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

入世後生態衝擊 未見因應對策 (上)

民生報記者/鄭朝陽

  高速公路桃園南崁路段旁的農地正冒出陣陣白煙,在二期稻作收成後,農民柯進富趁天晴放把火,將成堆的稻草就地燒毀;「以前這些稻草可回收,用來堆肥、育苗……,現在沒人要了,燒了,乾脆!」邊說邊撥弄草堆,在空氣助燃下,火光更艷了,映照在農夫愁眉深鎖的臉上。

  「以後進口米更多了,種田人沒得賺,政府要我們休耕,」這塊農地守了幾十年,柯進富第一次聽人勸他不要種,他不解中帶著茫然,不知道加入什麼WTO,連種稻都錯了?

  問他:知不知道什麼是WTO?他不住揮手、搖頭:「聽嘸啦!」嘉南平原上,農民鄭進川年輕時,還曾獲頒「優良農家」榮譽,簡直轟動了整村、整鄉;他是因與種苗改良場合作,各種新品種,就率先試種,開發出不少新農作物品種,從西瓜、青椒、小黃瓜到玉米……等,十幾種作物輪流在他田裡稱霸一時;種田於他不止為了謀生,是賭注、也是樂趣,更是他成就感的來源。

  已經七十出頭的鄭進川,領了幾年台南縣政府發放的老人年金,一個月三千元,夠他買菸抽的了;但種田種了一輩子,農會信用部帳戶出多入少,他的聲音透著滄桑與焦慮:「十種九賠,種田人光看天不夠,時機很重要啦!」已經無法負荷粗重農事的他,望著無人承繼耕作的田園,不禁慨歎:「嘸法度啦!」。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一旦全面開放農產品進口,為維持國產農業競爭力,到二00四年,將有八萬公頃農地要休耕或移轉為非農業用途;如果慮及農村人口老化,休耕、荒蕪的農地勢必不止於此。

農委會老神在在 不動如山

  「農地不耕作、不灌溉,問題就會跟著來。」前環境保護署長、現為台大環境工程所教授的蔡勳雄,一直密切觀察農政單位對休耕的因應策略,但至少至目前為此,他感到失望。

  蔡勳雄說,農委會預估國內糧食安全存量後,估計有十六萬公頃農地可以釋出作其他用途,眼前還有數萬公頃的農田要被迫強制輪流休耕。這些農地過去均在生產與生態上扮演重要角色,一旦停止農耕,每年一百五十萬噸灌溉用水補注地下水的功能,也跟著停頓,對當地氣候調節、生物多樣化、防止地層下陷等,將形成巨大的環境衝擊,「但農政單位至今老神在在,以不變應萬變」,令他看了為之心急。

  從小就對稻米文化很有興趣的蔡勳雄,細數農家如何與稻田建立相互依存的關係,政府該如何面對農民的失業與轉業問題,將是嚴酷的考驗。值得注意的是,未來農地勢必會出現部分休耕、部分正常生產的狀況,蔡勳雄認為,休耕的農地若任其荒蕪,蟲害、「超級雜草」重現江湖的機率很高,不僅會對鄰近正常耕作的農田作物產生威脅,更可能產生全面性的生態危機。(2002.04.09)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