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深度報導]

世界保育大會見聞(三):海洋保護的預警原則

作者:王茹涵

來自日本的保育團體,以活潑的方式表現他們對日本政府破壞海洋環境的抗議。  這次的世界保育論壇(WCF)也承接了去年再南非召開的「世界保護區大會」,對保護區議題有多項討論,例如跨界保護區、海洋保護區、以及提升年輕一輩的專業者(young professional)參與等等。其中又以海洋保育最受大家注目,幾場專家小組座談都擠的水洩不通。

  海洋保護區的觀念其實是套用近年來普遍被討論到的「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簡單來說,就是在生態災難發生以前,以較嚴格的標準制定保育政策。而不同於傳統漁業資源管理的方法(如管制釣具、規定捕獲尺寸與數量等),海洋保護區是從大方向著手,著重於棲地而非物種。有鑒於海洋資源的急劇減少,許多保育人士呼籲,海洋保育應採預警原則來管制,例如劃定保護區並於保護區內全面禁止捕撈或娛樂行為。但實施預警原則在現實面上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如何保障當地漁民的生計權益?如何權衡經濟上的得失以求永續經營?在得知任何行動(不論保育或開發)都非零風險時,該怎麼做?如何避免激進的保育人士濫用此一原則,使得保育計畫失去協商空間?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會面臨的問題,在此次論壇中也有充分討論。

  這次的保育論壇除了會議室內來自各處的代表針鋒相對,會議之外的互動也頗值得記錄。我在會中巧遇來自台灣的三位教授,分別是列名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SSC)的李玲玲與趙榮台,以及IUCN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PAC)的王鑫。我和幾位教授聊天後才知道,原來他們來參加這類的國際性會議,大半是出於自身對保育工作的熱誠,台灣政府其實對這類活動並不重視,補助也不多。幾位老師多年下來各地東奔西跑,照理來說帶回台灣的資訊不僅豐富且具有時效性,只是政府對環保議題總是興致缺缺,教授們提出的建議大概得在官員的資料櫃中等上三五年,才會被重視採納。

  相對於台灣政府的消極,對岸的中國大陸對這類國際性事務可是非常認真,從他們十分在意台灣代表的名牌上印有Taiwan字眼可見一般。我注意到教授們的名牌上,在China字樣之前有明顯被立可白塗抹的痕跡,根據IUCN大會註冊組的朋友透露,在會議之前,大陸代表抗議表示,假若台灣代表的名牌上印有Taiwan,那麼他們會以集體缺席來抗議。

  這雖然是很老套的政治手段,但是當保育牽扯上政治,台灣的聲音就無法跟對岸抗衡,讓世界各國知道我們的需要,並看見我們的努力。反觀中國大陸,參與國際會議的多是官方代表,手上已操有一定的決策權,當他們將訊息與知識帶回國內,由上而下執行的政策就很有效率。某教授說:人家打的是團體戰,我們打的是游擊戰,怎麼贏的過人家?政府似乎應思考該如何對參與國際會議的學者提供更多支援,兼顧台灣在國際上的面子與自然資源的裡子。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