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國際經驗出發 觀照永續台北新方向 本報訊 香港維多利亞港開發中的爭議與解決,是否能作為台北市社區參與的借鏡?台灣水資源問題重重,對永續發展造成了什麼阻礙?大眾運輸、自行車道、走路道等綠色交通方案的推行與規劃,有何成功與窒礙之處?日本的零廢棄推動經驗有何直得學習之處?日本作為工業大國,他們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是什麼?這些攸關永續發展的議題,在2、3日的「2005台北市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來自香港、日本、美國、瑞士與台灣的學者提出各自的見解,引起相當的討論。 維多利亞港開發爭議與市民參與
一連串的市民質疑聲浪,開啟了當局的善意回應。2004年5月,港府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委員來自各層面,政府不介入委員遴選,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過程,例如伍美琴也以「想創維港」(Citizen Envisioning@Harbour,CE@H)代表,擔任委員。該委員會可就維港規劃、土地用途和發展提供意見。不過,伍美琴也說,目前委員會意見也僅是有限度被採納,雖發揮一定的制衡監督功能,縮限部分開發計畫的範圍,實權仍在政府手中。因此,維港的市民參與故事,仍在發展當中。 氣候變遷衝擊水資源
童慶彬笑稱,氣候變遷對台灣水資源帶來最大的挑戰,就是水太多、太少、或太髒。他建議應研擬一套衝擊評估模式,據此建立起危機預警系統與風險管理體系。 永續的交通運輸行動策略 在永續交通的議程中,交通大學教授馮正民指出,永續的交通運輸策略,應該要注重環保與社會正義,社會正義則涵蓋空間、團體的、以及世代的三個層面。從需求管理著手,轉移交通需求,發展交通工具多樣化的空間,以及以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策略(TOD)。此外,還要顧及行人的路權,重視弱勢團體,引進社區參與等等。他認為,有些棘手的交通問題如停車問題,採用社區參與來提出解決方案,常是很有效的方式。
他也以歐洲觀點提醒,「綠色交通」的觀念是扣連著永續發展,永續意謂著要生存,而道路交通運輸的不只是人,還有金錢、物資等進出,這都是維持生存所必須。所以在考慮交通問題時,我們要問,要移動的是什麼?要什麼樣的移動方式?這是應該先釐清的核心問題。 自行車行不行? 自行車作為永續交通的方案之一,也引起相當的話題。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郭奇正指出,以他推廣自行車運動的經驗,常遇到諸多窒礙難行的阻礙,例如腳踏車無上火車要託運、在上坡路段也無法搬上公車,連結捷運動線也是限制多多。另外,腳踏車都在休閒時使用,但沒有很高比例的人用單車來通勤或通學。另外也有與會者指出,台北號稱有很長自行車道,但都位於河濱行水區,在真正通勤、通學需要的都市區反而欠缺,讓騎單車變成只是一項休閒活動,無法取代日常的移動需求,騎在市區中反而要上人行道,排擠到行人路權,反而危險。 Lawrence則強調,永續交通並沒有所謂最完美的計畫,總會是有失就有得。但推行一項政策,規劃就要有完整的配套,例如讓腳踏車上火車、公車,都一定有些解決方案和辦法的。但要形成壓力,仍需要一些倡議團體來倡導、改變觀念。 全回收零掩埋 橫濱經驗
溫室氣體減量 日本挑戰14%目標
為了回應這項挑戰,日本政府擬定諸多減量方案,強制性措施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稽核與回報機制」、「徵收碳稅」等,自願性方案則包括排放額度交易平台的建立、低碳技術的研發、透過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日本經團連,Nippon Keidanren)發動的自願減量計畫等等。不過,大矢釼治也表示,這些方案都是剛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後續具體成效如何,仍待更多細微的操作試驗,以及更多時間來檢驗了。 「2005台北市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共為期3天,後續還有「永續指標」以及「永續能源」的探討議程,以及第3天的圓桌會議,邀請國際人士檢討永續發展政策與指標。(2005-11-03)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