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6







近期活動
「種出好森活-林業文化.百年新貌」特展
市民來提案 想像基地在華光
2013廢核大遊行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2013「節能減碳世紀土木領域技術應用新思維」論壇(3/7截止)
孩相小日子攝影展(2/19~3/19)
第二屆「友達綠色方舟獎」徵稿 - 寫下您的構想,總獎金13萬 (4/26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環境教育講座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 總會
生 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 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賴偉傑:反核發燒 政府應廣納民意,思考發展轉型

台灣反核運動自1980年代開始,因311福島核災再度受到關注,社會各界不斷產生討論、行動。3/9的反核大遊行舉行在即,擁核、反核表態或論述更達到高峰。而在眾聲喧嘩中,政府拋出「核四公投」來應對,民眾究竟該如何解讀?

對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今(3/5)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訪談時表示,核四公投是政府卸責的表現,因為「投票並不能讓核四變安全」。目前正是政府誠實面對各界質疑的關鍵時刻,更應藉此機會廣納公民意見,思考、並推動台灣經濟及能源轉型。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公投,反核的最終試煉

福島核災640天後的日本(上)

福島核災健康風險 世衛首度發佈報告

反核聲浪:核四不安全就應停建 無需公投決定


書齋|【【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布里斯托:從生態再造角度看市鎮發展

秤重計費的廢棄食物回收桶,開啟珍惜食物新角度1

作者:周靈芝

位於英格蘭西南方的布里斯托是個有趣的城市。自12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個重要的港口,先是對愛爾蘭的貿易(中間只相隔著英吉利海峽),到了1373年,逐漸發展成造船和製造業的中心。15世紀時,布里斯托已經是全英國第二大港,僅次於倫敦。

對環境的關注、生活品質的重視、對未來的未雨綢繆,以及對氣候變遷的因應、鼓吹騎自行車和強調生物多樣化,讓布里斯托走上了綠色城市的規劃,當利物浦以藝術共生和文化再造的城市再生經驗而被推崇為歐洲文化之都時,布里斯托則是以英國生態城市之冠獲得讚許。儘管城內是高高低低、起伏不斷的丘陵小坡,這裡的居民倒是很悠然自在地,不是耐心等候公車,就是安步當車或是騎自行車。發源於此地的英國著名非營利團體Sustrans就是在鼓吹民眾採取環境永續的交通方式,既能友善環境,也對個人健康有益。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翁珞文

Southern Ocean elephant seal wearing a sensor on its head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tarctica

讓我們看看最近有什麼值得注意的環保相關活動及環境議題: 響應2013年世界地球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最近再度推出第二屆「 地球行動家」企劃徵選活動,結合地球日主題「愛地球,做就對了」,邀請民眾透過綠色點子的發想與實踐,一同關心、參與並著手改善地球環境。知名台灣繪本作家邱承宗,透過圖畫書《我們的森林》呈現他對台灣獨特森林物種的見解。日本關東地區近日出現德國麻疹大流行。疾管局指出,每年3到4月是國人赴日賞櫻旺季,關東更是賞櫻勝點,呼籲尚未接種疫苗的1歲以下嬰兒,尤其是沒有抗體的孕婦避免前往,以免不慎感染。許多保育學家認為,只有解決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的象牙需求,才能夠停止大象保育危機。目前,光中國就占了全世界50%的象牙消費量中國知名導演陳凱歌最近公開發表他對霾害的想法:「被這糟糕的天氣包圍,我無處可逃...我沒辦法專注在我的創作上。」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核四網路公投(第一波)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作為一個環保團體,我們當然關心公投的後續發展;作為一個獨立媒體,我們更覺淂資訊公開的過程中,也要有各方的意見表達。

我們願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推出一個「核四興建與否的網路民調」,用最簡單的方式,參加者填寫很簡單的資料便於交叉分析用,只問一題可快速作答。鑒於真正公投時題目的問法也是最近爭議焦點之一,所以我們會用字眼極近似的題目,分成數波推出。

精采內文


論壇|把握核四論辯帶來的轉型契機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反核運動在台灣已經持續數十年,期間出現豐富而多元的論述與行動:包括從國際政治經濟層面出發,直指美國與國民黨政府的政企連帶;或者在戒嚴時代將反核與反國民黨獨裁結合在一起,凸顯發展核能決策過程中的專斷;也有從環境角度出發,溫馨追求一個得以保障後代的非核家園;從安全角度觀照,則持續挑戰台電、原能會及核工學者此一複合體所創造出的核安專業神話。

反核運動曾經走過艱辛的歲月,過程中面臨國家機器無情的打壓,而這種權力關係不會因為名人加持運動,就隨之自然消逝。反核運動即在打破既有種種壟斷,擴大想像與對話。如果權力者的思維始終停在過往,那就必須讓他們更清楚地聽到人民的聲音。暫時放下那些政治算計的糾纏吧!309全台廢核大遊行,就是要堅定地發聲,從既得利益者手中奪回對未來的詮釋權。一起上街,一起擔起責任,一起走向未來!

精采內文

 

賴偉傑:反核發燒 政府應廣納民意,思考發展轉型

本報2013年3月6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台灣反核運動自1980年代開始,因311福島核災再度受到關注,社會各界不斷產生討論、行動。3/9的反核大遊行舉行在即,擁核、反核表態或論述更達到高峰。而在眾聲喧嘩中,政府拋出「核四公投」來應對,民眾究竟該如何解讀?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與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范欽慧合影。對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昨(6日)接受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訪談時表示,核四公投是政府卸責的表現,因為「投票並不能讓核四變安全」。目前正是政府誠實面對各界質疑的關鍵時刻,更應藉此機會廣納公民意見,思考、並推動台灣經濟及能源轉型。

核四公投,是政府卸責的表現

賴偉傑進一步解釋,今天並非核四本身沒問題,民間故意要求停工;而是問題多多,但10多年來,不管是核災應變、核電廠蓋斷層帶上、工安等爭議,政府皆未認真、誠實提出報告跟對策,現在只想藉由公投,丟給民眾「核四蓋不蓋?若不蓋台灣會怎樣怎樣」這個選項。公投並非壞事,但若政府以此輕易卸責,就浪費了整個社會力,也失去開創「我們要一個新的可能性」的契機。

公投並不會讓核四變安全,核四也並非有解、無解就能簡單二分。他指出,在面對交通或社區等議題時,可看見台灣社會多元、充滿活力和想像,但面對能源發展問題時卻完全消失,只想著要更多的電才有經濟發展。政府應把這些社會活力導向「能否不依賴核電」,而非採取公投「一翻兩瞪眼」,將所有責任歸諸民眾。

不只是核不核四的問題

目前許多討論聚焦在要不要續建核四廠上,賴偉傑認為問題已不只是蓋或不蓋、要錢或要命的問題,而是台灣除了核能,其實可以有別的選擇。

比起開發再生/新能源,更要緊的是對能源的新思維。賴偉傑提出「節能重於開發」的觀點,因為:一、這樣做最「省」,不只是隨手關燈,而是整體產業結構/制度性的要求提昇,影響層面要比生活習慣廣泛;二、節能產業遠景看好,台灣是綠能技術輸出大國,但自己卻用得很少。但即便號稱綠能,若仍以從前大電廠思維,用非常多太陽能電板、蓋很多風機,勢必會遇到難以推展的問題。因為綠色能源非僅指大面積興建風力或太陽能電廠,再輸送到家戶,而應是分散式、離居家範圍不遠,日常生活中的設備器具都能應用(節能)。在這方面,台灣綠能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公民參與:從雜音中慢慢找出悅耳音符

社會各界加入響應,讓反核運動的火花擴散、蔓延,各式各樣的發想、號召行動、促成許多不公平問題可以被討論,都是好的。賴偉傑指出,從前環保常訴諸道德,若要批評政策,都會被要求先檢視自己。但其實對制度提出批評,公民責無旁貸。

今年核能爭議大家著眼於「安全」,但各行各業站出來後,會發現問題並不單純,再也不能「把問題交給政府就好」。社會轉型、改變非一蹴可幾,從公民集體願景裡找出要調整的方向,我們已經想了2、30年了,現在不做改變,只會一直陷在同樣的泥淖中。

而政府、台電在核四議題上,卻稍顯心胸狹隘,急著防衛民眾的質疑,並打壓不同意見。他說:「將這些質疑視為噪音而忽視,是一種浪費;換個角度想,若能從中找到幾個美妙音符,也就值得了,不是嗎?」端看政府有無雅量,去接納民間的集思廣益(集體智慧)。

 
 

書齋|【【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布里斯托:從生態再造角度看市鎮發展

作者:周靈芝

位於英格蘭西南方的布里斯托是個有趣的城市。自12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個重要的港口,先是對愛爾蘭的貿易(中間只相隔著英吉利海峽),到了1373年,逐漸發展成造船和製造業的中心。15世紀時,布里斯托已經是全英國第二大港,僅次於倫敦。

隨著20世紀航空業的發展,布里斯托也成為許多飛機製造業者的基地,因此二次大戰時期遭受到來自德國空軍的大規模空襲,市區受創嚴重,一千多名市民及來此地工作的人喪命。戰後,1960年代市區中心開始重建,出現大量的摩天樓和野獸派建築,以及道路網的綿密分布。

布里斯托市被稱許為英國最永續的城市。即使沿著山丘地形而建的街道高高低低、起伏不斷,民眾依然樂於安步當車或是騎自行車取代開車,順便健身。自1980年代開始,布里斯托市出現另一種趨勢,封閉了一些大路,修復喬治時期的皇后廣場與波特蘭廣場,重建Broadmead行人徒步購物區,以及將市中心區一座戰後建造的摩天大樓拆除。

對環境的關注、生活品質的重視、對未來的未雨綢繆,以及對氣候變遷的因應、鼓吹騎自行車和強調生物多樣化,讓布里斯托走上了綠色城市的規劃,當利物浦以藝術共生和文化再造的城市再生經驗而被推崇為歐洲文化之都時,布里斯托則是以英國生態城市之冠獲得讚許。儘管城內是高高低低、起伏不斷的丘陵小坡,這裡的居民倒是很悠然自在地,不是耐心等候公車,就是安步當車或是騎自行車。發源於此地的英國著名非營利團體Sustrans就是在鼓吹民眾採取環境永續的交通方式,既能友善環境,也對個人健康有益。

綠色之都的願景

布里斯托市政當局在2007年發起了一項計劃,由布里斯托夥伴聯盟(BristolPartnership)發動綠色之都提議(theGreenCapitalinitiative),邀請該市各種組織參與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並協助布里斯托成為英國生態之都的企圖。他們希望能厚植環境科技和服務的實力,以及「綠色」知識的資本,讓市民們更願意接受符合生態需求的生活方式。布里斯托夥伴聯盟是一個策略性的組織,邀集了公、私單位和志工等各領域的領袖共同參與,由市政當局補助經費,發展出布里斯托市的綠色之都行動方案,並納入測量和報告)排放與氣候變遷因應措施全國指標的地區協議中。2007年綠色之都推動小組成立,則代表布里斯托夥伴聯盟執行推動綠色之都的各項方案。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計劃團隊,提供政策和規劃的支援。

布里斯托同時也充滿文化藝術氣息,散佈著許多永久裝置的戶外公共藝術。

位於市中心南方的浮動港口因1972年深水碼頭RoyalPortburyDock於埃芬河口處建造後,喪失原本期待的功能而關閉,港口邊的倉庫也荒廢了一段時間。一位出生且在布里斯托成長的建築商約翰邦亭(JohnPontin)很有遠見地把這些地買了下來,進行再造。約翰邦亭和TimOrgan在1960年創立的JT設計建築公司(JTDesignBuild),將所有建築相關的專業人才齊聚一堂、團隊合作,為當時建築業帶來嶄新的作業思維,一起致力於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進行社會的與環境的永續都市或鄉村之更新計劃。

他們在布里斯托市實施了許多開創性的計劃,特別是綠色建築和多功能都市更新方面的案例。

約翰邦亭曾擔任過達汀頓會堂信託基金的理事及主席13年,參與英格蘭西南部的各項重要社區行動,包括提議在達汀頓成立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College),並擔任舒馬赫學會(SchumacherSociety)的副理事長,協助此一學會在布里斯托舉辦講座,以及成立舒馬赫永續系統研究所(theSchumacherInstituteforSustainableSystems)。舒馬赫學院如今是英格蘭西南部重要的生態環境教育推手。他還引進了Karl-HenrikRobèrt和TheNaturalStep,帶動英國企業對環境責任的觀念。

在約翰邦亭的帶領之下,JT公司於1970年代開始和Arnolfini美術館展開一套極具開創性的多功能設計發展,讓原本已廢棄的碼頭倉庫布希之屋(BushHouse)再度恢復生機。1982年JT公司再與布里斯托市政當局合作,把港邊的E區和W區保留下來,讓水岸藝術信託基金(theWatershedArtsTrust)進駐。約翰邦亭自己的慈善信託基金(thePontinCharitableTrust)則贊助水岸藝術信託基金的募款活動。整個浮動港口周邊的老舊建築和街區也因此而獲得新生,再度活躍起來。

國內案例呼應:

「種樹的男人」盧銘世(2000-)

一本法國小說家尚.紀沃諾(JeanGiono)的《種樹的男人》讓出生嘉義的藝術家盧銘世興起了同樣的夢想。在這個擬真的故事中,一位牧羊人將對家人和環境的愛,透過每天種下幾百顆的橡樹果實來實現,經過三、四十年,也造就了法國普羅旺斯區的林蔭與美麗的鄉間。

他拜訪法國那一年,正好有一群西班牙與法國的藝術家為了紀念千禧年,打算聯手在兩國首都之間種一排樹。這個願望有沒有實現,已不可考。但受到激勵的盧銘世回 到台灣之後,便著手展開他的種樹計畫,從「綠手指行動計畫」開始,緊接著「北回歸線的承諾」,向林務單位申請紅茄苳、烏心石為主的樹苗,想要用種樹 2,000棵的方式,從花蓮舞鶴到嘉義水上種一排樹。

其實這個計畫一開始就是挫折,盧銘世回憶說,「種樹這件事不應該只是圖騰式的 表演,也絶對不只是藝術家的浪漫想像而已。」「不要只是批判,而是要親身下去創作。」於是,盧銘世回到嘉義太保的老家,決心從自己家園做起,把自己家當作 綠手指基地,種樹的概念才慢慢蔓延開來,也影響了許多社區。盧銘世也開始在社區大學開設環境美學的課程,並一一開展他的種樹計畫,從「角落美感」、「理想 家園」、「村上村樹」等,慢慢在嘉義地區實踐種樹的理想。他的事蹟在2008年被導演林育賢拍成紀錄片《種樹的男人》。

呂沐芢的蓋亞計劃(2009-)

2008年11月呂沐芢擔任橋仔頭藝術村藝術總監時,聽到嘉義布袋地區的蚵殼棄置成堆,造成 所謂環境污染,於是因應當時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的要求,將蚵殼製造成環境友善的白色塗料,並用來進行微型生態牆和屋頂隔熱等用途,開啟了他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和藝術方案的解決之道。之後在2009至2012年期間,分別在橋仔頭的白屋基地、高雄縣的大樹基地和屏東縣的新園基地,和一群夥伴展開身體力行的環境藝 術實踐「蓋亞計劃」。這項計劃中包含了從種植到製作器物、砌造淨水池、乃至物質層面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心靈層面的精神召喚與文化、信仰再創造。藝術家藉 著整套圍繞在人的生存基礎上所有相關面向,試圖建立一個新文明系統,以與自然界相呼應。至今仍持續發展中。

 

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

作者:周靈芝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31469
裝訂:平裝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地球行動家」企劃徵件活動開跑 總奬金16萬!

本報2013年3月5日台北訊,張玉梅、吳堅銪報導

響應2013年世界地球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最近再度推出第二屆「 地球行動家」企劃徵選活動,結合地球日主題「愛地球,做就對了」,邀請高中以上在校學生及社會團體透過綠色點子的發想與實踐,本次活動提供16萬獎助金,鼓勵社會大眾發想更多影響我們身邊更多人的方式,並邀請其一同關心、參與並著手改善地球環境。

2013地球行動家活動

愛地球,做就對了

越來越多的國家、地方政府、公民團體、企業、地方組織、學校及各類宗教團體逐漸被串聯起來,共同為環境議題發聲,如今地球日活動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活動,藉著各項教育及群眾動員活動之推廣,環境價值日益彰顯。

2012年許多行動家結合自身專業或生活資源,組織各式環境行動,舉凡二手交換市集、建立屋頂藥用植物園、舊物品的改造再利用、自發性的環境解說與淨灘活動以及推廣環保中藥罐等,這讓我們知道,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共同為環境議題發聲,只要有越多的地球日活動被發起,就可以鼓勵越多身邊的人就近參與,讓愛地球的種子在世界各地發育。

2013年「地球行動家」活動,募集推廣對象主要分為學生組與社會組兩類,三人以上便可組隊報名。

在學生組的部分,自即日起至4月10日前將地球行動家活動企劃書上傳到台灣地球日網站 ,就可參加徵選。入選優良企畫的25組,頒發獎助金'兩千元,企劃活動完成後,於5月10日前上傳成果報告書,環境資訊協會將會於6月8日舉辦成果分享會中發表5名特優組別,頒發獎助金一萬元,另外今年為響應世界地球日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特別增設氣候變遷議題特別奬一名,獎助金一萬元整。

而社會組的部分,同樣自即日起至4月10日前將地球行動家活動企劃書上傳到台灣地球日網站,就可參加徵選。入選優良企畫的10組,每組頒發獎助金兩千元。在成果分享會發表入選特優成果3組,每組頒發獎助金一萬元。

任何人都可以是地球行動家

「地球行動家」是希望讓參賽者以領導者的角度去思考,從主題發想、任務內容、組織策略到活動舉辦。行動內容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是一個經過精密規劃的活動,但無論大小,每一個綠行動都深具力量,即使再微小的環境保護行動都能對這個世界造成大改變。

台灣資訊協會邀請各界人士踴躍報名,一起設計充滿創意的愛地球活動,一起用行動改變這個世界!

【相關文章】

•地球行動家活動網站 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518

•第一屆地球行動家相關新聞 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478

•地球日組織者手冊 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478

Top

 
 

細膩觀察 真實了解 邱承宗繪出自然之愛

本報2013年2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咦?地上好多昆蟲,花花翅膀的孔雀蛺蝶、背上以黑紅妝點的赤星瓢蟲。看!還有藍金花蟲正在交配!

抬頭看,森林裡的嘉年華正熱鬧上演,小白鷺、紫嘯鵣、高砂蜻蜓,好多貴賓參與盛會。定眼瞧瞧左上方角落,長滿青苔的石頭是不是很像動物的臉?

這兩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不是照片,而是來自《我們的森林》這本無字圖畫書,是知名繪本作家邱承宗,一筆一畫傾心描繪出的精心創作。其作品《蝴蝶》以及《昆蟲新視界》曾入選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插畫展,日前特別接受專訪,分享生態繪畫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環境教育的獨特見解。

一筆一畫 發揚台灣自然美

「過去點點滴滴造就今日的我,」國小雖然在都市長大,但常參加美術比賽,有很多機會到台中公園。園內小湖泊、樹林與蟬鳴,無形中讓他與大自然產生連結。初中為了上學搬到同學家中,兩邊牛舍和豬舍、四週稻田,外圍則有魚在溪中悠遊。邱承宗回憶道:「在那個時代,住家附近的稻田供養人們一整年魚蝦肉,而田園生活影響我日後做生態繪畫。」

畢業後,邱承宗曾於出版社任職,但因生涯規劃離職並思考未來方向。「當時台灣小孩想看獨角仙,只能買日本繪本,但日本與台灣的自然環境和緯度本身就有差異。」邱承宗認為,台灣不亞於其他地方,外國人甚至來台研究生態,但台灣卻翻譯國外生態繪本,使得小孩不知道我們土地有豐富自然資源。於是邱承宗成立紅番茄出版社,專門出版台灣生態與人文本土創作,然而在生態繪本邀稿過程中遭遇困難。

實地觀察、了解 廢寢忘食畫生態

「當時向生物繪者邀稿時,對方第一句話通常是『有沒有相關照片可以看』?」邱承宗表示,以前畫生態的人屬於圖鑑繪畫,是在室內作業看著照片把昆蟲畫出來,再配上不同背景,但因沒有戶外觀察,容易將昆蟲安排在錯誤的植物上。

而生態繪畫則是到野外實地調查,觀察昆蟲與棲地、季節時序的關係。例如天牛為了產卵在桃樹上咬一個洞,桃樹流出的樹液一開始是透明的,但隨著時間會慢慢變成琥珀色,很多事必須透過觀察才會得知。

在沒有人願意畫台灣昆蟲繪本情況下,邱承宗決定自己來。跟著專家出野外,學習辨認昆蟲,採集並製作標本,飼養並紀錄其生活史。從鍬形蟲、金龜子、蝴蝶、天牛、竹節蟲到最近的蜻蜓,「幾乎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連做夢也會夢到昆蟲。」

「放生」≠ 尊重生命

當詢問採集昆蟲飼養的過程,是否受到「捕捉昆蟲,不尊重生命」的質疑,邱承宗回應,「沒有去採集它、養過它,不曾經認真觀察、真正接觸它,不了解它的生活史,你要怎麼去愛它,你要怎麼去尊重它?」

「像現在小孩,你不讓他捉野外的昆蟲,但學校旁邊常有昆蟲專賣店,賣國外的昆蟲給小孩飼養,這有甚麼不一樣?」邱承宗進一步舉例,「有一種幽靈竹節蟲來自澳洲,小時候非常可愛,樣子像拳擊手,如果你跟它對峙,它會隨著你像拳擊手擺動,小孩子很喜歡飼養。但是長大了,小孩子看樣子可怕,不想養怎麼辦?」

「因為尊重生命,所以放生。幽靈竹節蟲食物來源是芭樂葉,在台灣野外容易生存,且它是孤雌生殖,沒有雄蟲也可以產卵,而且一次可以產100個卵,這外來種在台灣沒有天敵而大量繁殖,嚴重影響本土物種,這叫做尊重生命?」

畫出實境 體現生態危機

對於外來種的憂心,也反映在邱承宗《我們的森林》一書。書中一開始都是本土物種,另在畫中某處以石頭、青苔等構築成畫中畫,呈現動物園常看到的外來種,而後面幾頁則是外來種昆蟲在森林裡穿梭。他解釋,「動物園看到的外來種,像石頭那樣靜止沒有害處,但是後面幾頁那些外來種是飛到我們的眼前,真實影響到生態。」

除了《我們的森林》,另一部作品《我們去釣魚》已經出版。邱承宗期望讀者閱讀他的生態繪本後,願意到山林裡走走,認識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有所體驗,才會注意到棲地的改變、了解環境的重要性。

※ 本文同步刊登於「環境通訊網」。

Top

 

疫情資訊-日德國麻疹疫情擴散 賞櫻莫忘防疫

摘錄自2013年3月6日中國時報報導

嬰兒使用不含BPA的奶瓶。(Glory Chan攝)

日本關東地區近日出現德國麻疹大流行,今年至今已累計745例確定案例,是去年同期36例的21倍。疾管局指出,每年3到4月是國人赴日賞櫻旺季,關東更是賞櫻勝點,呼籲尚未接種疫苗的1歲以下嬰兒,尤其是沒有抗體的孕婦避免前往,以免不慎感染,殃及腹中胎兒。

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日本因疫苗接種情況不理想,去年起德國麻疹病例便一路暴衝,全年累計個案2353例,是前3年每年平均案例數約200例的10倍,「今年以來關東地區疫情更有如染紅的櫻花,從東京逐漸擴散到鄰近的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等地區。」
羅一鈞說,德國麻疹病毒是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傳染,典型症狀為發燒、全身紅疹,但感染者多症狀輕微,或近似感冒,少見嚴重併發症。

可怕的是,懷孕3個月婦女一旦不慎感染德國麻疹,不但9成會傳染腹中胎兒,且其中2成5會併發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導致孩子發生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目前國內常規疫苗接種,嬰兒出生滿1歲即應接種第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再於小學入學前補接種一劑;另40歲以下育齡婦女計劃懷孕前,亦可免費接種一劑疫苗,且多數人都可藉此獲得完整保護,得以終生免疫。

疾管局呼籲,尚未接種疫苗的1歲以下嬰兒及沒有抗體的孕婦,近期應避免前往日本關東地區。未完成MMR應接種劑次之1至6歲學齡前幼兒,以及年齡介於20至50歲(50歲以上民眾多已自然感染,而具有抗體)生活環境可能接觸孕婦者若有赴日計劃,亦應於出發前2到4周前往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接受醫師專業評估。

Top

 

中國必須向消費者發出明確的訊息:停止象牙買賣

本報2013年3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藍巧軒編譯,蔡麗伶審校

管制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的《華盛頓公約》最近在泰國曼谷舉行,針對象牙買賣造成大象遭到獵殺,泰國總理3日承諾開始取締她們國內的象牙販售行為。在此同時

許多保育學家認為,只有解決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的象牙需求,才能夠停止大象保育危機。目前,光中國就占了全世界50%的象牙消費量,過去象牙是富貴的象徵,現在對數百萬的中國富人而言,擁有象牙不再是個夢。

這股象牙風潮使象牙的價格升到1公斤1000元,就在6年前1公斤還只要150元而已。如此的天價使得非洲的大象活動場變成了毀滅性的獵殺地域。

中國正受到這個「致命交易」的影響,尤其是在2007年簽訂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後,政府方面適當的控制住了象牙的合法交易狀況。就在那時,中國得到了交易象牙的地位,總共可以從非洲南部的國家進口67噸的象牙。公約被嚴重的誤解了,因此也對中國的消費者傳達了錯誤的訊息,再次引發了中國人民對象牙的興趣。

大部分的中國象牙消費者相信象牙是可再生的,然而在世界地理頻道的《為象奮戰》節目中,研究員Bryan Christy表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保育象群的意識而是缺乏積極的態度。中國人似乎不認為它們對象牙的需求是導致非洲象群遭到屠殺的原因。保育團體以年輕人為目標,進行大量的教育和宣傳活動,以減少人們對象牙的需求心理。改變一個文化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同時又有數以萬計的大象遭到獵殺。

中國對於現正發生的大象獵殺行為之指控的回應正如預料一般,他們責怪非洲國家為什麼沒制訂好相關禁止政策和執法薄弱。

要解決問題光靠CITES是不夠的,對那些研究此危機的人來說,解決方法非常的簡單,一切關鍵在於中國所發出的訊息。身為一個世界強權,東亞地區的影響者和非洲地區的主要經濟夥伴,中國有能力改變大象們的命運,並使這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停止滅絕。

非洲各國政府日前公布了這個宣告,並呼籲中國做為此行動的領導者。在聯合國的一場演說中,Patrick Omondi代表肯亞政府說道: 「中國的人民不需要象牙,他們不需要靠象牙生活。 我們需要大象,我們呼籲中國政府禁止國內合法販售象牙, 並關閉所有象牙市場。」 肯亞相信這樣全世界都能清楚的接受到他們的訴求。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國方面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Top

 

陳凱歌:被霧霾逼得「無處可躲 無法靜心創作」

本報2013年3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藍巧軒、莫聞編譯,蔡麗伶審校

有人說成功是扼殺創造力的敵人,也有人把失敗歸咎於第三者的影響。但中國知名導演發現了另一項新阻礙:霧霾。

中國知名導演、新當選的政協委員陳凱歌最近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強烈關注空氣污染問題。1993年以《霸王別姬》奪得金棕櫚獎而享譽國際,他表示「被這糟糕的天氣包圍,我無處可逃‧‧‧我沒辦法專注在我的創作上。」他表示,「我出生長大在北京,那時候北京的空氣非常好,藍天率特別高,作為一個長期住在北京、對這座城市有感情的人,我感覺很痛心。」

陳凱歌是在3日的中國人民政協會會議上作出上述發言。大其他參與大會的名人還有演員成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籃球明星姚明等。

他的意見反映出了中國人民對於環境的公共意識有所提升,特別是今年冬天以來各項環境議題頻仍,北等地爆發嚴重空氣污染、各地水污染醜聞、以及環保部拒公開土壤污染資訊等事情之後。陳凱歌也表示,政府應該加緊腳步關停那些污染工廠,而不是試圖補救那些早已造成的傷害。

2013年1月間,中國環保部指出,空氣污染等級高於標準值15%上下的城市,應該要在2015年時降到標準值。而那些嚴重汙染─超標30%的城市也應該在2030年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官方所發表的時間表,全国政協新聞發言人吕新華認為,各城市達到國家空氣標準所需的時間實在太常了,「18年的等待時間真的太長了,我們希望能夠縮短這個時程。」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報導

Top

 

行動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核四網路公投(第一波)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當執政團隊拋出「核四公投」議題後,又引發新一波的討論,在此各種媒體說法頗多,讀者可自行從媒體獲得相當多資料,或直接在環境資訊中心找到長久關心此一議題的數萬筆資料。

作為一個環保團體,我們當然關心公投的後續發展;作為一個獨立媒體,我們更覺淂資訊公開的過程中,也要有各方的意見表達。

我們願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推出一個「核四興建與否的網路民調」,用最簡單的方式,參加者填寫很簡單的資料便於交叉分析用,只問一題可快速作答。鑒於真正公投時題目的問法也是最近爭議焦點之一,所以我們會用字眼極近似的題目,分成數波推出。

稍有別正式公投,我們將會分數波推出,每波1題進行10天的投票,隨既公布並進行下1波的投票。我們接受為成年者投票,因為我們覺得他們是真正面對核四未來的一群;我們也接受國外的投票,畢竟在國外也要能看懂中文才能投票,這何嘗不是另類通訊投票。

我們這較不正式的公投,不知會取得多少樣本數,但希望能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第1波

3月6日~3月15日 請問你,是否贊成停建核四? □ 是,我贊成停建核四。 □ 否,我反對停建核四。

投票請點我 https://e-info.neticrm.tw/civicrm/event/register?id=123&reset=1

Top

 

論壇|把握核四論辯帶來的轉型契機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創作者:賴政勳,取自小路映画反核城市海報聯展

反核運動在台灣已經持續數十年,期間出現豐富而多元的論述與行動:包括從國際政治經濟層面出發,直指美國與國民黨政府的政企連帶;或者在戒嚴時代將反核與反國民黨獨裁結合在一起,凸顯發展核能決策過程中的專斷;也有從環境角度出發,溫馨追求一個得以保障後代的非核家園;從安全角度觀照,則持續挑戰台電、原能會及核工學者此一複合體所創造出的核安專業神話。

運動過程中也不乏在地的聲音,貢寮人挺過核四停建又續建的心情轉折,持續將反核四火種傳承給下一代;蘭嶼人堅定捍衛祖靈,以自身的犧牲讓本島人看見核廢料的潛在威脅,以及台電在管理上的敷衍心態;既有核電廠當地居民,也持續對核安及核電廠內用過燃料棒的管理提出質疑。

除了各種反對理由外,近來也有許多團體投入更根本地政經體系研究,試圖從發展路徑、能源政策、用電需求規劃等面向著手,思考一個非核化後的台灣,如何在一個對環境、土地、勞工友善的基礎上,持續追求經濟成長。換言之,此時的思考重點已經不限於尋找足以替代核電廠的能源,而是希望藉由核能政策的辯論,引領政府及社會反思目前已然陷入瓶頸的發展路線,掌握經濟轉型契機,以期落實非核低碳家園。

官方持續複製恐懼論述

然而,這些形形色色的論述與思考,政府與台電卻彷彿從來不曾聽見一般,只要遇到反核聲浪質疑,一概以「廢核會缺電」、「廢核會導致電價大漲,影響經濟」、「已經投入核四近3千億,不蓋好運轉很可惜」、「會找國外專家來驗證核四安全」、「沒有核電如何減碳」等說詞,唸咒般地回應,並持續利用官方龐大資源,宣傳國際間核能發展未因福島核災中斷,營造國際社會似乎一片擁核的錯誤印象。荒謬的是,官方一方面有意無意地暗示反核思考不夠理性、不夠專業、考量不夠宏觀,另一方面卻全然迴避執政者的責任,反問反核方是否有替代方案。

此種心態持續出現在官方宣傳中,甫上任不久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在拋出核四公投議題時,即再次複製此種論調,強調如果民眾「寧可承受重大投資損失,寧可承受高電價、限電的危機,甚至犧牲經濟成長,而要放棄對於低碳家園理想的追求」,則可以將核四續建與否交付公投。此一論調總結了前述官方立場,形成一個層層設限的前提,從一開始就嚴重限縮了公眾參與論辯的空間。

接受此一已然遭到扭曲設定的議題框架,則後續討論必然會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偏狹方向中,而對立兩方似乎全無對話可能,僅能從各自的價值取向做出選擇。然而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是不是真的只能被迫在這兩者間做出無奈選擇?其實可以回頭問政府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結合投資、電價、供電穩定、經濟成長以及低碳家園的五合一目標,是否在核四投入商轉後即可保證實現?

以民眾始終關心的電價來說,春節前經濟部即已根據台電的計算,在高估天然氣價格及低估核電價格的基礎上,宣傳廢核後電價將漲4成。在環團針對算式及論述諸多基礎提出質疑後,台電仍持續此一宣傳,彷彿謊言說久了就將成真一般。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持續引述台電資料追問下,台電才終於承認未來核四投入商轉與否,電價都終將因國際原料價格上漲而隨之大幅上漲。

「經濟發展vs.核能安全」是假對立

而五合一論述中的其他目標是否可透過核四來滿足呢?攤開目前政府的用電需求規劃來看,即使投入節能措施,2020年時的電力需求仍會較2010年增加約30%;換言之,即使核四投入商轉,在此一電力需求規劃中仍會出現嚴重電力缺口,需要另建至少4個核四廠才夠用。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將持續增加,預計在2025年時會比2010年增加34%,政府宣示的減碳目標,不論核四有無投入商轉,都將無法實現。

而已經投入的近3千億投資呢?台電未曾說出的是,未來核四投入商轉後,40年的運轉及燃料費用將近8千億元,假設充滿安全疑慮的核四廠得以順利除役,未來仍需投入超過3千億元來完成除役及處理核廢料,這個估算還不包括幾乎無法估算的土地復原費用。換言之,如果目前已經花得這些錢已經讓人感到可惜,那在核四除役後一度電都發不了,一絲經濟利益都無法創造的情形下,全民還得至少再花建造一座核四廠的經費,來完成善後,這樣難道就不可惜?這難道不是政府在政策溝通過程中應該清楚說明的? 很清楚地,「要錢還是要命」從來就只是個假命題,核四根本就無力創造官方宣稱的經濟效益,反而會排擠投入再生能源、提昇能源效率以及節電的投資。

解決上述諸多難題的關鍵,其實在於擴大全民參與,重新檢視既有的發展模式及能源規劃,正式將「用電需求零成長」納入未來情境規劃中。政府及台電若不放棄這種五合一論調,就證明官方根本無心於資訊公開及公共對話,繼續壟斷知識與資訊,以禁不起檢驗的偽專業恫嚇人民。核四未來尚不可知,但若此種政治運作模式不改,則台灣社會終將徹底喪失利用此一機會來深化民主對話、思考經濟轉型的契機。

充分公開資訊 擴大對話與想像

行政院拋出核四公投議題後,有人質疑執政黨的動機,有不少學者從法理層次指出現行公投法之缺陷,也有人對公投之範圍及命題提出許多意見。沒錯,這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公投法,而政治圈中的各派力量也必然皆有其政治考量,論辯過程中行政部門也必然將運用龐大資源,繼續鞏固不對等的資訊結構,窮盡一切力量打宣傳戰。

然而,儘管有這一切政治算計,台灣未來發展的困境卻仍是整個社會無可迴避的課題,因而不論站在什麼立場,都必須認真面對與核能相關的所有議題。我們要去思考的,不僅是需不需要一座核四廠,還包括台灣整體發展與能源政策,包括那些我們至今仍不知如何處理的核廢料問題,包括既有運轉中的核電廠的安全隱憂,包括回顧過去發展核能過程中的環境正義問題。

這是個難得的歷史契機,讓整個社會有機會重新思考個別公民與能源間的關係,讓民主價值有機會進入到能源政策討論中,讓一個新興公共對話領域有機會在政治生活中浮現,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對美好未來的想像中。

反核運動曾經走過艱辛的歲月,過程中面臨國家機器無情的打壓,而這種權力關係不會因為名人加持運動,就隨之自然消逝。反核運動即在打破既有種種壟斷,擴大想像與對話。如果權力者的思維始終停在過往,那就必須讓他們更清楚地聽到人民的聲音。暫時放下那些政治算計的糾纏吧!309全台廢核大遊行,就是要堅定地發聲,從既得利益者手中奪回對未來的詮釋權。一起上街,一起擔起責任,一起走向未來!

※ 本文轉載自立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