 奈良公園鹿群恐遭驅逐

本報2012年12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日本國家天然紀念物「奈良鹿」,cktse攝影最近登錄為國家天然紀念物的「奈良鹿」,卻在奈良縣部分地區、以及奈良公園周圍的農地上陸續導致農作物受損,因此奈良縣政府正開始檢討,是否要驅逐部分居住在附近山邊的鹿群。

雖然相關單位想好好保護這群鹿,但是由於農作物的災情不斷,奈良縣政府等相關單位正集結專家設立專責組織,爭取文化廳的許可,進行鹿群的管理。

觀光特色之一的「奈良鹿」,為野生動物,奈良公園內約有1000頭鹿棲息此地。而天然紀念物的棲息區域也被認定為「奈良市範圍」。出了公園後,距離此地最近的山區等,也住了許多的鹿群,從縣政府的調查數字顯示,「住在山區的鹿比住在公園內的數量還多」。

距離奈良公園以南約500公尺處的農地上,為了不讓鹿隻侵入造成農作物的損害,因此大量設置了不銹鋼的柵欄。攝於奈良市白毫寺町。(節錄自朝日新 文報導畫面)奈良縣政府於2008年12月,在奈良市和供奉鹿為神的春日大社內,與保護活動為宗旨的財團法人「奈良鹿愛護協會」,再加上專家學者們,設置了「鹿的檢討會」, 進行鹿隻數量管理、農業・人身安全對策等的協議。另外,奈良縣政府在第13年度中的檢討會和其它幾位專家學者的委員會議上,制定了鹿的保護管理計畫,如果順利的話,將會在同年度中得到文化廳的許可證。

※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

Top

 

深度報導|憂漁法受限制 苗栗漁民不挺白海豚保護區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說明會全紀錄-苗栗場 本報2012年12月7日苗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苗栗場說明會選在白東白西社區活動中心舉行。劃設「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林務局保育組前天(5日)第一站來到苗栗縣通霄鎮,與南龍、通苑漁會漁民意見交流。一向以團結聞名的苗栗縣漁民,對於漁業署多項政策執法不力表示不滿,懷疑一旦劃設保護區,保育團體不斷施壓下,可能連流刺網都不能使用,將不利於漁民,因此堅決反對劃設保護區。

野保法第8條恐影響漁民權益

依傍台灣西岸生存,族群數估計約78隻的中華白海豚,因國光石化開發將影響其生存而讓國人意識到其困境,保育主管機關也積極尋求保育方案,並初步研擬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一旦劃定公告後,區域內之所有開發利用行為,都必須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及其施行細則5、6、8、10條辦理。

學者建議劃設範圍為:苗栗龍鳳港以南、台中梧棲港以北,離岸1浬;台中梧棲港以南、彰濱工業區以北,離岸2浬;彰濱工業區以南、雲林麥寮港以北,離岸3浬;雲林麥寮港以南、嘉義外傘頂洲以北,離岸2浬。

雖然漁業署已明令沿岸3海浬禁用拖網,劃設範圍也未超過此範圍,並且初步仍以禁用底拖漁撈為主,不過依據野保法第8條,「既有之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為,如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提出改善辦法。」

目前有學者提出三層網和刺網最容易導致海豚誤纏受傷或致死,然而苗栗地區沿近海漁業,80%為刺網,其次為扒網、釣魚等近十數種漁法。漁民擔心,劃設之後,政府可能因保育團體的施壓,逐漸禁用目前使用的漁法。

南龍漁會總幹事顏德坤。南龍漁會總幹事顏德坤即提出質疑,野動保護法3浬禁止底拖,對於上層或中層拖網的限制有效嗎?劃設之後會不會又說做甚麼會危害白海豚,連刺網、釣魚都禁止?他要求禁止事項要公開透明,不要換了主管就改變政令。

另外對於劃設保護區任何開發行為都要經過審核一事,最近竹南一帶計劃設置風機,業者的環評報告說沒有白海豚,顏德坤認為,政府若說要發展綠色能源,要開發就開發,保護區根本擋不住。

白海豚與漁民同命  漁業應改變思維

除了林務局,漁業署也參與協助說明。

漁業署漁政組資源科長王茂城。漁業署漁政組資源科長王茂城表示,白海豚和漁民的命運是一致的,有白海豚代表有漁業資源,保護白海豚也是保護漁業資源。白海豚面對的威脅包括海岸開發、工業污染,白海豚面對的問題和漁民是相同的,劃保護區沒有這麼悲觀。

王茂城說,現在國際間漁業的觀念有改變,他舉彰化縣伸港、王功一帶,以前漁民抓螻蛄蝦,現在劃漁業資源保護區,以牛車帶客人去體驗挖蝦蛄,一輛車8個人,每人收200~250元,不用打漁就有收入,因此連續劃了3塊保護區。他建議灣寶有很多石滬,對於漁業作業並無影響,能劃設為漁業資源保護區,增加地方產值。

王茂城也提醒漁民,漁業資源幾年來已從40萬噸減少到20萬噸,漁民也要問問自己魚有沒有抓過頭。

不過漁民認為,白海豚搶漁民的資源,白海豚一來,所有魚都跑光光,劃了保護區以後怎麼討海、漁民怎麼生存?通苑漁會理事長余瑞昌氣憤指責,行政機關人員不瞭解漁民的困境,「不顧肚腹顧佛祖,哪有這個道理?」漁民比研究人員更了解白海豚,此話也引起漁民共鳴。

王茂城重申,說明會的目的就是讓漁民表達意見;不過,漁民可以思考劃設之後,減少海岸破壞和污染,對大家有沒有幫助。「現在沒劃,白海豚還是跑來跑去。」劃設之後多了一層保護,但漁民卻不以為然。

取締拖網不足 討海沒保障

白海豚劃設保護區苗栗場一景。通苑區漁會一位理事則指出,白海豚最大威脅不是近海漁民捕撈沒魚吃,而是拖網漁船,一圍3、4公里,白海豚根本無處可逃,近海漁網連隻小魚都網不到。「漁業署連最簡單的問題都做不好,看到外地的拖網漁船,打118根本沒用。」

王茂城說,拖網是目前漁業署的取締重點,年取締180件左右違法拖網,罰緩上千萬,即使如此,仍與漁民感受有落差,覺得做得仍不夠,為此向漁民道歉;海域執法靠海巡署,但是海巡署業務非常繁雜,因此未能令漁民滿意,不過他保證,3浬拖網取締絕對會繼續持續。

說明會只進行短短的30分鐘,當南龍漁業總幹事離席,所有漁民也全數離開,會議嘎然而止。通苑區漁會推廣員李清田接受採訪時說,漁民並不會撈捕傷害白海豚,一向與白海豚和平相處。漁民感到無奈是,因苗栗一帶的漁港是潮差港,漲潮時才能出船捕魚,不像台中港漁船全天候都可以出海,苗栗外海常有其他地區漁船進來捕魚,違法捕魚即使打118,最快一小時到達,漁船早已捕了上百噸離開了。

林務局舉辦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說明會」,共有4場,分別於苗栗、彰化、台中、雲林等地舉辦,了解漁民的意見。嘉義漁會則因劃設地區未涉及漁業權,因此未安排說明會。

Top

 

論壇|內政部長放任環境不正義蹂躪國土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

廖本全美麗灣案是財團統治國家機器的經典,政府作為被統治者,不僅扭曲法制,甚且破壞行政體制,為財團鋪出一條解套坦途,由近日環保署及台東縣政府踐踏國土主管機關內政部,以及內政部踐踏自我專業可見一斑。

環保署並非海岸主管機關,卻越俎代庖宣稱該用地「本來就可以蓋渡假村」,顯見對國土管理完全不清楚。美麗灣渡假村使用的土地,雖編定為風景區遊憩用地,但並非可以為所欲為。內政部日前函覆立委,說明該土地係《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劃設之「一般保護區」,屬「條件發展區」,得於兼顧保育與開發目的,考量某些地區環境敏感特性,提供有條件開發之彈性空間。

犧牲公益圖謀私利

由此可見,可不可以蓋渡假村的關鍵不僅在於土地使用編定,更在於是否符合條件發展區之條件,亦即一般保護區「以不影響環境之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下,維持現有之資源利用型態」的保護原則,以及是否兼顧保育與開發目的、是否考量地區環境敏感特性等。美麗灣渡假村完全顛覆上列條件、原則、目的與考量,絕非「本來就可以蓋渡假村」,而是「本來就不可以蓋渡假村」,這樣的違建當然應該拆。對此,內政部為何噤聲?

台東縣政府則函覆內政部「本案土地…屬獎勵民間參與經營的海水浴場公益目的事業,撤銷建造執照及拆除已施工的建物,即難謂對該地編定用途的公益目的沒有重大危害,本府認定本案不撤銷建造執照。」簡單的說,台東縣政府認為拆除渡假村可能對公益目的造成重大危害,但事實恰恰相反。海水浴場是公益目的事業,將海水浴場改建渡假村是犧牲公益目的而圖謀財團私利,故真正對公益目的造成重大危害的正是渡假村,也因此,拆除渡假村才是真正回歸公益。我們要問,內政部真可以接受地方政府的謬論?

環境正義有一個基本精神,就是破壞者必須負起環境復原與生態回復的責任。但美麗灣案的強勢政經力量搶奪海岸後,用盡各種手段讓環境不正義繼續惡化,包括為此大型違建鋪設「先破壞、不用拆、可環評」的就地合法紅毯,試問已被破壞的海岸還要評些什麼?此外,更透過地方政客釋放眼前利益,營造渡假村與台東共榮共存的就地合法氣氛,讓弱勢群體放棄世代未來而接受侵犯與迫害,這是最徹底的「環境殖民」。

如果國土規劃的終極目的是摧毀國土,那麼美麗灣案到目前為止,內政部長稱職的扮演其角色,放任財團毀壞海岸,並聽任環保署及台東縣政府踐踏其行政專業。長期以來李鴻源部長針對國土永續的論述,說得夠好也夠多了,可不可以實踐一次給社會看?

※本文轉載自命土悲歌部落格,簡版〈內政部長為財團解套〉刊登於2012/12/06蘋果日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