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度報導-生態工作假期系列] 國際志工齊心完成生態池 交流保育經驗與異國文化 本報訊
為了表達對這群志工朋友的感謝,主辦單位在隨後的結業儀式,頒發感謝狀給所有的志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李進興表示,這次台灣首次的生態工作假期得以順利成功,非常感謝所有志工的付出,大家都為台灣這個新的志工服務型式立下了新里程碑,也為台灣環境信託運動的推展預先鋪路了,將有助於台灣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保存。
四天三夜的工作假期,讓這群生態志工的感情更為凝聚起來。多位志工表示,離別前的最後一天,特別感到依依不捨,而且覺得還可以做更多事情,希望以後可以回到這裡來,看看他們工作成果的後續進展。
來自台灣基隆、負笈日本東京大學的黃毓婷表示,當初一聽到台灣要舉辦這樣的活動,二話不說趕忙向航空公司更改航班,提前回台過暑假。她說能在緊張的都市生活中以雙手來勞動,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尤其是大家在體力勞動之中所培養出的情感,特別覺得可貴。 從日本大阪來的佐佐木孝子,先前曾到北海道、英國參加過多次的工作假期,她說:「這是我最有感受的一次,不僅僅是『做』而已,還能從主辦單位安排的課程中瞭解到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且看到完成植栽後的生態池,更是第一次有種『完成感』;不像以往的經驗,都是從早到晚一直種樹,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也看不到成果是什麼」。她補充道:「我父親在家鄉是一個護水團體的成員,從事河川保育工作快30年,因此很能充分體會生態保育的重要,希望大家能一起來努力。」另一位日本志工秋泉朋子則說,這是她第三次參加工作假期,先前曾經參與中國西安黃土高原的植被栽種,以及富士山的森林復育,但在台灣的這次,是最快樂的一次,不僅有勞動工作,還有豐富的課程,從中學習到很多。 活動的最後一晚,主辦單位特地在大巴六九的青少年聚會所「巴拉冠」裡舉行了一場文化之夜,以傳統食物、原住民青年舞蹈、加上小米酒,熱情款待這群遠道而來的志工朋友,讓外國友人也感受到濃濃的傳統部落風情。「巴拉冠」是卑南族的青少年集會所,通常也是討論公共事務及軍事組織的中心。每一名卑南男子從十二、三歲起,就會進入被稱為「塔古範」的少年會所,接受斯巴達式的嚴格訓練 。到了十七、八歲,進入成年會所「巴拉冠」,訓練摔角、射箭、打獵、夜訓、負重、野外求生等技能,以及做人做事的方法。現在,參加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們,歷經辛勤的付出,來到巴拉冠舉行最後的晚會,也算是別具意義。 在這次生態工作假期中,志工們除了建置生態池,也與利嘉林道當地住民互動,體驗在地的人文文化。昨(十七)日下午,在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的導覽下,志工們前往利嘉林道上的史前文化──「老番社遺址」,探訪近3000年前卑南文化的石棺與石板。如此親近幾千年前的史前文化,讓志工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