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玉米,綠色革命

作家:賈福相

  為了找一舊文件,翻箱倒篋,弄得滿頭大汗,結果要找的沒有找到,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個小玻璃瓶,瓶內有一耳三公分長的玉米和一張小紙條,條上有我的筆記:「一九七五年十一月,諾貝爾得獎人彼得爾教授〈George H. Beadle〉來校講演,題目是農業起源,是夜參加為彼得爾舉行的晚會,相談甚歡,他從口袋裡取出一耳玉米贈我,是墨西哥高山野生種,物微情深,是為記。」

  彼得爾是史丹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四0年代開始用微生物做研究,是真菌遺傳學的開山大師,他的名句「一個基因,一種酵素」是我讀研究所時的必修文章,之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又去芝加哥大學做校長,一九七五年,他已快退休了。

  彼得爾講演的姿勢像在客廳中對話,娓娓道來,深入淺出,所談玉米和美國原住民的關係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最古老的一粒玉米是在墨西哥一個山洞中發現的,有五千年歷史了,這粒玉米很可能是今天玉米的祖先,像大麥一樣,植物頂端只有一穗,但米粒擠在一起,被葉子緊緊包圍,經年累月,一代代雜交演化出許多不同的種類,有些野生種在高山仍可找到,後來再經過若干年的育種,終於變成了今天的玉米,曾經是原住民的三大主糧〈玉米、豆類和南瓜〉之一。美國西南部印地安人每年仍慶祝玉米節,跳玉米舞。

  一九五0年起,農耕方法改進,再用外來種和土種雜交,農作物大大增產,是為綠色革命。一九五三年,美國科學家,布若格〈Norman Borlaug〉在墨西哥的研究所育出了「奇蹟麥」,產量比普通小麥增加五倍,是年,他送給印度一百公斤「奇蹟麥」種子,七年後,印度可以出口小麥,而墨西哥也可以自給自足。一九六八年「國際大米研究中心」,在菲律賓也育出了「奇蹟米」,造成同樣的震撼。一九七0年布若格贏得諾貝爾獎,綠色革命達到了最高潮,引起世界空前的樂觀,以為從此飢餓可以消除了。

  可惜樂觀只是匆匆,以後數年,壞天氣接二連三直接影響了產量,豐收時沒有存糧,一到荒年,供不應求,糧價提高,而需要糧食的國家都窮,只好欠債買糧。美國和加拿大百分之九十的糧食用作畜牧飼料或出口到非洲、亞洲和蘇聯諸國,進口商從中大賺一筆,分配機關再大賺一筆,於是富的更富,窮的更窮,這種情形是中國地主年代的重演,造成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亂世,是兇殺和戰亂的起源。

  另外一個不容易想到的原因是農產品的製造須要消費大量能源,種植、運輸、加工、烹飪所用的熱量遠高於食品所產生的熱量,生物界一切現象無非是能量的轉移和循環。綠色革命只是自然現象的一環。

  綠色革命就這樣來了又去了,解決了一些問題,製造了更多問題,九0年代開始,第二次綠色革命,基因改造食品,Genetic Engineered Food (GEF),又浩浩蕩蕩,鐘鼓齊鳴的來了。GEF公司打著拯救人類的旗幟,大聲宣佈:GEF是唯一解決飢餓的法寶。因為GEF是新種,能抗旱、抗病、時間短、產量大,庶幾可以解決人類食物問題,基因工程是把樹的抗病基因放到茄子裡去,細菌的抗毒基因放到玉米裡去,這種方法與第一次綠色革命的育種方法完全不一樣,大自然中是不會發生這種變化的,「工程」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設計,目的是解決「人」的糧食問題,違背了大化流行的生態合諧,最使人隱憂的是這些GEF對人體是否有害?茄子和玉米既然可以殺害昆蟲和病毒,為什麼不會殺傷人體?更何況有些傷害不是立竿見影,說不定若干年後或若干代後,病徵才出現。這些賺大錢的GEF公司,是不是有責任供給我們「不傷害人體」的證明?

  一九七四年,世界四億人挨餓,一九九九年挨餓的人口增加到二十億,第一次綠色革命沒有解決問題,第二次綠色革命可能嗎?

  人太多,地太少,農業生產要靠綠色植物、空氣、陽光、水和能源,這些資源又快速枯竭,我們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人口問題?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chia/2001/re-chia010318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