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資源] 從獅子頭圳紮根一座概念性的水博物館 (下) 作者:宋長青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在台灣社會尋找自己歷史的風潮下,博物館被賦予延續傳統、保存藝術性、產業再造、文化再生的重要角色,筆者從博物館作為文化載具的角度出發,試圖尋找獅子頭圳與美濃社區的連結面和水與社區的概念意函。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人們以金錢為度量計算價值,期待永無止境的賺大錢累積資本。獅子頭圳帶給美濃農民一年三穫的高經濟產量,讓開墾為農田的土地供水無虞,奠基美濃社會發展的基礎。社區居民除了意識水圳帶來農作上的收益外,可意識到水的來源?水是無成本永遠供給不斷的嗎?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人們注意到大自然不會源源不斷給予水。在工業化後,環境加速的被破壞,耗損了億萬千年地球慢慢生成的資源。經濟面向不得不計算自然資產的付出與人們產出污染的負債。全球環境的溫室效應,不定期的洪水與旱災,成為辯論無止境累積資本的反方,不顧一切去賺錢的發展,已面臨自然界的反撲。過往水圳造福了美濃人的生活,現在獅子頭圳正站在改變的時空點,獅子頭圳的未來會如何呢?有待社區更多人討論水圳,提出對水圳的態度,做多面向生態的考量。 近來竹子門發電廠要將原本二千瓦的發電量,增加到二千六百瓦,電廠著手在經濟與文化間取得共識,面臨效率與理想間的槓桿平衡作用力,這也就是所謂發展與保存間的核心問題。美濃社區展現出,高度參與竹子門電廠未來運作的意願,農民們在意竹子門電廠是否繼續與農作同步,發電的水一如往常,流入水圳流入我家?社區團體思考,竹子門電廠是否繼續豐潤社區的文化?居民們不再只是用水,還進一步親水思考水。文化古蹟專業研究的樂山文教基金會,提出了竹子門作為產業活古蹟的重要歷史位置,從學者專家的角度試圖喚起電廠的歷史性意義。電廠方面提出執行汰舊換新的階段性任務,期待新的機組擔負起發電的功能。各方面擔任的角色和發言位置,都企圖從現況中為竹子門電廠安置一個妥善的未來。只是哪一種方式能承載未來?讓竹子門電廠具備:在地認同的、經濟的、環保的、文化的多重身份。 有一幅老照片,記載了一位年青人,坐在獅子頭圳邊,若有所思的望著水。這番情景,就像觀眾們來到博物館,其中一個物件讓他感受,連結到生命的某一端。就在獅子頭圳與人相伴的景象中,博物館的物件與人互動的時刻,人們身處建構生活概念的場域,創造文化累積的來源。期待帶給美濃生活的獅子頭圳,能收到人們除了依賴之外的尊重。 【文章連載】 本文轉載自【美濃愛鄉協進會】 http://mpa.ngo.org.t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