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水資源]

臺灣水資源政策之檢討 (三)

作者:李玲玲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教授)、楊育昌

2. 臺灣水資源之需求

  根據經濟部水資源局(現改制為經濟部水利署)統計1982至1997年的各標的用水量,顯示農業用水逐漸減少,工業用水量無明顯變化,生活用水卻是逐年增加,16年間用水量幾乎加倍成長,增加了13.5億立方公尺,平均每年增加約5.6%,遠超過人口成長的速率,顯示國人用水習慣日趨浪費。而1997至2000年生活用水量成長的速度更快,同時工業用水量也持續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用水總量中僅有約19∼20%是由自來水供應,其餘約80%的工業用水均是自行取水;而其中又以抽取地下水佔大部份。因此實際的用水量變化,以及地下水的抽取量極難估算。

  但就各標的用水之水源分配而言,1993年工業用水總量為1684.5百萬立方公尺,其中自來水供應量為19.18%,其餘的80.82%工業用水均是自行取水;而其中又以抽取地下水佔大部份。近年來水質惡化不但增加業者的淨水支出、影響生產力,無形中增加了旱季的缺水成本;同時也和已開發國家一樣,都市化及工業化之下,公共及工業用水需求量迅速增加,影響原本農業及生用水的分配。缺水時期這些標的用水需求結構與水權現狀之分配不一致,便容易產生用水上的糾紛。

三、 臺灣的水資源問題

  由以上水資源供需變遷之分析,可總結我國當前水資源維護與永續利用所需面對的問題包括:

  1.水文資料之確實掌握:要達到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就必須掌握各項水資源的供給面與需求面的實際資料與狀況。包括降雨模式與河川水文變化與預測、各類水源的供水量的變動、各類用水的水量與來源、地下水存量、補注量與超抽量、管線漏水率等等。當這些資料有相當的不準度與不確定性時,很難達到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供需平衡,缺水的預警系統與因應策略也無法妥善建立。

  2.供給面的開發、管理與規劃:以往以開發水庫為主的開源方式不但對環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同時也不足以因應用水需求的變化。其他替代的開源方式,如海水淡化、用水回收再利用,水庫淤積狀況之改善,以增加水庫之蓄積能力等必須納入評估規劃與思考。此外集水區的保護以改善水源污染與淤積的問題,也是增加水資源的重要工作。

  3.需求面的管理與規劃:用水者付費、受限者得償、破壞者受罰是水資源政策的基本原則。然而臺灣地區水價長期偏低,無法確實反應水資源開發的各項環境社會與經濟成本,影響到民眾不重視節約用水,業界回收廢水再利用比例遲遲無法升高,自來水公司因為虧損而無法適當地汰換管線、減低漏水率,所形成水資源的浪費,使得水資源的供應更為吃緊。而污染、超抽地下水源的狀況無法充分掌握與管制,進一步的影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各類用水的合理分配、規劃與產業發展之規劃息息相關,若產業的發展不考慮臺灣整體水資源時空分布的限制,而政府也無適當而具體的增加水源的措施,則缺水的問題會持續發生。

  其他如水資源相關管理機構眾多,造成事權無法統一;相關單位未能充分溝通整體考量臺灣地質水文的特色、土地利用的適切性、水土保持、水資源供需、生物多樣性維護、產業發展與社會公平等相互關聯的議題,往往只考量單一目標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合理的水資源政策無法充分落實等狀況,都會讓水資源供需的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