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2.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4年殺35萬街犬 其中僅715隻對人有威脅

台灣從2007年至2010年間,依照《動物保護法》共捕抓了41萬、宰殺35隻「無主」犬進入收容所,根據立委鄭麗君調查,其中只有715隻狗疑似吠 叫、追逐車輛,只佔0.17%,顯示台灣社會濫捕、濫殺流浪動物的情形十分普遍,為了讓台灣社會有更具文明的作為,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提案在動保法中制訂流 浪動物專門條款,昨(26日)進入政黨協商,但各方光是「流浪動物」定義就喬不攏。

引起爭議的是立委林岱樺新增「流浪動物」一詞,將流浪動物定義為「指無特定飼主或管領人之犬、貓」。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則認為,沒有一隻貓、狗一出生就能分是否為寵物或流浪動物,會造成流浪動物都是人類行為所造成的;如果流浪是人類造成的,卻又要讓牠永遠成為流浪動物,這不是動物保護的精神。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孩子愛閱讀 流浪狗幫大忙

回應動保司催生聲浪 未來農業部擬設「動物保護會」

隋棠上街 抗議收容所虐殺

身障者邀民眾苦爬 用流浪動物的身高看世界

大地之音|任古老靈魂領《路》 卡地布青年桑布伊 古調出輯

作者:賴品瑀

一張黑到發光的臉孔,在《Dalan(路)》專輯封面上凝視著,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這是一張卑南族語的古調專輯,來自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的桑布伊,雖然年輕,卻擁有著滄桑亙古的嗓音,受譽為:身體住著「古老的靈魂」。

黑色對卑南族而言,是力量的來源。在出征前,勇士們將泥土、擣碎的木炭與水混合後抹在臉上,藉此堅定意志,並感受祖靈的同在。「泥土能滋養萬物、木炭經過火的重重粹煉、而水,是萬物最不可或缺,這表示我們與萬物在一起。」桑布伊選擇以最嚴謹的面貌來看待這一張專輯,也以這樣的容顏與他的古調歌聲同在。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台北市將把一月訂為年終大掃除月,在宣傳單上增加QR Code連結,讓民眾可以更方便的查詢清潔資訊。而花蓮的垃圾清運就困難重重,沒有焚化爐及掩埋場的花蓮,過去都是運到宜蘭焚燒處理,由於蘇花公路中斷,垃圾堆積兩周難清運,這就需要縣府協調相關掩埋場收留垃圾,才能解決垃圾問題。在中國陝西,新建的西寶高速公路用建築廢棄作為路基,節約成本也將廢棄物再生利用。

南非犀牛飼育人員為保護犀牛,將購買無人偵察機來與不法盜獵者對抗。他們認為需要科技的協助,在這些人從事不法行為前逮住他們的方法就是無人偵察機了,不然追捕盜獵如同大海撈針。除了保護稀有動物,也有攝影師闖入福島警戒區,搶救上千隻的貓狗,核災後居民緊急撤離,而留下的動物呢?攝影師太田康介與30餘位救援志工每周帶著食物飲水去營救這些動物,並用鏡頭記錄,現在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影像穿廊有攝影展,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看給予支持。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環境公民抗爭 困局如何求解?

作者:馮潔、汪韜

北京大學環境法專業碩士生周霖(化名),將自己的學期課程作業鎖定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研究上,課題名字叫做《開窗》。然而,令她始終困惑的是窗開何處?環境群體事件的解決機制到底在哪裡?這並非周霖一個人的困惑。2012年11月17日,周霖旁聽了一場名為「公共領域中的衝突解決:理論與實踐」的學術會議,參會人士包括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校的教授、社區管理者和非政府組織,甚至還有一名法官。

在這場僅召開一天的會議上,竟有4個報告的主題是環境群體性事件。會場裡,主持人常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也在反覆問:「除了協商之外,還有什麼解決方法?」

精采內文

 

台灣4年殺35萬街犬 其中僅715隻對人有威脅

台灣從2007年至2010年間,依照《動物保護法》共捕抓了41萬、宰殺35隻「無主」犬進入收容所,根據立委鄭麗君調查,其中只有715隻狗疑似吠叫、追逐車輛,只佔0.17%,顯示台灣社會濫捕、濫殺流浪動物的情形十分普遍,為了讓台灣社會有更具文明的作為,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提案在動保法中制訂流浪動物專門條款,昨(26日)進入政黨協商,但各方光是「流浪動物」定義就喬不攏。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天針對動保法進行政黨協商,此次修法的條文多達27項、13個版本,研議事項龐雜,委員會主席蘇震清雖要求逐項審查,國民黨委員黃昭順則建議,將爭議小、共識高的寵物食品相關修法先行審議,對於民間人士關注的收容所裡的流浪動物前途,則還得等一等。

修訂寵物定義

審議條文包括政院版第3條針對動保法各項名詞定義,原條文只針對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科學應用、寵物、飼主、寵物繁殖場、虐待、運送人員以及屠宰場從業人員等十項定義,政院版則新增寵物食品、寵物食品業者兩項定義,並針對寵物定義修訂為「指犬、貓及其他供玩賞、伴侶之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並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動物。」此項修訂經協商後納入立委林岱樺的版本,合併為「指供玩賞、伴侶之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犬、貓及其他動物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

立委蕭美琴版本則新增展演動物業、展演動物以及勞役動物幾項名詞定義,對於虐待的定義則建議修訂為「對動物施以不符合飼養或管領目的之強暴脅迫或不正方法,導致動物生理或精神上損傷之虞,均列入規範範圍。」

流浪動物  不能說的事實?

引起爭議的是立委林岱樺新增「流浪動物」一詞,將流浪動物定義為「指無特定飼主或管領人之犬、貓」。不過,以晶片來認定寵物與飼主的農委會主管卻認為,會產生矛盾現象,畜牧處長許桂森表示,在強調飼主責任之際,棄養是有罪的,卻又出現流浪動物的名詞,除非認定沒有植入晶片的犬貓皆為流浪動物。

林岱樺說,目前公立收容所在政策未放寬之前,被捕捉收容的犬、貓,就會面臨12天後人道宰殺的命運,應區分出流浪動物,才能衍生後續相關的配套。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沒有一隻貓、狗一出生就能分是否為寵物或流浪動物,會造成流浪動物都是人類行為所造成的;如果流浪是人類造成的,卻又要讓牠永遠成為流浪動物,這不是動物保護的精神。

鄭麗君說,的確要加強飼主責任、源頭管理,但從資料顯示,2007~2011年咬傷民眾或對民眾有威脅的犬隻只有715隻,而且一半是家犬;為了這715隻狗,全國抓了41萬隻狗,宰殺了35萬隻狗,形同為了1隻狗,抓殺1000隻狗,這種行為是十分殘酷的;而被抓了之後在收容所,從收容到人道撲殺的過程,十分殘暴。

「今天林岱樺委員的版本,就是要大家面對這個問題,目前動保法未將流浪動物的概念放入,一當動物被棄養之後,就像判牠有罪,然後就抓、關、殺。我們要繼續這樣做呢?還是要面對流浪動物的事實?」鄭麗君說,在法條中有專門的條文處理流浪動物,提高捕抓的門檻,而且抓得精確,在收容處置能更符合人道標準,這是比較文明和友善國家該有的做為。

流浪動物  不能說的名字?

立委丁守中、黃昭順則表示反對,黃昭順說不該有流浪動物,一旦出現流浪動物的名詞,將鼓勵很多人棄養,請主委想出更好的資料。

蘇震清再問行政單位,定義之後有甚麼影響?陳保基認為,如果有流浪動物的存在而不需要飼主,是鼓勵所有的飼主不植入晶片。不過蘇震清再度重申,提案委員只是提出定義流浪動物的提案,如何管理處置是後面要解決的問題,應確認流浪動物的名稱對整體有沒有甚麼影響。

林岱樺說,拜託飼主為寵物植入晶片,是政策的問題,目前的狀況則因執行不力。許桂森反駁,目前執行率達77%,流浪狗處理上確實有問題,不過也要承認已從14年66萬隻流浪犬降低到8萬隻的事實,今天如果只有2、3萬隻流浪狗,大家就不會殺了,但總要有個目標,大家慢慢來。

許桂森也說,每年收到30000件流浪犬污染環境、影響交通安全的申訴案件,民眾並非不在意流浪動物問題。

有流浪動物才有配套

林岱樺說,目前流浪狗都來自家庭棄養;許桂森則回應認定上有困難的。林岱樺問,你植入晶片了,怎麼會找不到飼主呢?許桂森說,他們會說是遺失不是棄養。

蘇震清表示,動保法修法應趕快往前踏出,決議將此部分保留,具有共識的寵物食品經逐條討論後,先行通過。

關懷生命協會理事林雅哲接受採訪時表示,應將寵物以及流浪動物各自定義,此外不能只以捕捉作為流浪動物減量的手段,捕捉只是減量的手段之一,而非全部;對於未捉到、不符合捕捉條件的流浪動物,應設法取得平衡點。從台北市及幾個縣市辦理TNR(人道捕捉、結紮後釋放)的經驗,他發現TNR是促使社區不同意見對話和整合的機會,因此建議將TNR入法,如此才有相對的資源,也讓原本對抗的力量變成助力。

「奪命法典」應速修

動物保護法歷經13年,上路以來,歷經15次的修法;農業部組織法草案也已將原來組織編制的畜牧動保司業務分開,新增動物保護會,可望明年1月15日立法院會通過,民間殷切期盼新法、新組織同步上路,讓台灣社會朝向文明友善的社會。昨上午十點,來自民間的動保團體聚集立法院門口提出5項修法訴求,包括提高捕犬門檻、管控家犬繁殖、提高虐殺刑責、杜絕不當飼養及增訂公益訴訟條款等,並呼籲立委速審動保法。

動保法修法聯盟召集人黃泰山指出,動保法有必要修法提高捕犬門檻,並落實犬隻結紮,不要再讓無辜生命冤死在收容所。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則認為應修法提高刑責,才能有效嚇阻動物虐殺;同時也應比照國外制訂動物福利指標,將不當飼養行為納入刑責。

作家朱天衣表示,明年農業部已將畜牧和動保業務分開,但法律若仍是13年前的舊版本,就像好的車子給很糟的人開,希望透過修法讓台灣社會更具人道關懷精神。

立委鄭麗君批動保法為「奪命法典」,動物無罪是人類行為有錯,行政機關卻放任,造成流浪動物濫捕濫殺,台灣社會應停止這種行為,否則愧對在此土地上的每個生命。立委田秋堇說,台灣社會雖以友善熱情自豪,動保表現在全世界卻是惡名昭彰,之前雖曾與立委蕭美琴推動動保刑責,對於虐殺動物者判刑1年以下,但送入法院往往只判處緩起訴和罰金。

田秋堇指出,行政機關對於捕犬完全沒有條件,很多寵物遭濫捕,即使飼主趕到收容所領回都來不及,而且很多不到法令的12天就遭撲殺,「行政機關這些行為令人髮指!」他認為這種冷漠、狠心的態度,正在形塑台灣的下一代。

演員陳珮騏也出席聲援現場,希望台灣社會能尊重每一隻流浪動物,尊重生命。

立委黃昭順承諾,雖然修法版本多,將省略提案說明,直接進入逐條審議,縮短修法時間。立委黃偉哲也說,動物生命不能等,會先把沒有爭議、共識高的法案,例如寵物食品通過,讓1月15日能三讀通過。

Top

 

大地之音|任古老靈魂領《路》 卡地布青年桑布伊 古調出輯

作者:賴品瑀

一張黑到發光的臉孔,在《Dalan(路)》專輯封面上凝視著,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這是一張卑南族語的古調專輯,來自台東知本卡地布部落的桑布伊,雖然年輕,卻擁有著滄桑亙古的嗓音,受譽為:身體住著「古老的靈魂」。

黑色對卑南族而言,是力量的來源。在出征前,勇士們將泥土、擣碎的木炭與水混合後抹在臉上,藉此堅定意志,並感受祖靈的同在。「泥土能滋養萬物、木炭經過火的重重粹煉、而水,是萬物最不可或缺,這表示我們與萬物在一起。」桑布伊選擇以最嚴謹的面貌來看待這一張專輯,也以這樣的容顏與他的古調歌聲同在。

專輯第一首曲子〈崇高的創造者(milihuwan)〉在弦樂的烘托下震撼人心,讓聽者屏氣凝神專注聆聽,隨著他的歌聲瞬間離開喧囂,而唱進了靈魂的深處。很多人讚美桑布伊的古老而獨特嗓音備受祖靈祝福與眷顧,但對桑布伊而言,這是長年在部落跟隨著老人家,於是自然而然學得的,「我們的唱法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很多人不這麼唱了。」桑布伊解釋,在教室裡音樂課堂中也許都教導著用「丹田」發聲,但是「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發音方式!」

翻拍自專輯內頁。桑布伊在部落最常討教的老人家,就是「田清流」阿公,然而兩人合照甚少,阿公也已在2006年辭世,當族人傳來一張多年前不經意拍下的照片,卻讓桑布伊懷念痛哭。「什麼叫做會唱歌的人?就是能夠藉著歌聲傳達感情與意念的人!」阿公這麼教導著桑布伊。兩人亦師亦友的不停唱合中,將古調傳承下去。

〈pai’lai’law 大獵祭詩歌—英雄詩〉一曲,讚頌祖先出征禦敵或打獵的英勇事蹟,由一位領唱,其他圍坐的族人再跟著答合。由於能唱的機會不多,一直是桑布伊最想學好的。在此張專輯中,桑布伊將2002年在山上工寮所錄下田清流阿公的歌聲找出,並在今年2012回到原地錄製,「一樣是在五月、一樣是在晚上,就在同一個地方,風聲、環境音,什麼都是一樣的,但是已經相隔了10年。」利用科技隔空兩人再次合唱,也建構出一幅古老的畫面,在天地之間,篝火靜靜燃燒、蘊著木香的煙裊裊盤昇,指引著讓靈魂回家的路。

〈senay na vali (風之歌)〉是一首演奏曲,一陣口哨聲後,神秘的笛聲悠揚。這段口哨,在卡地布的傳說當中是可以召喚風雲的。風在族人的心中,有著傳遞訊息、繁衍、保護的意涵。桑布伊曾在部落擔任青年會會長,當時他將修建青年會所巴拉冠的所剩木材,拿來製作笛子,「這支笛子是獻給風的,它就只演奏〈風之歌〉這一首曲子,永遠專屬於它。」

歌詠風,桑布伊也解釋部落的古老智慧,認為颱風其實是好的,「它可以淘汰不夠好的樹,讓新的樹木得以生長,而這些倒下的樹,更可以滋養萬物,這是循環,生生不息。」包括山崩、包括洪水,其實也是如此,目前人類在水邊大興土木、搭建堤防,企圖搶水的路等不尊重自然的行為,都終將遭受大自然的反撲。

「向大自然、向生物學習。」桑布伊分享老人的教誨,「不要當蒼蠅,一大群來、吃完了就跑,我們要學蜜蜂。」也因此卡地布部落至今依然相當強悍而團結,「惹到我們,就像惹到蜜蜂窩一樣,我們絕對傾巢而出。」例如近期的拒絕遷葬抗爭,或是反美麗灣行動,大批卡地布青年會成員勇猛健壯的身影,總是教人難忘。而年底即將舉辦的大獵祭,面對許多遊客詢問如何參觀,交通、住宿、吃喝玩樂事宜,這些年輕人也以「祭典任務進行中請勿干擾」,紛紛態度堅定的拒絕了。

「因為我們有信仰,所以無所畏懼。」卡地布部落目前仍能維持古老的傳統,可歸功於青年會所「巴拉冠」的嚴謹教育。「巴拉冠」卑南語讀作palakuwan,是部落裡的男子會所,卑南族男子在那裡集會及集體生活。通常它包含一座竹造建築和一塊廣場,適於共居、集會和共舞。它可以說是卑南族部落自治的核心場域。

雖然從日據時代、國民政府來台,直到解嚴前,有形聚會的權利都遭到剝奪,但卡地布族人仍想辦法在私底下堅持傳承文化,近二十多年,更是將巴拉冠的傳統復興,目前卡地布將教育重點放在12到18歲的青少年,進行各式各樣傳統文化與語言的訓練和學習,也因為早早將文化紮根在靈魂,「你在那裡流過血、流過汗,有過那麼多的喜怒哀樂。」因此族人不管離開多遠多久,都會想念故鄉,期待回家相聚的一天。

在此專輯當中,在部落傳唱的歌謠與桑布伊自己的創作各半,前半段的意涵在思考與祖靈的關係,後半段則是回到現今部落,探討人與人的關係與對未來的想法。「這張專輯,是回饋部落的。」桑布伊表示,製作這張專輯的出發點是為了保留、紀錄卑南古調,也希望更多族人聽了,能夠有所感受,並且投入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與歌謠,「要是回部落的時候大家都會唱自己的歌,老人家們會多開心呀!」

專輯以「Dalan(路)」為名,同名的這首歌曲聽來顯得遼闊而神秘,是桑布伊身在北極區內,以感嘆、感謝萬物的心情下寫出,他也希望能藉由此曲,鼓舞所有的青年們繼續樂觀、勇敢、團結、驕傲的向前走下去。

Top

 
 

北市增QR Code 預約清運大型廢棄物

摘錄自2012年12月26日教育廣播電台台北報導

臺北市環保局將把102年1月2號到2月1號定為「年終大掃除月」,並且在每個行政區的宣傳單上增加QR Code連結服務資訊,提供民眾查詢清潔分隊的電話和清運資訊。

環保局長吳勝忠說,民眾除了可以撥打1999預約清潔大型廢棄物,101年也首度在12個行政區的宣傳單上,增加QR Code連結服務資訊,民眾只要輕鬆用智慧型手機掃描,就可以連結環保局網站,查詢各里所屬清潔分隊電話及清運資訊。

至於農曆春節假期長達9天,環保局也排定除夕當天,除了大型廢棄物外,正常收運垃圾,大年初一到初三停止清運垃圾,大年初四起恢復收運垃圾、廚餘及資源回收物。

Top

 

蘇花公路斷 花蓮垃圾堆2週難清運

摘錄自2012年12月26日公共電視花蓮報導

蘇花公路中斷、花蓮市的環境也遭到池魚之殃,因為這裡的垃圾向來都必須運到宜蘭利澤的焚化爐處理,但是現在已經有2個星期運不出去,累積了800多公噸!雖然蘇花公路周末就可以搶通,但初期只有開放小型車輛,垃圾還是沒辦法載出去。環保局表示、可能必須要就地掩埋。

花蓮縣環保局副局長饒瑞玲表示,在農曆年前如果說蘇花公路還是沒辦法開放35噸以上的車輛的時候,這些暫存的垃圾會採用就地掩埋的方式。就是各垃圾場按照以前的方式,先就地掩埋,讓這個垃圾不會造成二次的環境衛生汙染情形。

但地方上不少民眾則認為,花蓮因為沒有自己的垃圾掩埋場以及焚化爐,所以每次只要蘇花公路中斷,垃圾問題就會浮上檯面,最終還是需要縣府協調中區垃圾掩埋場,收留北區垃圾,才能根本解決花蓮的垃圾問題。

Top

 

陝西建築廢料建成公路通車

摘錄自2012年12月26日新華網陝西報導

陝西省西寶高速改擴建工程西安至興平段25日通車,成為陝西省第一條用建築垃圾作路基興建的高速公路。

此次通車的西安至興平段為西(安)寶(雞)高速改擴建工程的三段之一,於2009年9月開工。東起阿房宮,西至興平,全長25.71公里,為八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120公里。通車後西安至興平市將擁有兩條快速通道,日均最高通行能力將由過去的3萬輛提高到12萬輛以上。

負責建設的陝西省高速集團在施工中首次開展建築垃圾在公路中的再生應用研究,將西安市阿房宮區域內30萬方建築垃圾變成路基填充材料,並將150萬方垃圾山就勢覆土和植被,在節約投資的同時打造了一條質量可靠、生態環保的新通道。

Top

 

犀牛盜獵猖獗 南非將啟用無人偵察機

本報2012年12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南非的犀牛在2012年已有650隻犀遭殺害的通報紀錄,推估實在遭殺害的應有1000隻,牠們的犧牲是為了滿足遠東地區對犀牛角的需求。保育官員認為有必要採取更激烈的遏止手段,打算自美國引進30架先進的大角T-20(Arcturus T-20)無人偵察機。這項交易目前已獲美國國務院許可,尚待南非民航局核准。

南非的白犀牛,Turkinator攝影。

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KwaZulu-Natal)祖魯犀牛保護區(Zululand rhino reserve)的共同創立者Clive Vivier表示,犀牛總族群數量僅約2萬隻,盜獵的程度已危害到物種的存亡。他憂心表示,牠們很快就會步入滅絕,「儘管我們做了許多努力,我們只是在紀錄這個物種的衰亡。我們在地面沒有足夠的人手監測並阻止人們獵殺犀牛。」

另外,舉世聞名的克魯格(Kruger)國家公園內,2012年約有400頭犀牛被殺害,有限的巡守員無法有效的守衛200萬公頃大的園區;Vivier估計這相當於一個10萬戶家庭的小鎮,每一戶都有犀牛,卻只有一名警力值勤。「我們必需改變遊戲規則。我們需要科技的協助。唯一能在這些人從事不法行為前逮住他們的方法就是無人偵察機。」

在廣闊的野地裡追捕盜獵,實在像大海撈針,Vivier認為大角T-20偵察機是解決之道。

大角T-20翼寬17英尺,可在15000英尺的高空連續飛航16小時無須重新加油。它很安靜且紅外線鏡頭可協助偵測夜間盜獵者。「它可辨識出一個人是攜帶鐵鏟還是槍械,並辨識出他的手指是否扣在扳機上。我們可以看到盜獵者但對方卻無法看到我們;當我們知道他們在哪裡,我們就能逮捕他們。」

Vivier已經花了兩年與民航局官員溝通,目前很有可能被授與為期半年的試辦期。他計畫在克魯格國家公園使用其中10架偵察機,另外20架用於南非其他盜獵猖狂的區域。

他粗估每架飛機值勤兩年的開銷是30萬美金,總花費約900萬美元。

「偵察機的飛行成本很划算,且用極小的代價讓我們獲得資訊。我們需要這樣的科技來幫助我們逮捕盜獵者,且應在他們殺害犀牛前。以我個人觀點認為偵察機是唯一選項,它有尖端的科技且能偵測其他科技無法達到的項目。」

在南非史上最糟的犀牛盜獵年度(今年)後,空中科技被視為重要的防禦性措施。12月稍早,一架配有熱感性監控設備的偵察機開始在克魯格國家公園巡邏。但Vivier認為那種偵察機比不上大角T-20的偵察力。「這好比拿水桶到帝國大廈救火,我們需要的是消防車。我們現在身陷火海,如果我們不趕快做些什麼,犀牛將從地球上消失。」

 

他呼籲美國、英國或其他國家協助籌措必要的資金。「我們必需支付給製造商飛機的錢,但我們沒有錢。由於盜獵節節高昇我們需要最好的科技。我們已經得到美國國務院的許可,而我們努力跟他們合作。這是全球議題,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協助。」

Vivier是犀牛飼育員的成員,他們相信藉由合法的犀牛角交易可抑阻黑市及減少盜獵。許多保育團體並不同意他們的論點,並呼籲應降低包括越南在內的國家對犀牛角的需求,那些需求國認為犀牛角美味又有益健康。

南非國家公園的發言人Ike Phaahla表示歡迎增加空中監視的行動。「這是我們過去三個月正在採行的策略,雖然我們沒有最好的設備,我們仍使用高科技(空中偵察)來阻止盜獵者。」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

Top

 

闖進福島警戒區 攝影師搶救出上千貓狗

本報2012年12月2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11年311大地震後,福島核災震驚全球,當福島核電廠半徑20公里內的居民哀傷地緊急撤離,從此必須與家鄉永隔時,日本攝影師太田康介與30餘位救援志工,卻每週帶著貓狗飼料與飲水,突破警戒區封鎖,只為營救還留在那裡的動物們。這些行動與災區景象,都在太田康介的鏡頭下一一展現。

太田康介自從2011年的4月10日開始,至今仍維持著約每週一次的頻率,堅持從山區無人看管的柵欄突破封鎖,帶著食物、水與相機,在福島核電廠20周圍公里內,空盪盪的城鎮裡不斷尋找動物的蹤跡,並以影像紀錄他們為生存而掙扎的赤裸真相。這些照片與文字,曾經整理成冊為《遺留下來的動物們》與《依然等待的動物們》兩本書,分別為災後三個月內與災後一年間的記錄。而最近《依然等待的動物們》的中文版出版,太田也因此來台訪問,同時舉辦攝影展。

「這些照片實在太殘忍!」取得中文版授權的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周易正透露,其實一開始看到這些照片,看著動物們在災區漸漸失去生命的景象,因為感到太哀傷,並不願意出版,但在長考之後,「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認為大家應該知道,才能有所警惕。」

「一定要挺身行動!」太田康介認為,這些留在警戒區內的動物們,一直被大部分的人類視為家人,如今卻遭到捨棄,一定要有人為牠們作點什麼。而這些動物等待著主人現身的影像,也號召了不少日本民眾關心。

《遺留下來的動物們》P.82攝於楢葉町上繁岡。偷偷躲在倉庫角落的權太,只見牠頸部一帶 的毛都染著血跡。牠可能想躲在這裡默默死去吧。.jpg

《遺留下來的動物們》為災後三個月內的故事,大多是志工們將動物一一救出,而和原主人重逢的感人故事。然而在《依然等待的動物們》一書,紀錄災後半年到一年間,動物獨自在福島警戒區生活的情景,許多狗兒不顧飢餓,依然忠心的守護著主人再也不會回來的家園,貓兒開始四處流浪覓食,而家畜們牛馬豬等,得到了釋放卻不知如何求生,晃蕩在街道,或是只好再次回到圈舍,靜靜的等待著死亡來臨。

從春季到寒冷的冬季,在飢餓與孤獨中,動物們害怕、恐懼。太田指出,以狗為例,當地原本有登記的有5800頭,然而目前志工成功救援的,只有1000頭左右,救出的貓,大約1500隻,而倖存的牛,大概還有900頭,但至於雞與豬則已全數撲殺了。

太田康介在現場解說他最為感慨的三幅作品,分別是一隻在海堤已經潰決,附近房屋都已毀壞的小臘腸狗,然而這隻小狗卻因為太害怕,讓太田一直無法靠近,只能無奈地遠遠相望著,於是在他的掛念中,兩個月後,太田尋獲了牠的屍體。原本在養在牛舍裡的牛,有人將牠們放出,希望他們可以自由的吃草、喝水,然而這些牛群卻一隻隻的跌進渠道中,太田與志工們無法拯救牠們,只能看著牠們在寒風中瑟縮著。還有已經缺了兩條腿的看家狗,再餓也不願意離開他的崗位,依然打起精神,奮力守護家園。

太田康介在年輕時,曾是一位戰地攝影記者,然而他表示,福島警戒區內的動物們,才讓他這輩子第一次充滿著「一定要告訴大家」想法的心情。這是由於「人類可以說話,但是這些動物們卻不能為自己發聲,但這場核災,是人類造成的。」因此除了讓這些動物用牠們的形影留下證據,更希望能藉此讓人類好好反思,是否還堅持需要核電?

此次太田康介受邀來台,除了舉辦攝影展,亦將和台灣民眾進行座談。太田回憶,日前在高雄的場次,由於會場附近正巧有一間寵物用品店,所以不少台灣民眾是含淚緊擁著自己的寵物看展聽講的,「我希望他們都能從此將寵物當作家人,約定一輩子都不離不棄。」

出版社日前更成功收集了兩百位民眾與動物合照的影像,製作為電子相簿送給太田,希望能為這些堅持搶救生命的志工打氣。出版社也推出兩本書合購,每賣出一套也將使台灣的動保團體獲得10元捐款的活動。太田更表示,他將會持續的前往搶救那些依然等待的動物們。

「被遺忘的動物們」攝影展資訊:
時間:2012/12/26 (三) ~ 2013/1/8 (二)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 影像穿廊(半戶外空間)(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 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6棟)
參加方式:免費參觀

Top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環境公民抗爭 困局如何求解?

作者:馮潔、汪韜

編按:2012年,短短四個月內,中國爆發了三起公民環境抗爭(在中國,以「環境群體性事件」稱之)。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密集探討應對良策。馮潔、汪韜遍訪中國相關黨政部門、專家,求解環境群體性事件新思維。

自90年代中期起,環境群體事件增長了29%。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阿拉伯水煙專賣

北京大學環境法專業碩士生周霖(化名),將自己的學期課程作業鎖定在環境群體性事件研究上,課題名字叫做《開窗》。然而,令她始終困惑的是窗開何處?環境群體事件的解決機制到底在哪裡?

這並非周霖一個人的困惑。2012年11月17日,周霖旁聽了一場名為「公共領域中的衝突解決:理論與實踐」的學術會議,參會人士包括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校的教授、社區管理者和非政府組織,甚至還有一名法官。

在這場僅召開一天的會議上,竟有4個報告的主題是環境群體性事件。會場裡,主持人常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也在反覆問:「除了協商之外,還有什麼解決方法?」

事件增速與案牘上的進步

周霖的課件資料裡有兩個來不及刷新的資料:

29%——自1996年來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年增速,這是在最近11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透露的資料;

30多萬——「十一五」期間環境信訪的件數,環境訪民成為中國龐大訪民隊伍中的新類型。

而2012年剛過去的短短數月裡,四川什邡、江蘇啟東和浙江寧波接連爆發了三起環境群體性事件。

早在2009年,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單光鼐就已經在《南方週末》發文預測了環境事件的增長趨勢,「違法征地拆遷、勞資糾紛和環境污染是造成群體性事件的三駕馬車」。現在,他的預測正變為現實。

在前不久舉行的十八大新聞記者招待會上,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直面群體性事件增多的提問時說,「這是規律」、「環境方面正處於敏感時期」。

而隨著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增多,中國從發改委到環保部等各部委,開始頻頻推出各類通知、公告,這被視為「案牘上的進步」。一些研究群體性事件專家也成了地方政府的座上賓。

參與群體事件動因

單光鼐總是在第一時間去往事件發生地,他認為,環境事件有著強烈的「共意」特徵,動員速度很快:環境議題與政治無關,參與者拋棄了很多顧慮。

2005年,浙江東陽,受到污染侵害的群眾多次群體上訪造成衝突,這是學界公認具有影響力的第一起環境群體性事件。

兩年後,廈門PX事件更成為典型案例。

關鍵資料摘錄:

29%——自1996年來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年增速。

30多萬——「十一五」期間環境信訪的件數,環境訪民成為中國龐大訪民隊伍中的新類型。

中國社科院教授于建嶸對比分析說,浙江東陽事件屬於「事後救濟型」,即權益已受侵害後的維權。而自廈門PX事件延續至今的,則是嶄新的「事先預防型」,針對的都是尚未上馬的項目,「可能的風險」已足以動員起一場風暴。

多位受訪專家注意到,與從前「抗爭-賠償」模式相對應,如今的「環境保護」成為相對寬泛的訴求,民眾要求更高的環境權和健康權,並且拒絕救濟性的物質賠償。

但是,計畫是否科學,是否合規,已成為次要因素。

原是環保部核安全總工程師的楊朝飛舉例說,什邡宏達鉬銅礦屬於四川災後重建國家支持的項目,技術並不落後,環保投入並不少;寧波鎮海煉化一體化僅治汙設備就投入36億;此外很多因為民意刹車的項目審批過程都合理合法。

而令應對者更束手無策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是環境群體性事件往往裹挾著各種利益訴求。遭到反對的建設項目實質上牽扯到土地徵收與拆遷、漁業受損等諸多複雜利益,而環保最終以正當性充當了各種利益訴求的集中爆發點。

環保部檔顯示,在什邡,宏達鉬銅專案是災後重建計畫,環保部要求排汙總量不能增加,大企業進駐後,當地原有的幾十家小化工企業就需要關閉。而在啟東,排海工程也影響了房地產商的銷售。

尤為值得關切的是在最近三起事件的背後,一種對技術模糊的恐慌正在形成。比如PX的危害,參加活動的人並不能完全回答,但是這種模糊的權利卻形成了事件議題。

如何破解「多輸」困局

來勢洶湧,去勢匆匆。寧波、什邡、啟東三起事件,均在地方政府緊急停止專案後歸於平靜。在眾多專業人士看來,環境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正陷入「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中國式迴圈。

什邡項目,僅投資損失就4億多元,寧波是60多億。單光鼐把這樣的結果稱為「三輸」:地方經濟失去合法、合規的專案;審批機構的公信力遭遇挑戰;公眾抗爭未得到更優的環保效果。如什邡事件之後,幾十家小化工企業照常冒煙,「公眾也沒有說環境污染呢」?

如何走出「多輸」局面?反思中,對一些關鍵問題的共識正逐漸形成。

群眾知情及參與權的落實。環評制度中儘管設計了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的內容,但在一些地方實踐中,效用存疑。以什邡鉬銅礦和啟東排汙專案為例,項目從立項到審批通過至少有兩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但當地大部分居民都不知情,更不要說參與環評過程。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以下簡稱穩評)機制的引入。鐘剛(化名)在某沿海城市從事維穩工作,他發現18大報告中提出了「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這是第一次在黨的綱領性檔中提出,說明這麼多年探索得到了高層認可。」鐘剛說。

8月15日,中國環保部發文要求,自9月1日起,專案建設單位除了向環保部門報送環評報告書以外,還要同時提交報告書簡本,後者直接向公眾公開,因此特別要求簡本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規範使用專業術語,儘量減少技術推導過程的描述」。

環保部下文的次日,國家發改委也下發了《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其中明確要求穩評應當獨立城篇。以後報批專案除了專案可研報告、申請報告外,必須附上穩評報告。

「這是發改委第一次提出對專案穩評的要求,是嚴格的規定。」國家發改委投資司法規處處長孫志誠解釋說,按照中央要求,各地方、各部門都要制定穩評的具體辦法。

同時,在環評過程中,各方正熱切呼喚法制力量的更多介入。來自環保部信訪部門的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30多萬件的環境信訪,行政復議2614件,但行政訴訟只有980件,刑事訴訟只有30件,真正通過司法訴訟管道解決的環境糾紛不足1%。

多位受訪者表示,疏通司法救濟管道、約束政府權力才是根本之道。在於建嶸看來,司法管道有助於讓矛盾明朗化,法庭辯論遠比政府出面組織的論證會更有說服力。

另外,還有一種環境抗爭運動的重要經驗是借力社會組織,鼓勵環保NGO發展。目前,環保部已在建設專案環評條例的修訂中,試圖增加扶植NGO的內容。

相關文章:

中國街頭抗爭型環境運動 意味著什麼?

重慶百餘村民「襲警」背後

中國公眾參與20年的風雨歷程

「無規則互動」的大連PX事件

環境公眾參與的困境(1)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文刊於2012年11月29《南方週末》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