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環評與公投 作者:屠乃瑋、陳佳珣
如果現行的環評制度有盡到環評立法精神-「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達成環境保護的目的」,那麼環評的專業顯然讓人民失望。環評過程有許多人為的因素違反專業。以雲林焚化爐的環評為例,離焚化爐預定地一公里處,有一個供應四個縣市飲用水的淨水廠,在環評的過程中,雖然民眾與環評委員都提到這點,但是被刻意的忽視。監察院後續的調查報告顯示,雲林縣政府相關單位事先已經知道,因此明顯失職。而在監院約談的過程中仍然不斷辯解,不肯承認錯誤。焚化爐環評的主管機關是雲林縣環保局,要蓋焚化爐的是縣政府,環保團體常批評是球員兼裁判,絕非無的放矢。 環評的專業在哪裡?新竹縣焚化爐預定地與新竹市焚化爐相距不到三公里,新竹縣焚化爐的環評,並沒有將新竹市已存在的焚化爐污染量納入計算。當民眾提出這樣的疑慮,甚至到正式行文向新竹縣環保陳情,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新竹縣環保局仍不願意做環境影響差異分析,以解除民眾的憂慮,這樣的環評公信力豈能不受質疑? 另一方面,環評委員的遴選,除了中央層級的環保署是以透明公開的方式徵選之外,地方的環評委員,就曾發生如果一個環評委員意見太多,下一次通常就不會再找他來當環評委員。環評委員的遴選充滿主導者的主觀選擇,直接影響環評的結果。
專家政治的假設是,以複雜而高度專化的知識作為政策形成基礎時,顧慮到一般大眾無法掌握專業知識,所以代為決策。但是民主政治的可貴在於,公民參與的權利不應以專業門檻被阻絕在外,而是要透過足夠的資訊、有效的溝通,讓民眾相信專家能夠做更好的決策。 環境政策是複雜的的專業政策,而且是以體現世代正義為宗旨。因此固然不必以這一代的多數和少數之分,作為依循的唯一準則,但是,如可在服從多數的機制下兼具尊重少數的措施,才是民主政治和專家政治結合的細膩設計。 專業和民意的衝突可以有解決之道,政治利益卻經常淩駕專業義理。我們相信,唯有透過事實的指陳和理性的論辯,才有助於深化民眾的環境知識,鞏固社會的民主基礎。 「公民投票」是民意表達的方式之一,以公投方式參與環境政策不應被視為民粹,而有可能是對現行環評制度的一種反思與批判。到底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可以作那些修正?公民參與的時程、深度、範圍、方式可以有那些設計?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想趁著社會正關注著公投與環評的當下,透過環保署官員、民間環保團體和環境法學者等三方的座談,相信有機會從中理出頭緒。 【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